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

昆明城市近代化历程简述Schrödinger昆明城始建于南诏国时期的“拓东城”,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城市格局的雏型。
在明朝云南府设立后,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这一格局一直保持到了清末,由于昆明此时处于国家边疆,周围受地形阻隔,成为四塞之地,这样的格局使昆明的经济缺乏外力对城市空间的推动作用,发展缓慢。
昆明城市近代化始于19世纪末期的中法战争,法国通过签订条约取得了修筑铁路权,为了加强对云南的控制,组织大规模人力物力修筑了滇越铁路。
20世纪初,昆明出现了大量商办企业,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1910年滇越铁路修通,1922年修筑了巫家坝机场,自此昆明彻底成为了全省的商品集散地、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打通了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
由于对外交通条件改善,此时城市的发展加速,清末民初的拆墙运动和城市发展对昆明的城市空间产生了重大影响,1922年,因市政建设需要开始拆除城墙,继之又拆除丽正门,保留“近日楼”;1930年拆除正义路以东、护国路以西城墙,填南护城河并取名为“南屏街”,此时的城市发展围绕火车站进行,城市空间扩张,沿着主要的商业区和对外交通流线向外溢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昆明具备了作为战争时期战略后方基地的理想条件(对外交通方便,有天然屏障),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不同于陷入停滞的全国大多数城市,昆明这时由于外来经济的注入和影响,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全国的对外交通枢纽,这是昆明近代发展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此时,城市内部空间在旧城的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而城市外部空间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了城市中心,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城市郊区或周围城镇,此时的城市空间形态是跳跃式的,呈现出了一种不连续的空间扩张状态,这样做似乎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城市原有的文脉,让城市外部的工业区与老城区适度脱离,为后续发展留出空间。
2.2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形态
内部
外部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二)城市景观特色
二、城市分布的主要特点
一、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城市空间形态
比较分析城市集中形态与分散形态的差异 特征 集中 空间上连续成 形态 整体,内部有 机联系 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 形态 分布,但有明 显的内部联系 成因 地势平坦,无 山水的阻隔 地形、河流等 限制,长期经 济发展的影响 类型 简单集中式 复杂集中式
一城一区、分 散成组、城镇 组群、大城市 群城市带等
这类城市,位于平原上,发展历史比较短, 规模比较小,现代规划影响较大
这类城市历史悠久,规模大,发展快,主城区 与工业区相互依托,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复杂
分散形态
这类城市或受地形河流的影响, 或受资源和生产的分布的影响 任丘由老城区和油田新城区组成
欧洲古城
纽约
提示:可以从城市建筑物的历史、高度、风格以及城市 交通方式等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
一个城市的著名建筑物, 往往是这个城市代表性的标志
下面的城市标志
上海
法国凯旋门
法国卢浮宫
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国的封建思想
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区的空间布 置能够反应城市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城市的发展应与周围的自然景物相协调
威斯
杭州
重庆
总结:
构成要素:
建筑风格、道路格局、功能
区布置,与自然景观相呼应。
城市景观特色
影响因素: 历史、文化、自然
二、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比较上海、秦皇岛、武汉的形成因素
区域协调下的昆明市域城镇空间发展布局研究

din
a
t io
K ;
u n m
in g ; u r ba
n
s
pa
c e
la y o
u
t; s tr
a
te g y
中 图分 类号 :T U 9 8 4
O
1l
+
l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4 3 1 1 ( 2 0 14 )0 4 0 2 8 4 0 3
—
—
—
一
—
—
引言 作 为 中共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的 五 个 统 筹 之 区 域 协 调 发 展 被 首 次 提 出 到 中共 十 六 届 六 中 全 会
,
张鹏
u n m
Z HA NG P
i ty
e n
65000 0 )
a n
(C o lle
ge
o
f A r c hite c tu
r e
a n
d Ur b a
n
P la
n n
i n g ,K
i n g Un i v
e r s
o f S c ie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K u
“ ”
再 次提 出 要 落 实 区 域发展 总体 战略 促 进 区 域 协调 发展
, ,
,
。
在这 个 城 市化 进程 不 断推进 的过程 中 如 何平 衡 城 镇 化 发
展 水 平 已 经 成 为 各 个 城 市 发 展 的 关 键 问题
。
,
2 0 10
年昆明
