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点
散文的内涵、类型和特征知识讲解

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
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
• 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 • • 戏剧文学——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 •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实用文体 文学文体
(四)散文抒发感受与诗和小说的不同
散文
• 散文是我国的强势文体,有着非常悠久、深厚的 传统:
• 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古文,晚明小品,五四“美 文”,杂文,璀璨夺目,美不胜收。
第一节:散文的内涵和类型
• 一散文的内涵: • 1、散文是我国成熟最早的
文体之一。“散文”的名 称却出现较晚。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始有论及:“其立意措辞, 贵于浑浊有味,与散文 同。”此时散文才作为文 体之名被正式提出来。
人比黄花瘦”、林觉民是“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使吾勇于就死也。”(《与妻书》)、而《红楼梦》是浮想联翩, 上下五十年,纵横数千里,往事如云如烟,又 历历如在目前。中国古代有俞伯牙在钟子期墓 前摔琴的故事,又有许多在挚友墓前焚稿的故 事。按照这个旧理,我应当把我那新出齐了的 《文集》搬到适之先生墓前焚掉,算是向他汇 报我毕生科学研究的成果。但是,我此时虽思 绪混乱,但神智还是清楚的,我没有这样做。 我环顾陵园,只见石阶整洁,盘旋而上,陵墓 极雄伟,上覆巨石,墓志铭为毛子水亲笔书写, 墓后石墙上嵌有“德艺双隆”四个大字,连同 墓志铭,都金光闪闪,炫人双目。
• 第一,叙事散文写的人和事是生活中存 在的,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以生活原型为 基础进行大胆的虚构。
如:苏轼《前赤壁赋》是散文,文中的 “我”在被贬黄州期间两次游览赤壁都 是真实的,虽有渲染、烘托,但不失其 本真。
五四时期的散文

第五章“五四”时期的散文一、“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总貌。
“五四”时期白话散文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
起初兴起的是由《新青年》“随感录”创始的现代杂文,此后不久,随着“美文”的倡导,也涌现了许多作家写的艺术性散文。
它们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造成“五四”散文发达的因素是:时代风云和外国文体的影响;作家个性和社会特质的融汇;中国古代散文传统的潜在作用。
二、周作人生平及创作评介。
“美文”概念的提出与散文理论上的贡献。
蔼理斯“自由”与“节制”相协调原则的思想影响;英国随笔、公安派小品、日本俳文等多方面的文学借鉴;个性气质与人生态度。
这三方面决定了周作人散文的特色。
《谈虎集》、《谈龙集》简介。
“浮躁凌厉”的倾向;积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
风格“冲淡平和”的《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著名篇章。
开创了寓知识、理喻、趣味于一体的现代“言志派”散文,对许多现代散文作家有影响。
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西湖的六月十八夜》、钟敬文的《荔枝小品》集。
三、朱自清的生平与散文创作。
《背影》、《荷塘月色》、《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赏析。
艺术特色:真挚纯朴的感情;对自然景物的声音、色彩感觉敏锐,观察精确;比喻巧妙,联想丰富,构成动静结合的鲜明形象和纯净幽远的境界;文笔精美,节奏跌宕有致,饱含诗意和生活情趣。
四、冰心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
冰心以空灵莹澈的想象,飞驰不羁的笔触,清丽典雅的语言,温柔含蓄地抒发人生探索中的自我主观情绪。
她知道自己的笔力“宜散文而不宜诗”,便取散文体式来自由地挥写流畅的诗情。
她的许多散文都是“放大了的诗”——散文诗(如《往事(一)》)。
《笑》、《往事(一)·七》、《寄小读者通讯十》等歌唱母爱和人间爱,《梦》、《往事(一)·一》追怀美好的童年,《寄小读者通讯七》、《山中杂记·(七)·说几句爱海的孩气的话》、《往事(一)·十四》、《往事(一)·二0》表达对大自然的倾心,《往事(二)·三》、《寄小读者通讯二十三》抒发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都善于把诗情、画意、哲理融为一体,见出“清水出芙蓉”的审美境界。
50-70年代散文对比五四时期

50-70年代散文对比五四时期
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兴盛是中国散文史上独有的现象,它在新文学中的成绩甚至超过其它三类体裁的创作。
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承担着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历史巨任,其思想成就超越了文学本身,具有了社会学的意义。
其思想启蒙成就包括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弘扬科学、民主的现代思想,推进古老的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
这一时期的散文小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五四先进的知识分子们通过散文小品表达出来的文学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由传统衍变到现代、由本国走向世界的永久的精神资源。
五四时期的散文小品的成就主要是表现在思想上,但是它在艺术上也取得很大的成就。
鲁迅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散文小品的最高成就。
还有散文小品“短平快”的文体特点、五四时期特有的青春气息、作家的个性化的创作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成为现代散文艺术的源头、发祥地。
而50一70年代中期散文的发展状况则不同。
当代抒情散文创作发端于建国初,50年代中期抒情散文蓬勃发展,这与国泰民安的良好环境密不可分。
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抒情散文创作热潮。
本时期抒情散文的创作特点有:呈现出大“我”的形象,作家主体性不断弱化总的说来,由于时代的制约,全民族的心理态势和审美情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逐步呈现出大“我”的形象。
与现代散文相比,小我”淡化隐没,作家主体性不断弱化,这种文学态势的变化与时代的变革紧密相关。
在时代的推动下,作家积极投身于火热的斗争之中,全身心地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热情地讴歌生活。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的原因及表现

