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探究题题教案

实验探究题题教案
实验探究题题教案

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

年级:教师: 陈强科目:化学

班主任:日期: 时段:

课题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掌握

教学目标⑴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点

⑵掌握探究题及实验题解题思路

重难点透视基础的化学知识点及探究型和实验型题型

考点探究题就实验题型

知识点剖析

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

1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掌握60min

2 探究题和实验题解题思路60min

3

4

5

教学内容

1.常见物质的主要物理特性

(1)常见固体物质的颜色

①白色固体:CuSO4、MgO、P2O5、CaO、Ca(OH)2、CaCO3、KClO3、KCl、NaCl、Na2CO3、NaOH等。

②红色固体:Cu、Fe2O3等

③黑色固体:C(木炭)、CuO、MnO2、Fe2O4、Fe粉

④蓝色固体:CuSO4?5H2O

⑤淡黄色固体:S

(2)常见沉淀的颜色

①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物是AgCl、BaSO4

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且能产生大量气泡,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白色沉淀物是CaCO3、BaCO3等。

③不溶于水,能溶于酸,但没有气泡生成的白色沉淀是Mg(OH)2、Zn(OH)2、Al(OH)3。

④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是Cu(OH)2。

⑤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是Fe(OH)3。

(3)常见溶液的颜色

①常见的酸,如:盐酸、硫酸、硝酸、碳酸、磷酸是无色的;其中浓盐酸、浓硝酸有刺激性气味。

②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带绝色)。

③黄色溶液:含Fe3+的溶液,如Fe2(SO4)3溶液、FeCl3溶液。

④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

6、几种常见气体的检验

物质检验的方法、步骤现象化学反应原理备注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

木条复燃———

氢气A、点燃

B、火焰上方罩上一冷

而干燥的烧杯

A、产生蓝色火焰

B、烧杯壁上有水雾

或水珠生成

不纯时

有爆鸣

二氧化碳A、燃着的木条伸入集

气瓶中

B、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A、木条熄灭

B、澄清石灰水变浑

———

一氧化碳A、点燃

B、火焰上方罩一干燥

的烧杯

C、烧杯中注入澄清的

石灰水

A、产生淡蓝色火焰

B、烧杯壁无水珠生

C、澄清石灰水变浑

不纯时

有爆鸣

甲烷A、点燃

B、火焰上方罩一干燥

的烧杯

C、烧杯中注入澄清的

石灰水

A、产生淡蓝色火焰

B、烧杯壁无水珠生

C、澄清石灰水变浑

不纯时

有爆鸣

氨气A、有特殊刺激性气味

B、利用湿润的红色石

蕊试纸检验

A、有氨臭味

B、湿润的红色石蕊

试纸变蓝色

———

7、几种常见离子的检验

离子所用试剂方法现象化学方程式

Cl-AgNO3溶液和稀

HNO3

AgNO3溶液滴入

待测液中,再加

稀HNO3

生成白色沉淀,

且不溶于稀HNO3

SO42-BaCl2溶液和稀

盐酸

将稀盐酸滴入待

测液中,再加

BaCl2溶液

滴加稀盐酸无现

象,滴加BaCl2

溶液生成白色沉

淀,且不溶于稀

盐酸

CO32-HCl(或HNO3),

和澄清石灰水中

向待测液中加入

HCl(或HNO3),

将产生的气体通

入澄清石灰水中

产生无色无味的

气体,此气体能

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酚酞试液、紫色

石蕊试液或红色

将酚酞度液滴入

待测液中

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色

OH-石蕊试纸将紫色石蕊试液

滴入待测液中

将待测液滴在红

色石蕊试纸上紫色石蕊试液变

蓝色

红色石蕊试纸变

蓝色

——————

H+紫色石蕊试液

蓝色石蕊试纸

将石蕊试液滴入

待测液中

将待测液滴在蓝

色石蕊试纸上

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变

红色

——————

NH3+浓NaOH溶液将浓NaOH溶液

加入待测液中,

加热,将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置

于试管口(或用

玻璃棒蘸浓HCl

置于试管口)

放出有刺激性性

气味的氨气,该

气体能使湿润的

红色石蕊试纸变

蓝色(遇到浓盐

酸产生大量白

烟)

Cu2+NaOH溶液将NaOH溶液加

入待测液中

产生蓝色沉淀

Fe3+ NaOH溶液将NaOH溶液加

入待测液中

产生红褐色沉淀

一、设计装置的依据

制取气体的装置分两部分:气体发生装置和气体收集装置,发生装置的选取是根据反应条件和么应物的状态而设计;收集装置是根据气体的性质(主要是物理性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则可用排水法收集.

