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开展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种策略以《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的教学为例

开展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几种策略以《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的教学为例

二、教学策略
1、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历 史故事、背景介绍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来。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是如何成功说服秦王的?他用了哪些方法 和技巧?这样的思考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2、注重基础知识
参考内容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 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许多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会遇到困难。本次演示以《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为例,探讨高中文言 文教学的策略。
一、背景介绍
《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郑国,烛 之武凭借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王退兵的故事。文章展现了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 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因此,本篇课文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
二、教学策略
1、背景介绍:在开始教学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背景知识,包括 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文化背景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 主题。
2、逐句阅读:在初步阅读文章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句阅读,并针对每 个句子进行讲解和翻译。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重点词汇和语 法结构,帮助学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1、背景介绍
在《烛之武退秦师》教学中,教师可以先介绍作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 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例如,教师可以介绍春秋时期诸侯 争霸的情况、秦晋围郑的原因和过程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 景。
2、文本解读
在背景介绍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内涵。例如,教师可 以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思想主题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 内涵和思想。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感受文章 的韵味和美感。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史传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这类文本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本文将针对史传类文言文阅读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史传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将能够:1. 掌握史传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2. 提升对于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推测、总结、判断等;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史传类文言文的选材可以选择经典的历史人物传记,如《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或者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传记,如《晋书》中的《晋武帝纪》等。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安排,选择一到两篇史传类文言文进行教学。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学生对于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人物和背景。

同时,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意义。

2. 预习在学生预习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课文的注释、解读或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 阅读训练学生进行文言文史传的阅读训练,可以选择全文阅读或者分段阅读的方式。

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总结和判断等阅读理解运用。

4. 分析讨论选择重点段落或者章节,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借助学生的共同探讨来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5. 培养应用能力将学生对于史传文本的理解能力应用于其他相关的题材,如历史研究、历史小说的阅读等。

引导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和应用文言文。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或者考试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练习和作业的评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对于史传文本的理解深度、推理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史传类文言文教材;2. 辅助材料:文本注释、解读、历史背景知识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导入和辅助解释的图片、视频等。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文言文之“史传类文言文”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史记》5篇阅读(附答案和全文翻译)(一)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里中社,平为宰①,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

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

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

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②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①宰:主持割肉的人。

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涉起而王陈王:称王B.使使归项王使:使者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赠D.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意:怀疑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计谋的一组是( )①项王为人,恭敬爱人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④宣言……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⑤佯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少年时虽然家境贫穷,但是喜欢读书。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

新人教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11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含解析).doc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2020年全国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

父思,武昌太守。

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

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

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

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

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

母忧..去职。

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

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

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

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

”十年,卒,时年四十二。

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

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高中文言文史传类文本阅读(有详解)

高中文言文史传类文本阅读(有详解)

语文史传类文本阅读(1)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继昌字世长。

初,父崇矩与太祖同府厚善,每太祖诞辰,必遣继昌奉币为寿。

尝畀弱弓轻矢,教以射法。

建隆三年,荫补西头供奉官。

太祖欲选尚..公主,崇矩谦让不敢当,亟为继昌聘妇,太祖颇不悦。

开宝..五年,继昌迁如京副使。

后入为东头供奉官,监大名府商税,岁课增羡。

会诏择廷臣有劳者,府以名闻。

至道二年,蜀贼平,余党颇啸聚,拜峡路二十五州军捉贼招安都巡检使。

贼酋喻雷烧者,久为民患,以金带遗继昌,继昌伪纳之,贼懈不设备,因掩杀之。

咸平三年,王均乱蜀,与雷有终、上官正等同受诏进讨,寨于城西门。

贼忽开城伪遁,有终等各以所部径入,继昌亟止之不听,因独还寨。

贼果闭关发伏,有终等仅以身免。

继昌按堵如故,所部诸校闻城中战声,泣请引去。

继昌曰:“当俟主帅..命。

”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

继昌入城,严戒部下,无扰民者。

获妇女童幼置空寺中,俟事平遣还其家。

继昌急领兵追贼至资州,闻均枭首乃还。

大中祥符元年,进秩东上閤门使。

俄以目疾求归京师。

少愈,令枢密院传旨,将真拜刺史。

继昌以疾表求休致..。

未几,改右骁卫大将军。

其子遵勖,尚万寿长公主。

天禧初,主诞日,邀继昌过其家,迎拜为寿。

帝知之,密以器币、珍果等赐之。

二年冬,卒,年七十二。

继昌为治尚宽,任峡路时,与上官正联职。

正残忍好杀,尝有县胥护刍粮,地远后期,正令斩之,继昌徐为解贷焉。

郑伸者,早死,其母贫饿,尝诣继昌乞丐。

继昌召见,与白金百两,时人称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六》,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B.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C.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D.是夕/有终驰报至/徙继昌屯雁桥门/三月破弥牟寨/斩首/千级均脱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尚,在此意为被选中与公主婚配。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原卷版)

