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江西省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30页)

2030江西省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30页)
2030江西省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30页)

皮匠网——开放、共享、免费的咨询方案报告文库

咨询人士学习成长与交流平台

本资料由皮匠网制作整理,更多方案下载请点击: 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73032.html,/

目 录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目的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贯彻景德镇市政府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部署,适应景德镇区域地位的提升和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应对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空间发展,促进景德镇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同意,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特编制《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规划原则

本规划遵循区域统筹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弘扬历史文脉、可持续发展等基本原则。

第3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年)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年)

()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号)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年)》刚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景德镇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4条规划期限

近期-年

中期-年

远期-年。

远景为年至本世纪中叶。

第5条规划区层次与范围

()市域范围

市域范围为景德镇市行政区划全部管辖范围,国土面积为2。

()城市规划区范围

城市规划区范围包含珠山区,昌江区的西郊街道、竟成镇、吕蒙,浮梁县的城关、洪源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湘湖镇等管辖范围,面积约平方公里。

第6条强制性内容

本规划条款中带“黑体字”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一经确定,必须严格遵照本规划实施。若确需修改调整,必须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进行修改调整。

第7条规划法律效力

本规划是景德镇市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凡在规划区范围内进行的一切规划建设及城市土地利用,均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执行本规划。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8条城市发展目标

景德镇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世界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9条经济发展目标

、近期年,实现亿元,年均增长,人均达万元,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业园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不小于亿元2;

、中期年,实现亿元,年均增长,人均达万元,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业园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不小于亿元2。

、远期年,实现亿元,年均增长,人均达到万元。产业结构调整为::。工业园区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不小于亿元2。

第10条社会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建设创新创业瓷都、绿色生态瓷都、和谐平安瓷都,建设独具山水生态文化特色的宜居城市。建设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质安全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防洪减灾和开发利用并重的水利保障体系、建成大型综合医院与各类专业性医院相结合的市域共享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型体育设施达到承办中型运动会的能力;建成省级教育科研基地。

()单项目标

根据国内城市现代化标准,结合景德镇市具体情况,确定景德镇社会发展目标:恩格尔系数近期,中期,远期;每千人互联网用户数近期户,中期户,远期户;政府公共服务上网近期,中期,远期;居民千人拥有电脑台数近期台,中期台,远期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近期人,中期人,远期人以上;人均期望寿命近期大于岁,中期岁,远期大于岁。

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

第11条产业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

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扬长补短,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对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等产业进行集群布局,强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能力。通过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和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等多种方式实现产业融合,形成新型产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构建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产业调整思路

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转换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大型骨干龙头企业,推动形成农业龙头企业集群。立足本地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绿色食品加工。节约资源和加强环境保护,大力提高产业质量,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家电、航空、汽车、新型陶瓷、电子信息、光伏产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商业贸易、旅游接待服务、教育、物流、房地产等为主的第三产业,形成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及研发、教育、交流基地。

第12条区域职能策略

构建景德镇的“文化艺术职能、生态旅游职能、产业基地职能、交通枢纽职能、中心服务职能”。规划景德镇通过城市功能升级,依托本地资源文化特色,发挥本地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引领、综合发展,在提升景德镇传统职能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及交通优势,发展交通物流及现代工业等新的城市职能。把景德镇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产业实力强的山水园林城市。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第13条城镇等级结构规划

景德镇市城镇体系结构要极化中心城市,合理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大力发展二级城市和重点建制镇,促使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 规划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副中心——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的系统。

第14条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规模等级确定为个等级,年万人口以上城市个(景德镇市中心城区)、~万人口的城市个(乐平市城区)~万人口的城镇个万人口以下的城镇个。

景德镇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

第15条城镇职能结构规划

强化城镇中心功能,形成分工明确、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城镇职能体系。

城镇职能结构一览表

第二节市域城镇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第16条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市域空间构建等级清晰、城乡融合、核心突出、职能明确的网络型城镇体系,形成中心城——副中心——重点镇——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的系统,以交通网线为基础构筑城镇发展轴,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形成“一核、两区、双十字轴”的城镇体系空间网络结构。

()“一核”:以中心城区为全市核心,构筑市域主中心,外围包括鲇鱼山镇(省级重点镇)、寿安镇等城镇。重点发展机械家电、航空、汽车、新型陶瓷、电子信息、多晶硅等为主的第二产业和商业、旅游接待服务、教育、物流、房地产等为主的第三产业,辐射吸引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两区”

南部城镇经济发展区包括乐平城区(市域副中心城市)、涌山镇(国家重点镇)、众埠镇(省级重点镇)等乡镇。乐平城区及其郊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服装家具等工业和商贸服务业;其外围城镇主导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粮食、棉花、蚕桑、油料、生猪、家禽、水产等农业和乡镇旅游业。

北部城镇经济发展区包括鹅湖镇(省级重点镇)、瑶里镇(历史文化名镇)等乡镇。以发展农林、旅游业为主。

()“双十字轴”

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形成双十字空间发展轴,对接省内外经济区,带动全市的发展。

第三节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17条空间管制体系

规划景德镇建立以分类管制、分区管制、分级管制相结合的空间管制体系。

针对地域空间具有非农性质的开发建设,将全市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适宜建设区个管制区,用于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第18条空间管制策略

)禁止建设区

包括高岭瑶里风景名胜区、瑶里自然保护区、景德镇国家森林公园、瑶里国家森林公园、洪源森林公园、鲇鱼山森林公园、洪岩风景名胜区、浮梁古县衙、景德镇陶瓷文化博览区、东埠古街古码头、高岭古矿区、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大中型水库、基本农田保护区,区域基础设施廊道防护区。该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地带及生态建设的首选地,是严禁建设的用地,禁止具有城镇功能的用地开发,只允许少量必要设施或相关设施的建设。不同区域应相应严格遵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逐步清退不符合规定的现状建设用地。

)限制建设区

指一般农田区、菜地、园地、林地、荒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限建区是自然资源条件与自净能力相对较好的生态敏感区,根据资源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控制等级。限建区内允许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鼓励在林地和园林扩大植树造林等维护生态环境的,控制进行村镇建设、采矿、建工业企业等非农,严格限制与区域发展总体目标不一致的粗放式开发建设行为。

