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合集下载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实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

G试验和GM试验的区别及其临床意义一、1,3-β—D葡聚糖检测(简称G试验)1、原理:1,3-β-D葡聚糖可特异性激活鳌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G因子,引起裂解物凝固,故称G试验.2、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诊断多种致病真菌感染:念珠菌、曲霉菌、肺孢子菌、镰刀菌、地霉、组织胞浆菌、毛孢子菌等.不能用于检测隐球菌和接合菌感染.3、标本采集:静脉采血2ml(肝素抗凝)。

4、参考范围:正常值‹20pg/ml。

5、检测标本:血液、尿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等。

6、假阳性:血液透析、病人输入白蛋白、球蛋白、脂肪乳、凝血因子;某些抗肿瘤药如香菇多糖和磺胺类药物;某些细菌败血症(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7、假阴性:隐球菌具有厚壁胞膜,在免疫缺陷患者体内生长缓慢,导致试验呈假阳性。

8、建议:1、与GM试验联合可提高阳性率。

2、2次或2次以上阳性可降低假阳性率。

3、高危患者建议每周检测1—2次.4、高危人群动态监测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简称GM试验)1、原理:是一种微孔板双抗体夹心法。

采用小鼠单克隆抗体EBA—2,检测人血清中的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是一种对热稳定的水溶性的物质,是广泛存在于曲霉和青霉细胞壁中的一类多糖。

2、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PA)3、标本采集:(分离胶管或普通管)。

4、参考范围:≥0。

5为阳性。

5、标本采集:血清标本。

6、假阳性:⑴、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⑵、与其他的细菌成分有交叉反应:皮炎芽生菌、拟青霉、马尔尼菲青霉菌、链格孢等.⑶、谷类食物和脂质甜点中的GM抗原。

⑷、肠道中定值的曲霉释放GM进入血液循环。

建议:高危人群动态监测,结合影像学、培养结果综合分析诊断。

G试验、GM试验鉴定范围对比。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价值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免疫功能受损等因素,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患病率逐年增加,成为造成血液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IFD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因此研究新的诊断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人体内存在的某些营养物质在侵袭性真菌病的恶化过程中是否会发生变化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IFD的诊断方法进行探讨,并讨论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的诊断价值。

1. IFD的诊断方法IFD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依靠组织或体液样本的真菌培养和特异性染色,然而这些方法多存在着时间长、缺乏准确性等问题,且组织或体液样本的采集也存在操作难度大等问题。

近年来,有许多新的IFD诊断方法被提出,包括:血清(1,3)-β-D-葡聚糖测定方法(BDG)、侵袭性真菌PCR检测、CT及MRI等影像学方法。

其中,BDG作为一种新的IFD诊断方法,近几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 BG的来源与代谢BG是葡萄糖多聚体的一种,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成分,并且往往被认为是生物被攻击时真菌的一种关键源泉。

BG的来源主要包括真菌、植物和细胞。

BG在代谢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其中真菌体内的BG主要由酵母菌、念珠菌和曲霉菌产生。

3. 血浆(1,3)-β-D-葡聚糖(BG)检测BG在IFD患者的血液中含量较高,可以作为IFD诊断的一种指标。

研究表明,在IFD患者血液中BG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

BG检测采用碳水化合物的免疫测定原理。

BG检测的阳性判定通常根据本体经验和不同的测试平台。

例如,一个常用的测试平台BG test Miraclon电化学免疫测定法提供了与BG特异性抗原结合的硫酸盐酯酶标记物,将样品在金电极的表面余留。

结合的复合物可以被亚硝酸盐还原生成硫酸盐酯酶还原物。

硫酸盐酯酶还原物的电信号记录和与标准曲线的比较将被用于测量BG水平。

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疗效监测的意义

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疗效监测的意义

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疗效监测的意义发表时间:2014-05-12T09:11:47.88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陶珍李浩王婴云周俊李杰[导读]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多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其预后差,病死率高,念珠菌感染死亡率在30-40%,曲霉菌死亡率高达50-100%。

