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

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

目录第一部分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方案分析 (2)第一章行政中心选址原则及经验借鉴 (2)1.1 行政中心选址内涵 (2)1.2 行政中心选址原则 (2)1.3 行政中心的发展趋势 (3)1.4 国内城市行政中心选址经验借鉴 (4)1.5 利用行政中心迁移经营城市 (7)第二章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的方案分析 (8)2.1 景德镇市城市概况及历史沿革 (8)2.2 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背景 (9)2.3 景德镇市行政办公用地现状 (9)2.4 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评价因子选择 (10)2.5 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方案综合评价 (11)2.6 结论和建议 (15)第一部分景德镇市行政中心选址方案分析第一章行政中心选址原则及经验借鉴1.1 行政中心选址内涵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以便改善城市社会、促进城市发展。

因此,城市空间的扩展不能以经济或其他任何单一的因素作为区位选择的依据,而应整体地分析、综合地择优。

对于多数城市来说,迁建或新建的行政中心都涉及到迁移到哪里的问题.只有少数是对原有的行政中心区的扩张和重建。

从中国目前很多城市行政中心的外迁的影响效应来看,城市行政中心的外迁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它将辐射周边区域,带动经济发展。

城市行政中心的外迁后,可以推动新城区的发展,带动周边土地升值,投资商可以从土地升值中得到丰厚的投资回报。

行政中心的选址就是在符合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完善的研究框架,从城市规划学、系统学、生态环境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多种分析方法论证,确定新行政中心在城市中的位置及规模,研究其区位变动对城市的影响。

1.2 行政中心选址原则城市行政中心在城市中的特殊地位不仅体现在其物质意志上的功能要求,还体现在其精神意义上的象征作用。

因此,城市行政中心选址综合了功能与精神两方面的因素。

总的来说,行政中心选址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1)前瞻性原则。

城市行政中心在城市中的分布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布局结构和道路系统规划及建筑艺术空间的组织都具有重大影响,对其规划选址要有前瞻性,应适时将其分布于城市未来的重点发展区域。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

景德镇战略规划全案

一、前言二、城市性质与定位三、城市发展目标四、本次总体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五、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及期限六、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八、城市规模九、中心城区规划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十一、旅游规划十二、交通规划十三、环境保护规划十四、绿地系统规划十五、城市给排水规划十六、电力规划十七邮电通讯规划十八、燃气工程规划十九、防灾规划二十、近期建设规划二十一、郊区规划二十二、规划实施措施二十三、附则一、前言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外著名的千年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景德镇市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其烧制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

千年窑火的神韵铸就了景德镇历史的辉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景德镇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因进御瓷器,名扬天下,并发展成为与汉口、佛山、朱仙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

在千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的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

景德镇陶瓷海上贸易线路,被称之为“陶瓷之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据传中国“china”一词便来源于景德镇在唐朝武德年间的称号“昌南”。

秉承灿烂的千年历史,延续光辉的华夏文明,成为景德镇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建设的一贯出发点。

建国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立足市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城市建设,把城市规划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自1955年至1985年,曾经先后做出过11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包括历次修编和调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景德镇被国家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1957年6月上旬,市建设委员会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1956-1967年)》。

方案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以瓷业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其发展规模为“1967年25万人以上”;“面积由原来城区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93.524平方公里(包括山地、河湖、道路)”。

(煤矿行业)年景德镇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最全版

(煤矿行业)年景德镇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最全版

(冶金行业)年景德镇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景德镇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景德镇市人民政府2008年10月景德镇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第一章总则2008—2020年,是我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绿色生态瓷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为了加强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和矿业在我市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基础作用,促进我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江西省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条例》、《江西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20)》、《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我市有关部门、行业规划,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以2007年为基准年,2008年至2010年为规划近期,2015年为规划中期,远期(展望期)到2020年。

规划适用范围为本市所辖行政区域。

第二章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形势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是江西省的主要工业城市,是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的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和昌江区,全市土地面积5256平方千米,人口150.57万。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市界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是赣、浙、皖三省交界地的中心城市,是江西昌九景“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德镇交通便利,处于“六山两湖”(庐山、黄山、九华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和千岛湖、鄱阳湖)的中心区,皖赣铁路、九景高速公路、景鹰高速公路、景婺黄高速公路、206国道、景德镇机场和昌江、乐安河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以及九景衢铁路的建成,将有利于我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发挥承东启西、辐射周边的区位优势。

“十五”时期,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市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8%,比“九五”时期的年平均增长率提高2.7个百分点,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95.3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224.7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00美元。

景德镇2024年计划书

景德镇2024年计划书

景德镇2024年计划书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划和描述景德镇2024年的发展计划。