)适宜建设区

指城镇建设区、乡村建设区。适建区是城镇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必须明确划定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加强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的执行力度。有序进行土地整备,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规模和速度。本区内的一切开发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法》,并严格按审批程序开展建设。包含城镇建设区和乡村建设区。

第四节市域综合交通布局规划

第19条总体发展目标与战略

()发展目标

切实发挥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确立景德镇赣东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形成以景德镇市区中心的“小时行政圈,小时经济圈,半小时生活圈”。

()发展战略

以重点突出、网路优化、兼顾长远为原则,服务于景德镇建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赣东北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加强与国家干线联系,加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三角等周边地市的联系。打通出省通道、强化枢纽建设、提高市域交通效率、完善公路交通网络体系。充分体现交通先导性,以市域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重点,联系中心城区内部交通、工业区和旅游区,形成快速通道和便捷的客运网络。服务农村,合理确定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线路、等级,突出农村公路建设重点。

第20条总体布局规划

()铁路

皖赣铁路: 皖赣线进行电气化升级改造;新建皖赣铁路复线。

九景衢铁路:按照时速为公里、电气化复线标准建设。

景(德镇)安(庆)铁路:预留远期北段峙滩经公桥西湖境内走向铁路及站场用地。

景(德镇)宁(德)铁路:规划预留对接海西经济区的景宁铁路,景德镇境内走向为湘湖涌山(现为专用线)洪岩(德兴)香屯,或直接利用乐平德兴铁路专用线进行升级改造后接入皖赣铁路连接九景衢铁路。

()公路

公路网形成景德镇四个交通结构层次,

)第一层次承担过境交通、市域对外交通及市域主要经济节点的快速交通联系,由“十”字形(杭瑞高速、济广高速)高速公路组成主骨架,南北增加加密线路各一条(德昌高速公路、祁浮高速公路),同时围绕中心城区形成高速环线(湘湖至丽阳段),远期建设景德镇至德兴高速公路,形成“古”字形高速公路网络,规划道路等级为一级以上,形成景德镇市对外连接的主通道。

)第二层次为市域主干路与高速公路衔接,承担联系主要经济节点、交通节点及大型旅游景点交通联系功能。主要由国道、湘官公路、景虎公路、吴乐公路等国道、省道及新规划路组成;南部丘陵地区形成环状,北部山区呈放射状,道路等级为二级及二级以上。

)第三层次为市域次干路与市域主干路衔接,是市域主干路的重要补充,承担联系各乡镇的交通联系功能;由部分省道和主要县道构成,道路等级在三级及三级以上。

)第四层次为镇村联系道路与市域次干路衔接,以沟通各乡镇与村的交通联系。

在上述四个层次公路网基础上,将各主次干路串联成环,构筑市域公路环线,完善网络布局。

()航空

对罗家机场进行改扩建。近期按等级规划建设,远期按等级规划建设。

()水运

加快港口整治和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鄱阳湖五河体系的作用,建设鄱阳湖通江达海运输大通道和内河水上运输网络系统,规划建设景德镇客、货运码头,修建吨位码头三个(货运码头两个,集装箱码头一个)。建成中型港口,规划整治昌江航道,疏浚乐安河,综合利用昌江渠化工程。大力发展水上客货运输,建设好昌江上游浯溪口工程,确保昌江通航吨位货船。开通景德镇市至鄱阳湖赣江水上客货运及水上旅游线。加快码头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善市域综合运输体系,打通货物进出的水上通道。

第五节市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21条旅游发展定位

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战略思想,到年旅游业发展成全市的强力支柱产业,成为全省拉动国际旅游,发展国内旅游的一个重要新生长极。

第22条旅游发展战略

实施“一二三四”的品牌战略、形象战略和精品战略,即强化一个品牌:世界瓷都品牌;突出两个特色:陶瓷和生态;弘扬三大文化:陶瓷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建设四大工程: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程、中国瓷文化窗口工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建设瓷都旅游工程。

第23条规划目标

近期:景德镇成为带动江西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旅游强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强化“世界瓷都,天下名镇”的旅游总体形象;把景德镇建设成为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

远期:初步建设成具全国辐射力的瓷都旅游城,景德镇旅游圈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精品荟萃区;建设成为以陶瓷和茶文化为特色、以“景派”体系为支撑的国际陶艺旅游名城。

第24条旅游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

总体形成以市区为中心,浮梁—高岭—瑶里、乐平—翠平湖—洪岩仙境为两翼的““一核两翼””的旅游空间系列布局。

、景德镇中心城区

分为西部陶瓷文化博览区(以陶瓷历史博览馆、中国陶瓷博物馆、锦绣昌南——中国瓷园和得雨生态园为代表)、中部御窑遗址(以龙珠阁、御窑厂为主体,以及周边明清陶瓷历史文化街区为依托)、东部陶瓷民俗文化博览区(以湖田民窑遗址为主体)及昌河工业旅游区等四大板块。针对本地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建设包括诸仙洞、枫树山森林公园、太阳岛、玉田湖、洪岩仙境、金竹山寨、亮湖、翠平湖、杨湾等在内的环城游憩带。

、浮梁县:分为古城旅游区及高岭—瑶里—汪湖旅游区。

、乐平市

共分洪岩仙境(重点景区)、历居山(健身旅游)、翠平湖(亲水旅游)、文山岩溶(探奇旅游)四大景区和乐平古戏台文化旅游区(创新景区)乐平观光农业系列开发景点。

第六节市域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25条给水工程

保护水源,确保饮用水源达到国家饮用水ⅡⅢ标准。合理开发利用昌江、乐安河、浯溪口水资源,保证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

规划近期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合理统筹安排各城镇各乡建设自来水厂供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农村饮用水,规划远期全市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农村生活饮用自来水普及率达。水源以引山泉、水库水、江河水为主,在无山泉水及水库水的丘陵区,可采用大口井取地下水。

第26条排水工程

规划提高城镇排水管道密度,雨水系统布置遵守“低水低排,高水高排,分散就近排放”的原则。逐步完善建设城镇污水管道,新建区一律采用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合理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主要以处理生活污水为主,大型厂矿企业的污水和污水水质特殊的需自行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排放。规划近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远期城镇污水处理率达。

