疮疡 疖疔有头疽

合集下载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中医外科学

疮疡——中医外科学一. 疮疡暑疖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2.外治: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2)珠疖:清黛散3)成脓:切开排脓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5)并发湿疮:清黛散疖病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二. 疔疮颜面疔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火毒炽盛: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2.外治:1)初期:箍毒消毒─玉露散.千捶膏2)中期:提脓祛腐─九一丹.八二丹.玉露膏.千捶膏3)后期:生肌收口─太乙膏.红油膏.红丝疔1.外治:1)初起:太乙膏掺红灵丹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红油膏4)脓尽:生肌散.白玉膏三. 痈颈痈1.内治:风热痰毒: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2.外治:1)初起:金黄膏2)溃后:八二丹.金黄膏.红油膏3)脓尽:生肌散.白玉膏四. 丹毒五龙普柴1.内治:风热蕴毒:散风清热解毒─普济消毒饮湿热毒蕴:清热利湿解毒—萆解渗湿汤合五神汤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五. 发锁喉痈1.内治:1)初起:.痰热蕴结: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热盛肉腐: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普济消毒饮热伤胃阴:清养胃阴—益胃汤2.外治:玉露散.双柏散臀痈湿火蕴结:清热解毒,和营化湿—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湿痰凝滞:和营活血,利湿化痰—仙方活命饮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八珍汤六、有头疽1.内治:火毒凝结:和营托毒,清热泻火—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气虚毒滞:扶正托毒—托里消毒散收口期:气血两虚: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2.外治:1)初期:金黄膏.千捶膏2)溃脓期:八二丹.金黄膏3)收口期:白玉膏.生肌散七. 无头疽黄八仙附骨疽1.内治: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2.外治:1)初起:金黄膏.玉露散2)成脓:切开引流3)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八. 走黄与内陷1.走黄:热毒入血: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2.内陷:1)邪盛热极:凉血清热解毒.养阴清心开窍2)正虚邪盛:补养气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3)脾肾阳衰:温补脾肾.4)阴伤未败:生津养胃九. 瘰疬1.内治:香开六骨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加清骨散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2)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3)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十. 流痰1.内治:1)阳虚痰凝:益肾温经.散寒化痰─阳和汤2)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托毒─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透脓散3)肝肾亏虚:补益肝肾—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2.外治:1)初期:阳和解凝膏2)中期:切开引流3)溃后:五五丹.。

2021中医学 外疡(有头疽-外治)

2021中医学 外疡(有头疽-外治)

外疡:有头疽
01
外治
有头疽-外治、 其他
毒凝结证、湿热壅滞证,用金黄膏或千 捶膏外敷;阴虚火炽证、气虚毒滞证,用冲和 膏外敷。
成脓予八二丹掺疮口,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改 用七三丹,外敷金黄膏,若脓腐阻塞疮口,脓液蓄积, 引流不畅,可用药线蘸五五丹或药线蘸八二丹插入多 枚疮口,蚀脓引流,若疮肿有明显波动,可作“+” 字或“++”字形切开手术,如大块坏死组织难以脱尽, 可蚕食清疮。腋腐大部脱落,疮面渐洁,改用九一丹 外掺,外敷红油膏。
溃后疮面脓腐已净,新肉渐生,以生肌散掺疮 口,外敷白玉膏。若疮口有空腔,皮肤与新肉 一时不能粘合者,可用垫棉法加压包扎;若疮 周频发疖肿,可用生肌散、青黛散干扑患处。
其他
中成药:六应丸或六神丸,成人 每次10粒,每日3次吞服。 降血糖药物:如有糖尿病者,必 须使用口服降血糖药物或胰岛素 治疗迅速控制血糖。 抗生素: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选用 有效抗生素治疗。 支持疗法:全身情况较差者,应 予以支持疗法,如补液、输血及 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疔、疖、痈、疽的不同病因病机
发表者:老军医
疔疖痈疽,都属于在皮肤体表部位有形可见的一类外科病。