景德镇作为江西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陶瓷之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底蕴。

为进一步提升景德镇的综合实力和知名度,我们制定了以下计划。

2. 旅游与文化发展景德镇将致力于进一步发展旅游与文化产业,以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

2.1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景德镇将继续加强对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历史风貌得到有效维护。

同时,鼓励开展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展览,提升景德镇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

2.2 旅游资源开发景德镇将进一步开发和挖掘优秀的旅游资源,包括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等。

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便捷的旅游服务,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3 文化旅游活动组织景德镇将举办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如陶瓷文化节、音乐节、艺术展览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提升景德镇的文化旅游魅力。

3. 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景德镇将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1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景德镇将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力度,加快推动陶瓷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同时,引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的多元性和科技含量。

3.2 市场开拓与合作拓展景德镇将积极寻求与其他地区和企业的合作,拓展市场空间。

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优质项目和资源,促进景德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3.3 人才培养与创新驱动景德镇将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同时,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提升景德镇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4. 城市建设与环境治理景德镇将致力于改善城市建设和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

4.1 城市规划与更新改造景德镇将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和更新改造方案,修复老旧建筑和街区,改善城市环境。

加强对城市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的舒适度和宜居度。

4.2 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景德镇将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作,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景德镇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景德镇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景德镇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5•【字号】景府发[2011]27号•【施行日期】2011.12.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景德镇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景府发[2011]2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通过近几年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赋予城市发展新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深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

为进一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工作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68号)精神,结合我市转型发展实际,经市政府研究,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市第十次党代会、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以实施重大项目转型和发展初具规模的支柱产业为抓手,着力抓好技术改造和创新,着力拓展延伸产业链,着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着力推进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就业、居住、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大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按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并进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经济转型工作的7个基本原则。

2023年景德镇国家试验区重点项目计划安排表

2023年景德镇国家试验区重点项目计划安排表
2024.12
33
浮梁县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项目分为两个片区,其中:北区为经公桥组团和蛟潭镇组团,南区为三龙镇组团和浮梁镇组团,占底面积358亩,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主要对四个特色村整体提升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浮梁荻湾乡村振兴有限公司
陶文旅
集团
145000
50000
2023.10
2024.10
2023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建设单位
责任单位
总投资
本年计
划投资
计划开工时间
计划完工时间
国家试验区“两地一中心”60个项目,其中:计划建成项目26个,续建项目21个,新建项目13个
11925411
2351650
一、计划建成项目26个
2876277
690900
1
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项目位于珠山区沿江东路以东、珠山中路以北、樟树弄以南、中华北路以西等周边区域,占地面积335亩,总建筑面积为20.3万平方米。主要内容为以景德镇御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核心的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含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停车场、体验中心、博物馆、展馆及游客步道、公厕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兴陶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城投
集团
50000
40000
2023.10
2023.12
14
名坊园景区智慧旅游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项目位于昌南新区唐英大道,占地面积37亩,总建筑面积约53000平方米。改造原昌南新区管委会办公楼及其它基础配套设施。
兴陶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城投
集团
26000
24000
2023.12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内危旧房屋修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内危旧房屋修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内危旧房屋修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0.09•【字号】景府发[2012]14号•【施行日期】2012.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内危旧房屋修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景府发〔2012〕1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单位:《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内危旧房屋修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2012年9月26日市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一二年十月九日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区内危旧房屋修缮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市城市规划区内危旧房屋修缮行为,提高居民住房质量,保障居住和使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景德镇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危旧房屋修缮是指对市城市规划区内已建成的危旧住房(含农民居住房),在不超出原有面积,保持原有层数、结构、总高度,利用原同类材料且房屋外形保持原状的前提下进行维护的行为。

严格保护老建筑、风貌建筑和文物建筑等历史文化遗存,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房屋,修缮应当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第二章修缮的条件第三条经房屋安全鉴定机构鉴定属A、B、C级危房或因年久失修、自然灾害等原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进行修缮,严禁擅自改建、扩建或重建。

(一)屋面漏雨的;(二)门窗整修(更换)、设施(包括上水、下水、通风等)及管线需拆换、改装;(三)地面起砂、空鼓、开裂严重需修补或重做以及室内外墙、顶棚抹灰空鼓、剥落,需重抹的;(四)外墙开裂和外鼓严重需修补或重做的;(五)屋顶需加隔热层的(不能超过1.2米);(六)其他不改变房屋原有结构、层数、总高度、基本原状需要修缮的情形。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景德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景德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景德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2.18•【字号】赣府字〔2023〕74号•【施行日期】2023.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景德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景德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景府文〔2023〕1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景德镇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景德镇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建设国际瓷都、国际特色消费中心城市、国际文化交流客厅、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新型人文城市、山水园林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景德镇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20.2873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06.510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796.41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243.08平方公里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省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9.27亿立方米。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订,是市域围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本规划基本依据包括下述标准和文件: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及社会、经济、环境等涉及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相关法律。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GBJ-137-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等相关技术规、标准。

