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课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行道树》教案优秀6篇

《行道树》教案优秀6篇

《行道树》教案优秀6篇《行道树》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几个词语。

理解课文中的几个重点句子。

2、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作者赞美的是一种什么精神。

3、结合生活实际,体验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

培养学生为人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1、认识行道树的特点,了解其精神。

2、体会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

教学时数: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同学画的一幅画,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出画面的内容。

(生答:画面上有一条马路,旁边有很多花草树木。

)不错,哪位同学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呢?(生答:画面上有一条弯曲的马路,路旁有许多行道树。

)说的太好了,你喜欢这些行道树吗?同学们,你们喜欢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是喜欢**同学画得好呢?还是喜欢行道树本身呢?好!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课题)看看我们所喜欢的行道树是怎样的一种树。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继续默读课文,思考:行道树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3、请同学们把自己在自读过程中找到的行道树的特点和“忧愁”、“快乐”的内容写到黑板上。

人人都可以上去写,写完以后还可以上去补充。

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4、根据学生写上去的情况,分析、评价、归类。

师生一起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对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话概括的。

指导学生怎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明确作者在赞美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5、小组讨论:怎样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这句话?你对行道树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师指导:可以把这句话分开来,分别理解“神圣的事业”、“痛苦”、“深沉”的含义,再把它们合起来理解,对行道树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个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再明确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对行道树精神应该有什么样的看法。

《行道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行道树》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行道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行道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行道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语言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课文,并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能够准确使用生字词、短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有关课文内容的问题。

2.情感目标:传递人文关怀的情感,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使学生形成珍爱生态环境的意识与习惯;培养学生的爱美之情、美感能力,提高审美素养和精神修养。

二、教学内容一篇课文《行道树》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熟悉课文内容及涵义,正确读、记、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抒情表达及思想内涵:环境保护与城市的生态平衡,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的爱美之情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1. 背景知识介绍教师以黑板为媒介,介绍有关树木种类、特征、栽培及环保知识。

2. 熟悉课文(1)听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2)学读课文,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生字词、短语的准确掌握;(3)理解课文,思考课文中的主旨、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4)默读课文,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并在朱红圈内标明仍不理解的地方。

3. 故事情节学生就故事情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讨论,将学生的合理想法及时纳入教学过程中。

4. 情感分析从情感分析角度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环境保护应有的情感,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黑板、多媒体课件。

六、课外拓展1、组织学生到城市公园、广场或校园内的植物园参观,看看周边的绿化环境,体验环保行动的价值。

2、组织学生到社区宣传环保、保护绿地、种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本课文《看树》旨在通过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树木形态、生长特点,引导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背景知识、熟悉课文、故事情节和情感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树木种类、特征、栽培及环保知识,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短语,培养学生的爱美之情和审美能力。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五篇)

《行道树》教案设计(精选五篇)一、导入学生们刚刚接受了描述植物形状的训练。

在老师的评估中,他发现许多学生描述了树木,包括榕树、菠萝、杏仁、木兰等。

我们把这些树的形状写得很漂亮,形状各异。

现在请看黑板。

(黑板书写主题:行道树)二、朗读、理解、品味、感悟1.总体看法: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这是一列……的树”。

老师黑板上写着:一排悲哀和快乐的树。

2、深入理解和品味:(1) 学生默读,独立提问和探索文章内容,初步理解内容,品味语感。

⑵质疑提问,相互交流,讨论辩析,品读文章,加深理解。

(3)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加深对主题的体验。

⑷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加深感悟,为评读做准备。

教师黑板书写:无私奉献(图)神圣痛苦深沉(人生哲理)3.展现语感和品味的情感表达和阅读指南:⑴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学生自由评读,感受语感。

老师评读,以强调语感印象。

(2) 教师阅读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评论,加深语感和品味,为阅读体验保留情感。

⑶女生朗读一段,男生评读。

体现集体朗读的整体美,充分体现语感,饱满感情。

(4) 在全班一起阅读,发泄自己的感情,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小结并拓展思维1.学生将总结他们的学习成绩。

2、请学生构思一幅画,谈谈用怎样的线条和色采来表现心中的行道树,并写上一句有关行道树的心里话。

《街树》教学计划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发生了小悦悦事件以后,网上有许多网友发表了一些过激的言论,说中国人道德沦丧,已经彻底地进入了利益社会,你们允许吗?其实这种言论很明显是过激了,媒体之所以要客观地暴光这件事儿是想唤起人们对于是非道德的正义感,这并不代表中国人全部都是这样,比如 2022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胡忠和谢晓君夫妇,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师。