其鉴别首先从肌表的色泽、肿胀及伴有证,确定是属于阳证还是阴证,然后再仔细观察局部表现特征。

现将鉴别要点介绍如下:
1、疔:其形小、根深,坚硬如钉子状;患处皮肤麻木或痒痛并伴有寒热交作。

多因饮食不节,外感风邪火毒及四时不正之气而发。

发病较急,变化迅速,初起如栗,坚硬根深,继则焮红发热,肿势渐增,疼痛剧烈,待脓溃疔根出,则肿消痛止而愈。

治疔宜清热解毒。

2、疖:即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炎症。

由内蕴热毒或外触暑热而发,疖长于肌表,肿势局限,形小色红、热痛、根浅,出脓即愈。

治宜清热解毒。

3、痈:疮面浅红肿而高大。

有肿胀、焮热、光泽无头、疼痛及成脓等。

多由外感六淫,外伤感染等,导致营卫不和,邪热壅聚,气血凝滞而成。

痈分为内痈、外痈两类。

属急性化脓性疾患。

4、疽:漫肿而皮色不变,疮面较深。

由于气血为邪毒所阻滞,发于肌肉、筋骨间的疮肿。

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

有头疽:多发于肌肉,初起即有栗粒状脓头的疮疡,以后腐烂,形如蜂窝。

多因外感风湿火毒,或湿热火毒内蕴,使内脏积热,营卫不和,邪阻肌肤所致。

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

无头疽:发于筋骨间,初起无头,漫肿色白,根脚散漫,皮色不红。

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所致。

治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医学PPT课件

疖 疔、有头疽、发、丹毒、瘰疬、走陷医学PPT课件

7

三、诊断 (一)共性: (二)不同点: 1、有头疖: 毛囊及皮脂腺为核心硬结, 红肿疼痛, 3cm大小,
突起根浅,顶端黄白, 溃后少量脓液。 区域淋巴结肿大。
பைடு நூலகம்
8


生在大腿部和小 腿部的有头疖, 若挤压或碰撞可 以转变成发。
9
疖-诊断
2、无头疖; 皮肤红色肿块, 无脓头 或有簇生, 破流脓水,潮红胀痛。 生面部者--挤压或碰撞--疔疮。
3
疮疡各论:疖
一、概述: 1、概念: 单个毛囊及皮脂腺 化脓性化脓感染。
4
2、好发因素: 全身:疲劳、消渴、贫血、 饮食不节; 局部:不洁、摩擦。
5
3、特点:色红热痛肿势小, 突起根浅数目少, 易消易溃出脓好。 好发毛囊皮脂腺部位。 4、分类:暑疖、蝼蛄疖、疖病。
6

二、病因病机
1、暑疖: 内郁湿火,外受风邪--蕴阻肌肤; 或暑湿热蕴 蒸--搔抓染毒。 2、蝼蛄疖:患疖处理不当--疮口小脓毒潴留, 旁窜蔓延。 3、疖病:体虚不固,外邪侵肤, 消渴,脾虚染毒,反复难愈。
37
手足部疔疮
一、概述: 1、概念:发于手足部急性化脓性疾患。 2、手部感染特点: 发病率高―劳动的主要器官,易损伤 病情重、蔓延迅速、易损筋伤骨。 3、手部解剖与疔疮的关系
38
手足疔疮
4.命名: 病位、形态及预后不同,病名各异:
常见有: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化脓性腱鞘炎)、 托盘疔(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足底皮下脓肿)等,
10