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原卷版)

2024年高考二轮复习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卷02 文言文阅读之史传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跗,以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疵曰: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二子出,疵入曰:智伯不悛。

.臣子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取材于唐代李翱《杨烈妇传》)注:①李希烈:唐德宗时为淮西节度使,建中三年称王,公然反唐。

4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不足,死焉,职也职:本分B.不如亟去亟:赶快C.侃遂忍之,复登陴陴:城墙D.率其徒将超城而下超:超过4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B.君如逃,则谁守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C.以瓦石中贼者有以弱弓射贼者D.力不足,死焉,职也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49.对下面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既无兵又无钱,怎么办?B.百姓皆其战士也老百姓都是你的战士C.虽然,岁满则罢去尽管县令是一城之主,但是任期一到就会离开D.贤者古亦稀,独后代耶?古代有贤德的人也不多,岂止是后代少?50.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希烈叛军攻取项城,县令李侃无计可施,其妻杨氏勉励他应忠于职守,为国尽责。

B.杨氏认为仓廪之积、府库之财及全城百姓,都是抵抗叛军进攻可以凭借的有利条件。

C.杨氏以项城百姓“义不为贼”、誓死抵抗的信念晓谕叛军,从而遏制了叛军的气焰。

D.作者认为,杨氏以妇人之身,而能明辨行列、攻守,她的勇、智,堪比宠旌守御之臣。

51.文中称杨氏为“仁者”,《论语·颜渊》中,孔子释“仁”为“爱人”。

请结合文意,概述杨氏的哪些行为体现了孔子所说的“仁”。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史传类文言文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能够锻炼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史传类文言文通常以人物传记或者历史事件的记载为主。

这类文章往往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首先,史传类文言文的语言风格相对较为正式和严谨。

古人在记录历史时,会使用比较规范的词汇和句式,以体现其庄重性和权威性。

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词汇、语法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一些常见的虚词,如“之”“乎”“者”“也”等,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意义各不相同。

还有一些实词,如官职名称、地名、人名等,需要我们积累和记忆。

其次,史传类文言文的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会先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家世等基本情况,然后叙述其主要的事迹和成就,最后可能会对人物进行评价或者总结。

了解这种结构,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时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

在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时,我们要学会抓住关键信息。

比如人物的行为、言论,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些关键信息往往能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事件的本质。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它们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历史事件更加生动。

另外,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也是读懂史传类文言文的关键。

比如,古代的科举制度、官职制度、礼仪制度等,如果我们对这些背景知识不了解,就可能会在阅读中产生误解。

为了更好地阅读史传类文言文,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文,了解大致内容。

在这一过程中,不要过于纠结个别字词的意思,而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第二步,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解读。

可以借助工具书或者注释,弄清楚那些影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

第三步,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人物和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历史规律。

第四步,进行总结和归纳。

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进行整理,以便加深记忆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我们来看《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

高考必考之“史传类文言文”《明史》四篇阅读(一)周嘉谟、张士隆、罗喻义、袁化中周嘉谟,字明卿,汉川人。

隆庆五年进士。

除户部主事,历韶州知府。

万历十年迁四川副使,分巡泸州。

擢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陇川宣抚多安民叛,入缅,据蛮湾。

嘉谟讨擒之,立其弟安靖而还。

进兵部右侍郎,巡抚如故。

黔国公沐昌祚侵民田八千余顷,嘉谟劾治之,复劾其孙启元罪状。

久之,改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东。

满考,加右都御史。

广西土酋引交址兵内犯,官军拒退之,嘉谟为增兵置戍。

迁南京户部尚书,寻召拜工部尚书。

孝定后丧,内廷宣索不赀。

嘉谟言丧礼有中制,不当信左右言,妄耗国帑,不纳。

俄改吏部尚书。

四十八年七月,神宗崩。

八月丙午朔,光宗即位。

郑贵妃据乾清宫,且邀封皇太后。

嘉谟从言官杨涟、左光斗等言,以大义责贵妃从子养性,示以利害。

贵妃乃移慈宁宫,封后事亦寝。

神宗末,齐、楚、浙三党为政,黜陟之权,吏部不能主。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天启元年,御史贾继春得罪,其同官张慎言、高弘图疏救,帝欲并罪之。

