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网渔具选择性装置
tuowang

关于拖网以及拖网作业的认识A15海渔 150203105 裘泓杰所谓的拖网就是是利用船舶的运动,拖曳渔具在海底或海水中前进,迫使渔具经过水域中的鱼虾蟹等捕捞对象进入网囊,达到捕捞的目的。
作为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渔业作业方式,它不像刺网作业或钓鱼作业那样被动等待,而是自己主动出击。
通过发现渔场鱼群,并且及时的下网,拖曳,捕捉,收网,到达获得目标预期的渔获量,从而到达盈利的目的。
拖网按结构分为单片、单囊、多囊、有翼单囊、有翼多囊、桁杆和框架七个型。
按作业船数和作业水层分为单船表层、单船中层、单船底层、双船表层、双船中层、双船底层、多船七个式。
这七个型、七个式构成了庞大的捕捞拖网作业体系,拖网是一种适合深海作业,捕捞深海渔业资源生物的一种作业方式,不同的型、式对应不同的作业环境,适应不同的作用鱼群,选择合适的型、式,以达到捕捞效率的最大化,工作结构的最优化。
拖网作业虽然简单,放网收网,似乎就是拖网作业的全部,看似简单的作业方式,其实对于捕捞作业工作者对于鱼群、渔场有一定的认识,同时需要有综合性的判断。
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从什么时候下网最好,从什么位置下网刚好,收网的时间的把控,等等都是需要船长,渔业捕捞工作者有足够的经验作为支持。
拖网时间过短自然导致渔业资源还没有利用、捕捞完全,浪费了渔业资源;而拖网时间过长,导致其中一段或几段时间中并没有将鱼群捕捞入网,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拖网作业的优点很多,如拖网作业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有较高生产效率。
这些拖网作业的优势使得拖网作业存在至今,无论是渔具发展史上还是如今,拖网作业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渔业捕捞作业方式。
中国早在明代就有了“牵风”等船型的风拖网渔船。
19世纪末西欧首先研制了机动拖网渔船,后世界各地逐步开始制造。
20世纪50年代英国又研制尾滑道拖网渔船,已成为世界上拖网渔船的主要船型。
中国于1905年由张謇从德国引进了国内第一条机拖网渔船“福海号”;1912年自行建造了第一艘钢质拖渔船。
欧洲地区选择性虾拖网渔具的研究进展

北大 西洋 北方 长额 虾拖 网 渔业 始 于 2 纪 5 O世 O
~
6 年代的巴仑兹海 和格 陵兰东部 ,并逐步 向南 o
究涉及方方面面 ,而忽略渔业 自身的特点 ,仅从技 术手 段上探 讨 选择性 研究 对特定 渔业 的生 产实 践及
基金项 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06 A O A 5 ;教育部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 专项科研基 金 ( 0 5 24 0 ) 20 B D 9 0 ) 20 06 0 4 ;上海市 重点 学科建设项 目
( I0 ) T 1 1 作者简 介:张健 ( 99一) 17 ,男,讲师 ,博士生。E—ma :j hn @sf.d .n i —za g hu eu c l 通 讯 作 者 :孙 满 昌 ,男 ,教 授 。E—m i cu @ s u eu c al :m sn l . d. n f
深入 开展选 择 性研究 的 指导意义 并不 十分 明确 。
收 稿 日期 : 07— 7— 0 20 0 3
发展 直 至圣 多美 、普 林 西 比的海湾 以及 F ny和缅 ud 因湾 。 19 98年 ,该 渔 业 的 总 上 岸 量 为 3. 38万 t ,
其中 , 加拿大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 13 / ,格陵兰
但这些研究与国外的研究成果相 比仍存在一定 的差 距 。北大 西 洋 北 方 长 额 虾 P nau oel、东 北 adlsbrai s
大 西洋 和地 中 海 海 螯 虾 Np r snr gcs 网渔 eho ov i 拖 p e u 业 是欧洲 地 区最 为重要 且开 展选 择性 捕捞研究 最早 的渔业 。本 文 中 ,作 者从 上述虾 拖 网渔业 的兼 捕特