第27条燃气工程

规划景德镇市区、乐平市区及周边部分城镇气源以天然气为主,实施管道天然气辅以液化石油气,其他乡镇气源以液化石油气为主。规划提高全市用气普及率,近期达,远期达。

第28条供电工程

()景德镇市域负荷为:

年用电量规模亿,供电最大负荷;

年用电量规模亿,供电最大负荷;

年用电量规模亿,供电最大负荷。

()电源建设

规划景德镇市发电厂搬迁,在鲇鱼山镇新建新厂,装机机组万千瓦;建设变电站座、配套建设供电网;新建变电站座,完善中压电网;同时加强配电网建设。穿越城镇中心区的线路应随城镇化进程逐步转为地下电缆敷设。高压输电线走廊安全隔离带的宽度,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建设。

第29条通讯工程

、电信规划

()电话用户总量

景德镇市域通讯用户规划总量表

()有线通讯网规划

新建交换局所或新增交换机按大容量模式建设,对重要用户重叠覆盖;采用新型用户接入方式,使光纤尽量靠近用户。景德镇传输网采用光纤自愈环方式的网络结构。

()无线通讯网规划

规划全市域无线通讯实现无缝隙覆盖,重点地区、高话务量地区,采有微蜂窝与宏蜂窝构成多层网提高网络容量、减少盲点。

、邮政规划

规划开办电子邮政()业务,实现标准化工作,建设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现代邮政系统。建设邮区中心局、邮政局、邮政支局、邮政所和代办所五级邮政系统。

、广播电视

规划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全市域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建设城区(射频同轴电缆与光缆组合)传输网络改造,中、远期实现双向传输。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广泛开展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多功能综合业务,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信息网络,形成以景德镇市为中心的多功能广播电视覆盖网。

第30条防灾规划

() 防洪

沿昌江、乐安河的各乡、镇所在地,其防洪标准年采用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年采用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中心城区与乐平市区防洪标准年采用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年采用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沿河的一般村庄和耕地则采用十年一遇洪水的防洪标准,对流域内河堤堤段进行加高、加固或新建,疏浚淤积严重河道。

() 消防

规划完善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形成市消防大队、企业消防队、乡镇消防队和村消防队四位一体的消防队伍,市消防大队以乡、镇所在地各布局一个消防站为原则布置的专业消防队为主体,其他形式为补充,形成遍布城乡的网络式灭火体系。

() 地质灾害

规划全市划定个地质灾害易发区和个地质灾害次易发区。

景德镇市主要地质灾害防护区说明表

第七节市域公共设施规划

第31条文化设施

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完善市县(市)乡(镇)村四级文化网络。

第32条教育设施

全市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城市与有条件的重点镇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加强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发展,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第33条卫生设施

规划建立与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卫生服务、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保障体系,建成门类齐全、专科配套、布局合理、技术优良、便利群众的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达到与小康生活相适应的健康水平。

第34条福利设施

全市逐步建立市、区(县)、镇(乡)、街四级社会福利服务网络,福利机构设立养老、残疾人养护、托管、康复、医疗、护理等服务项目,并配置相应综合服务设施。

第35条市场与物流设施

整合仓储、运输、商业网络等物流资源,以市区洪源片区综合性仓储物流为中心,打造省级物流圈重要节点,建设各类面向不同区域的多层次物流园区,形成以陶瓷物流中心,汽车、机电、焦化等物流项目为主的高效的、一体化、开放式的现代物流体系。强化邮政物流,重点培育铁路物流、航空物流,形成多种方式相结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第四章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第36条城乡统筹指导思想

城乡统筹要实行产业联动、城乡联动、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与生态的相互融合,统筹规划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人力互助。

第37条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城市支持乡村,加强城市对乡村资金、物质、技术、产业等各方面的支持。工业反哺农业,加强为农业服务的第二产业的发展,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经济。健全农村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义务教育制度、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达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生态建设和保护的一体化,实现城乡联动、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统一编制景德镇市域内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建设用地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等。进一步推进景德镇城镇化进程,强化中心地凝聚力,将中心城区周边的洪源、竟成、吕蒙等乡镇和乐平城区周边的后港、接渡、乐港等乡镇分别划入其规划区范围。将浮梁县城纳入景德镇中心城区,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以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城乡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三产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强化三产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商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产的融合,形成三产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围绕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健全农户专业化生产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开放型农业,带动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特色种养业、种苗业的发展。

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整合旅游产业。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

制定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规划,注重相邻城镇间基础设施的衔接,为未来可能建设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预留好用地和走廊。统筹协调市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专业规划,形成布局合理、协调高效的区域基础设施支撑系统。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所有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带来的利益。

)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统筹城乡之间的各种发展要素,引导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创造城乡各类经济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大力推动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实行城市—镇—社区多级网络配置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快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健全教育、医疗等社会救助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

第五章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第一节城市性质与职能

第38条城市性质

世界瓷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及生态旅游城市、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第39条城市职能

景德镇中心城区建成以陶瓷文化为特色、文化底蕴丰厚,自然环境优,产业实力强的山水园林城市。打造“文化艺术职能、生态旅游职能、产业基地职能、交通枢纽职能、中心服务职能”的城市职能体系。

()文化艺术职能:世界陶瓷艺术文化展示及交流中心。

()生态旅游职能:七山三湖地区区域旅游中心

()产业基地职能:省内重要工业生产基地,二级创新中心。

()交通枢纽职能:赣浙皖三省交通物流枢纽。

()中心服务职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景德镇市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第二节城市规模

第40条人口规模

()市域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市域总人口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年市域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年万人、年万人、年万人。

第41条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总指标按国家Ⅳ级用地标准(人)执行,总用地人均指标不超过现状人均2人。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一览表

第六章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

第一节城市发展方向

第42条城市发展方向

本规划期内,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在西南,其次在东北、西北方向。

第二节空间发展模式与策略

第43条空间发展模式

“轴向扩展,成组成团”:采取大集中,小分散发展,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在完善主城区核心服务功能的同时,疏散部分城市生产功能,培育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成大城小组团的新城市格局。

第44条空间发展策略

西南成团拓展,西北、北部成组布局,东部轴向延展,中部调整优化。

第三节土地利用总体布局

第45条空间结构

景德镇中心城区形成“一城四片区,中心放射”状结构。

一城:即西市区及中市区构成的城市主城区。是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旅游会展、生活居住为一体的城市综合区。

