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特色
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

唐、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比较一、背景介绍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在唐、明、清三个时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对唐、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其相像之处和不同之处,并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借鉴意义进行探讨。
二、唐代科举制度1. 考试形式唐代的科举制度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在乡级考点进行的,重要考察基础知识和才力;会试是在省级考点进行的,重要考察策论和辩才;殿试是在京城进行的,由皇帝亲自主持,重要考察才能和应对本领。
2. 参加人数唐代科举制度的参加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只有一、两千人报考。
这使得选拔的范围较窄,容易显现人才匮乏的情况。
3. 按部就班唐代科举制度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倾向于按部就班,对考生的创新本领和实践经验要求较低。
三、明代科举制度1. 考试形式明代科举制度保持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形式,但相对唐代有所转变。
乡试重要考察诗文和策问,会试重视辩论和策问,殿试变得更加重视策论和文笔。
2. 比例渐渐增大明代科举制度的参加人数渐渐增大,报考人数可以实现数十万人。
这使得选拔的范围较广,同时也加大了选拔的难度和竞争压力。
3. 客观评分明代科举制度重视客观评分,严格依照评卷标准进行评分,以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
四、清代科举制度1. 考试形式清代科举制度沿袭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形式,但有所转变。
乡试重要考察诗文和策问,会试重视辩论和统计学,殿试重视国策和文笔。
2. 统一考试清代科举制度引入了统一考试,不再依照地区分权进行考试,从而使得评判更具公正性,减少了贿赂和打招呼等不正当手段。
3. 选拔激励机制清代科举制度重视激励优秀人才,设立了状元、进士等荣誉称呼,并供应了丰厚的待遇和晋升机会。
五、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借鉴意义唐、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以下借鉴意义:1.考试形式的适应性: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敏捷调整考试形式,适应社会发展变动。
现代企业管理中,也需要依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及时调整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浅析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备课讲稿

浅析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浅析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科举制度真正确立在唐代,是在封建庶族地主经济高度发达,士族门阀势力衰落的情况下实行的。
庶族地主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得他们要求政权的再分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因此,选择一种既能加强中央集权又能平衡各阶层利益的选士制度,实为唐代政治所必需的。
科举制度的确立,无疑满足了大一统帝国的统治需要。
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
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
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
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
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
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
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
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
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
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
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
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
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
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
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
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
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
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
唐代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制度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
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
依照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
提拔民间人才。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2]起源编辑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3-4][5][6]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
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应为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2]隋炀帝大业三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
