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痈

合集下载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

肛痈中医辨证论治发表时间:2012-08-09T09:02:55.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宋玉龙[导读] 肛管直肠周围存在许多间隙,故肛痈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

宋玉龙(黑龙江省塔河县人民医院 165200)(一)辨证思路1.辨部位肛痈是肛门直肠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慢性感染。

肛管直肠周围存在许多间隙,故肛痈可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临床上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名称。

同时,不同部位的肛痈,其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也各有差异,因此,辨别肛痈的部位对于肛痈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位肛痈:位于肛提肌以上的间隙称为高位间隙,高位间隙的脓肿称为高位脓肿。

主要有以下几种: 1)骨盆直肠间隙脓肿:位于骨盆直肠间隙内,感染常由直肠炎、直肠溃疡和直肠外伤引起,也可由肌问脓肿或坐骨直肠间隙脓肿向上扩散而成。

骨盆直肠间隙上界为腹膜,下界为肛提肌,后为侧韧带和直肠,前面男性为前列腺和精囊,女为子宫和阔韧带,其容积大,位置深,故患者局部症状常不明显,而全身感染症状重。

患者自觉直肠内坠胀,有便意,排便时加重,有时有排尿困难。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恶寒、乏力等。

检查一般肛门周围无异常,指诊时可在直肠前侧壁外发现有浸润、压痛、隆起,甚至波动感。

诊断主要靠穿刺抽脓,以手指在直肠定位,由肛门周围皮肤进针进行穿刺抽吸,抽出脓液即可确诊。

必要时做肛管超声检查以协助诊断。

在临床上对于发热、恶寒、白细胞增高并有肛门部不适的患者,必须进行肛管直肠指诊,方能避免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的漏诊。

临床上若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未能及时诊断和处理,脓液可进入直肠后间隙并通过直肠后间隙进入对侧骨盆直肠间隙,形成直肠后间隙脓肿或高位马蹄形脓肿;有时脓液可向下方穿过肛提肌进入骨盆直肠间隙,然后穿破皮肤,形成高位肛瘘;偶尔脓液可沿腹膜后间隙向上扩散到下腹部形成盆腔脓肿。

2)直肠后间隙脓肿:位于直肠后间隙内,临床较为少见。

乳痈的中医治疗

乳痈的中医治疗

乳痈-辩证论治
热毒炽盛:壮热,乳房肿痛, 皮肤焮红灼热,肿块变软, 有应指感。或切开排脓后引 流不畅,红肿热痛不消,有 “传囊”现象。舌质红,苔 黄腻,脉洪数。
清热解毒,托里透脓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乳痈-辩证论治
正虚毒恋:溃脓后乳房肿痛虽轻,但疮口脓水不 断,脓汁清稀,愈合缓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 面色少华,或低热不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 薄,脉弱无力。
孕妇“产前一盆火,产后一块冰”,治疗 宜“产前宜凉,产后宜温”
实践证明温通法效果令人满意,值得借鉴。
乳痈-温通疗法
中药温通:以阳和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 通过温阳化气,活血通络达到温经散寒、 活血祛瘀、疏通脉络的功效。
优点
使脓肿患者避免手术,减轻 痛苦,缩短愈合时间,减少
治疗费用
保持乳房外观和功能
大部分病人均能继续哺乳
肿块中央渐软, 按之有波动应指感, 局部穿刺抽吸有脓。
成脓期:伴高热不退,头痛骨楚,口苦咽干,恶心厌食,溲赤便秘, 同侧腋淋巴结肿大压痛,舌红或红绛,苔黄或腻,脉弦滑数。
乳痈-临床表现
溃后期:
溃后脓出通畅, 局部肿消痛减,
寒热渐退, 疮口逐渐愈合。
溃后脓出不畅, 肿势不消久治不愈, 乳汁夹杂有清稀脓液
郁滞期:
乳头皲裂,乳头刺痛, 乳汁郁积不畅或结块,
乳管阻塞不通。
乳房局部肿胀疼痛, 结块或有或无,伴压痛,
皮色微红或不红。
或伴有全身感觉不适,恶寒发热,头痛胸闷,心烦易怒, 食纳不佳,大便干结。舌淡红或红,苔薄黄微腻,脉弦或 浮数。
乳痈-临床表现
成脓期: 肿块不消或逐渐增大,
皮肤红肿焮热, 局部疼痛明显加重, 如鸡啄样或搏动性疼痛。