生在头顶者:如脓成未切, 或切口过小,引流不畅— 头皮窜空— 蝼蛄疖。
11
疖:诊断

中医外科-疮疡-3

中医外科-疮疡-3

诊断
全身症状: 初起伴有寒战高热,头痛头胀,周身关节疼痛,食 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暑湿流注、余毒流注、瘀血流 注。
成脓兼见高热不退,时时汗出,口渴欲饮,舌苔黄
腻,脉洪数。 溃后身热渐退,食欲增加。
髂窝流注
患侧大腿拘挛,跛行2~3d患部疼痛,大腿向 上内缩内收不能伸直,痛牵腰部7~10d髂窝部 可及痛性肿块30d成脓20d收口2m正常
治疗
内治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 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滋阴生律,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治疗
外治 初起:火毒凝结、湿热壅滞证—金黄膏/千捶膏
阴虚火炽、气虚毒滞证—冲和膏
大肠杆菌。髂窝脓肿是髂窝淋巴结及其周围的疏松结
缔组织发生感染,脓液向后穿破髂腰筋膜所致。
病因病机
感受暑湿,客于营卫 疮疡余毒,流窜入血 损伤产后,瘀血停滞
正气不足,邪毒流窜 经络阻隔,气血凝滞
流 注
诊断
病位:多见于腰部,臀部,大腿后部,髂窝等处 临床表现: 初起(肿疡期):肌肉疼痛漫肿,皮色如常,按之微热——肿 胀焮热疼痛,可触及肿块,伴寒战高热,周身关节疼痛 脓成(脓疡期):皮红而热,按之中软,壮热不退 溃后(溃疡期):脓黄稠或白粘或挟瘀血块,红热肿痛渐消, 约经2周左右,脓尽疮口愈合。
酿脓:八二丹/七三丹,金黄膏。腐脱九一丹,红油膏 波动感——扩创排脓,十字形切开 收口:生肌散、白玉膏。空腔垫棉法
治疗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六应丸或六神丸 2.降血糖药物 3.抗生素 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选用抗生素。 4.支持疗法
有头疽的十字形切开引流

05第六章疮疡(有头疽、流注)讲稿

05第六章疮疡(有头疽、流注)讲稿

第六章疮疡第五节有头疽病例宋某,男,62岁。

患者自诉项后红肿结块10天。

初起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抓破之后,肿痛加重,色红灼热,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蜂窝状,范围约12cmx12cm,兼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便秘尿赤。

概述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临床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域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cm,大者可在30cm以上。

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有头疽在古代文献中常以疽和发共同命名,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多种病名。

如生在头顶部的称百会疽;生于鬓角者,称鬓疽;生于项部者,名脑疽,又名对口疮、对口发;有头疽发于脊背部正中者,称为背疽,又名发背;生于背部两侧的称搭手,又分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等;生于少腹部者,名少腹疽;生于四肢部者,名太阴疽、石榴疽、臀疽、腿疽等。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亦有多种病名。

如过饮药酒兼厚味积毒蕴发者,称酒毒发;湿痰郁结而成者,称痰注发。

还有以形状命名者,如莲子发、蜂窝发等;以穴位命名者,如百会疽、膻中疽、中腕疽等。

然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基本相似,故并作有头疽论述。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痈。

【病因病机】1.外感风温、湿热,邪毒凝聚肌表,以致气血运行失常而成。

2.情志内伤,恼怒伤肝,思虑伤脾,肝脾郁结,气郁化火;或劳伤虚损,恣欲伤肾,劳伤精气,肾水亏损,相火炽盛;或恣食膏粱厚味,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火毒内生。

以上均能导致脏腑蕴毒而发。

本病总由外感风温、湿热,内有脏腑蕴毒,内外邪毒互相搏结,凝聚肌肤,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而成。

素体虚弱时更易发生,如消渴病患者常易并发本病。

若阴虚之体,水亏火炽,则热毒蕴结更甚;若气血虚弱之体,正虚毒滞难化,不能透毒外出。

此二者均可使病情加剧,甚至发生疽毒内陷。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中医外科学第七章-疮疡

第七章疮疡第一节疖疖:发生在肌浅薄表部位、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根据病因、症候不同,分为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多发于儿童头面部〕、疖病〔好发于项后发际、背部、臀部〕。

西医名称:疖〔毛囊炎〕、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特点:①好发:暑季,小儿②色红、灼热、根浅突起、多在3厘米。