人类活动对海洋鱼群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海洋鱼群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广泛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海洋鱼群的影响。
从过度捕捞到污染物的排放,人类的行为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海洋环境,对鱼群的数量和种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类活动对海洋鱼群的具体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人类活动对海洋鱼群最直接的影响之一。
大规模的商业捕鱼导致许多鱼类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包括一些重要的食用鱼类。
过度捕捞不仅导致某些鱼类灭绝,也破坏了整个食物链的平衡。
例如,过度捕捞大型掠食性鱼类,会导致食物链中更多小型鱼类的数量增加,进而对其他生物种群造成了压力。
解决办法:为了保护海洋鱼群,采取可持续的渔业管理至关重要。
这包括设定捕捞限额、禁止捕捞特定物种的繁殖期,以及推广可持续捕捞方法,如选择性捕捞和保护海洋设施。
2. 捕鱼工具和捕鱼方式捕鱼工具和捕鱼方式对海洋鱼群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一些传统的捕鱼方法,如底拖网和爆炸捕鱼,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这些捕鱼方式不仅捕获目标鱼类,还误伤和杀死其他无关的海洋生物,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解决办法:积极采用更环保和可持续的捕鱼工具和方式,如装置网、围网和渔具选择性。
限制或禁止使用破坏性的捕鱼方法对保护海洋鱼群至关重要。
3. 污染物的排放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物排放也对海洋鱼群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水污染、河口污染和海洋污染导致了水质恶化,破坏了鱼类栖息地和食物链。
毒性物质的释放对鱼类的存活和繁殖产生了负面影响,从而导致鱼群的数量减少。
解决办法: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是减少海洋污染并保护鱼类的关键。
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水排放以及加强监管工业废水的处理是可行的解决方案。
4. 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和气候变化对海洋鱼群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海洋温度升高和海水酸化对鱼类的生存和繁殖条件造成了冲击。
一些鱼类无法适应水温的变化而迁徙或灭绝,而其他鱼类则受到疾病、寄生虫和食物短缺等因素的影响。
桁拖网渔具分隔网片对蟹类的分隔效果

布数据 的拟合 发 现 , 随着 网 目尺 寸 的 增 大 , 分 隔 网 片对 三 疣 梭 子 蟹 ( P o r t u n u s t r i t u b e r c u l a t u s ) 、 细 点 圆趾 蟹
( O v a l i p e s p u n c t a t u s ) 的5 0 % 留存 甲宽 和留存率 范围均有所增 大 ; 而上 述 2种蟹类 个体接触 不 同网 目尺寸分 隔
第3 5卷 第 2 期
2 0 1 3年 05 月
海 洋 渔
Ma i r n e
业
Vo 1 . 35 , No . 2
Ma y , 2 01 3
Fi s he r i e s
文章编 号 :1 0 0 4—2 4 9 0 ( 2 0 1 3 ) 0 2— 0 2 1 7— 0 7
