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习题第一章汇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原理阶段测验一(绪论-第一章)

马克思原理阶段测验一(绪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一(绪论-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 )的科学.A、无产阶级和生产力发展B、资产阶级和人类解放C、农民阶级和生产力发展D、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答案解析】:答案选D.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地说,它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参见教材P46。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为基础的。

A、创新性B、实践性C、与时俱进D、人类劳动【答案解析】:答案选B。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参见教材P49。

3、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 ),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A、思想保证B、制度保证C、技术保证D、理论保证【答案解析】:答案选A.党在思想理论上的提高,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思想保证,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参见教材P50.4、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这是()理想.A、生活B、职业C、道德D、社会【答案解析】:答案选A。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家庭等具体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参见教材P51。

5、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理想可分为().A、职业理想和道德理想B、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C、梦想和愿望D、生活理想和社会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

从奋斗目标的长短来划分,有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参见教材P51。

6、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其中()是最根本的.A、道德理想B、社会理想C、职业理想D、生活理想【答案解析】:答案选B。

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它贯穿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之中,决定和制约着它们的发展和实现程度.参见教材P51.7、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为取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2.“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4.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但是人的眼睛识别的东西远胜于鹰。

狗比人具有敏锐得多的嗅觉,但是它连被人当作为各种物的特定标志的不同气味的百分之一也辨别不出来。

”人的感官的识别能力高于动物,除了人脑及感官发育得更完美在外,还因为()A.人不仅有感觉还有思维B.人不仅有理性还有非理性C.人不仅有直觉还有想象D.人不仅有生理机能还有心理活动5.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D.辩证法观点6.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B.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D.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7.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因此()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B.人们可以消灭社会发展规律C.人们可以改变社会发展规律D.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发展规律8.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D.时间和空间的关系问题9.哲学上两大基本派别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反映论和先验论10.承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A.可知论B.不可知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11.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A.具体和抽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联系和发展的规律1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B.有限性和无限性C.确定性和不确定性D.普遍性和特殊性1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注意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其它工作。

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复习题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习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答:(A)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C、社会主义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5、“邓小平理论”概念的提出是答:(C)A、1987年党的十三大B、1992年党的十四大C、1997年党的十五大D、2002年党的十六大6、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答:(C)A、党的十三大B、党的十四大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7、把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载入宪法是在答:(D)A、党的十四大上B、党的十五大上C、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D、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8、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答:(D)A、1987年党的十三大B、1992年党的十四大C、1997年党的十五大D、2002年党的十六大二、多项选择题6、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它们在:答:(ABCD)A、理论基点上一脉相承B、理论品格上一脉相承C、理论目标上一脉相承D、理论主题上一脉相承E、理论风格上一脉相承7、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创新体现在:答:(ABCD)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C、作出了当今世界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的新判断D、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E、形成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认识的新成果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答:(AB)A、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B、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C、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E、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重大变化9、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必须:答:(ABCDE)A、反对教条主义B、反对宗派主义C、认真学习与系统把握D、积极求索与民主讨论E、联系实际与求真务实10、胡锦涛2003年“七一”讲话强调,为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必须注重做到:答:(ABC)A、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B、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C、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D、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结合E、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相结合1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答:(ABC)A、强调全面发展B、要求协调发展C、主张可持续发展D、健康发展E、和谐发展三、辨析题1、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的理论。

