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诺基亚手机产品分析
诺基亚lumia 920 案例分析

诺基亚lumia 920 案例分析诺基亚将于周四公布第三季度财报。
分析师普遍预计,诺基亚第三季度将再次出现亏损,而现金储备将会下降。
这意味着,诺基亚下月新款手机的推出将至关重要。
作为曾经全球最大的手机厂商,诺基亚在与微软合作之后已经落后于竞争队手。
诺基亚的Lumia系列手机尚未获得像苹果iPhone和三星Galaxy系列手机一样的号召力。
诺基亚目前寄希望于新款Lumia 820和Lumia 920手机的推出。
这两款手机采用微软的Windows Phone 8系统,预计将于11月初面市销售。
分析师表示,这两款手机在圣诞假期之前的销售情况将决定诺基亚的长期命运。
Natixis Securities分析师Eric Beaudet表示:“竞争很激烈。
问题在于诺基亚是否能凭借Windows Phone 8手机获得发展。
”分析师普遍认为,对诺基亚来说,第三季度将是另一个表现疲软的季度,因为诺基亚第三季度并未推出新款Lumia手机,取代此前较老的产品。
根据35名分析师的平均预期,不包括一次性项目在内,诺基亚该季度亏损将约为每股0.11欧元,这将是诺基亚连续第3个季度出现亏损。
许多分析师表示,他们将关注诺基亚CEO史蒂芬·埃洛普与运营商的合作计划。
埃洛普希望通过与运营商的合作,使新款Lumia手机挑战苹果iPhone 5和三星Galaxy S III。
分析师认为,有力的销售和营销计划将说服投资者给予诺基亚更多时间。
诺基亚正在削减支出,并出售了Vertu奢侈品手机部门。
诺基亚也在考虑出售并回租位于芬兰Espoo的公司总部。
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安迪·佩金斯(Andy Perkins)表示:“我们担心事情进展不顺。
有消息称,诺基亚正考虑出售并回租公司总部。
这让我们担心,现金正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
”新浪科技编译国外媒体消息称,投资者和分析师都认为,如果诺基亚的现金头寸恶化,而Lumia手机的销售在未来几个月内没有太大改观,那么诺基亚需要调整战略,并更换CEO。
(完整版)案例分析: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

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前言:诺基亚(Nokia Corporation )是芬兰手机品牌,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
诺基亚成立于1865 年,当时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才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
自1996 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双面夹击,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 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
2011 年 2 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 Phone 操作系统。
2013 年7 月11 日23 时,拥有4100 万像素的诺基亚Lumia 1020 正式在纽约发布亮相。
2013 年9 月 3 日,微软宣布以72 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诺基亚手机业务) ,并获得专利和品牌的授权。
诺基亚将业务重心转向Here 地图服务。
萌芽时代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 年。
1865年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 在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工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帝国的交界处,并以当地的树木作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
1868年艾德斯坦又在坦佩雷镇西边15 公里处的诺基亚河( Nokianvirta river )边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厂:橡胶加工厂,该工厂除了生产皮靴和轮胎外,还生产工业用橡胶制品。
1871 年,艾德斯坦在他的朋友利奥·米其林( Leo Mechelin )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家工厂,并且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为首任诺基亚管理者,随后两人将公司的名字命名为“诺基亚”。
直到今天,该公司仍然保留“诺基亚”这一名称。
19 世纪末艾德斯坦将诺基亚管理者的职务转交给利奥·米其林,而当时无线电产业的萌芽刚刚起步。
于是,米其林突发奇想地想将诺基亚公司的业务扩张到电信行业,但是遭到了艾德斯坦的反对。
诺基亚发展案例分析

回顾诺基亚在中国