s e p a r a t o r p a n e l s o f d i f e r e n t m e s h s i z e s( 6 0 am,7 r 5 m m a n d 9 0 m m)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i n t h e L v s i F i s h i n g
要 :传统捕虾桁拖 网渔具 网目小 、 渔获对象繁杂 、 选择性能差 。使用 网片式分 隔装 置 、 实现渔具 的选择性
捕捞是缓解这一 问题 的有效手段之一 。2 0 0 5年秋汛 期 间 , 在 吕四渔 场桁 拖 网渔 业 中开展 了网 目尺寸 分别 为 6 O 、 7 5和 9 0 m m分隔 网片 的海上生产试 验 , 本文 通过蟹 类渔 获为研 究对 象 , 分析 分 隔网片 对其 的分 隔效果 。 试验结果显示 , 使用 以个体接 触分隔 网片概率 和网片对 个体 的留存率 为基 础 的分 隔效率模 型 , 对 蟹类 甲宽 分
国外可持续捕捞渔业技术新进展

国外可持续捕捞渔业技术新进展1概况全球捕捞渔业产量近年来一直徘徊在9000万t左右,2011年达到了9050万till。
产量虽然维持稳定,但主要经济鱼种的捕获量波动明显,许多具有高经济价值的底层鱼类资源量明显减少。
据估算…纠,在过去20年里全球渔捞努力量( fish- ing effort)已增加了约20%。
虽然在许多发达国家捕捞船队规模最近已有减小,但在过去30年中全球捕捞船队规模翻倍,2010年达到了436万艘,其中配有各类动力的渔船数量约占60%。
由于过度捕捞,渔船在探测鱼群上所花时间更长了,而鱼群也趋于在更深的外海水域活动,因而必须使用更大的渔具,在更广更深的海域内作业,这种局面导致渔船捕捞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各类与渔业捕捞相关的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如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捕鱼技术都起源于渔业资源丰富的年代,那时所花费的能源成本远比现在的水平低得多,捕鱼业对水体和大气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也较少关注。
事实上,每一种捕捞技术,每一种类型的渔具以及捕鱼方式都存在各自的优缺点,每一种渔具的适用性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所要捕捞的目标鱼种和所在海域的作业条件H]。
渔具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总体上主要取决于渔具的物理特性,渔具的作业机制,渔具的使用地点、时间和方式,以及渔具的使用范围。
某一渔具对生态系统的某一方面可能有高度影响,对生态系统其它方面的影响却可能很低。
同样地,渔业捕捞的燃料消耗量也随所使用的不同渔具类型、捕捞方式、作业技术以及渔港和渔场之间的不同距离而有显著不同。
对渔具类型的燃油消耗模式的研究显示,被动渔具(如鱼篓、定置网、延绳钓及刺网等)的燃料消耗量通常低于主动渔具(如底层拖网等)。
而包括底层围网在内的以慢速拖曳一段有限的距离合围起来的围网渔具的燃油消耗量则介于上述两种渔具之间。
像中层拖网和围网等主动渔具捕捞具有一定密集度的目标鱼群,经短距离拖曳就能得到上百吨的渔获,因此,单位捕捞量下的燃油消耗通常较低,尤其是中层围网,它是最具燃料效率的捕鱼技术之一,虽然使用中层围网的渔船花在探测鱼群上的时间和消耗的燃料常常比实际捕鱼所花费的要多。
拖网概论(trawl

第七章拖网概论(trawl net general)第一节概况一、捕鱼原理拖网是目前海洋渔业生产中效益较高的渔具之一,属于过滤性的运动渔具。
它依靠机器、风力或人力为动力,拖曳具有一囊两翼或仅具有袋形的网具,利用船舶的运动,拖曳渔具在海底或海水中前进,迫使渔具经过水域中的鱼虾蟹等捕捞对象进入网囊,又不刺缠网目,达到捕捞的目的。
二、作业的特点1、拖网生产主动灵活,积极追捕鱼群,捕捞效率高,作业范围广;2、拖网的捕捞对象广泛,能捕捞海洋和内陆中比较比较密集的水产经济动物;如鱼类、甲壳类、头足类、螺、贝类等。
3、拖网类渔具型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分布也比较广泛;4、产量高、产值大。