嘉谟等力为解,乃夺慎言、弘图俸而止。

朱钦相、倪思辉被谪,嘉谟亦申救。

给事中霍维华希魏忠贤指劾王安,置之死。

嘉谟恶之,出维华于外。

忠贤怒,嗾给事中孙杰劾嘉谟受刘一燝属为安报仇,且以用袁应泰、佟卜年等为嘉谟罪。

嘉谟求退,忠贤矫旨许之。

大学士叶向高等请留嘉谟竣大计事,不听。

明年,广宁陷,嘉谟忧愤,驰疏劾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战误国罪。

五年秋,忠贤党周维持复劾嘉谟曲庇王安,遂削籍。

崇祯元年,荐起南京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明年,卒官,年八十四。

赠少保。

(节选《明史·周嘉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B及嘉谟秉铨/惟才是任/光熹相继/践祚/嘉谟大起废籍/耆硕满朝/向称三党之魁及朋奸乱政者/亦渐自引去/中朝为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一史传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禇裒字季野,康献皇后父也。

裒少有简贵之风,与京兆杜俱有盛名,冠于中兴。

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日:“季野有皮里阳秋。

”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谢安亦雅重之,恒云:“裒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矣。

”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

苏峻之构逆也,车骑将军郗鉴以裒为参军。

峻平,以功封都乡亭侯,稍迁司徒从事中郎,除给事黄门侍郎。

康帝为琅邪王时,将纳妃,妙选素望,诏娉裒女为妃,于是出为豫章太守。

及康帝即位,征拜侍中,迁尚书。

以后父,苦求外出,除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半洲。

在官清约,虽居方伯,恒使私童樵采。

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裒以中书铨管诏命,不宜以姻戚居之,固让...诏以为左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兖州徐州之琅邪诸军事、假节,镇金城,又领琅邪内史。

初,裒总角诣庾亮,亮使郭璞筮之.。

卦成,璞骇然,亮曰:“有不祥乎?”璞曰:“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二十年外,吾言方验。

”及此二十九年而康献皇太后临朝,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

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藩。

于是改授都督徐兖青扬州之晋陵吴国诸军事、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永和初,复征裒,将以为扬州、录尚书事。

吏部尚书刘遐说裒曰:“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于是固辞归藩,朝野咸叹服之。

进号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固辞开府。

裒又以政道在于得才,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卒,年四十七,远近嗟悼,吏士哀慕之。

赠侍中、太傅,本官如故,谥曰元穆。

(节选自《晋书·褚裒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臧否:褒贬,评论人物好坏B.不宜以姻戚居之,固让.让:责备C.裒总角诣.庾亮诣:拜见D .宜委贤任能,升.敬旧齿 升:提拔解析 让:推辞。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亮使郭璞筮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B.⎩⎪⎨⎪⎧ 裒以.近戚,惧获讥嫌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 裒长史王胡之亦劝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 乃.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解析 皆为介词,因为。

A 项,前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后者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 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兼词,于之,在那里。

D 项,前者是连词,表顺承,于是,就;后者是副词,仅仅,只。

答案 B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褚裒避讳借助于康帝的一组是 ( )①言其外无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②以后父,苦求外出③不宜姻戚居之,固让④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⑤惧获讥嫌,上疏固请居藩⑥疏奏,即以和为尚书令,浩为扬州刺史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④⑤⑥解析 ①说的是褚裒的为人和性格;④说的是有司,不是褚裒;⑥说的是褚裒举荐有才能的人。

答案 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褚裒不是一个品头论足的人,有简傲高贵的气质,年轻时就受到人们的推崇,享有 盛誉。

B .褚裒为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亲自和童仆去打柴。

C.为了避免非议和不满,褚裒几次请求离开朝廷,希望到地方去任职。

D.褚裒主张任用有才能的人,他积极推荐的人,都得到了皇帝的重用。

解析褚裒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自己没有去。

答案 B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顷之,征为卫将军,领中书令。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非人臣卦,不知此年少何以乃表斯祥?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会稽王令德,国之周公也,足下宜以大政付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久,(褚裒被)征召为卫将军,兼任中书令。

(2)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这位少年怎么会显示出这种祥兆呢?(3)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您应该把大权交给他。

【参考译文】褚裒字季野,是康献皇后的父亲。

褚裒年轻时就有简傲高贵的气质,和京兆人杜义都负有盛名,在中兴时冠绝一时。

谯国人桓彝见到了他,注视着他说:“褚季野有皮里阳秋。

”说他嘴上虽然不品评人物,但是内心是对人有褒贬的。

谢安也素来推重他,常常说:“褚裒虽然不说话,但是四时之气也全都具备了。

”褚裒开始时被征召为西阳王椽吏、吴王文学。

在苏峻作乱的时候,车骑将军郗鉴任命褚裒为参军。

平定苏峻以后,褚裒因为有功被封为都乡亭侯,逐渐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任给事黄门侍郎。

康帝是琅邪王时,准备纳娶妃子,精选素有声名的人,下诏聘娶褚裒的女儿为妃子,因为这件事褚裒出京任豫章太守。

等到康帝即位时,褚裒被任命为侍中,后升迁为尚书。

因为是皇后的父亲,为了避免非议和不满他苦苦请求出任地方官,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守半洲。