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叫试策。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变化有过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臵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对于科举的开创,史学界有异议。
俞大纲、唐长孺、何忠礼、金铮等学者认为唐朝开创了科举。
[4][5]何忠礼《科举制起源辨析——兼论进士科首创于唐》否认隋代有进士和进士科之说,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书》和隋代文献,虽然记载了开皇和大业中所举的众多科名,却未见进士科之名,也未见进士科考试之实;二是在唐、五代文献中所载隋进士有房玄龄、温彦博、侯君素、孙伏伽、张损之、杨纂等6人,可是经过考证、除杨纂的进士身份,因文献阙如,无从查考外,其余5人不是查无实据,就是以时制比附古制,将隋代以秀才、明经科察举为官,比附成进士科登第,唐代虽有进士科开创于隋的记载,但也有进士科开创于唐的记载,所以他认为隋代实行的仍是察举制,进士科也起源于唐。
唐宋文化——精选推荐

第三章唐宋文化一、文化思想发展脉络1.唐代科举制的特点(130-131)唐代统治者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
它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
唐代科举与后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放性和透明度。
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并不在一次考试的城绩,而在于平时的声誉。
这既迫使考生在科考之前就要漫游天下以激扬身价,结交豪俊名流以求延誉,使唐代士人从一开始就离开象牙塔,步人壮阔的社会生活,多方面体验人生,铸造其雄视百代的阔大胸襟。
另外,也迫使主考官员注意社会公识和舆论,以显示他的识贤和得人。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荡出唐代士人壮浪豪纵的英发之气。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
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挂起钩来,在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
2.唐代开放的文化气象(134)唐代文化,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
域外文化大量涌入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
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
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
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
3.唐代的文化成就(136-137)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寒士崛起,并因而在各个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创造出一代辉煌的文化。
唐代的科技文化和科举考试制度

唐代的科技文化和科举考试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科技和文化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科举考试制度全面推行的时期,为中国教育史和政治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代的科技文化和科举考试制度。
一、唐代的科技文化唐代是中国科技文化的一个高峰期,许多科技成果在这个时期得以发展和应用。
最有代表性的科技成果之一是造纸术。
唐代的造纸技术相比于以前的时代更加成熟和完善,纸张的品质和用途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此外,唐代还取得了许多在农业、水利等方面的成就,例如抽水灌溉、精耕细作等等。
在医学方面,唐代的医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王叔和的《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书,对中国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除了科技成果,唐代的文化衍生物也十分丰富多彩,例如诗歌、画作、音乐等。
唐代的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而著名于世界。
唐诗中的许多经典诗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和传颂。
唐代的画家以泼墨山水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格。
唐代的音乐表现形式,不仅包括曲艺和戏曲等传统形式,还包括与当时中亚、印度等地文化交流而产生的一些新音乐形式。
唐代的文化成就不仅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二、科举考试制度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其本质是选拔优秀的才子来从政,为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唐代是科举考试制度实施的时期,也是这个制度最为成熟和完善的时期。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遵循定额、解元、会试、殿试四个阶段。
定额指的是将各地区应试人数以官职等级限定。
解元指的是第一次考试的优胜者,他们可以在之后的会试和殿试中继续角逐。
会试指的是考生到省会进行现场答题,并由主考官进行评卷、排名。
殿试则是考生到京师进行现场答题,最后由皇帝亲自定夺。
唐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具有开放性和公正性,因此广泛吸引了各地人才的关注和参与。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科举制度的优点和缺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自唐代开始实行,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
它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缺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分析。
一、优点1.选拔人才的公正性科举制度将选拔官员的权力从贵族阶层中夺取,使人才的选拔具有公正性,不再局限于出身、权势等因素,而是真正以能力为标准。
这样,能力强的人才可以站在平等的起点上,有了充分的机会展现自己,实现了人才选拔公正化。
2.培养文化良民科举制度的出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此制度要求考生们考取功名,进而成为官员,因此,人们纷纷投入到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文艺精湛、思维开阔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中,每个乡村都有义务为考生提供学习场所和人员培训,使本地学问兴旺,地方教育亦随之发展。
