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疾病监测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分子流行病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前瞻性研究 传统流行病学
暴露
?
回顾性研究
疾病
分子流行病学
暴露
疾病
传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病学与分子流行病学的关系(EDC模型) (Schulte,1993)
分子流行病学?
Gene discovery & Characterization SNPs Haplotypes Medical Practice
etiology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结核杆菌DNA指纹图谱有助于基因分型
流行病学常用 结核杆菌基因 分型方法
IS6110-RFLP Spoligotyping MIRU-VNTR
• Bauer等对丹麦1549株结核菌进行IS6110为 基础的DNA指纹分析,成簇率49%。同样 方法检测格陵兰岛成簇率为79%。
J Clin Microbiol,1998
time-of-flight (MALDI) mass spectrometry Dynamic allele-specific hybridization (DASH) DNA-chip analysis DHPLC
illumina 高通量基因分型平台
7900 RealTime PCR SNPstream基因分型系统
Collins et al., Nature, 2003
分子流行病学常用技术及方法
核酸技术(DNA & RNA)
核酸体外扩增 (PCR) 核酸电泳图谱 核酸酶切电泳图谱 (RFLP) 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AFLP) 核酸分子杂交 有原位杂交、斑 点杂交、转印杂交(包括 Southern blot检测DNA和 Northern blot检测RNA)等。 核酸序列分析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传染病监测和早期诊断等,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可以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对于保障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一、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产生免疫力,从而预防感染病原体。
常见的疫苗包括麻疹疫苗、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疫苗接种应按照国家和地区的疫苗接种计划进行,确保人群的免疫力达到最佳状态。
二、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包括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避免用手触摸口、鼻和眼等黏膜、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者肘部遮挡口鼻等。
此外,保持良好的饮食和作息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也是重要的。
三、环境卫生环境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室内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可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包括定期清洁和消毒居住和工作场所,保持通风,避免积水和垃圾滋生病原体。
此外,合理使用和处理医疗废物和污水也是重要的环境卫生措施。
四、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监测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传染病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疫情和流行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传染病监测包括对病例的报告、病原体的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等。
监测数据可以用于指导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预防控制措施的实施。
五、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早期诊断,可以及早发现感染者,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早期诊断包括对病人的病情评估、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
早期诊断的目标是及早确定病原体和病程,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工作。
通过疫苗接种、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传染病监测和早期诊断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调查与监测技术

流行病学中的流行病调查与监测技术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科学。
流行病调查和监测是流行病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支持。
本文将探讨流行病调查与监测技术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流行病调查技术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流行病调查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收集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生活方式、疾病史等数据。
问卷调查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受到被调查者主观记忆和回答偏差的影响。
2.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设计,常用于探究病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选取一组已患病(病例)和一组未患病(对照)的个体,比较两组个体的暴露因素差异。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潜在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但容易受到记忆偏差和选择偏倚的影响。
3. 纵向研究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数据收集,追踪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和相关因素的变化。
纵向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自然发展过程、预测风险因素和预后因素,但需要长期投入和耗费大量资源。
二、流行病监测技术1. 传染病监测传染病监测是流行病学中最常见的监测形式之一。
通过收集和分析病例报告、疫情信息和实验室检测数据等,监测疾病的传播和趋势。
传染病监测可以帮助预测疾病的暴发和流行趋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2. 健康调查健康调查是对人群健康状况的全面调查。
通过抽样调查和体检等方式,收集人群的健康指标、行为习惯和健康服务利用情况等数据。
健康调查可以提供流行病分布的趋势和模式,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服务的优化提供依据。
3. 社交媒体监测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探索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流行病监测。
通过收集和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相关内容,研究者可以迅速了解公众对疾病的关注程度、症状报告和健康行为等信息。
社交媒体监测可以提供及时而广泛的流行病信息,但也需要解决数据质量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流行病学在营养学中的应用

营养政策制定:通 过流行病学方法, 为营养政策制定提 供科学依据,促进 营养政策的实施和 推广
流行病学在营养学中的应 用前景
营养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01
营养流行病学在预防和 控制慢性病方面的应用
03
营养流行病学在食品营 养评价方面的应用
0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营养流行病学在个性化 营养干预方面的应用
04
营养流行病学在营养政 策制定方面的应用
的应用
挑战:需要跨学科 合作,包括营养学、 流行病学、统计学 等
