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规划指标
住宅小区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住宅小区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引言住宅小区规划是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社区的宜居程度。
在规划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规划者提供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本文将介绍住宅小区规划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一、小区面积小区面积是规划中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它决定了小区内可容纳的住宅数量以及公共设施的布局。
小区的面积应根据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绿化要求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以实现小区的高效利用和宜居性。
二、绿地率绿地率是指小区中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绿地在小区规划中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重要作用。
合理设置绿地可以提高小区的居住质量和舒适度。
绿地率的具体数值应根据城市的绿化要求、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来确定。
三、容积率容积率是指小区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小区的用地效率和密度。
较高的容积率可实现更高的建筑面积,但也可能带来交通拥堵、阳光遮挡等问题;较低的容积率则能获得更好的绿化和景观效果,但可能会牺牲用地效率。
容积率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小区的功能定位、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四、建筑高度限制建筑高度限制是指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
它关系到小区内部的采光、通风等条件,同时也与城市整体的建筑景观相关联。
建筑高度的限制应根据城市规划要求、周边环境和交通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以确保小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居住舒适度。
五、停车位规划停车位是住宅小区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
合理规划停车位可以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解决居民停车难题。
停车位的规划应综合考虑小区的居住人口、居民的车辆数量以及周边交通状况等因素确定,以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和交通管理要求。
六、社区配套设施社区配套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公园等公共设施,是小区居民生活的重要支持。
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应考虑到小区的人口规模、年龄结构、服务范围等因素,以满足居民的基本日常需求和提高社区的居住品质。
城市住区规划细则最新

城市住区规划细则最新背景介绍城市住区规划是指对城市住宅区域内的各类建筑、场地、交通等进行规划和设计,以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种功能需求的一项工作。
住区规划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安全、健康等方面,因此必须严格遵照相关的规划、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行规划设计。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住区规划也在快速发展和改变。
为了更好地促进城市住区的发展、提高居民居住条件,各地纷纷出台了新的住区规划细则。
本文旨在介绍一些城市住区规划细则最新的情况。
最新住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合理确定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在城市住区规划中,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密度等因素来合理确定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高度,从而保证住宅的建筑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最近,一些城市住区规划细则对此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
2.提高住宅的建筑质量和居住舒适度新的住区规划细则要求,住区建筑设计应以居民的需求和舒适度为中心,提高建筑品质和居住环境,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卫生和环保的住宅居住体验。
规定了住区新建建筑的绿化率、采光及通风等方面的设计要求。
3.提高住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配套城市住区规划应根据住宅的人口密度、不同年龄层的人群特点和生活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和设施,比如学校、医院、公园、休闲娱乐场所、购物中心等。
最新的住区规划细则对这些配套设施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4.推行数字化、智能化住区规划近年来,智能化城市建设趋势逐渐明显。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城市开始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进行住区规划和建设,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住区的舒适度。