(完整word版)大学马克思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word版)大学马克思第一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到了晚上关门时间,哈尔找了个隐匿的阴暗角落藏了起来,威里祝他好运后离开了教堂。
夜里,威里没收到电话,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去教堂。可他等了许久,也没看到哈尔出来。威里跑进教堂到处找哈尔,哈尔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消失了,情急之下,威里报了警。
由于失踪的是外国游客,警局接到报警后格外重视,警长费林格马上带领警察包围了人骨教堂,进行全面搜索。
第二,人工智能强化了思维形式,思维功能过程在意识活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新问题。
案例2:人骨教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案
2000年到2004年底,捷克斯洛伐克库那哈拉市发生了多起人口失踪案件,但直到2004年11月19日鬼节前夕,一名美国大学生在当地著名的圣巴巴拉人骨教堂神秘失踪后,才引起了警方的注意。当地人传说,骨魔瑞特会在每年的11月20日前后一周的时间里,外出寻找骨头为这座人骨教堂添加新的装饰材料,这些失踪的人难道已经成为骨魔魔掌下新的牺牲品了吗?库那哈拉市陷入恐慌之中......
以上是人工智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给人类生活带来的隐忧。
无论如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哲学意义。第一,有力地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一方面它打破了精神活动的神秘性,人脑思维活动之所以可以模拟,就在于它有其一定的物理机制和运动规律,证实了意识来源于物质的唯物主义原理,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了意识能动性原理。
A、辩证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实证的唯物主义
答案:C
7、将物质归结为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观点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近代唯意志主义的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D
8、相对论原理证明:物质的质量与能量的统一是可以计算的,时空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物质分布本身。这说明( )。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原理第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据是()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指的是()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变化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5、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16、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一元论和二元论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质范畴的是()A、涨潮和退潮B、日蚀和月蚀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体育竞赛的程序和规则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的是()A、我思故我在B、世界是观念的集合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D、万物皆备于我19、《传习录》记载:先生(指明代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我的心外。

马原试题第一章

马原试题第一章

马原试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第一章一、判断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对凡是哲学都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对凡是唯物主义都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对一切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都认为世界是精神的。

错唯心主义都认为世界是“观念”的产物。

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康德的先验论。

错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错“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错唯心主义是一元论。

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方法必须坚持,已过时的个别理论要修改。

对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对哲学的物质范畴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

错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错“白马非马"的命题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对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

对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对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错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对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对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一因多果。

错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大小的科学说明和测定。

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对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原理要由自然科学的长期发展来证明。

对只有正确的思想,才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对意识的本质是一切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错人的大脑是自我感觉的产物。

错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和宇宙万物。

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现象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

对作为哲学的物质范畴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对割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唯物论和唯心主义。

对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思维和存在2、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运动B.物质可以认识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B.时间和空间C.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5、人的意识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观念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正如列宁所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7、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这说明()A.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具有创造性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D.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8、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9、“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10、发展的实质是(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揠苗助长”的事例是(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库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C.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2、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B、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C、是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D、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物质的根本特性是( D )A. 运动B. 物质可以认识C. 物质能为感官感知D. 客观实在性4、“物质不是指各种特定的、实存的物质形态,而是指各种物质形态所具有的共性。

”这是( C )A、唯心主义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B )A、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C、古典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D、电子学、高分子化学、分子生物学6、对下列说法,哪一个是正确的? ( C )A、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事小事,迎刃而解B、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帆风顺,事事如意C、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终生受益D、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省掉学习具体学科的艰辛7、“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D )A、时间的一维性B、空间的三维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一维性和有限性8、把握时间的真正意义在于(A)A、把握机遇,成就一生B、懂得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和不可逆性C、时间和空间密不可分D、懂得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9、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 ( C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10、在意识的起源问题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C、意识是人的劳动的产物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1、意识能动作用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D )A、正确认识客观规律B、确定恰当的目的C、制定可行的计划D、进行社会实践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 ()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3、引出全见性和远见性的重要思想方法的哲学观点是 ( C )A、对立统一的观点B、实践第一的观点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D、“扬弃”的观点14、“失败乃成功之母”这一成语体现的哲学原理主要是(B)A、质量互变原理B、矛盾的同一性原理C、否定之否定原理D、必然与偶然的关系原理15、学习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在于(B)A、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B、坚定必胜信念,随时同困难作斗争C、防止“为山九仞,功亏一篑”D、“不放弃任何一个哪怕是万分之一的机会16、必然性是(D)A、偶然性的表现形式B、偶然性的必要补充C、与偶然性完全对立D、隐藏于偶然性背后的本质的联系17、假象(B)A、是人的错觉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C、是不表现本质的D、是不属于本质的18、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这是由于降水量过大所造成的,同时也与长江上游流域的森林砍伐过量,水土流失严重,河床淤积有关。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B )A、一因多果B、一果多因C、同因异果D、多因多果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20、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是()A.自我发展、自我完善B.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曲折性C.既肯定又否定D.既前进又倒退21、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2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 C )A.观察实验方法B.逻辑推理方法C.矛盾分析法D.归纳演绎方法2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24、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A.意识决定物质B.意识创造物质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D.意识依赖于物质25、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这是一种()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B.折衷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D.绝对主义的观点26、“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27、“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是一种()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28、“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 D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29、在从猿转变为人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是( B )A、直立行走B、生产劳动C、群体生活D、杂食习性30、科学证明,人脑是(C)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31、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是(D)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32、科学的实践决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是(D)A、多数人的意见B、最亲密的人的意见C、专家学者的意见D、是否合乎目的性和合乎规律性33、一些地方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然而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C)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34、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念的主要方法论意义是(D)A、透过现象看本质B、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树立全见性和远见性的思想方法35、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C)A、普遍的、永恒的联系B、间接的、短暂的联系C、本质的、必然的联系D、相对的、偶然的联系36、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D )A、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37、“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A)A、总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的原理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38、把握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是(D)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既要懂得坚持真理,又要懂得发展真理D、要立足于内部因素求发展,又要重视外部因素的作用39、认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必须分析主流和支流,看到取得的成绩是主流,只有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坚定信心。