字串3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等国家、省、市有关文件。

4、《省城镇体系规划》、《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等相关规划。

5、省十五计划、市十五计划、浮梁县十五发展计划。

6、市、乐平市及浮梁县相关部门的规划设想。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1、进一步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打造“千年名镇”的新形象,并按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准来进行城市规划的编制。

2、加强环境保护,挖掘文化涵,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要素,塑造优美的生态化旅游城市,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

字串53、结合规划管理要求,合理确定人口和用地规模,体现弹性规划原则。

4、合理确定布局结构,科学安排近期、远期建设顺序,体现有序开发原则。

5、有效改造旧城,有机结合历史保护,有序搬迁现状居民点,改善居住环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创造良好的生活、居住、工作、学习和休闲环境,提供合乎标准的住房和充分的基础设施服务。

6、配置完善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体现城市高效服务原则。

第四条规划重点1、进行城市性质、人口和用地规模论证,科学、合理地预测城市规模。

2、明确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结构。

3、研究城市综合交通设施,统筹安排路网场站。

字串44、确定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

第五条规划围界定市域:市行政区域,包括一个城区(珠山区)、一个郊区(昌江区)、一个市(乐平市)、一个郊县(浮梁县),总面积5,25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控制区:城市规划区控制围包括现有城区、周边的吕蒙乡、竟成镇、鲇鱼山镇、洪源镇、罗家垦殖场、湘湖镇、浮梁镇、三龙乡、西郊垦殖场、丽阳乡、荷塘乡11个重点地区及其农业和生态用地的全部或部分,面积总计约580平方公里。

另外在规划控制上,应当充分考虑到乐平市、浮梁县的城市建设用地。

中心城区:即市区,包括珠山区;昌江区的竟成镇、吕蒙乡、西郊垦殖场;浮梁镇的洪源镇、湘湖镇、罗家垦殖场部分地区。

规划建设围为160平方公里(具体规划围见用地规划图),其中城市建设用地为80平方公里。

字串8第六条规划期限近期2002-2010年;中期2010-2016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第七条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

力争在2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

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生产总值由现状7,205元提高到54,000元,三次产业比为5:48:47,财政收入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第八条国生产总值到2005年(按2000年的价格计算)达到185亿元左右,人均国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3%左右,到2005年达到16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05年达到50亿元左右;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05年突破7,000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0%。

字串6第九条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力度,积极鼓励下岗职工从事经营活动。

加大对城市弱势人群的关怀与扶持,对贫困人口实行各项优惠政策。

改革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区和住宅的建设,要充分重视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

到2020年恩格尔系数(即人民生活性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到30%,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条经济发展战略:以瓷立镇、以瓷兴市,以部省共建国家瓷科技城为契机,坚定不移的走瓷振兴之路。

重点发展瓷、汽车、机电、电力、化工、建材和食品七大支柱产业,办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瓷科技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建立起服务瓷都、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服务一流的第三产业体系,将建设成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

字串6第十一条社会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瓷都的文化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挖掘瓷都历史的研究、旅游开发和产业化放到突出位置,积极发展科普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使市的社会发展上升一个新的台阶,逐步与其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千年瓷都的风貌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相一致。

第十二条城市建设战略步骤1、近期(2002-2010年):大力促进城市开发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配合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城市产业的技术更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协作基地的建设;加强城市各等级中心城的建设,形成现代化的城市框架和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省园林城市的目标。

字串82、远期(2010-2020年):全面推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全市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建成全国著名的瓷高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协作基地,做大做强制造业;建成全国著名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瓷外贸出口基地,实现与周边各城市的生产分工和协作;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多组团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格局;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综合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实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目标。

3、远景(2020年以后):迅速提高加工制造业发展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自开发水平,使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和化工产业及高科技瓷产业等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建成与城市现代化、产业国际化相适应的现代化人居环境。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第十三条城市性质:中外著名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著名旅游城市;省重要工业城市。

第十四条城市职能:世界瓷艺术文化展示及交流中心;全国瓷产业重要生产基地及教育基地;“五山两湖”区域旅游中心;赣浙皖区域重要交通物流枢纽;省传统工业改造基地及高新技术产业示基地。

