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 (共108张PPT)

黄河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译 文 : 浩瀚的沙漠上升起一股 孤 烟 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译文: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 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山前线。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这首诗的首联交代了哪些内容?
目的
地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1.试着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2.疏通诗歌意思。
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只剩下。空,只、仅
译 文 : 举 目 四 望竟没有一个相识的人,(我) 只好放声歌唱来怀念古代的隐士了。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诗歌以《野望》为题,读首联,找找诗人“望”的 时间、地点,感受诗人“望”的心境。
地点
时间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呼应尾联,表现诗人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色 ? 由 此 描 绘 了 一 幅怎样的画面?
上 (绘景)
尾联:紧张的斗争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2.深入研读诗句,感受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歌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 天的“归雁”,它们正是远赴 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 以“蓬”“雁”自比,从中透 露出内心忧怨难言的激愤抑郁 之情。
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 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 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 在哪里?
第13课《唐诗五首》课件(共40张PPT).ppt

颔联和颈联:写薄暮中所见景象,宛如一幅山 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 搭配得恰到好处。
尾联:巧用典故,表现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无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依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本诗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特色? 本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
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有生活气息。率真自 然,不假雕饰。同时又融情入境,似不经意间地点出诗人孤 寂的情怀。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诗歌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首联:“徙倚”表示徘徊。“欲何依”不知该 归依何方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诗歌赏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首联: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
四周的景象,后一句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黄莺和燕子都是春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天的使者,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初春的花草。充分展现了春天的特色。
背景链接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 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恰到好处。
诗歌朗读
自读诗歌,并用“/”表停顿标注《渡荆门送别》,一起感受 诗歌的节奏美。
钱塘湖 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五首PPT课件64 语文版 (共30张PPT)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
(2)该诗用了什么典故?有何作用?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 用了两个典故: 塞上长城,《出师》一 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 自《南史· 檀道济传》, “《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 ,不直露。
课堂读写探究——疑点探究
6.读《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一诗,回答:建国之初,气象更 新,作者何来愁思?
班班级 ② 斑斑纹
课前阅读识记——夯实基础知识
2.近义词辨析 (1)苍茫· 苍莽
a.我津津有味地体会着与那喧嚣的街道、繁华的
灯火形成强烈对比的夜色苍茫之下的一丝静谧。
b.当我们驶下崆岭滩时,果然是一片乱石林立,
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
中找寻小径跋涉前进了。
课堂读写探究——重点突破
(2)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有了却公事之 余而获得的一种闲情, 有登高观景而引发的对 于知音难觅的感慨和寂 寥,有想归隐山林而对 现实的官场又心有不甘 的矛盾心情。
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 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 此心吾与白鸥盟。
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
(2)《书愤》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案 塑造了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 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的诗人形象。
课前阅读识记——速读感知课文
3.《论诗(其二)》中“至今已觉不新鲜”指什么 ?是不是在贬抑李、杜? 答案 指的是即使是李、杜这样的大诗人,他们的 诗作因流传千年,播于众口,已经不再给人以新鲜 感了。不是贬抑李、杜。此诗旨在说明文学创作的 时代性,而非贬低李、杜诗篇的杰出成就。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ppt

