真菌 D葡聚糖检测反应机理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
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G试验和GM试验

G试验和GM试验真菌感染的早期检测——G试验和GM试验一. 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 G试验检测的是真菌的细胞壁成分---(1,3)-β-D-葡聚糖,人体的吞噬细胞吞噬真菌后,能持续释放该物质,使血液及体液中含量增高。
2. 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3 ml(绿帽管,肝素抗凝)。
4. 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 检测标本:抗凝全血。
6. 建议:①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②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③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④高危人群动态监测。
二. 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 原理:GM试验检测的是半乳甘露聚糖。
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是β(1-5)呋喃半乳糖残基,菌丝生长时,半乳甘露聚糖从薄弱的菌丝顶端释放,是最早释放的抗原。
能够作为IA(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依据。
是目前国际公认的IA诊断方法。
2. 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
3. 标本采集:静脉采血3-4ml(带分离胶的促凝管,黄帽)。
采血后离心,不用取出血清,直接将离心后的试管送检。
4. 参考范围:大于0.8为阳性,小于0.5为阴性,0.5-0.8为临界阳性。
5. 检测标本:血清标本。
我公司采用的是法国BIO-RAD公司的试剂,结果最为准确。
6.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镰刀菌属+-隐球菌属-+曲霉菌属++青霉/拟青霉++接合菌纲--对于初次诊断患者可考虑G试验和GM试验的联合应用G和GM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定血液病患者是否合并真菌感染, 并将单一试验假阳性给诊疗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GM 试验和G 试验联合用于诊断侵袭性曲霉病时特异度达100 % ,阳性预测值达100 %,但需除外影响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的因素。
真菌d葡聚糖实验室检测方法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1,3-β-D-葡聚糖检验简介

1,3-β-D-葡聚糖检测临床价值
早期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增多且复杂,早期症状无 特异性,往往被原发病掩盖,病程长,发现较晚,死 亡率高。因此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 期诊断。
指导用药:快速确定真菌感染后,选择好治疗方案,有 针对性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为临床选用副作用小,疗 效高,价格适宜的药物提供准确的依据。
30
小结
1,3-β-D-葡聚糖是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 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估有价值的实 验诊断。
1,3-β-D-葡聚糖检验其敏感性优于GM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是一个复
杂过程,实验室与临床应密切联系,为 临床医生提供诸如显微镜检查、真菌培 养、血清学标志物等多方面信息。
31
内毒素定量检测
13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 EORTC/MSG2008修订版
宿主因素 临床特征 病原学
真菌镜检 真菌培养 组织病理学检查 血清学检查方法(间接证据)
CSF隐球菌抗原阳性——确诊 GM-test, G-test——临床诊断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8; 46
外
骨折
感染
内
肝脏疾病
休克
大手术术后
41
内毒素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热原因的快速辅助诊断(< 1小时); 早期判断革兰阴性菌的感染情况; (Gˉ菌所致)脓毒症、MODS等重症疾患的早期诊断 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合理筛选适当的药物(抗生素); 判断抗感染治疗效果及预后;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预判及评估;
评价效果:应用抗真菌药物后,定期检测血浆中葡聚 糖浓度变化,评价选用药物的有效性。
监护病程:监护深部真菌感染易感人群的病发状态。 动态观察:易感人群,监测临床疗效。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
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
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
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
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
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
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
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体外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影响因素探讨

体外真菌(1-3)-β-D葡聚糖检测影响因素探讨摘要】目的:探讨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因素。
方法:实验组:将白色假丝酵母菌分别用正常血浆、无热原蒸馏水、0.9%的生理盐水、0.02%两性霉素B生理盐水和0.75%氟康唑生理盐水稀释为0.05麦氏单位(含白色假丝酵母菌1×107CFU/ml),对照组:将上述各液稀释100倍,采用免疫沉淀试验(G试验)检测其10次(1-3)-β-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体外培养,以此探讨生理盐水、抗真菌药物对(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的影响。
结果:实验组中,正常血浆葡聚糖含量为(92.5±14.2)ug/L,蒸馏水组含量为(94.5±15.2)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93.6±14.8)ug/L,两性霉素B组含量为(95.5±16.2)ug/L,氟康唑组(97.3±16.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结果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对照组中:正常血浆含量为(6.8土2.7)ug/L,蒸馏水组含量为(6.1±2.4)ug/L,生理盐水组含量为为(7.3±2.0)ug/L,两性霉素B含量为(6.8±2.5)ug/L,氟康唑组(6.7±2.8)ug/L,经统计检验组内间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体外真菌细胞壁(1-3)-β-D葡聚糖含量变化与液体介质无关,与真菌治疗药物无关,与真菌数量密切相关。