〔石疖——有一脓头;软疖——无头〕。

③易脓、易溃、易敛,出脓即愈。

病因病机:暑毒或汗出不畅或痱子抓伤染毒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

1.治法:轻者无须治。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③体虚毒恋,阴虚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增液汤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化湿,清化湿热——五神汤+参苓白术散2.外治法:初:金黄膏外敷,每日一次中:切开排脓后期:生肌长皮——生肌橡皮膏蝼蛄疖——十字切开,有死骨者取出第二节疔疔:发病急,易于变化而危险性极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特点:①好发:手足、颜面。

②疮形如粟,根深而硬,肿痛并见,寒热并现。

③如处理不当,颜面部的疔疮易走黄而有生命危险;手足部的疔疮易损筋伤骨而影响其功能1.颜面部疔疮西医名称:颜面部疖、痈病因病机:因火毒之热为患治法:治:以清热解毒为主,炽热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②炽热炽盛证——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外治:①初起——箍脓消肿——金黄散、玉露散②脓成——提脓去腐——九一丹、八二丹③溃后——提脓去腐,生肌收口——生肌散、白玉膏2手足部疔疮西医名称:甲沟炎、化脓性指头炎等病因病机:因脏腑火毒炽盛,外因手足部外伤染毒临床表现:①蛇眼疔:甲边肿痛,2~3天即可成脓,局部可形成甲下成脓②蛇头疔:发于手指末节,肿如蛇头状,7天可成脓,多伴恶寒、发热等③托盘疔:发于手掌部,肿胀高突,疼痛剧烈,约2周成脓,常伴全身病症,易损筋伤骨肚脐疔、足底疔……治法:以清热解毒为主,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说明zhong