陶珍李浩王婴云周俊李杰(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深圳 518033)【摘要】目的寻找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疗效监测的另外一种新的评估手段方法搜集深圳市福田区人民医院2011-2013年重症监护病房临床诊断、拟诊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合并1,3-β-D葡聚糖升高患者30例,在治疗前、治疗后3天、7天、14天、21天进行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30例患者死亡3例,全部患者在抗真菌治疗前1,3-β-D葡聚糖平均值为36.37pg/ml,在抗真菌治疗开始后2例患者1,3-β-D葡聚糖无明显下降,其余25例均呈明显下降,并在1,3-β-D葡聚糖降至一定水平时停药,结果无1例病情反复。

结论 1,3-β-D葡聚糖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抗真菌感染的疗效监测指标。

【关键词】1,3-β-D葡聚糖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疗效评估【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07-02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近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美国,90年代初期与80年代初期相比,念珠菌感染发病率由每年的2.6/100万增至72..6/100万,隐球菌感染发病率由4.6/100万,增至65.5/100万,曲霉菌感染由8.4/100万增至12.4/100万[1]。

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监测网分析[2],医院真菌感染由90年代前期的13.9%上升至17.1-24.4%。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多发生在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其预后差,病死率高,念珠菌感染死亡率在30-40%,曲霉菌死亡率高达50-100%。

(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速、 阳性 率 高 , 用 于侵 袭 性 真 菌 感 染 的 早期 快速 诊 断 。 可
【 键 词】 ( ,)8D 葡聚 糖 ; 真 菌 ; 侵 袭性 感 染 关 13 一一 -
D1 1 . 9 9 j is . 6 29 5 . 0 0 1 . 0 0: 0 3 6 /.sn 1 7 —4 5 2 1 . 7 0 6
李 军 , 浚霁。 陈 伟 , 王 , 黎 敏 邓 少丽。 陈 呜。 1 青海省 西 宁市解放 军 第四 医院 , , (. 检 验科 8 0 0 ;. 1 0 7 2 第三 军 医大学 大坪 检验科 , 庆 重 40 4 ) 0 0 2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血 浆 ( , ) D 葡 聚 糖检 测 对侵 袭性 真 菌感 染 的诊 断 价 值 。 方 法 应 用 MB 8 1 3一 -0微 生 物 动
we e 5 p s t e p t n s we e i e t id b h e e to f pa ma ( , 一 - g u a wi h o i v a e o r o ii a i t r d n i e y t e d t c in o l s 3 v e f 1 3) 7D- l c n, t t e p st e r t f h i
2. a n H os t l, D pi g pia Thid iia y M e c r M lt r dialUni e s t , v r iy Cho gqi g 00 n n 40 42, Chi a n
[ src] Ob et e Toe po eteda n si au fpama( , ) D-l cn i h ee t no v sv Abta t jci v x lr h ig o tcv leo ls 1 3一 gu a n t ed tci fi a ie o n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572014年2月第21卷第3期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判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谢 颖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PIF I )的诊断目前主要根据患者痰培养或肺组织活检,但操作复杂,尤其是肺组织活检,临床可操作性差,不易开展。

(1-3)-β-D 葡聚糖为一种多糖,普遍存在于真菌的细胞壁中,约占真菌细胞壁干重的50%。

笔者对我院送检痰标本患者的血清进行(1-3)-β-D 葡聚糖检测,评价其在PIFI 中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与分组 2008年6月至2012年11月,送检我科的支气管镜吸引痰标本及其患者血清各77份。