1、气体发生装置

(1)固+固→(加热)的反应,如KMnO4或KClO3制O2装置为:A

(2)固+液→(不加热)的反应,如用H2O2和MnO2制O2或用锌粒、稀H2SO4制H2或用CaCO3与稀盐酸制CO25:装置为:B。

2、药品的选取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可行性:所选取的药品能制得要制取的气体;

②药品廉价易得

③适宜的条件:要求反应条件易达到,便于控制;

④反应速率适中:反应速率不能太快或太慢以便于收集或进行实验;

⑤气体尽量纯净;

⑥注意安全性:操作简便易行,注意防污染。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实验操作程序

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好药品、仪器后操作的一般程序是:①组装仪器:一般按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②检查装置气密性;③装药品:若是固体跟液体反应,一般是先装入固体再加入液体;④准备收集装置: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在制取气体之前将集气瓶盛满水;⑤制取气体;⑥收集气体并验满;⑦拆洗仪器。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①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要略下倾斜;

②用加热KMnO4或KClO3的方法制取O2,若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移走酒精灯;

③固体跟液体抽取气体时,要注意长颈漏斗末端要插入液面以下进行液封,以防漏气。

二、几种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CO2气体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来验证,利用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②O2的验证一般是用带炎星的木条,利用O2能够支持燃烧的特性。

③H2和CO等还原性气体的验证,一般是先将H2、CO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依次用无水硫酸铜、澄清石灰

水依次检验它们的氧化产物H2O和CO2。也可用燃烧的方法,将H2、CO分加别转化为H2O和CO2,再检验燃烧产物。

课堂

反思

作业

课堂反馈:○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

主管签字:___________ 日期

电学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

电学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 复习指南 1、基本实验、仪器的选择和使用(电表量程的选择,Rp的选择) 2、电路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3、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总结规律,必须用准确精练的物理语言回答。 4、根据要求设计实验 实验一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在中考试题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 考查点1.电流表的使用、读数; 考查点2.实验基本操作,如拆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状态(所有电学实验); 考查点3.电路故障分析; 考查点4.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的归纳, 即 考查点5.实验的纠错及改进。如实物图接错了 例题1:在“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时,小明设计实验步骤如下。 1、选用两个规格(选填“相同”或“不同”)灯泡L1、L2串联起来接到图1所示电路中, 2、闭合开关后发现两个灯泡均不亮,检查各个接线柱均连接良好,小明用一根导线连接AB两点时,两个灯泡仍不亮,连接BC两点时,L1发光,则故障是。 3、排除故障后,把电流表分别把图中A、B、C三点,测出个点的电流。 4、换上另外两个小灯泡,再次测量三点的电流。下表是两次测量的记录数据. 图1 分析和论证: (1)在拆接电路时,开关S必须处于________状态。 (2)结论:串联电路中。 (3)本次实验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 例题2: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图2甲是实验电路图。 图2 (1)电流表应(选填“串联”或“并联”)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则 电流表应接在图甲中的点。 (2)小刘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乙所示,原因是;在排除故障后,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电流表的示数为A。 (3)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小灯泡测得的实验数据。由实验数据小亮得出 I A/A I B/A I C/A 0.2 0.2 0.4 (4)实验结论: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 请指出小亮的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①;

小说探究主题教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阅读鉴赏导学案(四) ------- 探究主旨意蕴 【导学目标】 1.学会概括小说的主旨。 2、掌握主题类探究题和社会类拓展探究题的题型特点和探究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学会概括小说的主旨。 2、把握主旨类探究题的答题方法。 (自主学习):朗读法 【考纲解读】 《考纲》明确要求在阅读文学类文本时能够“理解作品反应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概括作品主题”、“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在小说阅读中,往往要求我们能够通过小说的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情节分析来概括小说主旨,体味作者情感。 【知识梳理】 1、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2、小说 (1) (2) (3) (4) 3、“概括小说主旨”包括四个要点: (1)小说叙述了什么样的事件? (2)小说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3)小说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 (4)小说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 (小说通过叙述了……的事件,塑造了一个……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一种……的社会现象,弘扬赞颂或揭露抨击了一种……的风气,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4、归纳主题的主要方法: (1)抓人物形象; (2)抓情节发展; {3)抓写作背景。 5、概括主题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2) (3)(4)(5)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法、交流展示 【真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2014年浙江卷) 走眼 王伟锋 老街两边,一溜儿开有十多家古玩店。“珍宝斋”的门店在老街的最里面。老板姓赵,做这一行已经有20多年了。赵老板内行,眼力好。据说,好东西只要打他眼前一过,没有看走眼的。 一次,老街有家店收了一件钧瓷,吃不准货色。半条街的人都看过了,但谁也不敢拍板下结论。店主亲自出马,恭恭敬敬地请赵老板赏脸,过去给看一眼。赵老板热心,当即过去,反复把玩了,淡淡地说:“收着。” 店主心中一喜,禁不住颤声问:“能收?” 赵老板朗声道:“能收!”后来,那件钧瓷出手,价钱竟然翻了10倍。自此,赵老板名声日隆。 但是,新近开张的“云芳斋”的李老板却偏不信这个邪。李老板的店原本开在省城,不知怎么一时兴起,在小镇开了一家分店。他初来乍到,想干一件露脸的事,好在老街尽快站稳脚跟。 这天,“珍宝斋”来了个外乡人。看打扮,像是落难之人。一进店,那人便掏出一个精巧的盒子,说盘缠儿不够了,身上有块玉,想换俩钱花。伙计打开盒子,一看,心里一惊,赶忙一溜小跑,把正在后院竹椅上闭目养神的赵老板请了过来。 赵老板拿过那盒子,看了一下玉,又盖上盒子,端详良久,问卖家:“想淘换多少钱?” 卖家说:“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伸出五根手指。 赵老板不语,站起身来,踱了几步,站定,对着卖家伸出了三根手指。 卖家摇摇头,固执地伸出五根手指,神色凝重地说:“这可是家传的宝贝,低于这个数,免谈。” “收了。给客人添茶。”赵老板微微皱了皱眉头,不动声色地吩咐道。客人走后,赵老板拿了盒子,低声嘱咐了伙计几句,然后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回后院品茶去了。 卖家出了古玩街,在镇上拐了几个弯,又勾回头,一闪身进了“云芳斋”的后院。伙计远远地看得仔细,回来向赵老板汇报。赵老板低头沉思良久,叹了口气,说:“这个李老板,不怎么地道啊!” 隔天,李老板和街上的几个店主来到“珍宝斋”,进门便嚷:“听说贵店新近收了件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开开眼!” 赵老板拱手道:“小玩意儿而已,不值一提。”见赵老板不肯拿出玉,李老板暗自得意,忍不住大声嚷嚷:““赵老板,您不让我们开眼,莫非您这一次走了眼,收了个扔货?” 赵老板干咳一下,默不作声。李老板愈发得意起来:“呵呵,想不到,老街赫赫有名的赵老板,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可关系到“珍宝斋”的声誉,连伙计都急了,赵老板依旧笑而不答。 李老板恣意取笑一番之后,领着一群人得意洋洋而去。伙计实在忍不住了,说:“老板,您怎么一句话也不说啊?莫非咱们真的着了人家的道,收了个赝品?” 赵老板粲然一笑,说:“玉的确不怎么样,但盒子实实在在是个好东西。上等的古檀香木,名家雕刻的纹饰。你说,究竟是谁走眼了?”伙计明白过来,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了地。他不解地问:“既然如此,你为何不说,羞辱李老板一番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实验探究专题练习题