“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的原因及表现五四时期散文的革故鼎新,是相当自觉和彻底的,其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它文体,原因如下:①散文文体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越多,现代文学的第一代作家几乎全都涉足这一领域,在这方面显过身手。
②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需要,也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尤其是杂文,更成为战斗的“阜利通”。
③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也是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
④散文“化传统”化得较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自然也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家们通过对中国古典散文进行承继和创新,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散文,从而形成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散文流派。
散文也因此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成熟的文体,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散文发达的表现(成就):①现代散文意识的觉醒。
首先是个性意识,每一个散文家都通过自己的眼睛开看人生并且表现人生。
其次是强烈的参与意识,五四散文家要求散文独立,摆脱古代散文作为“载道”工具的限制地位,直面人生,干预现实。
再次是纯文学意识,五四作家把散文看作文学的四大门类之一,并把纯文学散文的文体和杂文学的文体区别开来,努力提高散文的艺术品味。
②题材和体裁的丰富多样性。
现代散文更加贴近社会、自然、人生,取材的视野更为开阔,体裁也丰富多样。
杂文体走向成熟,创作量多质优;记叙抒情散文也成就斐然,小品文成就很快,此外书信、日记等个性化体裁也得到了大的发展。
③不少散文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在他们作品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方面,都有一些鲜明的特征,一些名家之作不用看署名也可分辨,如鲁迅、周作人等的杂文,冰心、朱自清等的抒情散文,周作人、梁遇春等的小品文,都风格鲜明。
总之,五四时期是我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期,一大批散文先驱们为我国散文开拓了一条宽广的道路,无论在思想内容、文体样式,还是语言诸方面的自觉革新,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五四 散文文学史意义

五四散文文学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革命性事件,它不仅在政治上引发了国家思想大转变,同时也启发了文学与艺术的革命。
散文文学史上,五四运动是一段重要的历史,它带来了很多新的文学潮流和思想,这些潮流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文艺形态,同时也促进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为中国的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石。
五四运动对散文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作风格的变革。
五四运动后,传统的文学形式逐渐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写实、革命意识和生活主题的散文。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
五四运动后形成的新文艺群体,在散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他们的作品流畅、自然、多样,语言流畅有力,饱含人民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中国散文终于摆脱了传统诗文的束缚,开始真正融入了现代文明进程。
二、主题的转变。
传统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主义的,强调的是对封建社会人们的认可,但散文却擅长于描绘民众的生活状况。
五四运动后,作家们开始思考和倡导新生活,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公,关注底层人民的群体生活和悲欢离合。
五·四后,散文文学从国家、家庭、战争、革命等方面开始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民愿望和思想,成为反复无常的社会风气的重要代表。
三、文学作品的社会性。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启示,让文学艺术回归社会、回归人民。
在这个背景下,作家开始重视他们创作的社会影响力,以人民的需求和命运为关注点,同时展现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这样,文学作品不再是一个艺术品,通过反映现实、抒发情感,民族和时代、作者和作品,以及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新的情感关系得以形成。
这样的作品更能与读者沟通,引导后人思考,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总之,五四运动给中国散文文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散文文学可以说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脱胎换骨,更加开阔了写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文学巨匠巴金(1904—2005)

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 小品散文的艺术特征:
)、周作人的小品文以清新随意的笔触 • (1)、 )、 写出生活中的一件事、一段情、一种景, 玲珑剔透,情趣盎然。 • (2)、他常常在旁征博引之中自然而然地 传授出丰富有趣的知识,或是抓住生活中 一鳞半爪的现象,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 思所感,旁敲侧击,左右逢缘,充分显示 了学者式散文的特色。 • (3)、周作人的小品文常在冲淡的情感之 中深含着诗意。 • (4)、短小精悍、简洁老练是周作人小品 文的一般特征。
第六章:散文的发生与自觉 第六章:
一、“五四”时期散文的兴起 五四”
概况: 鲁迅在30年代《小品文的危机》曾经这样回顾: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 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一)“五四”散文兴起的原因: 五四”散文兴起的原因: • 1、中国乃散文大国,有悠久深厚的散文传统, 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散文、明清小品文等。 • 2、受到外国散文形式的影响。 • 3、时代的需求。
代表作家: 代表作家:
• 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 人、鲁迅等
意义及影响: 意义及影响:
•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 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 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 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 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 《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 旗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所谓“言志 派“散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 《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 向不同。
(二)周作人散文创作发展过程
• 1、五四时期 、 • 散文现实感强,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对广 泛的社会问题发表意见,猛烈攻击封建的 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 • 2、“五四”运动过后 、 五四” • 他虽然“思想动摇与混乱”但仍能以“语 丝体”的作品,尽排击旧物催促新生之力。
“五四”时期周作人散文“凌厉浮躁”风格的表现

