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掌握主要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过程;•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生活的三位一体,与文化的关系;2.理解物质生活的含义:物质、生活、物质生活。

二、发展过程(3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2.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3.以道路、交通为切入点,详细介绍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三、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30分钟)1.分析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析物质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四、思考讨论(2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2.探究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习俗多彩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五、总结(1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课堂作业1.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总结全文论点明确、举例充分、思路清晰。

2.研究某一时期或领域的物质生活或习俗变迁,撰写一篇详实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既定的教育目标,我给学生展示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来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课的掌握得以加深。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我安排了思考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研究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今天的社会现象。

人教版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参现展览,阅读材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纵向比较“衣”、“习”的变化,横向比较“食”、“住”的变化→培养分析比较能力☆校服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变”的原因→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合作收集材料,分类归纳整理,列入四个展厅,到问题讨论,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文明史观:理解“变”的过程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文明的过程;世界史观:认识到中西文化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唯物史观: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2学情分析:学生们对这课的知识应该有所了解,学习本课可结合初中教材中有关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化的知识理解本课的相关内容。

认识到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理解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以来我国在社会生活和习俗领域的变化难点: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4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一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师: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知识梳理】1.把全班分“衣、食、住、习”4个组,每组分别找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在服饰、饮食、居住、习俗四个方面的变化。

时期近代现代评论(0)【知识梳理】1.把全班分“衣、食、住、习”4个组,每组分别找出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在服饰、饮食、居住、习俗四个方面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1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学情:经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初中课本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认识。

这一节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主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2.教材: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

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大众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

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富,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根据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变化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d.每位组员的贡献及心得体会。
3.完成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自主完成以下题目:
a.简述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发展脉络;
b.分析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中的一个具体案例,如手机、互联网的普及等,阐述其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认识。
4.观察生活,要求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现象,并记录下来。下次课堂上,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4.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地区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提高历史研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运用历史比较法、历史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历史脉络,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c.举例说明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
2.开展课后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一个方面,如服饰、饮食、住房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每组需提交一份调查报告,内容包括:
a.选取的主题及调查方法;
b.调查过程中的发现和收获;
c.对所选主题的分析,包括变迁原因、影响等;
(二)教学设想
1.设想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具体措施:运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设想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6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课教案_6

高中历史公开课教案课题: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班级:时间: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列宁装、唐装等服装出现的背景及其特点,知道“断发易服”运动;通过分析中国近代以来服装变迁的规律和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老师提供的大量关于中国服装变迁的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的研读,初步掌握史料研习的方法;通过研习中国近代以来服装的变迁史,学会与古人、今人和未来对话的角度和途径,初步掌握多角度探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唐装等服装的变迁,切身感受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不断改革开放、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深入挖掘本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放自信、不断创新”的态度,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在物质生活与习俗等方面质的飞跃。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展示、谈话法、讲授法重点:近代以来中国服装的变迁。

难点:揭示近代以来中国服装变迁的历史内涵。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是4月26日,历史上的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尤其在中国高铁高速发展的今天,1861年的今天,他出生在我们徽州;他,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

他是谁?------詹天佑。

(展示詹天佑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詹天佑的服饰有什么特色?非常传统的长袍马褂。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这一时期的服饰文化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在学习本课之前,首先跟同学们说明一点,本课的内容应该包括衣、食、住、社会习俗四个方面,我们今天将采用案例教学法,只探究服装这一点,其他的几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按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自学,完成表格。

衣,我们首先来介绍一下衣的定义,“衣者,人所倚以蔽体者也”。

衣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服饰文化,反映不同的时代特征。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案设计
食的方面,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
住的方面,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
风俗方面,改变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探究2:分析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解题关键:1840年以来中国社会变化原因。
思路引领:分析外因和内因。
答案提示(两种种表达方式)
【本课总结】
(1)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
【新课讲授】
一、自主预习(阅读课文、填写下表,了解课文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纵横线索)
自学引导——
解题关键:四个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思路引领:分四个阶段列举四个方面的变化表现,比较分析每个阶段的变化原因。
操作过程:阅读教材、参照地图册,按课本内容顺序提炼内容,纵向填写“四个阶段四个方面的史实”;然后横向读表,对四个阶段进行比较,综合表述出变化表现,并参照课本内容,归纳变化原因)
(2)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3)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变化,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当堂训练】
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
பைடு நூலகம்引导学生在历史现象中建立联系
基本名词解释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在历史现象中建立联系。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学生总结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回答此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2.设计讨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变迁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3.组织小组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表达能力和历史素养。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变迁的重要性。
(四)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包括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婚姻等方面的变化。
2.掌握这些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等。
3.认识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如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环保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痕迹,提高历史意识。
2.通过对比分析,阐述这些变迁背后的社会原因,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解放等。
3.结合实例,展示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对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如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环保等。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痕迹,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饮食、服饰等,探讨该主题在近代以来的变迁过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近代以来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的变迁。
2.利用历史短视频、文献资料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增强他们的时空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痕迹,如传统节日、习俗、建筑等,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变迁背后的原因,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变迁中的生活”为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变迁中普通人的生活状态,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素养。同时,我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他们对历史变迁的尊重和理解。