新的住区规划细则也探索和推广数字化、智能化住区规划。
城市住区规划是确保城市住宅与公共设施有机衔接、提高城市住宅的品质和居住舒适度的重要工作。
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生活幸福感。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住区规划也将保持持续更新和完善。
只有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
住宅小区规划图(含各项技术指标)

7居住区规划指标

■ 建 筑 面 积 的 定 额 指 标
建筑面积 1668~ 3293 (2228~ 4213) 600~ 1200
总指标
968~ 2172~5559 2397 (2762~6329) (1338~ 2977) 1000~2400 330~ 1200 38~98
教育 医疗卫生(含医院)
78~198 138~378 (178~398) (298~548)
III、V 30~43 19~27 17~26
IV 28~40 18~25 17~26
低层
小区 多层 中高层 高层
30~43
20~28 17~24 10~15
28~40
19~26 15~22 10~15
26~37
18~25 14~20 10~15
低层
组团 多层 中高层 高层
25~35
16~23 14~20 8~11
居住小区 55-65 18-27 7-13 5-12 100
居住组团 60-75 6-18 5-12 3-8 100
7.2 规模指标
人均居住区用地控制指标 (m2/人)
建筑气候区划 层数 低层 居住区 多层 多层、高层
■ 居 住 人 口 规 模 的 确 定
居住规模
I、II、VI、 VII 33~47 20~28 17~26
23~32
15~22 13~18 8~11
21~30
14~20 12~16 8~11
7.2 规模指标
居住区 小区 用地面积 建筑面 积
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千人)
组团 用地面积 1091~ 3835 (1491~ 4585) 700~2400 78~228 建筑面积 362~856 (703~ 1356) 160~400 6~20 用地面积 488~ 1058 (868~ 1578) 300~500 12~40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是从劳动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观点来评价技术活动。
建筑技术经济就是对建筑产品的技术方案(包括投资方案、工程设计、施工方案、技术措施和技术政策)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计算、比较和评价。
从中选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是对设计质量优劣和设计方案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的评价的项目指标。
由于影响设计方案和设计质量的因素繁多,而且不少因素对方案优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多以一组指标来评价,这成组的指标也叫指标体系。
建设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指标,按要求可分为几大类。
1.按指标的范围,可分为综合指标和局部指标。
2按指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使用价值)指标和货币指标(价值)。
3.按指标的应用,可分为建设指标和使用指标。
4.按指标的性质,可分为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
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是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技术经济评估项目。
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中每一项都有针对性地评价和反映着某些方面的控制作用和使用意义,每一项都是居住区整体居住水平的反映,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评价、使用评估都要通过这每一项指标来表达。
另外,技术经济指标项目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起制约作用。
评价或优化规划方案时,应综合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整体地、综合性地评价和优化。
还有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评价和优化结果,不仅仅取决于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还要看规划方案的功能合理性,布局创新的科学性,环境质量的保证度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水平。
也就是说同样的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系列条件下,可能会出现几个方案。
要善于运用这些指标系列,评价出优秀方案。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范围应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来确定:1.当规划总用地周界为城市道路、居住区(级)道路、小区路或自然分界线时,用地范围划至道路中心线或自然分界线。
2.当规划总用地与其它用地相邻,用地范围划至双方用地的交界处。
居住区规划相关标准

⑥结合人行步道带状绿地四、居住区的道路规划私人轿车正在迅速增长,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一般要求,小区小汽车拥有量:按总量不低于小区总居住户(套)数的20%;几种途径的探索(解决方案):①结合住宅组团(邻里单位)、设置户外集中停车场;②利用自然地坪的高差,在住宅组团(邻里)内部空间设置架空平台,平台下作停车库,并与各住宅楼相连,平台作居民户外活动空间,人车分流;③结合住宅的底层空间或是高层住宅综合体的裙房(或地下)的停车库;④利用小区内社区中心(广场)、集中绿地、活动场地的地下设置的停车场库;⑤独立设置的多层停车库;⑥适当加宽小区道路的沿道路的停车场。