这一点不仅推动了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同时也弥补了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缺失,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4.增强了官员的服务意识科举制度最初的目的是选拔官员以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而来的官员,除了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外,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服务意识。
他们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已经认识到管理与服务国家与民众同时具有很高的价值,将秉承这种宗旨为国家和民众服务。
5.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国社会的学术研究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时高级官员都要参加科举考试,对于推动学术研究有着极大的帮助。
同时,科举制度也为先哲们提供了广泛的研究对象,有利于他们收集资料,从而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
二、缺点1.削弱人才流动性科举制度既然是一个考试制度,考察的是应试人员教育程度与知识水平,但是它也制约了人才流动。
一旦一个人通过科举制度成为官员,他将成为一种社会固定资本。
这将有害于社会的发展,因为优秀的人才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2.影响社会进步科举制度的存在,限制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自由,因此,它对社会进步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唐代中国的科举制度

唐代中国的科举制度随着唐朝的兴盛,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并扩展。
这一制度在整个唐代以及其后的历史时期都极具影响力,也为中国的教育和选拔机制建立了标志性进程。
科举制度的演变唐代中叶,科举制度开始在整个中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在唐高宗时期,考试督促院和国子监成为了主要的科举考试机构。
扬州、元微、匡贤、灵武等考场相继成立。
考试篇目及科目也在逐步定型。
初期的唐代科举考试,分为明经和明法,考核对象主要是官员的子孙。
到了唐末,科举制度的考核范畴可涵盖各阶层人士。
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随着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其特点也变得更加鲜明和独特。
首先,唐代科举制度是赋有普遍性的选拔机制,无论是财阀大家还是平民百姓,都有可能通过科举获得官职。
其次,这一制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考试所考察的经典和规范,成为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的基础,贯穿了整个唐代后期和宋代的学术界。
最后,唐代科举制度还加强了政治力量对社会的控制,成为了社会和政治的一个重要工具。
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唐代科举制度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进程的影响可谓深远。
首先,科举制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行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稳定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所选拔的人才无论是在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均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对中国的整个政治生态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助推器。
最后,科举制度的延续和完善,在中国历史上也为其他相关选拔机制发展注入了基本性的组成部分。
总之,在唐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中,科举制度的实行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社会进程,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和社会政治进程的影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唐朝的科举制度和士族掌权

唐朝的科举制度和士族掌权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唐朝中期,科举制度和士族掌权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的核心问题。
唐朝的科举制度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面旗帜”,它的实施为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
而士族掌权则是唐朝政治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一、唐朝的科举制度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从玄宗元和年间开始逐渐形成,始于贞观年间(627年)。
科举制度由武举和文举两部分构成,每年进行一次。
武举又称焚书,主要考察武艺。
文举考试分为进士、举人、解元三个级别。
唐代进士科举是统治权的重要手段。
进士考试要求应试者除文字功底扎实外,还要通晓史、典、礼、乐和兵、法、算等领域。
进士科举竞争激烈,一次考试只有一百名以上应试者中才有可能通过。
进士考试成为唐朝时期知识分子担任官职、参与政治的主要途径。
而举人、解元则是进士科举的前置考试,要求语文功底扎实,但是担任官职的机会远少于进士。
唐朝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中国古代封建时代出现了晋升渠道相对公正的局面。
科举制度首次将领导和管理工作的角色与个人晋升途径关联在一起。
科举制度的实行大大提高了文化素质和才能条件较好的知识分子组成的紫衣红袍阶层的科学水平,推动了时代的进步,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二、唐朝的士族掌权唐朝的士族是一种以文化、家族为基础的贵族。
唐朝时期,士族阶层执掌政治大权,掌管文化、经济和外交等重要方面。
士族掌权,形成唐代“官宦一体”和“阉欲专权”的局面。
唐朝时期,由于贵族家庭资产在传承过程中世代累积,导致贵族家族数量庞大。
在唐代,士族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皇亲贵族,即皇室成员及其血亲,如唐代权臣李世民、李光弼、安禄山等;另一类则是地方士族,这些家族出身共,代代治理地方行政,其权势几乎铁板一块,如大名士族李氏、蒋氏、宇文氏等。
士族政治权贵阶层因为本身教育程度高、出身庞大,又受到朝廷多方面的提拔,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科举制度特色
