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13篇原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原文如下:
1. 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 作战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3. 谋攻篇: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4.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5. 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6. 虚实篇: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7. 军争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8. 九变篇:将帅有五种过失:不明智而不致疑,勇敢而不顾忌,貌庄而不生猛,看地势而不尽其利,计议大事而不论及小事。
9. 行军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10. 地形篇:领兵者,智也;战者,仁也;守者,信也;处者,义也。
11. 九地篇: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12. 火攻篇: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13. 用间篇: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以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知其详。
【《孙子兵法 十三篇》原文及译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
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始计第一【原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原文】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因而,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著及译文1.《始计篇》1.原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3.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4.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5.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译文:1.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是决定国家存亡的途径,不能不认真加以考察、研究。
2.应该以五个方面的情实为纲,通过具体比较双方的基本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从政治上使民众与君主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能与君主同生死共患难,誓死效命,毫无二心。
所谓“天”,就是气候的阴晴、寒暑、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
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势的险峻或平易,战地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
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
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
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分别为:第一篇:计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因此,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爵禄、punishments 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是故,调五事之比,以度胜负。
第二篇:作战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无智者不从,无道者不行。
夫兵之事,速则易器,而晚则难成。
故不尽知道,则不能行法;不谙法,则不能全师。
故知之在心,行之在形,不在累卵之枝,而在五绝之地。
治兵之道,必借于诈;诈则必行于眼前,故治兵之道,曰“形三,神三”。
“形三者,一曰金赤,二曰白黑,三曰此非;神三者,一曰神速,二曰神隐,三曰神明。
金赤白黑者,所以变化万化之状,神速、神隐、神明者,所以无穷之际,辞让有节之士也。
因而制之,则形不可测,神不可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负之道也。
第三篇:攻战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兵不厌诈,诈则必取,无诈而不取。
故敌虽高,则必可与战也;敌低,则必可取也。
故右上而左下之兵,出奇无穷,水逆转轮,攻其不备,此兵家之所谓胜,不可先传也。
第四篇:军形篇孙子曰:“将军居贵戚,三军士卒住安帐。
见则贵简,进则与之俱,权杖左右,贵者先,士卒死。
当其进也,合于鸡鸣;下其营也,得于钟鼓。
”第五篇:兵势篇孙子曰:“凡兵有五贼,必亡;有五常,必存。
五贼者:疾、贫、辱、惧、饥。
五常者:智、信、仁、勇、严。
凡此,以五常遗之,则民服;以五贼遗之,则民不服。
”第六篇:虚实篇孙子曰:“凡为客者,先礼后兵;先德后怨。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第一章:计篇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兵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生死存亡,必须认真研究。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研究兵法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天、地、将、法。
)3.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
(注释:道是指国家和人民之间建立起共同认可的信任关系,只有建立了这种信任,人民才会不惧生死,为国家献身。
)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包括了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因素。
)5.地者,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包括了制高、正深、远近、难易、广狭、生死等地理条件因素。
