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

浅论佛教因果业报论的道德意义佛教因果业报论是佛教教义中一个重要的道德理论。
它阐述了一个人所做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果报,而这个果报将影响个人未来的生命和命运。
在这个理论中,善恶因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应该通过行善积德来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人生。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个人责任和自我决定。
根据这个理论,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对自己未来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人做了善良的行为,比如帮助他人、慈善捐款等,他将会得到善果,得到快乐和幸福的回报。
相反,如果一个人做了恶劣的行为,比如偷盗、伤害他人等,他将会得到恶果,承受痛苦和不幸的后果。
这就为每个人的行为负责任提供了一个准则,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醒人们要谨慎行事,追求正直和道德。
作为佛教徒,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觉,不做任何侵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因为所有的行为都会造成因果关系,所以一个人不应该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来看待每个行为的后果。
通过追随正义和道德的准则,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平静和正面的回报。
佛教因果业报论也呼吁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已经造成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还要尽可能地修正错误的行为,以免继续承受恶果。
佛教因果业报论强调了善念和善行的重要性。
根据佛教教义,一个人的意念和意识对他的行动和结果有深远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心存善念,思考善良和利他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正直和慈善的行动。
反之,如果一个人心存邪念,思考自私和马虎的想法,他将会倾向于做出恶劣和不公正的行动。
佛教因果业报论鼓励人们培养善念和修行善行,以帮助自己和他人摆脱困难和痛苦,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佛教因果业报论对于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道德沦丧和利益至上的现象比比皆是。
佛教因果业报论提供了一个道德准则和指导方针,帮助人们认识到个体行为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因果关系,并且努力追求善良和正直的行动,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因果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护眼色:绿橙棕黑字体:粗体大中小作者:星云法师发布时间:2011-3-24 22:29:10繁體版壹·何谓因果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
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
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
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
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
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外道的因果观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
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
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
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
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佛教说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什么意思?佛教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即;因;)和第二个事件(即;果;)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一般来说,一个事件是很多原因综合产生的结果,而且原因都发生在较早时间点,而该事件又可以成为其他事件的原因。
一般来说,因果还可以指一系列因素(因)和一个现象(果)之间的关系,对某个结果产生影响的任何事件都是该结果的一个因素。
直接因素是直接影响结果的因素,也即无需任何介入因素(介入因素有时又称中介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讲,因果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称为因果关联。
;有因必有果;直接简单明了的阐述了因果的本质。
;因缘果报;,也可以理解为;因--缘--果;,一粒种子埋进土里,如果没有水分养分和阳光照耀的;缘;,也未必能够开花结果。
这种同时互存和异时互存关系,其实也就是佛教所谓因果的关系;例如种子是因,芽就是果,因为先有种子,然后才有芽的发展,这是异时互存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以老师为主,那么老师就是因,学生就是果,相反的如以学生为主,那么学生就是因,老师就是果。
这是同时互存的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非常错综复杂,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这一果,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一因会产生另一果。
总之通过正面和反面来说明,事实上是没有一个绝对的因,当然更没有一个绝对的果。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
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
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
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因果报应讲解

