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社团——神农尝百草

合集下载

中医典故神农尝百草的中草药发现之旅

中医典故神农尝百草的中草药发现之旅

中医典故神农尝百草的中草药发现之旅中医典故神农尝百草的中草药发现之旅是中国医学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神农氏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传奇人物,被称为中医药的始祖。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中,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神农氏发现了许多中草药,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尝百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个时候的人们还处于原始社会,生活条件艰苦,疾病肆虐。

为了治疗疾病,人们开始尝试采集植物,并摄入体内观察其效果。

神农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出一条发现中草药并利用其治疗疾病的道路。

神农氏的发现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他需要不断地尝试、试错。

他首先尝试着用各种植物来治疗疾病,记录下每一次尝试的结果。

通过这种方法,他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发现了一些对人体有益的植物。

在这段发现之旅中,神农氏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有时候,他吃下某种植物后出现不良反应,有时候某种植物并没有治愈他的病症。

但是,他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进行尝试和记录。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神农氏逐渐发现了一些中草药的药用价值,并将其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本记载草药的医学著作,对后世的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大量的中草药,并对每一种草药的性味、功效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这本经书不仅传承了神农氏的智慧,也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深入的探索。

通过神农尝百草的中草药发现之旅,人们对中医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草药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以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调节功能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神农尝百草的发现之旅不仅是对中医药的探索,同时也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和理解。

中医药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界的力量来治疗和调节人体的疾病。

总之,中医典故神农尝百草的中草药发现之旅是中医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神农氏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实践,发现并总结了许多中草药,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段历史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够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和经验。

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

中文名: 神农氏
别名: 姜,炎帝
国籍: 中国
民族: 华夏
出生地: 烈山
出生日期: 农历四月二十六
职业: 部落首领,五氏之一
主要成就: 农业部落,神农王朝
代表作品: 《本草》
目录
人物简介神农出世
三湘四水
炎黄子孙
历史记载史籍篇注
版本一
版本二
版本三
炎黄子孙
炎帝率领众先民战胜饥荒、疾病,使中华民族脱离了饥寒交迫、患病无医无药、颠沛流离的日子。过上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药,并且能上市场、听音乐、唱丰年的日子。今天,海内外亿万人民皆以炎黄子孙自谓。
编辑本段历史记载史籍篇注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来招等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汉高诱注《淮南子·时则训》,提到赤帝时又把赤帝与神农氏合起来,说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号为神农,南方火德之帝。《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谬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
神农鞭药
开创中医中药巨典
药学经典
旷世经典
老顶山地理位置
神农足迹
尝草辨药史书记载
展开人物简介 神农出世

中药学历史事件

中药学历史事件

中药学历史事件是一个非常丰富和重要的领域,它涉及了中药学的发展、演变和进步。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药学历史事件:1. **神农尝百草**:这是中药学起源的重要故事,讲述了中华民族的祖先神农氏遍尝各种草药,以发现其疗效,最终形成了中药学的基础。

这个故事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2.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成书于东汉,书中对三百多种中药的性味、功能、主治等都作了详细描述,标志着中药学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本书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其中的药物理论不仅吸收了前人的经验,还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和发展,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是一部集古代本草学之大成的巨著,书中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中药,也对每一种药物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类,该书标志着中药学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

5. **清朝的医药制度改革**:清朝时期,中医药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医药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使得中医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中医药学家,他们的研究为中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 **现代中药研究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中药学的研究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对中药进行研究和开发,使得中药的药效、作用机制等得到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以上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反映了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药学仍将面临许多挑战和机遇,但只要我们坚持传承和创新,就一定能够让这一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医学体系焕发新的生机。

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神农尝百草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神农尝百草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神农尝百草中药的起源与发展草木有本源,百草有医功。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瑰宝,源远流长,其起源和发展与神农氏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起源、中药的发展历程以及中药在现代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起源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中国古代医药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传说之一。

相传早在远古时代,神农氏以开创农业、养生调养而被尊称为“农皇”。

他不仅勤勉耕耘,培育五谷,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探索山水间的草木,并通过亲自尝试,发现了许多草药的药用价值与效果。