)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注释:将包括了智慧、信任、仁爱、勇气、严格等领导者的素质。
)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包括了曲制战术、官方陆军的运动路线、主要使用的兵器等规则。
)第二章:作战篇1.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乘之国,十万之师,始得用兵,以保其国利,无误者,此亦重计也。
(注释:使用兵法需要大军、武器、士兵等条件,不可小觑。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度,二曰称,三曰数,四曰胜,五曰治。
(注释:用兵法需要考虑度量、准确计算、胜利的前提条件。
)3.地生矣,可以长久也;地死矣,可以亡身也。
故不善见其民之始,不善知其所终。
(注释:地理条件的好坏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只有对地理条件有准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国家的长久。
)4.凡将有五危:矜、寇、援、暴、哀。
(注释:将领容易面临的危险分别是:矜夸、敌寇、敌援、士气的动摇和哀悼的情绪。
)5.地形有四势:难、疾、险、远。
(注释:地形分为难以攻克、迅速可取、险要和远近等四种情况。
)附件:《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详细解析,请见附件。
附录:法律名词及注释1.兵:指军队或武装力量。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

孙子兵法原文全篇及译文《孙子兵法》全文及译文:一、【始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因此,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从而了解敌我双方的真实情况,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这五个方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人民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害怕任何危难。
所谓天时,是指用兵时的昼夜、晴雨,严寒、酷热,春夏秋冬等气候情况。
所谓地利,指的是用兵打仗时道路的远近,地势的险厄平易,地域的宽阔与狭窄,是死地还是生地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帅,就是要考察带兵将领是否足智多谋、诚实忠信、仁爱部下、勇猛果断、治军严明。
所谓法制,即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和纪律法规,人员的权责分配和管理教育,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孙子兵法》全文

《孙子兵法》全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2.《作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

《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经典整理《孙子兵法》原文+注释第一章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认为兵是国家的大事,关乎生死存亡,因此必须仔细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注释:为了研究兵法,必须考虑五个要素:道、天、地、将、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
注释:道指的是君主与民同心同德,众人齐心协力。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注释:天指的是自然界的变化,包括阴阳、寒暑、时间等。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注释:地指的是战场的地形地势,包括远近、险易、广狭等。
将者,智、信、勇、严、毅也。
注释:将指的是统帅军队的将领,需要具备智慧、信誉、勇气、严格和毅力等品质。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注释:法指的是灵活运用各种策略、遵循军事规章、善于运用兵器等。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注释:掌握了这五个要素,就能取得胜利。
不了解这些,就会失败。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注释:因此,要通过科学的计算方法,分析各种情况。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要问:谁才有高明的策略?将领谁才有能力?天地谁能得到利益?法令谁能执行得好?兵力谁才更为强大?士兵谁更为训练有素?赏罚谁更明确?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就能知道胜负。
将听吾计者胜,不听吾计者败,不用我计者,又败于吾计。
故将听吾计者,虽千人之敌,必有朝食者矣。
将不听吾计者,虽以当战胜,败之必矣。
注释:如果将领听从我的计策,就能取得胜利。
不听我的计策就会失败。
就算不听我的计策,如果敌军也不采纳我的计策,必然会战败。
校计而索情,将无困于赂廷之奇,草野之盟,布施之力,而劳于旷野之中。
注释:通过计算和情报搜集,将不会陷入赂廷之间、束缚于盟约,也不会受制于施舍之力,从而在战场上疲于奔波。
故五兵之全,五变之胜,是生存之道,死亡之地,不可不察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和现代营销战略
“兵战”与“商战”都是为实现组织目标,动用资源,通过对抗征服对手。
《孙子兵法》论述的是用兵作战的规律(战略和战术),但同时其所揭示出的抗争哲学,对所有人类的对抗性竞争活动都具有普遍意义,当然也包括商业竞争。
《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大军事家孙武,为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所写的一部兵书。
全文十三篇,五千余言。
内容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哲理深邃。
千百年来,举世公认它是人类智慧瑰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谋略宝库。
比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谋略,计深远虑的先胜谋略,安国全军的慎战谋略,刚柔相济的战道谋略,五德兼备的将帅谋略,令文昌武的治军谋略,九地六形的地理谋略;奇正相生的阵法谋略;避实击虚的易胜谋略……其内涵之深,运用之妙,神奇之极,举世瞩目。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兵书的集大成之作,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智慧的高度总结,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
