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表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表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表

姓名性别□男□女年龄岁科室住院号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山东省医院临床输血管理规程(试行)》,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4.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 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 6.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 7. 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 8. 急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是红细胞制品? 9.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10.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受。)Hb<60 g/L或HCT<20%时可考虑输血。(急性失血别论) 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2.急性失血病人的输血指征:失血量<血容量的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 失血量>血容量的20% ~30%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因此,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是全血。 急性失血时由于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Hb和HCT仍在正常范围,不能反映失血的程度。 3.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109/L,不需输注;20~50×109/L之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20×109/L并伴有出血倾向,应立即输注;<10×109/L,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50×10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109/L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109/L;70~100×109/L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伴有障碍,伴有出血倾向,适当输注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ITP:严格掌握。 当伴有下列情况时,输注剂量要加倍。(1)同种抗原(抗原抗体反应)(2)伴有脾亢(3)DIC(4)严重G -杆菌感染。 因血小板多次输注后会产生同种抗体,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和寿命,因此,输用血小板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一次足量输注。不主张预防性输注。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总6 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宾阳县中医医院 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为规范我院各临床科室输血治疗病程记录,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以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我院临床输血治疗病程记录规范。 一、输血治疗同意书 (一)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各项内容应如实填写完整。 (二)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前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并且接收到检测结果者,应将结果以“阳性”或“阴性”结果形式填写于同意书中相应项目栏。 (三)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时,对曾输过血的患者,应在输血申请单上注明ABO血型和Rh血型,已抽取输血前五项检测标本,未出结果者,应在结果出来后及时补填,并注明补填时间,同时在病程记录中说明。 (四)输血治疗同意书应附在病历中,不得丢失。 二、病历中输血相关记录 (一)首次输血,应做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以及输血前五项等检查。 (二)决定输血前应做血常规检测,以辅助决定是否符合输血指征。

(三)输血前病程记录应有输血原因说明,输血指征描述。 (四)不同输血方式的选择与记录(自体输血或异体输血)。(五)输血后输血记录应在病程记录中单独书写,输血记录应有输注成分、输血量、血型、输血起止时间、输注过程观察情况,有无不良反应等记录。 (六)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应有出血量、输血量记录且出入血量记录应一致。 (七)输血后如发生输血反应,应将反应及处理过程记录于病程中,并同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登记表》回报输血科。 (八)输血后病程记录中要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 (九)输血记录单应及时粘贴于病历中不得丢失。 三、存档输血病历相关质控规定 各临床科质控小组应对出院输血病历中以下内容进行以下检查,合格后方可交病案室存档。 (一)病历中附有输血治疗同意书。 (二)输血治疗同意书中各项内容填写完整、正确。 (三)病历中附有输血前五项检测报告单。 (四)病历中附有完整的输血记录单。 (五)输血前有血常规检测报告。 (六)输血后病历中有完整的输血相关记录及输血不良反应记录。 (七)麻醉记录、手术护理记录、术后病程记录中应有失血量,输血量记录。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的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正确的患者,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评估。 (三)职责 1、临床医师 (1)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 (2)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临床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 (3)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1)对临床医师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 3、输血科 (1)配合临床输血管理委员和临床医师进行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 (2)指导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四)输血前评估管理程序 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1、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 (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2)能否减少出血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 (3)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4)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 (5)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的风险如何? (6)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 (7)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 (8)是否具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 (9)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 (10)如果患者是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在此情况下,是否接受输血? 2、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见表1 表1 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 评估项目评估内容 失血外出血 内出血——非创伤性:如胃溃疡、脉管曲张、异位妊娠、产前出血、

临床用血前评估及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培训课件

临床用血前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合理性,达到更加安全、有效、节约血源,对临床用血前进行评估和用血后效果进行评价,特制订本制度。 一临床用血前评估制度 在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前,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指征综合评估,对符合输血指征者可行输血治疗。输血适应证如下:1.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60g/L以下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乏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2.成分血的适应证 (1)全血:只适应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 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 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④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5)血小板: 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患者。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低下者。 (6)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7)冷沉淀:主要用于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缺乏患者。 二、科学合理、节约用血措施 1、医院领导重视成立了以业务院长、医务科长、临床科主任、输血科主任为成员的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对医院的临床用血进行监督、指导。 2、严格执行输血工作“三统一”的规定:本院一律使用规定的采供血机构—苏州市中心血站昆山分中心供应的血液及血液成分,主动及时与其联系,互通信息,进一步确保了临床用血及时与安全。 3、医护人员学习与考核相结合:组织全体临床医生认真学习国家有关临床输血的法律法规及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制度》,并邀请输血专家来院,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用血知识讲座。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一、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成份血的适应征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 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 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 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 四、输血后评价: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输血科每个月抽查部分输血病例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个月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

