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堂笔记

微观经济学课堂笔记
微观经济学课堂笔记

福师《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经济学概况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通过学习,应理解经济学中的稀缺性,经济主体及其关系,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并掌握生产可能边界的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整理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

(一)稀缺性与经济学

所有的经济问题,如经济失衡、贫富对立、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争端等,其实都产生于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任何社会或个人总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东西。这种相对于欲望无限性的资源有限性就是经济学中稀缺性的含义。稀缺性是指欲望总是超过了能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

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稀缺性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经济学上所说的稀缺性是指相对稀缺性。

但是,这种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

经济学正产生于稀缺性的存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正是由这种稀缺性所决定的。

(二)稀缺性与选择

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对现有的资源的使用去向做出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说,经济学也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面对稀缺性如何做出选择,并预测影响选择的条件是如何变化的科学。

在做出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使从这种选择中所得到的收益与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平衡。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实现这种平衡,就是最优化或经济化。最优化或经济化就是最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所以,最优化或经济化是做出选择的基本原则。

资源有多种用途,把资源用于一种用途就要放弃其他用途。这就是说,你要在资源可供选择的几种用途之间权衡利弊作出选择。经济学家把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有其他东西称为得到某种东西的机会成本。

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时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在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它虽然可以用货币来表示,但并不是实际货币支出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出或损失。

第二,当一种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机会成本是最大可能放弃的收入。

第三,如果资源没有多种用途,就不存在机会成本。

第四,其他人的活动也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

二、经济与经济体制

(一)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任何一个社会,无论是发达的国家,还是第三世界国家,都有共同面临以下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生产什么”就是生产什么产品与劳务,各生产多少。

“如何生产”是用什么方法来生产产品与劳务。

“为谁生产”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如何分配给社会集团和个人。

(二)经济主体及其关系

任何一个经济都是由无数经济主体的,经济主体是能做出独立决策的最小的经济单位,根据它们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三类:居民户、厂商和政府。

居民户是作为一个决策单位生活在一起的一些人的集团。

厂商是利用资源生产产品与劳务的组织。汽车制造商、银行、保险公司等都是厂商。

政府是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进行收入与财产再分配的组织。

这些经济主体通过市场而发生联系。

经济中的市场可以分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产品市场(goods markets)是产品与劳务买卖的市场。

要素市场(factor markets)是各种生产要素买卖的市场。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经济中的生产性资源,分为劳动、土地和资本。

居民户、厂商和政府之间的决策通过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得以协调。在这些市场上,价格的不断调节使买卖实现均衡。

(三)协调机制与经济体制

1、计划经济(Planing economy),亦称“指令性经济”(Command economy),是以计划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种经济。在计划经济中,所有的经济决策,包括资源利用的水平、生产的组合和分配以及生产的组织形式都是由中央计划或地方计划当局所决定的。企业归政府所有,并按政府的指令进行生产,即由政府计划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这种经济借以调节经济活动的协调机制是指令机制。

2、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是由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借以调节经济活动的协调机制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三大基本经济问题都是由价格决定的。具体来说,什么产品与劳务价格高就生产什么,什么生产要素价格低就用什么要素进行生产,哪一种生产要素价格高,这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得到的社会产品就多。这种由价格来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体制。

3、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是一种既依靠市场机制又利用指令机制的经济。

三、经济学方法论

(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定义

实证经济学企图超脱或排斥一切价值判断,只研究经济本身的内在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它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理论的前提,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所强调的是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用实证的方法研究则是实证经济学,用规范的方法来研究则是规范经济学。这种划分与强调研究对象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划分不同。如前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因此,都属于实证经济学。

(二)实证经济学方法论

1、经济理论与经济模型

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就是要描述各种经济现象,解释这些现象,并寻求其内在规律,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就是这研究结果。所以,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都是由经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种现实的反映。但

2、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的假设

任何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都是有条件的,即以一定的假设为前提。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都有其共同的假设,它们一般以四个假设为共同的前提。

第一,人有自己的偏好。

第二,人被赋予固定数量的资源和可以把这些资源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技术。

第三,人的经济化。

第四,人们的选择协调的。

3、理论的形成

理论是在大量观察经济现象的基础上之上通过分析、逻辑推理而形成的。理论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步骤。首先是提出假设,然后得出含义(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形成假说,即对所要研究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说明),最后通过作出预测进行检验。这种理论也就是本系列教程所介绍的内容。

四、生产可能性边界

(一)生产与其他基本概念

生产(production)是把土地、劳动和资本转化为产品与劳务的过程。生产中使用的土地、劳动和资本是生产要素(factors of production)

土地(land)是所有自然资源,包括空气、水、土地与矿藏。

劳动(labor)是人类的体力与脑力的支出,诸如歌手与演员的噪音与技巧、运动员的力量、外交家的政治手腕、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技能发挥等。

资本(capital)是所有已经生产出来并可以用于生产其他产品与劳务的产品。资本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这种资本的定义实际上只适用于物质资本,诸如各种机器设备、建筑物等。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人本身所积累的技能和知识,它产生于培养与教育。

产品与劳务是人所生产出来的所有有价值的东西。产品是有形的,诸如汽车、面包、住房等;劳务是无形的,诸如理发、导游、讲课等。产品又分为两类:资本品与消费品。资本品(capital goods)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并在其最终消耗掉之前能多次使用的物品。消费品(consumption goods)是供人们消费使用的物品。消费是用掉产品与劳务的过程。

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现有的把资源变为产品与劳务技术状态限制了所能生产的东西。生产可能性边界正是说明这种限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了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与不能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的组合之间的界线。在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理解稀缺性和其他重要问题的关键。

(二)生产可能性边界(略,要求:能看懂例子即可)

(三)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含义与运用

生产可能性边界这个概念对我们理解许多经济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稀缺性的具体化。

第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了选择的含义。

第三,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第四,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效率。

(四)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机会成本(略,要求:能看懂例子即可)

福师《微观经济学》第二章需求与供给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微观经济学要说明价格如何配置资源、调节经济,社会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根据价格信号来做出自己的生产和购买决策的。因此,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中心。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所以,供给与需求就是最重要的概念。本章就是要介绍需求、供给,价格的决定,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以及相关的经

济政策。

重点:需求的含义、需求曲线、需求定理、供给的含义、供给曲线、供给定理、均衡、弹性

难点: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供给量的变动与供给的变动、弹性理论及其应用

知识点整理

一、需求理论

(一)需求量与需求规律

1、需求(Demand)的含义

需求量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价格水平时,居民户计划购买的产品与劳务量的数量。

需求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居民户计划购买的产品与劳务量。

在理解需求这个概念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需求量与需求的区别。

第二,需求与欲望的区别。

第三,计划购买量与实际购买量的区别。

2、需求表(Demand schedule)

商品的需求表是在所有其他影响消费者计划购买量的因素(诸如相关物品的价格、收入、预期未来价格、人口和偏好)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在每一种不同价格时的需求量的表格。

3、需求曲线(Demand curve)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是一条表示在所有其他影响消费者计划购买量的因素不变时,某物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的曲线。

需求曲线是根据需求表画出的,是表示某种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关系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需求曲线实际上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述需求这个概念。

需求曲线的特点:

(1)曲线方向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2)曲线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曲线(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品的需求曲线在坐标图上是一条弯曲的线条。为了简化,可以把需求曲线假设为一条直线。)

(3)曲线具有连续性。(实际上,曲线是不可能连续的,但为使分析不致复杂,假定曲线是连续的。)我们还可以从另一角度来看需求曲线:它表明了人们为购买最后一单位某物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二)影响需求因素与需求函数

1、影响需求因素

第一、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本身价格高,需求量少;价格低,需求量多。这是人所共知的。

第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第三、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

第四、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对自己的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的预期。

第五、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第六、政府的消费政策。例如,政府提高利息率的政策会减少消费,而实行消费信贷制度则会鼓励消费。

第七、消费者偏好。偏好是个人对物品与劳务的态度,即喜爱或厌恶的程度。

总之,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些主要影响需求欲望(如消费者偏好与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有些主要影响需求能力(如消费者收入水平)。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需求。

2、需求函数

如前所述,影响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如果影响需求的其他各种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即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需求的唯一因素,以P代表价格,就可以把需求函数写为:如果某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是线性关系,即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那么,这种需求函数就是线性需

如果某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即需求曲线不是直线,那么,这种需求函数就是非线性需求函数,其公式为:,这个需求函数也是非直线型需求曲线的方程式。

在以上两式中,a、b、α都是数值为正的常数。

(三)需求规律(Law of demand)

1、什么是需求规律

需求规律或称需求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需求量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

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这就是说,需求规律是在假定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研究商品本身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离开了这一前提,需求规律就无法成立。

2、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其他商品的价格没变,那么,其他商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消费者就要用其他商品来代替这种商品,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就减少了。替代效应使价格上升的商品需求量减少。

收入效应是指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这也就是说,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了,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并没有变,那么,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就减少了,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也就减少了。这种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而引起实际收入减少与需求量减少就是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其他商品相对价格水平的影响,收入效应强调了一种商品价格变动对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需求规律所表明的商品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正是这两种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3、需求规律例外

最典型的例外是炫耀性商品与吉芬商品。炫耀性商品是用来显示人的社会身份的商品,例如首饰、豪华型轿车就是这种商品。吉芬商品是指低档的生活必需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这种商品具有价格上升,需求反而增加的特点。此外,在投机性强的市场上(例如,在证券市场和期货市场上),人们有一种“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即价格上涨时反而抢购,价格下跌时反而抛出。这与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和投机的需要相关,也可以作为需求规律的一种例外。