日本的企业家们率先把《孙子兵法》运用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日本人对《孙子兵法》的研究和运用,已经扩展到军事以外的其他领域,如政治、外交、经济、体育等,其中以在商战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最引人注目。
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遗产之一,《孙子兵法》在现代营销活动中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
但在现实中,企业与营销领导者总是面临着两个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是不知如何去用,导致只能“望洋兴叹”,往往无法指导实战;二是不知如何变通去用,导致只能“邯郸学步”,常常变成适得其反。
谋略如此奇妙,如果我们把它运用到企业管理中会产生怎样的效用呢?所谓凡事预则立,谋则兴,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当我们有良谋在胸时,
必定会多几分成功的把握,应对困难时,也会多几分冷静。
恰当地运用谋略可以更好地促进企业发展,也可以规避企业危机。
1、团队领导策略
“将”在团队,是作为部门带头人所统领的人员,也可连接和支持部门之间形成责任清晰的协作关系,许多企业所产生的内耗,往往是从人始发的,而且大多数是职能层的相互推卸责任,执行上便有名无实,从而造成间接成本的增加。
以“将”的思索,可引荐出一个诉求——如何能齐心协力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工作。
固然,企业中由于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差异,形成实际工作上成效的差距,简单地说正是要从个性与共性中找到平衡点,让各人观点、人与事的差异在一个环境的营造中不断协调和改善,形成一种合力。
2、避免恶性竞争
《孙子兵法》强调战胜敌国,应以谋略取胜,其次通过外交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最后的策略才是进攻敌人城池。
能够使自己部队不受挫而胜利就是运用谋略进攻的原则,当我方力量大于对方力量十倍时,可以将敌方包围并使之投降;我方力量是对方五倍时,可以进攻对方;我方是敌方两倍时,没法分散敌方力量;双方力量相当时,奋力战胜对方;当我方各种条件不如对方时,设法摆脱对方。
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经营者应在对本身实力与对手实力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应用谋略取胜,如开辟高品质新市场;开辟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改善工艺设计降低成本;以价格性能比作优势;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营销策略和管理水平;强强联合达到双赢;避免与强对手竞争等等。
3、管理以人为本
俗话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企业从董事长到基层,以金字塔结构组成的“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它就像枢纽,最为精彩的悲喜剧就在这里上演,企业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层。
而纵观《孙子兵法》,孙子把“人”放在胜利决定因素之首的观点及正确处理君、将、民关系的指导思想对现今的企业经营管理无疑具有一种“未卜先知”的预见。
试想,如果每一个领导者能像《孙子兵法》中的“将”一样,在企业处于萌芽阶段,没有成规模的时候,就已洞识先机,知道哪些事可做,哪些事不可做,且能以公司的利益为重,勤政爱民,眼光远大,胸怀大志,能容人之过用人之能,这样炼就的企业将更加有可能基业长青。
4、战略管理意义
群雄逐鹿,众勇争锋。
和孙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样,我们置身其中的现代社会日益上演着全球性的商业竞争。
世界各地的企业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不得不围绕希缺而有限的资源展开异常激烈的角逐。
竞争者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利用市场资源,无不竭尽全力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和目标竞争对手一决高下。
与此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也不得不正面应对随时出现的挑战和风险。
为了能在21世纪日趋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结合企业的使命和愿景为相关利益群体创造价值,几乎所有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都意识到了战略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意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谭老师以为,运用到商业竞争中,就是说竞争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不得不
谨慎对待的。
这种谨慎对待的方式,在孙子看来,关键是考察道、天、地、将、法等构成一个完整战略的五大要件,以制定组织的战略目标,这一过程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理性决策过程,所以孙子说“不可不察也”。
5、领导决策管理
《孙子兵法》首篇《计篇》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为此,要求战争指导者,战前首先认真比较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做到未战而庙算胜。
如何做到未战而庙算胜呢?《孙子兵法》进一步指出要不惜重金使用间谍,以充分掌握敌情。
出于慎战的考虑,孙子告诫战争指导者: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怪而致战。
作战要有合理合法的根据。
企业的决策如同作战用兵,其前提是对情报信息收集,而是否及时收集到充分、相关的信息是决策的关键。
企业经营实际上是以采购、库存、生产、产品调配为主线的物流,以订单、客户管理为主线的商流,以销售结算、财务数据报表为主线的资金流,以员工各项人事基本数据、员工进、转、退、离等日常人事异动为主线的人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企业的信息流是物流、资金流、商流、人流联系的纽带,因此无论是企业决策还是日常经营,都要抓住信息情报这一关键。
决策不但要掌握充分的内外信息,而且要有效分析,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正确决策。
还有强调计划管理、企业防御策略、营销战术原则也是非常重要,值得我们研究和汲取其中的精髓,我们要时刻牢记孙子兵法中的智慧指导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