专题四相关练习: 1、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D.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Ba2+、Cu2+、OH- B.Na+、Cl-、SO42- C.Na+、H+、CO32- D.Fe2+、Cl-、NO3- 3、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 A.FeCl3、NaOH、Na2SO4、KCl B.Na2CO3、HCl、CaCl2、HNO3 C.NH4Cl、KOH、Na2SO4、BaCl2 D.KNO3、HCl、NaOH、FeCl3 4、以下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反应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共含有三种元素B.参加反应的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1:1 C.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单质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5、下列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的物质区分开的是() 选项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 B 硝酸铵和氢氧化钠加水溶解,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温度的变化 C 食盐水和醋酸加入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棉纤维、羊毛纤维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6、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混有少量CO2的CO气体还原氧化铁,并验证反应后的气体产物.实验室现有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可重复使用).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连节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丙→乙→丁 C.乙→甲→丙→甲→丁D.乙→甲→丙→乙→丁 7、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1)写出仪器的名称:E__________、F___________。 (2)图A的实验室制氧气装置有两处错误,请改正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H与B组合,操作弹簧夹可以使反应停止或发生,还可以从“C至H”中选择仪器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组装一个可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的装置;若用H2O2和O2,且能获得平稳的气流,应选E(或F)和______组合。 (4)若用图I所示医用塑料袋排空气法收集H2,则H2导入端为______(填“a”或“b”).(5)用图J所示矿泉水瓶可以证明CO2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现象是____________,应作的对比试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金属冶炼厂的管道烟泥中含有炭黑及金属铜和锌。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从管道烟泥中回收金属铜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 (1)步骤①中,过滤操作使用了玻璃棒,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滤液B中的溶质有______________ (填一种)。 (2)步骤④中,所加入的金属X与Zn的活动性顺序是Zn >X, 金属X具有广泛用途,X是__________。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可编辑word)

20佃版《3年中考2年模拟》专用资源 专题五实验探究题 夯基提能作业 1.在物理实验中,对物理量有时要进行多次测量 ,有的是为了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寻找普遍 规律,下列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 ) “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压和电流值 图乙中天平所测物体质量为 乙图: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 ,说明 丙图:导线触接电源后小磁针发生偏转 ,说明 丁图: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 ,是由于 4.(1)图甲中: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是 g ;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是 mL;弹簧测力 计的示数是 N;温度计的示数是 C O A.在 B.在 C.在 “探究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 D.在 “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时 ,测量多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值 2.(1) 图甲中物体的长度为 cmo 式是 家用白炽灯正常工作时,其两端的电压为 (选填“并联”或“串联” V;白炽灯与电视机之间的连接方 n ft [■Mil]: fT^^rrT] u -屮 ? 11f n 1^14 九 3.根据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甲图:风中雨伞容易“上翻” ,是由于 r2 乙 鑑 甲