(四)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的变动

如果某种物品的价格变动而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就会引起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如果某种物品本身价格没有变,但影响消费者购买计划的其他因素改变了,那么,这种变动就会引起需求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我们用需求曲线的移动来表示需求的变动。

需求曲线上的一点表示在一个既定价格时的需求量。沿着需求曲线的变动表示需求量的变动。整个需求曲线表示需求。需求曲线的移动表示需求的变动。

二、供给理论

(一)供给、供给表、供给曲线

1、供给(Supply)的含义

供给是指厂商在某一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计划出售的产品与劳务量。理解这个定义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区分供给量与供给。

第二,供给指的是有效供给。即供给欲望与供给能力的统一。

第三,计划出售量也并不等于实际出售量。

2、供给表(supply schedule)

表明某种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就是供给表。供给表实际上是用数字表格的形式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

3、供给曲线 (supply curve)

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画出的,表示在其他影响厂商计划供给量的因素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与供给量关系的曲线。供给曲线实际上是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述供给这个概念。

供给曲线的特点:

(1)曲线的方向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2)曲线的形状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同需求曲线一样,假定为直线主要是简便起见。)

(3)曲线的连续性。(现实中,曲线不可能是连续的,但为了简便起见,假定曲线具有连续性。)(二)影响供给因素与供给函数

1、影响供给因素

第一、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第二、生产要素的价格。

第三、他相关商品的价格。

第四、生产技术的变动。

第五、预期的未来价格。

第六、政府的政策。

第七、供给者的数量。

2、供给函数

影响供给的因素很多,如果只考虑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把商品本身的价格作为影响供给的唯一因素,以P代表价格,就可以把供给函数写为:

如果某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是线性关系,即供给曲线是一条直线。那么,这种供给函数就是线性供给函数,其公式为:,这个供给函数就是直线型供给曲线的方程式。

如果某商品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是非线性关系,即供给曲线不是直线,那么,这种供给函数就是非线性供给函数。其公式为:,这个供给函数就是非直线型供给曲线的方程式。

在以上两式中,c、d、λ、β都是数值为正的常数。

(三)供给规律(Law of supply)

1、什么是供给规律

供给规律(或称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在理解供给规律时,也同样要注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个假设前提。

2、供给规律例外

最重要的例外是劳动力的供给。还有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商品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其供给量是固定的,无论价格如何上升,其供给也无法增加。例如,土地、文物、艺术品的供给就属于这种情况。

(四)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与供给曲线的移动

如果某种物品的价格变动而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都不变,那么,就会引起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这种变动被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如果某种物品本身价格没有变,但影响厂商计划供给的其他因素改变了,那么,这种变动就会引起供给曲线的移动。这种变动被称为供给的变动。

供给曲线上的一点表示在一个既定价格时的供给量。沿着供给曲线的变动表示供给量的变动。整个供给曲线表示供给。供给曲线的移动表示供给的变动。

三、价格的决定

(一)均衡含义

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均衡一旦形成之后,如果有另外的力量使它离开原来的状态,则会有另一种力量使之自发地恢复到均衡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销,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最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

(二)均衡价格决定

1、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为均衡点。

2、用图式表示均衡价格

当我们把某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画在同一个坐标图上时,这两条曲线必定会有一个交点。

3、均衡价格形成

商品的均衡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在市场的供求力量的自发调节下形成的。当市场价格偏离均衡价格时,市场就会出现需求量和供给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一般说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这种供求不相等的非均衡状态会逐步消失,偏离的市场价格会自动地回复到均衡价格水平。

(三)均衡价格变动

1、需求变动对均衡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会使需求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增加;需求减少会使需求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减少。

2、供给变动对均衡影响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会使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会使供给曲线向左平移,从而使得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3、均衡变动结论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4、供求定理

第一、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下降。

第二、需求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需求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第三、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价格上升。

第四、供给的增加引起均衡数量增加,供给的减少引起均衡数量减少。

(四)均衡价格理论的实际运用

需求与供给理论可以广泛运用于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并作出相应预测。

通过运用需求与供给理论,我们可以解释过去价格与数量的波动,也可以预测未来的波动。但实际上还可以利用这一理论预测更多的内容。在微观经济学中,可以预测价格与数量变动了多少;在宏观经济学中,可以解释整个经济的波动。需求与供给理论几乎可以解释每一个经济问题。这正是需求与供给理论被作为最基本经济理论的原因。

(五)价格政策:支持价格与限制价格

价格调节是在市场市场上自发进行的,有其盲目性,所以在现实中,有时由供求所决定的价格对经济并不一定是最有利的。这就是说,由价格机制进行调节的结果,并不一定符合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

支持价格(Support price)就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Ceiling price)就是政府为了防止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某种物品的最高价格。

(一)需求弹性(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弹性是用来说明价格﹑收入等自变量发生变动后,需求量因之发生变动的程度。随着发生作用的自变量的不同,需求弹性又可分为需求的价格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交叉弹性等三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需求的价格弹性,通常讲的需求弹性指的就是需求的价格弹性。

1、需求弹性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一种衡量需求量对价格反应程度的尺度,这种尺度必须不取决于价格的数量的单位。弹性就是这样一种衡量尺度。

2、需求弹性的计算

需求价格弹性(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又称需求弹性,它是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敏感程度。它的计算公式是: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需求价格弹性又分为需求弧弹性和需求点弹性。

(1)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

定义:表示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于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公式:

需求弧弹性的五种类型

①E>1,需求富有弹性;奢侈品,如汽车、珠宝、国外旅游等属于这种情况。

②0

③E=1需求有单位弹性;

④E=∞需求完全有弹性。例如,银行对黄金的收购,无论多少黄金都按一固定的价格收购,银行对黄金的需求是无限的就属这种情况。

⑤E=0需求完全无弹性;例如,糖尿病人对胰岛素这种药品的需求就属这种情况。

(2)需求点弹性(Point elasticity)

点弹性是需求曲线上一点的弹性,表示当价格变动的无穷小时,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需求弧弹性与点弹性质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表示的是价格变动量较大时的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而后者表示的是价格变动量无穷小时的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点弹性仍然分为五种类型:

线性需求曲线上任一点的点弹性,可以表示为需求曲线上被该点分成的两段的线段的长度的比值 .由此可推知:线性需求曲线的中点的点弹性等于1,为单一弹性;中点以下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小于1,为缺乏弹性;中点以上部分任何一点的点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线性需求曲线与横轴和纵轴交点的点弹性分别是零和无穷大。它们分别为完全无弹性和完全有弹性。

可见,线性需求曲线上每一点的点弹性都是不相等的。

3、影响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

(1)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即该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2)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3)商品在家庭支出中所占的比例。

(4)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

(5)商品本身用途的广泛性。

(二)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1、需求收入弹性的定义与计算

以Ey代表需求的收入弹性,Q代表原来的需求量,△Q代表需求的变动量,Y代表原来的收入,△Y代表收入变动量,则有:

2、需求收入弹性的分类

需求的收入弹性可以为正值,也可以为负值,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富有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在O与1之间(缺乏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0(负的收入弹性)。

3、需求收入弹性与物品分类

需示的收入弹性为正值的物品称为正常物品(normal goods),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值的物品称为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s)。在正常物品中,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的物品称为奢侈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1的物品称为必需品。

4、需求收入弹性与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指用于食物的支出在全部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它可以反映一个家庭或国家富裕的程度,也可以反映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消费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与需求的收入弹性是相关的,它说明了生活必需品(食物)的收入弹性小。可以把恩格尔系数的公式写为:

(三)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交叉弹性(cross elasticity of demand)是用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除另一种物品(替代品或互补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的,即:

同样,可以根据需求的交叉弹性来判断两种商品之间的关系,如果交叉弹性为正值,则这两种物品为替代关系;如果交叉弹性为负值,则这两种物品为互补关系;如果交叉弹性为零,则这两种物品之间没有替代或互补关系。需求交叉弹性的绝对值越大,则这两种物品之间的替代或互补关系也就越密切。

(四)供给弹性(Elasticity of supply)

1、供给弹性含义

供给弹性指某一商品供给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商品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化百分比之比值。

即:

设Es代表商品供给弹性系数,Q代表原来的供给量,△Q代表供给量的变动,P代表原来的价格,△P代表价格变动量,则有:

(1)Es>1表示供给富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2)0

(3)Es=1表示供给是单位弹性,它表示供给量变动比率等于价格变动的比率。

(4)Es=0表示供给完全缺乏弹性,不管价格如何变化,供给量都不发生变化,例如,土地、文物、某些艺术品的供给。这时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坐标的直线。

(5)Es→∞表示供给完全富有弹性,这时候,在某一既定的价格水平上供给量可以无限增加,比如在某些地区可以以不变成本无限量地获得的沙子,它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

3、影响供给弹性因素

(1)生产时期的长短。在极短的时期内,生产调整难,生产量是固定的,商品供给弹性小。一般地说,投资大,周期长的产品,供给弹性小;投资小,周期短的产品,供给弹性大。

(2)生产的难易程度。一般而言,容易生产且生产周期短的产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快,其供给弹性大;相反,则供给弹性小。

(3)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供给容易的,则弹性大;供给难的,则弹性小。

(4)生产所采用的技术类型。一般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的,供给弹性小,而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的,供给弹性大。

(5)销售的难易程度。销售难的,则弹性小;销售易的,则弹性大。

五、弹性理论运用

弹性理论对于分析许多实际经济问题是很有用的。本节就要运用弹性理论来说明总收益的变动,并介绍分析农产品价格。

总收益也可以称为总收入,指厂商出售一定量商品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也就是销售量与价格的乘积。如果以TR代表总收益,Q为销售量,P为价格,则有TR=P·Q