2000 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导,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行道树》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行道树》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道树》教学设计1总体构思:教学本课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展开联想,从生活的素材走向作文的题材,理清作文思路,进行有条理地写作构思。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能有创意地进行表达。

教学目标:1、让学生展开联想,理清作文思路,有条理地构思作文。

2、指导学生写作的创意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展开联想,理清作文思路,并能有创意的表达;2、难点:有条理地进行写作构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与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题同学们,我这有一段话,你们猜一猜,写的是什么?“他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一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他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他们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荫,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他们就站成一列致敬。

所有的人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他们仍然固执地制造著不被珍惜的清新。

”学生活动:学生饶有兴致地讨论,得出结论:是树。

教师进而明确:是生长在马路两旁的行道树。

(二)、教师诠释文题:行道树是什么样的?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讨论发言要点提示:行道树指在公路与道路两旁成行栽植的树木,在城市道路绿化与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行道树的主要栽培场所为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

它对于提高道路的服务质量,改善和美化区域生态环境,荫庇行人、消除噪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涵养水源都有重要作用。

行道树被形容成“绿色隧道”。

(幻灯)出示有关行道树的照片。

(三)、出示作文题目(幻灯):《行道树》今天我们就来写一篇和树有关的作文。

1、明确作文类型——命题作文2、命题作文的主要特点(幻灯):给出一个完整的正确的作文题,要求按规定的题进行写作。

2023最新-《行道树》教学设计精选4篇

2023最新-《行道树》教学设计精选4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精选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行道树》教学设计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行道树》教案篇一【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本设计拟用主问题探究法,即用一个大容量的问题来统帅两文的教学。

同时针对两文的主旨和风格,对教材作了灵活处理,深教细教《行道树》,浅教淡化《第一次真好》,避免课堂上因平均使力而造成的固定节奏。

教学步骤:一、探究主问题:这两篇小散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深入钻研课文后,作出有理有据的回答。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作答,鼓励发表不同意见,提倡有价值的争论。

明确两文特色:从内容上说,《行道树》赞美的是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第一次真好》抒写的是人生体验;从表现的哲理上说,前文让人明白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后文告诉人们尝试第一次需要勇气,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艺术魅力上说,前文富有感染力,后文富有亲和力;从传情效果上说,前文含蓄,后文直白;从语言表达上说,前文是内心独白式,是诗意的抒情,后文是寓理于事式,是叙议结合……二、探究分问题一:《行道树》读起来极优雅动人,你认为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合作学习,然后作答。

明确:有很多原因。

如:①形象选择高妙——行道树本身就是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况作者还喻它为无私奉献者,的确惹人喜爱。

②形象烘托巧妙——作者为行道树设置了一种独特的背景氛围,使描写主体始终处于鲜明醒目的位置上,如烘云托月。

③作者构思奇妙——用行道树形象与原始森林同伴、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对比,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还有诸多对比隐在文中,如堕落与高尚、神圣与庸俗、深沉与肤浅、痛苦与欢乐、黑夜与朝霞、喧闹与孤独、污浊与清新、忧愁与快乐等等,发人深思。

④语言表达精妙——作者善用富含感情的词语达意,善用转折句层层翻新,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探究分问题二:《第一次真好》所阐述的一些观点你赞同吗?结合课文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谈。

幼儿园优质课-行道树教案(精选3篇)

幼儿园优质课-行道树教案(精选3篇)

行道树教案(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行道树教案(精选3篇),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行道树教案1主要内容:第六课《理想》第七课《行道树》学习重点:《理想》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划线字:蜕变tuì倔强jué洗濯zhuó玷污diàn扒窃pá诅咒zǔ寂寥liǎo夸耀yào脊梁jǐ贪婪lán怨恨yuàn鬓发bìn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

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

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

本文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本文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弦,指弦乐器。

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二、重点分析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

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

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4篇)《行道树》篇1行道树教学目标 :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②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2、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或许你们都知道,散文往往也有诗一般的语言,老师在课余发现了一篇让老师非常喜欢的散文,现在先让我配上音乐给你们读一遍,好吗?你们听听看,这篇文章像一首抒情诗,像一幅风景画,还是像一曲赞歌。

