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问题小说

合集下载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隔膜》则以农村为背景,描写了 农民的苦难和贫困,揭示了封建主 义和帝国主义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
叶圣陶通过问题小说的创作,为当 时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发出了有力的 呼声。
冰心的《超人》与《悟》等作品
作品概述:冰心的小说《超人》和《悟》是其问题小说的代表作,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塑造,探讨了社会问题 和人生哲理。
强调个人主义和自 我实现,关注个体 在社会中的命运和 价值
追求文学的艺术性 和审美价值,将小 说作为表达思想和 情感的媒介
问题小说的题材与主题
婚姻问题
题材:以婚姻家庭为背景,探讨婚姻观念和道德伦理 主题:关注婚姻中的矛盾和问题,反映社会现实和时代变迁 创作特点:注重心理描写和人物塑造,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纠葛 代表作品:《伤逝》、《家》等
心理描写: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入微,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揭示人物 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观念。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对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关 系进行深入刻画,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背景。
人物形象的多面性:问题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多面性,不仅有正面的优点,也有负面的 缺点,这种多面性的描绘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具有现实意义。
添加副标题
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创作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五四时期问题小说 的发展背景
03 问题小说的题材与 主题
04 问题小说的艺术特 色
05 问题小说的影响与 评价
06 问题小说的代表作 家及其作品
添加章节标题
五四时期问题小说的发 展背景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五四”时期的短篇小说第一节问题小说与“为人生的小说” 所谓“问题小说”,就是以家庭、妇女、婚恋、劳工、青年等各种社会问题为题材,催人疑问,促人警觉,发人深省的小说作品。

作品从不同角度触及当时社会人生问题,具有较突出的关注现实社会问题的倾向。

代表作家:冰心、叶绍钧、许地山、庐隐、王统照1 问题小说的成因1.理论的倡导:对“问题小说”作理论阐述和要求的1 是胡适与周作人。

2.创作主体的响应:五四时期,培养了大批具有思考能力的青年人,渴求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3.文学借鉴的结果:主要受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和俄国文学的影响。

2 问题小说的特征及缺点问题小说或“人生派小说”,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思想启蒙的成果,也是小说艺术革新的先锋,它有着如下一些共同特征。

(1)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现实精神(2)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劳动者的命运问题、妇女地位问题、青年恋爱婚姻问题、教育问题、探索人生意义问题问题小说的缺点:过分强调社会问题的政治性,后期作品文艺性缺失。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新文学初期重要的女作家之一(也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女作家之一)。

文学研究会成员。

主要作品有短篇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楼花赞》。

有《冰心全集》8卷。

冰心的文学创作冰心最初的文学创作多为“问题小说”,她是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

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着力宣扬“爱的哲学”,一般认为,爱母亲、爱儿童、爱自然,是冰心早期作品的三个基本主题。

1931年创作的《分》以后,则比较关注现实人生。

冰心“问题小说”的基本题材是“旧社会、旧家庭的不良现状”,目的是“为人生”,局限是“改良”。

冰心的“问题小说”创作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1920年,按题材大体分为三类:(1)表现对封建制度和封建家庭不满的。

(2)表现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同情的。

(3)批判封建军阀混战的。

总之,冰心早期的“问题小说”提出了许多人生的问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所提出的问题不够尖锐,所写的矛盾冲突比较温和,刻画的正面人物都是“软脊骨的好人”(茅盾语),这些都影响了小说的思想深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问题小说:❤是指五四时期以反映政治、婚姻、恋爱等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

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

2.美文:美文的产生与周作人的大力倡导有关,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3.小诗:❤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徘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所谓小诗多是以一至四行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冰心体:以短小的诗句,抒写富有哲理的零碎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感,歌颂母爱、童真和大自然。

感情细腻、触觉灵动敏感。

在当时产生较大影响,被称为“冰心体”(繁星体、春水体)。

4.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

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5.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

春柳社在日本演出的新派剧和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

其特点是“言论老生”类角色往往脱离情节去评议政治。

辛亥革命期间,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演出以演家庭伦理剧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

6.零余者:❤指的是郁达夫创伤中具有连贯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一个以“自我”为原型、浸透着作者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在这个形象身上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了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7.“三美”理论:是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的,也是新格律诗论的核心,指的是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问题小说_精品文档

