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对白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

合集下载

《雷雨》的矛盾冲突

《雷雨》的矛盾冲突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

”曹禺先生在作品中把道德伦理冲突、人性的剖析用纵横交错、严密集中的情节淋漓尽致地表现于读者眼前,从而完成了一部内涵丰富的社会悲剧。

一、封建家长制所造成的冲突(一)周朴与蘩漪的尖锐矛盾周朴园,这个《雷雨》悲剧的制造者,剧中各种冲突与他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是矛盾扭结的一个中心。

封建大地主出身的煤矿公司的董事长周朴园,是一个官僚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是由封建家族的子弟转化为成功的资本家的。

他的形象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带有的浓厚的封建气息的特点。

一身而二任,周朴园集封建地主和资本家两种阶级特征于一身,而在剧作中更突出了他的封建本性。

作为封建家长,他的专制蛮横更是无人可及。

在家庭内部,他是封建暴君,专制魔王。

他的意旨就是法律,任何人都是绝对服从。

周朴园满脑子的封建纲常伦理观念。

他说:“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

”他时时处处都极力维护这种秩序,努力保持自己的“体面”和尊严,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他“是一副道德面孔,是慈善家,是社会上的好人物”。

实际上,周家在他的统治下,已变成了扼杀人性、自由的“冷酷的井”和“地狱”。

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朴园在齐家方面是很严厉的。

在留学德国回来后,他仗着财势娶了蘩漪为妻,从此成了社会的新派名流。

然而他却把蘩漪当成笼中的金丝鸟,在家中处处箝制妻子的自由,扼杀她对爱情的渴求,甚至诬其有神经病。

他把自己的意见当成法律,任何人不得违抗。

从喝药中他的一句话就深刻的表明了这种思想,“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子女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

一句话就说明了周的治家是传统的封建家长式的,父父子子的纲常是很严格的被遵守的。

妻子、母亲的角色只是一个用来教育孩子们要听话的工具,以实现他“建立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的意志,维护自己封建喜马拉雅山家长统治一切的权威。

《雷雨》的戏剧冲突特点

《雷雨》的戏剧冲突特点

《雷雨》的戏剧冲突特点语文课本中的《雷雨》节选场,也是很有冲突特点的。

节选场的戏剧冲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在人物的台词对答中,巧妙地带出戏剧前情。

在戏剧作品中,戏剧事件的展示只是一个连贯性的事件中的一部分,是截取的生活的一个片段。

这就有必要交代出戏剧的前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戏剧冲突发生的前因后果。

同时,只有交代出戏剧前情,才能以前情推动正在进行的戏剧冲突。

在某种意义上,前情正是戏剧冲突的引力和推动力。

然而,戏剧不是小说,它绝不允许作者叙述语言的存在。

这里,形成了一对矛盾,既不依赖叙述语言,又应明确地交代出戏剧的前情。

曹禺作了精心的处理。

他在人物的台词对答中,带出了戏剧前情,并以前情推动了幕前舞台动作的发展。

戏剧是由无锡口音引起的。

通过无锡口音所引起的一问一答,就介绍出了戏剧的前情。

这样的前情介绍有两个效果:一是穿插了事件的前因,则勾连出后果。

交代了戏剧的原委,则疏通了脉络。

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的悲剧以同一的形式重演了,这就扩大了整个戏剧的容量。

二是避免了静态的介绍,让戏剧前情的交代本身就具有动作性。

如周朴园说:“嗯,——我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说:“哦,——那用不着了。

”“怎么?”“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什么?”“她没有死。

”……这里的一段对答,来言去语,意属分明。

有潜流暗滚,有隐脉内生。

一问一答,衔接紧张,造成了戏剧的舞台气氛。

形成了特定的戏剧漩涡。

这样的戏剧前情的交代和介绍,堪称精妙。

起伏隐显,脉络分明;前因后果,交代清晰;不是静止式的独白,而是贯串着动作的纠葛;不是刻板的交代,而是渗透着性格的描写。

事中有人,人事相连,不断展现周朴园复杂的性格和矛盾的心理状态。

第二个特点,通过独特的母子会面,多方组织戏剧纠葛。

侍萍在周朴园面前,提出要见见儿子“萍儿”的要求,亲生母子的相见,是侍萍感情的驱使,而相会的条件也成熟。

戏剧完成可以以母子相会来展开新的戏剧情势,形成单线条的戏剧发展。

但是曹禺没有这样做,他突然掐断这条发展线索,插入新的戏剧线索,形成了戏剧纠葛。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艺术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雷雨》剧作完全运用了三一律,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内发生的故事,却牵扯了过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断,理还乱。