听完之后,希望同学们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感受,好吗?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1、由老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完后谈自己的感受(可以从语言等各个方面来谈)。

2、师述:同学们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题目是《行道树》(板书课题和作者)(生齐读作者简介)3、师问:从全文来看你们觉得文中所写的行道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只用一两句话讲讲你的感觉,可以畅所欲言。

(生各抒己见)例如:生:行道树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师给予肯定的鼓励:好!几位同学能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谈自己的看法,很不错。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1、师:同学们对文章已经有了整体的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

同学们以四人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2、师出示小黑板上的问题: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师提示:要根据文意来理解,也就是从哪个词语或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为行道树要有哪些条件?(或行道树身上体现了什么特点?)。

师述要求:合作探究时要边讨论,边划边记。

(可以热烈点)回答问题时话要讲完整,还要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

同学在回答时,其余的同学要认真听,还要边听边记下他所说的要点。

3、(学生分小组学习,老师行间指导,约5分钟后)同学发言:(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稍加评议。

可引导学生朗读句子或段落,在这个过程中师注意学生读错的字词,应及时纠正。

)生1:从“堕落”一词中能知道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他们的同伴们可以很舒服的在原始森林里玩而他们只能在充满灰尘的城市里。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3篇)

行道树教学设计(通用13篇)一、导语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

却有一排排站在路边的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默默地苦熬着。

那么,你们知道它们正在想什么吗?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就曾经站在行道树的立场上写过一篇文章,那她是如何说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板题)二、解题大家知道什么是行道树吗?我们来看树下注释2,一起读一下:行道树,指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在我们学校里,外面的大街上就有很多行道树,你们平时留意了吗?其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张晓风却注意到了经常被我们所忽略的美。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张晓风。

三、作者哪位同学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张晓风?(生介绍)这位同学介绍的比较详细。

在我们认识一位作者时,可以按照“五字记忆法”来记住和他相关的内容,即“名、时、地、评、作(姓名,出生时间,是什么地方的人,社会对他的评价,主要作品)”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顺序来认识一下张晓风,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张晓风,1941年出生,中国台湾人,女作家,中国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愁乡石》等)(板书作者)四、读、悟(一)下面,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注意老师在朗读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并注意课文中个别字的读音(二)好了,老师读完了,同学们都听清了吧?下面给大家五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同时要要准字音,注意我写在黑板上的字。

(板书:贪婪、堕落、点缀、冉冉、给予、牙龈)同学们都读完了吧?那么哪位同学能到黑板上给这些字注音呢?好,这位同学很勇敢,大家也一起拿起笔来,在书上标好拼音。

好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标的对不对?我们一起念一遍(生齐读)(三)我们知道了这些词的读音,那么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为大家朗读一下课文?在同学朗读的过程中,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仅仅是为写树而写树吗?好,请这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课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道树》课堂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行道树》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这一单元的文章是以“人生”为话题,采用丰富多样的文学形式,阐述了人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

二、设计思想1、教学指导思想依据新课标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借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

2、教材分析张晓风的《行道树》是一篇满含哲理与情感的优美散文。

行道树为城市制造清新,献出浓阴,自己却蒙受一身烟尘,夜晚在黑夜中苦熬,是奉献者的象征。

文章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角度,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用清新,凝练的语言,道出了行道树的心声:奉献是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

抒写了奉献者的博大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3、设计理念1)挖掘语文教材中潜在的“美”的资源,重视语文学习的熏陶感染作用。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对散文的阅读而言,重在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文章对话,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文就是读者与一颗高尚心灵的对话,在这种“美”的襟怀,“美”的精神的熏陶感染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2)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在学生“自主、合体、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学生自主阅读,充分感悟与体验的过程,开掘学习自主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调动生活体验,全方位阅读。

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表达出内心独特的感悟。

4、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限,生活体验与积累匮乏,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

因此,首先我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从感性层面到理性内涵的升华。

其次,我借助七年级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地阅读期待,引导他们感悟发现奉献者的精神之美,生发起他们同样美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文章中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文章的思想意义及深刻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通过合作研讨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体会“行道树”的形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拓展短文表达的人生哲理,感受奉献者的崇高品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目标使用形象,直观,可感的多媒体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四、教学重点培养朗读能力,抓住关键语句,探究把握文章主旨,领会写作意图。

