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华)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 中国战国时期 秦国蜀郡太守 李冰及其子率 众修建的一座 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 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 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2200 多年来,至今 仍发挥巨大效 益,
(1)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田租(赋税)、人头税(丁税)、徭役、兵役 (2)土地制度:
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如何认识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问题?
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凹 形 铁 锄
马桥文化石锄
战国时期铁锄 (湖南长沙出土)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阶段 春秋战国和 秦汉 特点 出现精’ 耕作工具 耧车\耦犁 其 它 垄作法 江南开发 曲辕犁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农业 古代中国经济 的基本结构 手工业 商业 是其发展的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 发展 阻 碍 古代中国的经 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闭关锁国 构成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神农”的传说和农业的地位 ▲古代中国农业经 2.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 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和基本特点 3.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主要经营形态 2.主要生产部门 3.主要特征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铁 犁 牛 耕
翻车 筒车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例: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 耜,教民农作。”上述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出现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8)明清时期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 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 ②明清时期的纺织业和制瓷业 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自由劳动力市场。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成为货币;都会兴起;官 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代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丝绸之路。 6.魏晋南北朝: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南北朝 时期,草市形成。 7.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闻名中 外的大都会;出现柜坊及飞钱;唐代夜市繁荣,草市素
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 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1.基本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用途
劳动力
官营手工业
政府经营
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
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市场流通
个体工匠
家庭手工业 家庭农户自主经营 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 农民自身
2.发展历程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4)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 (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五大名窑。 (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2040人民版PPT课件

早期农业(原始社会、夏商周)
1、原始农业的产生(距今1万年) 1)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农业格局:南稻北粟(世界最早种植)
北方:黄河流域——旱地——粟麦 南方:长江流域——水田——水稻
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 格局?
气候不同,地理条件
半坡遗址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 (半坡遗址出土)
(3)灌溉工具:
现代筒车
3)唐朝:筒车
4)宋代:水力高转筒车 、水转翻车 高转筒车
5)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分析: 1.水利工具是农业进
步的基础,与图1相比, 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进步之处在于( )
A.利用杠杆原理汲水方便省力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 C
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
历史必修② ——古今中外的经济史
中国 世界
古代
近代
现代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中国古代经济结构
1. 基本结构:
农业:农耕和家庭手工业一起并称中
国古代农业
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民间作
坊手工业
商业:大小商人从事的买卖活动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早期农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千年不绝的山火”
文献记载
云南布朗族至今刀耕火种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 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
饶财。” ——《盐铁论》
刀砍草木 纵火烧荒 犁土播种 经常迁徙
2 、生产工具:
石、木、骨制农具:耒(lěi)耜(sì) 、石锄、石犁、石镰。 商周出现青铜农具(很少)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知识不是智慧,只有学习也不能达到智慧的境界。

智慧必须是知识与事实的相辅相成,智慧使你感到学无止境,虚怀若谷。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
二牛一人
3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汉 直 辕 犁
直犁到曲辕犁
唐 曲 辕 犁
牛耕的运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 史上农用动力的 一次革命;
使用畜力 牛耕
翻车:三国时期马 钧发明的灌溉工具,把 低处的水引到高处。
使用人力
筒车 筒车是唐朝 时期发明的 灌溉工具
利用水力
灌溉动力
人力到水力
春秋 桔槔 三 国 翻 车 唐 朝 筒 车
邢 州 越 州
秘色瓷八棱净水瓶
越窑青瓷莲花盏托
邢窑类银,……邢窑类雪。 越窑类冰,……越窑类玉。 “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 · 陆龟蒙《秘色越器诗》
汝 窑
定 窑 钧 窑
官 窑
哥 窑
定窑:孩儿枕蕴含捏 塑手法
钧窑:青中带红又称 钧红
官 窑 : 多 有 较 大 开 片
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酿成明末农民战争。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 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探究3:关于土地兼并——贫者无立锥之地
1、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封建自然经济。 2、危害、解决措施:
赋税减少
土地兼并 (地主官僚)
小农丧地 破产流亡
阶级矛盾
改革 (抑制兼并) 农民起义 (改变所有权)
形成原因:1)明清时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 场;2)由于商业竞争加剧,商人按地域结成群 体,形成商帮。实力最强的如晋商、徽商等。
河南南阳的山陕会馆
徽文化是"滋养"百年徽商
山西商帮 -- 徽州商帮 -- 福建商帮 -- 广东商帮 -- 山东商帮 -- 宁波商帮 -- 龙游商帮 -- 洞庭商帮 -- 江西商帮 -- 陕西商帮 --