作 者 简 介 :张 鹏 ( 1 9 8 6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20、《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20)》 21、《滇中城市群规划(2009—2030)》 22、《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3、《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24、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第5条 规划区范围 1、市 域 市域面积 21011 平方公里。含昆明市的盘龙区、五华区、西山区、官渡区、 东川区、呈贡县(区)、嵩明县、宜良县、晋宁县、富民县、禄劝县、寻甸县、 石林县、安宁市。 2、城市规划区 包括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昆明市五华、盘龙、官渡、西山四区和呈贡区全 部行政辖区范围以及滇池流域所涉及到的晋宁县六个乡镇(昆阳镇、晋城镇、 宝峰镇、新街乡、上蒜乡、六街乡)嵩明县两个乡镇(滇源镇、阿子营乡)的 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 4060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 含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西山区的主城二 环路以内地区和福海、前卫、马街、碧鸡四个街道办事处;呈贡区的乌龙、洛 羊、龙城、斗南、吴家营、雨花、大渔、马金铺八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为 1722 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 10.7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主城区、呈贡新区和空港经济区构成,其中:五华区、盘龙区、 官渡区、西山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滇池旅游度假区的城市 连片建设区为主城区范围;呈贡区的乌龙、洛羊、龙城、斗南、吴家营、雨花、 大渔七个街道办事处为呈贡新区范围;昆明国际机场所在地的大板桥镇为空港 经济区范围。 第6条 规划期限为 2011 年-2020 年 规划近期至 2015 年,远期至 2020 年,远景展望到 2050 年。
3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
5、强化城市交通规划,构建现代交通系统。建立高效通畅的城市对外交通 枢纽,优化城市内部路网结构,形成发达完善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

昆明–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昆明是中国云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
该城市位于昆明盆地中,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和教育中心,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本文将从昆明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等方面介绍昆明这座城市。
地理位置昆明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位于滇池东岸,属于长江中游及珠江流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毗邻贵州、广西和四川等省份,同时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家接壤。
昆明与上海、北京等城市的距离较远,但是该城市因其在西南-东南亚腹地经济圈中的地位,使得昆明成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区位优势昆明的区位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位置优越:昆明是连接中国西南和东南亚的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是南向出口和外向型经济的前沿阵地。
昆明市交通网络完善,陆路、水上、空中交通通达世界各地,为云南省内各地及中国西南地区不同地区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及旅游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人文环境优越:昆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优势,哈尼族、彝族、白族等民族文化、古滇池文化以及历史悠久的“茶马古道”文化等多元文化交织而成。
这种多元文化的氛围使昆明成为各类文化活动的发源地和推广中心。
3.自然资源丰富:昆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素有“花城”和“春城”之称。
春天,昆明市满城飘香,百花盛放;夏天,气候宜人,温度舒适,成为天然的避暑之地;秋天,温和宜人,气候宜人;冬天,虽然有点冷,但却是滑雪运动爱好者的最爱。
经济发展昆明市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昆明市GDP在2019年达到了1344.3亿人民币,居云南省首位。
昆明市重点发展旅游、物流、高科技等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1.旅游业:昆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花卉城市”、“春城”等美誉远近闻名。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受主城区的城市经济发展, 受主城区的城市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和人为规划等原因
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各 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各大城市由交通干线相互连接 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 模不断扩大, 模不断扩大,沿交通干线相 成城市群或城市带 互连接成片
2.城市景观特色 2.城市景观特色
分析两座城市的建筑物历史,高度,风格及城区街道等的 分析两座城市的建筑物历史,高度, 主要景观差别? 主要景观差别? 建筑风格是城市景观的集中反映! 建筑风格是城市景观的集中反映!