第四章城市性质第十五条规划全市人口控制规模(包括户籍和暂住人口)2010年169.67万人,2016年185.52万人,2020年200.02万人。

第十六条中心城(市区)规划建成区总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和暂住人口)2010年、2020年规模分别控制在50万人、80万人左右。

字串6第十七条2010年规划建设围将从2002年的40多平方公里增至140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达到160平方公里。

规划市区城市可建设用地将从2002年的42平方公里,增至2010年的70平方公里左右,2020年则为80平方公里,这是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可能达到的上限。

第五章城市规模第十八条规划原则1、利用悠久的瓷文化历史、良好的天然植被条件以及独特的山水风光,建构市域乃至整个大区域的、集名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一体的、具有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体系。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要合理分布市域人口和生产力,依据不同城镇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全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市域土地进行综合控制与引导,完善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

字串23、适度扩中心城区用地围,中心城区的规模扩大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对周边建设条件成熟或者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尤其是重点乡镇)的兼并,因此必须从城镇体系上加以调整,合理布局城乡结构,注重基本农田等非建设用地的保护,使城市生态达到良性循环。

4、加大蔬菜基地的建设,保证市区与郊区的良好的经济沟通,促进市域农业的发展。

第十九条空间布局根据城镇体系划分标准,结合的实际地形地貌,市域城镇体系空间按照四级规划布局,形成以市区为核心,郊区为依托,重点城镇为动力,一般乡镇为基础的结构多元、间隔分布的网络型城镇体系。

第二十条城镇职能1、市区(包括中心城区和二级中心城区):字串1(1)中心城区在现状建成区基础上进行扩展,重点向东西方向发展。

纳入东面湘湖镇的部分地区,西南方向的吕蒙乡和西北方向的洪源镇和罗家垦殖场的一部分,以及北部的浮梁镇。

(2)二级中心城区为乐平市区。

2、城市郊区(包括近郊围和远郊围):(1)近郊围包括有吕蒙乡、竟成镇、鲇鱼山镇、洪源镇、罗家垦殖场、湘湖镇、浮梁镇、三龙乡、西郊垦殖场、丽阳乡、荷塘乡11个乡镇的全部或部分地区,面积总计约580平方公里。

(2)远郊围除了以上11个乡镇所管辖的所有面积之外,再加上寿安镇,整个远郊围用地面积为1,300平方公里。

3、重点城镇:市区、城市郊区以外重点城镇10个,分为两种模式发展。

一种以旅游开发为发展动力,包括瑶里镇、鹅湖镇、高家镇;另一种依托地理优势,以当地资源开发为发展动力,包括涌山镇、众埠镇、乐河镇、经公桥镇、蛟潭镇、后港镇、镇桥镇。

字串44、一般乡镇(城镇):一般城镇的建设分为两个部分。

(1)乐平市区的双田镇、洪岩镇、塔前镇、临港镇、浯口镇、洺口镇、鸬鹚乡、礼林镇、接渡镇、十里岗乡,以资源开发和农副产品生产为主。

(2)浮梁镇的金竹山、王港乡、庄湾乡、江村乡、西湖乡、黄坛乡、臧湾乡、峙滩乡、兴田乡、勒功乡,以生态农业和特色产业(如种植商品茶)为主。

第二十一条城镇等级规模到201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到185.52万,其中城镇人口100.8万;2020年市域总人口将达200.02万,城镇人口137.2万。

城镇等级规模体系分为6级:Ⅰ级人口50万以上、Ⅱ级人口20-50万、Ⅲ级人口10-20万、Ⅳ级人口5-10万、Ⅴ级人口3-5万、Ⅵ级人口3万以下。

中心镇人口不小于3万,一般建制镇人口原则上不小于1万。

字串9第二十二条城镇职能结构规划城镇职能结构分为4个等级:城市规划控制区、二级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建制镇。

第二十三条小城镇发展目标加快以一、二级中心城区为龙头,郊区为依托,重点城镇为动力,一般乡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结构建设,形成以公路、电力、电讯相沟通的网络体系,将全市小城镇建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实力强、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水园林城镇。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第二十四条城市规划建设围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在原有基础上,一方面进行用地整改,另一方面适当扩大规模,重点向东西方向发展。

纳入东面湘湖镇的部分地区,西南方向的吕蒙乡和西北方向的洪源镇和罗家垦殖场的一部分,以及北部的浮梁镇。

字串9规划期末城市外围轮廓构想为西以206国道为界,北至瓷高新科技开发园和浮梁组团的北面边界,东至浮梁组团东缘和昌江大道东延伸达湘湖镇段以南,南端以南外环为边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