狭小的舞台上不仅突现了伦常的矛盾,阶级的矛盾,还有个体对于环境,时代强烈不谐调的矛盾,在种种剧烈的冲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实悲剧早已潜伏在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伏笔中,只是到最后时分才终于爆发出来,化作一场倾盆雷雨,无比强烈的震撼了每个人的灵魂。

《雷雨》以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进程,透过明暗交叉的线索,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同阶级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读者(观众)似乎可以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上的每个环节。

作者向读者(观众)集中展现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人世间爱情、亲情的苦涩酸甜,演绎了一段人生悲剧。

一出人性悲剧。

而这悲剧正是通过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来酿造和显现的。

一部好的剧作的主题思想要通过戏剧冲突来体现。

要有引人入胜的情节,紧张激烈的冲突,鲜明生动的人物和个性化的言语。

其中,冲突是否合理,是否紧张有序往往是衡量着一部戏的精彩与否。

矛盾冲突是刻画性格,增强戏剧感染力的有力手段,对于戏剧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各条冲突线都从一定的方面, 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着主题, 而最直接、最深刻地体现主题的是冲突的主线。

不论哪条线索都有自己的发展趋向和过程, 对剧情发展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只有主线是贯串全剧的始终的, 并推动全剧不断向纵深进展。

剧本的各条冲突线索都不是彼此孤立, 而是相互作用的。

主线在不同的程度上制约着、影响着各条副线, 而所有副线则从不同的角度对主线的发展起到烘托、加强的作用。

《雷雨》的冲突线索多且复杂, 比较重要的有周朴园和繁漪的冲突、周朴园和侍萍的冲突、繁漪和周萍的冲突, 此外还有鲁大海和周朴园、周萍的冲突、繁漪和四凤的冲突、繁漪和周冲的冲突、大海和鲁贵的冲突等。

一、分析《雷雨》中的人物冲突《雷雨》中的人物是丰满而复杂的,下面从各个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分析其中的戏剧冲突:父与子、父与女、母与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周朴园与周萍、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之间的冲突,而父与女的冲突就体现在鲁贵与四凤之间的冲突,母与女就是鲁侍萍与四凤的冲突。

论《雷雨》话剧的矛盾冲突

论《雷雨》话剧的矛盾冲突

论话剧《雷雨》的矛盾冲突‎很喜欢曹禺‎的剧作《雷雨》,感觉剧情很‎是纠结,让人投入后‎无法自拔,在这话剧中‎充满了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的环‎境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使人物的形‎象“立”了起来。

并紧凑地写‎出了三十年‎来的变迁,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从根本上反‎映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上层社会‎的腐朽罪恶‎。

《雷雨》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他‎围绕着周朴‎园塑造了众‎多真实、鲜明的人物‎典型。

这些人物都‎是具有复杂‎性的人。

在剧中,他们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复杂的情感‎,人物及其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作者都处理‎得线索分明‎。

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各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他们的命‎运有都和周‎朴园相牵连‎。

在众多的矛‎盾冲突中,有两条起主‎导作用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海的关‎系是暗线。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使戏剧的冲‎突在这些人‎物中得到集‎中的体现。

现在我将就‎周朴园与侍‎萍、繁漪、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在《雷雨》中,侍萍处于一‎个重要的地‎位。

她的悲剧命‎运同繁漪的‎悲剧命运比‎较起来,具有别一种‎性质和意义‎。

她所遭受的‎是被蹂躏的‎痛苦,是一个奴隶‎的痛苦。

她本是一个‎最受损害最‎受屈辱的妇‎女。

她为了孩子‎,饱尝着人间‎的辛酸和苦‎难,把所有的屈‎辱和血泪深‎埋心底,甚至能够忍‎受着同鲁贵‎这样一个不‎知羞耻、趋炎附势的‎人生活在一‎起。

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

在第二幕一‎上场,侍萍就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却‎没有认出侍‎萍。

虽然她看透‎了周朴园,却因为本性‎的善良,仍希望周朴‎园能够认出‎她,对周朴园还‎抱有幻想,当看到周朴‎园向她打听‎三十年前的‎往事时不难‎看出他对侍‎萍的牵挂,也能猜想出‎那朵梅花后‎面的点点滴‎滴的往事。