城市立体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平面形态 分散形态 集中形态
1.城市的空间形态 1.城市的空间形态
集中形态 特征 成因 分散形态
空间上连续成整体, 空间上连续成整体,景观上绵延分 空间上不连续分布 景观上分散 空间上不连续分布,景观上分散 布,内部有机联系 布局,但其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布局 但其间有明显的内在联系 地势平坦, 地势平坦,无山水的阻隔 受地形,河流等的限制,或经 受地形,河流等的限制, 济长期发展的影响
巴黎——城市建筑风格 巴黎——城市建筑风格
与北京相比,法国巴黎是另一种建筑风格,处处可见的教堂梁柱和圆顶形建 与北京相比,法国巴黎是另一种建筑风格, 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 筑,散发出和谐巍峨的古典气息,表现出浓厚的宗教色彩.放射状的交通道路 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格局,凯旋门周围转盘状的交通枢纽,形成自由,和谐的建筑文化风格.
优点
①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活服务 城市的每一部分接近郊区, ①城市的每一部分接近郊区,亲 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设施,方便居民生活;②便于行政 近自然;②容易克服交通拥挤, 近自然; 容易克服交通拥挤, 领导和管理; 各种设施利用率高, 领导和管理;③各种设施利用率高, 环境污染等问题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0级建筑学3班程轶学号 ************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
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
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巫家坝机场。
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
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

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空间形态与发展模式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区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一、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形态昆明市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该市。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区域,在昆明市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
首先,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呈现出明显的辐射状分布。
由于市中心地区的限制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边缘区开始向外扩展,形成了辐射状的发展格局。
这种格局使得城市的交通通达性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其次,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较多的自然保护区。
由于昆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城市边缘区中有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自然资源,政府在城市边缘区划定了较多的自然保护区,限制了城市的扩张。
这种空间形态的特点使得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更加绿色,并且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者。
最后,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由于城市边缘区的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较好,因此很多企事业单位和富人都选择在这里建立自己的产业或者住宅区。
然而,这也加剧了城市边缘区内部的贫富差距,并且使得农村地区的资源更加匮乏。
二、昆明市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模式在昆明市的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主要探讨两种主要模式: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和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首先,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以建设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为主要手段,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投资者。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其次,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昆明市较为重视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明城市空间形态演变10级建筑学3班程轶学号 100202031118一:空间形态演变历程1.点状积聚期(从南诏至清末民初昆明城始建于唐广德二年,其“城际滇池,三面皆水”,形成了昆明的雏型。
元中庆城在拓东城的基础上,向北扩展,形成一座南北长、东西窄的土城。
明洪武十五年改中庆城为云南府,城池北移,将圆通山、五华山、祖遍山、翠湖纳入城中,形成“三山一水”的城市格局,直到清末民初,昆明城基本保持这一空间特征。
2.块状发展期(民国初年至1937 年1905 年昆明自辟商埠对外开放,在“明城”外围东南部形成近2km2 的商埠,1910 年滇越铁路全线开通,打通了昆明东南方向对外联系的通道,1922年在昆明东南部建立了当时中国第二个飞机场—巫家坝机场。
借助对外交通条件改善、对外经济兴起等外力作用,城市空间由“点”扩展到“面”,具有沿主要外向经济流和交通流方向的外溢趋势,表现为紧凑的块状积聚形态。