输血前评估内容

输血前评估内容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 慢性出血导致Hb v 50-60g/L 的病人。 3. 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 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 患者的临床诊断; 2. 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 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4. 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 5. 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 6. 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 7. 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 8. 急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是红细胞制品? 9 . 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 情况,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10. 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 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受。) Hb v 60 g/L 或HCT v 20% 时可考虑输血。(急性失血 别论)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2. 急性失血病人的输血指征:失血量v 血容量的20% 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 > 30% ,不必输血。 失血量>血容量的20%? 30% 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因此,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是全血。 急性失血时由于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 Hb 和HCT 仍在正常范围,不能反映失血的程度。 3. 血小板输注指征: 内科系统疾病:若〉50 X109/L,不需输注;20? 50 X10 9/L之 间可根据病人情况给予输注;若V 20 X109/L并伴有出血倾 向,应立即输注;v 10 X109/L, 不管病人是否有出血,立即输注。 手术科室病人:若V 50 X10 9/L,不能进行手术;产科手术〉50 X10 9/L 可以进行;如果进行头颅、眼睛、脊柱手术一般要达到100 X10 9/L ;70~100 X10 9/L 可进行上腹部手术。 肾脏疾病晚期如尿毒症等,虽然PLT 计数正常,但血小板功能

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全

XX市人民医院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加强我院临床用血管理,科学合理使用血液,保障临床用血质量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一、临床医师在决定对患者输血治疗前必须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输血前评估,输血治疗后要做出输血疗效评价,评估、评价结果要记入病程记录。 二、输血前评估的内容主要是: (一)患者是否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Hb<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各种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凝血障碍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二)患者病情及输血指征评估 1.患者的临床诊断; 2.引起失血或贫血的病因; 3.是否已进行病因治疗;

4.病因治疗与输血治疗哪个更有效; 5.相对于病因治疗输血治疗是否必须? 6.根据实验室检测指标,患者是否具有输血指征? 7. 如确需输血治疗,输用何种血液品种?数量多少? 8. 急性失血引起的血容量减低的扩容治疗是否遵循了先晶后胶原则?扩容的疗效如何?是否确需输血?如需输血,输全血还是红细胞制品? 9.是否已考虑患者的年龄因素(如老年人和小孩)及心功能情况,输血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10.是否已做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治疗及抢救措施? (三)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 1.内科输血:(多为慢性贫血,患者对贫血已有较好的耐受。)Hb<60 g/L 或HCT <20%时可考虑输血。(急性失血别论) 输血指征应根据贫血程度、心肺代偿能力、有无代谢率增高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综合考虑。 2.急性失血病人的输血指征:失血量<血容量的20%时,用晶体液扩容后,HCT>30%,不必输血。 失血量>血容量的20% ~30%时,先通过晶体液或胶体液扩容,然后输血。因为在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情况下,输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携氧能力,改善组织低氧或缺氧,因此,最适输注品种为红细胞而不是全血。 急性失血时由于红细胞和血浆是等比例丢失,故测定Hb和HCT仍在正常范围,不能反映失血的程度。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一)目得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得评估,确保在正确得时间将正确得血液输注给正确得患者,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与《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得评估、 (三)职责 1、临床医师 (1)对患者得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就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 (2)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临床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 (3)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1)对临床医师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 3、输血科 (1)配合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与临床医师进行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 (2)指导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四)输血前评估管理程序 评估输血得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与临床特征、血红蛋白(Hb)与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就是决定输血得最好指标。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与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得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就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1、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 (1)输血得目得就是什么? (2)能否减少出血以降低患者得输血需求? (3)就是否应先给予其她治疗? (4)该患者就是否具有输血得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 (5)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得风险如何? (6)给该患者输血就是否利大于弊? (7)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她治疗措施? (8)就是否具有经验丰富得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 (9)就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与输血申请单? (10)如果患者就是自己或自己得孩子,在此情况下,就是否接受输血? 2、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见表1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