浅析《雷雨》台词的双关艺术

浅析《雷雨》台词的双关艺术

浅析《雷雨》台词的双关艺术【摘要】本文主要浅析了《雷雨》中台词的双关艺术。

在介绍了双关艺术的概念,并为后续内容做了铺垫。

接着在分别从《雷雨》中双关艺术的运用、戏剧人物台词的双关艺术、情感表达与双关艺术的结合、双关艺术对台词解读的影响以及双关台词在《雷雨》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最后在对双关艺术在《雷雨》中的独特价值进行了总结,强调了双关艺术在这部作品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雷雨》中双关台词的魅力所在,以及其在戏剧表现和情感传达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雷雨》、台词、双关艺术、运用、戏剧人物、情感表达、台词解读、影响、作用、独特价值。

1. 引言1.1 介绍《雷雨》台词的双关艺术《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的话剧作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双关艺术。

双关艺术是指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使得一个词语或短语具有多重的意义或暗示,使得台词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

在《雷雨》中,这种双关艺术的运用尤为突出,不仅能够让观众在欣赏戏剧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启发,同时也为角色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对《雷雨》中的双关艺术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台词中巧妙地融入了各种象征和隐喻,使得角色之间的对话更加细腻和微妙。

这种双关艺术不仅增加了戏剧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台词更加生动和富有力量。

在剧中,每一个台词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需要我们通过仔细品味和理解来揭示其中的奥秘。

《雷雨》中的双关艺术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法,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和情感的抒发。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加深入地探讨《雷雨》中双关艺术的具体运用和意义。

2. 正文2.1 《雷雨》中的双关艺术运用《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其中双关艺术的运用是其台词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双关艺术在《雷雨》中被巧妙地运用,使得台词更加富有内涵和趣味性。

在《雷雨》中,双关艺术常常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中。

比如在剧中,梁思成和林徽因之间的对话中经常出现双关的概念,他们之间的争执和对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意见不合,还暗含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和反讽。

《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分析

《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分析
• 复杂性格:性格复杂多面,既有勇敢果断的一面,也有软弱无能的一面
对《雷雨》中戏剧冲突的评价
深刻揭示了社会 矛盾和家庭伦理 问题
成功塑造了复杂 的人物形象和性 格
推动了情节发展 ,增强了戏剧张 力
对现实批判,具 有深刻的思想内 涵
对《雷雨》中戏剧冲突的启示意义
揭示社会矛盾和家庭伦理问题
引发对人性、命运和社会伦理的 深入思考
• 以下是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标题: • 我正在写一份主题为“《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分析”的PPT,现在准备介绍“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请帮我生成“哈姆雷特的人物形
象”为标题的内容 •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
• 忧郁王子:哈姆雷特是一个多愁善感、悲观的王子
• 复仇者:为了报父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 矛盾重重:内心充满矛盾和挣扎,既想复仇又犹豫不决
周萍的矛盾心理:周 萍对蘩漪的爱与对封 建家庭的矛盾心理, 导致他内心的挣扎和 痛苦。
冲突的激化与解决: 随着剧情的发展, 爱情与道德的冲突 不断激化,最终以 悲剧的形式解决。
命运与人性冲突分析
家庭矛盾冲突:周朴园与侍萍、周萍与四凤等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家庭伦理道德的问题。
社会阶级冲突:周朴园与鲁大海、鲁侍萍与周萍等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当时社会阶 级矛盾的尖锐。
《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分 析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引言 3 主要戏剧冲突概述 4 具体戏剧冲突分析 5 戏剧冲突的表现手法 6 总结与评价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引言
《雷雨》的背景介绍
《雷雨》的作者曹禺 《雷雨》的创作背景 《雷雨》的剧情梗概 《雷雨》的文学价值

《雷雨》戏剧冲突分析

《雷雨》戏剧冲突分析

《雷雨》戏剧冲突分析《雷雨》戏剧冲突分析戏剧冲突,指剧本中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人物内心的各种动机之间的抵触、磨擦和撞击。

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是构成戏剧冲突最基本的内容。

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的冲突都是人物与人物的冲突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展开。

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在本质上是性格冲突,是各种不同性格的人,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中遭遇由于相互的差距而产生的抵触、摩擦和撞击。

时间:一个夏天的午饭后地点:周公馆的客厅里第一场戏: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第一层:周朴园认出侍萍的经过。

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揭露周朴园的罪恶,诉说自己的遭遇。

──写他们过去的矛盾第二层:周朴园认出侍萍后的态度。

通过周朴园态度的变化,暴露他的伪善面目,表现侍萍这个劳动妇女的阶级本色。

──写他们现在的矛盾1、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明确: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

