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阅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要把握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以下是几种方法:
1.仔细阅读标题和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通常会提供关于文章内容的
重要提示。

通过阅读标题,你可以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开
始构建你的阅读框架。

2.阅读文章的第一段:文章的第一段通常会有一个引导性的句子或段落,目的是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明确文章的主题。

通过仔细阅读第一段,
你可以获得更多关于文章内容的线索。

3.扫描段落开头和结尾:每个段落的开头通常会提供该段落的主题句
或概述性句子。

类似地,每个段落的结尾通常会总结该段落的主要观点。

扫描这些部分可以让你快速了解每个段落的内容,并帮助你构建整个文章
的结构。

7.注重文章的结尾:文章的结尾通常会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提供
一个结论或展望未来的思考。

通过阅读结尾段落,你可以得到对文章内容
的综合理解,并确认你对主要观点的理解是否准确。

以上是一些帮助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使用这些方法时,请记
住要保持阅读的专注和耐心,同时多进行练习,以提高你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类题目(5题)题1。

阅读短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秋夜的田野是那样的幽静,而家乡的小河边那片草地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那草丛中的虫子们在开音乐会呢,它们欢快地唱着歌,高低起伏,此起彼伏。

河面上波光粼粼,小船静静地停在岸边。

微风轻轻地吹着,吹皱了一河的水。

夜深了,人们睡了,大山睡了,湖也睡了,只有风儿还在神采奕奕地守护着。

风儿把湖面吹醒,在月光的朗照下,湖面闪动着片片银光。

柳儿也不甘示弱地飞舞着,梳理着自己的秀发。

在这深夜里,偶尔传来几声汽车喇叭声,那是家乡的经济命脉在流动。

那响彻夜空的鸡鸣声,划破了黑夜的幕布,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解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首先要明确文章描写的对象是家乡的秋夜。

然后按照一定顺序概括出秋夜的景色特点。

文章先总写家乡秋夜素雅、幽静,自己很眷恋。

接着分别描写了月光下的田野像翡翠,竹林里月光映照下的美,秋夜田野的幽静和小河边草地的热闹景象(虫子开音乐会等),最后写夜深时的静谧以及黎明即将到来的预示。

所以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文章描绘了家乡秋夜素雅、幽静的景色,描写了月光下的田野、竹林、小河边草地的景象以及夜深时的静谧,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秋夜的眷恋之情。

题2。

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再高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太阳身影消失了,只剩下一片神奇的、美丽的云,令人想到仙境,想到梦幻的世界。

我从幻境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好看的故事,一幅又一幅如画的美景。

【语文阅读】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语文阅读】五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 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单元语文要素阅读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阅读阅读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文章要点。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信息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消息,这些消息传递文本的主要内,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思想感情等。

很多文本的题目就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看到题目就能知道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如《古人谈读书》这篇文本是说古人关于读书的看法的,《忆读书》是回忆自己怎样读书的。

梳理文本的信息还可以找中心句。

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文本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段中。

如《古人谈读书》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中心句在开头是对读书方法的概括,抓住这样的句子,最主要的信息也就提取出来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了解写作顺序,问题引导等多种方法梳理信息。

阅读方法讲解阅读文章,把握内容要点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和梳理信息。

1.获取信息。

要想获得关键信息,我们不妨分两步走:(1)“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从把握内容要点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阅读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2)“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

将阅读掌握的信息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使之符合把握内容要点的要求。

例如,学习课文《我的“长生果”》,我们知道本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关于读书的几件小事。

通过筛选和梳理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这几件小事;小时候,“我”读那很小的小画片,看得津津有味;长大后,“我”看到了真正的连环画,看得废寝忘食;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小图书馆,看得牵肠挂肚;写作文的时候,“我”获得了个“甲优”悟出了一点道理;后来,“我”开始看小说,看得如痴如醉;写作文时,“我”又获得大家的好评,又悟出了一点道理。

2.梳理信息。

梳理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梳理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根据要求,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

全国通用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二)(含答案)

全国通用五年级下册语文讲义-阅读与作文: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二)(含答案)