因果报应讲解因果报应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也是许多宗教和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表达了一种信念,即每个人的行为和所做的选择都会在未来产生相应的结果和后果。
因果报应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中可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但其核心思想是人们的行为会产生相应的回应或者回报。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被解释为一种“业力”的作用。
佛教认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留下“业”的印记,这些业力会影响到个人的未来和来世。
好的行为会带来好的结果,而恶劣的行为则会带来痛苦和苦果。
佛教倡导人们要通过修行和善行来净化心灵,以避免遭受不利的因果报应。
在基督教中,因果报应被理解为“善恶报应”的原则。
根据圣经中的教导,上帝会根据人们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审判,善人会得到上帝的祝福和奖赏,而邪恶的人则会受到上帝的惩罚和谴责。
因此,基督教徒被教导要以善行来回应上帝的爱和关怀,同时要远离邪恶和罪恶的行为,以免遭受因果报应的惩罚。
在道教中,因果报应被称为“天道”。
道教认为,人们的行为会受到自然界和宇宙的影响,好的行为会得到自然界的庇佑和回报,而坏的行为则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和反应。
因此,道教强调人们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以避免因果报应的不利后果。
无论是在宗教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因果报应都被视为一种公正和平衡的力量。
它提醒人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认识到自己的选择和行动会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
因果报应的存在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安慰,因为它意味着善良和正义最终会得到回报,而邪恶和不公也会受到惩罚。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因果报应的存在。
有些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行为和选择没有任何影响。
还有些人则认为,即使有因果报应的存在,但它并不一定会立即或直接地显现出来。
他们认为,人们的行为和选择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产生结果,而这个结果可能与行为之间的时间间隔很长。
无论人们对因果报应的信仰如何,它都提醒着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的选择和行动不仅影响着自己的生活和幸福,也影响着他人的命运和福祉。
因果显现的三个层次

因果显现的三个层次可以通过毘舍离的三十二个儿子的故事来说明。
在佛教中,因果通看三世,包括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
这三个层次分别是:
- 过去世的因,在这一世显现结果。
如果前世做了某些事情,其结果可能在这一世才发挥影响力并显现出来。
- 现在世的因,在未来世显现结果。
人们在这一世所遇到的一些境界或得到的结果,取决于之前到底种下了什么因。
- 因果连续。
时间上的相续使得因果关系得以延续。
如同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一样,每一天都在连续发生。
在佛教中,认为人们不仅有这一世,还有无量的前世和未来世。
因果显现的三个层次强调了因果关系的连续性和复杂性,人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因果,积极行善,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所谓因果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
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
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
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探源因:是主因;缘:是助缘;机:通“积”意;果:是结果。
因无缘,则不果,机不投,因不果。
因果,因机缘果之简称,时机不到,因缘不生,因不受缘,有缘无份,如此使然。
“机”之源来:木应天地因缘感召,得天之气,积阳之温,化地之水,聚土之尘,累积木几,曲直向上,执著生“机",通天会地,修木高尚,至成机会。
什么是因果?因果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因果?因果是什么意思?
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
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
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
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
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
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
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如何讲解佛教因果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游应该如何讲解佛教"因果"学说!
朋友们,也许大家听过佛经当中的这一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又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未报,时候未到”等等。
这些都是因果报应真假的最好说明。
这些就是佛教的因果了。
那么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因果。
佛教的因果通常指的是“原因与结果”。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由因生果,因果必然。
十界迷悟,不外是因果关系。
其实就是指的“因缘果报”佛教的困果是指三世的因果。
佛教的困果,是把困果放在相当时间段来加以认识的,就是指过去,现在,未来的困果。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起因和结果,不会是无缘无故的。
因缘果报其中的“因”有一个“大”字,说明在因缘果里因是最大的,是大哥,而缘是弟弟,而因同缘结合起来就是“果”了。
这就是说,因是绝对的东西,是不可能改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比如我导游的出生就确定了,比如我的身体有多高,我长成什么样子,出生在什么样的家等等,如果我出生在富豪家,我可能就不会出来这么苦的带团了,如果出生在平凡的家里,我就必须出来努力挣钱。