特别要注意的是,总收益并不是出售商品赚到的钱,即不是利润,而是所得到的钱。

此外,总收益也就是总支出。这就是说;从厂商的角度来看,总收益是出售一定量商品的总收入,从居民户来看,这也就是为购买一定量商品而付出的总支出。所以,分析需求弹性对厂商总收益的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分析需求弹性对居民户总支出的影响。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假设需求量也就是销售量,这样,价格的变动也就引起了销售量的变动,不同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价格变动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不同,从而总收益的变动也就不同。下面,我们分析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一)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增加。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而总收益增加,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薄利多销”的原因所在。“薄利”就是降价,降价能“多销”,“多销”则会增加总收益,所以,能够作到薄利多销的商品是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大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而总收益减少,说明了这类商品如果调价不当,则会带来损失。

根据富有弹性的商品涨价与降价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可以得出:如果某种商品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

(二)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增加的幅度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会减少。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该商品的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从而销售量)减少的幅度小于价格上升的幅度,所以总收益增加。

根据缺乏弹性的商品涨价与降价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可以得出: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

这里要注意的是,总收益中包括成本与利润。因此,总收益增加并不等于总利润增加。在根据价格弹性来调整价格时能否使利润增加还要考虑到成本的情况。

需求弹性与总收益之间的关系对我们理解许多经济现象和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福师《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本章通过阐述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说明消费者的行为,推导需求曲线,并最终论证需求规律。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建立两种效用理论的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并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

◆知识点整理

一、效用与消费者均衡

(一)偏好与效用

1、偏好

偏好是消费者对物品的喜爱程度,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用效用来表示偏好。

2、效用(Utility)

效用是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获得的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反之,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如果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感受到痛苦,则是负效用。

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效用和欲望一样是一种心理感觉。某种物品效用的大小没有客观标准,完全取决于消费者在消费某种物品时的主观感受。对不同的人而言,同样的物品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甚至对同一个人而言,同一物品在不同时间与地点的效用也是不同的。

(二)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论(Cardinal utility)

基数效用论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

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

所谓效用可以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边际的概念:即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增加量。)

2、序数效用论(Ordinal utility)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三)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1、总效用(Total utility)

指一个人从消费一定量的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它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消费水平,即消费的物品与劳务数量越多,总效用越大。

2、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指消费者每新增加一个单位物品的消费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的含义是增量,指自变量增加所引起的因变量增加量。

3、总效用与边际效用关系公式及曲线:

总效用TU是商品X消费量的函数,TU=f(X),而边际效用MU则是总效用增量和商品消费量增量之比值,即MU=ΔTU/ ΔX。设总效用函数为连续函数,则商品X的边际效用,实际上是X的总效用对X的一阶导数。

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总效用在增加。随着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从每增加的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随物品消费量增加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四)边际效用递减规律(Low of diminishing utility)

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物品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的变动是正的,但在递减。边际效用之所以是正的是因为,消费者进行消费是为了获得某种满足,即获得效用,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如果感到增加的效用已不能给他带来满足,就会停止消费。

(五)基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也就是效用最大化选择,即消费者把收入用于各种物品与劳务的消费,当各种物品的组合能达到总效用最大化时,也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1、消费者均衡假设条件:第一,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即他对各种物品的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评价是既定的,不会发生变动。第二,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每1元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消费者均相同。即由于货币收入是有限的,货币可以购买一切物品,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存在递减问题。第三,物品的价格是既定的。

2、消费者均衡条件

消费者用全部收入购买各种物品,应该使自己所购买的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或者说使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是从某种物品最后一单位消费中得到的边际效用除以该物品的价格。

假设某消费者A消费两种物品x与y,则消费均衡的条件就是:

假定,x物品的边际效用为MUx,y物品的效用为MUy,x物品的价格为Px,y物品的价格为Py,则上式可

以表示为:

我们可以用这个公式来说明消费者A如何使其收入的分配实现效用最大化。

由以上的论述还可以看出,在计算收入的效用最大化配置时,根本不用总效用的概念。只要计算边际效用和价格就可以知道如何实现效用最大化。只要使用于两种物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就实现了效用最大化。这种评价效用最大化的方法是重要的,它意味着用什么单位来衡量效用是无足轻重的。

二、消费者行为与需求

(一)价格变动与需求

1、物品本身价格下降与需求量的关系

需求定理所说的某物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的原因是在于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这就是说,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之后,消费者只有增加对它的购买才能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2、替代品价格下降与需求的关系

当一种物品价格下降消费量增加时,只有减少另一种替代物品的消费量,才能实现其效用最大化。

3、物品本身价格上升与需求量的关系

某物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行为,即某物品价格上升之后,消费者只有减少对它的购买,增加对其他物品的购买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4、替代品价格上升与需求的关系

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消费量减少时,只有增加另一种替代物品的消费量,才能实现效用最大化。

总之,在两种有替代关系的物品中,一种物品价格上升会使其本身需求量减少。同时又会使其替代品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物品价格下降会使其本身需求量增加,同时又会使其替代品需求量减少。某物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本身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的变动,它所引起的替代品需求量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价格变动所引起需求量的这种变动称为“价格效应”(price effect),即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其原因在于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是使用于各种物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等于某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与其价格之比。当消费者偏好没变,即某物品带来的边际效用没变时,价格变动会使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变动,从而就要通过调整物品消费量来使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由此就可以看出,需求是由消费者行为决定的,需求理论要用边际效用原理来解释。

(二)收人变动与需求

当收入增加时会引起需求量增加,其原因仍在于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收入对需求量的这种影响称为“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

(三)经济行为与边际效用理论

1、经济行为与边际效用理论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的,其基本出发点是把人的经济行为作为一种对稀缺性所作出的反应。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切人类行为解释为在资源与技术限制之下的效用最大化选择。这也就是说,经济学家把人的行为解释为某些限制下效用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在进行这种研究时,边际效用理论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边际效用理论

(1)边际效用学说的假设。

边际效用学说主要以四个假设为前提:第一,消费者有既定的收入,并面临着既定的价格。第二,消费者要使其消费行为实现效用最大化。第三,每一单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都会使效用增加,即边际效用是正的。第四,随着一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

(2)边际效用学说的含义。

边际效用理论是要解释人的行为的,其基本含义是:当用于所有物品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相等,而且全部收入用于支出时,效用就最大化了。

(3)边际效用学说的运用。

运用边际效用理论可以解释需求,并进行相关预测,其要点是: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构情况下,某物品价格越高,其需求量越低;第二,某种物品价格越高,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就越高;第三,收入增加时,对所有正常物品的需求量增加。

(4)边际效用理论的不足

第一是效用无法观察,也不能衡量;第二是人并不都是理性的。正因为这两点批评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边际效用理论,所以,这一理论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四)边际效用理论的运用----消费者剩余与价值悖论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1)消费者剩余的含义

人们对某种物品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对该物品效用的评价,我们可以把这种评价称为价值(value),但他实际支付的是该物品的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就是某物品价值与其价格之间的差额。或者说,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根据自已对物品效用评价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付出的价格的差额。正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可以获得消费者剩余。

(2)消费者剩余表(看懂即可)

(3)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原因。

原因就是消费者愿意根据自己对物品效用评价所支付的价格总是低于市场均衡价格或实际支付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的运用:

消费者剩余并不是实际收入的增加,而是满足程度的增加,这种满足程度也可以用货币单位表示,但只是一种心理感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者剩余大。因消费者对这类物品的效用评价高,愿付出的价格高,但这类物品的市场价格并不高。

2、价值悖论(paradox of value)

价值悖论又称价值之谜,指有些东西效用很大,但价格很低(如水);有些东西效用不大,但价格却很高(如钻石)。这种现象与传统的价格理论不一致。

钻石的边际效用高,水的边际效用低,只有用钻石的高价格除其高边际效用,用水的低价格除其低边际效用,用于钻石和水的每元支出的边际效用才能相等,所以,钻石价格高,水的价格低是合理的。或者说,人们愿为边际效用高的钻石支付高价格,为边际效用低的水支付低价格是一种理性的行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正在于“稀”的物品边际效用高。

三、消费可能性与无差异曲线

(一)家庭消费选择的限制条件:预算线(Budget line)

1、预算线

又称消费可能线,家庭预算线。它是一条表明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公式表示为:PxQx+PyQy=M

消费者预算线表明了消费者行为的限制条件。

2、预算表(看懂即可)

3、预算线斜率与预算方程

为了说明消费选择限制(即预算线)的确定与变动,我们需要以方程式的形式来表述预算线。这种方程称为预算方程。预算方程(budget equation)说明了收入与价格既定时对消费的限制。

预算方程:

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X/PY,即预算线的斜率就是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这个方程式告诉我们,一种物品的消费水平随另一种的消费的变动而变动。

4、预算线变动

若收入和价格发生变动,预算线也要随之发生变动:

(1)价格不变,收入变化收入增加:预算线向右平行移动;收入减少:预算线向左平行移动。

(2)收入不变,价格变化若两种商品的价格同比例上升或下降,则其结果与收入变动相同。Y商品价格不变,X商品价格下降(上升),则预算线与Y轴的交点不变,而在与X轴的交点向右(左)移动。同理,X的价格不变,Y的价格上升(下降),则预算线与X轴的交点不变,而在与Y轴的交点向下(上)移动。

(二)消费者的偏好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效用是无法具体衡量的,商品的效用只能用顺序或等级来表示。他们提出消费者偏好的概念,取代了基数效用论者的关于效用的大小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表示的说法。序数效用论者指出:消费者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的偏好(即爱好)程度是有差别的,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决定了不同商品组合的效用的大小顺序。

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偏好有以下三个基本的假设:

①消费者对两种物品不同数量的任意两种组合具有明确的偏好程度。

②消费者的偏好具有传递性。

③消费者对数量多的两种商品组合一定大于数量少的两种商品组合。

(三)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1、无差异曲线含义

无差异曲线是指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或者说是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运动轨迹。序数效用论者用无差异曲线分析工具。