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 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合作探究
1.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是相反的结果。
2.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借一件事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 是议论。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郞方便,那么结局就会相反,历史形势 将完全改观。由叙事引发议论。
01
春望
杜甫
作者简介
作者 评价
作品 风格
代表 作品
杜甫
字பைடு நூலகம்美 自称“少陵野老”
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以古体诗、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
诗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被 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及“三吏”(《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等。
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 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 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 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 千古的名作。
古诗今译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 城内草木凄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有版本写作“望”。苏轼说“因采 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 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PPT)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青 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 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 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 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 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 句诗词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 详谈,而这仅已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 的诗,就是..........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 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 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
(三)赏析颈联和尾联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 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 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 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虽然同样远的是俗世的名利,但陶渊明是无须地偏而心远,“鸢飞戾天 者”是见地偏而心远。对陶渊明来说地是否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条件 如何他的心都是远的。也就是:超然——超然物外、超然世俗、保持本心。
第二层: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1、“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 为什么?
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 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 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 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 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 成的意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何深意?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享
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 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语文 古代诗歌五首 课件(61张PPT)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2)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也看到了优美的景色(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还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 冠简朴古风存)。
学习任务二:游山西村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出自本诗的 名句,请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谈一谈其中蕴含的哲理。
第五单元 21 古代诗歌五首
设计说明
《古代诗歌五首》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 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 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对 《古代诗歌五首》的学习,要从读诗的角度入手,建议学生通 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在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 人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结尾两句中的“浮云”和“不畏”有何含义?这两句诗蕴 含了怎样的哲理?
浮云:这首诗中的“浮云”一语双关,既指飘浮的云,也用来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
不畏: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信心。 哲理:人不能害怕眼前的困难,应该关注大局,目标长远。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1.诵读《登飞来峰》,感受诗韵,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 韵律。
2.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诗歌 基本内容。
学习任务一:登飞来峰
3.再次朗读诗歌,结合补充资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资料补充】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 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 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唐诗五首》ppt课件

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 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 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 的激愤和抑郁。诗于记事写景 之中微露失意情绪,(与首句的 “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 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 孤烟 长河 落日
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 气象雄浑。并寓悲凉之情于壮美景色之中,从侧 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 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 神。这一联是千古名句,为后人所激赏。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 及对归宿的向往。
使至塞上/王维
走近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 诘。他的诗写得好,看他 的诗,就像看画;他的画 也画得好,欣赏他的画, 就像读诗。所以称赞他的 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 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 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 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犒赏三军,并留作 军队判官。 (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 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 寂的情怀。
理解性默写
1.《野望》中写出自然景色的句子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 《野望》中抒发作者孤独抑郁之情的诗句 是: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 王绩在《野望》一诗中写放牧和打猎的人 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作者
崔颢 朝代
唐
籍贯
汴州(今河 南开封市)
评价
才思敏捷,善于写诗,相传李白对 《黄鹤楼》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代表作品
《崔颢集》
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崔颢登临此 楼,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 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 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唱出了这首 浑然天成的诗歌,这也是黄鹤楼题诗的 绝唱。
《诗词五首》课件(共79张PPT)