1、居住区的道路规划,应遵循下列原则:1) 根据地形、气候、用地规模和用地四周的环境条件,以及居民的出行方式,应选择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道路断面形式;2) 使居住区内外联系通而不畅、安全,避免往返迂回,并适于消防车、救护车、商店货车和垃圾车等的通行;3) 有利于居住区内各类用地的划分和有机联系,以及建筑物布置的多样化;4) 小区内避免过境车辆的穿行。
当公共交通线路引入居住区级道路时,应减少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干扰;5) 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的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6) 满足居住区的日照通风和地下工程管线的埋设要求;7) 城市旧城区改造,其道路系统应充分考虑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8) 考虑居民小汽车的通行;9) 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2、居住区内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居住区道路:红线宽度不宜小于20m;2) 小区路:路面宽5~8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4m;非采暖区不宜小于10m;3) 组团路:路面宽3~5m;建筑控制线之间的宽度,采暖区不宜小于10m;非。
住宅区规划指标范文

住宅区规划指标范文住宅区规划指标是指在城市建设中对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系列指导性标准和要求。
这些指标旨在保障住宅区的居住质量、居住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同时也考虑了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住宅区规划指标。
首先是住宅区的用地规划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住宅区的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和用地比例等。
用地性质主要分为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用地,居住用地主要用于住宅建设,而公共服务用地则用于配套设施的建设,如学校、医院、交通枢纽等。
用地面积和用地比例则根据人口密度、居住需求和城市规模等因素来确定,以保证居民的居住需求得到满足。
其次是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指标。
容积率是指建筑物占地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建筑密度则是指单位面积内的建筑物数量。
这些指标的设定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居住需求和城市规模等因素,以保证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合理,既能满足人口需求,又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
另外,住宅区的楼房高度和绿化指标也是重要的规划指标。
楼房的高度决定了住宅区的密度和景观,过高的楼房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和居住质量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合理的楼房高度应当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居民需求。
绿化指标包括住宅区内绿地的面积、种植和配置等要求。
充足的绿地可以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居住舒适度,同时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住宅区规划还需要考虑交通指标。
这包括道路网络、停车设施和交通组织等方面。
住宅区应当与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连接,同时内部道路网络也要合理规划,以便居民出行和交通流畅。
此外,停车设施的规划也是重要的,可以有效缓解停车难的问题,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最后,住宅区规划还需要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配套设施。
包括学校、医院、商业中心、娱乐设施和公共交通等。
这些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应当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并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
同时,社区配套设施的规划也是重要的,包括社区中心、公园、健身设施等,可以提供社交和休闲的空间,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社会融入感。
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规定指标

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规定指标注:1、D——建筑密度,PRA——建筑容积率。
2、绿地率:新区不小于35%,旧城区不小于25%。
一般而言,容积率分为:独立别墅为0.2~0.5;联排别墅为0.4~0.7;6层以下多层住宅为0.8~1.2;1 1层小高层住宅为1.5~2.0;18层高层住宅为1.8~2.5;19层以上住宅为2.4~4.5;住宅小区容积率小于1. 0的,为非普通住宅。
并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有所差别。
新建居住区的居住建筑密度是:4层楼区一般为26%左右,5层楼区一般为23%左右,6层楼区不高于20%。
绿化率是开发商宣传楼盘绿化时用的概念,并没有法律和法规依据。
对公共绿地最小的要求是宽度不小于8米,面积不小于400平方米,该用地范围内的绿化地面积不少于总面积的70%,且至少13的绿地面积要能常年受到日照,而宅旁绿地在计算时距建筑外墙1.5米和道路边线1米以内的用地,不得算入绿化用地。