【关键词】(1-3)-β-D葡聚糖;体外检测;两性霉素B氟康唑【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6-0043-02【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detection of fungalcell wall 1,3-β-D-glucan in virto. Method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andida albicans were diluted with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as 0.05 McIntosh unit (containing candida albicans 1×107CFU/ml). The control group: diluting the precursory solutions to 100 times.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in the solutions 10 times through G test , and culturing the Candida albicans in each solution in virto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antifungal drugs, physiological saline on the testing of 1,3-β-D-glucan in vitro.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14.2)ug/L,(94.5±15.2) ug/L, (93.6±14.8) ug/L,(95.5±16.2) ug/L, and (97.3±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 (P>0.05).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centration of 1,3-β-D-glucan in normal plasma, Pyrogen-free distilled water, 0.9% of physiological saline, 0.02% amphotericin B saline, and 0.75% fluconazole saline were (92.5±14.2) ug/L,(94.5±15.2) ug/L,(93.6±14.8) ug/L,(95.5±16.2) ug/L, and(97.3±16.8) ug/L. The differences in the group are not significant by statistics test(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The concentration of Fungal 1,3-β-D-glucan in virto has noting to do with liquid mediums or antifungal drugs, b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fungi.【Key words】1,3-β-D-glucan; Detection in virto;Amphotericin B; Fluconazole真菌(1-3)-β-D葡聚糖的检测是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快速准确的方法,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已经得到一致的公认[1.2.3.4.5]。
D葡聚糖检验简介

D葡聚糖检验简介什么是D葡聚糖?D葡聚糖是一种多糖,它是由葡萄糖单元组成的线性多糖。
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植物、水果、蘑菇、真菌以及各种生物体的细胞壁和支持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D葡聚糖具有很多生物活性,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降血压等。
D葡聚糖检验D葡聚糖检验是通过检测样品中D葡聚糖的含量来确定其品质的一种检验方法。
D葡聚糖检验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食品、医药、环境、生物工程等。
在食品行业中,D葡聚糖检验通常被用来检测食品添加剂或天然产物的D葡聚糖含量,帮助保证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常见的D葡聚糖检验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联用法和质谱法等。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样品中的D葡聚糖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D葡聚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它通过分离样品中的化合物并通过检测器检测来确定它们的含量。
在D葡聚糖检验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1.样品制备:将需要检测的样品进行处理,使其适合于HPLC分析。
2.色谱条件设置:选择合适的色谱柱和操作条件,比如流速、温度、检测器等。
3.样品注入: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进色谱柱中进行分离。
4.检测结果分析:通过检测器获取分离后的D葡聚糖含量,并进行分析和计算。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D葡聚糖的优点是分析精度高、分离效果好、分析速度快等。
因此,它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中的D葡聚糖检验。
D葡聚糖检验的意义D葡聚糖检验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一些食品、化妆品等物品中的D葡聚糖含量,以保证其品质和质量。
此外,D葡聚糖检验还可以用于研究生物体内D葡聚糖的含量变化,帮助了解其分布和功能,从而为后续的治疗和研究提供支持。
通过对D葡聚糖检验方法的了解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D葡聚糖这种多糖,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菌(1-3)-?-D葡聚糖检测反应机理
目前临床上随着广谱抗生素、各类免疫抑制剂、移植插管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其真菌感染尤其是深部真菌感染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而作为临床诊断的细菌培养其阳性率很低,且检测周期长,不能适应临床治疗诊断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因此对血液中的早期(1-3)-?-D 葡聚糖快速定量检测,将对临床对症治疗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人体血浆中(1-3)-?-D葡聚糖快速检测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试验的基本原理是试剂中含凝固酶原及凝固蛋白原的冷冻干燥品. 在适宜条件下, 微量(1-3)-?-D葡聚糖能激活试剂中的凝固酶原产生凝集反应,通过测定凝集反应过程中的浊度变化从而定量检测血浆中(1-3)-?-D葡聚糖含量.