2004年至2006年,诺基亚连续三次当选 由第一财经和零点调查公司评选的“中 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2004年,在 《财富》中文版发起的首次“中国最受 赞赏的公司”的评比中,诺基亚入选前 十名企业。Biblioteka 诺基亚2012年的运营状况
出售Vertu 2012年6月14日,诺基亚确认,出售旗下奢 侈品牌Vertu给欧洲私募股权集团EQT VI。 诺基亚将继续持有Vertu约10%的股份, 并称该交易为“让Vertu继续发展的最好 选择”。 诺基亚创立Vertu品牌,主要针 对高端市场,设计和制造奢侈手机和配 件。其手机多以珠宝和贵重金属制成, 售价从入门级的5100美元到8.3万美元不 等。
第二,在中国目前来看 ,因为毕竟诺基亚在 中国风云的近十年, 有广阔的额服务网点 和良好的服务态度, 所以这种进入中低端 市场的是可行的。
第三,改变那种原始的 产品理念
因为成功所以失败
从历史的规律来看,成功的企业太过迷信过去成功 的经历,曾经担任诺基亚应用与服务框架副总裁 的塞巴斯蒂安· 尼斯特罗姆(Sebastian Nystrom)这 样评价老东家: “诺基亚过去太过成功,即使苹果 刺痛了诺基亚的中枢神经,它还是没有任何改变 。毕竟,公司还是在赚钱。” 最重要的是,“公司还在赚钱”。仅此一条就让诺 基亚处于盲目之中。
我的观点
我觉得诺基亚还有挽救的余地,第一、诺基亚叱咤 手机行业这么多年,虽然近几年由于塞班系统致 使诺基亚受到重重打击,但是WP系统相对安卓来 说还是可以竞争的,诺基亚不应该把所有的希望 都集中在最新推出的800系列的手机上,我们可 以看出这系列的手机集合了诺基亚很多高价值的 专利,诺基亚Lumia 920与820均为Windows Phone 8旗舰产品,分别采用4.5英寸IPS液晶显 示屏及4.3英寸OLED屏,例如无线充电、800万像 素之类的,诺基亚还应该用WP系统跑相对来说价 格更低点的手机,这样挽救自己在市场上的占有
诺基亚案例分析

诺基亚案例分析引言概述:诺基亚(Nokia)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芬兰通信技术公司,成立于1865年。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诺基亚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之一,并在行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诺基亚逐渐失去了市场份额,最终在2014年将其手机业务出售给微软。
本文将对诺基亚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其失败的原因以及可以从中获得的教训。
正文内容:一、产品定位策略1. 现有产品的竞争力:诺基亚在早期的手机市场上拥有世界顶级的产品线,其产品以出色的硬件质量和稳定的性能而闻名。
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诺基亚的产品在创新和多功能性方面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
2. 更新产品定位:诺基亚未能及时更新其产品定位,没有紧跟市场需求的变化,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
该公司的产品定位出现滞后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损失。
二、创新能力和技术发展1. 科研力量与技术研发:诺基亚曾在科研力量和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
然而,这种投入并没有产生切实可行的创新,无法满足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需求。
2. 创新产生的问题:诺基亚在面对智能手机的兴起时,未能进行必要的创新转型。
对于新技术的应用,诺基亚掌握得不够全面,导致了产品创新的停滞。
三、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1. 全球市场份额的损失:诺基亚未能及时意识到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正在发生的变化,始终未能抓住消费者的需求,最终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损失。
2. 品牌形象的改变:诺基亚的品牌形象在智能手机时代没有及时转变。
苹果和三星等竞争对手在品牌形象上做出了更大的改变,使其成为时尚和高端的代名词。
而诺基亚则一直保持着传统和稳健的形象。
四、管理和组织结构1. 决策层的错误判断:诺基亚公司决策层未能评估和预测到智能手机的潜力和市场的变化,从而没有做出恰当的战略调整。
2. 组织结构的僵化:诺基亚公司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使得公司无法快速应对市场变化,错失了很多机会。
五、企业文化和员工动力1. 企业文化的固化:诺基亚公司一直以稳健和传统的企业文化为基础,但在智能手机时代,这种文化对于创新和变革变得不适应。
(完整版)案例分析: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

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前言:诺基亚(Nokia Corporation)是芬兰手机品牌,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
