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逐字稿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通用6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2.让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串讲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3.凡是要学生辨析、积累的实词和虚词,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义和作用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读过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经出现过的意义和用法,使之反复巩固,温故知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记”即游记,代表一种文体。
作者一般借记游而进行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像《醉翁亭记》,作者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写作背景。
1.关于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现在江西省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诗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间有情韵深婉之作。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关于本文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
12年后(1070年)拜相。
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
三、课内预习。
对照注释细读课文第1、2两段,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四、讲读第1、2段:(一)指名朗读、口译。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游褒禅⼭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后,以追忆形式写下的⼀篇游记。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中语⽂《游褒禅⼭记》课⽂原⽂ 褒禅⼭亦谓之华(huā)⼭(褒禅⼭,旧称华(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县城东北7.5公⾥),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
距其院东五⾥,所谓华(huā)⼭洞者,以其乃华(huā)⼭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漫灭,独其为⽂犹可识⽈“花⼭”。
今⾔“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以上五六⾥,有⽳(xué)窈(yǎo)然,⼊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拥⽕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有怠⽽欲出者,⽈:“不出,⽕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好游者尚不能⼗⼀,然视其左右,来⽽记之者已少。
盖其⼜深,则其⾄⼜加少矣。
⽅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所罕⾄焉,故⾮有志者不能⾄也。
有志矣,不随以⽌也,然⼒不⾜者,亦不能⾄也。
有志与⼒,⽽⼜不随以怠,⾄于幽暗昏惑⽽⽆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也。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fǔ),余弟安国平⽗(fǔ)、安上纯⽗(fǔ)。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终版)电子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最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游褒禅山记》全文;(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掌握其含义;(3)了解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写作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作者的观点;2. 欣赏文本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复杂句子的含义;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 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本、图片、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和课文内容;3. 准备相关讨论问题和思考题,以便课堂上进行互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游褒禅山记”,提问:“游褒禅山”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僻词语和难句的问题;(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进行交流和互动;(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
4. 文本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精彩词句和表达技巧;(2)学生朗读并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段落;(3)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悟。
5. 思考与反思:(1)教师提出与文本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进行深度反思;(3)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反思成果,进行互动交流。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篇一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篇二1、复习第一段翻译2、讲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远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悔3、讲解第三段游华山洞的心得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4:作业:书面翻译第三段并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三【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三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有所感慨。
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因为这一点而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王安石及相关背景知识。
技能目标:了解词类活用;进一步了解游记类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正确处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教学重点】了解掌握词类活用,了解“其”的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背诵课文第三段,从中领会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教学方法】串讲法、研读法【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明确:“无限风光在险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二、文学常识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
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风格豪放。
2.褒禅山、华阳洞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华阳洞是褒禅山主景观,洞深1600米,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特点是“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3.背景资料: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当时,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
三、语言知识点1.字音无物以相之xiàng胜道shēng王回深父fǔ2.文意(1)实词活用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名—动,居住,筑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动,命名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取名火尚足以明也形—动,照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动,弄错;动—名,流传的文字;名—动,说明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动,穷尽常在于险远形—名,险要偏远的地方有泉侧出名—状,从侧旁问其深形—名,深度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动,极尽则其至又加少矣动—名,到达的人(2)古今异义古义:今义: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数字十一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一般副词:十分、很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达连词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求学的人有学问的人(3)特殊句式①状语后置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②判断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此予之所得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③省略句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4)一词多义[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道]有碑仆道(路,道路)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何可胜道也哉(说,讲)策之不以其道(方法)[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文过饰非(掩饰)[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对,正确)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3.疑难句释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是一个连锁复句,用“……愈……,愈……,……愈……”来表示这种关系。
第一个分句“入之愈深”是条件,第二个分句“其进愈难”是紧承这个条件所产生的结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个分句的主语是不相同的,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余与四人”,因承上省略,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进”,“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其见”,“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
这句可以译成这样:进洞越深,那往前进就越困难,可是看见的东西就越新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这是一个“……者,……也”表判断的句式。
谓语部分的“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是一个判断句式。
“乃”是判断词,课本上把“乃”注作“是”这是对的。
但又说“乃”在这里有“在”的意思,这似乎缺乏根据。
看来这是编者随文意译,而这样的意译是不妥当的。
因为“乃”在辞书里,并不作动词用。
“华山之阳”译作“在华山的南面”的“在”,只是在翻译时根据前后文的意思添加进去的。
这句话可以说成“以其乃在华山之阳名之也”,可见有没有“在”字,“乃”是判断词。
在这里还要注意:“乃华山之阳”是原因,“名之”是结果。
“名”在这里充当动词使用,释为:称或叫做。
整句可以翻译为:所谓华山洞的说法,是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才这样称呼它。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这句话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但它只问不答,而是把要表达的确定意义包含在问句里。
虽是问句,可意思是明确的。
这同平铺直叙的表达比较起来语气强烈,加重了语言的力量,能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A.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B.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四、整体感知(一)文章结构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写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
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三、四段),写游山的心得。
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
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五段),是记游的结尾。
补述游山的同伴和时间。
(二)文章主旨1.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一句是全文主旨的概括。
2.追问:作者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明确: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明确: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明确:“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夫游之乐”是指什么说的?明确:至洞之深处。
为什么到了洞之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明确: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现了这样的意思。
4.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随之”。
小结:“随之”,就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三)品读课文1.研读第一段。
学生齐读第一段,然后教师范背第一段,学生如果还有读不准的字音要记好笔记。
同时思考:介绍“褒禅山”的语句有哪些?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明确:第一问比较简单,只是提示学生背诵的层次。
第二问要提示学生寻找文中相照应的地方。
2.研读第二段。
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
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
那么,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