机遇:通过流行病 学方法可以更好地 了解营养素与疾病 的关系,为制定营 养政策提供科学依 据
营养流行病学的应用前景
1
营养流行病学 在预防疾病方
面的应用
3
营养流行病学 在制定营养政 策方面的应用
2
营养流行病学 在改善营养状 况方面的应用
4
营养流行病学 在研究营养与 疾病关系方面
发展的影响。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例和对照 03 组,比较两组人群的饮食、营养状况等差异,以
探讨营养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队列研究:选择一定数量的人群,长期追踪他们 04 的饮食、营养状况和疾病发生率等数据,以探讨
营养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营养素摄入与 疾病关系的研
3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收集人群的营养状况和健康信息
4
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营养 素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
流行病学在营养学中的应 用
营养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性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人群的饮食、营养 01 状况和疾病发生率等数据,探讨营养因素与疾病
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24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点
2024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要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化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建立健全的疾病监测和报告网络,及时发现、报告和跟踪疾病疫情,包括传染病、慢性病和其他公共卫生事件。
2. 提高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加强公众健康宣传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科学技术研究,提高疫苗接种率,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提供有效、可靠的医疗服务。
3. 加强传染病防控: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疾病的传播;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疗相关感染。
4. 推进慢性病管理:加强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提高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治水平,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对高风险人群的干预和管理。
5. 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提高卫生应急响应能力,有力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6. 加强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分享疾病监测、预防和控制的技术和经验,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7. 提高卫生系统的可持续性:加强卫生系统建设,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加强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和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保障人民健康权益。
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与控制

对接种率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接种工作中存在的问 题,提高接种率和接种质量。
药物治疗及耐药性问题
药物治疗
针对病原体的药物治疗是传染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抗生 素、抗病毒药物等。合理的药物治疗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 状、降低死亡率。
耐药性问题
随着药物使用的增加,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 导致治疗效果下降。因此,需要加强耐药性的监测和研究, 合理使用药物,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进展
随着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和应用,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 高检测率和推广安全套使用等综合性防控措施,艾滋病的传播得到了有效控制。
新冠病毒肺炎应对举措
应急响应
各国政府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采取封锁城市、限制人 员流动、关闭公共场所等措施,以减缓病毒传播速度。
国内现状
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 下降趋势,但部分传染病如艾滋病、 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防控形势依然 严峻。
影响因素与传播途径
影பைடு நூலகம்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社会因素(如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 等)和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变异、宿主免疫状态等)均可影响传染病的传播和 流行。
传播途径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飞沫传播、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 消化道传播等。其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的主要传 播途径。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此次流感起源于墨西哥,后迅速传播至全球214个国家和地区,造成约1.85万人 死亡。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通过加强疫苗接种、抗病毒药 物使用和公共卫生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艾滋病防控挑战及进展
流行病学考试重点

答:依据有:①该地区的各类居民、任何民族其发病率均高;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的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迁入该地区的人经一段时间后,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一致。④人群迁出该地区后,发病率下降或患病症状减轻或自愈。⑤当地的易感动物也可发生同样的疾病。
⑴RR= Ie/ I0=10.2,表明吸烟组肺癌发病的危险是非吸烟组的10.2倍。
⑵AR= Ie-I0=46.0/10万人年,表明由于吸烟增加的肺癌的发生率的大小为46.0/10万人年。
⑶AR%=(Ie-I0)/ I0×100%=90.2%,表明吸烟人群中归因于吸烟的发病占全部病因的90.2% 。
发病率 患病率
定义 指一定时期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曾患有某病(新旧病例之和)所占的比例。
分子 一定期间内的新发病人数 新旧病例之和
分母 可能发生该病的人群。 被观察人数
数值 理论上发病率可以大于1 小于等于1
应用 常用于描述疾病分布;提出病因假说,探索可能的病因;评价防治措施的效果;疾病监测资料;前瞻性研究。 患病率取决于发病率和病程两个因素。常用于表示病程长的慢性病的发生与流行情况,可为医疗设施规划、估计床位周转、卫生设施及人力需要量、医疗质量评价、医疗费的投入等提供科学依据。
3、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①病程延长;②发病率升高③病例迁入;④健康者迁出;⑤诊断水平提高;⑥报告率提高;⑦未治愈者寿命延长;⑧易感者迁入。
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①病程缩短;②发病率下降;③病例迁出;④健康者迁入;⑤治愈率提高;⑥病死率提高
4、简述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试述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有几种?有何区别?