诺基亚成立于1865年,当时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才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
自1996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双面夹击,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
2011年2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
2013年7月11日23时,拥有4100万像素的诺基亚Lumia 1020正式在纽约发布亮相。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以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诺基亚手机业务),并获得专利和品牌的授权。
诺基亚将业务重心转向Here地图服务。
萌芽时代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年。
1865年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在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工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帝国的交界处,并以当地的树木作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
1868年艾德斯坦又在坦佩雷镇西边15公里处的诺基亚河(Nokianvirta river)边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厂:橡胶加工厂,该工厂除了生产皮靴和轮胎外,还生产工业用橡胶制品。
1871年,艾德斯坦在他的朋友利奥·米其林(Leo Mechelin)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家工厂,并且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为首任诺基亚管理者,随后两人将公司的名字命名为“诺基亚”。
直到今天,该公司仍然保留“诺基亚” 这一名称。
19世纪末艾德斯坦将诺基亚管理者的职务转交给利奥·米其林,而当时无线电产业的萌芽刚刚起步。
于是,米其林突发奇想地想将诺基亚公司的业务扩张到电信行业,但是遭到了艾德斯坦的反对。
直到1902年,米其林才说服艾德斯坦,这才让诺基亚增加了一个电缆部门。
5320诺基亚手机产品设计分析报告格式

徐海学院一、产品名称:5320智能手机二、外形图:三、结构分析一:产品工作原理:手机之所以能相互通信,它是由三部分协调工作的结果,这三部分分别为射频部分、逻辑部分和电源部分。
射频部分:通常射频部分,又是由接受信号部分和发送信号部分组成。
逻辑部分:在逻辑部分,接受的模拟基带信号在调制解调器内部完成转换,解密及自适应均衡后将数字基带信号送到CUP中,在CPU内进行信道解码,去叫纠错码源以及取实控制信息以后,恢复的语音数据流经数据线和地址线,传送到语音器进行解码,最后将产生的四路调制信号送到收发中频电路,以产生发射中频信号。
电源部分:我们一旦给手机装上电池以后,电子打通,同时与电源正极接通,此时我们如果再按一下开机键,就变为低电平。
由晶体变压二极管共同构成时钟振荡器产生时钟,维持正常开机。
一般手机的工作流程就是这样的。
二:总体分析从手机技术的发展方向来看,未来的3G技术也决定了智能手机将会逐渐取代目前的传统手机而一统手机天下。
智能手机在发展中与3G技术相伴而生,它是移动通信终端与PC 融合的产物。
智能手机这一以2.5G终端形象出现的新生事物就一直被媒体誉为“3G手机的敲门砖”、“3G的试金石”。
手机业者们认识到,由于智能手机与3G手机有着诸多契合点,智能手机业已成为各大厂商进入3G终端领域战役的预演,能够在智能手机产品方面有所突破将成为手机研发商们在未来的3G之战中重要的基础和经验。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日新月异的智能手机正在一步步打开3G世界的大门。
在一片繁荣的背后,智能手机也难掩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智能手机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系统标准,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几乎是各自为政,这使智能手机生存的土壤——扩展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从长远来看这方面所产生的内耗将会带来不小的破坏力。
四、分项分析1、形态分析:(平民音乐机)①本款手机还内置了播放器,可以播放多种视频格式。
收音机功能以及很多的游戏服务使得它的娱乐功能更加丰富。
诺基亚营销案例分析A组30页

三、Place(渠道战略)
最大化地缩减渠道距离、降低渠道 运营成本、提高产品流通和资金周 转速度是衡量诺基亚也是众多手机 生产企业能否决胜市场的关键。
2000 年以后,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开始进入一 个快速增长期,手机迅速地普及,不再是一级 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专利品,二、三级城市甚 至农村的普通人群,也开始成为手机的消者。 针对这些变化,诺基亚对渠道进行了大幅度改 革,既保留全国总代理,也采用省级代理制, 同时强化了对零售终端的管理。诺基亚将全权 负责和零售终端接触,省级分销商只扮演物流 和资金流平台的角色。