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2、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

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

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

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

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

”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雷雨》戏剧冲突的特点

《雷雨》戏剧冲突的特点

《雷雨》戏剧冲突的特点冲突,是戏剧表现人物的根本手段。

在《雷雨》中,曹禺从剧中人灵魂深处提炼出种种矛盾,构成戏剧冲突,作为塑造人物,描绘灵魂的具体途径。

他所构思的戏剧冲突的根本特征,是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是表现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心灵交锋,一是刻画人物内心的自我交战。

一切外在的冲突争辩和日常生活场景都只是为了酝酿,酵解,激荡与表现它。

《雷雨》中充满了矛盾,隐藏了太多的“不满”与“愤懑”。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与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复杂的矛盾纠葛,全局交织着“过去的戏剧”(周朴园与鲁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长子周萍恋爱的故事)与“现在的戏剧”(繁漪与周朴园的冲撞,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感情纠葛,周朴园与鲁侍萍的重逢,周朴园与大海的冲突),同时展现着下层妇女(鲁侍萍)被离弃的悲剧,上层妇女(繁漪)个性受压抑的悲剧,青年男女(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的爱情的悲剧,青春幻想(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劳动者(大海)反抗失败的悲剧,血缘的关系与阶级的矛盾互相纠缠,所有的悲剧最终归结于“罪恶的渊薮”------作为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家长的象征(代表)的周朴园。

《雷雨》中到处充斥着一种“郁热”。

这不仅是戏剧发生的自然背景,剧本中一再出现蝉鸣,蛙噪,雷响,无不在渲染郁热的苦夏氛围,同时也在暗示着一种苦闷,郁热的心理,情绪,性格,以至一种最震撼的生命方式。

在《雷雨》里人们都极致地追求一种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情热”------欲望与追求之中,往往都是“痛并快乐着”。

周冲抱着“向着天边飞”的幻想,沉溺在一种永远无法展示自己独特生命冲动的精神幻梦中;繁漪,周萍,四凤则上演了一幕永远无法完满的爱情悲剧,伦理与道德约束以及人物内心的无法超越的渴求,都在一次又一次地震撼着人们脆弱的神经。

人的野性与温顺,以及个性中最原始的魔性都在这场“纠结的爱情三角恋”中铺展的淋漓尽致;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故事,更是充斥着满满的痛苦与不幸,鲁侍萍的屈辱之苦与周朴园的忏悔之苦凝结在这间一直没有变化过的房间里,往事挥挥,抹不去的永远是这一份曾经的可以称作“美丽的错误”的爱情;繁漪的野性的抗争,在这个霸道强硬的封建家长面前显得是那么脆弱与无力,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与徒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对白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摘要《雷雨》剧中的人物冲突将剧情向高潮推进,而人物对白揭示了其心理空间的矛盾冲突机制。

通过对人物话语的分析发现,语用预设、语义项临时替换、语义项的缺省等是导致人物心理空间的冲突。

戏剧建立在对白特质的基础上,研究人物对白中建构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为戏剧情节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雷雨》对白心理空间冲突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文学是一个指涉人类的经验世界并且映照其观念世界的符号,文学作品反映人类世界和社会生活是一个相对完整却又与人类认知密切关联的文本世界,作为文学形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将情节和读者的兴致皆推向了高潮。

从认知视角解读戏剧人物话语的心理动态,可以触摸人物矛盾的深层认知层面,与叙事表达的功能相似,部分揭示情节和高潮的推进机制,构建起作者、人物和观众三方心灵沟通的路径。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品,深刻揭示和抨击了封建体制下的家庭悲剧和伦理道德缺失。

剧中的人物冲突是作品艺术的魅力所在:周朴园是剧中的中心人物,是一位拥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他与侍萍、蘩漪、鲁大海的关系展示了他阴险、虚伪、狡诈的资本家特点;周萍与父亲周朴园关系紧张,与后母蘩漪的乱伦又揭示了其矛盾的性格。

舞台人物的矛盾冲突是由人物的对白和情节的发展推进的,本文将认知观的心理空间理论揭示人物对白的心理空间冲突机制。

一心理空间理论心理空间理论系统地考察了人类认知结构和人类语言结构在认知结构中的体现,它是意义建构的理论。

虽然该理论都是处理语言的材料,但它在本质上不是语言,而是从认知观视角以虚拟的心理空间解释词际和句际语义关系。

心理空间是该理论的基本范畴,是人们思考、交谈时为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

心理空间不能视为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者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它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容器,是我们在思考和谈话时为了实现局部理解和行为目标而构建的局部集合体。