中医外科学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疮疡2. 乳房疾病图片3. 皮肤病图片4. 肛肠疾病图片5. 瘿6. 瘤7. 岩8. 周围血管疾病9. 冻疮毒蛇破伤风疮疡图片编号说明2. 痈3. 有头疽4. 发5.疔6. 疖7. 丹毒8. 附骨疽9. 流注10. 流痰11. 瘰疬12. 褥疮痈图片编号说明1-1. 颈痈1-2. 颈痈1-3.颈痈1-4.颈痈1-5. 颈痈1-6. 颈痈1-7. 颈痈1-8. 颈痈2-1. 腋前痈2-2. 腋痈1 2-3. 腋痈13-1. 脐痈1 3-2. 脐痈14-1. 委中毒5-1. 胯腹痈5-2. 胯腹痈2(成脓期)5-3. 胯腹痈6-1. 腹壁痈7-1耳根毒8-1. 耳后痈9-1. 大腿痈9-2. 大腿痈10-1小腿痈11-1. 跨马痈有头疽图片编号说明1――16均为有头疽17. 偏脑疽发图片编号说明1. 莲子发2. 锁喉痈3. 锁喉痈4――7. 臀痈8. 下腹壁痈9. 囊痈10――12. 足发背3疔图片编号说明1.鼻疔2.鼻根疔3.鼻翼疔4.唇疔5.唇疔16.颌疔7.虎须疔(中期)8.人中疔9.眼角疔10.颜面部疔11.蛇眼疔1 12.蛇眼疔2 13.蛇头疔1 14.蛇头疔215.蛇头疔3 16.蛇头疔并蛇腹疔17.蛇腹疔1 18.蛇腹疔2 19.托盘疔20.托盘疔1 21.红丝疔1 22.红丝疔2 23.红丝疔疖图片编号说明1. 暑疖2. 无头疖3. 蝼蛄疖4. 血疖疮5. 发际疮1(多发性毛囊周围炎)6. 发际疮2(多发性毛囊周围炎)丹毒图片编号说明1. 丹毒2. 丹毒3. 丹毒(抱头火丹)4――9. 丹毒3(流火)10. 丹毒后期(橡皮肿)附骨疽图片编号说明1――3. 附骨疽 4. 百会疽(未溃)5. 百会疽(溃后)6. 鬓疽7. 额疽(后期)8. 骨槽风1(溃前)9. 骨槽风1(溃后)10. 颧骨疽11. 上臂疽12. 腋疽13. 腋疽14. 腋疽(瘘)15. 胁肋疽16. 胁肋疽(溃后)17. 腕疽18. 臀疽1(初期)19. 臀疽2(成脓期)20. 臀疽3(溃后不敛)21. 膝外疽22. 小腿附骨疽23. 足跟疽24. 足跟疽25.环跳疽26. 股内疽流注图片编号说明1――3. 流注4:髂窝流注(侧位)5. 流注髂窝流注(正位)6. 湿毒流注(硬结性红斑)流痰图片编号说明1. 流痰2. 流痰(龟背流痰)3. 流痰(鹤膝流痰)4. 流痰(鹤膝流痰)颈部瘰疬图片编号说明1-9颈部瘰疬10. 颈部瘰疬(切开后)11-13. 颈部瘰疬(溃后)14. 马刀瘰疬15. 腋瘰疬岩病图片编号说明1.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2.翻花岩(皮肤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3. 茧唇4. 茧唇5. 皮肤癌6. 肾岩7. 肾岩8.9.10. 失荣周围血管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1 股肿2-1. 筋瘤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脱疽3-2. 脱疽3-3. 脱疽3-4脱疽3-5. 脱疽3-6. 脱疽3-7. 脱疽3-8. 脱疽3-9. 脱疽3-10. 脱疽3-11. 脱疽4-1. 青蛇毒4-2. 青蛇毒4-3. 青蛇毒(血栓性浅静脉炎)5-1. 溃疡(臁疮)5-2. 臁疮5-3. 臁疮5-4. 臁疮(20多年)1. 乳头皲裂1-1乳头皲裂2. 乳腺炎2-1至3乳腺炎2-4至6乳痈2-7乳痈(多囊)2-8乳痈4(全乳肿)2-9乳痈(粉刺性)2-10乳痈初期2-11急性乳痈成脓期2-12急性乳痈成脓期切排引流2-13乳痈创口愈合2-14乳发早期2-15乳发(初期)2-16乳发2(中期)2-17乳发3(后期)3. 乳腺纤维瘤3-1. 乳腺纤维瘤3-2.巨大乳腺纤维瘤3-3. 巨大乳腺纤维瘤23-4. 巨大乳腺纤维瘤3 3-5. 巨大乳腺纤维瘤4 3-6. 巨大乳腺纤维瘤5 3-7. 巨大纤维腺瘤伴乳头凹陷3-8.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1 3-9. 妊娠期纤维瘤迅速增大24. 乳漏4-1至4乳漏5. 乳岩5-1至16乳岩5-17乳癌(乳头内陷)5-18至19乳癌(乳头内陷橘皮样改变)5-20至21乳癌(乳头牵拉橘皮样改变)5-22至26湿疹样乳癌5-27乳腺癌转移性结节5-28男性乳岩16. 多乳症(副乳腺)6-1至4副乳腺6-5至6副乳头6-7双副乳增生7. 男性乳房异常发育7-1至7乳疬7-8乳疬(男29岁)7-9至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瘿病图片编号说明1-1 甲状腺(解剖图)1-2. 甲状腺(解剖图)1-3. 甲状腺(解剖图)2-1. 气瘿2-2. 气瘿2-3. 气瘿并甲亢3-1. 肉瘿3-2. 肉瘿3-3. 肉瘿3-4肉瘿4. 瘿痈瘤病图片编号说明1-1气瘤1-2. 气瘤1-3. 气瘤2-1. 肉瘤2-2. 肉瘤2-3. 肉瘤3-1. 血瘤3-2. 血瘤3-3. 血瘤3-4血瘤3-5. 血瘤3-6. 血瘤6(血痣)3-7. 血瘤7(溃烂期)4-1. 脂瘤4-2. 脂瘤4-3. 脂瘤5-1. 骨瘤5-2. 骨瘤6-1. 胶瘤6-2. 胶瘤1. 皮损1-1疤痕1-2瘢痕疙瘩1-3红斑1-4皲裂1-5鳞屑1-6糜烂1-7脓痂1-8脓疱1-9丘疹1-10丘疹1-11-16水痘1-17苔藓样变1-18痛风结节1-19血痂1-20脓痂1-21瘀斑1-22瘀点1-23抓痕1-24紫癜风2. 热疮2-1-3热疮3. 蛇串疮3-1-6蛇串疮4. 疣4-1-2扁平疣4-3-5寻常疣4-6-7跖疣4-8传染性软疣4-9扁平湿疣5. 黄水疮5-1黄水疮(脓疱疮)5-2天疱疮(脓疱疮)6. 癣6-1吹花癣(单纯糠疹)6-2花斑癣6-3红皮病6-4-5紫白癜风(花斑癣)6-6-1石棉状癣(糠疹)6-6-2石棉状癣(糠疹)6-7圆癣(体癣、股癣)6-8-11股癣6-12-13着色芽生菌6-14甲真菌病6-15-20脚湿气6-21-22浸渍型足癣6-23-24灰指(趾)甲(甲癣)7. 