20佃版《3 年中考2年模拟》专用资源 (2)木块从图乙所示斜面上的位置静止释放,直到撞上金属片,测此过程木块的平均速度。 ①在图中画出需要测量的距离。 ②用粗糙程度相同、 质量不同的木块做实验所得数据如下表。根据公式 一次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 请归纳本实验木块的平均速度与质量是否有关 实验次数木块质量/g 运动距离/m 运动时间/S 1 100 1.000 0.8 2 150 1.000 0.8 3 200 1.000 0.8 4 250 1.000 0.8 5.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溢水杯、空杯、三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物块、细线。 研究物块重空杯重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弹杯、水总浮力的大排开水所受对象G/N G杯/N 簧测力计的示数F7N 重G总/N 小 F 浮/N 的重力G排/N 物块1 1.25 0.35 1.1 0.5 0.15 0.15 物块2 1.15 0.35 1.0 0.5 0.15 0.15 物块3 0.45 0.35 0.3 0.5 0.15 0.15 ,: (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大 小。 (2)把物块1浸没在水中,放手后将 (选填“上浮” “下沉”或“悬浮” io ■- J _ r=- 乙 算出第

人教版-2018八年级物理上实验探究题专题(含答案)

台江一中2017-2018学年度半年及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 一、实验,探究题 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2、小丽同学利用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两个音叉进行实验,并将系在细线上的轻质小球靠近音叉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实验中通过观察小球是否被弹开来显示实验现象. (1)若在实验过程中小丽同学只敲击了乙音叉,听到乙音叉发声同时也看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它也在振动发声,由此说明. (2)轻质小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答:. (3)这种思维方法叫做(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某同学在做研究某物质熔化时的规律的实验时得出如下数据: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加热时间 (min) 温度(℃)64 68 72 76 80 80 80 80 84 88 92 96 则由装置图(如图)和上表数据可知: (1)此物质一定属于.(填“非晶体”或“晶体”) (2)此物质的熔点是,在第10min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 存态”) (3)此物质的温度达到72℃时,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4)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插入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 (5)把试管放在有水的烧杯中加热是为了使固体粉末受热;其中烧杯中的水面应(填“高 于”或“低于”)试管中物质的上表面. (6)此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4、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实验的装置示意图.

小说阅读-5.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教案)

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学习目标: 1、掌握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方法; 2、提高探究类题型的解题能力。 一、考点透视 本考点主要是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是文学类作品阅读中难度较大的一类能力要求,从作品本身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还须从作品本身出发,抓住人物、情节等小说要素,而作者的真正意图还应该是在小说的主题方面。 该考点由于难度较大,回答时须要联系的内容较多,在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得很少,考生作适当的准备即可。 二、典型例题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白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2017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题解析 一、实验探究内容及考查点 1.课本实验探究(带※为中考的重点,带※※为中考的必考点) 考查内容考查知识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停表的读数;平均速度公式的运用 音调和频率、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改变频率和振幅的方法(振动物体的长度和拨动的力度)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的内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等大蜡烛的意图(便于比较物体和像的大小) 透明玻璃板的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图纸信息的处理(测量各点到平面镜的距离;连接对应点观察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特点及应用;对焦点、焦距、物距、像距理解 实像和虚像的区分(是否呈现在光屏上) 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低(中间放置凸透镜;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放热)熔点和凝固点 ※水的沸腾水沸腾的图像和条件(温度不变,需要继续吸热) 沸点和气压的关系(气压高,沸点高) ※物体质量和密度的测量密度的计算 天平的使用(放、移、调、称、读的要点) 量筒的使用 质量和体积测量顺序的处理(注意测量时液体的残留) 重力与质量的关 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匀速拉动物块运动(便于读数、拉力等于摩擦力)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控制变量法;实验加理论推导的实验思路二力平衡的条件二力平衡的条件;控制变量法 ※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压力作用效果的呈现(观察物体的凹陷程度) 液体压强的特点压强计的使用(观察U形管两边液面的高度差) 控制变量法;液体压强的特点 浮力的影响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浮力的求解 ※阿基米德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测力计的读数 浮力的求解(两次测力计的示数差) 实验的步骤(称小桶重力;空中称物重;水中称读数;称小桶和水的重力)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 力臂的读取(杠杆水平时读杠杆上的刻度)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理解 有用功和总功的求解(有用功——重力做的功;总功——拉力做的功)拉力与物体重力的关系(F=(G+G 动 )/n;n——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匀速拉动绳子(便于读出拉力的示数)