流行病学试题3

流行病学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措施中属于二级预防的是A、保健服务B、婚前检查C、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筛选D、预防性卫生监督E、经常性卫生监督2、根据1974年加拿大政府发表的《加拿大人民健康的新前景》一文,判断下列哪项不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A、不健康的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B、环境因素C、生物因素D、民族的风俗习惯E、现有卫生保健系统缺陷3、下列论述那项是正确的A、疾病监测属于描述性研究,而不属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B、三级预防是针对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C、一级预防只能消除或减少机体对病因的暴露,而不具备对机体提供特异性保护的措施D、二级预防不包括临床诊断和临床治疗E、三级预防只能提供对症治疗,而不能提供康复治疗4、我国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是A、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B、出生缺陷监测系统C、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D、医院内感染监测系统E、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5、初级卫生保健的具体任务不包括A、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B、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C、基本治疗D、社区服务E、发展疾病监测网络6、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A、有混杂因素存在一定会产生混杂偏倚B、混杂因素主要指年龄、性别、职业这些人口学特征因素C、混杂偏倚引起的继发关联是典型的混杂偏倚类型,而引起的间接关联则不是混杂偏倚D、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E、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的概念是绝对的,有些因素只能是暴露因素,而另一些因素一定是混杂因素7、个体水平的变异不可能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个体真值随时间改变B、仪器标度或精密度差C、抽样方式误差D、环境因素改变E、测量者记录误差8、以下关于研究真实性的描述正确的是A、研究的真实性反映了结果随机误差的大小B、内部真实性高的研究结果结论外推具有普遍性C、外部真实性回答了一个研究本身是否真实或有效D、真实性的反面是研究误差,主要是系统误差E、真实性好的研究能反映研究对象及目标人群的真实变异9、暴露与疾病由于有共同的原因而产生的关联是A、偶然关联B、继发关联C、间接因果关联D、直接因果关联E、统计学关联10、某研究者对女性被动吸烟与乳腺癌的关系进行研究,随机选取现患乳腺癌患者300人(年龄40~65岁),同时在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同一年龄段并且职业相同的女性400名进行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身 体负担和精神压力。慢性病已成为疾病的主要负担(占疾病 总负担的70%以上),温州人群的死因分析,因慢性病导致 死亡的占所有死亡人群的88%左右,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逐 年递增。比如脑中风,不仅仅经济负担,生活不能自理,影 响生活品质……
二、慢性病防制策略
全人群策略 高危人群策略
三、我国慢性病防制策略和措施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指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危险因 素)所采取的措施,也是预防和消灭疾病 的根本措施。 健康促进: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和环境保 护和监测---------- 全人群策略 健康保护:----------高危策略
计划免疫的内容
国家“五苗防七病”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 疹疫苗、乙肝疫苗(1992)
浙江省儿童免疫规划已包括卡介苗、脊灰糖丸疫苗、百 白破疫苗、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乙肝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甲肝疫苗等8种疫苗,分别可以预防 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 乙型脑炎、A群流脑、乙型肝炎、麻疹、腮腺炎、风疹、 甲肝等12种传染病。
只要更好地控制行为危险因素--缺少体育锻炼、不 合理饮食、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就能够预防40% -70%的过早死亡,1/3的急性残疾和2/3的慢性残疾。
1992年世界卫生大会《维多利亚宣言》个人生活方式 的调整关键是落实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 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管住嘴、迈开腿、心态美)
其他传染病。如: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 禽流感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 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其它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二)、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 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肺炭疽、SARS、人禽流感、 脊髓灰质炎)病人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 实现网络直报。
因肺炎监测、发热出疹性疾病监测和感染 性腹泻监测
第二部分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1945~2006)
“我们正处于一场 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 的边缘,没有哪个国 家可以免受其害,也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高 枕无忧”。
——前WHO总干事李钟郁
一、传染病的预防
经常性预防措施:改善卫生条件、健 康教育、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54
研究因素(暴露) 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人们把一切研 究感兴趣的、可能与研究疾病有关 的因素。
55
措施
▪ 为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决策 依据。
素 ▪ 目的: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提供
科学的决策依据
52
流行病学概念的总结
揭示现象
流行 分布 描述流行 病学方法
找出原因
原因 影响因素 分析性流行 病学方法
提供措施
策略 措施 实验流行 病学方法
53
分布 分布是指人群中哪些人发病, 哪些地区发病,及什么时间发病。 描述疾病的分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疾病的流行姿态,寻找致病因素。
第二级预防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 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 措施。 普查:早期、全面发现疾病 筛检:早期发现疾病的主要方法
第三级预防
又称临床预防,是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 采取的措施。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功能、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
思考题:
1、疾病监测、预防接种、计划免疫的定义 2、临床医师如何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疫情进展