空间语义项作为心理空间的语词一般由名词性成分充当,名词性成分通过有定解读原则和不定解读原则在某一空间建立空间语义项,然后通过空间识别原则在另一空间建立对应的空间语义项。

将上述原则应用到言语结构中,可以逐步构拟话语者的心理空间。

话语过程中主体的心理空间随着其思想及话语地展开而被构建并且给予修改。

这些空间由各种映射相互联系,特别是身份和推理映射。

反映在神经领域,心理空间就是被激活的神经集合体,语义项的相互连接与共同激活连续体相匹配。

根据这一观点,心理空间在工作记忆中运行,部分归因于长时记忆结构的激活。

学界借助心理空间理论的思想对文学的相关层面做出了研究。

蒋勇探讨了文学语言和日常生活中虚拟空间的构建,认为建构虚拟空间是认知者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

借用心理空间理论的“空间”概念阐释文学的虚拟空间构建机制,可以将符号世界的能指更加形象地勾勒出认知世界的所指概念。

概念合成理论是心理空间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概念合成理论,谢建平阐释和论证了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空间中的层创性实时意义建构及其推理机制,用空间合成原理勾勒了人物品性、情愁、愤情层创意义的建构过程。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笔者将对《雷雨》的话语冲突做出阐释。

戏剧人物的对白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语义项,会在观众内心建构各类心理空间,语义项发生矛盾时,人物的心理空间相应产生冲突,使剧情向高潮逐层发展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语用预设引发的人物心理空间冲突预设是说话人对交际语境中无异议信息的认同和设定,交际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假设将双方认同的信息用隐含方式表述为预设命题,并且将其认作信息传递的背景信息或者前提条件,一般表达语篇世界确立的事实或者合乎情理的事态。

如果交际双方的预设在语用环境下不能发生交集,语用预设产生冲突,表现戏剧的独白和对白中会产生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那么舞台人物的语用预设会发生偏离,具有导致的话语双方或者多方心理空间冲突的潜在可能。

《雷雨》中各种人物发生矛盾,周家和鲁家的矛盾以及周家的内部矛盾等都构成了一幅幅舞台的戏剧场景。

其中,大舞台空间内人物的预设条件导致其多重心理空间的建构,引发了观众视线内的一幕幕冲突情节。

周朴园和周萍的一段对白揭示了语用预设的建构作用:周朴园(突然抬起头来):我听人说你现在做了一件很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b1周萍(惊):什—什么?b1’周朴园(低声走到萍的面前):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是对不起你的父亲么?并且—(停)—对不起你的母亲么?b2周萍(失措):爸爸。

b2’周朴园(仁慈地,拿着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

(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b3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b3’周朴园: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b4周萍(失色):爸!b4’周朴园:公司的人说你总是在跳舞窝里鬼混,尤其是这三个月,喝酒,赌钱,整夜地不回家。

b周萍:哦,(喘出一口气)您说的是—b’周朴园:这些事是真的么?(半晌)说实话!周萍:真的,爸爸。

(红了脸)上文中周萍与其后母繁漪乱伦,这一语义项及成分关系构成的心理空间在周萍的潜在心理空间集合体中成凸显趋势,别人的只言片语可能触发现实空间的重新建构,并且呈现反复性特点,像阴魂一样始终缠绕着这位富家公子。

周朴园和周萍父子二人的对白建构出八个信念空间:信念空间b1:周萍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信念空间b1’:自己与后母乱伦。

信念空间b2:周萍做了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信念空间b2’:自己与后母乱伦。

信念空间b3:周萍不规矩。

信念空间b3’:自己与后母乱伦。

信念空间b4:周萍不敢承认自己不规矩的事情。

信念空间b4’:自己与后母乱伦。

从b1到b4的建构过程看,周朴园的信念空间b的语义项b,对这位父亲来说是很严重的,因此才会一再用话语建构次信念空间,最后用言语揭示空间b。

而听话人周萍也同样经历了从b1’到b2’的心理空间构建过程,同样也相信父亲说的是非常严重的事情,那么最严重的事情就是他和后母的奸情,即听到的话语信息指向现实空间r。