有广谱抗生素应用史41例(53.2%),糖皮质激素使用史31例(40.3%),体内置留导管22例(28.6%),恶性肿瘤史8例(10.4%)。

痰标本培养真菌阳性28例,设为感染组;阴性49例,设为非感染组。

1.2 血清(1-3)-β-D 葡聚糖检测 检测流程按试剂盒要求逐步进行。

① 将事先准备待检的静脉血2ml 置入离心管中以2900r /min 的转速离心6min ,然后吸取上层血清100μl 置入900μl 处理液中,振荡摇匀。

将其放置在恒温水浴箱中70℃孵育10min ,然后快速放置到冰水中。

② 将制备好的标本200μl 放入含有主反应试剂A 的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并移植标准玻璃反应管中,放入MB-80微生物快速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

③ 反应1h 后进行结果判断。

1.3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x-±s )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Stata 12.0统计绘制ROC 曲线,并根据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最佳组合判断血清(1-3)-β-D 葡聚糖的临界值,并给出相应的该临界值下的诊断PIF I 敏感性和特异性,计算曲线下面积,双侧P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基本情况比较 年龄:感染组(66.8±9.2)岁,非感染组(67.4±11.1)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4,P >0.05)。

真菌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感染诊断

真菌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感染诊断

真菌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真菌β-D-葡聚糖检测与真菌感染诊断一、概述经研究表明,(1-3)-β-D-葡聚糖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菌细胞壁的抗原成分, 占其干燥重量的80%~90%,其它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中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两者存在相关性。

?当真菌进入人体血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代谢后,(1-3)-β-D葡聚糖可从胞壁中释放出来,从而使血液或其它体液中(1-3)-β-D葡聚糖含量增高。

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对其清除。

而在浅部真菌感染中,(1-3)-β-D葡聚糖未被释放出来,故其在体液中的量不增高,它在血液及无菌体液中的存在可以很大程度上视为IFI(深部真菌感染)的标志。

二、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治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

IFI也日益成为导致骨髓及器官移植受者、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AIDS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重要死亡原因之一。

由于缺少有效的早期诊断手段,深部真菌感染病死率居高不下。

对深部真菌感染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早用药治疗。

常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培养”可为临床提供直接的诊断依据,但其培养方法耗时长(4-7天),不适宜用作早期诊断。

并且,随着光谱抗生素、抗菌药物的大量应用,使得培养的阳性率极低。

常用的免疫学方法,也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差,往往对某一疑似真菌感染患者要作多种真菌抗原或抗体检测,既费时又不经济,而且当所用药盒的抗原谱或抗体谱不全时也极易造成漏诊。

对一些以往接触过相应真菌抗原的个体,作抗体检测时还会出现阳性反应,因而对抗体的检测往往要求作动态观察才能作出诊断,期末属性较差。

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3-β-D-葡聚糖(BG)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1,3-β-D葡聚糖(BG)在检测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影响因素分析近20年来,由于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的长期应用,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的完善,各种导管在体内的介人以及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临床常无特异性,而真菌实验室诊断方法中镜检、培养、血清学诊断、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出率较低,G试验检测时间短其为非侵人手段在临床上广受关注。

目的及意义:分清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干扰因素,提高准确性。

G试验是及激活试剂中鲎变形细胞裂解物中的凝固酶(G因子),形成凝固蛋白,根据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对1,3-β-D葡聚糖浓度进行定量检测。

G试验是念珠菌感染的首选检查方法,检测速度快。

G试验是新的真菌抗原检测方法、念珠菌感染首选检查方法,在深部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检查结果作为方法学评价标准,弥补了传统病理学及培养的不足,提高IFI检测率,缩短检查时间,早期治疗赢得时间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G试验标准值:<10pg/ml为阴性,10pg/ml-20pg/ml是观察,>20pg/ml 阳性。

一般两次及以上G试验阳性及临床特征,并排除干扰因素就可以确定真菌感染。

BG升高原因: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广泛存在于多种真菌细胞壁中,是真菌的特有多糖成分,包括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及卡氏肺孢子菌.占其干质量的50%以上,细菌、人和病毒都不含该成分,真菌菌丝生长的过程中、进入人体体液或深部组织后,经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等处理后,1,3-β-D葡聚糖可从细胞壁中释放出来,使血液和体液(如尿、脑脊液,腹水,胸水等)中1,3-β-D葡聚糖含量升高,故检测血液中的BG可以协助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当真菌在体内含量减少时,机体免疫可迅速清除 1,3-β-D-葡聚糖。