在房地产开发中,政府规定这个指标一般不少于30%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
绿化率也是如此。
绿化率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
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
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低于30%。
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
容积率比净容积率要低50%左右。
这两个指标都是合法的,除特别说明外,说到容积率时一般都是指净容积率。
但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开发商只能宣传净容积率,于是,一些开发商就钻的空子,将净容积率换算成毛容积率来宣传,购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还以为这个小区的容积率真的很低,入住后才发现上当了。
什么是容积率?按照《成都市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解释,容积率是地面以上各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空间与环境指标
房型或称户型 是指一套住房建筑面积的大小和居室的数量,如两房一厅、85平方 米,三房两厅两卫、100平方米等,它反映了户内居住环境质量的基 本标准。 户室比 是指住宅区内各种不同户型的比例。户室比往往依据入住对象的总 体家庭结构构成和住房标准构成予以综合确定。 多低高层比例 是指各类层数住宅的总建筑面积与总住宅建筑面积各自的比例。 住宅平均层数 是指总住宅建筑面积与总住宅建筑基底面积的比例。
1/ 用地指标
几种情况说明:
道路用地指在住宅区界线内 所有道路的红线或路幅界线 内的用地,并除去应该计入 住宅建筑用地内的宅间通路 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 设施用地范围内的专用道路 用地(如有回车场也应该计 入道路用地中)。住宅区的 道路用地有时也将停车用地 (机动车停车)计入在内, 称道路停车用地。
城市居住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
建筑气候区划 住宅层数 Ⅰ,Ⅱ,Ⅵ,Ⅶ 建筑密度 ( %) 35 28 25 20 容积率 1.10 1.70 2.00 3.50 Ⅲ,Ⅴ 建筑密度 ( %) 40 30 28 20 容积率 1.20 1.80 2.20 3.50 建筑密度 ( %) 43 32 30 22 Ⅳ 容积率 1.30 1.90 2.40 3.50
用 地 面积(公顷)
▲ ▲ ▲ ▲ ▲ △ △
所占比例 (%)
100 ▲ ▲ ▲ ▲ -
一、居住区用地(R) 1 住宅用地(R01) 2 公建用地(R02) 3 道路用地(R03) 4 公共绿地(R04) 二、其他用地(E)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人均面积 (平方米/ 人) ▲ ▲ ▲ ▲ ▲ -
1/ 用地指标
2/ 开发强度(密度)指标
容 积 率 =[(5a×b)+(2a×c)]/(A×B)
容积率
2/ 开发强度(密度)指标
住宅区容积率 =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 平方米)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 = 住宅区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 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 平方米)
用
地
面积(公顷)
我国住宅区各级设施的空间距离服务半径
3/ 空间与环境指标
在开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建筑高度、平均建筑层数、建筑密度、人均总 用地、人均公共绿地、绿地率、总户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日照间距。 建筑密度 表现和控制着住宅区总体的建筑覆盖程度以及敞地率(敞 地率=1-建筑密度),它既与容积率(总建筑面积)相关,也与绿地 率和其他户外地面设施(如道路、车位、活动场地、公共绿地等) 有关,因此,也影响到住宅区的户外环境质量和其他设施的安排。 人均用地、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表现和控制着住宅区外部居住环境和 室内居住环境质量。
面积(公顷) 所占比例(%) 人均面积(平 方米/人) ▲ 100 ▲ ▲ ▲ ▲ ▲ ▲ ▲ ▲ ▲ ▲ ▲ ▲ ▲ △ △ △ △ -
2/ 开发强度(密度)指标
在开发强度方面的指标包括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人口、人口密度。 容积率 体现和控制着住宅区建筑总体的建设总量,它与总建筑面积具有对应关 系。容积率的大小根据住宅区所处的区位(地价因素)、住宅建筑的层数(地价、 城市整体景观等因素)、居住标准(地价、入住对象等因素)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区位好、层数高、标准低的住宅区一般容积率较高。
1/ 用地指标
混合用地的计算: 按照实际占地范围,以及实际混合情况计算 并在规划用地平衡表中单列。 住宅建筑面积按实计算或按比例折算。
用
地
一、居住区用地(R) 1 住宅用地(R01) 2 公建用地(R02) 3 道路用地(R03) 4 公共绿地(R04) 5 混合用地 二、其他用地(E)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1/ 用地指标
几种情况说明: 公共绿地: 1.当院落式组团绿地与建筑相邻时, 其划定应按照表9-4的规定。当院 落式组团绿地与道路相邻时,绿地 边界距宅间路、组团路和小区路路 边1米;当小区路有人行便道时, 算到人行便道边;临城市道路、居 住区级道路时算到道路红线;距房 屋墙脚1.5米。 2.其他集中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面积计算的划定边界同院落式组团 绿地面积,沿居住区级道路、城市 道路的公共绿地算到红线。
1/ 用地指标
几种情况说明: 住宅间距 住宅间距包括住宅前后(正面和背面)以及两侧(侧面)的距离。对低层、 多层和高度小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其前后间距不得小于规定的日照间距, 其两侧间距考虑通道和消防要求一般侧面无窗时不得小于6米,侧面有窗时不 得小于8米。对高度大于24米的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其后面的间距应作日 照分析后确定,其前面的间距应按照其前排住宅的高度来决定是采用规定的 日照间距还是进行日照分析,其侧面间距一般要求不小于13米。