无差异曲线可以用效用方程U=f(X1,X2)来表示,其中,X l和X2分别为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U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由于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序数效用,所以,这里的U只须表示某一个效用水平,而不在乎其具体数值的大小。

2、某消费者无差异曲线表(看懂即可)

3、无差异曲线图(看懂即可)

4、无差异曲线特点(重点)

(1)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在保持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每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2)在同一坐标平面上存在着无数条无差异曲线。或者说,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覆盖整个坐标平面图。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3)同一平面上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不相交。这里,不相交并不表明它们一定彼此平行,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距离可以是一个变量。

(4)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即随着商品X的数量的连续增加,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的这一特点系由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所决定。

(四)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

1、商品边际替代率的含义

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上下滑动时,两种商品数量的组合会发生变化,但消费者所得到的效用水平却是不变的。也可以反过来说,消费者若要维持效用水平不变,则在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的同时,必然会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由此可以得到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的概念:在维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为了得到更多的某种商品(X)与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Y)的比率,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2、计算公式:

以MRSxy代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以ΔX代表X商品增加量,ΔY代表商品Y的减少量,MRSxy代表以X 代表Y的边际替代率,则有:MRSxy=ΔY/ΔX,ΔX与ΔY符号肯定是相反的,因此,边际替代率是负值。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无差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就表明边际替代率为负值。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一般用其绝对值。

3、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即随着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量的连续的等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需放弃的商品Y的消费量是越来越少的。也就是说,对于连续的等量的商品X的变化量而言,商品Y的变化量是递减的。

(2)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

当消费者处于商品X的数量较少和商品Y的数量较多的c点时,消费者会由于拥有较少数量的商品X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X较为偏好,同时,会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商品Y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Y的偏爱程度较低。于是,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能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比较大。但是,随着消费者由C点逐步运动到g点,消费者拥有的商品X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相应地,对每一单位商品x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消费者拥有的商品Y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相应地,对每一单位商品Y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高。于是,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能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便越来越少。也就是说,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从几何意义上讲,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无差异曲线的上段斜率较大,较陡峭;右下段斜率较小,较平缓。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线的形状凸向原点。(五)替代性的大小

普通物品的替代性,这两种物品在一定程度可以互相代替,但并不能完全互相代替,即没有十分密切的替代关系。这种情况是现实中的普遍存在。

完全可以互相替代的情况,即两种物品的效用几乎完全相同,互相可以很容易地替代,我们对消费哪一种物品也并不留意。当两种物品完全可以互相替代时,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完全替代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不变的。

没有替代关系而有互补关系的物品。这些物品相互之间根本不能替代,而是互补的。与横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零,与纵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为无穷大。这时,这两种物品完全不能替代,消费者对它们中任何一种的偏好都完全相同。

四、选择与消费者行为

(一)选择

1、消费者的均衡

序数效用论的分析指出,只有既定的预算线与其中一条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才是消费者获得最大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均衡点。

2、消费者均衡条件

在切点上,无差异曲线的切线就是预算线,所以,切线的斜率就是预算线的斜率,即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边际替代率。

(1)由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就是它的边际替代率,即,预算线的斜率为,所以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为:

MUx/MUy=Px/Py

即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行为的最优化,必须把有限的收入在不同的商品间作这样的分配,使得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之比等于它们的价格之比。

(2)消费者的均衡条件也可以表示为:

MUx/Px=MUy/Py

消费者为了实现消费行为的最优化,必须把有限的收入在不同的商品间作这样的分配,使得购买X商品的每单位的边际效用与Y商品每单位边际效用相等。这个形式和基数效用论得出的均衡条件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序数效用论者认为不能用基数去测量商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而已。

(二)价格效应

1、价格效应

价格变动对一种物品消费量的影响称为价格效应。当X物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用X物品替代Y物品。价格效应就是X物品价格下降所引起的 X物品消费量增加与Y物品消费量减少。

2、价格效应与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是要说明在影响需求量的其他因素都不变的条件下,某种物品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的。需求曲线上也包括了其他价格时,消费者实现最优选择各点时对X物品的购买量。这样作出来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这也说明了价格效应: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加。反之亦反之。这正说明需求曲线的形状实际上是由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决定的。在需求曲线背后的是消费者的行为。

(三)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1、价格变动的分析

一种物品价格变动会引起物品需求量变动。价格效应是分析其总影响。为了进一步说明价格变动的影响可以把价格效应分为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一种物品价格下降引起其本身需求量增加,引起与之替代的物品需求量减少。收入效应是价格下降引起实际收入增加而使两种物品需求量增加。这种变动与收入变动引起的结果相同。

2、不同物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正常物品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互相加强。而低档物品则是收入效应抵消替代效应。这就是说,对正常物品来说,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在同一方向起作用,总效应等于二者之和。对低档物品来说,价格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在相反的方向上起作用,所以,总效应等于二者之差。

(四)消费者选择模型概述

1、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假设

第一,每个消费者 (即家庭)能用于各种物品的收入总是固定的。

第二,消费者不能影响各种物品的价格。

第三,消费者有自己的偏好,而且可以比较对不同物品组合的偏好程度。

第四,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表示随着以X铀代表的物品的增加必然是以Y轴代表的物品的减少,反之亦然,即边际替代率递减。

第五,消费者所选择的是它能达到的两种物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即使物品消费所带来的满足达到最大。

第六,当价格和收入变动时,偏好并不变。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含义

由以上假设出发,消费者选择模型有这样一些含义:

第一,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消费点(即两种物品的组合点)一定是可以实现的,并在预算线上。

第二,消费者所选择的最优消费点一定在可以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上。

第三,在所选择的最优消费点时,这一点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等于预算线的斜率。或者换个说法,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物品的相对价格。

第四,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收入增加需求增加,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收入增加需求量减少。

第五,对任何物品来说,价格上升具有减少其需求量的替代效应。

第六,对正常物品来说,价格上升会减少其需求量,即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互相加强。这就是需求定理。

把这一模型与现实的消费者行为相比较,有这样两点联系:第一,现实的人也要作出与理论模型中的假设人相似的选择。第二,理论模型中的支出行为与实现中的实际支出行为类似。

五、公共物品与消费政策

(一)公共物品与税收

1、公共物品及特点

国防、立法、交通这类不通过市场交易,由政府提供的商品与劳务就是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非排他性是指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可能把不支付费用而要消费的人排除在外。“免费搭车”又称“搭便车”,指不支付费用而参与消费。非竞争性指无论增加多少消费者,都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于有这种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就不必通过交易,即不用花钱去购买。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公共物品就无利可图。私人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当然不愿提供这种公共物品,或者即使提供了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如果让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只有某商品达到一定价格,即生产这种商品有利可图时,厂商才会进行生产。市场上才会有足够的供给量,但公共物品不具有这种足以刺激厂商进行生产的价格。这就是说,要使消费者的欲望得到满足,公共物品是必不可缺的,但市场经济本身缺乏提供充分公共物品的机制。这种情况被称为市场失灵的重要表现之一。

2、政府承担提供公共品任务

市场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所以就要由政府来承担提供公共物品的任务。政府用这种税收向全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每个人都可以享受。这就是一种公共消费或集体消费。仅仅是依靠市场机制,由消费者自由选择是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政府行为、政府政策的调节也是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所必需的。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局限性

1、消费者行为理论暗含基本假设前提

消费者行为理论要说明在消费者具有消费自由的条件下,消费者可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但是,仅就消费者私人物品(即要在市场购买才能消费的物品)的消费而言,这种理论也是有局限性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是以三

个暗含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的。这就是,第一,消费者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第二,存在消费者主权。第三,消费仅仅是个人的事,与社会无关。

2、消费者行为理论遇到挑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三个假设条件都是不现实的。首先,在现实中消费者并不具有完全的理性。其次,消费者的需求要受到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特别要受广告宣传的影响。最后,消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会给社会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三)保护消费者政策

第一、确保商品的质量。第二、正确的消费宣传。第三、禁止不正确的消费。第四、对提供某些劳务的人的素质进行必要的限制。第五、在价格管制政策中分析的限制价格政策,也是一种对消费者的保护政策。第六、建立“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四)消费外在化干预政策

消费外在化,就是指个人消费对社会的种种影响。对这种消费外在化进行干预,也是必要的。个人消费不仅是个人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如何既能尊重消费者的个人自由,又能维护整个社会的利益,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政策问题。

福师《微观经济学》第四章生产者行为课堂笔记

◆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

生产理论的目的在于分析厂商的目标和行为,并为最终推导厂商的供给曲线打下基础。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重点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边际技术替代率及其递减规律,规模经济,等成本线等知识点。

◆知识点整理

一、生产组织

(一)企业理论

企业从出售物品与劳务中得到的收入称为收益。企业为了得到生产要素服务而进行的总支出称为成本。企业的收益与成本的差额称为它的利润(收益大于成本)或亏损(成本大于收益)。企业的所有者的目标是获得最大可能的利润。

1、企业的组织形式

三种主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和公司。

2、企业存在的原因

协调经济活动的方式有两种:企业协调与市场协调。

企业协调是由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单位,它的内部不存在交易,由所有者组织与协调进行生产,然后与其他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发生关系。

市场协调就是由个人直接通过市场来调节各种活动进行生产。

由于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并组织有效的小队生产,所以,协调大部分经济活动的不是市场,而是企业。但是,企业的经济效率也有其局限性。如果企业变得十分庞大,而且所从事的业务过于复杂,每单位产品的管理与监督成本就会增加,在这时,市场协调就比企业协调更有效。