疥疮7-1-3疥疮8. 虫咬皮炎8-1-4虫咬皮炎8-5隐翅虫皮炎9. 接触性皮炎9-1-7接触性皮炎9-8接触性皮炎(汗渍疮)9-9接触性皮炎7(尿布皮炎)11. 湿疮11-1-4湿疮11-5-6湿疮1(旋耳疮)12. 药毒12-1-5剥脱性皮炎型12-6-8多形性红斑型12-9荨麻疹样型12-10-1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12-13-14固定性药疹12-15-16药毒(固定性红斑型)12-17药毒(紫癜型)12-18大疱表皮松解症型12-19-23剥脱性皮炎型13. 瘾疹13-1-8荨麻疹13-9丘疹性荨麻疹13-10-11人工荨麻疹13-12-13皮肤划痕征阳性14. 牛皮癣14-1-3神经性皮炎15. 风瘙痒15-1-3风瘙痒16. 白疕16-1-3红皮症型银屑病16-4-5寻常型银屑病16-6脓疱型银屑病16-7-8关节型银屑病16-9顶针样改变17. 白癜风17-1-5白癜风18. 风热疮18-1-7风热疮18-8-9玫瑰糠疹20. 斑秃20-1-2斑秃21. 粉刺21-1-5粉刺21-6前胸粉刺21-7后背粉刺21-8-11痤疮22. 红蝴蝶疮22-1-14红蝴蝶疮22-15盘状红斑狼疮22-16系统性红斑狼疮23. 淋病23-1-2淋病23-3淋病(眼红肿流脓)23-4淋病(外阴红肿白带脓性)24. 尖锐湿疣24-1-7尖锐湿疣24-8-9扁平湿疣24-10珍珠状阴茎丘疹25.猫眼疮25-1-2猫眼疮26.过敏性紫癜26-1-2过敏性紫癜27.紫癜风27-1-2紫癜风28. 酒齄鼻28-1-2酒齄鼻29. 梅毒29-1梅毒(初期)29-2二期梅毒疹29-3梅毒(翻花杨梅)29-4梅毒(下疳)29-5口疳29-6-6梅毒褥疮图片编号说明1-5褥疮1.概述1-1肛肠解剖1-1-1直肠肛管解剖1-1-2直肠肛管血液供应1-2肛肠治疗法1-2-1贯穿结扎法1-2-2贯穿结扎法1-2-3静脉丛切除术1-2-4内痔套扎器拉法11-2-5内痔套扎器拉法21-2-6外剥内扎术1-2-7橡皮筋挂线法1-2-8硬化注射法1-3体位1-3-1侧卧位1-3-2蹲位1-3-3截石位1-3-4膝胸位1-3-5膝胸卧位2. 痔2-1痔2-1-1至4内痔2-1-5结缔组织外痔2-1-6血栓性外痔2-1-7炎性外痔2-1-8混合性外痔2-1-9混合痔2-1-10混合痔2-1-11嵌顿痔2-1-12环形痔2-1-13至15三期内痔2-2肛隐窝炎2-2-1肛乳头炎3. 肛裂3-1至3肛裂4. 肛痈4-1至5肛痈(肛周脓肿)4-6肛痈挂线5. 肛瘘5-1至3肛瘘5-4肛瘘手术5-5肛瘘术后5-6.18岁肛瘘术后2月25-7.18岁肛瘘术后2月35-8.18岁肛瘘术后2月46. 直肠脱垂6-1至7脱肛7. 结直肠息肉7-1息肉痔(直肠息肉)7-2直肠单发性息肉7-3直肠多发性息肉8. 锁肛痔8-1至2肛管癌8-3直肠癌9. 先天性畸形9-1至8先天性畸形9-9无孔肛门冻疮毒蛇破伤风疾病图片编号说明1. 冻疮1-1至5冻疮2. 破伤风2-1至2破伤风2-3破伤风4(颈项强直)2-4破伤风5(角弓反张)3. 毒蛇3-1至3眼镜蛇3-4眼镜王蛇3-5五步蛇:正在蜕皮3-6竹叶青3-7银环蛇3-8舟山眼镜蛇3-9孟加拉眼镜蛇3-10萨马眼镜蛇3-11苏门答腊眼镜蛇3-12红树竹叶青捕食白老鼠3-13中南半岛喷毒眼镜蛇3-14尖吻蝮3-15尖吻蝮(五步蛇)3-16金环蛇3-17白化金环蛇3-18白唇竹叶青3-19红头环蛇3-20烙铁头3-21莽山烙铁头3-22玉斑锦蛇3-23原矛头蝮(老鼠蛇、龟壳花)3-24紫晶蛇吃袋鼠3-25铜头蝮3-26黑色幽灵3-27白眉蝮3-28白头蝰3-29海南闪鳞蛇3-30短尾蝮蛇3-31犀咝蝰3-32圆斑蝰(金钱豹, 百步金钱豹, 金钱斑, 古钱窗)3-33铠甲蝮3-34双头怪蛇3-35世界最毒的蛇3-36毒的蛇3-37珊瑚蛇3-38玛雅珊瑚蛇3-39美东珊瑚蛇3-40南部珊瑚蛇3-41珊蝴蛇间隙珊瑚蛇3-42亚马逊珊瑚蛇3-43印度珊瑚蛇3-44中美珊瑚蛇3-45珊瑚蛇3-46珊瑚蛇3-47灰蓝刻扁尾海蛇3-48青环海蛇3-49巴布亚太攀蛇3-50东部菱斑响尾蛇3-51曼巴蛇3-52巨环海蛇3-53印度黄金蟒吃兔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诊断
1.临床表现
热象
局部:皮肤红肿热痛
全身:口干、便秘、苔黄、脉数
2. 分类
a. 有头疖:皮肤有红色结节,有脓头
b. 无头疖:无脓头
5
c. 蝼蛄疖:好发于儿童头部。1)坚硬型:肿 势小,跟脚坚硬,破溃出脓而坚硬不退,疮口 愈合后会反复。 2)多发型:大如梅李、三五相联、溃破脓 出而不愈,日久头皮串空,如蝼蛄串穴。
37
内治
38
39
外治
40
41
预防与调护
个人卫生 疮周可用2%-5%黄柏洗液 或生理盐水清洗
42
预防及调护
避免挤压 头部:四头带包扎 背部:侧卧 上肢:三角巾悬吊 下肢:抬高患肢,减少运动
43
预防及调护
高物少 热,吃 卧保辛 床持辣 休大肥 息便甘
通之 畅品 ,,
忌 鱼 腥 等 发 44
15
预防与调护
16
疔 定义:发病迅速、而易于变化,危险性大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疮小坚硬, 如疔丁之状,发于颜面的疔疮
很容易走黄儿有生命危险,发于手足易损筋骨 类似于西医的疖、痈、气性坏疽、皮肤炭疽、急
性淋巴管炎等
17
颜面部疔
印堂疔 眉心疔 眉棱疔 眼胞疔 颧疔 人中疔 虎须疔 锁口疔 反唇疔 承浆疔
32
有头疽 初起脓头
迅速扩散
溃烂融合
33
33
命名
古代文献中:有头疽=发 头顶:百会疽 鬓角:鬓疽 项部:脑疽 背部正中:背疽或发背 膻中穴:膻中疽 ……
34
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 湿热
邪毒凝聚肌表
情志内伤 劳伤虚损
肝郁伤脾 肝脾郁结 气郁化火
肾水亏虚 相火炽盛
肥甘厚味
脾胃内伤 湿热火毒内生
18
病因病机
肥甘 厚腻

