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28张PPT)

合集下载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48张 PPT课件 )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14课 《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48张 PPT课件 )


7、“一定要成功”这种内在的推动力是我们生命中最神奇最有趣的东西。一个人要做成大事,绝不能缺少这种力量,因为这种力量能够驱动人不停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只有先在心里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8、人生的旅途中,最清晰的脚印,往往印在最泥泞的路上,所以,别畏惧暂时的困顿,即使无人鼓掌,也要全情投入,优雅坚持。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等来的机遇,而是我们的态度。
(1)内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的 时候,社会习俗和风尚也随之发生变化。(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 等)
(2)外因: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国 外的观念、礼俗等也随之涌入中国。
讨论厅
想一想
知识结构探究: 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 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 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 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 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 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 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3)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破除神权、 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头鞠躬取 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女子在获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4)改革开放后: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近现代的习俗风尚为什么会发 生变革?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 民。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 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 对粮食、食用油、棉花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 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 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29张)

人教版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件(29张)

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 存、 中
西合璧的特征。 (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时尚体现出统一性 的
特点,受政治生活影响较大;改革开放后,生活时尚 向个 性
化方向发展,受经济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服饰看社会变迁 史料一
栏目 导引
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理由: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丧失,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栏目 导引第五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鸦片战争后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扩 大 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 带 来了近代文明。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易错提醒]
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环境 因素、 人 口
因素、社会制度因素、社会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因素、科 学
技术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发展等。其中,社会经济 的
变化与发展对于社会变迁具有决定性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轻巧识记]
也学习苏联。
栏目 导引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3)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出 大 量各式各样的服装。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 中 国的服装市场迅速壮大。③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各 种 款式的服装。 (4)西方文化的传播;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观念 的 转变。
(2)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断推行各种 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72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72张PPT)

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
阶段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 成立之前 表现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列宁装 布拉吉 绿军装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中西结合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政治色彩 强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时代特征
半殖民地 半封建 社会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 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 后——改革食带来了 什么影响呢?能在你们家饭桌上找到一些 痕迹吗?
西餐中常用原料开始进入中国饭桌
西式调味品、糕点、饮料受到欢迎
改革开放前: 人们凭票购买
改革开放后: 人们自由挑选
菜篮子工程 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 摆上了百姓的餐桌。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改进副 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列入“菜篮子工程” 范 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猪肉、禽蛋、蔬菜、水产 品、牛奶等。
服饰的起源
• 1、实用需要说 • “衣,依也,人所以依也,以避寒暑也。” • ——《尔雅.释名》 • 2、性别遮羞说 • “太古之时,被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 • ——《白虎通义》 • 3、审美装饰说 • “衣之始,盖所以为饰” • ——吕思勉《先秦史》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 1、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前 (1840——1949) • (1)男子服饰变化
三、住:居室建筑的演进
地位:在中 国民居中历 史最悠久 (已有3000 多年,西周 时,形式就 已初具规 模)、分布 最广泛,是 北方地区的 典型民居。
最早出现在租界的“洋房”
四合院
上海石库门
别墅
传统建筑(北方)
中西合璧
新式住宅
老 北 京 的 四 合 院
住房建筑的演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25张PPT)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共25张PPT)
社会习俗亦称“社会风俗习惯”。人们 自发形成,并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 的行为方式。对人们行为的控制是非强 制性的,是潜移默化的,是特定社会的 产物,与社会制度变革有密切关系。


代 中
饮食

变迁 物

服饰
习俗

活与居住来自习俗服饰、饮食、居住、 习俗各自变化的过 程
四个阶段——



中国传统饮食
课内研讨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材料1 社会习尚为千百万人所接受,并在社会变迁的过程里表现为 一种无意识的顽固力量。……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习的改良紧密联 系在一起。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2 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城市中产 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等 形式展开社交活动,……30年代的日历上所出现的身着旗袍玩高尔 夫的时髦女性图片。
研习交流4 习俗风尚革新
剪辫易服
剪辫易服前后的陈独秀
研习交流3
习俗风尚革新
废止缠足 妇女解放
残害妇女
缠足家庭
缠足女孩
研习交流3
繁琐愚昧 包办婚姻
习俗风尚革新
简约文明 婚姻自由
1燕晚92京清9大年传学冰统举心婚办与礼西吴式文婚藻礼在民国4纱0初已年年经代传成前统为后婚一,礼种白风色气婚
研习交流5
贵贱尊卑
习俗风尚革新
文明平等
跪拜
作揖
握手
主题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旗袍……
服饰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饮食 中西餐并行
建筑 四合院、欧式别墅、花园洋房、中西合璧 社会 新式婚礼、简洁葬礼、剪发、禁缠足、鞠 风俗 躬、握手等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78张PPT)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课件(共78张PPT)