(二)成本与利润

1、成本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要素服务所进行的总支出。

(1)两种衡量成本与利润的方法

会计师计算成本时用的是历史成本的概念,经济学家用的是机会成本的概念,这是他们计算成本与利润时的根本差别。

历史成本是购买生产要素时的实际货币支出,因为一般是在生产出产品之前支出的,是一种“过去”的支出,所以称为历史成本。机会成本不是实际货币支出,是生产中使用生产要素时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但也可以用货币来衡量。

企业的实际成本与利润计算所使用的是会计师的方法,但经济学家的方法可以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活动,使企业的资源使用更为有效。所以,经济学家的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而且也有其实用的意义。

(2)两种方法的比较

会计师的方法是根据了企业的实际支出,经济学家的方法是根据了企业的机会成本。这种差别体现在对具体项目的计算上。具体项目为:折旧、资金、存货、经营者的劳动、专利、商标、商誉等。

2、利润

利润是收益与成本的差额。无论根据会计师的衡量还是经济学家的衡量,收入或收益都没有差别。但这两者对成本的衡量是不同的。机会成本所包括的内容一般比历史成本多,因此历史成本要比生产的机会成本低。这样,经济学家所衡量的利润也就要比会计师衡量的利润低。经济学家所衡量的利润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是成本中包括生产的机会成本时收益与成本的差额。

3、机会成本计算方法的实际意义

当经济学家根据机会成本来计算利润时,所依据的成本并不是实际货币支出。但用机会成本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资源,而用会计师的方法也许会产生误导。

(三)经济效率与技术效率

技术效率是生产的技术问题,当不增加投入就不能增加产量时就实现了技术效率。换言之,在生产中各种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时就实现了技术效率。

经济效率是经济问题,当既定量产品的成本最低时就实现了经济效率。换言之,在生产中当成本支出最少时实现了经济效率。

也可以说,技术效率是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经济效率是分析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技术效率并不等于经济效率。这就是说,实现了技术效率时并不等于也实现了经济效率,但实现了经济效率时一定也实现了技术效率。换言之,技术效率是经济效率的基础。经济效率取决于技术效率的实现和生产要素的价格。

二、企业的目标及限制

(一)企业的目标

1、企业的目标

企业的行为是由其目标决定的。在现实中,企业可能有各种目标,但在进行经济分析时,我们假定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唯一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就是要获得最大可能的利润。如前所述,所有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产生于稀缺性。利润最大化是稀缺性的直接结果。力求使稀缺资源得到最好的使用和力求达到最大可能的利润是同一件事。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才有机会在竞争中存在并发展下去。

2、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行为要受到两种限制:市场限制与技术限制

市场限制(market constraints)是企业购买投入品与出售产品条件的限制。

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要选择技术上有效率的生产方法。技术上有效率并不一定要用最先进或最复杂的设备。哪一种技术有效率要取决于具体条件。企业要决定使用哪一种技术,因为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也并不是所有技术上有效率的生产方法在经济上都有效率。

短期(short run)是至少一种投入品的数量固定而其他投入品数量可以变动的时期。长期(long run)是所有投入品的数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在短期内数量可以变的投入品称为可变投入(variable inputs)。在短期内数量不能变的投入品称为不变投入(fixed inputs)。应该注意的是,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标准来划分短期与长期。不同行业中的短期与长期也不同。这取决于投入品变动所需要的时间。

(二)生产和生产函数

1、生产(Product)

生产实际上就是把一定的资源投入转变为产品的过程。我们把投入中属于经济品的资源称为生产要素。经济资源分为以下四种:(1)劳动。它是指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时在体力和智力方面的能力消耗。(2)土地。它是任何生产活动都必需的自然资源。(3)资本。它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人们过去劳动的产物。(4)企业家才能。它是指经营管理企业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在现代生产的条件下,是由企业家来把这三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

2、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1)定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它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

(2)生产函数的一般表达式: Q=f(L,K,N,E)。在经济分析中,为了简单起见,我们研究产量与劳动和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则生产函数可以写为:Q=f(L、K) 它表明,在一定技术水平时,生产Q的产量,需要一定数量劳动与资本的组合。或者说,在劳动与资本的数量与组合为已知时,也就可以推算出最大的产量。

(3)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与柯布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得出生产函数为:Q=ALαKβ(A,α,β是常数,α+ β =1)

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他们还计算出,在生产中劳动所作出的贡献为全部产量的3/4,资本为1/4。根据统计资料的验证,这个估算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总产量、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1、定义及公式:

总产量是指企业在某一时期所生产的全部产品。边际产量指某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某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以Q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量,ΔQ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增加量,以TP代表总产量,以AP代表平均产量,以MP代表边际产量。则这三种产量可以分别写为:MP= ΔTP/ΔQ AP=TP/Q TP=AP*Q

2、生产表(看懂即可)

3、生产函数变化曲线图

4、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关系(重要、理解)

第一、在资本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劳动量的增加,最初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都是递增的,但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分别递减。所以,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这反映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第二、边际产量曲线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在相交前,平均产量是递增的,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 (MP>AP);在相交后,平均产量是递减的,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 (MP

第三、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以后,当边际产量为负数时,总产量就会绝对减少。

(四)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含义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课后习题】(消费者剩余)【圣才出品】

第14章消费者剩余 1.假设存在一种由某个竞争性行业生产的商品,它的单位成本是10美元,再假定存在100名消费者,每个消费者只愿意按12美元的价格消费1单位的这种商品(额外的消费对他们没有任何价值)。这里,均衡价格和均衡销售量各是多少?如果政府对这种商品征收1美元的从量税,这种税收的额外净损失是多少? 答:(1)由于厂商的边际生产成本为常数(10美元),对于竞争性厂商而言,他们总是按照等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供给产品,从而均衡价格为10美元。由于市场价格低于每一个消费者的保留价格,所以所有的消费者都会购买这种产品,即厂商的销量为100。 此时消费者剩余为,生产者剩余为0,从而总剩余为200。这个问题也可以用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求解,如图14-1所示。 图14-1 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均衡 (2)如图14-2所示,如果政府对这种商品征收1美元的从量税,征税后,厂商的边际成本变为11,其余的分析同(1),从而可知均衡时的产量为100,均衡价格为11。此时消费者剩余为,因此,消费者剩余变化。生产者剩余还

为0,政府税收为。因此,社会福利的变化=消费者剩余变化+生产者剩余变化+政府收入变化=(-100)+0+100=0。所以,征税引起的无谓损失为0。 图14-2 供给等于需求时,市场均衡 2.假设需求曲线为。消费者消费6单位商品的总收益是多少? 答:由得到反需求曲线是:,于是消费者剩余就等于消费者为自己消费的每单位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之和,也就是。 3.在第2题中,如果价格从4变动到6,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是多少? 解:价格从4变动到6,需求就从6降低到4,则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为: 所以消费者剩余减少了10。 4.假设当前商品单位价格是5美元,消费者消费了10单位离散商品。当价格提高到6美元后,消费者仍然消费了10单位离散商品。由于这次价格变化,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是多少? 解: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如图14-3所示的图形。价格从5美元上升到6美元但需求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论微观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摘要: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体系社会资源配置 一、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以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为标志,至今已经有231年的历史了。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 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已的,从事经济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追求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但每个人都不能独立生存,通过分工使交换成为可能,并接受“看不见的手”的约束,实际这种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抽象描述就是经济学范式研究的对象逻辑,因此,在此观念范式层提供的逻辑空间上,亚当·斯密提出了货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工资、利润等经济范畴,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规则范式。斯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放任自由政策,取消限制经济自由的种种障碍,建立起合乎规律的“ 自然秩序”,使每个人追求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协调起来,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些促使财富增长的主张,构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操作范式。当然以观念范式为基础,还可演绎出更多的定理,从而使其理论更加完善。 亚当·斯密通常被学术界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微观经济学从创建到目前不断有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充实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框架中,使得微观经济学的体系更庞杂,内容更丰富,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更加多样化。微观经济学由对经济问题的定性分析为主发展到要采用大量的定量分析才能得出相应的定性结论。现实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问题的解释和说明需要借助建立经济学模型并运用数学、微积分、运筹学、概率论等相关学科中的概念和工具分析才能完成。使得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深奥,其逻辑性也越来越强,甚至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对某一问题的分析,因为假设条件不同,结论会差别巨大。有时对于同一个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流派的观点与结论竟然截然相反。这就使得微观经济学成为财经类学生学习的难点,使得众多的初学者无从下手。对部分微观经济学教学人员而言,他们在讲授微观经济学的时候,往往迷恋于介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繁琐的数理推导过程,忽略了对经济学基本思想的介绍,造成微观经济学成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难度系数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微观经济学的逻辑体系 微观经济学是一个严格的演绎逻辑体系。演绎逻辑的好处是只要给定前提假设,其结论的正确性就一定得到保证。它从反映人类偏好的最简单的5条公理出发,描述出人类偏好的效用函数,即无差异曲线,从而决定了人类经济行为中至关重要的主观交换比率,即边际效用替代率。在既定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客观交换比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资料讲解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MC=MR=P 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1,超过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

变成本之间(P2—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将下降,亦即会有大量的苹果树被砍,直到达到均衡价格P2。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课后习题详解-(不确定性)【圣才出品】

第12章不确定性 1.在图12-1中,如何才能达到禀赋点左边的消费点? 答:禀赋左边的点意味着在好的状态下有更多的收益,而在坏的状态下遭受更大的损失。与购买保险以规避风险相比,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有可能是保险的出售者。也就是说,在好的状态下,他将收到保费,而在坏的情况下,他将赔偿别人的损失。 图12-1 购买保险时的预算线 2.下面哪一个效用函数具有期望效用函数的性质? (1)u(c1,c2,π1,π2)=a(π1c1+π2c2)(此处应该有a>0的条件); (2)u(c1,c2,π1,π2)=π1c1+π2c22; (3)u(c1,c2,π1,π2)=π1lnc1+π2lnc2+17。 答:(1)具有期望效用函数的性质,可将u(c1,c2,π1,π2)=a(π1c1+π2c2)看