问题小说_精品文档

初期问题小说:鲁迅罗家伦的《是爱情 还是苦痛》,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人》,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最后的息》, 胡适的《一个问题》等。
问题小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 方面面,为人生,改造国民性相一致。问 题小说充满了各种矛盾的社会现实和写实 派作家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物。
如家庭问题、婚姻问题、妇女问题、儿 童问题、青年问题、劳工问题等。
问题小说
1921年以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先后 成立并展开活动,更多的专门性新文学刊 物相继创办,小说创作趋于兴盛,并接连 形成“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 漫抒情小说”等创作潮流,标志着中国现 代中、短篇小说的初步丰收和成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其中最要的一支。创作 主要成员是文学研究会及与之相近的未名诗、语丝社 的一些成员。
3.自叙传的痕迹
(二)庐隐小说的局限性: 1.抒情性叙事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 调,少含蓄。 2.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力量,相对削 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
3. 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王统来自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 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2、“问题小说”的产生原因
(1)“问题小说”是充满各种社会矛盾的社会现 实和写实派作家热心上下求索的创作心态碰撞的产 物,也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 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精神心理的需求。
(2)“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兴盛,也是借鉴 外国文学的结果,这种借鉴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a.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俄罗斯文学以 及东北欧文学。 b.五四时期作过较多介绍的挪威 作家易卜生的问题剧。c.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哲理小 说。
结构单纯,常用对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 二、“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

“五四”时期的小说

“五四”时期的小说

艺术特色
1.语言美
“啊!多美丽的图画!斜阳红得像血般,照 在碧绿的海波上,露出紫蔷薇般的颜色来,那 白杨和苍松的阴影之下,她们的旅行队正停在 那里,五个青年的女郎,要算是此地的熟客了, 她们住在靠海的村子里;只要早晨披白绡的安 琪儿,在天空微笑时,她们便各自拿着书跳舞 般跑了出来。黄昏红裳的哥儿回去时,她们也 必定要到。‛
2.早期“问题小说”。 《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 以卖么》 3.女性小说: (1921年后)代表作: 《或人的悲哀》(1922) 《丽石的日记》(1923) 中篇《海滨故人》(1923) 主人公大都是“五四”时期觉醒的青 年知识女性。
《海滨故人》中露莎正是庐 隐自我形象的化身。 小说艺术形式大都采用第一 人称叙述的主观视角, 在体式上则多用书信体、日 记体,以便直接抒写那哀婉缠绵 的情感。
王统照的人生小说
王统照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 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1.初期小说多用象征手法,执著 地追求爱与美。《沉思》、《雪 后》和《微笑》 2.写于1922年的《湖畔儿语》透 露了王统照小说创作向某种新方 向渡的痕迹,对于独行者寻梦的 抒写让位于对下层劳动者的关切 和同情。
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 • 2.郁达夫的小说还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 损害的弱者。 主义情怀。
3.自叙传的痕迹
局限性
1.抒情性叙事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 嫌单调,少含蓄。 2.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力量, 相对削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 3. 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许地山别样人生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笔名落华生。 2.小说特点: 一是他的小说大多以我国南方沿海或 南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的 社会生活为题材,因而带来明显不同于内 地中国的异域风光与情调。 二是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沉重的人 生苦难并探索着人生意义,但他的答案既 不同于冰心的‚爱‛,也不同于庐隐的 ‚哀‛,而是充满一种澄澈的宗教色彩。

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

1)背景:反江直、系江军 苏阀之之间间。的狗咬狗的。战争发生在福建、浙
2)人物: 潘先生——小学校长
仓皇逃命 冒险回乡
3)事件: 逃难
洋房避难
4)结构:作品截取了潘先生在逃难中的三个片断
来写人物。
A
23
2、思考、讨论: 潘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
24
善于把握时机
灵敏
有条理
潘先生
细致
顾家
有主见
有胆识
开药方”; 社会功利化追求所导致的观念化和抽象化
倾向。
A
16
五、评价:
1、“五四”问题小说集中、广泛地反映那个时代的 社会现实,尤其记录了人们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因 此,问题小说已超出了文学的范畴,具有了历史文 献的价值。
2、问题小说中非文学因素过多,社会问题被摆在首 要位置,问题小说的认识价值超过甚至损害了它的 审美价值。
A
有责 任心
25
唯唯诺诺
卑琐自私
庸俗猥琐
奴性
怯懦麻木
潘先生
甘心屈辱
善于逢迎
苟安侥幸
精于计算 表里不一
A
临虚惊而失措, 暂苟安而又喜
26
衍生问题:
为什么对潘先生的评价有如此明显 的两极现象?
潘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
27
潘先生:
从个人及家庭来看,潘先生细心、周到地对待自己 的妻子及儿女,可以算是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异域色彩、宗教氛围、爱情线索的交织融 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 三个主要因素。
A
14
《命命鸟》
小说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 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最乐的宗教
精神。
《缀网劳珠》

五四问题小说

五四问题小说
2.宗旨:通过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把人们引导 到现实中来,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生存处境,从而产 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3.表现形式:小说,诗歌,戏剧,白话散文等。其
主要表现形式是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简介
问题小说是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 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 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 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 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考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 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冰心的主要作品



