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要不_的语法化_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口语“要不要……”强调构式形成机制与动因

口语“要不要……”强调构式形成机制与动因雷四维【摘要】“要不要……”强调构式具有强调、表达说话者主观态度的功能.在实际口语交际中,其疑问功能几乎完全消失且整个结构已经由最初的常规[要[不要]]的结构关系转化为[要不要]整体.根据Goldberg的经典构式理论,可将其定义为构式,语法化理论则能够合理解释其形成机制与动因.对“要不要……”强调构式形成机制与动因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构式形成的普遍机制与动因.【期刊名称】《重庆与世界(学术版)》【年(卷),期】2014(000)009【总页数】5页(P85-89)【关键词】“要不要……”;构式;语法化【作者】雷四维【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语言是变化中的语言,其发展历程即为语言形式、语义、功能不断变化的过程。
语言的变化过程大多是渐进的,但也有例外。
Matisoff就曾指出语法化现象在我们所选的任何语言中会在我们眼前迅速出现[1]。
因此,对一些短期内产生的语言结构或功能进行研究能够为整个语言的历时研究带来一定的启示。
本文拟从“要不要……”强调构式这种较为新颖的结构入手,分析其形成过程和机制,以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构式的普遍形成机制。
本文首先运用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对“要不要……”强调结构的构式身份进行鉴定,然后结合Hopper和Traugott的语法化理论对该构式的形成机制以及动因进行讨论,并对其形成条件提出自己的假设。
文章所采用的语料分别来自北大语料库、网络,以及部分自拟语料。
一、正反疑问句与常规“要不要”结构(一)正反疑问句正反疑问句,又称反复疑问句,作为汉语疑问句中的一个子类,不管在其形式还是语义功能上都存在特殊性,因此在以往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关注。
从形式上,这类疑问句的基本结构是将谓语或者其他成分的肯定与否定形式并置,并以“X不X”的结构呈现。
这里的“X”是一个变量,除了最常见的动词和动词短语外,还可以是形容词、介词甚至名词等多种语法成分。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

第22卷 第2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2 No.2 2013年2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Feb. 201367文章编号:1008-8717(2013)02-0067-03论语法化的机制与动因凌 剑 春(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76)摘 要: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关键词:语法化;机制;动因;认知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语法化是一种语言演变现象,指的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 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
[1,2]认知语言学认为语法化是规律化最强的语义演变类型。
语法化的研究是从语言历时变化来看语言共时现象,从语言演变的规律来解释语法规则,寻找语言认知动因和语言变化对现代语言形成的作用,这对于研究语言与认知的关系非常重要。
[3]语言演变是在人们日常语言使用中发生的,这表明语言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跟语言以外的诸多因素如人的认知方式密不可分。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化的机制及动因。
提出语法化的机制除了重新分析和类推以外,主观化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
目的是为了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2. 语法化的机制 2.1重新分析和类推语法化是怎么进行的,有什么规律,这是研究语法化机制所关心的问题。
Hopper & Traugott 认为语法化主要是通过重新分析和类推来实现的。
重新分析发生在语言结构的“组合”轴上,指一个词语或一类词语表层形式没有明显变化而内部的结构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王寅;严辰松
【期刊名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28)4
【摘要】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语法化的过程是: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演变.这一过程呈现单向、有序、抽象化和专门化等特征.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它的动因包括语言接触、创新用法、误解和误用及语用因素.通常认为,语法化的机制是类推和重新分析,演变的方式有隐喻、转喻和主观化等.