中考语文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小说类阅读题专题教案 教学内容:小说阅读题的答题技巧(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点,复习并总结小说类阅读题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讲练结合,熟练掌握考点的答题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并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策划: 一、引入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我们聆听了这首优美的歌曲。是呀,“阳光总在风雨后”,在此,我诚挚地祝愿大家都能决胜高考,都能拥抱属于自己的一缕阳光。在语文高考试题中,主要有基础题、阅读题和作文题,你们哪一种题型的得分率最低呢?是呀,阅读题的分值就占了全卷总分的40%,。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复习现代文阅读内容之一的小说类阅读题的答题技巧。 二、我们先来明确小说阅读的考纲考点: 三、小说有三要素,是哪些呢?(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四、人物形象的揣摩。 既然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的。因而命题者自然会从人物这一角度设置试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有关小说人物方面的解题技巧。 1、常见题型 首先是常见题型,从人物的角度命题,一般有以下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解题方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如陈奂生是一个才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漏斗户主,所以难免会在住一宿招待所花了他两顶帽子的钱时表现出狭隘自私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如孔乙已面对一群小孩子给他要茴香豆时说的话也是:“不多不多,多乎?,不多也”,这就表现了他迂腐的性格。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药》里的华老栓为什么会拿革命者的鲜血来做人血馒头给自己的儿子治病呢,原因就是他生活着的那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犹如一间绝无窗户而又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周围的人都在是迷信的,愚昧的,麻木的。所以他的迷信、愚昧、麻木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项链》的作者就曾这样介绍玛蒂尔德: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爱慕虚荣,不安于现状。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如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殉道者典型形象,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将自己54岁以前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表现了他沉迷于仕途,热衷于功名的性格特点。 五、牛刀小试: 阅读小说《木笛》,回答文后题目: 1、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4分) 2、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意图是什么?(5分) 3、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3分) 4、你认为文中的音乐大师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说出你的理由。(4分) 阅读指导: 第一步:请大家浏览全文,理清全文的思路和主旨,整体阅读,把握要点这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活动1、抽生复述故事情节(何人何时何地做了哪些事),并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好了,我们在着眼于全篇,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做文后的习题了,大家还要注意阅读的步骤: 第二步:审读试题,揣摩题路(审题包括审分值和问题,如……揣摩题路就是说要试着从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去揣摩。并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相应的位置。) 第三步:对位推敲,摘取答案(在文中锁定了答题区域后,就要细心准确研读有关语段,找到信息源,筛选出关键词句。) 第四步:紧扣原文,整合答案(就是将筛选、提取出来的信息加以整合,组织答案)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整理)

初中化学实验探究题专题训练 一、气体的制取、干燥及装置连接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学习了气体的制取和收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内容: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a ;b .图3 (2)若用E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口通入(填“c”或“d”). (3)装置B、C都可用来制取二氧化碳,装置C相对于装置B在操作方面的优势是。也可用加热碳酸氢钠(NaHCO3)固体(产物为碳酸钠、二氧化碳、水)来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若用此法来制取CO2,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收集装置为. (4)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以下主要操作步骤:①加热②把药品装入试管后固定在铁架台上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④熄灭酒精灯⑤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⑥从水槽中取出导管。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序号)。(5)若用F收集CO2,要测量生成的CO2气体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目的是;植物油上方原有的空气对实验结果(填“有”或“无”)明显影响. 2、图3所示装置有多种用途。请回答下列问题: (1)洗气:除去CO2中的水蒸气,装置内应盛的物质是,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2)检验:证明CO中混有CO2,装置内应盛。 (3)贮气:若用排空气法收集H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填“A”或“B”,下同。) 若用排空气法收集O2,气体应从装置的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H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若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端通入。 3、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据图回答: (1)写出仪器①的名称。收集某气体只能采用E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有的性质;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组合是(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室制得的CO2气体中常含有HCl和水蒸气。为了得到纯净、干燥的CO2气体,除杂装置的导管气流方向连接顺序是(填选项)。A.a→b→c→d B.b→a→c→d C.c→d→a→b D.d→c→b→a 4、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加热氧化铜②检验氢气纯度③停止加热④通入氢气⑤停止通入氢气。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技巧第12讲探究题教案