三、世界拖网渔业概况17世纪:风帆渔船—→19世纪后期:蒸汽机拖网渔船,采用直接式网板拖网(无袖)—→20世纪10年代:双船有袖拖网,采用扩展形网板—→1924年,采用V、D式网板拖网—→1954年,英国建造了第一艘大型冷藏加工单拖船(尾滑道拖网船,具有先进的渔航仪器)。
目前有70多个国家从事拖网渔业生产,大搞拖网生产的有:日本、前苏联、中国、美国、智利、秘鲁、印度等。
拖网所占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5%以上,有的国家达75%以上。
目前,捕捞出现了过度现象,为此应综合利用资源,进行选择性渔具渔法的研究,同时减少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我国拖网渔业概况16世纪:浙江渔民采用“大对”作业,—→18世纪:广东用两船拖一网,拖网风渔业,—→1876年广东汕尾出现杵拖网渔业,—→1905年,从德国引进机轮单拖网,—→1925年:日本引进机轮双拖(特点:单一、数量少、马力小、性能差、单产低)—→1950年以后,开始发展,—→60年代以后,发展速度很快。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拖网捕捞操作技术逐渐实现了机械化,出现了三大革命:1、渔探仪的出现:把盲目捕捞转变为瞄准捕捞;2、合成纤维的出现:改变了三天打鱼,二天晒网的局面,降低了生产成本;3、动力滑车的出现:减少了渔民的劳动强度。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具选择与使用

海洋渔业工作中的渔具选择与使用海洋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资源进行捕捞和养殖的重要经济活动。
在海洋渔业工作中,渔具的选择与使用对于捕捞效率和资源保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渔具类型和特点、渔具选择的因素、合理使用渔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渔具类型和特点1. 拖网:拖网是一种常用的捕鱼工具,特点是容量大、鱼类捕获面广。
拖网可以分为底拖网和水层拖网两种类型。
底拖网主要用于捕捞底居鱼类,水层拖网则用于捕捞游弋鱼类。
拖网的主要材料是聚酯纤维,具有抗拉强度大、耐磨损等特点。
2. 围网:围网是一种利用障碍物阻挡鱼类活动并逐渐收缩以捕捞鱼类的渔具。
一般由网布、浮球、沉球等组成。
围网采用环保型的聚乙烯材料制作,具有抗倾覆、阻挡效果好等特点。
3. 钓具:钓具是用来进行钓鱼活动的工具,主要由鱼竿、鱼线、鱼饵组成。
常见的钓具有手竿、海竿、钓桶等。
钓具根据所钓鱼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海竿适合捕捞大型海洋鱼类。
钓具一般采用轻质、抗拉强度高的材料制作,方便携带和使用。
二、渔具选择的因素1. 渔区环境:渔具的选择需要根据渔区的水深、海底地形等环境因素进行合理选配。
比如水深较浅的海域适合使用拖网,而水深较深的海域则适合使用钓具。
2. 目标鱼类: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生态习性和捕捞特点,渔具的选择应根据目标鱼类的大小、活动方式进行合理搭配。
例如,钓鱼时需要选用合适的钓竿和鱼饵,以吸引目标鱼类。
3. 捕捞效率:渔具的选择还受到捕捞效率的影响。
为了提高捕捞效率,可以选择具有大面积、高阻力、较高速度的拖网和围网。
而钓具则适用于针对性较强的捕捞活动。
三、合理使用渔具1. 捕捞季节:不同季节渔获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渔具的选择和使用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
例如,在春季捕捞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围网的使用以捕捞大量迁移的河流鱼类。
2. 捕捞限额: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许多国家设定了捕捞限额。
渔民在选择和使用渔具时要对捕捞限额进行合理规划,避免超量捕捞。
3. 渔具维护:渔具的维护和保养对于延长使用寿命和提高捕获率至关重要。
spme与gcms联用分析缢蛏中的风味物质

6