四片区:即指主城区西北部洪源罗家片区(商贸、物流、工业),北部浮梁片区(居住、商贸、旅游),西南部高新片区(工业),东部景东片区(工业、科教、居住)。

中心放射:即以主城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向西北、北、东及西南放射发展。各片区通过城市道路网相联系,形成有机的整体。

第46条中心体系

构筑市级中心、市级副中心、片区中心三级城市中心体系。

市级中心:西市区为景德镇市级综合服务中心;

市级副中心:中市区、浮梁县城为市级副中心;

片区中心:高新区工业新城中心、洪源片区物流商贸中心、景东片区商贸中心。

第47条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

规划将中心城区土地使用强度划分为四类:

()高强度分区:包括老城区市级综合中心所在区域、火车站东侧城市区域及景东片区城市中心区。

()中高强度分区:包括老城区南部区域、景东片区南北两侧区域及浮梁县城区域。

()中强度分区:主要为老城区昌江东岸区域、洪源、罗家片区、浮梁片区北侧、高新片区及景东片区东侧区域。

区域内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以多层为主,局部地段公共建筑可为小高层。老城区昌江东岸及浮梁片区北侧区域控制目的主要为保证历史文化街区周边城市风貌延续,洪源、罗家片区开发强度受景德镇机场净空区限制,需对建筑高度进行严格控制,高新区周边自然山体、水系较多,城市建设应有利于周边山水环境的渗透。

()低强度分区:主要为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村庄建设用地,规划严格控制新建村庄的建筑高度及开发强度,保证村庄建设的环境质量,其开发建设强度按照此类标准控制。

第四节分区发展指引

第48条重点拓展区

主要指高新片区,是中心城区重点拓展的工业片区,总用地规模约为2。西市区的西部(2),浮梁片区的北部组团(2)及景东片区的东北部(2)是以行政办公、商业服务、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居住功能为主区域,总用地规模约为2。

第49条改造提升区

主要指西市区,发展为居住、商业、文化及旅游服务综合区,总用地规模约为2。景东片区总用地规模约为2。浮梁片区青塘组团,用地规模约为2。

第50条优化整合区

包括中市区、浮梁片区及高新片区景德镇南站组团。

浮梁片区:市级副中心,重点发展商贸服务设施,总用地规模约为2。

中市区:以商贸服务、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功能为主的片区,总用地规模约为2。

高新片区景德镇南站组团:重点发展铁路物流、商贸仓储设施,用地规模约为2。

第51条适度开发区

包括罗家洪源片区。受机场净空的制约,其发展无法大规模展开,只能适度开发。以航空服务、商务市场及仓储物流、工业生产等功能为主,用地规模约为2。

第52条控制开发区

指西山、杨府山、珠山等中心城区周边及内部的山林绿地,山田水库、玉田水库等周边地域。该区域规划少量用于生态休闲度假的城市建设用地,现状的村庄建设用地在规划远期应逐步予以置换,集中于其他片区的建设用地范围内安置。主导功能为生态涵养、生产性绿地的功能。

第七章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规划

第一节“四区”划定及空间增长边界

第53条划分原则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开发建设许可管制分区,包括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类。

()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

()与《景德镇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综合工程地质、地形、矿产资源、基本农田、安全防护、风景林带、历史保护、水文水系、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现状等因素,进行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区划。

()以中心城区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为基础,结合规划方案确定的分区发展指引,共同划定四区边界。

第54条禁建区

禁建区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坡度大于的区域、矿产资源禁止开采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文保单位保护范围、中心城区建设范围以外的基本农田区、蓄滞洪区及水域等区域,增加为满足生态结构完整性而划定的生态廊道以及其它规划中判定不可建设的地区。该区面积约为2,包括中心城区内水域。

管制要求:禁建区范围内应禁止城镇建设行为,现有违法建设应限时拆除,并按照生态控制线管理的各类相关法规规章进行管制,逐步清退不符合规定的现状建设用地。

第55条限建区

规划将文保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历史文化街区、地下文物富集区、城区以外河湖湿地的生态控制区、绿化隔离地区、生态保护林带、森林公园及防护林、经济林、地表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地下水源防护区、建城区以外地下水超采区、行滞洪区、工程地质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区、坡度介于%-%的山体及其他山体保护区、限制开采矿区和允许开采矿区等范围划入限制建设地区。该区面积约为。

管制要求:对于有限建条件的限建区,应该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对于作为城市远景发展备用地的限建区,由政府统一组织对限建区土地进行储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江西景德镇旅游考察报告

江西景德镇旅游考察报告 篇一:江西婺源、景德镇考察报告 江西婺源、景德镇艺术考察报告 姓名:吴博睿班级:环艺一班学号:42 考察地点:江西省婺源县、景德镇市 考察时间:XX年4月18日至4月24日 考察过程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古徽州六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文化风俗、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那里完好保留了大量的明清两代古建筑,它们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徽派建筑,堪称典范之作。明清时代古徽州一带的商人凭借木材、茶叶、盐业等的垄断经营,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统称徽商.当时徽商经营的势力遍及大江南北,聚集了大量的财富和声望。中国人落叶归根的特性让殷实的徽商们最终都在家乡大兴土木,建民所、立祠堂,光宗耀祖,传宗接代。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徽派建筑的全面的昌盛。中原望族的迁徙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和耕读礼俗。中原盛行的儒家礼教文化浓墨重彩地在古徽州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也是徽派建筑渗透着儒雅之韵的原因之一。聚集