褚裒为官清廉俭约,虽然身为地方长官,但还常常派自己的童仆去打柴。

不久,(褚裒被)征召为卫将军,兼任中书令。

褚裒认为中书令掌管皇帝的命令,不适合让姻戚担任,坚决推辞,皇帝下诏任命他为左将军、兖州刺史,统领充州、徐州的琅邪郡的军事假节,镇守金城,又兼任琅邪内史。

当初,褚裒童年时到庾亮家里拜访他,庾亮让郭璞给褚裒占卜。

卦象一成,郭璞很惊骇,庾亮说:“有不祥的事吗?”郭璞说:“这不是人臣的卦象,不知这位少年怎么会显示出这种祥兆呢?二十年以后,我的话才能应验。

”二十九年之后,康献皇太后上朝处理朝政,有的官吏认为褚裒是皇太后的父亲,商议给他不必施行臣属之礼的礼遇,让他任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同时仍任持节、都督、刺史。

而褚裒因为自己是皇帝的亲戚,担心受到非议和不满,上疏坚决请求到封地去任职。

于是朝廷让褚裒统领徐州、兖州、青州、扬州的晋陵吴国二郡的军事,封其为卫将军和徐兖二州的刺史、假节,镇守京口。

永和初年,又征召褚裒,准备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录尚书事。

吏部尚书刘遐劝说褚裒道:“会稽王德行美好,是国家的周公啊,您应该把大权交给他。

”褚裒的长史王胡之也劝他这么做,于是褚裒坚决推辞不受,请求返回封地,朝野上下都赞叹敬服他。

朝廷提升他为征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褚裒坚决不接受开府之职。

褚裒又认为为政之道在于得到人才,应该委任贤能,提拔和敬重有德望的老臣,于是举荐前光禄大夫顾和、侍中殷浩。

疏文奏上后,皇帝就任命顾和为尚书令,殷浩为扬州刺史。

永和五年褚裒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远近的人都为之伤心叹息,吏人士人哀悼思慕他。

朝廷赠他侍中、太傅,原来的官职不变,谥号元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任延字长孙。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

及到,静泊无为,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

时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乱江南者皆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

延到,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敬待以.师友之礼。

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

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

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

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志不降辱。

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

掾史白请召之。

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

都尉扫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

”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

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

延辞让再三,遂署议曹祭酒。

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诏征为九真太守。

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阯,每致困乏。

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

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

拜武威太守,帝亲见,戒之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

履正奉公,臣子之节。

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

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

”帝叹息曰:“卿言是也。

”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子弟宾客为人暴害。

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

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夜来攻郡。

延即发兵破之。

自是威行境内,吏民累息。

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

廷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逆击..追讨。

虏恒多残伤,遂绝不敢出。

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

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

章句既通,悉显拔荣进之。

郡遂有儒雅之士。

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有删改)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拜.会稽都尉 拜:授予官职 B .每时行.县 行:到 C .百姓充给.给:丰足 D .逆击..追讨 逆击:迎击 解析 迁:巡视。

答案 B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敬待以.师友之礼请以.战喻 B.⎩⎪⎨⎪⎧ 犹惧辱焉.然力足以至焉.C.⎩⎪⎨⎪⎧ 延乃.令铸作田器两刃相割,利钝乃.知D.⎩⎪⎨⎪⎧ 皆蒙其.利子其.勉之解析 A .均为介词,可译为“用”“拿”。

B.代词,可泽为“他”/代词,可译为“那里”。

C.副词,可译为“就”/副词,可译为“才”。

D.代词,他的/副词,表祈使,可译为“当”。

答案 A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表现任延尊贤重才的一组是 ( )①唯先遣馈礼祠延陵季子 ②皆聘请高行如董子仪、严子陵等 ③四辅三公连辟 ④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⑤乃为置水官吏 ⑥悉显拔荣进之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①②⑤D .②④⑥解析 ①表现是任延的宁静淡泊无为,③说的是王莽当政时连续征召龙丘苌,⑤说的是任延设置官吏治水。

答案 D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任延对贤能高行之人,都像对待师友那样,因此郡中的人才都争着到他那里做官。

B .任延关心家庭困难的部下,除常用自己的俸禄予以救济外,还采取了其他措施。

C .任延也关心百姓,曾教九真百姓发展牧业生产,并抵抗匈奴的侵扰,保卫百姓安全。

D .任延嫉恶如仇,对那些危害地方、称霸一方的豪门大姓,依法进行打击,毫不手软。

解析 “曾教九真百姓发展牧业生产”于文无据。

原文是“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

答案 C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事上官,无失名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