【总页数】6页(P1-5,68)
【作者】王寅;严辰松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外国语文研究中心,重庆,40003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4
【相关文献】
1.国外语法化理论探究——语法化的过程、本质特征和机制 [J], 赵学德;王晴
2.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语法化研究评述——语法化的本质特征、机制及动因探讨[J], 孙悠夏
3.浅析训诂学在汉语虚词语法化机制分析中的作用——以"在"的语法化为例 [J], 王颖
4.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5.汉语"中"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 [J], 周翔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法的演变

ຫໍສະໝຸດ 汉语史上动态助词产生
在汉语语法的演变中还产生了黏附在词末 表示语法意义的专用动态助词:“了”表 示行为动作的完成,“着”表示行为动作 的持续,“过”表示行为动作的曾经发生。 它们黏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成为这两个 词类的明显的标志。这种意义的 “了”“着”“过”是隋唐以后逐步发展 出来的,如王力先生指出,这是“近代汉 语语法史上划时代的一件大事”
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 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五四运动以后
疑问代词做宾语或人称代词在否定句中做宾语,应该放在动词之前, 这也是先秦时的正常的词序,例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 罕》),“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自汉魏以后,特别是南北朝 以后,代词宾语的位置逐步移到动词后面,和“动—宾”的基本格式 取得一致。
汉语偏正结构的形式演变
汉语的偏正结构在完全定型以前,经历了一个“偏正”“正偏”并存 的阶段。 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里有一种“小名+大名”的类型,小名在前,限 定后面的大名,例如“桑树”“北京市”,“桑”“北京”为小名, “树”“市”为大名。但是在上古汉语中却有一种与此相反的词序, 这可能反映史前汉语的一些特点。在甲骨卜辞里可以找到不少大名冠 小名的地名,如“丘商”“丘雷” 清人俞樾在概括这类现象时说:“古人之文,则有举大名而合之于小 名,使二字成文者,如《礼记》言‘鱼鲔’,鱼其大名,鲔其小名也。 《左传》言‘鸟乌’,鸟其大名,乌其小名也。《孟子》言‘草芥’, 草其大名,芥其小名也。《荀子》言‘禽犊’,禽其大名,犊其小名 也。”(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三)。
语法化的特征_动因和机制_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_王寅

G ramm atic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 M otivations and M echanism s
WANG Y in1, YAN Chen song2 ( 1. F oreign Languag es R esearch C enter , S ichuan Interna tiona l S tudies U niversity , Chongqing , 400031, China ; 2. Editor ia lO ffice of the Journa,l PLA U n ive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Luoyang , H enan Prov . , 471003, Ch ina) Abstrac t : A s an i m po rtant aspect o f linguistic change , g ramm atica lization has long been 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topics in conte m po ra ry lingu istics ( inc lud ing cognitive lingu istics). G ra mma tica lization consists in the change o f a lingu istic fo r m advancing from a lex ica l to a gra mm atica l o r fro m a less g ra mm atica l to a mo re gra mma tica l sta tus , e g . fro m a derivativ e for m to an inflectiona l one . T he process features un idirectionality , sequence , abstrac tion and spec ialization. The necessary cond itions for g ra mm aticalization are repetition of high frequency and routiniza tion . Its mo tivations inc lude language contact , novel usages, errors and pragm atic factors . F ina lly , its m echanism s inc lude ana logy and reana lysis , w hich may invo lve m etapho r , m etonymy and subjectifica tion . K ey W ords : gra mm aticaliz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 ana logy ; reanalysis ; m etaphor ; m etonymy ; subjectification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

!! 语法化是语言 演 变 的 重 要 方 面 & 语 法 化 具 有 普 遍性 " 所有语言都要经 历 这 个 过 程 " 而且这种演变可 涉 及 语 音’ 词 法’ 句 法’ 语 发生 在 语 言 的 各 个 层 面 " 义’ 语用等 " & 我们认为 " 语法化 中 的 ! $ < 4 9 B 7 8 = ( ’ ’ ’# % * Z ( 语法 ) 是指宏观意义 上 的 语 言 构 词 ’ 造 句’ 谋篇等规 则 & 当代语法化研究可 分 为 狭 义 ! 词 汇 层 面" 所研究 的对象是语言中实词 演 变 成 语 法 标 记 ’ 语 法 范 畴’ 语 法构造或惯 用 表 达 的 过 程 或 现 象 $ ’ 广义! 涉及语篇 和语用层面 $ ’ 最广义 ! 包 括 典 型 的 概 念 结 构’ 事件结 构等如何演 变 为 语 法 手 段 或 构 块 * $ 三 B : 5 9 C = @ B C 4 : 5+ 大层次 & 此外 " 西方语言学的语法化涵盖了中国传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 " " #年!