3. 组团跳跃发展期(1937 年~1978 年1937 年~1949 年抗战时期,众多的沿海和内地工厂、机关、学校相继内迁,昆明城市人口激增,经济高度增长,城市迅速扩张,成为昆明近代史上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
城市空间的拓展形成两种趋势:城市内部在“明城”基础上向四周连片扩张,具有明显的向心集中趋势;城市外部的工业布局有意避开中心区,按分工协作关系安排在郊区或周围城镇。
这种布局形式既保护了昆明古城原有的空间格局,又在远离城市中心区北、西、西南三个方向上形成独立的工业组团,城市空间表现出组团跳跃式发展的趋势。
4.放射组团式发展期(1978 年~1990 年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昆明城市基本形成了“二环九出口”的环形放射状道路系统,加强了昆明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为昆明城市20 世纪90 年代的迅速扩张奠定了基础。
城市内部空间以旧城改造和填空补缺为主,呈现同心圆的扩张趋势;城市近郊八个工业区沿放射路向心拓展,大多数工业区逐步与中心区连在一起,20 世纪80年代末城市空间形态表现为“一主八片”放射组团状的星形结构。
5. 同心圆圈层拓展期(1990 年至今1990 年以后,昆明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三个国家级开发区、99 昆明世博会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中心区空间与规模的跳跃发展,导致单一中心蔓延外溢式扩张,中心区与市郊工业区连片发展,原有的“放射组团”格局被打破,昆明城市形态呈现出“以中心区为核心,东西两翼面状延展,南北沿交通线轴向发展”的蔓延扩张之势。
组团之间的空地逐渐填满,城市形态趋向紧密的团块状。
昆明城区范围已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32km2,发展到目前的250km2,面积扩大了近8 倍,单中心圈层拓展的空间形态愈发明显(图1。
二:城市空间形态的症结2.1昆明城市空间“单中心同心圆”的拓展模式使多种功能混合在一起,随着各功能的强化,不同功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城市的复合职能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与中心区过度密集相伴的是人居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绿化用地的蚕食及交通负担的加重造成的社会成本增大,长此以往必然降低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2.2 产业结构与城市空间形态脱节昆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和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发展脱节。
城市产业与城镇发展未形成互动态势,郊区工业化、居住化先于城镇化,郊区发展不平衡,土地利用效益低、布局分散,城镇化滞后于产业化的发展。
2.3 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
昆明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增长,资源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和结构性失衡日趋突出,成为制约昆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因素。
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形条件所限,滇池北岸的发展空间已经所剩无几。
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快速扩张与环境压力加大等,已成为昆明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从大区域范围考虑城市的发展空间显得日趋重要。
三: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3.1 区域层面——轴向延伸:跳出昆明市域的界限,着眼于省域城镇及“滇中城镇群”的共同发展,形成未来空间发展的基本构架省域层面。
“轴向延伸”表明昆明与区域的产业和空间的拓展方式是以昆明为中心,沿三条重要交通轴线向外部延伸。
从省域的角度看,重要交通轴的沿线成为相关城市与昆明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地带,这些轴线未来将成为省域的重要发展骨架。
在省域层面,形成以“三轴”经济增长轴带动“三圈”的发展,对内连接内陆腹地,对外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空间发展模式(图3。
①“三轴”,即以高速公路为轴向延伸的通道形成三条经济增长轴,包括中轴、西轴和东轴。
中轴(主轴,即昭通—曲靖—昆明—玉溪—思茅,是云南省乃至泛亚的重要经济大通道,向北连接内陆经济腹地,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是昆明城市主要经济联系方向和空间拓展的主要方向;西轴,即潞西—大理—昆明,是连接滇中城镇群、滇西城镇群与南亚的重要经济增长轴;东轴,即昆明—蒙自—河口,是连接滇中城镇群、个开蒙城镇群与东南亚的重要经济增长轴。
②“三圈”,即依托“三轴”逐层推进的三个梯度经济圈,包括以昆明都市圈为主的核心经济圈,以玉溪、曲靖、楚雄为主的滇中经济圈,以大理、蒙自为主的第三层次的经济圈,形成以昆明为核心,辐射带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2滇中区域层面:形成“昆—玉—曲”城市带。
城市群(带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其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推动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昆明和它所在的滇中城镇群的经济指标总和基本占据了云南省经济指标总量的60%,其交通便捷、人口密集、城镇密度相对较大,为城市的集聚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但目前滇中城镇群的结构失衡,难以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昆明的发展离不开所在区域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滇中城镇群的有序构架应增强昆明、玉溪与曲靖的互补发展联系,将滇中最大的“三个增长极”转化为最大的“经济增长带”,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功能互补,对区域发展形成更强的带动作用。