人教版必修2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必修2第5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秀教学案例
2.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共同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提高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
3.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古代与现代对比的图片,如古代的服饰与现代的时尚服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古代和现代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学生的时代观念。
3.通过对不同时期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对比,教育学生珍惜当前生活,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历史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某个时期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短文。
2.鼓励学生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制作PPT、视频等,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给予反馈本节课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视频,以及设计情景剧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身临其境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对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有更直观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设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

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整体设计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

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导入设计小结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这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

情境导入教师身穿整洁的西装革履,脚穿一双老板鞋,头戴中国传统瓜皮帽进教室。

(同学们哄堂大笑)师:同学们在笑什么?生:老师的服饰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

师:那么,你们看看哪样是“土”的,哪样是“洋”的?怎么搭配才合适呢?生:(七嘴八舌)瓜皮帽+长袍马褂+老板鞋;西式礼帽+西装+衬衫+领带+皮鞋等。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除了服饰之外,社会生活还有哪些方面出现了中国传统向西方的学习和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吗?让我们来学习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吧,它会给你答案的。

视频导入播放赵本山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片断。

合作探究:不知大家从这段小品中感受到什么?自主学习:我感受到中国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习惯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

过程评价: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再把视野投射到100年前,就会发现现在的社会生活相对于100年前变化更是巨大。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来对比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今天”与“昨天”的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推进新课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问题情境1: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自主学习:服饰方面、饮食方面、居室建筑、习俗风尚。

(板书)一、服饰方面问题情境2:简述近现代中国服饰发生变迁的表现。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1840~1949年)自主学习1: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重点介绍:中山装的由来。

(参见备课资料)过程评价:20世纪上半叶,长袍马褂仍然流行。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的礼服之一。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山装,此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自主学习2:女装: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旧式、新式)过程评价: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住了女性的曲线。

20世纪20年代后,旗袍经历了改革与创新。

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 彩绣高领长袄、马面裙图2 缎光片袄裙(2)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1949~1978年)自主学习3: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服)、中式便装。

过程评价:列宁装是苏式服装;干部服是在讲究艰苦朴素的氛围下形成的。

自主学习4:女装:列宁装、布拉吉(俄文译音,意为连衣裙)、中式便装。

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程评价:列宁装的主要特点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袋。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款式极其简单:宽松的短袖,泡泡的褶皱裙,简单的圆领,腰际系一条布带。

但由于布拉吉宽松肥大,布料颜色花样比较单调(主要是碎花、格子和条纹),质料粗糙,对女性风采的体现有限。

(3)第三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自主学习5:服饰由最基本的“穿得暖”向“穿得好”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多媒体课件展示:过程小结:中国近代以来服饰的发展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

(个性化)问题情境3:近现代中国服饰为什么会发生变迁?合作探究: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产生了变动,中国服饰发生变迁。

(板书)二、饮食方面问题情境4:你知道多少中西方饮食文化及其区别?自主学习1:中餐——四大菜系师生互动: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四大菜系口味特点特色招牌菜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葱烧海参、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奶糖核桃肉等粤菜鲜、嫩、爽、滑三蛇龙虎会、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八宝鲜莲八宝盅、耗油鲜菇、瓦掌山瑞、脆皮乳猪等川菜味浓、重辣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一品熊掌、怪味鸡块、麻婆豆腐、干烧岩鲤等淮扬菜清淡、味甜叫花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鲥鱼等。

自主学习2:西餐作为大众饮食方式传人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问题情境5:中西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合理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中国: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多媒体课件展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老百姓上街买米、买油,口袋里除了要有钱外,还得要有一种由国家统一发放的购物票证,否则就买不到东西问题情境6: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自主学习1: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当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自主学习2: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

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板书)三、居室建筑问题情境7:你知道多少中西方居室建筑?自主学习1:中国传统住宅的样式。

多媒体课件展示:自主学习2:西式住房开始出现(外国人来华后)多媒体课件展示:合作探究:西方居住理念传人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师生互动: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完全欧化了的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前后)北方四合院江南民居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开始采用“公寓、别墅、新村、花园”等。

西式家具(如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市民的欢迎中国的一些地方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同时也不完全西化,典型特征:中西合璧)过程评价:现代建筑形式更加丰富。

多媒体课件展示:198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以较低价格买到合适住房。

(板书)四、习俗风尚问题情境8:列举中国旧社会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

婚丧礼俗。

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包办婚姻;农村中仍是传统葬礼,土葬、跪拜作揖等;蓄长辫、女子缠足、搞迷信活动。

日历使用阴历,女子遵从“三从四德”,女子地位低下。

问题情境9:中国近现代习俗风尚发生变革有哪些具体的表现?自主学习:(1)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解放后,恋爱自由与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以土葬为主开始向以火葬为主改革。

水乡中的现代建筑 上海南站 香港中银大厦(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人社会。

问题情境10: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生变革?自主学习:(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人中国。

课堂小结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到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人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