1907年上海建成的钢架桥
民国初年广州的现代化街道
第14、15课
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课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原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发型篇 天足篇
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服装篇
传媒篇
礼俗篇
交通 通讯篇
那年代的时尚范儿
天足篇
移风易俗
时代缩影:从缠足到天足
赵吉英 1894年生 山东邹平人
移风易俗
被阉割的文明……
“缠足的那份苦,真是三 天三夜也说不完。骨头 缠断了,肉也烂了,还 要压上砖,一年都不能 走路……”-赵吉英
“小脚一双,眼泪一缸”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 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 革命。
盂城驿是一处水马驿站, 在江苏高邮古城南门外馆驿 巷内,始建于明代洪武八年 (公元1375年)。
邮政与电报
时期
发展情况
鸦片战争 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邮政代办所
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 邮 1913年 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政 1920年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应该怎样看待节日的“土洋”之争?
西:精华何在?
中:特色何在?
情人节 母亲节 父亲节 感恩节 圣诞节
……
元宵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春节
……
中韩端午“申遗”之争 及韩国端午的“申遗”成功
2005年11月24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 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 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 胜利而告终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8张ppt)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了土地,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 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2、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 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社会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 目标。
(3)“住”的方面 住房状况不断得到改善,1995年启多样化,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 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 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 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表现:
(1)“穿”的方面
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由单一 款式走向多样化。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 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2)“吃”的方面: 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 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还发动了“菜篮子工 程”。
住:在沿海和内地大城市,开始出现了欧式洋 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风俗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 “废止 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 城市里,简约婚丧仪式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广大农 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 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 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53张PPT)

优秀课件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53张PPT)

A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翻 身做了国家的主人.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
设的奋斗目标
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1、建国初至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
衣:朴素;颜色款式单调( 列宁装、布拉吉、灰蓝色) 食:简单;凭票证购物
住:拥挤;陈设简单 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①新中国成立后,下令取缔了卖淫嫖娼、贩毒吸毒、聚众赌博、 反动会道门等社会丑恶现象,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② 1950年正 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 生活的重大变革。
2、改革开放后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影响 促进了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有利于中国社会反封建的斗争
促使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有哪些特点?
(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 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 发展而不断加深; (3)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 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 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4)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 民族特色。
1、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 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 2、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 3、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衣: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 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食: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 构和营养配餐 住: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 房为主 社会风俗: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8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 (共82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返回
b.食:“菜篮子”工程。
c.住:“安居工程”。
天津大型安居工程——华苑小 区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政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
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返回
d.风俗:休闲娱乐多样化。
度 假 村
郊 区 游
出 境 游
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特 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点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1949——1978年的社会生活
①变化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 解决居民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特点:朴素、简单、拥挤。
③风气: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 主流
改 革 开 放 前
——
50 年 代 的 时 尚
(2)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传入。
鸦 片 战 争
位于上海的原英商开办耶松船厂
①衣:
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 生活。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先生 提出“适于 卫生,便于 动作,宜于 经济,壮于 观瞻”作为 改良服饰的 指导思想, 据此原则设 计出中西合 璧的中山装。
近代社会习俗变化
n 旧习 n 婚姻包办 n 旧式丧礼 n 男子留辫 n 女子裹足 n 迷信活动
n改变 n婚姻自由 n新式丧礼 n剪辫易服 n迫令放足 n破除迷信
• ●心灵之约
• 我的梦想随着时代在飞。20世纪50年代,渴望 拥有社会上流行的“三大件”,那就是手表、 自行车、收音机;70年代的梦想在改变,第二 代“三大件”: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成 了我们新的追求;80年代的腰包鼓了,梦想更 大了,我梦想的“三大件”又变成了冰箱、彩 电、录像机;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手机、空调、音响,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 跨入新世纪,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梦想 也更高更新,第五代“三大件”楼房、电脑和 私家车让我的生活更充实更现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西服最早在何时、何地传入中国的?西服 的传入会不会对中国的服饰产生冲突? 最早在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传 入中国的。会对中国的服饰发生冲突。
(3)如果有冲突,中国的传统服饰会有什么样 融合中西方服饰的优点进行改变。如 的变化? 出现了中山装、旗袍的变化。
2.饮食的变 迁
世界三大烹饪流派:
十分发达,形成了 东方烹饪流派:以中国为代表 鲁菜、粤菜、川菜 西方烹饪流派:以法国为代表 和淮扬菜有名的四 大菜系。 阿拉伯烹饪流派:以土耳其为代表 近代以来中国饮食 的变化是西餐传入, 西餐具有那些优点? 中西餐并行。 饮食是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折射出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中国传统饮食 的特点是什么? 近代以来中国 的饮食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生 活 (1)表现: 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 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③城市住房整体比较拥挤。 (2)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②计划经济体制和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导致物资匮乏
2.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生 活 (1)表现: ①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休闲娱乐方式多样 化 ③逐步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 的社会风尚 (2)原因: 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发展 ②政府政策的影响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
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 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 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 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 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 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 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 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 革显得尤为突出。服饰领域出现了中式与西式、 传统与现代的共同流行;饮食文化中,西餐的传 入,极大地丰富了国人的餐桌;居室建筑方面, 在中式住宅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的建筑理念逐步
思考:依据材料 说明近代服饰款 式变化的原因
及经光绪甲午、庚子之役、 外患迭乘、朝政变更、衣饰 起居,因而皆改革旧制,短 袍窄袖,好为武装,新奇自 衣裳时样年来瘦,渐仿 喜,自是而日益加甚矣。 洋装显细腰 ——观棋 ——徐珂《清稗类 道人《京华俗咏》 钞·服饰类》
近代中国女子 服饰 服饰:
改良的旗袍 中西合璧、 多元并存 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美观
(一)物质生活的变迁
1.服饰的变 迁
近 代 中 国 女 子 服 饰 之 一
(1)近代中国女子服饰 的变迁
1916年林徽因与表姐妹们 的合影。她们身上穿的是 北京培华女子中学的校服
近 代 中 国 女 子 服 饰 之 二 三十年代:中式旗袍在
校园内得宠
名校女生
当光绪中叶,衣尚宽博,喜 秃领,往往大褂之袖宽可及 尺,女衣尤肥硕。光宣之际, 政尚维新,衣喜瘦狭,束身 贴肤,曲臂维艰,领高可及 耳际。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注 重 营 养 的 西 餐