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二)国学经典阅读宝典1.扩题法比如《山中访友》一文,就可以利用这个方法,对题目进行扩充:(我)到山里去访友(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等),(带回了好心情)。

因此,文章主要内容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摘句法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

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3.要素串联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

找出文中的六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构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实战演练㈠不要闭上眼睛2003年7月21日凌晨4点半左右,一辆满载着陶制瓦片的卡车撞进南京下关区上元门的三间民房里。

顷刻间,瓦砾四溅、房屋倒塌,卡车内的几个人当场死亡,房屋里也埋下了五个人。

由于是凌晨时分,大多数人都在睡梦中,惨祸发生后,被惊醒的为数不多的附近居民面对惨祸束手无策。

在等待救援人员到达期间,人们发现在倒塌的房屋废墟里,有一个人头露在外面,身子埋在废墟里。

也许是因为失血过多,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眼睛也睁不开了。

这时候,一个青年男子俯身对那露在外面的头喊道:“不要闭上眼睛!要坚强,你可以和我说说话,但千万不要闭上眼睛。

”那个被埋者的眼睛睁开了,眼神中隐藏着一丝恐惧和一丝谢意。

年轻男子和那个被埋着的人说话,问他:你今年多大年龄了?在哪里工作啊?做什么工作啊……可没过多久,被埋的人又一次闭上眼睛,那个年轻男子又一次喊道:“不要闭上眼睛!睁开你的眼睛!”可被埋的人似乎没有听到,一点反应也没有。

喊话的年轻人找来了医生,被埋者输入了氧气后眼睛再一次睁开了……救援人员终于赶到了,被埋的男子被送往医院抢救。

【语文阅读】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语文阅读】五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单元语文要素阅读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要素阅读阅读要素✬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创造性地复述是指对故事的内容、结构和表现形式等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以新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叙述。

在保证故事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人称、表现方式和表现角度等,创造性的复述故事,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如《牛郎织女》,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写的,复述时可以改用第一人称,以牛郎的口吻去讲述故事。

再如《猎人海力布》,作者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复还时可以改用倒叙,先讲海力布变成了一块石头,再回头叙述事情的前因后果。

也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适当的地对故事情节和故事内容进行补充,可以将原来略写的部分详写,还可以续编故事。

阅读方法讲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一种概括能力,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课标》明确提出,在第二学段阅读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此可见,小学高年级正是训练同学们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阶段。

要想迅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有方法,常用的方法如下:1.文章标题分析法。

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分析一下标题。

因为标题是课文的魂,抓住了魂就抓住了根本。

教材中的课文标题,有的指向课文主要人物,如《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有的指向事件,如古诗《乞巧》。

从标题入手,抓住“人物”可补充事件,抓住“事件”可补充人物和事件要点,抓住“中心”可围绕中心展开,这样可以迅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中心句段摘录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或总结句、过渡句、重点段落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只需摘录即可。

另外要注意借助过渡句,过渡句的主要作用就是承上启下,因此对于串联文意的作用自不待说。

课文里常有"总起分述"或"先具体后概括"的写作方法,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课文所提供的内容学会抓住总起、概括等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语,就有助于概括能力的提高。

3.事情发展归纳法。

事情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往往会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进行叙述,即使部分环节进行了倒叙和插叙,也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事情发展的判断。

关于统编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教学建议

关于统编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教学建议

关于统编教科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教学建议陈基(注:本文中所用的教科书截图,使用的是培训用书,非终审稿。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属于分析概括能力,在它的训练形成过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出解释的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形成。

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中就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目标要求。

一、统编教科书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培养的安排关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学习训练,统编教科书编写相比人教版教科书有不少的变化。

统编教科书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有计划地安排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教给学生简单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导语就提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求在这个单元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在第七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关注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

并在该单元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思考练习题设计了:“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的训练。

最后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以对话的形式,对把握文章的方法作了初步地归纳总结:1.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2.理清事情的因过果也能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3.有的文章不止写一件事,可以先概括每一件事,然后把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导语中明确提出:“学习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学习要求。

比如,本单元课文《小英雄雨来》课后思考练习题:“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主要内容。