肺痈中医辨证和治疗

肺痈中医辨证和治疗

肺痈中医辨证和治疗肺痈是由风热邪毒蕴滞于肺,热壅血瘀,血腐化脓而成,以发热、胸痛、咯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

【范围】西医学中肺脓肿、化脓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囊肿、肺结核空洞、肺坏疽(已少见)等伴化脓感染而表现为肺痈者,均可参考本篇辩证论治。

【病因病机】感受外邪,或痰热素盛,痰热壅阻肺络,血滞为瘀,痰热与瘀血内郁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络损伤,脓疡溃破外泄。

一、病因1.感受外邪主要感受风热、风寒之邪。

风热病邪,自El鼻或皮毛侵犯于肺,或风寒袭肺,蕴结不解,郁而化热,肺受邪热熏灼所致。

2.饮食劳倦所伤平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炙焯厚味,酿湿蒸痰化热,熏灼于肺,若劳倦过度,肺卫薄弱,卫外不固,则外邪乘虚内侵,或内伏之痰热蕴蒸致病,成痈化脓。

3.原有宿痰肺脏宿有痰热,或它脏痰浊瘀热蕴结日久,上千于肺,成痈化脓;若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邪侵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二、病机1.发病本病一般发病较急,突然恶寒壮热,咯痰,痰色渐见黄稠。

部分患者发病亦可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肺。

3.病性属实热证。

温热蕴肺为本病之特点,并贯穿于病程的始终。

但热邪亦可耗伤气阴,出现邪实正虚或正虚邪恋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初期病在肺卫,逐渐邪热由表入里,壅积于肺,邪实日盛。

后期多正虚邪衰,逐渐向愈,亦可正虚邪恋,迁延难愈。

如溃后脓毒不净,邪恋正虚,阴伤气耗,每致迁延反复,日久不愈,病势时轻时重,而转为慢性;若溃后大量咯血,则可出现血块阻塞气道,或气随血脱之危候;若脓溃后流入胸腔,则可形成“脓胸”之恶候,预后较差。

5.病机转化肺痈之病理演变过程有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及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1)初期风热(寒)之邪侵袭卫表,内郁于肺,或内外合邪,肺卫同病,蓄热内蒸,热伤肺气,肺失清肃。

本期以风热熏肺,肺失清肃为特点。

(2)成痈期邪热壅肺,蒸液成痰,气分热毒浸淫及血,热伤血脉,血为之凝滞,热壅血瘀,蕴酿成痈。

本期以热毒壅肺,血瘀成痈为特点。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热毒内聚,营血瘀结在肠,经脉不通。
身无热——热聚脓成,营卫不郁。
[ 原 文 4] 肠 痈 者 , 少 腹 肿 痞 , 按 之 即 痛 小便自调——病在肠中,未及膀胱。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背诵】条文:3、4。 桃仁、丹皮、大黄——凉血逐瘀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可治—病邪由内向外,易治
①肿痞:指肠痈之形肿于外而满痞于 身甲错——营血郁滞,腐化成脓,肌肤失养。
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
内 。 脓已成: 脉数,无热 濡软
其脉沉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原文2]师曰:诸痈肿,欲知其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二)肠痈:肠长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
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二、合篇意义
三病均属于外科范围,故 合为一篇讨论。
原文讲解
一、 痈肿
(一)痈肿初起时的脉证和病机
[原文1]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 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①痈。
① 其:作语助词,无意义。
二、 脉沉紧,脓未成——热伏血瘀,脓未成。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肠痈
(三)浸淫疮:初起形如粟米,瘙痒不止,搔破流黄水,蔓延迅速,浸淫成水。
[原文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发热,自汗出,复恶寒——热聚于里,营血郁滞,卫气不畅行,正邪相争。
(二) 脓已成的证治
(一) 脓未成证治 薏苡附子败酱散与大黄牡丹汤证治鉴别和临床应用
•脉浮—主表

中医外科学痈

中医外科学痈

病因病机
➢多由湿热下注,壅 而不行,阻于脉络 所致;
➢或因患肢破伤、足 跟皲裂、冻疮溃烂、 脚湿气、湿疮等感 染毒邪。
以致湿热蕴
阻,经络阻隔, 气血凝滞而成。
诊断
➢发病前多有患侧足、腿破伤史。 ➢初起在腘窝部木硬疼痛,皮色如常
或微红,形成肿块则患侧小腿屈伸 困难,行动不便。伴有寒热,纳呆 等症状。 ➢若肿痛加剧,身热不退,则欲成脓。 ➢溃后脓尽疮口愈合。
➢成脓宜切开排脓以得脓为度。溃后先用药线蘸 八二丹插入疮口,3~5日后改用九一丹,外盖 金黄膏或玉露膏。
➢脓尽以生肌散收口;
➢有袋脓者,可先用垫棉法加压包扎,无效可扩 创引流。
硬膏
初起 油膏
箍围药