19
临床进展
好发于额、颧、颊、鼻、口
20
注意
头面、耳、项 肿,壮热烦躁、 神昏谵语,舌 质红绛、苔黄 糙、脉红数
21
手足疔
22
手足疔
定义:发育手足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瘭疽)
分类:蛇眼疔(甲沟炎)
蛇头疔(化脓性指头炎)
蛇腹疔 (化脓性腱鞘炎症)
托盘定 (掌中间隙感染)
足底疔 (足底皮下脓肿)
临床表现:多有外伤史
23
疔的治疗 治则:内以清热解毒;根据不同期选外治法
内治法
24
内治法
毒盛肿盛:大青叶、黄连 壮热口渴:竹叶、石膏、连翘
25
外治法
26
预防及调护
静 卧 休 息 , 减 少 患 部 运 动
27
预防及调护
走期忌 散切内 入开服 血针发
挑散 、药 挤, 脓忌 、灸 以, 免忌 疔早 毒 28
中医外科学 ——疖 疔 有头疽
1
一、疖
定义: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 化脓性疾病。
特点:肿势局限、3cm左右、红肿热痛,易脓、 易溃、易敛。
类似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
2
病因病机·外因
为什么会 有内蕴湿火
因为:饮食不节,肥甘厚腻,或郁而化热
3
病因病机·内因
特点: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合 Nhomakorabea 预防及调护
物少
,吃
保辛
持辣
大肥
便甘
通之
畅品