•在全球9.3亿手机用户中,有3亿人选择了诺 基亚,据诺基亚公司的调查显示,超过80%的 用户在替换手机时仍然选择诺基亚品牌。
二、诺基亚在中国的发展阶段
• 第一阶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诺基亚就与中国建立 起了贸易关系。1985年诺基亚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办事处, 开始了在华的初期发展阶段;2019年之前,中国手机市场 一直都是摩托罗拉主导,当时摩托罗拉的市场份额高达 80%以上。
目前手机市场上所展现出来的行业之 间的融合性已经非常明显。面对市场 竞争的压力,竞争对手的实力不断加 强,某项手机技术的创新或者说某种 工艺造型上的改进只能够在短时内领 先,但是很快就会被模仿,很难在长 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因此诺基亚选 择了将产品线覆盖所有细分市场的道 路。
诺基亚根据用户的喜好,以多种配置形式满足消费者 的个性化需求,先后推出了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系列 产品:真我个性系列(针对20多岁最求个性和自我表 现的年轻人,价格较低)、动感活力系列、娱乐互动 系列、商务精英系列(针对商务活动认识,存储容量 大、待机时间长、能上网还能防震防雨)、时尚先锋 系列(针对具有时尚生活个性的消费群,属中高档机 型)、至尊经典系列(针对高端市场,体现的是身份 和地位的象征)。每一种机型都有鲜明的个性内涵, 都有明确的市场定位。
管理学-诺基亚案例分析

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架构
1.通过采用最基本的、系统的方法管理来自商业交 易活动、支持平台和运作流程中的各种风险; 2.风险管理是诺基亚公司的管理层和所有员工的基 本责任,包括:对自己职责和经营范围内可预见的 外汇交易风险控 风险有责任(并且是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制 提醒他人和管理层注意; 融资与资金流动 性管理 3.积极的预见和管理风险,在机会中获取直接的利 益并管理潜在的危险; 结算管理 银行关系 客户信用管理 应收帐款贴现
Nokia在中国
诺基亚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并成为 最佳的合作伙伴。凭借创新科技,诺基亚 作为中国移 动通信系统和终端、宽带网络 设备领先供应商的地位不断加强。中国是 诺基亚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和研发基地之一。 诺基亚是中国移 动通信行业最大的出口企 业。在中国,诺基亚建有2个全球性研发中 心,办公机构遍布全国,员工逾4500人
Nokia管理案例
诺基亚是移动通信的全球领先者,推动 着更广阔的移动性行业持续发展。诺基亚 致力于提供易用和创新 的产品,包括移动 电话、图像、游戏、媒体以及面向移动网 络运营商和企业用户的解决方案,从而丰 富人们的生活,提升其工作效率。诺基亚 股票在全球五个主要证 券市场上市,股东 遍布世界各地。
Strengths
1、市场信息反馈快。 2、决策和新品推出速度 快。 3、应对突发事件快。
weaknesses
低迷的宏观经济环境,全球手机销量下滑已经成为 定势,2008年底诺基亚宣布退出日本市场,这一 消息着实令世人震惊,为何诺基亚如此一个手机企 业巨头在日本遭遇如此挫折,综合考虑,原因有以 下几点:
诺基亚在中国确实有不错的成绩,中 国始终扮演着诺基亚全球最大的市场的角色,据了 解,在中国的手机畅销榜上,诺基亚产品占据了重 要的位置,有了这么庞大的用户群,对诺基亚产品 的质量、应用、设计乃至整体带来了信心。 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不妙,诺基亚还是 在移动世界大会上发布了几款新手机,这几款新手 机并不是为经济衰退 而开发的高端机型,中端用户 也能够买得起这些手机。同时,经济衰退也给诺基 亚打开了美国市场的机遇之门,这也是经济危机滋 生机遇的典型例子。竞争对手摩托 罗拉仍然挣扎在 死亡线的边缘。作为北美业务重组的一部分,诺基 亚将圣地亚哥研发中心的研发重点调整为专门针对 美国市场的产品,而且对美国市场的投资也将越来 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KIA
皮靴 轮胎 橡胶玩具
芬兰塑胶加工厂
雨衣 地毯
NOKIA
球类
NOKIA
1967年
诺基亚木浆厂
芬兰橡胶厂
芬兰电缆厂
NOKIA 集 团
NOKIA
1960年 1982年 第一台移动手机
成立电子部
通 讯
1991年 首次全球通话
1969年 提前迈入数字时代
之 路
NOKIA
NOKIA 手机发展史
手机外形无法取得突破,而且越来越有 受与瓶颈。
NOKIA
威胁(threats)
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顾客的消费观在变, 而诺基亚仍然受困于手机业务的多变性,错 过了最新的创新和新潮的设计。 竞争对手的强大,强大的对手,iphone 三星手机抢占高端市场。 智能系统相对落后, iphone的ISO系统, Google的Android系统。
NOKIA
这是一个企业过度自信的故事...