• 采用组织学和电镜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缠卵腺及其腺体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缠卵腺是由缠卵腺壁(包括外膜层及肌肉层)、分泌叶瓣两部分构成。分泌叶瓣由结 缔组织和两类细胞组成(Ⅰ型细胞和Ⅱ型细胞),其中Ⅰ型细胞起分泌功能,其中以糖 蛋白为主;Ⅱ型细胞没有分泌功能,可能对Ⅰ型细胞起支持作用。在Ⅰ型细胞中,分 泌颗粒在高尔基体上合成后,分散在细胞质中,向细胞膜移动,最后细胞以胞吐的形 式将糖蛋白释放到细胞外。为实现桁拖网渔具的渔获分离,在吕四渔场进行了2个航 次的网片分隔试验。试验中,在不同网囊中安装网目尺寸分别为60mm、75mm和 90mm的菱形网目网片,将网囊分为上下2层(下层称为鱼囊、上层称为虾囊)以实现 渔获分离。试验结果显示,随着分隔网片网目尺寸的增大,鱼囊中鱼类(短吻舌鳎( Cynoglossus abbreviatu)、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和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s lucida))渔获重量占鱼类总渔获重量比例逐渐下降;利用分隔装置效率分 析模型对不同鱼类的渔获体长分布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同一种类接触不 同网目尺寸分隔网片的概率没有显著的差异;(2)短吻舌鳎和小黄鱼(包括棘头梅 童鱼)接触分隔网片的概率曲线有着明显的区别,表明上述2种鱼类在网囊中的行为 差异很大;(3)随着分隔网片网目尺寸的增大,分隔网片对鱼类个体的尺寸选择性 也逐渐增大,导致了分隔效率降低;(4)多囊桁拖网各网囊的鱼类渔获重量不存在 显著性差异,各网囊的作业强度相等;(5)分隔网片与相同网目尺寸的网囊网目选 择性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在水温胁迫下长蛸血细胞密度显著降低三种血细胞数量和百分比发生显著变化在血清肝和胃组织中三种保护酶活力均显著降低后又显著升高一种呼吸酶ldh活力显著降低后又显著升高acp和akp酶活力均显著降低两种消化酶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均发生显著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锥形网和RES组合
• 大规格Super shooter BRD
二、捕鱼拖网中的选择性装置
• 鱼类拖网包括两类:中层鱼类拖网和底层 鱼类拖网。由于中层拖网往往是以捕捞集 群鱼类作为主要捕捞目标,因此具有高度 的选择性。
• 丹麦式和瑞典式的逃逸窗口设计
• 黑色网片取代绿色网片 (影响鱼类的逃逸行为)
• 漏斗网片不仅具有导向、引导渔获的功能, 有时候,网目较大的漏斗网片可以直接作 为一种用以分离鱼类兼捕的BRD ,可以将鱼 类兼捕引导至插入拖网身网 美国: Morrison软TED是为了在虾拖网渔业 中分离大型生物而设计。
• 墨西哥:刚性栅栏所组成的BRD ,能有效地 减少海龟兼捕而对虾类渔获影响较小。
• 设计V型垂直分离装置 :这一设计在结构上包括了 在拖网上缝制不同尺寸的方形或长方形网片,以利
用鱼类和对虾之间不同的游泳能力,将鱼类引导至
拖网上部并从逃逸出口释放。逃逸口(称为“天 窗”)设置该装置的上面以便不穿越BRD的鱼逃逸。
• 鱼类分隔装置 : 安装在紧靠网囊 前部的BRD,用 以引导水流和移 动较慢的虾类进 入网囊,而允许 鱼类向前游动并 穿越设置在特定 位置逃逸口逃出 拖网 。
一、虾拖网选择性装置
• 选择性装置的作业原理可以分为两类: • 利用生物行为特性的分离机能:通过目标
种类和兼捕种类之间的行为差异来减少兼 捕的装置,这类装置亦被称为被动式的选 择性分离装置;
• 物理的分离机能:通过目标种类和兼捕种 类个体大小不同原理来减少兼捕的装置。
利用虾类和鱼类行为差异分离兼捕种类 的BRD
作为网囊材料来改善方 形网目逃逸出口的性能 。
• 巴伦支海的水平分隔网片
• 底拖网中Sort-V硬分隔装置
• 硬BRD Sort-V鱼类分隔装置
• 硬BRD EX-it鱼类分隔装置
• 不同栅条间隔栅格的分隔栅
三、提高拖网网囊选择性的设计水 平
