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治疗对脑瘫儿童立位平衡的影响
A型肉毒素治疗儿童双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观察

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 个月内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
脑损伤 或发育缺陷所致 的运动障碍及姿 势异常 ,多伴有智力 障碍 、癫
痫、感知觉障碍等异常,根据临床表现分型,痉挛型是最为常见的,
约占6 0 %以上“ 。B T X — A 是一种生物毒素,具有噬神经性,可用于治 疗多种肌肉运动障碍性疾病。我科自2 0 1 1 年1 0 l至2 f 0 1 2 年1 2 月对2 1 例 痉挛性脑瘫患儿采用局部肌内注射B T X. A 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取得了
【 J ] . 新 疆 医学 院学 报 , 1 9 9 8 , 2 1 ( 1 ) : 8 2 .
但是在行C V V H + H P 过程中应监测出凝血时间,特别在H P 时肝索 用量大,为防止出血,在治疗结束时可用鱼精蛋白对抗肝索 严密监
测患者血压 、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血压下降,应减慢血泵速 度,提升血压、纠正休克。灌流时间1  ̄ 2 h 为最佳 ,因2 h 后吸附剂接近 饱和 】 。有机磷药物为高度脂溶性毒物,在体内分布容量大,在灌流
1研 究对象 与方 法
1 . 1研 究对象
训练,诱发髋、膝、踝关节的主动活动 ,步行训练,平稳性训练立位
平衡、平移行走、转弯、爬楼梯 、跑步等,每天l h ,每周5 d ,2 个月
后指导 家长实施 家庭训练 ,必要时佩戴矫形器 。
1 . 2 . 4疗 效评价
选取2 0 1 1 年1 0 月至2 0 1 2 年1 2 月在 我院门诊或住 院治疗 的痉挛性 脑
5 0 O。
总之 ,C V V H + H P 具有操作 简单 ,对抢 救急性 重症有机磷 农药 中
毒疗效好等优点,对能开展血液净化的基层单位值得推广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

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研究进展摘要:脑瘫指婴儿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脑发育早期,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异常,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其中痉挛型脑瘫占比最大,本文主要阐述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进展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脑瘫的各种功能障碍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突出,且常牵连感知觉、行为认知、理解表达等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以及突发性暂时性大脑功能障碍和继发性肌骨问题。
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脑瘫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
其中痉挛型最常见,约占脑瘫患儿的70%,主要是由于大脑皮层受损,可呈锥体束征阳性。
早产、产伤、围生期窒息及核黄疸等凡是会引起脑损伤和脑发育不完善的都可诱发脑瘫的出现。
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中牵张反射亢进是其特征,可觉察患儿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临床特征-锥体束征。
一、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在众多类型的脑瘫分型中,痉挛型脑瘫约占70%。
主要病因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和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见于宫内窒息、出生时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病、产伤、酸中毒等。
痉挛型脑瘫患儿病变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下灰质(即基底核)及锥体系。
小儿基底核区各部分均具有选择性地对应损伤,足月新生儿窒息选择性损害壳核及丘脑,患儿缺血、缺氧时壳核、丘脑的兴奋性谷氨酸盐通道被过度活化易损害。
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跃程度较高,导致苍白球相对静止,所以苍白细胞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在苍白球细胞中,由于相对多的神经细胞不活跃,因此其对低血压和毒性成分更敏感较为容易的受到胆红素毒性的侵害。
二、中医学对脑瘫的认识从中医的角度看,脑瘫归属于“痿症”,是指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而至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纳入中医学中的“五迟”、“五软”与“五硬”的范畴。
学习脑瘫儿童平衡训练的心得体会 (1)

学习脑瘫儿童平衡训练的心得体会王菲这周学习了两位老师分享的有关脑瘫儿童平衡训练的内容,这个是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最关键部分,因为一些脑瘫儿童是不具备独站的能力,但是会有非常强烈的站立、行走欲望,家长也会非常着急的扶着或架着孩子站立或“行走”,但硬架着孩子站立、行走,不但不会给宝宝后续的站立、行走以帮助,反而可能形成异常的姿势,甚至造成关节的变形与损伤,给后续的康复带来更多的困难。
这时候平衡训练就十分重要。
平衡功能的发展是宝宝成长、发育的基础,也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自理能力、认知、学习等能力的发育。
站立平衡是平衡功能的一种,它又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
站立平衡建立在良好的坐位平衡、跪位平衡的基础之上,是步行的基础。
正常站立时,躯干保持直立、对称;髋膝伸直、足平放于地面并承受体重。
站立平衡需要良好的躯干控制力、髋膝踝控制协调能力、视觉及本体觉的反馈,以及良好的前庭功能。
脑瘫儿童大多有肌力、协调运动能力及本体觉的问题,在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前需物理治疗师对站立的基本条件加强训练,这往往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
而家长与患儿往往非常期盼能尽早站立和步行,而忽略发育的顺序和必要的基本功训练,采取架、拽等不适当的“站立、行走训练”,一味地让孩子进行抓物站立或强行搀扶、勉强行走等。
这些错误的训练容易让孩子对直立位如何控制身体各部分形成错误的习惯及感觉输入,对具有独立步行潜力的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如异常的姿势信息输入,关节、肌肉的损伤,对站立、行走产生恐惧等。
在条件有限的学校,要利用好现有的康复器材,针对学生的程度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器械,使用不同的强度。
大部分人认为脑瘫儿童不会行走是因为肌肉力量不好,一味的锻炼肌肉力量,而忽略了平衡训练。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关键是在整个家庭成员的积极行动。