小说《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 的姐姐》《最后的安息》《陶奇的暑假日记》《秋风秋雨愁 煞人》 散文《往事》《难归》《平绥沿线旅行记》《关于女人》 《还乡杂记》《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 《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山中杂记》 诗集《繁星》《春水》《闲情》 通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其他《记事珠》 《只捡儿童多处行》《忆读书》
读后感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叫做《超人》,作者对于 “超人”这个词,或许有特别的见解,但是 在这篇作品里面,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 是超人,所以如果有人说何彬就是作者意中 的超人的表现,那就太武断了。我认为题目 《超人》和作品本身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 可能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诸如此类的作品中,冰心都试图用“爱的 哲学”安慰人生痛苦,化解人生矛盾,但是 把这作为医治社会的灵丹妙药显然只是一厢 情愿的幻想,这反映出冰心对人生体验的浅, 缺少真实的经验作为支撑。

问题小说名词解释

问题小说名词解释

综述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

它与问题剧一样,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

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张。

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小说。

”(《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等等问题中或一问题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每周评论》上胡适的小说《一个问题》,《新潮》上的小说像汪敬熙的《谁使为之?》,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苦痛?》,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晨报》上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等,都是较早出现的问题小说,有的连题目都带着问号,由于作者思想倾向不同,初期问题小说中有一部分作品专以“美”和“爱”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大部分则并不提供答案,是所谓“只问病源,不开药方”;而“不开药方”本身,也正是问题小说的特点之一。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背景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就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五四”特定时代气氛的感染:
1.时代急剧变革,不断提出种种严峻的社会或生活课题, 逼着人们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教育,劳工,妇女解放,爱 情,人生观,贞操等。作家自然会以小说形式参与讨论 2.那个年代具有浓厚的思辨气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年轻的新文学作家都渴望尽快建立自己的哲学信仰,以解 答各种社会问题,理性把握自己的价值,由此兴起一股 “哲学热”,这引导作家们从理性角度探索和表现人生问 题
一些作家的看法



周作人说:“问题小说,是近代平民文学的出产物。 这种著作,照名目所表示,就是论及人生诸问题的 小说。”(《中国小说里的男女问题》) 陈望道、沈雁冰等认为:问题小说就是“以劳工问 题、子女问题以及伦理、宗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问题中或一问题 为中心的小说”(《问题小说》)。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的短篇小说,如他自己所 说,“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 问题而已”(《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主要内容

小说主人公何彬原是一个“冷心肠”的青年,他独 来独往,声称爱和怜悯都是罪恶,认为“人和人与 其相互牵连,不如互相遗弃”。在故事中,何彬出 于自身清净的需要,偶然帮助了一个孩子,而这个 孩子却给他谈了一通“世界上的母亲和母亲都是好 朋友,世界上的儿子和儿子也都是好朋友”的哲理, 从而让他认识到人类应该“互相牵连,不是互相遗 弃的”,于是,他从一个“恨世者”变成了爱的信 徒。作者为了在小说中宣传“爱”这样一个万全之 策,用一个臆造的故事去启发主人公对人与人的关 系的新的认识,使他发生了转变。
2.宗旨:通过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把人们引导 到现实中来,让他们认识自己的生存处境,从而产 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3.表现形式:小说,诗歌,戏剧,白话散文等。其
主要表现形式是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简介
问题小说是为探讨某种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小说。它与问题剧一样, 都是“五四”时期开始出现的文学现象。当时以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两 大思潮的传播为背景,形成了文学必须接触现实人生问题的启蒙主义主 张。俄国文学、东欧文学、北欧文学特别是易卜生密切关心社会现实问 题的进步倾向,也影响并促成了中国问题小说的兴盛。 问题小说在“五四”时期的流行,主要反映了大批知识青年的觉醒。 它是当时思考启蒙运动的一种需要,又是当时思想启蒙运动的一种结果, 后来,问题小说也体现著作家密切关心现实这一优良的传统。
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冰心的主要作品



小说《超人》《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 的姐姐》《最后的安息》《陶奇的暑假日记》《秋风秋雨愁 煞人》 散文《往事》《难归》《平绥沿线旅行记》《关于女人》 《还乡杂记》《归来以后》《我们把春天吵醒了》《小桔灯》 《樱花赞》《拾穗小札》《晚晴集》《山中杂记》 诗集《繁星》《春水》《闲情》 通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 其他《记事珠》 《只捡儿童多处行》《忆读书》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 社会问题剧。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 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其思 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 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 的创作。 三是新文学倡导者的倡导,示范以及西 方现实主义文学的引进和介绍。