巨额财富的徽商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大量的资本投入到光荣之中,投入到自家宅院的建设中,这也在无形中促进了徽派建筑昌盛的发展。 本次考察主要考察了景德镇、思溪延村、李坑、江湾、晓起、彩虹桥等地。 第一天到达李坑,也是本次考察的住宿地。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该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 李坑,自有它自己的一番滋味,就是它最让人贴近生活。仿佛自己融化在了这美丽的古村中难分难舍,感受着这古朴富有诗意的小村。 小桥、流水、人家 下午行至汪口村,位于婺源东北部,古称永川,因地处双河汇合口。碧水汪汪而得名,宋大观三年(1110)由徙婺源九代孙朝议大夫俞杲建村,是一个以俞姓为主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汪口村山环水绕,风景秀丽,得山水之灵气,地灵人杰,是古徽州一方“徽秀钟灵”之地,历史上这里文风鼎盛,人文蔚起,经科举中进士者有14人,出任七品以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报告书 内容深度要求 一、评估依据 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相关标准及规范,节能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 备、生产工艺等目录,以及相关工程资料和技术合同等。 二、项目概况 (一)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建设单位名称、性质、地址、邮编、 法人代表、项目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企业运营总体情况。 (二)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建设地点、项目性质、建设规 模及内容、项目工艺方案、总平面布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项目 进度计划等(改、扩建项目需对项目原基本情况进行说明)。 (三)项目用能概况。主要供、用能系统与设备的初步选择, 能源消耗种类、数量及能源使用分布情况(改、扩建项目需对项目原用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 三、能源供应情况分析评估 (一)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条件及消费情况。 (二)项目能源消费对当地能源消费的影响。 四、项目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一)项目选址、总平面布置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二)项目工艺流程、技术方案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三)主要用能工艺和工序,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

(四)主要耗能设备,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 (五)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及其能耗指标和能效水平。 五、项目能源消耗及能效水平评估 (一)项目能源消费种类、来源及消费量分析评估。 (二)能源加工、转换、利用情况(可采用能量平衡表)分析评估。 (三)能效水平分析评估。包括单位产品(产值)综合能耗、可 比能耗,主要工序(艺)单耗,单位建筑面积分品种实物能耗和综合能耗,单位投资能耗等。 六、节能措施评估 (一)节能措施 1、节能技术措施。生产工艺、动力、建筑、给排水、暖通与空调、照明、控制、电气等方面的节能技术措施,包括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应用,余热、余压、可燃气体回收利用,建筑围护 结构及保温隔热措施,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2、节能管理措施。节能管理制度和措施,能源管理机构及人员配备,能源统计、监测及计量仪器仪表配置等。 (二)单项节能工程 未纳入建设项目主导工艺流程和拟分期建设的节能工程,详 细论述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单项工程节能量计算、单位节能量投资、投资估算及投资回收期等。

2019年度驻马店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年度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原市国土资源局原市城乡规划局) 部门预算 目录 第一部分驻马店市自然资源 和规划局概况 一、主要职能 二、部门预算单位构成 第二部分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 年度部门预算 情况说明 第三部分名词解释 附件: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19年度部门预算表 一、部门收支总体情况表 二、部门收入总体情况表 三、部门支出总体情况表 四、财政拨款收支总体情况表

五、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 六、支出经济分类汇总表 七、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表 八、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表 第一部分 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概况 一、驻马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要职责 2018年12月,根据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驻发【2018】23号)文件精神,不再保留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组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目前,由于三定方案还未下发,我局(原市国土资源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拟定全市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矿产资源政策;负责有关行政复议;制订全市土地、矿产资源管理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和办法。 (二)编制和实施市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其他国土资源专项规划以及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导、审核全市各级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其他国土资源专项规划;参与报市政府

审批和经市政府报省政府审批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核。 (三)监督检查全市国土资源部门行政执法和土地、矿产资源规划的执行情况;依法保护土地、矿产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组织查处重大违法案件,调查重大权属纠纷。 (四)贯彻落实国家、省耕地保护和鼓励耕地开发政策;实施农用地用途途管制,组织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指导全市未利用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开发耕地的监督工作,确保耕地面积只能增加、不能减少。 (五)组织全市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统计和动态监测;指导城乡地籍调查、土地确权、土地定级和登记等工作;负责国有土地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的相关工作。 (六)统一管理全市土地市场;组织实施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工作;按规定组织或参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授权经营和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出租、交易管理;指导全市农村集体非农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管理。 (七)负责全市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评测;审查评估机构从事土地评估的资格,确认土地使用权价格;承担报市政府审批和经市政府报省政府、国务院审批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八)依法管理全市矿产资源,负责采矿权的审批登记、发证、转让审批登记和探矿权审核,依法审查全市对外合作

(最新)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池州城市简介(doc-7页)

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撤地建市后,安徽省池州市人民政府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池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本次规划成果具有以下特点: 1 立足区域,论证了池州市在皖江经济带和“两山一湖”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九华山风景名胜区对池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一主一副一区”的城市结构; 2 以现有城市建成区为发展中心,实行城市外延拓展及存量土地的再开发相结合;优化建成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配置,充分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 3 针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主城区城市格局保护、老城区风貌保护和视线通廊的要求。并且对重点地段、主要文物建筑等需要重点保护和公共利用的对象,提出保护范围控制和环境整治的要求; 4 积极控制城市景观,基于城区滨水轴线和城市轴线的整体结构,制定池州城区新的整体空间结构、公共开放空间和景观环境方面的策略,作为编制开发控制规划的依据; 5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城市外围山水田园的生态格局。 城市结构分析

池州城市简介 池州市位于长江南岸,安徽西南部,东与铜陵、芜湖交界,东南与黄山毗邻,北与安庆隔江相望,西南与江西省接壤。198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组建池州地区,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青阳县、石台县和九华山管委会。1996年我市被国家环保局批准为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列入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200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池州市是以林为主的重点山区市,全市国土面积827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808万亩,占国土面积的64.3%,三县一区均为省重点山区县,自然格局呈“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水利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1998年大水后,在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引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近14.4亿元。完成了以长江堤防除险加固为主的一批防洪保安水利工程,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

节能评估报告编制指南(2014版)

节能评估报告编制指南(2014版) 目录 I项目摘要表 Ii评估概要 1评估依据 1.1评估内容 1.2评估依据 2基本情况 2.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2.2项目简况 2.3项目所需能源概况 2.4项目所在地有关情况 3建设方案节能评估 3.1工艺方案节能评估 3.2项目总平面布置节能评估 3.3主要用能工艺、设备节能评估 3.4辅助生产和附属生产设施节能评估 3.5能源计量器具配备方案节能评估 3.6本章评估小结 4节能措施评估 4.1能评前节能技术措施综述 4.2能评阶段节能措施评估 4.3节能措施效果评估 4.4节能管理方案评估 4.5本章评估小结 5能源利用状况核算及能效水平评估 5.1能评前能源利用状况 5.2能评后能源利用状况 5.3能效水平评估 5.4本章评估小结 6能源消费影响评估 6.1对所在地能源消费增量的影响评估 6.2对所在地完成节能目标的影响评估 6.3本章评估小结 7结论 8附录、附件内容 8.1附录 8.2附件 附件:1.指标优化对比表(样表) 2.建设方案对比表(样表) 3.节能措施效果表(样表)