内毒素定量检测的反应机理
细菌内毒素作为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层中的脂多糖成份(LPS), 具有多种的生物活性, 微量的内毒素进入机体将会出现发热、血压降低、寒战、引起DIC、内毒素败血症等一系列临床反应, 因此对血液中的早期内毒素快速定量检测,将对临床对症治疗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人体血浆中内毒素检测对分别诊断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反应试剂中含凝固酶原及凝固蛋白原的冷冻干燥品. 在适宜条件下, 微量革蓝氏阴性菌内毒素能激活试剂中的凝固酶原产生凝集反应形成凝胶,通过测定在形成凝胶过程中的浊度变化从而定量检测血浆中革蓝氏阴性菌内毒素.
一、检测体液内毒素的临床意义
由革兰氏阴性菌所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及脓毒血症是目前临床上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在各类抗生素杀灭革兰氏阴性菌的同时,也会使后者释放出一定数量的内毒素,从而加重内毒素血症。
早期诊断的细菌学培养需时长,而且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其培养阳性率低。
早期的数小时内作为临床上抢救感染性休克的关键,临床医师仅能根据临床特征与体征推断病源学而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早期体液中内毒素的正确、快速定量检测及相应的对症治疗就显得格外重要。
过去的内毒素检测能定性而不能定量,而且个体差异和实验室间的误差较大,无法成为有价值的临床检验项目,北京金山川公司研制的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能定量检测体液内毒素的含量,经国内多家单位使用现已在其他省市开始作为临床检验项目进行收费。
该仪器检测内毒素具有结果稳定、检测快(1小时)、重复性好、准确率高、不同的检测人员操作引起的误差小等优点。
内毒素定量检测在重症病人、感染病人(如脑膜炎)以及其他有严重创伤等疾病的病人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使得内毒素研究一直是热点,但过去由于方法的限制,内毒素检测也是临床的难点。
二、深部真菌检测的临床意义
动态定量检测体液中真菌含量是应用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进行的。
该方法可以快速诊断用常规方法难以确诊的深部真菌感染,应用MB-80检测真菌,其检出率远远高于传统的血培养方法,使病原体的监测更加准确,更快速,MB-80系统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优异的数据分析功能,检测低限5pg/ml的真菌1-3--β-D葡聚糖量。
因近年来,一些罕见的条件致病真菌引起深部感染,临床重症病人,特别是广谱抗生素和化疗药物的应用,真菌感染已成为感染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有研究发现早期发现并给予适当的治疗,真菌感染可以较好地得到控制,这就要求一种能迅速确定有无深部真菌感染的方法,因系统抗真菌药物种类较少,抗菌谱较广,不因真菌种类而异。
当检测到标本中葡聚糖含量较高时,即刻予以系统治疗,不必等鉴定出种属,否则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而常规真菌血培养需时长,鉴定过程复杂,阳性率低,不能快速提供明确临床指示。
MB-80应用试剂盒及仪器检测,能快速地检测出体液中真菌1-3-β-D葡聚糖的实际含量,对重症病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对长期住院病人应用广谱抗生物,肿瘤化疗等等病人,必将带来一定的临床效益。
三、MB-80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技术指标及功能
1.灵敏度:最小检出值1pg/ml;
2.精密度:批间差CV<10%;
3.准确性:回收率75-125%;
4.标准曲线范围:1-9000pg/ml;
5.相关系数r:绝对值≥0.980;
6.检测时间:60分钟。
可定量检测人体体液(血液、尿液、脑积液、胸积液、腹水等)中细菌内毒素、深部真菌的
含量,为临床医生早期确诊内毒素血症及真菌感染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一、MB-80微生物快速定量检测系统原理
采用光电转换原理,通过测定生物试剂与微生物细胞的特定成分反应产生的浊度变化,建立反应时间(T)与微生物含量(C)关系的标准曲线,从而定量测定样品中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的含量。
二、MB-80微生物快速定量检测系统用途
1.人体体液(血液、尿液、血清、腹水、脑脊液等)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革兰阳性菌肽聚糖定量检测;
2.人用及兽用注射药品、生物制品及医疗器械(一次性血袋、血小板的一次性管道、一次性注射器、消毒棉棒、注射生理盐水等)的细菌内毒素(热原)的定量检测;
3.血小板保存液、红细胞保存液及血液制品中的细菌内毒素、真菌葡聚糖、革兰阳性菌肽聚糖定量检测;
三、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测定系统检测方法
1.动态比浊时间分析法
2.动态显色时间分析法
3.凝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