2014年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14年历史 必修二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试说明:(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新增);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基础知识梳理: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①原始社会时期: 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

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

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铁制工具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

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

主要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战国时期:①李冰——都江堰(秦国拥有);②郑国——郑国渠;(秦国拥有)两汉时期:①关中“井渠”(坎儿井)②王景治黄(东汉)唐代:设专职官员——渠堰使【灌排工具改进】:春秋:戽斗、桔槔三国:翻车隋唐五代,北方:立井水车;长江流域:高转筒车。

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风力水车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①春秋时期,铁犁牛耕使用,出现许多私田。

加之战争频繁,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②战国时期,新兴地主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诸侯国先后开展变法运动。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

)(2)过程:①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各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影响:战国确立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级分化。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含义: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劳动者自己的劳动,独立经营小规模农业,以满足自身消费需要为主的经济形式。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一)

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和基本特点(一)

铁农具的使用: 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准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西汉耧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汉:耦犁(二牛抬扛)
东汉:一牛挽犁(山地)
唐:曲辕犁(水田)
(2010浙江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 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 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D
(2010天津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
(2)经营技术层面: 从粗放式农耕→精耕细作
(3)组织方式层面: 从大规模简单协作→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4)生产工具:材质: 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 打制—磨制—冶铁、铸造 动力: 人力—畜力—自然力
3、影响:作用 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 1.生产力: 命,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史料研究:
史料二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 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之食。 ——《汉书· 食货志》 史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014· 广东高考,节选)史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 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 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 史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 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史料一和史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耦犁“二牛抬杠”“一牛挽犁”
“唐代曲辕犁”
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特点:
1、耕作方式的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2、牵引动力: 人力-畜力-水力;
3、材质: 石、木→青铜→铁;
群体协作到个体家庭“男耕女织”。 4、劳动方式:
这是一幅航拍照片, “鱼嘴” 使岷 江水从两边分流,右边的外江用于分洪,左 边的内江用于灌溉。
材料三: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 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 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阻碍了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的 发育成长。 ——岳麓版《必修二》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评价小农经济?
5.评价小农经济
积极: (1)较稳定,自给自足,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2)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 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 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但 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 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 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
二、抑商表现之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
1、含义: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1.海禁政策: 2、时期: 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 明清时期 3、实施原因:
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பைடு நூலகம்和下西洋 )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具体原因: 倭寇因素;台湾因素;
根本原因: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 2.闭关锁国政策: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 构与特点
经济结构 古代中国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基本特点
发展水平
成长历程
国民经济中农、工、商的关系: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 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 •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水利建设 •赋税、力役制度 •土地制度及土地兼并
生产力方面
生产关系方面
劳动力: 小农经济束缚了自由劳动力的解放
技术: 文化专制,束缚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政治:政策+政局 重农抑商+商品征收重税+闭关锁国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开始烧制陶器
新石器 时代
商周 春秋 战国 汉代 南北朝
原始纺织业出现(麻和葛)
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职 官员 “国有六职”之 一
青铜铸造水平高
现在已知最早的人工冶炼铁 器,是春秋晚期的遗物
生铁(铸铁), 炼钢,淬火工艺 技术高超,通过丝绸之路 行销欧洲,中国被称 为“丝国” 制度:铁业官营; 煤; 供风:水排的发明 灌钢法 燃料:
形式上:手工工场的出现
清:行业增多、规模增大