输血前评估输血后评价管理程序(一)目的 为规范临床医师输血前对患者的评估,确保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血液输注给正确的患者,依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制定本程序。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医疗机构临床医师在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评估。 (三)职责 1、临床医师 (1)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仔细评估,决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何种血液成分。 (2)每一位患者在输血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对临床输血后效果进行评价。 (3)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2、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1)对临床医师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进行监督检查及培训。 3、输血科 (1)配合临床输血管理委员和临床医师进行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 (2)指导临床合理、科学、安全用血。 (四)输血前评估管理程序 评估输血的必要性需要综合分析诸多因素和临床特征。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值最客观,但不是决定输血的最好指标。贫血原因(急性失血、慢性贫血或溶血)、患者心肺功能和组织供氧情况、患者对贫血的耐受力等因素对判断是否输血更有价值。 1、在决定输血之前临床医师应问自己下列10个问题 (1)输血的目的是什么? (2)能否减少出血以降低患者的输血需求? (3)是否应先给予其他治疗? (4)该患者是否具有输血的临床指征或者实验室指征? (5)输血传播艾滋病、肝炎、梅毒等疾病

的风险如何? (6)给该患者输血是否利大于弊? (7)当无法及时获得血液时,有何其他治疗措施? (8)是否具有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监护输血患者,并能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时迅速处理? (9)是否已将输血决定及理由写入病程记录和输血申请单? (10)如果患者是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在此情况下,是否接受输血? 2、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见表1 表1 输血评估项目及内容 评估项目评估内容 失血外出血 内出血——非创伤性:如胃溃疡、脉 管曲张、异位妊娠、产前出血、子宫 破裂等 内出血——创伤性:如胸、脾、骨盆、 股骨等损伤出血等 溶血疟疾、败血症、D1C等 心肺情况和组织供氧 脉率、血压、呼吸频率、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外周脉搏、肢体温度、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心绞痛、知觉水平、排尿量等 贫血的评估临床:舌、手掌、眼、指甲等实验室:Hb或Hct

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

手术用血前评估与用血疗效评估制度 (一)手术用血标准: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与不断更新的相关专业临床输血指南相关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确定手术用血执行标准: 1、失血量小于20%血容量、HCT>0、25或HB>70g/L者原则上不应输血,但应输注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以补充血容量。 2、失血量大于20%血容量,HCT<0、25或HB<70g/L者,或需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大于血容量)时,可先以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的扩容液补充血容量,再输注红细胞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输注红细胞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纠正的贫血患者。胶体液指人造胶体溶液与白蛋白。 3、失血量过大有效循环血量30%,HCT<0、20,HB<60g/L者,且仍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可输部分全血。全血适用于既需要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又需要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而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临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注全血的指征。 4、小儿、孕妇、70岁以上老年患者依据其心肺功能与免疫状态可适度放宽输血标准。 (二)成份血的适应症 1、悬浮或浓缩红细胞:可用于所有手术用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输血者与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2、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3、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4、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5、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6、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输血前后评估

输血前后评估 (一)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 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 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 (二)输血后评价: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20200515185049)

手术用血前评估和用血疗效评估制度 (一)手术用血标准: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与不断更新的相关专业临 床输血指南相关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确定手术用血执行标准: 1、失血量小于20%血容量、HCT>或HB>70g/L者原则上不应输血,但应输注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以补充血容量。 2、失血量大于20%血容量,HCT<或HB<70g/L者,或需大量输血(24小时内输血量大于血容量)时,可先以胶体液为主,晶体液为辅的扩容液补充血容量, 再输注红细胞以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输注红细胞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纠正的贫血患者。胶体液指人造胶体溶液和白蛋白。 3、失血量过大有效循环血量30%,HCT<,HB<60g/L者,且仍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可输部分全血。全血适用于既需要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又需要补充血容量的患者,而不适用于血容量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临床适用全血的情况并不多见,应严格掌握输注全血的指征。 4、小儿、孕妇、70岁以上老年患者依据其心肺功能与免疫状态可适度放宽 输血标准。 (二)成份血的适应症 1、悬浮或浓缩红细胞:可用于所有手术用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 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2、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 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3、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4、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5、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6、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vWD),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 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 重感染等患者。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表(20200512000930)

精品文档 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后效果评价表 输血前(术前)评估 病历摘要: 输血过程及输血后效果评价 实际用血量:红细胞 U 血浆 ml 血小板 治疗量 其他 输注开始时间: ____ 年—月—日—时—分 结束时间: ___________ 年 ____ 月—日—时—分 输血方式:□自体/ □异体(库血) 输血途径:□动脉/ □静脉 手术情况: PLT X 10/L Fib g/L PT sec APTT sec 输血效果:□满意/ □欠佳/□无效 输血前用药: 用药目的: 输血过程病情变化: 采取措施: 输血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取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输血后相关检查: WBC X 109 * /L RBC X 1012 /L Hb g/L HCT % 9 备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BC X 104 5 6 7 8 9 /L RBC ; X 1010 /L Hb g/L HCT % PLT X 109/L Fib g/L PT sec APTT sec 输血史: □有/ □无 病毒筛查:□有/ □无 抗体筛查:□有/ □无 准备手术: □是/ □否 输血知情同意书签字:□是/ □否 ABO 血 型: □ A □ B □ O □ AB RH(D): □ + □- 用血审批: □是/ □否 交叉配合: □是/ □否 申请量: 红细胞 U 血浆 ml 血小板 治疗量 其他 备注: 医师签字: 上级医师审核签字: 年 月 输血前相关检查: 日 医师签字: 上级医师审核签字: 年 月 日 姓名 性别□男/ □女年龄 岁科室 床号 住院号