1.吏部授官:
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出仕资格,如欲出仕,还须经过吏部的释褐试,方得授官。
吏部择人的标准有四:一为体貌端正,二为说话有条理,三为书法工整美观,四为文辞优美。
2.重进士科:
唐代对进士科出身的士人特别尊重,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大抵应进士科的考生,每百人取录一、二人,而应明经科的考生,则约每十人取一、二人。
3.评行与公卷:
唐代的科举考试仍保留汉代以来的誉望风气,主考官并非单凭考生的成绩而定等第,还考虑考生的知名程度,故应考前,必云集京师,竞将自己的得意作品,送呈京师的达官贵人,以邀名誉,观素学,以期即使临场失准,亦可被录取,此种做法称为「公卷制」
元朝科举制度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优待“国族”,压抑“汉人”和“南人”。
人数上占很少数的蒙古、色目人与人口众多的“汉人”、“南人”录取名额相等,科举中选的机会就大不相等了。
可见此种科举不平等,实际上还阻碍了科举规模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元朝规定的科举考试的科目有三。
“经疑经义以观其学之底蕴,古赋诏诰章表以著其文章之华藻,复策之以经史时务以考其用世之才”。
与前代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程朱理学被正式定为考试取士的标准。
按朱熹的四书训说在南宋末年已被立于官学,表明开始为政府所承认,但当时它在儒家学统各派当中远未取得独尊的正统哲学的地位。
宋末科试始许用朱注,惟仅为允许采取的诸家学说之一。
直到元朝颁布科举制度,程朱理学才被政府定于一尊。
凡“四书”和《诗经》均须用朱注,《周易》主程、朱氏之说,《尚书》以朱熹门人蔡沈阐释为主,《春秋》用程颐私淑胡安国所传,除《礼记》尚用古注疏、《春秋》许并用三传外,其他儒家经典一以程朱理学的阐发附会为本。
元朝科学制度对于理学在中国社会的推广,起了重要的作用。
元朝科举制度的作用:
明朝科举制度主要特点有:
( 一)科举与学校完全合流
明朝的学校,除了国子学、府州县学以外,还有宗学、社学、武学等等,虽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但其根本目的不外乎教化民众,为科举储才。
学校不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场所,而成了诸多学子步人仕途的“ 养精蓄锐” 之地,成为科举考试制度的附庸。
我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仕学相长的畸形发展状态到明朝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许多读书人钻人了“ 学而优则仕” 的儒家思想的怪圈而难以自拔。
( 二)制度完备,有一套完整的程序
明朝科举考试的程序分为四步:第一步为童试。
先由府、州、县官考试,再田提学官考试,合格者方能录取; 第二步在各省会举行的称为“ 乡试” ; 第三步在京师由礼部举行的称为“ 会试” ; 第四步在殿廷举行的称为“ 殿试” 。
洪武十七年,颁行科举程式,定三年大比之制,为明代科举奠定了基本规范。
按照规定的时间,各府州县的学生,经考试取得乡试资格的,齐集省会参加乡试。
取中之后则称为“ 举人” 。
凡乡试之举人,皆可应考会试,会试取中之后称为“ 贡士” 。
凡会试录取之人皆可参加殿试,经殿试取中之后,称为“ 进士” 。
此外,取中的进士又分为三等,一甲榜上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三名,合称三鼎甲,俱赐“ 进士及第” 称号; 二甲取若干名,俱赐“ 进士出身” 称号; 三甲亦取若干名,俱赐“ 同进士出身” 称号。
明制,殿试发榜以后即进人分官任用阶段。
( 三)以八股文为格式,以《四书》、《五经》内容命题,以程朱派注解为准
“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又叫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等等。
因为它要求一篇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故名… 八股文‟ 。
… 股‟ 即对偶之意。
” 川一篇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人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格式固定,清规戒律极多,甚至字数和书写款式也有明确的标准。
( 四)科举不仅只限文科。
而且也设武举“ 武举始于武周,宋代武举在唐制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对以后武举的制度化、完善化,有承上启下之功。
川明初沿袭了唐宋旧制也设有武举。
武举的实行,为明王朝选拔了一批晓勇善战之士,这对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二明朝科举制度的作用
其一,为封建统治集团输送了大量的可供任用的人才,其中不乏有为之士。
所以说“ 科举制度造成的一支有高度文史知识素养的文官队伍,为古代中国建构出一个相当先进完善的政府组织形式。
‟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虽然到了明朝中期以后,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但我们绝不能据此就完全否定科举制。
科举制的存在必有其合理的内核,它可以说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一种较公平而合理的选拔制度。
当然,科举制到明清时期越来越注重其僵化死板的格式,缺乏实际内容结果必然走向衰亡。
其二,明朝前期与唐宋等旧制相比,其科举更体现了平等、公开、择优的原则,使少量平民子弟通过竞争人仕,从而上升为统治阶层,这无疑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平民子弟人仕非但不能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反而会使其更加巩固,这也是明王朝能够存在二百多年的原因之一。
其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朝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必由学校,明代学校之盛,为唐宋以来所不及。
当时的学校从中央到地方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国子学,一类是府州县学。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将应天府学改为国子学,洪武十五年在鸡鸣山下新建学舍,并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永乐元年,北京增设国子监。
永乐十九年迁都,遂以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原来的京师国子监变为南京国子监。
于是,国子监及监生有了南监、北监之分。
人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分为四类: 一是举监,二是贡监,三是荫监,四是例监。
前两种学生较多,后两种学生较少。
国子监的学生人数,据《南雍志》记载: 洪武二十六年达8 1 2 4 名,永乐二十年更高达9 9 7 2 名。
由此足可看出明初国子监规模之盛。
这说明明前期由于统治者重视,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