I项目摘要表 摘要表中项目有关指标应为能评后数据,对比指标、参考指标等数据应在报告中提供明确来源及依据。 Ii评估概要 简单说明节能评估工作过程,能评前后项目用能工艺、设备等的主要变化情况等。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评估工作简况 简要说明评估委托情况,以及工作过程、现场调研情况等。 (2)指标优化情况 主要包括能评前后项目主要能效指标、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所需能源的种类、数量等得对比及变化情况。格式内容见附件1。 (3)建设方案调整情况 主要包括能评前后项目主要用能工艺的对比及变化情况,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效水平变化情况等。格式内容见附件2。 (4)主要技能措施及节能效果 列表表述项目主要节能措施及效果,包括能评前和能评阶段节能措施。格式见附件3。 1 评估依据 基本要求:评估范围应覆盖项目建设全部内容。评估依据应全面、真实、准确。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技术协议或初步设计等技术文件中提供的资料、数据、图表等,应注意其适用性和时效性,进行分析后引用。 1.1评估内容 说明项目的建设内容。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判断项目所属行业,结合行业特征,确定项目节能评估的范围,明确节能评估对象、内容等。 1.2评估依据 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列出评估依据。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行业准入条件、产业政策等。 (2)相关标准及规范(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或相关行业标准均适用时,执行其中较严格的标准)。 (3)节能工艺、技术、准备、产品等推荐目录,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设备、生产工艺等目录。 (4)立项资料,如项目申请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文件等。 (5)项目有关技术文件和工作文件。 2基本情况 基本要求:应赴项目现场进行勘察、调查和测试,全面收集与节能评估工作密切相关的信息,如项目周边情况、所在地有关情况等,并尽可能收集定量数据和图表。 2.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介绍建设单位名称、所属行业类型、地址、法人代表、现有规模、发展规划、生产经营情况等。 2.2项目简况 主要包括项目名称、立项情况、建设地点、项目性质、投资规模、建设内容简况、主要产品方案,以及进度计划和实际进展情况等。改扩建项目应说明改扩建前基本情况等。 2.3项目所需能源概况 介绍项目拟使用能源的成分构成、特性及热值分析等,有支持性文件的应在附件中列出。 能源生产类项目应分析输出能源的需求及落实情况,如是否纳入有关规划或已获得有关批复等。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

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分析与探讨 驻马店城市规划自驻马店撤地设市以来已历经多次修编。最早的为2002年编制的(2001-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之后又在2007年修编(2006-202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行政区域的扩大,原有的城市规划方案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要求,驻马店市又在2011年编制了(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这样基本就是相当于5年左右编制一个新的城市规划,由于每个城市规划执行时间限,而且难以与城市实际发展进度吻合。同时我市城市规划为宏观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对市区内部具体规划相对缺乏。所以本文就针对2010-2030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几点做详尽分析。 1 驻马店概况 驻马店位于河南中南部,北接漯河,南临信阳,地处淮河上游的丘陵平原地区。位于北纬32°18' - 33°35 ' ,东经113°10' --115°12'之间,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称。如图1。全市辖9县一区。总面积15083平方公里平方公里,总人口723万人(2010年数据)。 图1

2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性质 2.1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 城市发展战略与目标时一些列具体的城市发展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组成的。其中通常包括经济发展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建设水平目标。本文将对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人口规模与建设水平目标中的建设规模进行分析。 新总体规划(2010—2030)纲要确定的我市中心城区人口和用地规模为: 2010年人口48.5万人,建成区用地51.4平方公里; 2015年人口78万人,建设用地97.5平方公里; 2020年人口96万人,建设用地115.2平方公里; 2030年人口133万人,建设用地150平方公里。 2.1.1 工业化对城市的影响 针对旧规划(2006-2020)中规划期末组合城市人口规模115万人以上的要求,新总体规划(2010—2030)中2020年规划人口为96万人。鉴于2011年上半年,全市预计完成生产总值550亿元,全部工业占生产总值的40.2%,所占比重首次突破40%,这意味着工业逐步开始成为区域内主导产业。在工业化发展中,而作为工业化驱动的城市化则刚刚进入发展阶段,所以这种渐进的城市化步奏更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但是在工业化中期后期,城市首位度逐步提高,将会吸引周边资金、物资、劳动力向城市的加速集聚,城市化进程将会进入加速阶段。 2.1.2 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的关系 同时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5.45亿元,而2010年普查数据723万人,用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得出人均GDP为14598.2元,依2010年中美汇率1:7.6折合美金约为人均1920美元。根据周一星、徐学强对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的研究,对于中等收入国家(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5000美元左右),处于经济起飞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将其研究同样应用于相对独立的市域经济体,应该

景德镇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景德镇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 版

引言 本报告借助数据对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进行深度剖析,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绿地总面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展示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真实现状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制定战略、为投资者投资提供参考和借鉴。 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专题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权威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重点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数据以事实为基准,公正,客观、严谨。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旨在全面梳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的真实现状、发展脉络及趋势,相信能够为从业者、投资者和研究者提供有意义的启发和借鉴。

目录 第一节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居住用地面积和绿地总面积现状 (1) 第二节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景德镇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景德镇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零陵区阳明大道、节能评估报告书

零陵区阳明大道、节能评估报告书

————————————————————————————————作者:————————————————————————————————日期:

零陵区阳明大道、日升东路建设工程 节 能 评 估 报 告 书 湖南湘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2013年8月

零陵区阳明大道、日升东路建设工程 节能评估报告书 编制单位:湖南湘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咨质证号:工咨乙12220060002 总经理:龚柳江 总工程师:龚兆骧 编制人员:李明主 审核:蒋妮 二零一三年八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5) 第二章评估依据 (12) 第三章项目概况 (17) 第四章技术方案 (21) 第五章能源状况分析 (38) 第六章能耗指标分析 (41) 第七章节省油料预测 (44) 第七章节能措施 (44) 第九章结论 (53)