NOKIA
NOKIA
科技以人为本
制作:西安工程大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11级
NOKIA
目录
NOKIA 发展史 NOKIA 产品介绍 NOKIA SWOT 分析 NOKIA STP分析 NOKIA 分析与总结
NOKIA
1865
芬兰
弗雷德里克 艾德斯坦 木浆工厂
NOKIA
全球出货量
中国市场销量(万)
42%
中国市场份额
8000 6000 4000
35% Strategy Analytics公布的 据市场调查公司 最新报告显示(销量与市场份额排名) 7260 7070 7130
1.三星
3.苹果
19.7% 3250
5100
2.联想
4.华为
5.酷派 ...... 7.NOKIA(首次跌出前五名)
NOKIA
Positioning 市场定位
诺基亚的产品定位是非常广泛的,诺基亚的作 战策略则是全系列、全战线,款式多样,低、中、 高端系列各具特色。从低端到高端,从音乐手机到 商务手机到高端智能机都能够广泛覆盖。 这在初期给诺基亚带来了飞速的发展,但在后 期则成为一个弊病,没有突出某个重点领域,使得 战线太长的诺基亚显得疲惫,竞争力下降。
2010年离职
任期内两年公司发展稳健 后三年错过触屏手机时代 至此市场份额逐年递减NKIANOKIA CEO
斯蒂芬·埃洛普 Stephen Elop
2010年就任CEO
诺基亚历史上首任
非芬兰籍CEO
期待新NOKIA的
改变
NOKIA
尊重个人 成就感
客户满意
不断学习
投资于人 本土化战略
诺基亚致力于在中国的长期发展并成为最佳的合作伙伴
NOKIA
NOKIA的辉煌历史
近150年老店
2003至2006年
全球手机市场占有率高 达72.8% 诺基亚全盛时期 全芬兰1%人口在诺基亚 上班 每年贡献国家GDP1.5%
NOKIA
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
NOKIA的产品数量远远超过同期其他品牌。 NOKIA手机自身的优势:实用、抗 摔、信号好、寿命长。 NOKIA在中国建有多个研发中心和生产 基地,办公机构遍布中国大陆、香港、台湾 和澳门,员工超过一万人。 NOKIA售后服务—永不停息的脚步。 NOKIA的忠实客户。
2000 0
1339.6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NOKIA
NOKIA
NOKIA
旧款换新壳
不怎么样的性能
听听手机用户怎么评价NOKIA的
不好看的 手机外形
坑爹配置 配 坑爹价钱
NOKIA 为什么?
NOKIA会如此失败??