第12讲探究题

簸了好长时间,给蚕豆降温。然后,奶奶高兴地让我把褂子脱下来,把两只袖口给缝上了——袖管就成了两个大口袋。奶奶把褂子绕在我的脖子上,口袋像两根柱子,立在了胸前。奶奶的手在我的头发窝里摸了老半天,说:“你走吧乖乖。” 我第一次拥有这么多的炒蚕豆。你可以想象我这一路走得有多欢——我丝毫没有意识到奶奶当时有多艰难!一路走,一路吃,路的一侧是河流,我还可以一路解渴。杨家庄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奶奶在我的身后远去了。后来的岁月里,我不停地回想起这个将预示着我和奶奶长久分离的画面。等我到了一定的年纪,我想起一次就难受一次。 1986年,我在扬州读大学。有一天,接到父亲的来信,说我的姑姑,也就是奶奶唯一的女儿,死了。回到了杨家庄,我已经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小伙子了,我已经十一年没有来看望奶奶了。我在许多夜里想起她,但天一亮我又忘了。这些,我想起一次就羞愧一次。我再一次站在奶奶面前,她老人家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她的个子那么小,却坚持要摸我的头,我弓下腰来她才能如愿。奶奶看上去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悲伤,这让我轻松许多了。她只是抱怨了一句:“死丫头她不肯活咯。” 事实上,奶奶没多久就下世了。她一定承受不住这样的伤痛了。但奶奶就是这样,从来不轻易流露她的伤心与悲痛,尤其在亲人面前——我是从另一个可亲的老人那里理解了我的奶奶的。她们时刻愿意承当亲人的痛,但她们永远也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分担她们的痛。 1989年,奶奶的孙女小妹来南京读书了,我去看她。小妹说:“哥,你的头发很软。”我说:“你怎么知道的?”小妹说:“奶奶告诉我的。奶奶时常唠叨你,到死都这样。” 小妹的这句话让我很受不了。我知道的,我想念奶奶的时候比奶奶想我要少很多。 但是,我每一次想起奶奶总是从那些蚕豆开始的——蚕豆成了我最亲的食物。 (选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有删改) 19.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哪些情思呢?(4分) ▲ 19.(4分)①对童年苦难生活 ..的感激与怀念;③对“我.”未......的回忆和追思;②对善良朴实、全心全意爱着我的奶奶 能体会奶奶的艰难与伤痛、未能报恩(尽孝)的难受和羞愧;④对像奶奶一样 ....身份低微、生活处境艰难却隐忍、坚 强的女性 ...的赞美(崇敬)。(意近即可,一角度一分) (二) 仁山智水 舒婷 ①承蒙山西同行盛情,我们几个写作人暑期应邀参加采风。五台山寒气砭骨,应县悬空寺大雨倾盆,云冈石窟外阳光酷热,众佛居所却是一片沁凉。归途心血来潮又钻进张家界,个个鞋子都开了口,双颊贴着太阳斑回家。 ②朋友见面寒暄:五台山好玩吗?张家界不负盛名吧?不久有人打探出舒婷根本不会玩,只会带带孩子。也不争辩。男人们去登山,衬衫鞋袜均可以漏却,唯照相机不会忘记。而且往往交叉背数台,好像长短猎枪全副武装。进入风景区,四下里抢镜头,生怕不赶紧套住,那奇峰峻岭将一溜烟跑开去。男人一上制高点,一览群峰小,就忘形,就慷慨激昂,就不停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活脱脱一副征服者嘴脸。 ③那日在五台山,雨下一阵停一阵,山随之忽而清明忽而影绰,江雾弱岚游弋其间。大家都去朝拜名胜,我怕儿子体弱,影响众人脚程,自带孩子在住所旁的小河边走走。河越走越浅越急,渐渐变成嶙峋的溪,再变成水晶纹的泉。水边野生植物蔓衍丛繁,有牛蒡、野菊和青紫嫣黄各色小花。一驼一驼峰峦不惊不诧,却浑然拙朴,如光头和尚肩挤肩拥立四周。我慢慢踩在冒水泡的草滩上,到处都是咕噜咕噜的泉声。 ④下午,同伴们回来,无论他们的口气多么骄傲,都不搅我心中那份宁静与恬适。好比众人都在听那长篇讲

专题四 实验题

专题四实验题 类型一光学实验 1.(2015·山西)如图所示是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 (1)要使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你认为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__垂直__(填“垂直”或“不垂直”)。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径迹,这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反生了__漫__反射。 (2)小明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向平面镜,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实验所得数据如上表所示,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结论与其他同学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请你分析小明测量实验数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能是__把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反射角(把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当作入射角)__。 (3)三次实验中,总能在纸板上观察到反射光和入射光的径迹,由此小明得到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请你评估小明的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不合理。小明没有把纸板F折转,再次进行观察纸板上是否还能看到反射光__。 2.(2015·苏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__较薄__(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__像与物的大小相等__。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__后__(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__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__。 3.(2015·安徽)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让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水槽内的水中,看到如图所示的现象。 (1)请在图中分别作出入射角(用字母i表示)和折射角(用字母r表示)。

新高考语文突破 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专题突破练26小说阅读(综合探究题) (时间:30分钟满分:3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16分) 一个人的名字 刘亮程 人的名字是一块生铁,别人叫一声,就会擦亮一次。一个名字若两三天没人叫,名字上就会落一层土。若两三年没人叫,这个名字就算被埋掉了。上面的土有一铁锨厚。这样的名字已经很难被叫出来,名字和属于他的人有了距离。名字早寂寞地睡着了,或朽掉了。名字下的人还在瞎忙碌,早出晚归,做着莫名的事。 冯三的名字被人忘记五十年了。人们扔下他的真名不叫,都叫他冯三。 冯三一出世,父亲冯七就给他起了大名:冯得财。等冯三长到十五岁,父亲冯七把村里的亲朋好友召集来,摆了两桌酒席。 冯七说,我的儿子已经长成大人,我给起了大名,求你们别再叫他的小名了。我知道我起多大的名字也没用——只要你们不叫,他就永远没有大名。当初我父亲冯五给我起的名字多好:冯富贵。可是,你们硬是一声不叫。我现在都六十岁了,还被你们叫小名。我这辈子就不指望听到别人叫一声我的大名了。我的两个大儿子,你们叫他们冯大、冯二,叫就叫去吧,我知道你们改不了口了。可是我的三儿子,就求你们饶了他吧。你们这些当爷爷奶奶、叔叔大妈、哥哥姐姐的,只要稍稍改个口,我的三儿子就能大大方方做人了。 可是,没有一个人改口,都说叫习惯了,改不了了。或者当着冯七的面满口答应,背后还是冯三冯三的叫个不停。 冯三一直在心中默念着自己的大名。他像珍藏一件宝贝一样珍藏着这个名字。 自从父亲冯七摆了酒席后,冯三坚决再不认这个小名,别人叫冯三他硬不答应。冯三两个字飘进耳朵时,他的大名会一蹦子跳起来,把它打出去。后来冯三接连不断灌进耳朵,他从村子一头走到另一头,见了人就张着嘴笑,希望能听见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可是,没有一个人叫他冯得财。 冯三就这样蛮横地踩在他的大名上面,堂而皇之地成了他的名字。夜深人静时,冯三会悄悄地望一眼像几根枯柴一样朽掉的那三个字。有时四下无人,冯三会突然张口,叫出自己的大名。很久,没有人答应。冯得财就像早已陌生的一个人,五十年前就已离开村子,越走越远,跟他,跟这个村庄,都彻底的没关系了。 为啥村里人都不叫你的大名冯得财,一句都不叫。王五爷说,因为一个村庄的财是有限的,你得多了别人就少得,你全得了别人就没了。当年你爷爷给你父亲起名冯富贵时,我们就知道,你们冯家太想出人头地了。谁不想富贵呀。可是村子就这么大,财富就这么多,你们家富贵了别人家就得贫穷。所以我们谁也不叫他的大名,一口冯七把他叫到老。