血浆(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血浆(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血浆(1,3)-β-D葡聚糖和半乳甘露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常静静【摘要】血浆(1,3)-β-D葡聚糖(BG)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GM)存在于不同真菌的细胞壁中.作为真菌细胞壁表面的抗原性标志物,它们可通过酶联免疫分析等方法进行检测.该检测方法较痰培养等方法快捷、敏感性及特异性更高,且具有无创性,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早期诊断,同时对于疾病疗效的监测及评价预后有较高的价值,近年来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Plasma (1,3 )-β-D-glucan( BG ) and galactomannan( GM ) are major constituents of different fungal cell walls. As antigenicity markers in the surface of fungal cell walls, they can be tes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Compared with sputum culture, the test is a rapid method of collecting antigen concentration with high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noninvasiveness, which has contributed to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 Besides,it has great value for monitoring curative effect and evaluating prognosis, therefore, it has been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al in recent years.【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11【总页数】4页(P1960-1963)【关键词】血浆(1,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侵袭性真菌感染;应用【作者】常静静【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R379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各种介入治疗中导管的应用以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等,导致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inver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上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ere 53 positive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detection of plasma(1,3)一6-D-glucan,with the positive rate of 66.3%;38 positive samples were identified by fungal culture method,with the positive rate of 46.7 0A The positive
·1804·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年9月第7卷第17期Lab Med Clin,Septemb业10,V01.7,No.17
(1,3)一p—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意义
李 军1’2,王浚霁2,陈 伟2,黎 敏2,邓少丽2,陈 鸣2(1.青海省西宁市解放军第四医院 检验科810007;2.第三军医大学大坪检验科,重庆40004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plasma(1,3)一哥D-glucan in the detection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Methods The level of(1,3)一p-D gluean was defected by microbiology kinetic rapid detection sys— tem Mt5-80 and kinetic mycetes detection kit GKT-5M set。and the resa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sed.Results There
rate of the former i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latter(X2=31.3313,P<0.05).The concentration of plasma(1,3)- p-D-glucan in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group with positive fungal culture was 88.85土25.26 pg/mL,while the con- centration of plasma(1,3)一争D-glucan in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group with negative fungal culture was 28.69士 12.95 pg/mL.All the samples in control group were negative in the comparison by the two methods.The eoncentra- tion of(1,3)一6-D-glucan in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011,P<0.05),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also be found in the concentration of(1,3)一6-D-glucan in invasive fungal with or without positive fungal cultivation results(t=2.349。P<0.05).Conclusion With more convenient, faster and higher positive rate than fungal culture,the detection of serum(1,3)一6-D-glucan can be used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1.4血浆(1,3)-p-D葡聚糖检测方法无菌操作,用无热源真 空采血管取静脉血2 mL,混匀,然后使用低速离心机立刻进行
3 000 r/min离心1 min得富含血小板血浆(分离出血浆应在 10 rain内使用完毕);取上述血小板血浆0.1 mL加入装有0.9
mL样品处理液中轻轻混匀后,70℃保温10 rain,取出后立刻
放入冷水浴中冷却30℃以下,即为待测血浆样品;取待测血浆 样品0.2 mL加入反应主试剂中,轻轻混匀约20 s,待完全溶解
后用加样枪转移至10 mm×65 mm无热源平底反应管中,立 刻插入MD-80微生物动态检测系统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 自动计算含量。厂家提供的对照血浆中真菌8葡聚糖正常值
为小于20 pg/mL。 1.5统计学方法检测数据以j士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