成由标准期望效用函数经过正仿射变换u(z)=az+b而得到(只不过此处b=0)。 (2)不具有期望效用函数的性质,因为它不是标准的期望效用函数,也无法从某期望效用函数经过正仿射单调变换得到。 (3)具有期望效用函数的性质,可将u(c1,c2,π1,π2)=π1lnc1+π2lnc2+17看成由标准期望效用函数经过正仿射变换u(z)=az+b而得到,其中a=1,b=17。 如果效用函数u(x)满足u(c1,c2,π1,π2)=a[π1v(c1)+π2v(c2)]+b,就说u(x)具有预期效用函数的性质,这里v(x)是普通的效用函数。根据这个定义,容易得到(1),(2),(3)的结论。 3.一个厌恶风险的人要在以下两种情形之间进行选择:他有2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有75%的概率得到100美元;或者,他可以确定地得到325美元。他将怎样选择? 答:此人会选择第二种情形。因为第一种选择给消费者带来的预期收入为1000×25%+100×75%=325美元,但是对风险规避者而言,确定性收入带来的效用要大于在不确定的条件下相同的预期收入带给消费者的效用,即E u<u(E x)。因此他不会选择第一种情形。如图12-2所示,其中B点是325的固定收入对应的效用,A点是风险收入对应的效用,显然A点的效用低于B点。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各章知识结构图

第二章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概述 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知识结构图 均衡含义 需求函数 需求曲线需求曲线和需求法则共同作用 供给曲线供给函数决定 供给曲线和供给法则均衡价格 变动 一般含义含义 弹性弧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与厂商的销售收入的关系 需求的收入弹性 弹性概念的扩大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 易腐商品的售卖 价格放开 运用供求曲线的事例限价:最高限价和最低限价 关于农产品的支持价格“谷贱伤农”

第三章效用论 知识结构图 效用论概述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概述货币的边际效用 基数效用论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消费者均衡 需求曲线的推导 消费者剩余 关于偏好的假定 无差异曲线的特点消费者均衡价格消费曲线 边际替代率 无差异曲线分析无差异曲线的特殊情况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 预算线的含义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预算线 预算线的变动收入消费曲线 含义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从单个消费者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和风险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用

第四章生产论 知识结构图 生产要素 生产函数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的几种具体形式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 短期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1)内容;(2)成因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长期生产函数的形式 等产量曲线(1)含义;(2)形状及特征长期生产函数含义,表达式 边际技术替代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成因 含义,方程 等成本线 特征 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生产者最优要素投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入组合均衡条件 等斜线、扩展线的含义 规模报酬(1)含义;(2)类型;(3)规律

微观经济学原理答案

第一章 4你在篮球比赛的赌注中赢了100美元。你选择现在花掉它或者在支付5%利率的银行账 户中存一年。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答: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105美元的银行支付(利息I本金)0 5你管理的公司在开发一种新产品过程中已经投资500万美元,但开发工作还远远没有完 成。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你的销售人员报告说,竞争性产品的进人使你们新产品的预期销售额减少为300万美元。如果完成这项开发还要花费100万美元.你还应该继续进行这项开 发吗?为了完成这项开发你应该最多花费多少? 答:还应该继续这项开发。因为现在它的边际收益是300万美元际成本是100万美元。 9?你的室友做饭比你好,但你清扫房间可以比你的室友快。如果你的室友承担全部做饭工 作.你承担全部清扫工作,这比你们平均分摊每一项工作时你要花费的时间多了. 还是少了,试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说明专业化和贸易如何使陶个国家的状况变得更好。 答:我们俩各自承担自己擅长的丁作比我们平均分摊每一项工作时,我要花费的时间 少了,因为婉熟的技巧使工作效率提高。 举例:假设A国比B国擅长生产丝绸,而B国生产皮毛制品的效率比A国高.如果A国专门生产丝绸,B 国专门生产皮毛制品,由于它们各自在相关生产上的优势. 会使两种商品的 生产率提高.有更多的丝绸和皮毛制品在市场上供应。这样,A、B两国间的专业分工和相 互贸易使两国消费者有更多的丝绸和皮毛制品可供消费,两国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11.解释下列每一项政府活动是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还是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在关注效率 的情况下,讨论所涉及的市场失灵的类型。 A管制有线电视频道的价格。 答:这是关注效率,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市场势力的存在。可能某地只有一家有线电视 台,由于没有竞争者,有线电视台会向有线频道的消费者收取高出币场均衡价格的价格,这是垄断。垄断市场不能使稀缺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规定有线电视频道的 价格会提高市场效率。 B向一些穷人提供可用来购买食物的票证。 答:这是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政府这样做是想把经济蛋糕更公平地分给每一个人。 C在公共场所禁止抽烟。 答:这是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因为公共场所中的吸烟行为会污染空气.影响周围不 吸烟者的身体健康,对社会产生了荷害的外部性,而外部性正是市场失灵的一种情况. 而这也正是政府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原因。 D .把美孚石油公司(它曾拥有90%的炼油厂)分解为几个较小的公司。 答: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势力。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石油业中 属于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很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垄断市场的效率低于竞争市场的效率。因此,政府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分解它。 E对收入高的人实行高个入所得税税率。 答: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让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有助于社会财富在 社会成员中更公平的分配。 F.制定禁止酒后开车的法律。 答: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市场失灵是市场外部性造成的。酒后开车对其他人的生命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讲义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一、资源得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与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得经济资源得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得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得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就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得竞争程度决定资源得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得实质 微观经济学就是实证经济学,它得绝大多数理论与模型都就是对微观活动得客观描述,或者就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得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就是经济理论得实质。不同得理论实际上就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得不同得抽离与解释。 理论模型(model) 经济现实(reality)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实际对理论得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得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设得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得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得方法来解释与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得问题简单化而不就是将简单得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瞧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得应用,奠定必要得数学基础。熟练得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就是对理论模型得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得模型只能有唯一得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得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得科学性,而假设得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得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就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就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得讨论。争论得核心在于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完善得市场经济得基础上得,而中国得市场经济就是不完善得,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得理论体系与方法来研究与解决中得问题。两种观点:

微观经济学基本架构

微观经济学基本架构 序论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 古典学派历史学家 反古典学派社会主义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凯恩斯学派 序论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一一一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供需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E d,E s(注意:转嫁与E d,E s的关系) E d与总收益 应用题E d>1P与TR成反比 (TR)的关系E d=1P与TR无关 E d<1P与TR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相当缺乏弹性:|E|<0 弹性常弹性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 xy>0 交叉弹性互补品:E xy<0 :E xy=0 E M>1则为奢侈品 收入弹性正常商品:E M>0 0

? 第二章 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分析) 消费者均衡:MU 1 /P 1= MU 2/P 2 =……= MU n /P n =λ 由 MU 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 Q 0 f (Q )dQ -p 0Q 0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 递减规律) 预算线:P 1X 1+P 2X 2=I 效 消费者均衡 用 序数效用分析 均衡条件:MU 1 /P 1= MU 2/P 2 论 (无差异曲线分析) 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教学框架 2009.9 一、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目标 1.学说。指人们为解释自然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经济学则是解释经济社会复杂现象而形成的体系化理论。 ①解释,是对体系化理论的定位。我们一般描述人们对复杂现象了解、认识,按其认识深度分别采用说明、解释、揭示三个概念。解释居中,高于说明,低于揭示。意味其体系化理论仍然可能是不完备的,存在发展空间。经济学远没有达到揭示经济社会复杂现象的水平。 ②解释,通过体系化理论实现人们对现象认识的描述。解释与体系化理论等价。体系化理论不是现象本身,不能创造现象。但在体系化理论指导下可形成技术、规则、政策等行为, ③体系化,意味构成其理论的一系列基本范畴、概念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并联系在一起组成完备的系统。 2.经济学研究目标。是对解释的目的即体系化理论界定。目标不同,构成解释的理论不同。目前经济学研究目标的描述; ①解释资源如何配置。表述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 ②解释行为主体的行为和结果。主体包括个体、企业、国家。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 ③解释市场的运行机理。行为主体在市场的行为和结果。 经济学是从行为主体的市场选择、决策行为方面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其提出行为主体市场选择行为依据的目标和条件。

二、经济学体系化理论形成的历史沿革 《高级微观经济学》第十四章“西方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评述”提要这里不是对经济学说的发展作系统地介绍,而是通过简要的勾勒出一个经济学主题思想演进的框架,提供一些背景分析材料,同时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经济学的学习,需要明确研究主题,并追索一下他的发展轨迹。这是我们深刻认识与把握理论并有所创新的基础。 所谓经济学主题思想,反映人们对经济活动的一种理性认识。不同时代、不同的经济活动水平,形成不同的主题背景。但有一些思想内容是超越时代的、跨时期的。按照拉卡托斯科学方法论的观点,这些主题构成了经济理论的内核。从历史角度考察,很多经济学主题向古典回归,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1.人类经济实践与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理论形成的基础。 2.近代科学方法为形成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大环境。 3.政策导向的早期重商主义、重农主义经济理论。 4.经济学说的诞生:亚当. 斯密《国富论》。 5.李嘉图的经济学方法与古典经济学派。 6.边际革命与新古典经济学体系。 三、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主题 通过建立行为主体市场(交易)选择行为的目标和依据条件的理论体系,解释经济活动现象。该理论包括; 1.界定行为主体概念、市场概念、各行为概念、各行为目标的概念、实现选择目标的条件概念等理论;按概念内涵可定义相关要素(因素)、设定相关变量。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配套题库【课后习题】(选 择)【圣才出品】

第5章选择 1.假定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商品2的需求函数是什么? 答:假设完全替代的效用函数是:,(为了简化计算,这里只考虑替代比例为1∶1的情况)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选择效用最大化,即: 由约束条件,解得,同时由于,则,即:。 将的表达式以及约束条件代入效用函数后,得到: 从而解得: 如图5-1所示。 图5-1 完全替代商品的需求曲线

2.假设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的直线,并且给定任意的价格和收入,那么,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是什么? 答:如图5-2所示,比较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可知,当时,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为只购买商品2;当时,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为只购买商品1;当时,任意购买都是消费者的最优选择。 图5-2 完全替代偏好的最优选择 3.假定一个消费者在每一杯咖啡里总是加2汤匙糖。如果每汤匙糖的价格为,每杯咖啡的价格为,消费者花费美元在咖啡和糖上。那么,他或她将打算购买多少咖啡和糖? 答:设表示糖,表示咖啡,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那么消费者的最优选择总是满足:,将这一条件代入预算线方程中,可以得到、。 4.假定消费者对冰淇淋和橄榄有很高的非凸性偏好,而他所面临的价格为,并有美元可供支出。那么他的最优消费束是什么?