西餐的传入 对中国普通 百姓家有没 有影响?如 果有请举例 说明
Hale Waihona Puke 有影响。如我们日 常饭桌上洋葱、土 豆、卷心菜、咖啡、 葡萄酒、糕点等等 都是由西方传入的。 西式的糕点店铺也 在中国十分普遍。
3.住宅的变 迁
里弄住宅(中西 合璧)
四合院(传 统)
完全西化的独院式“洋房”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西学东渐: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 政治变革: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内因
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 经济发展: 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 们的思想解放。
社 交 礼 仪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新俗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风俗礼仪以一种非物质的方式记录着一个社 会规范,它的变化同样也记录着社会政治、 经济及文化的变迁。
(三)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 1.特点 (1)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 程。 (2)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东西方生活习俗不断碰撞和交融,但始终保持 着民族特色。 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 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 动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 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顺应时代变革。
这些别墅洋房多为殖民统治者、商业巨头、晚清官宦的私宅, 有雄厚的财力为后盾,因此多精美别致、豪华气派。也直接体 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古代社会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 婚姻自主
晚清留短发的留学生
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街上剪辫子
封建的旧中国男 尊女卑,为了满足男 人的审美观,为了那 种“大门不出二门不 迈”的娴淑幽静,几 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 也要裹成残疾的“三 寸金莲”。这无论从 精神还是身体都给当 时的妇女带来了极大 的摧残!
导 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思考:中国 近代的社会 生活发生了 怎样的变化? 变化的原因 有哪些?
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 国”的中国人穿着中式服装,住 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 俭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 热烈地过着中国节日,生老嫁娶 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 是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 前开始“师夷长技”以来,中国 文化或妄自菲薄,或自暴自弃, 属于自己的文化衣杉渐被撕破, 庄重从容的古老文明渐行渐远。 现在,除了黑头发黄皮肤,我们
变化特点:宽松肥大、
保守、呆板、 等级森严
原因:
政局变化
西方习俗的传入 思想观念的转变 审美观念的转变
(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 的变迁
近 代 中 国 男 子 服 饰 之 一
近 代 中 国 男 子 服 饰 之 二
近 代 中 国 男 子 服 饰 之 三
辛亥革命后“一切前清 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 翎顶、朝珠,一概束之 高阁”
①入味方法不同:西餐调味与食品分开,中餐入味 西餐厅 则是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调料入味; ②就餐环境不同:西餐讲究清静、幽雅,而中餐则 讲究热闹; ③使用的餐具不同:西餐以刀叉为主,中餐则筷子; ④烹饪要求不同:西根据要求不一,而中餐以熟食 为主; ⑤礼节不同:西餐以女士优先,中餐则以傧客为主 (尤其男客)等等。(可让学生自由发言)
课堂小节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 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化雨。与前者相比,后 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在这个 过程里,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 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 更有力量,他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 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 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知识结构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经济、文化势力的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 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民大众 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随着中西各种社会 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 彩斑斓、新奇特异、意味深远、令人目不暇 接的新鲜事务,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 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这种变化的 总的趋势是: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 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而为向 近代化的趋进。这些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 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等级森严 西装、 中山装 中西合璧、 多元并存
美观、适 体、方便、 平民化
原因
政治局势
国家政策
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读图,回答问题
第1组图片 近代男子服饰
第2组图片 近代女子服饰
(1)从以上两组图片可以看出近代男女服饰各 有何变化? 男子服饰变化是长袍马褂→西服→中山 装变化;女子服饰由宽大逐渐向合身适 体、短袍窄袖方向发展。
思考:根据材料说 明近代男子服饰变 化的原因
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 《服制》,规定:男子 礼服分大礼服、常礼服 二种,昼用大礼服为西 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 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 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 二种,一为西式,一为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近代中国男子 服饰
服饰 长袍马褂 变化特点 拘谨、呆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