这些宝贵的经验被神农氏总结为《神农本草经》,成为中药起源的重要里程碑。

二、中药的发展历程1. 原始时期:神农时代是中国医药史的开端,其发现与应用的草药为后世中药的起点,标志着中药学的萌芽期。

2. 夏商周时期:《黄帝内经》等典籍的问世,使神农氏的医疗经验体系化,中国医学进入了有理论基础的阶段,中药的种类与用法逐渐丰富。

3.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的问世,进一步总结、归纳、系统化了中药的应用。

同时,随着汉武帝的推崇与推广,中药开始渗透到人民的生活中,并在东汉时期繁荣发展。

4. 隋唐时期:中药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唐代的《新修本草》成为中国历史上药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记载的中药种类多达1500种,丰富了中药学的内容。

5. 宋元明清时期:中药的研究与应用达到了一个高峰。

出现了《本草纲目》等一系列药物学典籍,中药学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备。

同时,中药的制剂与应用方法也得到了创新与丰富。

三、中药在现代的重要性1. 丰富的药用资源:中草药资源丰富,具有多样性与广泛性,成为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独特的疗效:中药以其温和、疗效显著的特点,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柴胡、黄连等中药在治疗肝炎、胃炎等炎症性疾病中有显著效果。

3. 动植物组分的结合:中药独特的药理作用常常与其复杂的组分结构有关,天然药物中的植物成分与动物成分的合理结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神农尝百草》读后感

《神农尝百草》读后感

《神农尝百草》是一本关于中草药的著名古籍,以其博大精深的知识和独特的文化价值,一直广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在阅读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这本书所带来的启迪和教益,它不仅仅是一本中草药学的专业书籍,更是一个探索人与自然、健康与生命的奇幻之旅。

首先,这本书以神农氏为主角,通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于草药的探索、认识和利用。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他们对于中草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神农尝百草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求取医疗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感悟,一种与大自然的共生共存的智慧。

这种态度和观念,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互动的重要性。

其次,《神农尝百草》中不仅仅是对中草药的描写,更重要的是对于健康、生命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

古人强调自己的健康和长寿,这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的追求,更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建设和进步的意义。

本书以中草药为载体,深度探讨了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体现了古人对于生命本质和人类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与日俱增,读《神农尝百草》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和珍贵性。

最后,《神农尝百草》中传承的传统中医草药知识,对于当代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中草药中所含有的丰富的营养素和药理价值依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和应用中医草药知识,可以辅助我们治疗疾病、提高免疫力,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同时,中草药的应用也符合了现代人们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依赖于化学药物和人工合成的食品,更加注重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和保护。

总的来说,《神农尝百草》这本书让我领略了中草药的丰富知识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本中草药学的专业书籍,更是一个与自然、与健康、与生命的对话和互动的奇幻之旅。

通过阅读与研究,《神农尝百草》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互动的重要性,也给予了我对于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深入思考。

神农尝百草始于医药研学活动作文

神农尝百草始于医药研学活动作文

神农尝百草始于医药研学活动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伙伴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讲上周我们班参加的一次特别有意思的研学活动。

这次研学活动的主题是"神农尝百草"。

你们知道神农氏是谁吗?他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医药学的鼻祖。

很多很多年前,神农氏就开始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价值,并尝试食用、服用各种草药。

他从中发现了很多草药对治病非常有效,从而建立了系统的药物理论和配方。

可以说,正是因为神农氏的勇气和智慧,才有了医药学这门伟大的学问。

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一处大山深处。

那里有一位老中医,他是研究中药的专家。

他带领我们进入山里,教我们如何识别各种植物,并讲解它们的功效。

原来,身边随处可见的很多野草其实都是名贵中药材呢!比如蒲公英,它可以清热解毒、利尿消肿;野菊花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而西红柿虽然现在做成各种美食,但它的根茎和叶子也具有很强的消炎止痛作用。

在认识完这些中草药后,我们开始学习如何采摘和加工中草药。

采摘草药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有很多讲究。

比如采草药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有的要在春天才采,有的则是在秋天采挖更好。

还有采挖的部位也不同,有的要摘叶子,有的要挖根茎。

采挖好的中草药还需要晒干,然后才能制成方剂。

原来一味草药从采摘到入药,中间要经过这么多繁琐的过程啊!下午时分,老中医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尝百草"课。

他先给我们讲解了一些比较常见草药的药性和主治功效,然后让我们品尝这些草药的滋味。

有一些草药滋味甘甜,像党参、黄芪就是如此;有些则有些发苦,比如黄连、黄芩;还有一些草药味道辣而麻舌,像川芎、细辛就属于这一类。

尝过之后,我对这些常见的中草药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

最令我兴奋的是,老中医居然让我们尝试"炮制"一味名贵中药——人参!炮制人参是一个很讲究的过程。

我们先把干燥的人参放入石锅中,用文火慢火煨制。

神农氏尝百草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神农氏尝百草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神农氏尝百草的主要内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它构成了中医药学的基础。