因为这个“命”不是我选的,是上天决定的。
这就是“因”这就是绝对的,也就是“种子”就如“种瓜得瓜”一样,你种出瓜,永远不可能得出豆。
所以因是“缘”“果”“业”“报”的种子。
“缘”字左边是“纟”字部,就好象是丝一样牵缠不清,这就叫做“缘”,缘同因比较起来是“疏而弱力”的,和我们比较远,力量也比较小,所以是“相对”的,而因是“绝对”的,就比如我们导游接到一个团。
团里的客人是固定的,人数是多少,从什么地方来,你是没办法选择的,那么这个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种是团非常好,碰到一个导游好好的真诚的对客人,讲解好,服务好,征服了客人,那么这个团结果就很好。
第二种情况呢,就是这个团来到这里,没有碰到好的时间,好的导游,对导游防备心理很重,导游受了打击,就不想好好对待他们。
那么结果就是烂团。
所以我们说,一个团的客人是确定的,不可改变的,但在这个团的操作过程中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个变化就是“缘”。
其实通过缘,因和缘就结合起来,产生了果。
我们可以顺着缘走,让团努力达到最好,也可以不闻不问不管客人,让其自然发展。
变成烂团,所以善的缘可以加大,而恶的缘可以减少,这就是缘的功能。
因和缘结合起来就变成“果“,果字上面是一个田字,下面是一个木,一个田里自然就长出一棵树,叫做果,为什么很自然长出一棵树,因为因缘都具备了,所以果就很自然的生成了。
在因缘果当中有两个重要的的东西,一个叫“业力”,业力分为善业,恶业,不记业(什么叫不记业呢,就如我现在在喝茶,就是不记,没有善,没有恶,只是喝茶,若你杀死一个东西就是恶,若你帮助别人就是善,会记录在因里,你喝茶,就不记了)。
这三种业不能改变我们的因,但可以改变我们的结果。
通过缘的改变,可以使因变成好或不好。
第二种叫“愿力”,就是我的愿望,佛教把心叫心王,因为心的作用很大,心的愿力可以改变果实,通过因缘的改变而改变果实,就比如一个苹果的种子本身不好,不是最好的品种,但种下去后,我发愿要把他种得很好,通过不断的改良,不断的灌溉,而使种子长得特别好,这就是我的愿力,就如导游带团一样,如果我有这个心愿把团带好,不管好团,坏团,我都一样对待,有可能坏团也被你带成好团。
这就是“愿力”。
说到这里,讲讲释珈有一个伟大的教化,他说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他。
第一个,不能因为火小而轻视它,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主席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文章,其实也是借鉴佛教的东西来说的,所以说主席对佛教的因果也有很深的认识。
第二个不能因为蛇小而轻视它。
因为小蛇可能比大蛇还毒。
第三个,不能因为出家人小而轻视他。
第四个。
不能因为王子小而轻视他,因为王子长大以后会成为国王,将来可能做出很大的事业。
所以他讲了四种东西不能轻视,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不能因为愿望小而轻视他。
一般人的愿望都是善的愿望。
如果我们常发好的愿望。
按这种想法去做,有可能能改变命运。
佛教是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以使生命延续那样的正确。
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性,
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没有好报!有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下逍遥自在,福寿双全。
其实,佛教的因果律是通看三世的,人除了现在一生,已有过去的无量数生,尚有未来的无量数生,现在这一生,若将过去及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实在还不及烟火昙花那样的短促渺小。
善恶因果是贯通了三世渐次受报的,业力的大小轻重,便决定了受报的先后等次。
今生的修善作恶,未必即生受报;今生的祸福苦乐,未必是由于即生作业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业力的果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报。
若把三世看懂看透了,这些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
比如前世只造了穷人的业因,今世果然也感生为穷人的业果,但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今生积德行善,穷困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
这是将过去的因加上现生的因,综合起来,就是当下的果。
虽然果报早迟不定,但没有不报的道理。
所以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在常识的经验中,因果的道理是很明白的,我们是依种种的因果律而生活的。
如物理的因果,生理的因果,科学的因果,知识的因果,经济的因果,道德的因果等等。
在人生的一切生活中都是可以寻到因果的规律。
“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这就是物理的因果。
人要以吃饭来维持生命,如果吃了不卫生的食物就会生病,这就是生理因果。
做了好事心情很舒畅,做了坏事整天提心吊胆,这就是道德的因果。
像这样的因果条律是很多的,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留心,就会懂得很多因果的条律。
但是很多人经常会把因果的条律弄错。
比如我白天做了好事,晚上突然肚子疼了,或者是生病了。
然后就说因果是骗人的,是假的。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回事,做好事是道德的因果,而肚子疼是生理因果,所以这是两回事不能浑为一谈的。
或大家在做同一件事的时候,一样的努力但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这就是知识因果的差别。
所以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现实直接的因果律。
讲了这么多因果,可能在团中不可能说这么多,你只是有选择的说说而以。
我把他写出来,让大家有一个话题可以切入,比如客人问为什么餐不好呢?你可以运用因果关系来讲,有什么样的因就是什么样的果,你既然选择了这种低成本的团,那么餐就是这么差,如果你选择品质团,那么餐就会很好。
这就是因。
因为你交的团费就是“因”,而后面享受的服务都是“果”。
因为团费是绝对的,是我导游没办法改变的,你交的团费里就不含好的景点,好的餐,好的住房,所以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肯定你会认为上当。
其实要改变这一切也很容易。
对于导游来说,导游只是执行者,必须按公司提供的来操作。
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方式,那就很难玩好,但是导游可以通过努力让你们吃好,玩好。
那就是过程,只需要你们再拿出一部分费用出来,那么这个果就会结的很好,我们可以玩好的景点,吃好的餐。
让大家玩得开开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