血浆(1,3)一6-D葡聚糖含量为(5.48土2.11)pg/mL,经统计学 处理,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及培养阴性组血浆(1(t=4.011、6.053,P< 0.05),且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一伊D葡聚糖
含量亦显著高于培养阴性组(£一2.349,P<o.05)。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1,3)-伊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茵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MB-80微生物动
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25M Set动态真茵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一6-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 析。结果 血浆(1,3)一8_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53例。阳性率66.3%;真菌培养法38例阳性。阳性率为47.5%,血浆
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以sPSSll.0统计软件进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2.1正常对照组及侵袭性真菌感染组(1,3)一6-D葡聚糖检测 结果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一}D葡聚糖含量
为(88.85士25.26)pg/mL,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 (1,3)一争D葡聚糖含量为(28.69土12.95)pg/mI。,正常对照组
菌甚至要到尸检时才能确诊[4]。(1,3)一6-D葡聚糖含量检测和 真菌培养作为辅助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两种实验室检测方 法,明确其临床价值就昆得相对突出。
真菌培养作为传统的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方法之~,它
显高于正常对照组(f=4.011,Pd0.05),而且侵袭性真茵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一p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
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f=2.349,P<o.05)。结论血浆(1,3)一B_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
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关键词】(1,3)一争D葡聚糖; 真菌;侵袭性感染
统计学意义(誓一31.331 3。P(0.05),血浆(1,3)一6-D葡聚糖 检测阳性结果显著高于真菌培养法。
3讨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危重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广谱
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导致1FI 比以前更加常见,其原因就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困 难,因而不能及时对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有一部分侵袭性真
[Key words](1—3)一B-D-glucan;fungal;invasive infection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 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以及各种导管的 体内介入、留置等。临床上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 feetions,IFI)的患病率明显上升,IFI也日益成为导致骨髓及器 官移植受者、接受化疗的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肿瘤患者、AIDS 以及其他危重病患者发生严蕈并发症及蕈要死亡原因之一n]。 随着免疫抑制患者的增多,临床中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概率 也在升高。一般来说,侵袭性真菌感染通常发生于危重患者, 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快速识 别入侵的病原菌。目前临床卜诊断IFI的方法主要由宿主因 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近年 来出现了一些快速诊断技术如高分辨CT(HRCT)、检测真菌 抗原和核酸等非培养诊断技术,这监技术与Prentice等睢1提出 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分层相结合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
诊断和及时治疗成为可能。通过检测体液中真菌抗原或代谢 物来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很多[3],其中之一就是关于真 菌的细胞壁成分——(1,3)一6-D葡聚糖。
(1。3)一0-D葡聚糖足除接合菌属外普遍存在于真菌细胞壁 的一种特征性的多糖成分,其在正常人血浆中的浓度很低,而 在侵袭性真菌感染者体内却可明显增高,故检测患者血中(1, 3)一pD葡聚糖,可预测侵袭性真菌感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 对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血浆中(1,3)一pD葡聚糖的检测, 比较这种新的检测方法与传统实验室的培养方法在侵袭性真 菌感染诊断方面的准确性,探讨血浆(1。3)一p-D葡聚糖检测对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快速、准确、高效诊断侵袭性真 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80例,男50例,女
表l 真菌培养法及血浆(1。3)一p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
真菌感染的阳性检出结果比较(n)
2.2血浆(1,3)一6-D葡聚糖含嚣检测与真菌培养阳性检出结 果比较对60例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真菌培养及
血浆(1,3)一6-D葡聚糖含量检测(含量大于20 pg/raL判为阳 性),对两种方法的阳性检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见表l。经统 计学处理,这两种方法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阳性结果差异有
(1,3)一p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x2=31.3313,P<0.05)。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 (1,3)一pD葡聚糖含量为(88.85士25.26)pg/mI,,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一}D葡聚糖含量为(28.69
士12.9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侵袭性真茵感染组血浆(1,3)一pD葡聚糖浓度明
万方数据
30例,年龄6~95岁。平均(55.5士21.3)岁,来自2008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