”并在本单元的“交流平台”上再一次强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只要把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可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明确提出“阅读时注意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这个单元三篇课文,除一篇为文言文,其余两篇均为说明性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扫瞄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仔细读完一段,要准时概括段意。

留意在仔细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扫瞄考项,细读答题。

在把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扫瞄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阅读其次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仔细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比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精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仔细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爱好,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1)要精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晰段内各句的互相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假如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愿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其次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家乡》的其次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大事许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家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

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需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行,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

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三层意思:纺线使穿着自给,纺线使大家疼惜自己制作的衣服,纺线是大家形成了新的美的观念。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解题技巧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解题技巧解题步骤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题型:一、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段意概括:1如果段落之间是总分关系:一般总的一句是主句,用概括的一句做段意。

2.过渡句:一般也是段意,承上句是上段段意,启下句是下一段段意。

3.段落中心句就是本段的段意。

主要内容的归纳: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A写人的,主要是赞美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B写景的话主要赞美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C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爱;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

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

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

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3、文末: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等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六、联系上下问解释词语的意思:方法1、顾名思义,采用扩充关键字的意思,然后连接成一句话方法2、找近义词的方法,注意要能替代到文中,仍保持通顺方法3、结合这个词所描述的对象具体描述七、选择正确的读音一般出现的是多音字,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文章中的词语作出恰当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
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看文章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合并结构段的意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紧扣课题,串联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每个自然段中的“中心句”串联大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典例剖析
我总想着那件事
滴答、滴答……”床前的小闹钟不紧不慢地走着。

我在床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

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

此时,已是深夜十一点半了。

风哥哥正吹着轻柔的口哨,星星正眨着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大地,整条马路十分的寂静。

我总想着白天发生的那件事。

两条雪白的小狗正在过马路,突然,一辆风驰电擎般的吉普车如一支离铉的箭飞奔而来。

“吱……”随着一个紧急刹车的声音,一条小狗本能地躲开了,另一条却倒在了血泊中。

我想,那条有幸逃脱的小狗是幸运的,它有权选择独自逃向远方。

马路上依然车来车往,“汪汪……”那条狗叫着向这条不幸的小狗跑来。

这条有幸从死神手里逃脱的小狗并没有像我想的那样,它的举动和我想的恰恰相反。

它眼里闪着泪花,用它那粉嘟嘟的小舌头拼命而又温柔地舔着那条不幸的小狗。

它一遍一遍
地舔着,好像在努力地想救回它。

一串串泪珠从它的眼里滚落下来----它哭了!它蹲坐在马路中间,用自己那娇小的身体护住自己的同伴。

许多的好心人不忍再看,更怕来来来往往的车又伤到了它。

有人试着想带它离开这危险地带,可是人们一靠近,小狗就气势汹汹地吼叫起来,好像在说:“别靠近我的小伙伴,否则别怪我对你不客
气!”没办法,人们只好强行将那条不幸的小狗抱到路边,又想尽办法想让这条小狗离开,可是它还是执意不肯离去。

就这样,它一直在不幸的小狗身边趴着,很久很久,很久很久。

小狗不顾自己的生死在伤亡的同伴身边不离不弃,是多么的令人感动!相比那

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甚至开车撞了人又逃走的人,小狗的行为更值得人
敬重!
想着想着,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里,两条小狗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1、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我总想着那件事》答题思路
1、本题是对分析写作顺序的考查。

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做此类型题
目时,我们首先要想到叙述方法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那么这个文段开头“我在床
上躺了很久了,却怎么也睡不着。

我翻来覆去,心中总想着那件事……”便可
知倒叙的叙述方式。

2、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理解概括能力的考查。

解题步骤:①通读并读懂要求概
括的文段。

②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

③根据要求作答。

概括主要内容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概括主要内容,其前提是要熟读文章,对整篇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抓住主要的,去
掉次要的,就能概括出来。