句中“悠然”一词用得精妙,说明诗人所见 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表现 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 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 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 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 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杜 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 》《泊秦淮》《赤壁》等。
诗歌解读
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 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品析】“连三月”写 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陕 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 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 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 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这里边 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主旨概括
本诗描写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 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 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了将士 们为朝廷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 概和献身精神。
赤壁
(杜 牧)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诗人,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 以咏史抒怀为主。他的诗以文词清丽、 情韵跌宕见长。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过华清宫》《江南春 》《泊秦淮》《赤壁》等。
诗歌解读
陷落。
国都,指长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都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长安城内草木凄清。
jiàn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家时局,见花而飞溅热泪,悲恨亲人离 散,闻鸟啼而惊乱人心。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品析】“连三月”写 战乱时间之长,“抵万 金”极言家书的珍贵。
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不久,安禄 山发动叛乱。次年六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陕 西。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不料 途中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他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 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 在地—凤翔。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集中表达了 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的感情
欢乐 宴
希望 想
奋发
感
苦闷 停
失望 实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 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 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 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 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 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 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 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 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 浪漫主义的情调。
杜甫(712-770),字
李白,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盛唐诗人,有 “诗仙”之称。李白是
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
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 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形成了飘逸、奔放、雄 奇、壮丽的风格。有
《李太白集》。
背景/题解
李白在长安生活前后虽不满两年,却使李白认识到朝廷的腐 朽黑暗,认识到实现自己理想的艰难。离天长安以后,他写了不
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漫天大雪图(前10句) 雪中送别图(后8句)
遍大 地雪 银纷 妆飞
难雪 以天 忍奇 受寒
愁沙 云漠 惨冰 淡封
寄设 寓宴 感饯 慨别
无依 限依 惆惜 怅别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 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 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 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 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 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 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 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 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 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 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 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 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 极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 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 “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 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 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 形,“不见”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因朋 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子美,自称少陵布衣、 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 遗、检校工部员外郎, 称杜拾遗、杜工部,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誉为诗圣。有《杜工 部集》,与李白并称 “李杜”,杜甫生活在 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 民疾苦,被称为“诗
写作背景
杜甫逃难到四川后,在亲友 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 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 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 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 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 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 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 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 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 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 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 是写下了这首诗。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如此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傍晚、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近黄昏 的时候。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构筑居室。 人生的真正意义
《饮酒》共二十首,都 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 是一时所作。 人类聚居的地方。 自得的样子 结伴回家
末二句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 也无待言说。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凡 脱 俗 的 天 真 自 然 的 意 趣
自 然 合 一 , 物 我 合 一 的 意 境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 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景 物 描 写
山间夕阳
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
飞鸟归林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 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 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 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 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 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 雪中送别诗。作者岑参(715— 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 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 为“高岑”。
秋风破屋 风 白 心情苦痛 天
屋外 事
现实
水 到 渠 成
群童抢茅 无可奈何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自己
推 雨 黑夜 屋内 人 己 及 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 心 民 生 忧 国 忧 民
你还知道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名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愤然辞官,愁肠百结
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传达出诗人 隐喻当时国势渐颓 “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 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 挥鞭马上,面向故乡 决心,成为千古名句,激励着多少 随兴赋诗,百感交集 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时光易逝,日薄西山 落红并不无情
腐烂成泥养育春花
自己虽然辞官,但仍 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 运。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 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 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 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 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是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而展开的联想:望着 披上银妆的树木,诗人忽然觉得自己好象已置身于大 好春光之中,那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竟吹开了这千 树万树的梨花,一个“忽”字,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 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比 喻辞格的运用,既清新而贴切写出了边塞特有的奇异 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 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 开阔的画面;“百丈冰”是夸张的说法,极言奇寒。 一个“愁”字,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 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一图景与前面形成了鲜明 的对照,表现出诗人思想感情上的矛盾:一方面他热 爱边地的特有风光,另一方面武判官的“归京”又牵 动了诗的乡土之思。
在人境 无车马喧
(果) ←心远地自偏(因)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 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 真意趣投映到他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用两则典故借着历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实,表达了自己 也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在想象中拥有了一线希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回到现实
四个三字句,反复咏叹, 节奏短促,声调低抑, 唱出出无穷忧虑和焦灼 不安的心声。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信心不失 追求不断: 终有一天能实现 自己宏大的理想。
少诗篇反映英雄失路的惆怅,这首诗即其中之一。
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 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 是一首乐府体诗。
品读理解
欢乐的宴饮 诗人的“哀”到 金樽清酒斗十千, 底是什么? 玉盘珍羞直万钱。 又是什么原因让 反差 他这样?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苦闷茫然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人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超 与
采菊 包 含
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 趣。自我高洁的表现。悠然自 得的心情 静穆超然的胜景
南山
在这种意境中包含丰富的哲理:“只有超凡脱俗 的牵挂,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 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 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浩荡:无限。指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 指作者心潮不平。 吟鞭:指诗人鸣鞭。同题诗有"赖是摇鞭吟好诗" 句。 东指:指东方故里。 天涯:相对京城而言的归途。刘禹锡有"莫道两京非远别, 春明门外即天涯"句,这里变用此典。 落红:落花,诗人自喻。
秋风破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心情苦痛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群童抢茅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 无可奈何 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破屋漏雨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忧思不绝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广厦千万间”,使 风雨不动安如山。 “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 感。
小结
• 满载离愁,远归故里 • 自比落红,仍可护花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虽辞官归乡,
仍心系报国。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歌。
2.写下对每一首的名句赏析,力求完整。
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情之哀
欲渡黄河冰塞川, 行路受阻 不是,这里用“冰 将登太行雪满山。 姜太公溪边垂钓遇 塞川”“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作比喻,说明自己 周文王后一展宏图 忽复乘舟梦日边。 伊尹梦见自己乘船 的仕途受到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