大部分语法 化 过 程 是 渐 进 的 ! 认 为 ! 及性 * 可转让性 ! & ! _ = ‘ ? F T : : [ 是个实在的具体事物 " 而 % ! T ( Z ’ +" 有些语法化过程可 能 需 要 好 几 个 世 纪 " 如 汉 语 中 的 # 过$ 这一 词 ! 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衍生出用于语篇连 贯的 # 不 过$ % 意为# 但 是$ & ! 其中的# 过$ 字与原先表 空间跨 越 $ 意义的# 过$ 已 相 去 甚 远! 这种词义和 示# 用法演变的过程不做历时的研究是无法发现的 " # 我们能够看到 ! 语法化现象在我们所 ] ? C 4 9 : N N指出 ’ 选的任何语言中会在我们眼前迅速出 现 " $ ! ( ’ ’ (# % Z %" 如克里奥尔语 % & 常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新的 6 = 8 : F 8 中的 ?T 可 及 性! 但 ? 5 [? B B : @ 5 C虽 有 一 定 的 专 有 性 * 不能算是一 个 实 在 的 物 体 ! 本身价值需要通过银行 才能实现 ( 也不具有 转 让 性 ! 须通过一定的银行手续 & 表 示 具 有 长 期 性 的 整 体+部 分 才能实现转让 "% ! B 关系 ! # 部分 $ 与# 整体 $ 有 邻 近 性( 且部分仅属于一个 命体做主 语 "% 表 明 被 所 有 者 也 可 以 是 抽 象 的! ! G& 作为所有 者 的 长 期 附 属 特 征 " % & 离原型意义更 ! 8 远! 被 所 有 者 仅 作 为 一 个 环 境 中 的 现 象! X 8只 是 表
“不过”的语用功能及演变——基于口语语料角度

1272021年第4期(2021年4月)No.4 2021现代汉语中的“不过”主要功能是作为连词表示转折或补充上文对立的意思[1],但从语用功能来看,“不过”还可以用作反预期标记和话语标记。
当前学界对连词“不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过”的历史演变过程[2],以及同其他转折连词的区别[3]上,对其语用功能研究则较少。
笔者拟根据口语语料探讨“不过”的反预期标记和话语标记功能,并分析二者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一、反预期标记“不过”(一)“不过”的反预期标记特征一般来说,在预期信息、反预期信息和中性信息中,反预期信息的信息量最大,所以所用的语言形式多,而这种语言形式就是反预期标记[4]。
对于反预期标记的特点,一些学者[5]认为,反预期标记语音上一般不重读,句法上以副词、连词为主,且多出现在句首或句中位置,语义上一般不具有或很少有概念意义,只具有程序意义。
其语用功能是标示话语中某一信息与言者或听者的预期相反。
凡符合以上特点的就是反预期标记。
口语中有大量的“不过”用法符合反预期标记的性质特征,如:例(1)我们今天的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不过成绩一般,因为我个人的马拉松成绩是2小时26分左右。
《新华社2004年4月新闻报道》例(2)我是从北京来的,我比你更惨,你坐牢十年,我十一年,不过,比你早放出来几个月。
《一百个人的十年》例(1)的“不过”是反预期标记,从语音上来说,重音在“成绩一般”,“不过”在自然语流中轻读。
从句法特征来说,其来源于动词,位于后半句的开头,这符合反预期标记的句法特征。
从语义上来看,“不过”的存在并不影响句子的真值,只要 “我们今天的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和“成绩一般”这两件事为真,句子即为真。
最重要的是,“不过”后面的句子和前句的预期信息相反,“战术和配合都比较成功”,却“成绩一般”。
例(2)从常识上来看,“我”比你惨,因为“我”坐牢十一年,比你多一年,预期上应该是“我”后放出来,但是“我”却比你先放出来了,“不过”是反预期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的反证, 例 ( 5) 是对 / 我觉得只能这样 0 这一
/ 要不 0 在老舍作品中有 201例, 其中前一小
推断的必然性的反证, 属于知 域, 例 ( 6) 则是对 句用 / 一定 0 / 大概 0 等表示认识情态的副词或用 / 你快走吧 0 这样的言语行为的必要性的反证, 属 / 吧 0 / 是不是 0 表推测的有 20多例, 这样的句子
到 0 / 不该如此 0 的意思。 / 为什么 0 的主要功能 程可以图示如下:
是用来询问, 说话人用 / 为什么 0 时, 主要想问明
关系有关, 属 于知 域, 二者 的主观 化程 度也不 相 同。
表原因的疑问形式有 / 怎么 0 / 为什么 0 / 干