五、教学难点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六、教学方法1、朗读法2、研讨点拨法3、思维拓展法七、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安排学生分组,做课前预习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疏解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屏幕显示不同生存状态下树的图片。

学生用心聆听,仔细欣赏。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同学们,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你喜欢吗?深情婉转的旋律像一缕甘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田,它直观歌咏的对象是什么?(大树)流淌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博大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城市马路边奉献浓阴的行道树的风采,倾听它那博大而无私的心灵之歌。

教师投影出示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的形象,揣摩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②学习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③联系自身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听读课文,注意感情、语调【学习活动】画出疑难字词,结合课前预习,理解词意(多媒体显示词语音、形、义)堕.()落点缀.()繁弦.()急管牙龈.()红灯绿酒贪lán()冉.( ) 冉苦熬()2、学以致用,连词成篇。

运用学习积累的词语写出一段美好的文字。

示例:a、这是一座到处充满繁张急管,红灯绿酒的城市。

b、贪婪的念头在他心中冉冉升起,就这样他一步步堕落在城市的红灯绿酒之中。

(此环节学生全员参与,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发言,适时点拨,予以肯定,鼓励)3、学生分工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美文美读,唯有发自内心的朗读才能领悟其中的真意,让我们用真情去感悟,读懂行道树的心声。

【学习活动一】在教师的安排下,分工朗读。

在朗读中要注意把握并提炼关键性语句。

教师作朗读指导:语速适中,语气坚定,读出行道树的“忧愁”与“快乐”(朗读结束后,教师予以肯定,点评,教师强调第五段中关键性语句在朗读中应该重读和突出)【学习活动二】在朗读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同桌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言之成理即可):行道树生活在城市的烟尘中,既忧愁又快乐。

4、再读课文,结合关键性语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第一人称介绍行道树的形象。

示例:(多媒体显示)我是一棵忧愁而快乐的树,我为人们不珍惜我的劳动,不珍爱生存的环境而忧愁,我未能替人类做贡献而快乐。

(学生思考,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例:1、我是一棵神圣而痛苦的树……2、我是一棵不被别人理解的树……3、我是一颗孤独寂寞的树……4、我是一棵堕落而深沉的树……5、我是一棵能承受痛苦的树……【教师总结】忧愁却快乐着,痛苦却深沉着,孤独却幸福着,堕落却神圣着,奉献却无悔着,平凡的行道树,却带给了我们不平凡的震撼与感动!三、合作交流、解决探究,领悟文章主旨【学生活动一】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2、把喜欢的语句大声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交流自己喜欢的原因。

(词语运用、写作技法、启示等)3、标注疑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4人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发奉献者的情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文章阐述这一哲理的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领悟文章主旨的三个关键词。

【学生活动二】学生分4小组合作探究疑难问题,每组一题,把握课文深刻内涵。

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看哪一组的发言最精彩。

(多媒体显示问题)1、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是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3、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4、怎样理解“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指导,在小组代表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明确,使学生对问题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体验反思、升华主题(多媒体显示)1、文章仅仅为写树而写树吗?这种写法叫什么?2、仿写句子(保持句式与修辞的一致)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我愿。

参考:1、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撒下一片绿荫。

2、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清香。

3、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3、通过本课学习,总结出与本文主旨相似的一句格言或一句名言或背诵相关古诗句。

参考: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3、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什么,而在于为他人献出了什么——爱因斯坦4、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思考后,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列行道树,一颗奉献心。

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正因为有了千千万万像行道树一样奉献的人们,才有了今天我们和谐美好的生活。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

让我们的生活因付出而快乐,让我们的人生因奉献而精彩。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情境交融)【出示作业】:你身边有哪些像“行道树”一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六、教学反思《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名篇。

全文蕴含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依据新课标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撞击,老师的撞击、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撞击中,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其次,我让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在阅读过程中直接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感知美、体味美。

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时刻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民主的平台,营造一个宽松、活拨、主动地学习环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拓展。

另外,优化课堂流程,设计好主要问题,也至关重要。

教师要能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寻求“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科学引导学生的思维。

纵观这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为圆满的效果。

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学环节的优化、学生思维的启发、合作交流的形式等。

总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会继续学习新课标精神,不断探索优化课堂结构,让新课标理念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