NOKIA
市场
低端市场
STP分析
竞争对手 失败的应对方式
Segmentation 市场细分
国产山寨手机(逃 由于低端机市场的 避政府管理,不纳税, 竞争对手日益增加, 不研发,成本低) 其他品牌的低端机 而诺基亚则坚守低端 经典机型,失去新意 占领市场
(国际)如黑莓、 索尼、HTC、 中、高端 Iphone、三星等 高端智能机 市场 (国内)小米、华 为、魅族、联想等 中端智能机
NOKIA
机会(opportunities)
NOKIA与微软的合作
NOKIA的忠实客户
低端手机市场的空缺(如亚非拉市场) 需要的不是智能机,而是廉价的功能机,而 且绝大部分人需要一部能够长时间待机的, 功能简单的备用手机,这是NOKIA最擅长的。
NOKIA
劣势(weakness)
诺基亚智能化较低(中国的中兴、华为 等也都采用了安卓系统),低智能化应对非 洲国家还可以,想俘获日益发展的中国已经 不能了,更不用说发达国家(08年,诺基亚 公司宣布退出日本市场)。
NOKIA
NOKIA后期失败主因
新推出的所谓机皇,推出时价格往往是4、5千元, 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便要来个价格大跳水,直接来个 腰斩。这样的策略似乎在短时间内提振了手机的销量, 但是这种饮鸩止渴似的问题解决之道,则只能使诺基亚 的复兴之路更加的遥遥无期。 这样的策略首先就给品牌打上了廉价、低档次的标 签,久而久之,只能使品牌的美誉度下降,使诺基亚变 成一个三流品牌。 那些定位高端机的用户,在买了诺基亚的高端机后,没 多久就成了价格便宜的低档货,这样的用户显然下次不 会再选择诺基亚了。
下大血本的中高 端智能市场,没有很 大的突破,而且与诸 多强大的竞争对手相 比,没有应用市场和 开发者社区以及没改 变营销策略
NOKIA
Targeting 目标市场选择
诺基亚致力于在中国长期发展并成为最佳的合作 伙伴。早期凭借本地化研发、生产和创新科技,诺基 亚不断加强其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领先供应商的地位。 诺基亚是中国移动通信行业最大的出口企业之一。 但是诺基亚却在08年退出日本市场,在选择市场 方面出现问题。
NOKIA
NOKIA后期失败主因
1. 产品推出和营销策略不对路,没有满足消费 者的需求; 2. 管理层对市场认识不足 ,没有看到消费者 的新需求; 3. 固步自封,不注重关系营销; 4. 利用了客户忠诚,但又屡次打击客户的热情; 5. 忽视了营销人员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作用; 6. 将自己为中心封闭起来,技术创新滞后,对 市场认识不足。
产品展示
NOKIA
NOKIA
NOKIA CEO
约玛-奥利拉 Jorma Ollila
首任CEO 1992年就任 2006年离职 成就:NOKIA在2000年 成为欧洲市值最高的公司
NOKIA
NOKIA CEO
康培凯 OlliPekkaKallasvuo
1992年 副总裁和CFO
2005年 第二任CEO
NOKIA
千湖之国的芬兰,玻璃工艺曾举世闻名。 但芬兰人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国宝竟败在触 控式式玻璃。 目前芬兰唯一仅存的创新产品“愤怒的小鸟” (Angry Bird)。 它的设计团队芬兰小伙子们,应该是有感而发 吧!
NOKIA
过去的成功不代表现在
路就在脚下,期待NOKIA的变革
NOKIA
NOKIA的前景
现在诺基亚的当务之急,不是放弃低端手 机用户,不做价格相对便宜的手机。而是要花 大力气,做出几款哪怕是一款真正叫的响的手 机,能与三星的Note系列、苹果等叫板的手 机。来提振诺基亚自己的士气,也提振一下越 来越少的诺粉的士气。
NOKIA
总结
NOKIA的失败,是败给了自己。 自负和封闭是阻碍创新的最大敌人。NOKIA的一系列战 略错误根源于对竞争对手的无知,而这又和它试图在偏 远的北欧小国建立一个属于芬兰人的企业帝国有关。 现代企业早已是无国界的,产业集聚的原理告诉我们, 同一行业的顶尖企业会聚集在一起相互学习,形成“外 部规模经济”或由知识“外溢”引起的“正外部性”, 远离产业集聚的中心,试图建立一个以自己为塔尖的封 闭产业群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