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
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指系统、连续地收集、分 析、解释和反馈与促进人群健康有关的公 共卫生资料,用于制订公共卫生计划、评 价公共卫生措施和效果的一系列活动。
二、发展简史
起源于传染病监测:17世纪的伦敦鼠疫 20世纪后,监测扩大 我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概况
第十~十二章 疾病监测 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 徐 卫
主要内容
疾病监测概述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 慢性病的防制策略
第一部分 疾病监测概述
H7N9疫情的发现
一、疾病监测的定义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 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 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 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 价其效果。
50
6、比较公认的流行病学定义: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 和健康状况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 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 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 科学
51
定义的基本内涵: ▪ 对象:人群 ▪ 内容:不仅研究各种疾病(包括伤害),
而且研究健康状况。 ▪ 研究方法的重点:研究分布及其影响因
我国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2016年版)
疫苗种类
名称
缩写
乙肝疫苗 卡介苗 脊灰灭活疫苗
HepB BCG IPV
接种年(月)龄
出生时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8月 9月
18 月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1
2
3
1
1
脊灰减毒活疫苗
OPV
12
3
百白破疫苗 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 麻腮风疫苗 乙脑减毒活疫苗
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 终末消毒 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疫源地后,
对疫源地所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
第三部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 的预防和控制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具有长期性、不可治愈性的临床特 征,主要是指: ①心脑血管疾病常见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②代谢性疾病常见有糖尿病,痛风等; ③恶性肿瘤,如主要为胃癌、肺癌、肝癌、食管癌等; ④其他慢性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疫苗效果评价指标
抗体阳转率 疫苗保护率 疫苗效果指数
法治的力量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2005,2016 年修订)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征求意见稿)》
(2018)
三、传染病报告
法定病种 报告时限 报告流程 临床医师如何报告
对其它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 报告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当在24小时内实现 网络直报。
(三)、流程变革示意图
1、敏感性 2、及时性 3、简便性 4、灵活性 5、可接受性
医院疫情报告流程图
门
诊
填
患 者
医 师
电 子
诊 断
病法
历定
系传
住 院
统
染 病
报 自传 动染 弹病 出报 卡告 片卡
继续完成一 次临床诊疗 流程
三、疾病监测的目的
了解人群疾病发生现状,确定主要的公共 卫生问题。
发现异常情况,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确定高危人群,预测疾病流行,估计卫生
服务需求。 评价干预措施效果,制定科学、有效的公
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四、疾病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 收集资料 ▪ 分析资料 ▪ 反馈信息 ▪ 利用信息
主动监测 被动监测
丙类:流行性感冒(含甲型H1N1流感)、 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 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 性腹泻病。(10)
其他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种类
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 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
五、常见监测系统
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法定传染病报告 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流感监测 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等 以高危人群为对象的哨点监测:艾滋病
六、监测系统的评价指标
敏感性 及时性 代表性 阳性预测值 简便性 灵活性 可接受性
七、常见监测系统
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2004年 死因监测系统:2004年 伤害监测系统:2006年 慢性病监测系统 症状监测系统:流感样病例监测、不明原
48
第一节 概 述
一、流行病学定义
1、Stallybrass(1931年) “流行病学是关于传染病的科学——它们的 主要原因、传播蔓延以及预防的学科” 2、前苏联 (1936年) “流行病学是关于流行的科学,它研究流行 发生的原因、规律及扑灭的条件,并研究 与流行作斗争的措施。”
49
3、MacMahon(1970年):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布及决定疾病频率 的决定因子的科学” 。 4、苏德隆(1964年) “流行病学是医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疾病的分 布、生态学及防治对策” 5、Last(1983年) “流行病学研究在人群中与健康有关状态和事件 的分布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 促进健康的问题”
预防接种(vaccination):人工免疫
预防接种的种类
1) 人工自动免疫: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 类毒素、多联多价疫苗
2) 人工被动免疫:免疫血清、免疫球蛋白 3) 被动自动免疫:少数传染病可应用
二、计划免疫(planning immunity)
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对人群免疫 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 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 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3、临床医师如何做好慢性病防控。
请提醒我,别忘了拔卡!Thank you
赠送课件: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流行病学的概念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 流行病学的用途 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流行病学研究中伦理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