答:消费者的最优消费束为(0,)或者为(,0)。 这是因为:在非凹性偏好的情况下,消费者对于端点消费束的偏好甚于对平均消费束的偏好,因此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优选择为只消费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商品,即最优消费束为(0,)或者为(,0)。 5.如果一个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那么,他在商品2上的花费占他收入的比例是多少? 解:消费者会把4/5的收入花费在商品2上。 分析如下:这是一个典型的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对其进行单调变换,可得。关于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有一个特殊性质,即消费者在每种商品上的花费总是占他收入的一个固定份额,这个份额的大小由效用函数中的指数来决定。 证明过程如下:在预算约束下,消费者最大化其效用: 由拉格朗日乘数法有: 从而得到一阶条件为: 则 所以消费者会把()的收入花费在商品2上。在本题中,消费者会将的收入花费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基本概念:稀缺、经济学、效率、机会成本、理性人、边际变动、激励、市场经济 2.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权衡取舍、成本、边际量、激励 3.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贸易、市场、政府 4.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货币—物价、通货膨胀—失业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循环流量图(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 2.生产可能性曲线:含义;考察(内部、外部、边界);表达(效率、选择、机会成本)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概念:市场、需求量、需求定理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 2.基本概念:低档品、正常品、替代品、互补物品 3.基本概念:供给量、供给定理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 4.基本概念:均衡、过剩、短缺、供求定理均衡分析的步骤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1.基本概念:弹性、需求价格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3.计算:中点形式(弧弹性),微分形式(点弹性) 4.收益与弹性关系 5.其它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 6.弹性的应用:(1)谷贱伤农(2)OPEC 合谋的失败(3)禁毒的社会效应分析

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1.价格限制如何影响市场均衡(价格上限、价格下限) 分析步骤:(1)限制价格高于均衡时,……, (2)限制价格低于均衡时,…… 2.税收影响 (1)抑制了市场活动,销售量…… ( 2)买者与卖者分担税收负担 ( 3)对卖者或是买者征税,均衡效果一样 3. 弹性与税收归宿 ( 1 )基本概念:税收归宿 ( 2)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的时候,买者承担更多的税收。 ( 3)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的时候,卖者承担更多的税收。 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1.基本概念: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需求曲线——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 2.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 3.基本概念: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成本——销售意愿——生产者剩余 4.价格变动对生产者剩余的影响 5.基本概念:效率、平等 6.市场均衡(完全竞争)的福利结果 ( 1 )自由市场把物品分配给对这些物品评价最高的买者。这种评价由卖者的支付意愿来表示。 ( 2)自由市场将需求分配给可以以最低的成本生产这些物品的卖者。 ( 3)自由市场生产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总和最大化的产量。 结论: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得到的总利益最大化。社会计划者通过增加或减少物品的生产量并不能增加经济福利。 第八章:赋税的代价 1.基本概念:无谓损失 2.税收对参与者的影响,画图分析 3.决定无谓损失的因素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状况变动的反应程度,弹性越大意味着无谓损失越大。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7、8版)课后习题详解-(跨时期选择)

第10章 跨时期选择 1.如果利率是20%,那么20年后交付的100万美元在今天的价值是多少? 答:如果利率是20%,那么20年后交付的100万美元在今天的价值为:()20 1100 2.61120%?≈+(万美元)。 2.当利率提高时,跨时期的预算约束是变得更陡峭还是更平坦? 答:跨时期的预算方程是:221111c w c w r r +=+++,或者也可以写作:()()212111c r c w r w =-++++,预算线的斜率为()1r -+,当利率提高时,预算线的斜率的绝 对值增大,因此预算线会变得更加陡峭。 3.在研究跨时期的食品购买时,商品完全替代的假设是否仍然有效? 答:在研究跨时期的食品购买时,商品完全替代的假设一般不成立。分析如下: 为简单起见,假设两种商品(即两个时期的消费1c 、2c )为1∶1替代的,由于在完全 替代的情形下,消费者只会消费价格便宜的那种商品。在跨期消费的情形下,由于一般来说0r >,这意味着第1期的消费更贵,因此消费者在第1期的选择应该是不消费,而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吃不喝他活不到第2期。 4.一个消费者,最初他是一个贷款人,并且即使利率下跌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人。

在利率变动后,这个消费者的境况是变好还是变坏?如果这个消费者在利率变动后转变为一个借款人,他的境况是变好还是变坏? 答:(1)假设在利率下降前,某消费者是一个贷款者,如果利率下降后,他仍然是一个贷款者。那么他的境况肯定会变坏。如图10-1所示,A点代表消费者的初始最优选择,当利率下降后,跨期预算线变得更加平坦,如果他还是贷款者,不妨假设他此时的最优选择变为B点,由于B点在原来的预算线之下,这就意味着:在利率变化前,消费者可以选择B 点的时候却放弃了它,转而选择A点,那么由显示偏好原理可知,消费者一定偏好于A点对应的消费束胜于B点对应的消费束。所以,最优选择从A点变到B点,消费者的境况变坏了。 图10-1 利率下降后消费者的预算线更平坦 (2)如果利率下降后,消费者从贷款者变成了借款者,那么他的情况就无法判断是变好还是变坏。如图10-2所示,假设利率降低后,消费者的最优选择点为C点,此时消费者选择了在以前预算条件下无法选择的点,消费者境况变好。但是,如图10-3所示,此时消费者境况变差。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 基本概念:稀缺、经济学、效率、机会成本、理性人、边际变动、激励、市场经济 2.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权衡取舍、成本、边际量、激励 3. 经济相互交易的三个原理:贸易、市场、政府 4.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的三个原理:生活水平—劳动生产率、货币—物价、通货膨胀—失业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循环流量图(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 2.生产可能性曲线: 含义;考察(内部、外部、边界);表达(效率、选择、机会成本) 第四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 概念:市场、需求量、需求定理需求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 2. 基本概念:低档品、正常品、替代品、互补物品 3. 基本概念:供给量、供给定理供给曲线移动的影响因素

4. 基本概念:均衡、过剩、短缺、供求定理均衡分析的步骤 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 1. 基本概念:弹性、需求价格弹性 2. 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3. 计算:中点形式(弧弹性),微分形式(点弹性) 4. 收益与弹性关系 5. 其它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供给弹性 6. 弹性的应用:(1)谷贱伤农(2)OPEC合谋的失败(3)禁毒的社会效应分析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1. 价格限制如何影响市场均衡(价格上限、价格下限) 分析步骤:(1)限制价格高于均衡时,……, (2)限制价格低于均衡时,…… 2.税收影响 (1)抑制了市场活动,销售量…… (2)买者与卖者分担税收负担 (3)对卖者或是买者征税,均衡效果一样

微观经济学练习题生产理论

生产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厂商 2、生产 3、生产函数 4、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5、技术函数 6、一种变动要素投入的生产函数 7、总产量 8、平均产量 9、边际产量10、边际规模报酬递减规律11、等产量曲线12、边际技术替代13、边际技术替代递减规律14、等成本曲线15、“脊”线16、生产的经济区域17、最优投入组合18、等斜线19、扩展线 二、单项选择题 1、生产函数表示:() A.一定数量的投入至少能生产多少产品 B.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最多要投入多少生产要素 C.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D.以上都对 2、生产函数Q = f(L,K)的TP为正且递减时,MP可以() A.递减且为正B.递减且为负 C.为零D.以上都有可能 3、生产函数Q = f(L,K)反映生产的第二阶段应该() A.开始于AP2曲线的最高点终于MP2为零处 B.开始于MPl曲线的最高点终于AP2曲线的最高点 C.开始于AP2曲线和MPl曲线的相交处,终于MPl曲线和水平轴的相交处 D.A和C都对 4、“凡是齐次生产函数,都可能分辨起规模收益”这句话() A.正确B.不正确C.可能正确D.不一定正确 5、假定生产函数Q = f(L,K)=K2L2,则生产函数所表示的规模报酬()A.递增B.不变C.递减D.不一定 6、在总产量、平均产量何边际产量的变化过程中() A.总产量首先开始下降B.平均产量首先开始下降 C.边际产量首先开始下降D.平均产量下降速度最快 7、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提前条件是() A.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而保持其他要素不变 B.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C.不一定按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要素 D.以上都对 8、如果某厂商增加1单位劳动使用量能减少3单位资本,而仍能生产同样的产量,则MRTS LK 为()