医院病历质量评分表

医院病历质量评分表 考评科室:病历类型:运行□存档□考评时间:年月 项目分值基本要求考核内容扣分标准 扣分情况(病历序号) 点评 1 2 3 4 5 病案首页10分准确填写首 页各项内容, 不能空项。 *首页医疗信息未填写乙级 *传染病漏报乙级 缺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签名 3 缺主治医师签名 2 缺住院医师签名 2 缺质控医师、护士签名 2 门(急)诊诊断未填写 1 门(急)诊诊断填写有缺陷 入院诊断未填写 2 入院诊断填写有缺陷 出院诊断未填写 2 出院诊断填写有缺陷(每项) 出院情况栏未填写或填写缺陷项 院内感染栏未填写 2 手术操作名称栏未填写 2 手术操作名称填写有缺陷项 有病理报告,病理诊断未填写 1 病理诊断填写有缺陷 药物过敏栏空白或填写错误 2 除单列项目以外的某项未填写或填写有 缺陷 项 入院记录20分1.要求入院 24小时内由 住院医师完 成入院录。2. 一般项目填 写齐全。3. 主诉体现症 状+(部位)+ 时间;能导出 第一诊断。4. 现病史必须 与主诉相关、 相符;能反映 本次疾病起 始、演变、诊 疗过程;要求 重点突出、层 次分明、概念 明确、运用术 语准确。有鉴 别诊断资料。 5.既往史、个 人史、月经生 *缺入院录(实习医师代写视为缺入院录)丙级 *无病历书写资格医生带教的学生病历 由科主任或其他高年资医生的签名 乙级*非技术条件原因的诊断错误乙级 未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入院录 5 未按规定书写再次或多次入院录 1 患者一般项目填写不全项 缺主诉 3 主诉描述有缺陷 1 缺现病史 5 主诉与现病史不符 2 现病史发病诱因描述不清 1 现病史主要疾病发展变化过程描述不清 2 缺与本次入院有关的重要的阴性症状的 描述 2 发病后诊治情况记述不清 1 症状描述不全(如疼痛五要素) 1 缺既往史 2 既往史中与主要诊断相关内容有重要缺陷 1 缺个人史 2 个人史中与主要诊断相关内容有重要缺陷 1 缺婚育史 1 缺家族史 2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成份血的适应征 1、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 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 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 四、输血后评价: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1 / 2----------------------------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 -----------------------------------------------------------------------------------------------------------------------------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附评估表) 2

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1、 符合用血的条件 1、急性大量出血病人和手术中用血病人。 2、慢性出血导致血色素下降至50-60g/L的病人。 3、血液病、各种血细胞减少及凝血因子缺失病人。 4、严重烧伤病人。 2、 成份血的适应征 1、 全血只适用于失血量已超过1000 ml~1200 ml,并同时有进行性出血,濒临休克或已经发生休克的患者。 2、悬浮红细胞: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 3、浓缩红细胞:(同悬浮红细胞)。 4、洗涤红细胞:①主要用于输注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 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③高血钾症及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④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而引起发热的患者等。 5、白(粒)细胞:白(粒)细胞减少症。 6、血小板:①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计数低于2万的病人。 ②血小板数量正常但血小板功能下降者。 7、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8、冷沉淀:主要用于对于Ⅷ因子、XⅢ因子缺乏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病,血管性血友病,儿童及成年人轻中型血友病,各种大失血及低容量性休克并发的DIC以及白血病,肝衰竭病所致的纤维蛋白缺乏,创伤、烧伤、烫伤、严重感染等患者。 三、 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对患者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患者或家属签订输血同意书: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需要输