问题小说的特点


写作手法:以敏锐的艺术感悟传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倾向 于采用浪漫主义或象征主义。 作品题材:题材广泛,涉及婚恋、教育、人才、就业、家庭、 妇女、儿童、社会习俗及军阀战争等各种社会问题,而其中 最核心的,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思考 。 关注焦点:关注普遍的社会现象和较为抽象的问题,作品比 较概念化。但能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心。 精神意义:以坚实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为人生”的写实主 义的艺术主张,增强了新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血肉联系, 显示了五四文学所具有的强烈的启蒙色彩和现代理性批判精 神。
读后感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叫做《超人》,作者对于 “超人”这个词,或许有特别的见解,但是 在这篇作品里面,作者并没有告诉我们什么 是超人,所以如果有人说何彬就是作者意中 的超人的表现,那就太武断了。我认为题目 《超人》和作品本身并没有太直接的关联, 可能需要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诸如此类的作品中,冰心都试图用“爱的 哲学”安慰人生痛苦,化解人生矛盾,但是 把这作为医治社会的灵丹妙药显然只是一厢 情愿的幻想,这反映出冰心对人生体验的浅, 缺少真实的经验作为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就把自己的小说也叫做“问题小说”。他说:“我写的 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 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 新时期,许多作家解放思想,通过自己笔下的艺术形像,对以往的历史经验进行严肃的 探索和总结,作品往往以其强烈的哲理性而引人深思。因而也被称之为“问题小说”。
冰心语录





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 都能解决了。什么苦楚,什么怨屈都受得了。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 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 棘,不觉的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世界上充满了光和爱,等着青年自己去找,不要走那条悲惨 的道路! 自古皆有死,只在乎迟早罢了。在广漠的宇宙里,生一个人, 死一个人,只是在灵魂的海里起了一朵浪花,又没了一朵浪 花,这也是无限的自然。 愿你的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问题小说的局限性

形象化的要求较少,人物缺少真实性,削弱 了文学的审美价值。

注重对抽象命题的提出和说明,缺乏客观的 艺术表现手段,因此作品难免思想充溢,形 象枯窘。 未能透过现象而挖掘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代表作家及作品简介



冰心(1900.10.05-1999.02.28),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取“一片冰 心在玉壶”为意。原籍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 家、儿童文学家。 叶圣陶,1894年生,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秉臣。1911年11月, 改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 年中学毕业后,当乡镇小学教师。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 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与冰心、林徽
问题小说
--人生到底是什么?
问题文学 问题小说简介 问题小说的形成原因 问题小说的特点 问题小说的局限性 代表作家及作品简介

问 题 小 说
问题文学
1.出现:随着文学革命由理论向创作的纵深发展, 在2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以“反映社会现象,表现并 讨论一些有关人生的一般问题”为特征的作品,它 们成为当时新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庐隐的主要作品

《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 《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 《寄天涯一 孤鸿》《何处是归程》《愁情一 缕付征鸿》《流星》
总结
总之,问题小说的作者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 与方式去探索人生与社会问题,提出人生意 义何在的深刻问题,对当时青年人精神上的 觉醒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一些有关爱 与良善的观点在当代社会也有启迪作用。
潘先生的灵魂是灰色的。他没有锐气、没有理想、安于现状、满足于既得利益,是个苟且 偷生、逆来顺受的市民式的知识分子。在军阀混战的年月,逃难是人们常遇到的事。潘先 生的形象在当时是很富有时代特征的。作品通过塑造这样一个人物,批判了当时一些知识 分子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同时也通过潘先生在难中的经历,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军阀混 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叶圣陶的主要作品
《隔膜》《线下》《一个朋友》《外国旗》 《遗腹子》 《这也是一个人?》《苦菜》《晓行》 “教育小说”:《低能儿》《小铜匠》《饭》 《校长》《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潘先生在难中》

主要内容:潘先生是小镇上的一个教员,听到战争来临时,潘先生带领 儿女逃离小镇,奔往上海。在军阀混战中,潘先生丝毫不顾及国家的危 难和人民的疾苦,满脑子只是个人的得失和自家的安危。到了上海的第 二天早上,潘先生又担心起自己的饭碗,,不顾夫人的劝阻,急急忙忙 地回到了故乡。为了获得上司的“赏识”,他不惜违背本意,筹办开学 之事。可正在此时,战火再起,铁路不通了,学生们也大多随家长避难 去了,潘先生的一场忙碌成了“镜中花”。为了“保家”、“活命”, 他跑到红十字会办事处去申请入会,还给全家领了红十字会徽章,以期 获得保护。潘先生听到正安失守的消息后,仓惶逃入洋人的“红房子” 里避难,战事停止后,潘先生曲意逢迎,为欢迎杜统帅写出肉麻的颂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