神农氏作为中国传说中的古代医学家和农学家,被誉为草木之神。

他以实践为基础,尝试着鉴别和尝试使用各种植物来治疗疾病。

在古代,人们对草药的了解非常有限,很多植物的药用价值都未被发现。

神农氏尝百草的过程中,他亲自品尝不同的植物,观察其效果,并记录下来。

这种实践的方法使他能够发现许多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并将这些知识传承下来。

神农氏尝百草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治疗疾病的植物资源。

通过亲身尝试和观察,他积累了大量有关草药的经验和知识,其中包括药用植物的特点、功效和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经验和知识为后世的中医药学奠定了基础,并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

神农氏尝百草的实践不仅对中医药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不仅发现了治病药草,还发现了许多有益的农作物和食物,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样。

因此,神农氏尝百草的概述部分主要介绍了他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家和农学家的背景及其实践活动的目的。

这一部分有助于读者对神农氏尝百草这一重要实践活动的整体理解和意义的把握。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逻辑顺序,它对于文章的清晰度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部分,通过概述神农氏尝百草的背景和目的,引发读者的兴趣。

在概述中,可以简要介绍神农氏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他对草药的探索和研究的追求。

同时,还可以提及本文的目的,即探索神农氏尝百草的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医药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包括神农氏的背景、神农氏尝百草的方法和主要发现。

在介绍神农氏的背景时,可以谈及他是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及他的医术造诣和草药研究的重要性。

接着,详细描述神农氏尝百草的方法,包括他如何进行草药的采集、研究和实践,以及他对草药的认识和应用。

神龙尝百草

神龙尝百草

神龙尝百草
远古时期,百姓以采食野生瓜果、生吃吃动物鱼蚌为生,腥臊恶臭伤害肠胃、經常有人得病死亡,寿命很短。

这时出现了一位圣人叫“神农”,他跋山涉水、尝遍百草,了解百草平毒寒温的药性,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葯。

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说:“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识水泉之甘苦……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

”《帝王世纪》中说:“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靠本草四卷。


中国民间有许多地方将神农当做中草药的始祖来供奉,这正是来源于“神农尝百草”这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神农为了寻找治病的药物,不顾危险尝遍百草,甚至一天之内中了七十次毒,终于分辨出了可吃的食物和可以治病的药物,由此发明了医药。

这只是一个传说,那么究竟是谁发明了医药?谁是真正的“神农”呢?
远古时候人们采集各种各样的食物来充饥,有时候吃过某种植物后会得病甚至中毒而死,而又有一些植物在生病的时候吃,疾病就会缓解甚至痊愈,这就是先人们最早的医疗经验的来源。

根据近年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有专家认为八千多年前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能够将某些植物与身体的某种疾病联系起来了,比如大黄能够导致腹泻,从而治疗便秘。

此后逐渐发展到为了治病有意识地收集那些有特殊作用的植物。

经过四千多年到了夏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医药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药物品种丰富,并有了分类。

至两千五百多年前
《黄帝内经》问世时,中国的医药水平就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成熟的时期。