项目摘要表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零陵区阳明大道、日升东路建设工程 项目建设单位永州市零陵城建投资有限公司 联系人电 话 节能评估单位湖南湘立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电 话 项目建设地点 永州市零陵区七里店办事处 萍洲东路以北,永州大道以东。所属行业建筑 项目性质■新建□改建□扩建 项目总投 资 23830.12万元投资管理类别□审批□核准■备案 项目拟投产时 间 2012年7月 建设规模和主 要内容 该项目为市政道路工程,道路总长3986米,其中阳明大道长3094米,路幅宽度60米;日升东路长892米,路幅宽度 42米。总建筑面积223392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路基土石方、 路基路面、人行道、排水、电力电讯、绿化、亮化、标志标线 及构筑物等。 项主要能源种类计量单位年需要实物折标系数折标煤量

驻马店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驻马店市(市辖区)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序言 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对驻马店市城 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做出全面梳理,从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等重要指标切入,并对现状及发展态势做出总结,以期帮助需求者找准潜在机会,为投资决策保驾护航。 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 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借助客观的理论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权威机构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力求准确、客观、严谨,透过数据分析,从而帮助需求者加深对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的理解,洞悉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发展趋势,为制胜战役的关键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录 第一节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和居住用地面积现状 (1) 第二节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3) 一、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现状统计 (3) 三、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占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重统计 (3) 四、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驻马店市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同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指标分析(均指市辖区) (7) 一、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现状统计分析 (7) 三、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占全国城市居住用地面积比重统计分析 (7) 四、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驻马店市城市居住用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8)

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青海省海东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6-2030年) 一、编制目的 2013年海东撤地设市以前,各县自行组织编制县级单元城市总体规划,地区政府没有编制过全市范围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新型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和对海东发展“五句话”的定位要求,海东市在科学评估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市政府作出了科学编制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二、规划范围 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 1.市域:范围为市辖两区四县,即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总面积约1.32 万平方公里。 2.规划区:范围为乐都区东至马厂乡岔沟村西边界,西至高店镇西边界,南至瞿昙镇朵巴营村,北至仓家峡;平安区东至平安东边界,

西至哈拉直沟及小峡与西宁交界,北至哈拉直沟乡北边界,南至白沈沟古城镇山城村,面积约992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范围为乐都区北至引胜河上李家村,南至瞿昙河沈家庄,西至乐都平安交界地区,东至老鸦峡;平安区南起南山,北到机场北和红崖子沟,东至平安与乐都交界处,西到海东工业园区西侧三十里堡一带,面积约212 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16-2030年。 近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1-2050年。 四、城市性质 青海省副中心城市,兰西经济区重要支点和新型产业基地,具有河湟文化特色的高原生态旅游宜居城市。 五、城市职能 1、青海省对外联系的窗口和门户枢纽 2、青藏高原商贸物流中心 3、兰西经济区新型产业基地 4、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5、河湟文化旅游展示服务基地 6、功能优化、安居乐业的新型城镇化地区 六、城市规模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江西 - 景德镇目前已开通的手机号段

江西 - 景德镇目前已开通的手机号段 130联通号段 (共9个) 计算得出景德镇联通130号段共有超过9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9*10000=90000) ? 1303050 ? 1303051 ? 1304498 ? 1304798 ? 1308614 ? 1309710 ? 1309712 ? 1309718 ? 1309723 131联通号段 (共18个) 计算得出景德镇联通131号段共有超过18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8*10000=180000) ? 1311798 ? 1312528 ? 1313388 ? 1313389 ? 1313398 ? 1313404 ? 1313405 ? 1315574 ? 1315575 ? 1315576 ? 1315577 ? 1315578 ? 1317098 ? 1317763 ? 1317798 ? 1318450

? 1319798 132联通号段 (共10个) 计算得出景德镇联通132号段共有超过1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0*10000=100000) ? 1320798 ? 1321703 ? 1321798 ? 1323758 ? 1323760 ? 1323798 ? 1324788 ? 1324798 ? 1325798 ? 1326398 133电信CDMA手机号码 (共11个) 计算得出景德镇电信133号段共有超过11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1*10000=110000) ? 1330798 ? 1331798 ? 1331937 ? 1331938 ? 1332008 ? 1332014 ? 1334007 ? 1336178 ? 1336798 ? 1338798 ? 1339798 134移动号段 (共7个) 计算得出景德镇移动134号段共有超过7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7*10000=70000) ? 1340798 ? 1343798 ? 1347980

怎样编制节能评估登记表、节能评估报告表、节能评估报告书

节能评估报告是指在项目节能评估的基础上,由有资质单位出具的节能评估报告书、节能评估报告表或节能评估登记表。那节能评估报告应该怎么做呢?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报告区别在于能源消耗量上: 1、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含3000吨标准煤,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2、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不含3000吨,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至500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3、上述条款以外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由项目建设方填写节能登记表。 4、部分地区报告分类与国家分类有不一致的情况,如:长沙市则按建筑面积

进行分类,公共建筑面积大于20000平方米或居住建筑面积大于100000平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编制报告书,否则编制节能登记表。 二、做节能评估所需的资料清单: 不同报告资料清单不同,以《生产类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资料清单》为例,如下: 1、项目建设背景介绍及必要性; 2、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产品名称及产量)、产品销售价格、原辅材料名称、数量及购入价格; 3、设备清单(名称、型号、数量、功率、单价等); 4、生产工艺流程及详细的工艺说明,工艺涉及加热请标明并给出加热方式及需达到的温度,生产工艺中的用水指标、回用量及废水处理排放; 5、项目设计方案:包括建筑设计、电力设计、给排水设计、消防设计、暖通设计、通风设计等; 6、普通电梯和消防电梯的数量及功率;

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四市振兴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_驻马店市老促会学习考察组