这在哲学上坚持了(D)A、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统一的观点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观点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40、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反过来又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

从因果关系来看,这属于(D)A、原因和结果的相互区别B、原因和结果的相互依存C、原因与结果的相互包含D、原因与结果的相互作用41、“假象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

这是一种( C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42、严格区分现实的可能与抽象(非现实)的可能十分重要。

在生活中要注意防止的错误是( C )A、把可能当不可能B、把不可能当可能C、把抽象可能当不可能D、把不可操控的可能当可操控的可能43、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4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在哲学上讲()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45、发展的实质是 ( D )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6、“拔苗助长”的事例是 ( )A.重视可能性的表现B.忽视可能性的表现C.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表现D.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47、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这个命题的哲学思想是()A. 辩证法的B. 承认事物的内在联系的C. 否认事物差别的相对主义观点D.将事物差别绝对化的形而上学观点48、黑格尔说,割下来的手就不是真正的人手了。

这句话表达的哲学道理是()A. 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 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C. 否认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D. 承认普遍联系的辩证法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普遍与特殊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D、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E、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全面看法是()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D.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4. 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5. 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AC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B.世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D.世界的本质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6. 哲学的物质范畴是(CD )A.感性地存在着的东西B.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认识到某层次的物质形态C.从具有无限多样的结构、特性的具体形态总和中抽象出来的D.各种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的普遍科学概念7.意识是(BD )A.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的属性和机能C.神的启示D.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8.脱离人体的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这说明()A.部分依赖于整体B.研究部分毫无意义C.整体与部分毫不相干D.要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9.“白马非马"的命题()A.割裂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揭示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D.割裂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10.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ABCD )A.必须通过实践B.必须尊重客观规律C.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D.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有机统一11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ABD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D.局部服从整体12. 下列各项属于矛盾同一性的有(ABC )A.同志间的相互帮助B.祸与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C.磁铁南极和北极的相互依存D.两个事物的绝对同一13. 掌握事物度的重要性在于(ABCD )A.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胸中有数"B.它可以克服“过"与“不及"的错误C.它可以避免“左"或右的错误D.掌握度才能更深刻准确地认识事物14.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15.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指的是()A、凡是事物都是具有一定质的事物B、凡是质都是一定事物的质C、质不能脱离事物而存在D、质发生了变化,事物就发生改变16.质和量的关系是()A、质和量是事物两种不同的规定性B、互相依赖C、互相制约D、既对立又统一17."过犹不及"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要坚持适度原则B、"过头"与"不及"都是错误的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8.量变的复杂性表现在()A、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B、量变的形式是多样的C、质变可以转化为量变D、量变中渗透着质变19.质变的基本形式包括()A、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B、阶段性部分质变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20.肯定方面是指()A、好的方面B、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C、正确的方面D、决定了一事物是其自身而不是它物的方面21.辩证的否定观认为()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发展的环节C、否定是联系的环节D、否定是扬弃2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是螺旋式上升B、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C、事物发展周而复始的循环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23.否定之否定形式的特殊性表现在()A、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B、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主观的C、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D、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24.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表现在()A、一因多果B、同因异果C、一果多因D、同果异因25."某一豆荚中结出几粒豆,某条狗的尾巴有几寸长,不多不少,不长不短,这些都是必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