才能康复的时间最快,儿童脑瘫康复训练中心权威教授解决:虽然医院具有权威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疗技术,但是完全手术治疗的情况下,家长还是要注意孩子在没有完全康复的体制下,一定要注意到康复的注意事项。
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效果观察

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本院收治确诊的2-5岁痉挛型脑瘫伴小腿三头肌痉挛的 80 例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n=40)和冲击波治疗组(n=40)。
常规治疗组接受包括振动疗法,冲击波组加用冲击波治疗。
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0周后肌张力的变化、小腿三头肌的兴奋性(表面肌电)。
结果:经过对比,两组在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有明显的差别;小腿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
结论:体外冲击波能缓解患儿肌肉痉挛,降低肌肉张力,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痉挛型脑性瘫痪小腿三头肌痉挛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导致儿童残障的主要疾病,除运动障碍外,常伴存其他残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以痉挛型脑瘫患儿最为常见,痉挛型脑瘫患儿约占所有脑瘫类型的34%。
此类患儿的临床症状为双下肢肌肉的张力增加,呈尖足状,严重影响患儿的平衡稳定性,容易摔跤。
长期用此姿势步行,易出现膝、髋的代偿性步态,造成髋膝的骨性疼痛,严重影响步行。
1 资料方法1.1一般资料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收治确诊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小腿三头肌痉挛。
病例纳入标准:①所纳入研究的患儿均符合脑瘫的诊断标准[1];②患儿均并发小腿三头肌痉挛,年龄大于等于3岁;③所纳入病患的照顾者均获知具体情况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配合的患儿;②振动疗法的禁忌症,包括癫痫、训练部位的骨折初期、训练部位刚接受手术或有新鲜伤口或瘢痕、训练部位急性肌腱炎或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③出现肌肉挛缩、关节僵直的患儿;④接受过跟腱延长术或者注射肉毒素治疗。
将入选患儿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冲击波治疗组,各40例。
常规治疗组接受振动疗法,不能完成疗程的3例,完成37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龄36~87个月,平均(58.19±7.32)个月。
中医康复理疗结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中医康复理疗结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吴值荣;马彩云;尚清;张继华【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康复理疗结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收治住院的脑瘫患儿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中医康复理疗,观察组给予中医康复理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2.5%(33/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痉挛程度评分为(2.74±0.3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85±0.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理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儿认知功能,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意义重大.【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6(008)003【总页数】3页(P301-303)【关键词】脑性瘫痪;中医康复理疗;肉毒毒素A;临床疗效;儿童【作者】吴值荣;马彩云;尚清;张继华【作者单位】450000郑州,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450000郑州,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450000郑州,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450000郑州,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临床研究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
小儿脑瘫发病率和致残率高[1],可遗留运动障碍、语言感觉障碍,智力低下、癫痫等并发症。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改善神经功能、防治并发症为主,尚缺乏治疗小儿脑瘫的特异性治疗方法[2],本研究采用中医康复理疗联合肉毒毒素A注射治疗方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毒素治疗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立位平衡的影响

2015(14):28. [6] 易文慧 ,白洋 ,冯志博 ,等 .室性早搏 的中医治 疗现状及展望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15(6):689—691. [7] 班高亚 ,范苗苗 .试谈室性早搏 的辨病治疗 .光明 中医 ,2016
综上所述 ,中医辨证施 治联合西 药方法治疗 高血压性心 脏病 并发频 发室早 ,能够充 分发挥 中医特色优 势 ,有效改善 患者 预后 ,减少 高血 压性 心脏病患者室早 的复发 。不仅如此 , 中医药物价格 便宜 ,能够 降低患者 的治疗费用 ,减 轻家庭经 济 负担 ,且与西药 相 比 ,长期服 用中药 的副作用较 少。针对 我 国庞大 的人 口老年化数字 ,使用 中西医结合 的方法治疗 高 血压 性心脏病 并发频发 室早 ,能够极 大的降低社会 和 国家 医 疗成 本支 出 ,同时减轻患者 家庭经 济负担 ,具有积 极的社会 经济 效益 。
· 126 ·
中国实用 医药2018年8月第 13卷第 22期 ChinaPracMed,Aug2018,Vo1.13,No.22
阳不振型 3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结果显示 ,治疗后 ,心脾两 虚型 :对 照组 4例显效 ,6例有效 ,6例无效 ;病例组 10例显效 , 4例有 效 ,2例无效 。阴虚火旺型 :对 照组 2例显效 ,4例有效 , 6例无效 ;病例组 6例显效 ,3例有效 ,3例无效 。心 阳不振 型 : 对照组 1例显效 ,3例有效 ,8例 无效 ;病例组 6例显效 ,3例 有效 ,2例无效 。对 照组 患者总有效率 为 50.0%,病 例组患者 总有效率 为 82.5%,病例组患者 总有效率显著 高于对照组 ,差 异具 有统计学 意义 <0.05)。该结果 表明运用 中医辨证 论治 联合西药琥 珀酸美托洛尔缓 释片治疗高血压性 心脏病并发频 发室早 的患者疗效确切 ,安全 性 良好 ,与常规西 医治疗 相 比 , 能够有效 预防室早复发 。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肌痉挛是脑瘫患儿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导致患 儿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ESWT可有效缓解脑瘫患儿的肌痉挛症状,改善其 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ESWT对脑瘫肌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