• 改善拖网渔具选择性的方法有很多,主要 是上面介绍的一些对拖网渔具结构上的物 理改变。然而,在很多情况下,网囊的不 同设计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网囊网目的 选择性 。
• 最早的虾拖网BRD是利用鱼类和虾类行为差异 设计的各类水平或垂直网片。例如使用一水 平网片将虾拖网分为两部分,用来从牙鲆中 分离褐虾。这一设计的原理就是虾类受刺激 后,垂直向上弹跳到,从而进入上面的网囊, 而牙鲆则进入下面部分,并从下面部分逃逸。
• 除了水平的隔网片外,还有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具有双层网 翼(内层网目较大)的拖网(被称为“BCF虾分类拖网”, BCF shrimp sorting trawl)来减少鱼类兼捕。这一设计是通过 允许一些底层鱼类朝一安置于底部的逃逸出口移动来完成的, 同时也对商业拖网的网口进行改造,以便具有向上游泳行为 的种类从上纲上面逃逸。通过内层大网目网片的虾被外层网 片保留下来并导向进入网囊。
了许多适合于特定渔业的选择性装置,例如拖网 渔具中的各种兼捕减少装置,如Nordmøre栅、方 形网目网片等。
• 一、虾拖网选择性装置
• 选择性装置研究中最为全面而且技术最为 成熟,运用选择性装置是为了减少经济鱼 类幼鱼兼捕和部分濒危种类的兼捕;
• 二、捕鱼拖网中的选择性装置
• 目标种类为鱼类的拖网,选择性装置的使 用可以减少其它鱼类的兼捕。
• 挪威 :使用倾斜的分隔网片,用来减少北 方长额虾拖网渔业中所兼捕的重要经济种 类的幼鱼。
• 挪威:刚性分隔栅所组成的BRD 。
• 澳大利亚虾拖网渔业中的AusTED,它的特 点是分隔栅是采用柔性的外包塑料的金属 线制成,以约70°的倾角安装于拖网内部, 并在栅栏前后都设置一个网片漏斗,第二
拖网渔具选择性装置
• 渔具选择性装置的研究起始于世界渔业资源开始 衰退、兼捕抛弃问题逐渐被认识的20世纪60年代。 期间,欧洲的渔业科学人员开始对虾拖网进行 BRD(Bycatch Reducing /Reduction Devices,BRD) 的研究和开发。但是在近几十年中发展迅速,尤 其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各国的渔业工作者和 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的选择性装置的试验,发明
个漏斗是为了防止拖网在停车后鱼类逃逸 而设计的。
两种BRD的组合
• 有学者认为通过同时考虑尺寸和行为区别 原则而联合设计的BRD,可能会允许一系列 不同种类和尺寸的兼捕从拖网中逃逸。
• 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拖网效率装 置”的兼捕减少装置 :由设置一倾斜的刚
性栅格以及一个安装在侧面逃逸窗口(所 有部分都安置在一个钢结构中)组成。
• 佛罗里达虾渔业中的组合BRD
• 澳大利亚组合BRD
虾拖网渔业中其它的BRD辅助设计
• 为了减少虾类的渔获从逃逸出口逃逸而造 成渔获损失,经常会在逃逸出口外面设置 一块覆盖网片用来阻止游泳能力较弱的虾 类的逃逸,而兼捕鱼类幼鱼的游泳能力较 强,可以通过覆盖网片的逃逸口逃出。
• 澳大利亚 NAF TED装置
• 辐射状逃逸结构 :在FSD装置的设计基础上, 成功设计出的一种新型的兼捕减少装置。
• 鱼眼 :安置在网囊前面的钢制金字塔型的 结构,可以使鱼类发现这BRD内部的缓流区, 并从开口逃逸。
• 扩展网目设计 、延长漏斗设计 :安置在网 囊前面的大尺寸方形网目所围绕的漏斗所 组成。
• 有研究已经证实,方形网目网片的使用, 可以有效减少幼虾。
• 在菱形网目网囊上,使用方形网目窗口, 用以释放游泳能力较强的兼捕种类 。也就
是一种装有复合方形网目窗口的菱形网目 网囊设计。
通过个体尺寸差异分离兼捕种类的BRD
• 这种BRD主要有结构上主要由相对简单倾斜安置 的网片或栅栏等组成的BRD和直接使用漏斗网片 作为分隔网片的BRD,通常被设置在紧靠网囊的 前面部分。不可否认的是,这类BRD可能会改变 鱼类行为,并成为鱼类逃逸机理的一部分,但是 这类兼捕减少装置主要还是根据种类间个体尺寸 差异原理来进行渔获分离。通常,它们将尺寸大 于装置开口(网目和栅条间隔)的鱼体排除出拖 网,而使个体较小的虾类渔获通过这一装置进入 网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