血治疗时,应切实负起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安全用血的责任。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输血反应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可能性(窗口期问题),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并签订输血同意书。这样使患者及其家属知道输血既有治疗作用,但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从而杜绝输注“人情血”、“安慰血”、“营养血”、“新鲜血”,医院的输血人次减少总用血量下降,同时也减少了由于输血所引起的医疗纠纷。 3、临床输血申请和审批:输血申请单一律由主管医师填写,主治医生以上职称医生签字核准。严格控制<600 ml的输血申请,即失血量<600 ml原则上不输血;申请输血量1600ml以上,择期手术报医务科审批外,须经输血科医生会诊审核。紧急输血须由科主任或值二线的医生(或总住院医师)签字核准,急诊用血事后2个工作日内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4、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临床输血指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如循环稳定的情况下,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时不输血)。临床医师必须重视成分输血,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 5、医师应将相关记录写在病程记录中,麻醉医师记录于麻醉记录单中。 四、输血后评价: 1、每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临床输血前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表》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例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输血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检查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 度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输血前评估及用血后评价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临床用血管理,规范临床合理用血,制定本制度。 一、本制度中输血专指输注全血、红细胞、冰冻血浆、血小板、冷沉淀。 二、本制度不适用于临床急诊抢救患者用血、择期手术术中大出血抢救用血、自体输血、稀有血型输血和新生儿输血。医师在对上述五种不列入评估的类型进行输血时,应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中相应选项处注明。 三、除了上述情况外,其他住院患者临床用血和择期手术患者术中用血必须遵照本暂行规定执行。 四、输血前评估: 1、医师在决定是否对住院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前,必须按照“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2)对患者是否需要接受输血进行输血前评估。评估必须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进行,并由评估医师在评估表上签名。 2、医师应将评估内容详细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五、输血后评价: 1、本份输血病例(自评价)由本治疗组最高级别医师进行输血后评价,并在“非手术科室输血评估表”(附表1)和/或“手术科室输

血评估表”(附表2)填写结果、签名。输血前评估和输血后评价表作为科室医疗质控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备查,不得丢失。 2、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每个月对本科所有的输血病历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形成书面材料一式三份,一份作为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的材料妥善保存,其余两份分别送医务科、检验科,以供进行“临床科室用血情况考核”。 3、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要根据每个月医院医疗质量通报中有关各科室输血质量内容,提出各自科室的整改措施,并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好整改措施。以确保临床用血质量不断提高。 4、医务科和检验科每季度抽取输血病历资料,对临床用血质量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每季度医疗质量通报的一部份内容。并针对医务人员输血质量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出现较突出质量问题的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输血技术规范的学习、培训。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

输血前评估与输血后评价 一、输血前评估血前 1.1手术及创伤患者 1.1.1 红细胞输注 1)血红蛋白(Hb)> 100g∕L,血细胞容积(HCt) > 0.3 ,可以不实施输注; 2)Hb V 70g∕L , HCt V 0.21 ,应立即实施输注; 3)Hb为(70?100)g∕L,倘若患者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 要表现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1.2 血小板输注 1)血小板计数(Plt)> 100 × 109∕L ,可以不实施输注; 2)Plt V 50 ×109∕L ,应立即实施输注; 3)Plt为(50?100)× 10/L ,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①留置导管、胸腔穿刺、腰穿、骨穿、肝活检、经支气管活检、拔牙或补牙等有创操作或检查,或正常阴道分娩或剖腹产或体外循环等,Plt ≤50 × 10L ,应实施输注;②硬膜外麻醉,Plt ≤80 × 10L ,应实施输注;③大手术,Plt ≤100 × I)O f L ,应实施输注;④头颅、眼部、脊柱与前列腺等特殊部位手术,Plt ≤100 × 10L ,应实施输注。 1.1.3 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 1)凝血酶原时间(PT)或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 1.5倍正常值,或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1.5(肝病患者INR > 1.3),伴有创面弥漫性渗血,应立即实施输注; 2)急性大出血输注大量保存期相对较长红细胞制剂后,出现出血不止,应立即实施输

注; 3)有先天性凝血功能障碍病史,伴有出血倾向,在相应血浆药源性制剂供应缺乏时,可以实施输注; 4)对抗华法令药物过量,可以实施输注。 1.2非手术患者 1.2.1 红细胞输注 1)Hb > 100g∕L , HCt > 0.3 ,可以不实施输注; 2)Hb V 60g∕L[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Hb V 40 g/L ] , Hct V 0.20 ,应立即实施输注; 3)H b 为(60?100)g∕L ,倘若患者伴有较明显临床缺氧症状与体征,主要表现包括头晕、乏力和心悸等,应实施输注。 1.2.2 血小板输注 1)Plt > 50 × 109∕L ,可以不实施输注; 2)P lt ≤10 ×91I0 ,应立即实施输注; 3)P lt 为(10?50)× 10 /L ,倘若伴有出血倾向或/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应实施输注; 4)特殊情况:①存在其他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