试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摘要: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进行简要论述,阐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思想、基本问题、方法等,介绍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最后简要指出当前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理论发展。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框架;缺陷与发展

试述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理论框架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理论框架 1.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微观经济学又称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即在给定资源稀缺程度或生产力条件下,以单个经济单位(消费者、厂商、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行为和相应的经济变量单项数值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同时也将古典经济框架下的一些问题:分工与专业化及组织结构重新引入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加以分析和讨论,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科斯定理等,当然随着理论的深入发展和现实解释的需要也引进一些新的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不确定条件下的消费选择等),是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为框架进行重要的补充的一门社会科学。 1.2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研究来说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市场机制亦称价格机制,其基本的要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各自追求自身最大经济利益的行为,通过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形成单个市

场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微观经济学进一步说明在所有单个市场的供求都相等的完全竞争市场经济的一般均衡条件下所实现的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为克服资本主义现实经济中的“市场失灵”所制定和执行的微观经济政策。 2.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基本问题及其根本解决方法 一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能够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通常用英国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的,以后又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来表述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思想。 二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主要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等。 三是基本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有:第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由于资源是稀缺的,在资源配置时既要考虑其目标也要考虑其效率,因为资源配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资源配置的效率直接影响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率;第二,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计划、市场、风俗习惯等。 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及研究方法 3.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1)资源的稀缺。资源相对于人类无穷的消费欲望而言总是有限的。

经济学原理笔记整理(微观经济学)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任何一个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最终的选择必然使得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第十章:外部性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如果没有市场失灵,竞争市场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即最大化了总剩余(包括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 外部性(是一种市场失灵):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由于自利的买卖者忽略其行为的外部成本或收益,有外部性时,市场结果是没有效率的。政府行为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即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公共政策能够提高效率。 负外部性的例子:空气污染,狗叫,邻居吵闹,噪声污染,二手烟,驾车时打电话对路人不安全 市场均衡,最大化了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 供给曲线,表示私人成本,卖着直接承担的成本。 需求曲线,表示私人价值,对于买者的价值(也就是支付意愿)。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外部成本:对旁观者负外部性影响的价值。 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征税=社会成本 当市场参与者必须支付社会成本时,市场均衡=社会均衡。 正外部性的例子:接种预防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创造知识,教育(减少了犯罪和改善了政府)。存在正外部性时,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私人价值(对买者的直接价值)+外部利益(对于旁观者的价值)。 社会最优数量是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 补贴=外部利益 如果存在负外部性,市场生产数量大于社会合意的数量。征税。 如果存在正外部性,小于。补贴。 技术政策:政府干预经济旨在扶持增进技术的企业。 专利法,技术政策的一种,对个人或公司创造发明的产权予以专利保护。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命令与控制政策:直接管制。限制排污,强制使用某项技术。 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向私人决策者提供由他们自己来解决问题的激励。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矫正税: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庇古税。 理想的矫正税=外部成本。 对于正外部性的活动,理想的矫正补贴=外部利益。 矫正性的税收和补贴,使私人激励和社会利益结合,使私人决策者做决策时考虑行为的外部利益和外部成本,使经济向资源配置更有效率的方向移动。 不同企业削减污染成本不同,有效率的结果:减排成本最低的企业减少最多的污染。 污染税是有效率的:减排成本低的企业减少污染,进而减少税收负担;减排成本高的企业更愿意支付税收。 管制是无效率的:需要所有企业都减少一定数量的污染。 矫正性税收对环境更有利:给企业激励,只要减污成本低于税收。而管制没有给企业继续减

微观经济学框架

微观经济学脉络图 序论 经济学的起因:由于人类欲望无穷,而资源有限 古典学派历史学家 反古典学派社会主义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 新古典综合派 新剑桥学派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凯恩斯学派 货币学派 理性预期学派 供给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 存量与流量 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重要名词区别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第一章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个人需求与市场需求 供需需求与需求量的区别 个人供给与市场供给 供给与供给量的区别 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 Ed ,Es (注意:转嫁与Ed ,Es 的关系) Ed与总收益 应用题Ed>1 P与TR成反比 (TR)的关系Ed=1 P与TR无关 Ed<1 P与TR成正比 完全无弹性:|E|=0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相当缺乏弹性:|E|<0 弹性常弹性单位弹性:|E|=1 相当富有弹性:|E|>1 完全有弹性:|E|→∞ 替代品:Exy>0 交叉弹性互补品:Exy<0 独立品:Exy=0

奢侈品:EM>1 收入弹性 正常商品:EM>0 0< EM <1则为必需品 劣质品:EM<0 (如吉芬商品) 均衡Qd = Qs 蛛网理论 第二章效用论 基数效用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分析)消费者均衡:MU1 /P1= MU2/P2 =……= MUn/Pn =λ 由MU导出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CS= 无差异分析:含义、特性、斜率(MRS递减规律) 预算线:P1X1+P2X2=I 效消费者均衡 用序数效用分析均衡条件:MU1 /P1= MU2/P2 论(无差异曲线分析)价格—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收入—消费曲线:导出消费者的恩格尔曲线 正常物品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 低档物品 不确定性和风险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用微观经济学原理浅析生活中的现象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一一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全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 从利润最大化原理浅析身边的现象 当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涨价或者是降价,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为需求与供给大小关系的问题。现在就可以用经济学的角度来理解了。 在我的家乡烟台,依赖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水果种植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几年前在我的家乡还是会看到大片大片苹果树林,但是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几年后在它们长得还很茂盛的时候有的却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为苹果价格下降,果农赔钱,不得不另谋出路,这种见解是比较浅显的,现尝试用微观经济学原理加以解释之,即利润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场机制原理。 像是苹果这一类的农产品的供给市场属于竞争性市场,果农们是在 MC=MR=P的时候在短期达到利润最大化的,刚开始的苹果价格为P i,超过了 平均成本,(P i —AC i)*Q>0,果农得到了经济利润,于是被利润驱动,越来 越多的人开始种苹果,而且种的数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场上苹果的供给越来

越多,使得由市场需求和供给决定的苹果价格趋于下降,价格降到了P2,位于平均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间(P2 —AC2)*Q2<0,但这时果农们还是会继 续种植,因为总收益大于总可变成本,只有这样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会成为沉淀成本,这样的决策对于果农们来说才是理性的,供给量继续增加,价格继续下降,当降到P3时,果农们就会放弃种植了,因为(P3— AC3)*Q3<(P3—AVC)*Q3<0,果农们已无利可寻,如果还不停止种植,则全部收益连可变成本都无法收回,更谈不上对不变成本的弥补了。而事实上,只要果农停止种植,就会将可变成本将为0,显然,此时不种植要比种植强,便会出现果树被砍,数量减少。 据我们所知,市场机制是指在一个自由市场里,价格会不断变化直到市场出清为止一一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这也是一种理想的状态。 刚开始,苹果的供给是属于短缺的,价格位于P1,果农就会试图扩展种植规模,增加苹果供应量,所以一时间苹果树被大量种植,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P2,是处于市场出清的状态的,市场上对苹果的需求等于供给,但是市场信 息不完善,果农们自然也不知道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继续种植,使得供给 大于需求,超过了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造成生产过剩,为了售出这些过剩的苹果,果农们不得不开始降低他们的价格,最后价格将下降,需求量将会上升,供给量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章节题库(垄断行为)【圣才出品】

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9版章节题库 第26章垄断行为 1.某垄断厂商可以在两个市场进行三级价格歧视。如果在任何相等的价格下,第一个市场的需求量总是比第二个市场的需求量大,那么垄断厂商一定会在第一个市场定一个更高的价格。() 【答案】F 【解析】在价格相等的情况下,需求量较大的市场代表了较高的需求曲线,而第二个市场代表了较低的需求曲线,仅仅根据题中条件无法判断两个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因此垄断厂商也不一定会在第一个市场定更高的价格。 2.垄断竞争市场均衡下,零利润的厂商产量水平低于最低平均成本的产量水平。()【答案】T 【解析】在垄断竞争的零利润均衡下,需求曲线必定与平均成本曲线相切,切点位于成本最低点的左边,如图26-1所示。位于最低平均成本的产量水平大于y*,形成垄断厂商的“过剩生产能力”。

图26-1垄断竞争 3.如果垄断厂商能够实行三级价格歧视,那么他会在需求价格弹性较低的市场制定一个更高的价格。( ) 【答案】T 【解析】对于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其在两个市场上的定价必定满足:()()()()112211221111||||p y p y y y εε????-=-???????????? 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则价格必然较高。 4.二级价格歧视下,消费者可以按平均价格购买任意数量的商品。( ) 【答案】F 【解析】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规定不同的价格。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变动的,价格取决于购买的数量。消费越多的商品,平均价格越低。消费者不能按平均价格购

买任意数量的商品,否则将与价格与消费数量的反向相关关系矛盾。 5.实施价格歧视的垄断者将消费者剩余转化成生产者剩余。() 【答案】F 【解析】二级价格歧视将部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一级价格歧视将所有消费者剩余转化成生产者剩余,但三级价格歧视可能同时增加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而非把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 6.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在于垄断竞争的市场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答案】F 【解析】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主要区别在于垄断竞争的单个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7.当垄断厂商实施一级价格歧视时,社会福利损失最大。() 【答案】F 【解析】在一级价格歧视下,每单位产品都卖给评价最高并愿意按最高价格支付的人,实际支付价格也是消费者的最高支付意愿。由于消费者对每单位商品都是按其支付意愿购买,因此消费者剩余为零,生产者获得全部消费者剩余。但这是一种帕累托有效率的状况,因为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帕累托改进存在,同时也没有任何社会福利的损失。 8.在长期,垄断竞争厂商得不到超额利润,所以,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一样是一种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