29
预防及调护(颜面)
30
预防及调护(手指)
31
有头疽
定义: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的“痈”。
特点:初起有粟米状脓头,红肿热痛明显, 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破后,状如蜂窝, 范围常超过9cm以上,甚至大逾30cm。好发 于项、背等皮肤厚韧处,多见中老年病人 及消渴患者,并容易内陷。
6
d. 疖病:好发与颈项、背部、臀部。数个反 复发作,迁延不愈。 消渴、习惯性便秘、营养不良者易患本病。
7
鉴别诊断
痈: 发病:单发、初起无脓头 范围:比疖大,6-9cm 全身症状:全身症状明显
8
治疗
原则:清热解毒 1、内治 热毒蕴结、暑热浸淫、阴虚内热、脾胃虚弱 2、外治 初起:千锤膏盖贴、三黄洗剂外搽 大:金黄散,金银花露或句话露调糊外敷 草药:野菊花、蒲公英、龙葵、败酱草、芙蓉
气血失常 有头疽 脏腑蕴毒而发
凝凝 郁 外 滞聚 毒 感 ,肌 , 风 经肤 内 温 络, 外 、 阻营 毒 湿 隔卫 邪 热 。不 相 ,
和互内 ,搏有 气结脏 血,腑
35
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分为四候,7日一候
成形、成脓、脱腐、生肌
36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 脓液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消渴病人血糖升高
45
46
花、丝瓜叶,洗尽捣烂外敷 脓成:切开排脓或药线引流
9
头面部:野菊花、防风、 下部:黄柏、苍术 热毒内盛:黄连、黄柏
、栀子 大便秘结:大黄、枳实
10
11
预防与调护
个人卫生
12
预防与调护
少吃辛辣肥甘之品,忌鱼腥等发物,保持大便通畅
13
预防与调护
防暑降温
14
预防与调护 基础疾病如消渴及时治疗。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