解成 / 难怪 0: 1) / 要不 0 所在小句是对原因的反 吗 0 等, 但在 / 要不 0 后主要用 / 怎么 0, 用 / 为
问; 2) 结论小句必须是现实的, 不能有推测意义。 什么 0 的情况最少。下面是 / 要不 0 后面三种疑问
建议。例 ( 2) 中的 / 要不 0 表示 / 我 0 的醒 悟,
可以换成 / 怪 不得 0 / 难怪 0。所以, 在口语 中, / 要不 0 至少应该包含四种用法, 列举如下:
形式 意义
例句
要不 1 连词 / 否 则 0 你去吧, 要不完不成任务了。
要不 2 连词 / 或 者 0 要不你去, 要不我去。
同义: / 不然 0 / 要不然 0 / 要不然的话 0 不能表示
收稿日期: 2005- 07- 13 作者简介: 史金生 ( 1965- ), 男,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解放军外 国语 学院 教授, 博 士, 研究 方向为 汉语 句法 语义学 及对外汉语教学。
第 6期
史金生 / 要不 0 的语法化
这种结果是非现实的, 主要体现为说话人对可 能出现的情况的推测和估计, 所以其所在小句中常 有 / 会 0 / 要 0 / 一定 0 / 该 0 / 得 0 / 就 0 等词语。
这些句子都表示对原因的醒悟, 其中例 ( 10)、 ( 11) 中的 / 要不 0 可以换成 / 难怪 0。②例 ( 9) 虽 然有醒悟义, 但不能换成 / 难怪 0, 这是因为 / 难
/ 要不 10 常常是通过否定后可能出现的结果反 怪 0 虽然可以后接疑问形式的小句, 但全句不能是
证前面话语的真实性、必然性或必要性。例如:
疑问语气。
( 4) 我确实是胃有病, 要不我肯定白酒。
如果前一小句含有推测义, / 要不 0 就不能理
( 5) 大脸蛋子一本 正经 说: 我 觉 得只 能这 样, 要 不 该 解成 / 难怪 0。例如:
K ey word s: yaobu; g ramm atica liza tion; econom ic pr inc iple; po liteness princ ip le; pragm a tic inference
1. / 要不 0 的形式和功能 现有的虚词词典对 / 要不 0 的解释基本相同, 认为它与连词 / 不然 0 / 要不然 0 基本相同, 多用 于口语, 有两个义项: 1) 引进表示结果或结论的 小句, 相当于 / 否则 0; 2) 引进与上 文交替 的情 况, 相当于 / 或者 0。①根据对大量口语材料的考察, 我们发现 / 要不 0 除上面两个义项以外, 还有表示 醒悟和建议的用法。比如:
# 7#
/ 难怪 0 的意义, / 要不然的话 0 表示选择关系不能
( 9) 他可是没有开 口, 一 来因 为怕 太 太不 了解, 二来
呼应使用。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恐怕也不尽合理, 要不然他为什么不 去参
2. 从 / 要不1 0 到 / 要不 4 0 211 / 要不 10 的意义和形式 / 要不 10 表示对前边话语做假设性的否定, 引 出否定以后可能出现的结果。例如:
SH I Jin- sheng ( D epartment o f Chinese as F ore ign Languag e, PLA U n ive rsity o f F oreign Languag es, Luoy ang, H enan Prov. , 471003, China)
Abstrac t: G ramm aticalization invo lves changes o f both m ean ing and form. A s a basic ru le, the change o f form lags beh ind that of m ean ing, and the change o fm eaning o ften results in the chang e of fo rm. T herefore, it is a useful approach to g ramm atica liza tion by exam ining the diachron ic development of form-meaning mapp ing. T his paper exam ines the g ramm atica liza tion process o f yaobu, spec ifica lly, how the fo rm of yaobu is adapted to its change of m ean ing. Its a im is to c larify the ro les of such pragm atic facto rs as the econom ic princ ip le, the po liteness pr inciple and pragm atic inference.