2018全国中考物理专题分类——实验探究题

21.(2018·贵阳)如图甲所示,是科技迷小明制作的“真空炮”模型:在一根两端开口、内壁光滑、水平放置的透明塑料管左端管口处,放置一枚弹丸;管口两端各有一块可自由开合的挡板;靠近管口右端连接一抽气机。抽气一段时间后,迅速将挡板1打开,弹丸便可冲开挡板2从管右端射出。 弹丸从管口射出的出口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A:与弹丸的形状有关 B:与弹丸的直径有关 C:与塑料管的长度有关 小明在塑料管壁两侧安装了多套光电传感计时器,用于测量弹丸在管中不同位置的运动速度。 请完成下列各实验步骤的填空: (1)抽出挡板1时,弹丸受到的动力来自于其两端气体的气压差。 (2)探究猜想A时,控制其他因素相同,分别用球形与弹头形弹丸进行实验,测得弹丸速度大小随运动位置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出口速度较大的是弹头形弹丸。 (3)探究猜想B时,小明仅换用底面直径不同的两枚弹头形弹丸重复上述实验,发现直径越小的弹丸,出口速度越小。你认为直径小的弹丸出口速度小的原因可能是直径越小,质量越小,惯性越小,运动状态越容易改变,速度减小的快。 【解答】解:(1)抽气机将透明塑料管内的气体抽出,管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大于里面的大气压,里外气压差将弹丸压出; (2)由图乙知,弹头形弹丸的出口速度大; (3)探究猜想B即探究弹丸从管口射出的出口速度与弹丸的直径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弹丸的质量一定,改变弹丸的直径,而小明仅换用底面直径不同的两枚

10.(2018?湖州)小华和小丽在观摩一次自行车比赛中,看到运动员在转弯时,身体和自行车都是向弯道内侧倾斜的,如图甲所示。 (1)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为什么要向弯道内侧倾斜呢?小华提出了疑问,一旁的小丽说:“要想转弯,必须受力,身体倾斜是为了给自行车一个向内侧转弯的力,”小华觉得小丽“要想转弯,必须受力”的观点很有道理,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我们平时骑自行车转弯时,身体的倾斜没有这么明显,可为什么比赛时选手倾斜得这么明显呢?且靠近内道的选手转弯时比外道选手倾斜得更明显,使骑行的自行车转弯的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小华和小提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骑行的速度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圆弧形跑道的半径有关。 (3)接着,小华和小丽一起设计实验,并在实验室里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一。 把半径为0.5米的半圆轨道(左端连着横杆)通过横杆在O点与墙壁活动连接(能绕O点在竖直方向自由转动),轨道置于压力传感器上时,传感器示数为1牛,让质量为30克的同一小钢球分别从距离传感器表面不同高度的弧面A、B、C三处自由滚下,如图乙所示,观察、记录每次压力传感器达到的最大示数(注:小钢球到达最低点时的示数最大),记录如下表。 小钢球初始位置 A B C 0.5 0.4 0.3 距压力传感器 高度/米 1.90 1.78 1.66 压力传感器 达到的最大示数/牛 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使自行车转弯所需要的力随速度的增加而 增大。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 教案

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难点: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对全国卷近6年的试题研究发现,全国卷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文体上比较固定,长期考查小说阅读,只有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和全国Ⅲ卷考查了散文阅读,2018年全国三套试卷仍然考查小说阅读。因此,二轮复习,我们一定要把小说阅读作为重点,力求做到规范答题。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情节类常见的设题类型。 2、运用规律掌握情节类题目的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三、常见题型: 1、情节概括类。 2、情节手法类。 3、情节作用类。 4、情节探究类。 四、分析各种题型,掌握解题方法,规范答题模式。 一)情节概况类 常见设问方式 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括小说局部情节的能力) 真题示例:略 思考方式:①围绕贯穿小说的线索。②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 规范答题模式:主谓句: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注意】:1、答题时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 2、主谓宾形式组织答案,不可纠缠细节、面面俱到。