三、高效训练
选文1
小巷“历程”
天热得厉害,空气象团火,烤得柏油路软绵绵的。

我拐进一条小巷。

巷子不长,
地上散扔着许多西瓜皮。

这里背阴,还有一丝穿堂风。

我放慢脚步,息一息浑
身的燥热。

“哧溜——”,前面不远,西瓜皮托着一双高跟皮凉鞋,溜冰似的滑了出去。

跌倒的是一个穿银灰色旗袍裙的中年妇女,她飞快地从地上跳了起来。

我急忙收回目光,低头点香烟。

我知道,她一定会涨红了脸,回头张望??
她又朝前走了,腿有点瘸,可能还忍着痛。

她放心了——没人嘲笑她。

我怀着
为人做件好事的轻松感,目送那女的走出小巷,拐了弯。

人的修养和道德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极细微的地方??我遐想。

突然,“哧溜——”,这回轮到我了。

谁让我放松了对西瓜皮的警惕,我摔了个四脚朝天。

也许没人看到??闪进我思维的第一个念头竟然也是这。

可是,身后立即传来了清脆的笑声。

我扭头一看,三个姑娘,不知什麽时候走进了小巷。

她们正对着我指手画脚:“嘻嘻、嗬嗬、哈哈??”其中一个穿连衣裙的笑得直不起腰来。

我费力地爬起身。

踝关节可能扭伤了,钻心地痛。

但我强忍着,在一片可恶的嗤笑声中一拐一拐地朝巷口走去。

心中不免愤愤然。

“哧溜——啪!”机会来了,报复吧!伴着尖叫,一个窈窕的身躯滑倒了。

而且正是刚才笑我笑得最放肆的那一位。

我想笑,想大笑,想对着她那撕破了的连衣裙笑个痛快。

可是我没能笑出声来。

她们向我投来羞赧的一瞥。

我返身走回小巷,开始艰难地、一块一块地拾起西瓜皮。

1、题目“小巷‘历程’”该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全文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你对“人的修养和道德有时候会体现在一些极细微的地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2
薄书读厚,厚书读薄
张广厚,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

他和杨乐合作在函数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
成就。

他们首先发现了高等数学领域中函数值中“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
联系,因此而跨入世界著名数学家的行列。

那么,他是不是一生下来就具有超人的数
学天赋呢?
原来并非如此,张广厚小时候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结果,连中学也没有考取,不
得不进了补习班。

经过落榜的打击,小广厚学习比以前用功多了。

无论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还
是课后做作业,都是认认真真的。

他知道,课本上的知识是基础,对于课本的知识必
须真正弄懂、弄通。

有一次,小广厚正在做作业,有一道数学题,他绞尽脑汁也没能
解出来。

于是,他拿出课本,一遍又一遍地复习相关的章节,一次又一次地推敲题意,整整花了一下午的时间,才解出了这道难题。

就靠着这种精神,小广厚的成绩一跃成
为全班第一名。

小广厚学习不仅刻苦,而且还很有心计。

他把看课外书做的笔记、做过的习题,
甚至还把具有代表性的习题的草稿都装订成册,分门别类,当作珍宝一样保存
起来。

通过这样一整理,小广厚那本薄薄的课本变得“厚实”起来了。

这是张广厚读
书的第
一个过程,即:把薄书读厚。

就这样,张广厚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开滦二中。

在开滦二中,张广厚学习更加

奋了。

他把老师讲的定义、法则不仅弄懂、弄通,而且还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

他在
图书馆借了一本《范氏大代数》,一有时间,就拿出来读几页。

就这样,《范氏
大代数》在张广厚的头脑中被浓缩了。

只要一看目录,他就能说出哪章哪节讲了什
么内容。

这难道不是把书读“薄”了吗?
在开滦二中几年的学习时间里,张广厚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每
次都是满分。

一直到他考取北京大学,进而考取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他
都是这样,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就凭着这样一丝不苟的治学态
度,在
华罗庚教授的指导下,张广厚和杨乐合作,在数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文中说“小广厚很有心计”,他的“心计”表现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广厚学习不仅刻苦,而且还很有心计。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
A.本段的中心句
B.领起下文的总起句
C.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根据短文内容,说说张广厚是怎样把“厚”书读“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