从滇中区域的空间格局分析,“昆—玉—曲”城市带的交通建设对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起到引导和拉动作用,促城市空间沿昆曲、昆玉交通轴向南北拓展,通过在昆明与玉溪、曲靖之间建立两个新城,变蔓延扩散为有重点的轴向增长,促进新的产业增长空间的整合,为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及“昆—玉—曲”城市带的发展奠定空间基础(图4。
3.2 市域及都市区层面——轴向发展:在市域范围内重新把握昆明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基于生态指向的城市空间发展。
通过对昆明市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可以看出,生态适宜区和生态较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中心城东南部、东北部及现状建成区;生态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拱王山系、东部的梁王山系、水源及水源涵养区(图5。
未来将以自然地形分隔所形成的地理单元作为城市发展单元,城市空间沿拱王山系与梁王山系之间的谷地南北轴向展开,组团轴线沿昆曲高速公路、昆玉高速公路延伸;城市组团与生态资源保护区间隔分布、平行发展,形成开放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图6。
从市域生态空间格局分析,采取沿轴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将有利于昆明城市空间发展与自然空间相契合,充分体现昆明城市空间形态的自然特色和地域性。
(2基于产业指向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
在昆明市域内,通过强调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产业要素组合,形成两条“十字”型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带。
第一条是南北向的新型产业带,北起曲靖、经空港经济区,到昆明主城,南连经开区、信息产业园、物流园区、新加坡工业园、马金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向南延伸到玉溪,将已经有所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第三产业联合起来。
第二条是传统产业带,西起安宁,经马街工业区、昆明主城,到宜良工业区。
这两条产业带在昆明交汇,昆明应该成为区域性的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于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这种区域性综合服务的优势区位将为昆明带来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
从市域产业发展的态势上判断,采取沿轴拓展的空间发展模式有利于昆明将自身的产业发展有机地融入区域中,通过产业的统筹安排,拓展更大的市场,获得更多的空间发展模式调整的机遇与动力,并体现出昆明在区域经济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图7。
3.3“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昆明在三个不同区域层面的空间发展模式的研究分析,综合考虑昆明城市空间演变规律、区域空间发展关系、现状自然条件及城市空间拓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未来昆明城市将形成“轴向带状、多中心”的空间发展模式。
与圈层蔓延相比,轴向发展更适合昆明城市的快速发展,以交通线为导向的跳跃式发展,城市不是连续的蔓延,而是相对独立组团的串珠状成长。
这种模式有利于完善基于滇中区域协调发展所必需的职能优化重组,有利于适应“昆—玉—曲”城市带的产业拓展与联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蔓延发展的过高成本,有利于处理好土地、生态资源保护与主城区发展的宏观矛盾问题。
3.4 城市空间形态结构 6昆明必须突破传统的拘泥于市区的“同心圆” 式的封闭格局,将市区的中心组团、边缘的开发区、卫星城和小城镇,视为区域城市的空间构成要素和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选择,根据区域空间整体发展的需求重新整合,形成“一核、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图8。
(1“一核、两轴”,即以昆明作为核心区域,向外放射形成的两条空间发展轴线,分别联系区域其他重要城市,为昆明城市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①核心区是由一主(主城区、两次(呈贡、小哨新城组成的带状区域。
鉴于目前中心区各种功能空间高度密集,已经影响到城市发展的综合效应,未来主城区应以整合城市空间、改善生活环境为空间发展的重点,重视改造和完善现有城市建设。
新城,即位于中心城南、北两个发展方向的呈贡、小哨,其作为城市新的增长点,逐步构建两个综合性次中心。
该区域是昆明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向,是未来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并承担区域物流、商贸、专业服务、交通枢纽和居住等城市职能。
②南北向发展主轴。
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连接主城区以东的嵩明、小哨等城镇;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连接呈贡、晋城、昆阳等城镇,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
向东北通往曲靖以至内陆腹地,向东南通往玉溪以至东南亚腹地,是中国至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经济大通道。
③东西向发展次轴。
由位于主城区西南的安宁、东南的宜良等次级城市相互联系而成,向西通往楚雄、大理以至缅甸等南亚国家,向东通往滇南的个开蒙城市群以至东南亚国家,是一条中国至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大通道。
(2“两带、多中心”,即城市空间与生态资源保护区间隔分布、平行发展,形成开放的区域空间发展模式。
7①“两带”,即与城市发展空间平行布局的两条生态控制带,由拱王山系地带、梁王山系地带组成。
拱王山系地带是昆明城市西部形成的以拱王山系为主的山区地带,属于生态敏感区,城市化水平低,集中了山、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生态控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