因此,话语双方心理空间发生冲突,矛盾展开而将观众的情绪逐步推向高潮。

接着,父亲周朴园通过揭示事情真相导致儿子周萍第二个信念空间b’的建构,而b’与b完全交集,矛盾冲突得到化解。

观众作为第三方见证人,既有现实空间r(周萍与后母乱伦)的建构,也有b和b’的建构过程,同样也经历了一系列次信念空间的建构。

因此,不同语用预设导致了作者、人物和读者多重心理空间的建构。

三语义项临时替换引发的心理空间冲突文学叙事的本质在于其虚构性,人物、时间、空间、事件等多元要素由叙事者的视角组织成情节,以文字符号艺术的方式感染读者,引导读者竭力解读作者通过虚构叙事意图表达的思想。

虚构的舞台人物在戏剧语境的约束下,由剧作家赋予其临时调整话语内容、语气等表达思想的话语权,化解矛盾冲突以便将剧情继续下去,避免戏剧情节的中断或者有悖剧情的合理逻辑。

话语主体双方各自建构自己的心理空间语义项,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一方改变话语策略,通过自己一方心理空间语义项的临时替换维持话语交流过程,避免一种话语冲突而将视线转向另外的视角焦点。

我们分析《雷雨》中下面的对白: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萍,b1……凭什么打我的儿子?b2周萍:你是谁?b1’鲁侍萍:我是你的b3—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b4鲁侍萍在其心理空间b1中,确认周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因此,空间b1的语义项为:a 你,b萍。

然而,她猛然意识到母子相认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临时建构话语空间b2: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一话语空间掩盖了其真实的心理意愿,将话语冲突的方向无形中做了转移。

在周萍向自己问话时,她通过临时语义项更换建构了两个空间:心理空间b3,即“我是你的妈”;话语空间b4,即“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自然,话语空间b4并非她真实意愿的表达,只能建构话语参与各方的信念空间,造成心理空间的冲突,从而让观众明白矛盾冲突的焦点,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四语义项的缺省引发的心理空间冲突语用解歧过程中,任何空间语义项(目标语或者触发语)都有缺省的可能,而这样的缺省体现出人脑中关于客观对象和关系的知识结构或者概念结构:认知对象的全部语义内容,或者知识内容是分解开的,它们被临时存放在不同的空间,包括现实空间和心理空间。

话语的解读者并非从长时记忆中提取预存信息,而是语义在空间中的即时建构。

文学来自于生活,经过艺术加工成为超越现实生活的艺术品,从而进入读者和观众的精神世界,创作者会设计人物的特定心理空间以增添读者或者观众解读的难度,由此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雷雨》是一部充满矛盾冲突的舞台戏剧作品,剧作家对人物语言张力方面极具匠心的设计以及特定人物知识内容的缺失会导致其与关联人物的话语冲突,从而将双方的心理空间偏离一览无余地呈现给观众。

因此,我们会发现,《雷雨》人物心理空间语义项的缺省推动了作品情节和对白中大量矛盾冲突地建构,观众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了双方相互猜疑、争吵以及呵斥之中。

下面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一段简短对白: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b1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b1’鲁侍萍:亲戚?b2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b2’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b3周朴园:怎么?b3’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b4以上对白中,鲁侍萍通过b1至b4的话语构建自己的心理空间:她就是周朴园的儿子周萍的亲生母亲。

但是,周朴园的话语中对这一信息无法得到验证:b1’中指称词“这个人”并不指b4中鲁侍萍所暗指的“这个人”,即此“这个人”非彼“这个人”。

通过周朴园b1’至b4’建构的心理空间语义项的分析。

我们发现,其空间域缺少鲁侍萍空间语义项的特指成分,因而,两个人的言语方向背离,在矛盾中推动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语心理空间理论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概念,合成理论为文学文本创造的多视角空间建构提供了研究手段,空间思想是接近文本研读的有效路径之一,文学虚拟空间和人物心理空间的勾勒过程是成功尝试的典型证据。

文学文本结构各部分的心理空间呈现出各自的建构机制,我们将视线转向文本内人物话语冲突时的心理空间表现,从一个方面解读言语冲突向高潮推进中的认知模式。

《雷雨》控诉了封建制度下的社会不公和家庭悲剧,其人物对白生动而深刻地传达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创造剧情的矛盾冲突并指向剧情的高潮。

戏剧是建立在对白特质基础上的艺术,人物对白中建构的心理空间的冲突,为戏剧情节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参考文献:[1] fauconnier,g.& m.turner.principles of conceptualintegration[a].in j.p.koening(ed.).discourse and cognition[c].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8:269-283.[2] 姜旭:《语用预设在文学语篇中的作用》,《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