人口密度 住宅区人口密度(毛)= 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区总用地 (人/ 公顷、万人/平方公里) 住宅区人口密度(净) = 住宅区总人口/住宅建筑总用地 (人/公顷、万人/平方公里)
建筑面积密度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 用地面积 (平方米/公顷)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 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 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平方米/公顷)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一般按其所属用地范围的实际界线来划定。当其有明显的界线时(如围墙等),按其界线计算;当无明显界线时,应按其实际占用的用地计算
1/ 用地指标
几种情况说明: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一般按其所属用地 范围的实际界线来 划定。当其有明显 的界线时(如围墙 等),按其界线计 算;当无明显界线 时,应按其实际占 用的用地计算,包 括建筑后退道路红 线的用地。
3/ 空间与环境指标
住宅区的绿地率 是指所有住宅区绿地面积与住宅区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它主要控制 和体现着住宅区在生态和绿化方面的状况。 绿地率=总绿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人均绿地面积 是住宅区绿地总面积与住宅区总人口之比(单位:平方米/人) 人均公共绿地 是住宅区公共绿地总面积与住宅区总人口之比(单位:平方米/人),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 不少于0.5平方米/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 平方米/人,居住区 (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平方米/人。 绿地率可以反映住宅区总体的绿化状况,人均绿地面积反映的则是 绿地的使用强度情况。同样,公共绿地比例指标虽然也反映了住宅 区中可以用作居民直接使用的单独绿化用地在整个住宅区用地中的 比例,但其实际的使用强度状况则需要由人均公共绿地来反映。
低层 多层 中高层 高层
3/ 空间与环境指标
居住密度 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 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 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居住密度的高低取决于土地的价值和土地资源的状况、生活环境质 量的定位,以及对城市型生活氛围的营造。在住宅区规划中应该从 节约土地,保证生活环境的质量,同时满足城市生活的需求三方面 来确定适当的居住密度。一般而言,越接近市中心的住宅区其居住 密度越高,土地资源越紧张的城市其住宅区的居住密度越高,环境 质量标准越高的住宅区其居住密度越小。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第六章 规划指标
住宅区规划指标通常 分为规划综合技术经 济指标和用地指标两 大类
1/ 用地指标 2/ 开发强度(密度)指标 3/ 空间与环境指标 4/ 设施配套指标
2007/12
1/ 用地指标——用地配置标准
用地指标包括用地 平衡表与用地配置 基本范围两项
住宅区的用地配置情 况可反映住宅区功能 的特征,通过用地配 置也可以把握住宅区 整体的居住生活质量
用地构成 1.住宅用地 (R01) 2.公建用地 (R02) 3.道路用地 (R03) 4.公共绿地 (R04) 居住区用地(R) 居住区 45~60
20~32 8~15
城市住宅区规划应鼓励土地的立体化和复合化利用,如开发 地下空间和对地面进行公共空间分层开发利用等。在这种情况 下,住宅区规划的用地配置会有相应的变化。 各住宅区由于所处的区位不同、使用对象不同可能导致住 宅区用地配置的侧重有所差异。在城市中心或周围已有较完善 的公共服务设施可供住宅区使用的住宅区,其公共服务设施用 地的比重可以适当降低. 不同的居住对象对住宅区的居住、公共服务、户外环境和 交通设施等存在不同的需求,因而应该根据居住对象的特点适 度增减住宅区各类用地构成的比例。
几种情况说明:
边界为道路 边界为人工设施 边界为自然边界 边界为规划范围 边界为征地界线
1/ 用地指标
几种情况说明:
住宅建筑用地前后的界线一 般以日照间距为基础,各按 日照间距的二分之一划定计 算;住宅建筑左右的界线一 般以消防要求为条件(“建 筑间距”要求)。因此,住 宅建筑用地实际上是住宅本 身的占地加上住宅前后左右 的宅间通路、绿地、住户底 层的私院和部分或全部的住 宅院落用地。
▲ ▲ ▲ ▲ ▲ △ △
所占比例 (%)
100 ▲ ▲ ▲ ▲ -
一、居住区用地(R) 1 住宅用地(R01) 2 公建用地(R02) 3 道路用地(R03) 4 公共绿地(R04) 二、其他用地(E)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
人均面积 (平方米/ 人) ▲ ▲ ▲ ▲ ▲ -
2/ 开发强度(密度)指标
总建筑面积、总人口 、人口密度 表现和控制的是居住人口、使用人员以及相应 所需的配套设施数量和规模,以及产生的对城市交通和市政的要求和压力。 【爱绝不退缩】如果把爱爱比作一场慢跑,有的男人发令枪还没响却要退赛了;有 的男人在即将到达终点的时候骤然倒下;吃了马氏丹方的男人,却相当于体验了一 次马拉松长跑,酣畅持久。马老中医威 亻言 msdf003
3/
建 筑 密 度 =[ (a×b)+(a×c)]/(A×B) 空间与环境指标 容 积 率 =[(5a×b)+(2a×c)]/(A×B) 人均用地 人均住宅区用地 = 住宅区总用地/住宅区总人口 (平方米/人) 建筑密度 住宅区建筑密度(毛)= 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住宅区总用地 面积 (%) 住宅区建筑密度(净)= 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住宅区该 项建筑总用地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