因此,事实告诉我们,真正的“神农”不是一个人,而是我们华夏民族祖先数千年生存智慧的结晶,中医药的创造与发展是先人们经历过深切的痛苦和死亡后的生存经验总结,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起源——中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产物。 1.医食同源,药食同源。 食后耳聪目明 食后产生毒性反应 食后原有疾病好了 2.无意
有意,逐步积累药物知识。
3.专门的中药书籍记载。
二、发展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经》 作者:非一人手笔 成书年代:有争议,公元二世记之前。 (东汉末年──西汉) 载药:365种 分类:三品分类法。 意义: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 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基本 原则,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
芒硝
(Na2SO4· 10H20) 玄明粉(元明粉)
大黄─推荡积滞 内服──泻下软坚 外用──清热泻火 热结便秘 芒硝─润燥软坚 咽喉肿痛,口疮──冰硼散
【注意】
内服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
清热解毒组
金银花
连翘
【共性】
银花:为治疮痈要药 连翘:“疮家圣药”------消痈散结 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热在气分 邪入营血分舌绛,心烦,神昏,谵语等
马齿苋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为治痢疾常用药 15~30g 鲜品加倍
青蒿
【特点】 辛苦寒、芳香透达,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尤宜于无汗骨蒸 【功用】 1.清虚热——温病后期,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低热不退等 除骨蒸、凉血——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日晡潮热,手足心热 2.解暑——暑热外感, 3.截疟——疟疾:寒热往来(含挥发油,不宜久煎)
党参
【特点】 性平,为脾肺气虚常用之品,多代人参用于轻证及
【功用】
慢性病
1 .补中益气—脾气虚,中气不足,食少便溏,四肢倦怠, 肺气虚,声音低微,气短喘促。 2.养血—血虚心悸心慌 头晕痿黄—气能生血, 3.生津—热病伤津,口渴气短—气阴两伤
【注意】
1.6—30g 2.反藜芦 大剂量60g
生地
玄参
神农尝百草
中药的起源——神话传说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 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 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 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遍百草的滋味,体察百草 寒、温、平、热的药性。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 些剧毒。于是他就用有治疗作用的草药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 从此诞生了。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 架山区。
薄荷
清利头目─风热上攻之头痛、目赤
疏肝解郁─肝气郁滞之胸闷、胁痛
食疗配方组
黄芪
【特点】 甘温入脾肺经 【功用】 脾肺气虚
1.补气升阳 中气下陷 气血两虚 气不摄血 气虚发热
2.益卫固表——肌表不固所致自汗、盗汗
气血不足. 疮痈日久不溃—当归皂角 3.托毒生肌—疮家圣药 溃后久不生肌收口—熟地 肉桂 4.利水消肿—气虚水肿、肢体面目浮肿、尿少等 肢体麻木——黄芪桂枝五物汤 5.气虚血滞 风湿痹痛——羌防为 益蜀痹汤 中风,半身不遂——归芎桃仁、补阳还五汤 10g—15g 大剂量30g—60g
2.润肠通便 ──肠燥便秘。
泻火解毒三黄组
黄连
黄芩
黄柏
黄芩 黄连
气味较薄,善清中上焦湿热 清肺火 ,止血、安胎为特长 1.湿温,暑温之胸脘痞闷 2.肺热咳嗽 3.血热吐衄 4.胎热不安 湿热黄疸,身热发黄 苦寒 , 热痢后重,大便脓血 清热燥湿 湿热带下,色黄质稠 热淋涩痛 味厚气浓,善清中焦湿热 清心胃火,解热毒为特长 1.胃肠湿热,泻痢呕吐, 为治湿热泻痢要药 2.主泻心胃实火 泻火解毒力甚强 , 苦寒下达,善清下焦湿热 以清相火,退虚热为特长 1.下焦湿热诸证:湿热带下 热淋脚气、泻痢、黄疸 2.疮疡肿毒,湿疹湿疮。 3.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黄柏
泻火解毒-疮疡肿毒
热毒壅结,
泻下攻积组
大黄
川 将军 绵纹

