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详细)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赏析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 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
原因的作用。
h
7
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 ”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 该读成“huá”。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且。
的 奇异雄 伟
不同寻常的 景象
险阻僻远的 地方
h
22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古今异义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帮助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h
9

翻译第二段:
h
10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从旁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边之甚寒,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幽深的样子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曰:那“不些出,火且尽。”遂与之形 尽俱作 头出动。,走到
h
28
特殊句式
• 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h
29
第四自然段
“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h

游褒禅山记全面详细

游褒禅山记全面详细
褒禅山碑林
位于山脚下,收藏了大量古代碑刻 和石刻,记录了褒禅山的自然景观 和人文历史。
石刻与碑文
石刻艺术
褒禅山上的岩石上刻有各种图案和文字,包括佛像、神仙、诗词等,具有较高 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碑文
在褒禅山的不同景点,立有多块石碑,上面刻有文字,记录了历史事件、人物 事迹和文学作品等。
民间传说与故事
游览路线
推荐游客从后山入园,先游览华 阳洞,再前往天平洞和仙人洞, 最后登上山顶,欣赏整个景区的
壮丽景色。
游玩时长
建议游客预留一整天的时间,以 便充分领略褒禅山的自然风光和
人文景观。
交通指南
公共交通
01
游客可以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到达目的地,然后再转乘当地的
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景区。
自驾路线
02
自驾游客可以沿高速公路或国道前往景区,根据导航软件指引
褒禅山传说
关于褒禅山的由来和传说,如“褒禅老母的传说”、“华阳洞的传说”等,充满 了神秘色彩和民间智慧。
民间故事
与褒禅山有关的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如“华阳洞里的秘密”、“神仙下凡的故 事”等,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景观和神秘事物的想象和解读。
04 游褒禅山的攻略
行程安排
最佳旅游时间
春秋两季是游褒禅山的最佳时间, 此时气候适宜,景色优美。
洞穴
褒禅山的洞穴众多,洞内石笋、石幔等形态奇特,具有很高 的观赏价值。
03 褒禅山的人文景观
古代建筑与遗迹
褒禅寺
位于褒禅山核心区域,历史悠久, 是当地著名的佛教寺庙,供奉着 多位菩萨和佛像。
华阳洞古建筑群
位于山腰处,由多个明清时期的古 建筑组成,包括楼台亭阁、庙宇道 观等,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的教案公开课】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所学习的古文大都是实用类文言文,其中有史传(《鸿门宴》、《郑伯克段于鄢》)、行状(《段太尉逸事状》)、奏表(《陈情表》)、书信(《报任安书》),那《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什么?(游记)。

人们常说游记是:“纸上山水”,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对这篇“纸上山水”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王安石一起来继续欣赏褒禅山的风景并一同感悟风景之外的人生体验。

二、课文分析:1 、第一段:这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都写了褒禅山的什么?明确: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2 、第二段:这一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按照游踪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华山洞分为前后两洞,前洞什么样?后洞什么样?着重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

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着重写后洞。

为下一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作者游洞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明确:兴致盎然--有人怠,与之俱出—悔。

3、第三段:这一段主要写游华山洞的心得,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精华部分。

层次划分: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详细)
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课文内容总结: 课文内容总结: 课文内容总结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 ):记叙——游山经过。 游山经过。 记叙 游山经过 ):议论 议论——游山心得。 游山心得。 二(3、4):议论 游山心得 ):记叙的结尾 记叙的结尾,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 者的籍贯、姓名。 者的籍贯、姓名。
申为主观努力
可以无悔矣, 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所得 得到的东 难道
西,心得
重点字词
• 于是: 古今异义。古: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古今异义。 对于这种情况。
不同寻常。 • 非常: 古今异义。古:不同寻常。今:程 非常: 古今异义。 度副词, 度副词,很,十分。 十分。
那些
形作动,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之愈深,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而欲出者,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
代游洞者 动作名, 动作名, 所看到的
懈怠
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不出, 且尽。 与之俱
将要 完
于是
一起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 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视其左右, 不能十一

有志与力, 至于幽暗昏惑 幽暗昏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而无物以 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 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 足以 足够 帮助
用来
而不能至者,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志向,这里引 在

大概 因为
错 误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

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之翻译一、《原毁》1、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译文:早晨晚上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保留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

2、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译文: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周密吗!3、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善之利。

译文:取他的一点,不要求他再有第二点;肯定他的现在,不追究他的过去;生怕他得不到做好事应受的褒扬。

4、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译文:这就叫做不用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的标准对待别人,我看不出他这样做是在尊重自己。

5、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译文:虽然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根源就是怠惰和忌妒。

懒惰的人不能修养品性,而忌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修养品性。

6、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译文: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德行提高了诋毁也随着来了。

二、《留侯论》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译文: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祸难突然降临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动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译文:看老人用来略微显露他心思的言语,都是圣人、贤人相互告诫的道理。