04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肌痉挛的临床试 验
试验对象与方法
试验对象
选取脑瘫肌痉挛患者50例,年龄范围2-10岁,男女不限,病程在1年以上,肌痉 挛程度在2级以上。
试验方法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5例。实验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每周3次,每次20分钟,共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试验结论与讨论
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肌痉挛疗效显著,能 够明显减轻肌肉痉挛程度,改善运动功能 和日常生活能力。
VS
讨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 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等优点。对于脑瘫肌痉挛患者来说,体外 冲击波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 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然而, 仍需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长期疗效, 以便更好地推广应用。
05
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肌痉挛的疗效观 察结论
疗效观察结论概述
体外冲击波治疗对 脑瘫肌痉挛具有显 著疗效。
患者的运动功能和 日常生活能力也得 到显著提高。
经过治疗后,患者 的肌肉痉挛程度得 到明显改善。
疗效观察结论依据
通过对患者进行定期评估,记录治疗前后的肌肉 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指标。
对于妊娠、肿瘤、血栓形成等患者,应禁止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定位方案联合综合康复锻炼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

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定位方案联合综合康复锻炼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鲍首燕;阿米那·吾斯曼;金红芳【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6(045)028【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超声定位和徒手肌肉定位联合综合康复锻炼对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性瘫痪儿童89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超声定位+综合康复锻炼)和对照组(徒手肌肉定位+综合康复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1、3、6个月改良Ashowrth痉挛量表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袁(GMFM)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Ashowrth评分、GM-FM评分、踝关节背屈度、被动活动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1、3、6个月,两组患者的改良Ashowrth评分逐渐降低,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P<0.05).治疗后2周,1、3、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GMFM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踝关节背屈度明显升高,踝关节被动活动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型肉毒毒素超声定位联合综合康复锻炼能够有效改善脑性瘫痪儿童下肢功能,缩短下肢功能恢复时间.【总页数】3页(P3934-3936)【作者】鲍首燕;阿米那·吾斯曼;金红芳【作者单位】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康复科,西宁810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乌鲁木齐830001;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康复科,西宁8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3【相关文献】1.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注射缓解脑性瘫痪患儿腘绳肌痉挛的前瞻性研究 [J], 朱登纳;杨磊;赵云霞;李平;马娜;安爽;王明梅;王军;张玮;李三松;唐国皓;张广宇;杨永辉2.A型肉毒毒素注射在脑性瘫痪儿童上肢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J], 董尚胜;陈艳娟;李业荣3.康复治疗联合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 [J], 高宝勤;赵性泉;谢建雷;邓欣;李孚伟4.A型肉毒毒素联合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瘫下肢功能的影响 [J], 冯益民;王艳;覃蓉5.不同方式注射肉毒毒素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疗效分析 [J], 郭文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治疗对脑瘫儿童立位平衡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治疗对于患儿立位平衡功能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肉毒素注射治疗的痉挛型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
两组患儿均接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实验组于接受注射治疗后第二日,给与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
对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两项立位平衡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
结论:与单独使用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相比,采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注射疗法更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立位平衡功能,显著促进患者肢体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关键词】脑性瘫痪肉毒素注射治疗冲击波治疗立位平衡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出生前至出生后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是造成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1]。