【特点】


1.大苦大寒,走而不守,为治大便秘结,胃肠积滞之要药
2.入气血分,善引热下行,引血下行,活血又能止血
【功用】
1.泻下攻积 大便秘结 胃肠积滞
热结便秘 寒结便秘 食积──腹痛、泻而不爽 湿热痢疾初起──清除肠道湿热积滞
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
3.缓急止痛——脘腹、四肢,挛急疼痛
食物、药物中毒 4.清热解毒 热毒疮疡、咽喉疼痛 5.调和药性——调和药性、药味
【注意】
1.2g —10g 大量15g —30g 2.生用——清热解毒 调和 炙用——补脾益气 缓急止痛 3.味甘,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湿盛腹胀、呕吐者忌。 4.久服,大量服——水肿,可用利水渗湿药 5.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
紫苏
发汗解表——兼咳嗽、胸闷 行气宽中 ── 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理气安胎 ─气滞胎动不安
丁香
以温中降逆为长——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 兼温肾助阳——用于肾虚阳萎宫冷。
苍 术
【特点】
为燥湿健脾之要药
【功用】
1.燥湿健脾──湿滞中焦证。 2.祛风湿──风湿痹证(寒湿痹 、湿热痹) 3.发表——外感表证挟湿之表证。 4.明目──夜盲症,眼目昏涩。
炙用—补气升阳, 生用—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
当归
【特点】
1.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补血、 活血、并能行气,为“血中之气药”,主治一切血证。 2.尤以血虚、血瘀、血寒多用,故称“补血要药”
【应用】
1.血虚诸证——四物汤 ,当归补血汤 2.妇科诸证—(血虚、血瘀、寒凝、血热)痛经,闭经.月 经不调,崩漏,妊娠胎动不安,胎前产后诸疾,产后瘀滞腹痛。 3.血虚、血瘀、寒凝诸痛证 4.痈疽疮疡——金银花 、连翘 5.血虚肠燥便秘:肉苁蓉、火麻仁
川芎
【特点】 1.辛温香窜,入气血分,为血中之气药 上行头目 又为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 下入血海 能 内通胸胁 旁行四肢 2.祛风兼止痛,为治头痛之良药,
【功用】
1.活血行气——用于气滞血瘀之痛证。
妇科——活血调经之要药,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瘀痛
内科—— 肝郁气滞、胁肋疼痛,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 伤科——跌打损伤 外科——疮疡痈肿
5.《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 载药:1892种,分为16部,60类 特点: ①是中古时最完备的分类方法。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 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药大辞典》 作者:由江苏新医学院集体编纂 成书年代:77年出版 载药:5767种, 特点:该书收罗广泛,资料丰富,查阅方便,非常实用。 笔 画分类 8.迄今为中药学专著中收药最多,资料最全的综合性中药学专著 ──《中华本草》载药8980种。科属分类
泻下通便──热结便秘
芦 荟
清肝泻火──肝经实火之便秘溲赤,头晕头痛 烦躁易怒、惊痫抽搐 杀虫疗疳──小儿疳积 癣疮
【注意】 入丸散,每次1~2g 外用适量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用。
茯苓
茯苓
【特点】
甘淡而平,无寒热之偏,利水而不伤正,无论寒热虚实 ,各 种水肿均可配用。
【功用】
1.利水渗湿——各种水肿。尤宜于脾虚水肿。 2.健脾——用于脾虚诸证。 3.安神——用于心悸、失眠。
虚 证
香囊配方组
艾叶
【特点】 气芳香—温经脉,暖子宫, 【功用】
止崩漏,理气血,散寒湿—为妇科常用品。
1.温经止血(炭)—虚寒性出血,尤宜于崩漏 2.散寒止痛,调经安胎—虚寒性腹痛,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 之月经不调 、痛经、宫冷不孕、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3.祛湿止痒—皮肤搔痒,煎水外洗 4.艾绒—为针灸必用—热气内注—温经散寒,宣通血脉
2.祛风止痛——用于头痛,风湿痹痛 风寒头痛 外感 风热头痛 风湿头痛 血虚头痛 内伤 白芷防风 菊花石膏 羌活防风 当归白芍
头痛
血瘀头痛
红花丹参白芷
——热证、阴虚火旺、阳亢头痛不可用之。
【注意】
凡阴虚火旺、多汗及月经过多者,应慎用。
白芷
1.祛风散寒、通窍—外感头痛,牙痛 2.止痛——为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牙痛之要药。 3.燥湿止带 ── 带下过多 4.消肿排脓——疮痈肿毒
中药饮片制作过程
种植、采集、炮制、贮藏
中药的作用
一、中药的作用——是指中药对机体的影响, 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 治病作用:(又称中药的功效) 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
二、中药的功效
Hale Waihona Puke 1.对因治疗功效祛邪—祛风、散寒、清热等 扶正—益气、助阳、滋阴等 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理气、活血、安神等 消除病理产物—消食、化痰、化瘀、利水等
【功用】
1.消食化积——凡肉食积滞之脘腹胀满,嗳气吞酸,腹痛便溏
2.行气止痛——泻痢腹痛、疝气痛
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 血瘀经痛 瘀滞胁肋痛
3.活血化瘀
甘草
【特点】 【功用】
甘平、主入心肺胃经。
心气虚,心动悸,脉结代 1.益气补中 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2.祛痰止咳——咳嗽痰多、无论寒热虚实、有痰无痰均宜
2.清热泻火
火热上炎之目赤,咽喉肿痛,牙痛
血热妄行之吐、衄、咯 热毒疮疡 肠痈腹痛 烧烫伤
3.凉血解毒
4.逐瘀通经──瘀血阻滞——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 5.利湿退黄——湿热黄疸、湿热淋证
【注意】
1.生用:泻下力强 酒制:活血力好 炒炭:长于止血 2.入汤剂宜后下或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 3.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 4.妇女孕、经、哺乳期应忌用。 5. 预先告知患者。
陈皮
橘皮 广 新会皮
【特点】 凡脾肺气滞、痰湿为患,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用。 【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