3.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译文: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折服他,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4.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译文:(一个人)虽有复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

5.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译文: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谁能够保全他呢?6.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 2 记游洞经过 • 3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 4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理清思路
一(1、2):记叙——游山经过 。 二(3、4):议论——游山心得 。 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 游者的籍贯、姓名。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 己

尽情享受
形作动
解读第2段
记游洞经过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追记后洞 遗憾心情
平旷 前洞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记游者少
→悔
1、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⑴ 前洞的 平旷 ——后洞的 窈然 ⑵ 前洞记游者 甚众 ——
后洞的来而记之者 甚少、其至又加少 ⑶ “余所至”之 浅 —— “好游者”所至之 深 ⑷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 欣喜 ——
将, 完 于是 一起
快要
盖余所 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
大 所到的 概 (地方)
不及, 不到
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当、正在
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形作动, 已经 照明
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作者简介
王安石纪念馆
江西临川
布置作业
解题
• “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 杂记。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 本朝(宋)人尚理
——严羽《沧浪诗话》 • 利用游记进行说理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水游记: 《游褒禅山记》
《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
谨慎地 选择
第四段: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议
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仆 其文漫灭 碑
音谬
古书之不存 谬其传
何可 胜道 也哉
逻辑 严密
观点: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此段文字哪些地方体现了与第一段的照
Hale Waihona Puke 应?“其文漫灭”“古书之不存”跟上文( )照应; “后世之谬其传”又跟 ( ) 一句 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盖音谬也”
2、此段借仆碑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慨?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
籍贯 姓 名 字
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 记。
第五段:补叙同游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 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 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 川人王安石记。

奇异 雄伟
不同寻常 的景象
险阻僻远 的地方
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

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古今异义
形容词作名词
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帮助
足够 用来

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
志向,这里引 申为主观努力
独其为文犹可识( shí )
今言华( huã ) 如华( huá ) 实之华( huá )者
盖音谬( miù )也
瑰 ( guī )怪
窈( yǎo )然
则或咎( jiù )其欲出者
无物以相( xiàng )之 何可胜( shēng )道
王回深父( fǔ )
作者游踪
慧空禅院
东行5里
每段主要内容 :
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 懊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 用是什么?
为第三段的议论作铺垫。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对于这 种情况
语气词
取观 独察
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
心得, 因 他

收获 为 们
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

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
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 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样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 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
解读第5段
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结构总结
介绍山、碑
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
记叙 介绍洞

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华阳洞
王安石的名言: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可法, 人言不足恤。
听读课文
• 注意字词的读音。 • 注意长句的停顿。 • 概括文章每段主要内容。
字词读音
庐冢( lúzhǒng ) 卒( zú )葬之 有碑仆( pū )道
其文漫 ( màn )灭
褒禅山名扬海内外。褒禅山主要
山峦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 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 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 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满山林木葱茏,枫叶、葛藤和知
名、不知名的山花,色彩斑斓, 生机勃勃。 华阳洞是褒禅山旅
游区的主景观,洞深1600米,有 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 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
《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 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 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 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 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 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是“唐宋 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 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 《临川集拾遗》。
之,
名作动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个)缘故 命名
……者……也,判断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因为 是
山南水北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

碑文
动文

词字

“花山”。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空旷
名作状

从旁边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问其深,
深远幽暗的 样子
形作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洞者
动作名
懈怠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大概 错
因为 误
解读第1段
介绍褒禅山概况
行文顺序: 交代褒禅山之名和它的本名的由来①—④句
→从仆碑看出本名读音之谬⑤—⑥句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 山之_洞__、山之_碑__。
2、本段内容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看似闲笔,是否显得赘余?
不是。因为第一段与第四段内容相照 应。它是第四段议论的根据和材料。
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河上
泛舟,洞洞相通。”前洞有“华
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 年游览路线,
慧空禅院
华阳洞
舒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创始人和第一届主席,后任第2届、第3届名誉主席、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毛泽东主席赞扬他是“红军书法家、党内一 枝笔”,是当代自成一体的书法大师。
以致于
至于小李,你就别管了 另提一事
古今异义
十一
数字 十分之一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学者
治学的人
表结果
所以 ……的原因
用来……的(表凭借)
回上层
以的用法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为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修饰 火尚足以明也 用来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 以远,则至者少
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难道
得到的东
西,心得
解读第3段
古人求思之深
游华山洞的心得
有志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 无悔矣
有物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
形的结果如何? 夷以近——游者众
险以远—— 至者少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 些条件?在作者看来,哪个更重要?
形作动,照明 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 动作名,流传的文字
古今异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不同寻常
非常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意外的事故
非常好 十分
于是余有叹焉 对于这种情况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此
请他,于是他来了 顺承连词
至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到引出处所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到了…的结局
有志有力有物;志更重要,力与物也重 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 能“无悔”、无“可讥”。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
对于
因 感叹 取独 形容词使动
动作名,流
传的文字
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