掺药

已成 咬头膏、白降丹

提脓去腐药

腐蚀、平胬药 去腐生肌
溃后
油膏
生肌
润燥生肌
掺药
[适应证]
块; 3. 若疮口过小或袋脓,可致脓流不畅,影
响愈合; 4. 若气血虚者,则脓水稀薄,疮面新肉难
生,不易收口;
诊断—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示: 白细胞总数及中 性粒细胞比例可 升高。
脂瘤染毒
病处素有结块,与 表皮粘连,但基底部推 之可动,其中心常有扩 大的毛囊口,可挤出皮 脂栓。染毒后红肿多限 局,全身症状轻,约 10天左右化脓,溃后 脓液中可见豆渣样物质。
2.放置引流时,应把凡士林纱布的一端一直放到 脓腔底,不要放在脓腔口阻塞脓腔,影响通畅 引流。引流条的外段应予摊开,使切口两边缘 全部隔开,不要只注意隔开切口的中央部分, 以免切口两端过早愈合,使引流口缩小,影响 引流。
[术后处理]
术后第2日起更换敷料, 拔除引流条,检查引流情况, 并重新放置引流条后包扎。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三节肺痈

中医内科学__第1章第三节肺痈

(三)、分证论治
1.初期
审证要点:恶寒发热、咳嗽、胸痛,咳则痛甚, 咳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呼吸不利,口 干鼻燥
舌脉象: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病机:风邪犯肺,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方药:银翘散加减(疏散风热,轻宣肺气)
五、辨证论治
2.成痈期
审证要点: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 汗出烦躁,口干咽燥,咳嗽气急,胸满作痛, 转侧不利,咯黄绿色浊痰,自觉喉间有腥味, 舌脉象: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胸痛,呼吸气粗,咳吐黏浊痰,10余天后 咳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随后身 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好转,经数周逐 渐恢复。如脓毒不净,可转成慢性 2.病史:多有外感史,或素体热盛
3. 辅助检查: 体格检查:听诊呼吸音减弱,语颤增强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痰培养:可见致病菌 胸部X线:肺野大片浓密阴影,其中有脓腔
2.辨病期 初期:恶寒、发热、咳嗽、咳白色泡沫痰 成痈期:高热、振寒、咳嗽、气急、胸痛、
咳黄稠痰或黄绿色浊痰、喉中腥臭味 溃脓期:排出大量脓血腥臭痰 恢复期: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痰由脓变稀
四、辨证论治
(二)论治要点
肺痈属实证热证,总以清热解毒,化瘀 排脓为总则,针对不同病期,分别采取相 应治法。
1.初期:清肺散邪; 2.成痈期: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3.溃脓期:排脓解毒; 4.恢复期:益气养阴,
, 中成药
1.肺痈初期:羚翘解毒丸、银翘解毒片 2. 肺 痈 成 痈 期 、 溃 脓 期 : 穿 心 莲 片 、 鱼 腥
草注射液 3.溃脓期见咯血:花蕊石止血散 4.恢复期;生脉饮
, 简易治疗技术
1.肺痈成痈期、溃脓期:雾化疗法 2.肺痈:药膳疗法(鲜鱼腥草60g,鸡蛋1个。先将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精)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证(精)

3.
在一般情况下, 多逐渐演变为成痈期, 溃脓期, 随着大
量腥臭脓痰的排出, 可进入热势渐退、痰量日少之恢复期, 此
时多见气阴两虚之证。 (顺证)
4. 老人、儿童、体弱和饮酒成癖者患之, 因正气虚弱, 或 肺有郁热, 须防其病情迁延不愈或发生变化。 (逆证)
5. 在溃脓期, 若热毒壅盛而内陷, 亦可产生内闭外脱之危 象。
讨论范围
肺 痈 肺脓肿及化脓性肺炎
肺坏疽
支气管扩张
概 支气管囊肿 述 肺结核空洞
伴化脓感染而表现肺痈证候者
病因
肺 痈 感受风热