2019年中考化学复习题型复习(四)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

题型复习(四) 实验探究题 题型之一 物质组成成分的探究 1.(2017·孝感)小明同学欲回收中考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题:鉴别碳酸钠和氯化钠两瓶白色固体)用剩的药品。他对其中的一瓶药品是否纯净产生怀疑,于是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成分展开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白色固体为碳酸钠;猜想二:白色固体为氯化钠;猜想三: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混合物。 【实验结论】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猜想三正确。 【反思评价】小明同学根据实验结论领悟到:老师强调加入稀硝酸并且至过量的目的是__检验并除去CO 2- 3__。他认为,若只将实验步骤中的过量稀硝酸换成过量稀盐酸,重复以上实验操作,虽然也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但 不能确认猜想三是否正确,理由是__引入Cl - 对实验造成干扰__。 【归纳总结】①在选加试剂检验物质成分时,既要考虑除尽原有的干扰物质,又要防止__引入__新的干扰物质;②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规范操作以避免药品被__污染__。 2.(2018·益阳)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化学药品柜时,发现有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受损标签如图所示)。咨询实验老师得知,这瓶无色溶液是一种常用的盐溶液。小组同学对这瓶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假设:①碳酸钠溶液;②硫酸钠溶液;③氯化钠溶液。 【讨论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同学经过讨论,认为有一条假设不合理。 (1)请你指出不合理的假设并说明不合理的理由:__③,氯化钠中不含氧元素__。 【查阅资料】硫酸钡既不溶解于水也不溶解于酸;碳酸钠溶液呈碱性;Ba(OH)2 的化学性质与 Ca(OH)2相似。 【进行实验】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完善小组同学的“相互评价”。

初三化学专题复习探究性实验题模板

初中化学几类探究题分析 一、C、Fe、Cu、FeO、Fe 2O 3 、CuO等物质性质的探究题 1、对碳的探究,一般考察木炭的颜色,与氧气的反应及它的还原性。 2、对铁的探究,一般考察它与酸的置换反应、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及亚铁盐溶液的颜色。 3、对铜的探究考察铜的颜色、及与氧气反应后得到的氧化铜的颜色且铜与盐酸、稀硫酸不发生置换反应。 4、对FeO、Fe 2O 3 、CuO等物质的探究主要考察本身的颜色以及与盐酸、稀 硫酸反应而溶解后溶液的颜色。 一般以填写实验报告册的形式给出,根据猜想填写实验步骤、观察到的现象、及由现象得出的结论。 常见的现象: 1、对碳而言与盐酸、稀硫酸不反应常说黑色固体不溶解,它的氧化产物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对铁而言它比较活泼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常说黑色固体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FeO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浅绿色。CuO 与酸反应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变为蓝色。Fe 2O 3 与酸反应红色固体溶解,溶液变 为黄色。 所以针对不同的猜测,叙述的现象各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即把握好物质的性质的差异,描述正确的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举例如下: 第一题:现在许多食品都采用密封包装,但包装袋中的空气、水蒸气仍会使食品氧化、受潮变质,因此一些食品包装袋中需放入一些脱氧剂,以使食品保质期更长一些。甲、乙、丙同学为了探究“脱氧剂”的成分,从某食品厂的月饼包装袋中取出“脱氧剂”一袋,打开封口,将其倒在滤纸上,仔细观察,脱氧剂为灰黑色粉末,还有少量的红色粉末。 提出问题:该脱氧剂中的黑色粉末、红色粉末各是什么?

猜想:甲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红色粉末可能是铜。 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也可能还有少量的活性炭粉,红色 粉末是氧化铁。 丙同学认为:灰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活性炭粉,红色粉末可能是铜。(1)、你认为同学的猜想正确。 (2)、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填写以下实验报告: 第二题:某校进行化学实验考察时,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小包黑色粉末,这种黑色粉末可能是氧化铜、木炭粉或者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让他们通过实验探究来确定。某同学探究过程如下: (1)〔提出问题〕假设1:黑色粉末是木炭粉; 假设 2:;假设 3:;(2)〔设计实验方案〕:他对实验进行了一下设想和分析: 取少量黑色粉末于烧杯中,并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则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与对应结论如下表,请你完成下表。 (3)〔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及分析,确定该黑色粉末为木炭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

新课标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7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部分小说阅读第五节分析探究小说主题教案新人教

第五节分析、探究小说主题 对应学生用书p265 一、小说主题相关知识 小说主题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表现形式主要有: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个人品质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理解小说主题是小说阅读中的难点,涉及考查小说主题的设问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结合文本,概括小说的主题。②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生活状态、命运结局及其原因。③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④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二、分析、探究小说主题的基本方法 分析、探究小说主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如《祝福》一文的标题就有此作用。封建礼教、封建思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祝福”为题,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2)从小说的典型情节入手。情节的发展变化是小说矛盾冲突的体现,我们在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通过分析典型情节的阶段性意义、所涉及的人物关系、人物的心理状况等,领悟小说的主题内涵。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庙里偷听、雪夜杀敌的典型情节,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林冲推向了奋起反抗之路,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深刻主题。 (3)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的际遇、命运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常常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与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小说主题所要展现的内容。如《祝福》中祥林嫂自身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毒害而愚昧懦弱的性格、被践踏被迫害的人生际遇及悲惨的命运,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吃人这一小说主题。 (4)从小说的环境描写入手。可以通过分析环境的特点来窥探人物的性格,进而揭示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