具体现象:“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计日受值”
资本主义萌芽的实质:雇佣关系
4、发展缓慢的原因
4、发展缓慢原因
市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 国内:封建剥削降低了农民购买力 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国外:闭关锁国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资本: 地主商人将资本大量投于房地,影响了扩大再生产
•商业都会的崛起
三、城市
一、商业发展概况
时期 先秦 秦汉 特点 根本 原因 表现 贝类货币 商由官府控制 又叫变换,
商业产生
初步发展
隋唐 进一步发展 宋元 明清
繁荣
商帮形成
专供客商 类似现在的 封 寄存钱财 汇票 商路活跃 建 的地方 经 济 海路、陆路发达 柜坊和飞钱 的 繁 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 瓦子 荣
由陶向瓷 过渡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推 广到闽粤等地 苏州等地丝织业出现资本 主义萌芽 有了以煤做燃料冶铁的明确 记载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南青北白”)唐三彩(美 术陶制品); 景德镇:瓷都 青花瓷
粉彩瓷器,珐琅瓷
回顾
一、部门 二、规模 三、存在形态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主要经营形态 二、主要生产部门
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征
中国古代主要的手工业形态
经营形态 经营方式 产品类别
贵族生活用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 军用品和官府、 不在市场上流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 剩余部分出售 交纳赋税的产品 供民间消费 的产品 在市场上流通
民间私人自 主经营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一切土地名义上属国王所有 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
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 收获全部归贵族。
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 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 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 滕文公下》 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 (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2、区域分布由北方逐渐转向南方居多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起源 2、形式 3.政策 4、商帮 5、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6、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 •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一、重农抑商
1、最早提出: 商鞅变法(战国) 2、含义: 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帮和会馆
二、“市”的发展
朝代 秦代
严格 限制 阶段
市的发展情况 明码标价
汉代 专门管理机构,长安9市 六朝 草市形成,草市尉
唐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
突破 限制 阶段
宋代 突破了时空限制;商业街形成 明清 都市中的商业区繁华
必修二 ·农耕时代的商业
哪个城市的人生活更方便?
北宋汴京比唐长安的优势:
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 4、评价: 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
•一种消极防御,暂时的稳定
•扼杀了海外市场,阻碍了资萌芽发展,落后于西方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明朝中后期 1、出现的时期、地点: 2、出现的行业: 明:纺织业(最先出现的行业)
3、出现的标志: 商品经济+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
井田制: 产生于商兴盛于周 瓦解于_春秋废除于战国
瓦解的原因??
“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①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 ②危害: •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统治危机) ③解决措施: a.封建国家改革,抑制兼并 b.农民起义,要求平均土地
为了保证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派。 3、目的: 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巩固封建统治。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
内容
决 定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度
实 施
重农抑商
主要是自给自 足的小农经济
促进
5、评价: •积极:(封建社会前期) 经济: 稳定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的发展
政治:保障国家安全,巩固封建统治 消极:(封建社会后期)
商业街、夜市等 ——打破市场时地限制,市场扩大
瓦子 ——娱乐综合场所
自由的格局 唐长安城 北宋汴京城 整体上:城市商业空前繁荣,市民生活丰富方便
三、城市
(一)汉代(王莽): “五都”,设五均官 (二)唐代:长安、洛阳、广陵(今扬州) (三)宋代: 汴京(今开封 )
(四)清代: 苏州、“四大名镇”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趋势:
不断增多、 分工日益细化。 不断扩大。
三种形态(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明中叶以 后私营超过官营手工业
四、生产技术 五、明清时期
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世界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六、地位
是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附于农业
•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一、商业
•市的发展 二、市(商业的场所)
隋唐五代 南方
高转筒车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生产力方面 生产关系方面
(一)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
氏族集体所有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土地所有制 富者田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井田制
土地国有制
地主所有制
自耕农所有制
思考,为什么封建国家的改革来抑制土地兼?为什么并都 未能成功? 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统治的经济基础——》维护 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
二、影响农业的因素 生产力 生产关系 自然条件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一)生产技术和工具的革新 (二)水利建设 (一)土地制度 (二)赋税制度 (三)严重的土地兼并
消极: (1)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2)较脆弱,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3)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 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 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 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春秋时,孔子有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 有个力士叫牛子耕,牛与耕相连作为人名。这说明此时 农业中已经采用什么耕作方式? 唐朝对耕犁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 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 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 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
名为国有实为贵族所有,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 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 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