意志的全身心 的投入。《 偶感》是局作人在忸身看
到反 动 军阀对 革命 党人 的迫 害之 后 ,心 中的愤 怒 之
情 由笔而 出了 。从此 可 以看 出这一 时期周 作人 内心 的浮 躁 ,他没 有真 实的 感受 到辛亥 革命 ,没有在 日 本受 到欺 凌 ,因 为 留学 的 时候 他躲 过 了辛 亥革命 ,
一
具有 启 蒙作用 ,激 发人 们 内心深 处最 真实 的本 性 。
《 祖 先 崇拜 》中写到 我 最厌 听许 多人 说 ,‘ 我
国开 化最 早 ’ ,‘ 我 祖先 文 明什么 样 ”’ ,可 以见得 , 周作 人讨 厌 当代人 的止 步不 前 ,只 知道 回忆 过去 的
一
一
、
“ 凌厉浮 ’风格在 恩想上的
表 现
从 思 想 上 研究 周 作人 “ 五 四 ”时 期 散文 风 格 ,
时期的启蒙最先觉醒者 。周作人始终认为 自己坚 持的 是五四 精 神的 实质 ,他所 剥 离 的空想社 会主 义 的不过是件不合身的外衣而已…2 o 。这说明中国知 识分 子 的又一 次 自觉 的娼 求 和觉醒 ,从这 里可 以看
的方 向 了 。
在 《 偶 感 》 中,周作 人奋 起 保 卫李大 钊 的一世 英 名 ,指 出李 大 钊是 “ 以身 殉主 义 ” ,没 有什 么 后
悔的,还列举许多 日 本 的历史事实来保护李大钊的 名节 。周作人 的这些行为体现的是他思想上的正气 凛然 ,不仅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 ,也是自我生命、
7 6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 科学版
第 l 9卷
制度经 过千年的教化 早 已变成 了人们 生存 的意义 和 习惯 ,是不 可触碰 的圣 物 ,不 要 说揭竿 而起就 连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

“五四”时期女性散文的爱欲表达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女性作家涌现出来,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形式,表达了对爱情和欲望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感悟。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反映了女性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在旧的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婚嫁是由家长和媒婆等传统力量安排的,女性几乎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而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反思这一传统观念,呼唤着自由和平等的婚姻关系。
《烟花》一文中,朱兮云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女性对于婚姻束缚的厌倦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她写道:“我是他的妻子,我可以为他生活,但我不能将我自己给他。
”这种独立自主的态度,让人感受到女性对于爱情的追求和自由的向往。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中揭示了女性对于身体与欲望的思考和探索。
在封建社会里,女性的身体被视为家族的荣辱,注重的是女性的贞洁和纯洁,对于性欲和身体的需求则被压抑在潜意识里。
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思考身体和欲望的自由表达。
沈从文的《边城》中,女主角柳秀梅展现了女性对于性欲的深刻感悟与追求。
她害羞地向武装队长打探草药的“胆”范,同时对于身体和性的渴望又充满了向往和勇气。
这种对于身体和欲望的表达和思考,勾勒出五四时期女性散文中丰富的爱欲表达。
五四时期的女性散文作品反映了女性对于情感与爱恋的独立思考。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多被家族和社会的约束所束缚,不能自由地选择和表达自己的爱恋。
在五四时期,女性作家们开始反思这一传统观念,强调女性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严歌苓的《陆犁记事》中,女性角色陆犁对于爱情的思考非常深刻。
她在和自己的情人相处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自省和思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观。
这种对于情感和爱恋的独立思考,体现了五四时期女性散文对于爱欲的深刻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时期散文的发展及其特点
王瑤
【摘要】:正一1933年当林語堂主持的《論語》、《人間世》等期刊提倡以“幽默”、“閑适”为內容的小品文的时候,魯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題为《小品文的危机》。
他从散文小品这一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线索,說明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須“仗着掙扎与战斗”,那些企图把这一文体变成文学上的“小摆設”的人,只能引导人脫离現实,“将粗獷的人心,磨得渐漸的平滑”。
因而他认为小品文走到了“危机”,并且加以解释說:“但我所謂危机,也如医学上的所【关键词】:危机文字五四时期不合理现象散文小品英国小品文密切联系作用周作人
【正文快照】:
1933年当林斋堂主持的《萧藉、《人简世》等期刊提倡以“幽默”、“阴适”为内容的小品文的时候,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小品文的危机》①。
他从散文小品这一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线索,貌明它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仗着挣扎与战斗”,那些企图把这一文体变成文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