( 16) 他有自行车, 要不 c怎么去呢? ( / 怎么 0 问方式,
一个词语是否发生语法化, 与该词语所处的句 / 要不 0 表 / 否则 0 )
法环境 密切相关, 对词 汇语法 化的句 法环境 的研
他有自行车, 要不怎么 c去呢? ( / 怎么 0 问 原因, / 要
究, 是目前语法化理论的前沿课题。就 / 要不 0 来 不 0 可表 / 难怪 0 )
加抗战的工作, 而只苟延残喘地在日本旗子下活着呢? ( 10) 要不怎 么 成为 大 人 物 呢, 人 家 对谁 都 留 着 活口
儿, 对谁都不即不离的。 ( 11) 儿女是越大越难管, 丈 夫是越 老越好 管教; 要不
( 3) 真高兴你能对我说几句实话, 要不我还在梦里呢。 怎么西洋女子多数挑着老家伙嫁呢。
说, 它从 / 要不 1 0 向 / 要不 4 0 的演化, 也是在特
我们注意到, 原因是从方式语法化而来的, 方
定的语境中实现的。
式与动作有关, 属于行域, 原因与事件之间的逻辑
前面我们说过, / 要不1 0 不仅可 以用于陈述 句, 还可以用于反问句, 当 / 要 不1 0 用 于下面语 境中时, / 要不 0 既可以理解成 / 否则 0, 也可以理
于言域。
后一部分多为疑问形式。这些句子重在对结论的推
/ 要不 10 后面也可以是一个反问形式, 通过相 反情况下所出现结果的不现实性来强调前面话语的 真实性和必然性。例如:
断。 如果 / 要不 0 所在小句不是对原因的反问, 也
不能理解为 / 难怪 0。例如:
( 7) 方老头一定有 钱, 要 不, 他 怎么 能一 下 子孝 敬 王
冤枉好人了。
( 12) 他已经露出点意思 来了吧? 要 不然, 干吗 散了杨
( 6) / 你快走吧。0 我们拉起老外往外推, / 要不我们 得 妈而不马上去雇人, 单教祥子帮忙做饭呢?
把你扭送公安局, 国际公约得 遵守呵。0
( 13) 他等着, 他怀疑院里也 许没有 人, 要不然 为什么
例 ( 4) 是对 / 我是胃有病 0 这一命题的真实 这样的安静呢, 安静得几乎可怕。
第 28卷 第 6期 2005年 11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ve rsity o f F oreign L anguages
V o.l 28 N o. 6 N ov1 2005
/要不 0 的语法化*
) )) 语用机制及相关的形式变化 史金生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 河南 洛阳 471003)
这样的推导反复进行, 其结果是推导步骤的简
无论是在老舍作品还是在王朔作品中, / 怎么 0 化, 听话人在听到那句话之后一下子就可以得出它
都占了绝对多 数, 这是 因为 / 怎 么 0 主要表 示困 的隐涵义, 在特定语境里产生的隐涵义变成了一般
惑、诧异。说话人用 / 怎么 0 时, 往往已有自己的 隐涵义。这种一般隐涵义在语法化的渐变过程中起
要不 3 副词 建议 他今天休息, 你要不明天再来?
要不 副词 4
/难怪0
要不他没来呢, 原来他生病了。
下面分别讨论这些不同用法的演变过程。本文
的 / 要不 0 一般也包括 / 要不然 0 / 不然 0 / 要不
然的话 0 等形式。需要说明的是, / 要不 0 / 要不
然 0 / 不然 0 / 要不然的话 0 这几个形式并不完全
例如:
形式在老舍和王朔作品中出现情况的统计:
பைடு நூலகம் # 8#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 005 年
怎么
干吗
为什么 总计 去 0, 可见 从 / 否则 0 到 / 难怪 0, 是根据不 过量
老舍 63 ( 761 8% ) 13 ( 151 9% ) 6 ( 71 3% ) 82
准则的推导。
王朔 22 ( 641 7% ) 11 ( 321 4% ) 1 ( 21 9% ) 34
这两个例子中的 / 怎么 0 都要重读, 问的是方 式, ③ 句中的 / 要不 0 也只能 是 / 要不 1 0, 不 能是
/ 要不 40。有些 / 怎么 0 既可以理解为问方 式, 也 可以理解为问原因, 相应地, / 要不 0 也会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