驻马店日报/2015年/6月/12日/第003版 关注 关于大别山革命老区四市振兴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 (2015年4月7日) 驻马店市老促会学习考察组 为了学习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工作经验,探询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申报审批情况,市老促会会长欧阳忠宽、副会长傅全华率领确山、泌阳、驿城区三县区老促会会长等8人,于3月16日至24日到安徽省六安、湖北省黄冈、河南省信阳和南阳等大别山老区4个市进行了考察学习。我们每到一市都选择一个县进行重点考察。考察内容涉及当地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扶贫开发、产业集聚区等,并与当地党政领导及老促会领导进行了座谈,收获颇丰。特别是通过对革命先辈故居和革命纪念馆的拜谒,使大家受到了一次革命老区精神洗礼,对老区广大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家感到这些兄弟市不仅弘扬了革命老区精神,更是意气风发地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到处呈现出活力四射、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一、总体情况 我们所考察的4个老区市,总体而言都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就2011年全国扶贫纲要认可的特殊连片治理县,安徽六安市3个,湖北黄冈市6个,我省信阳市6个、南阳市4个。就现状而言,六安市人口695万;国民生产总值1010亿元,人均1.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32元。黄冈市人口616万;国内生产总值1477亿元,人均2.39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73.5亿元,是4个市中最多的;农民人均收入6966元,是4个市中最少的。信阳市人口637万;国内生产总值1757亿元,人均2.75万元,是4个市中最多的;地方财政收入107.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950元。南阳市人口1009万,是4个市中最多的;国内生产总值2476亿元,人均2.45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741元,是4个市中最高的。 就4个市核心区建设而言,我们且走且看,但印象中以六安和信阳两市的建设形势最为可赞。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扶贫开发和相关政策的撬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才优势等效应明显处于薄发之势。就我们走访的六安的金寨、黄冈的红安、信阳的新县、南阳的桐柏4个县相比,虽各有千秋,但六安金寨县的发展势头最为强劲。扶贫攻坚、生态保护、农业开发、外资利用诸方面都显现勃勃生机。4个市总的特点是: (一)充分展示老区精神,强力传承红色基因。所到之处,我们都深深感受到老区精神熠熠生辉,昭示和激励着老区人民奋发图强,建设美好的家园。 一是以强烈的模式固化历史记忆。每个老区市都有艰辛的革命历程和辉煌业绩,但如何把这种辉煌维系下来、传承下去,其方法和形式又各具特色。地处大别山核心老区的红安县,不仅为两位前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单独设馆,还建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纪念园、苏区七里坪长胜街革命遗址群、红四方面军诞生地等革命纪念馆,把徐海东等260多位将领的业绩都作了充分介绍。同时,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对几十位将军的故居都进行了修缮和保护。这些不仅彰显了革命前辈的业绩,还吸引了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参观学习,每年到此接受教育的达数百万之众。 新县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之一,这里的人民对革命前辈一往情深。他们分别建了3个馆,其中专门设了将帅纪念馆,与红安县的革命纪念馆遥相呼应。这些馆不但规模宏大且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充分展示了革命后代对革命前辈业绩的崇敬之情。 二是善打老区品牌,为老区发展造就了机遇。各地革命纪念场馆的建立,不仅使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受到教育,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友人也到此考察和参观。黄冈市是先哲辈出和革命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江西省景德镇基础资料

江西省景德镇基础资料分析 1、地理位置与环境分析 1.1地理位置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东北部,西北与安徽省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鄱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 1.2行政辖区 全市土地面积527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4平方公里,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和景德镇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人口约170多万人。 1.3地形 景德镇属丘陵地带,坐落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江南红壤丘陵区。市区内平均海拔32米,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北和西北部多山,最高峰位于与安徽休宁接壤的省界地带,海拔1618米。景德镇市市区处于群山环抱的盆地之中,如遇持续的暴雨天气,市区易形成水患。 1.4气候 景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根据1981-2010年最新气象数据,景德镇城区历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雨量1805毫米。景德镇春季气候多变,时冷时暖,春夏之交常有冷暖气流交汇于境内,阴雨连绵;秋季气温较为温和且雨水少;冬季常受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盛行偏北风,天气寒冷。 2、交通分析 2.1公路 2.1.1杭瑞高速公路东西向横贯全境,向西经九江可达武汉、合肥、南京、 南昌,向东可抵上海及浙江省的各大中城市。 2.1.2济广高速公路通车加强了南北交通。 2.1.3景婺黄(常)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生态和旅游线路,地方加密高速, 让景德镇成为了重要高速枢纽城市。 2.1.4 G206国道南北向纵贯全市,其运量逐渐被高速公路分流。安景高速

建筑节能评估报告书

建筑节能评估报告书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报告编制单位:

报告日期: 目录 一、项目概况 (4) (一)项目概要 (4) (二)场地概况 (5) (三)规划指标 (6) (四)能源种类及能耗 (7) (五)生态环境 (8) (六)建筑场地内及周围建筑群节能情况 (8) 二、总论 (9) (一)报告的编制原则 (9) (二)节能减排目标的确定 (11) (三)节能减排技术路线概述 (12) (四)对节能减排效果检测评价的基本要求 (15) 三、建筑项目总体设计与节能减排 (17) (一)气候条件与生态环境 (17) (二)建筑日照分析及采光分析 (17) (三)建筑风环境分析 (26) (四)建设场地水体绿化设计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分析 (40)

(五)建设场地绿色交通的规划对减排评价分析 (41) (六)建设场地噪声分析 (41) (七)综合评价建筑场地总体优化设计节能减排效果 (42) 四、建筑单体设计与节能减排 (43) (一)建筑 (43) (二)给水排水 (46) (三)电气 (48) (四)空调、通风、动力 (49) (五)建议对建筑单体进行整体能耗模拟分析 (51) 五、可再生能源利用效果预测 (53) (一)建设项目可再生能源资源及利用条件分析 (53) (二)拟使用的可再生能源种类、节能量和可行性分析 (53) 六、运行管理 (57) (一)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 (57) (二)住宅水、电、燃气分户、分类计量与收费 (58) (三)设备、管道的设置便于维护、改造和更换 (58) (四)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完善 (58) (五)建筑运行过程中无不达标废气、废水排放 (58) (六)分类收集和处理废弃物,且收集、处理和输运过程中无二次污染 (58) 七、实施节能减排的经济分析 (60) (一)建设项目采用不同节能减排方案的经济比较 (60) (二)优化方案建议 (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