痉挛型脑瘫在各种CP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大约占全部病人的70-80%[2]。
脑性瘫痪在临床上属于致残性疾病类型中的一种,目前针对于脑性瘫痪的临床治疗方式和手段尚无特效方法。
疾病给予患儿以及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对于痉挛型脑瘫患儿来说,在给予针对性的干预治疗后能够独站、独行的相关能力。
本次研究以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为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治疗对于患儿立位平衡功能的影响效果,对我院临床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并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肉毒素注射治疗的痉挛型患儿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
患儿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38±23.27)个月。
两组患儿临床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临床基线资料比较
分组N 平均年龄
(月)
性别(例)GMFCS评级(例)
男女II III
治疗组26 40.23±6.44 13 13 11 15 对照组26 41.28±6.87 14 12 12 14 统计值——0.5686 0.0770 0.0780
P值——0.5722 0.7814 0.7801
1.2治疗方案
两组患儿均接受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实验组于接受注射治疗后第二日,给与低能量体外冲击波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前后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两项立位平衡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
见表1。
表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立位平衡参数比较
分组N
轨迹长(cm)矩形面积(cm2)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治疗组26 52.34±8.65 43.28±6.22 2.31±0.83 1.41±0.67
对照组26 52.43±8.76 48.38±7.33 2.29±0.76 2.11±0.76
t值——0.0373 2.7051 0.0906 3.5229
P值——0.9704 0.0093 0.9282 0.0009
3讨论
传统缓解CP患儿肌肉痉挛的方法有物理疗法、A型肉毒素等神经阻滞剂注射治疗、手术治疗、传统医学治疗等,它们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寻找新的有效的治疗肌肉痉挛的方法成为CP治疗的迫切需求。
A型肉毒素(Botulinum toxin typeA,BTX-A)肌肉注射治疗小腿三头肌痉挛疗效快速、肯定、应用广泛,但其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其本身对痉挛肌肉的松弛作用仅可维持3月,3个月后其疗效随着其肌肉松弛作用消失的消失而减弱,脑瘫患儿的剪刀步态、马蹄内翻足姿势重新出现,尤其对中重度肌肉痉挛患儿马蹄内翻足的矫正效果易反弹;它只能应用于局部的肌肉痉挛,不能全身肌肉用药;且其疗效存在剂量依赖性,大剂量对儿童患者的安全性存在不确定性。
体外冲击波(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ESW )是一系列单脉冲的冲声波,它具有很高的压强(100Mpa),压力增高迅速(<10ns),作用周期短(10us)的特点,可在三维空间传播,传播速度随压力的增加而加快[1]。
Rompe[2]等根据ESW第二中心点的能量密度将ESW分3级:低能量0.08-0.28mJ/ mm2,中等能量0.28-0.60mJ/mm2,高能量大于0.60mJ/mm2。
据ESWT的作用方式分为聚焦式和发散式。
体外冲击波疗法(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最早用于肾结石的碎石治疗,目前,ESW已被成功运用于多种骨骼、肌腱疾病及运动损伤性疾病当中。
不同的研究和临床实验已经证明冲击波在骨骼和肌腱疾病治疗中的疗效,包括股骨头坏死[3-4]、骨折延迟不愈合[5]、钙化性肌腱炎、上髁炎、足底筋膜炎,以及严重的肌腱疾病,以运动员患者居多,它可以缓解疼痛矫正畸形。
冲击波治疗运动员肌肉挛缩的持久临床效果及降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肌张力的初步数据显示冲击波治疗肌张力过高患者的可能性。
本次研究中的比较数据显示:采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治疗在改善脑瘫儿童立位平衡方面展现出了显著的比较优势。
治疗组患儿在给予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治疗后,患儿的轨迹长和矩形面积两项立位平衡指标明显优于单纯给予肉毒素治疗的对照组。
因此,综上所述,与单独使用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相比,采用体外冲击波结合肉毒素注射疗法更够有效的改善患儿的立位平衡功能,显著促进患者肢体能力的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Rassweiler JJ, Knoll T, Köhrmann KU, McAteer JA, Lingeman JE, Cleveland RO, Bailey MR, Chaussy C.Shock wav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an update. Eur Urol. 2011 May;59(5):784-96. Epub 2011 Feb 23. Review.
[2]. RompeJD,KirkpattrickCJ,kullmer K, et al. Doserelated effectson rabbits tendon illis [J]. J Bone JointSwg,1998,80(3):546-552.
[3].Hausdorf J, Lutz A, Mayer-Wagner S, Birkenmaier C, Jansson V, Maier M.Shock wave therapy for femoral head necrosis-Pressure measurements inside the femoral head. J Biomech. 2010 Aug 10;43(11):2065-9.
[4]. Alves EM, Angrisani A T. The use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s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a systematic review. Santiago MB. ClinRheumatol. 2009 Nov; 28(11):1247-51.
[5].Alvarez RG, Cincere B, Channappa C, et 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reatment of non- or delayed union of proximal metatarsal fractures.Foot Ankle Int. 2011 Aug;32(8):7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