因 病
痰热素盛

病机 (以示意图表示)
外感风(寒)热

腠内

理外
不合 固邪

熏 蒸气耗 痰
壅热 血败肉腐
瘀 正虚 邪恋
恢复 慢性
初期
成痈
溃脓
病因病机小结
肺 痈
病位:
病性:
本病病位在肺。
其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脓疡溃后方见阴伤气耗之象。
热壅血瘀, 蕴酿成痈, 血败肉腐化脓, 肺损络伤, 脓

疡溃破外泄。
因 病机关键: 病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 主要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
血败肉腐酿脓。
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 可以随

着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 表现

液平面, 或见两肺多发性小脓肿。
治疗原则
肺 痈 当以祛邪为原则
辨 证
采用清热解毒、
脓未成
应着重清肺消痈
论 治 化瘀排脓的治法
脓已成
需排脓解毒。按照有 脓必排的要求, 尤以排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

肠痈的中医辨证论治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初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酿脓期轻证(轻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及右下腹出现包块者(阑尾周围脓肿),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

反复发作或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采取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1)内治①瘀滞证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右下腹局限性压痛或拒按;伴恶心纳差,可有轻度发热;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紧。

治法:行气活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通腑泻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气滞重者,加青皮、枳实、厚朴;瘀血重者,加丹参、赤芍;恶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加剧,右下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块;壮热,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通腑泻热,利湿解毒。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或犬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酱草、蒲公英。

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热甚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块加炮山甲、皂刺。

③热毒证证候:腹痛剧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皮挛急;高热不退或恶寒发热,时时汗出,烦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糙,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若持续性高热或往来寒热,热在气分者加白虎汤,热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黄汤;腹胀加厚朴、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参、石斛、天花粉;若见精神萎顿,肢冷自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或体温不升反降,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此为阴损及阳,治宜温阳健脾,化毒排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合参附汤加减。

病情较重时,易生变证,要严密观察,中药最少每日2剂,分4~6次服,若病情发展,应及时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多个疖融合而成。

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中医称为疽。

颈部痈俗称“对口疮”,背部底部开始。

【治疗措施】1.全身治疗病人应适当休息和加强营养。

必要时用镇痛剂。

可选用磺胺甲硝唑加甲氧嘧啶或青霉素、红霉素等抗菌药物。

如有糖尿病,应根据病情同时给予胰岛素及控制饮食等治疗。

2.局部处理初期红肿阶段,治疗与疖同。

已有破溃者,可用八二丹掺入伤口中,外敷太乙膏。

如红肿范围大,中央部坏死组织多,或全身症状严重,应作手术治疗,但唇痈不宜采用。

一般用“+”字或“++”字形切口,有时亦可作“|||”形。

切口的长度要超出炎症范围少许,深达筋膜,尽量剪去所有坏死组织,伤口内用纱布或碘仿纱布填塞止血。

以后每日换药,并注意将纱条填入伤口内每个角落,掀起边缘的皮瓣,以利引流。

伤口内用生肌散,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如分晓面过大,待肉芽组织健康时,可考虑植皮。

亦有直接作痈切除术,肉芽组织长出后即植皮,可缩短疗程。

【病理改变】由于皮肤厚,感染只能没阻力较弱的皮下脂肪柱蔓延至皮下组织,沿着深筋膜向四周扩散,侵及附近的许多脂肪术,再向上传入毛囊群而形成具有多个“脓头”的痈。

糖尿病病人较易患痈。

因为他们的白细胞功能不良,游动迟缓。

【临床表现】痈呈一片稍隆起的紫红色浸润区,质地坚韧,界限不清,在中央部的表面有多个脓栓,破溃后呈蜂窝状。

以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其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痈易向四周和深部发展,周围呈浸润性水肿,局部淋巴结有肿大和疼痛。

除有局部剧痛外,病人多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食欲不佳、白细胞计数增加等。

痈不仅局部病变比疖重,且易并发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唇痈容易引起颅内的海绵静脉窦炎,危险性更大。

【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治疗疖,以防止感染扩散。

补充:治疗原则 1.全身治疗:卧床休息,输液,加强营养,用止痛及镇静剂,有糖尿病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

2.抗生素治疗:可选用红霉素,氨卞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等治疗。

3.局部治疗: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理疗,或70%酒精湿敷。

面部痈应减少说话和咬嚼动作。

4.手术治疗:经上述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时应及时引流,并将炎症坏死组织彻底切除。

常用“+”或“#”形切口,应深达筋膜下。

用药原则全身症状较轻以肌注A项中一种药为主;全身症状较重以静滴“A”和“B”项药为主。

辅助检查 1.痈无并发病者的A为主;2.有并发病者的A、B联合应用。

疗效评价 1.治愈:症状消失,创面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