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无为而治的表现
无为而治的故事 汉初无为而治的故事

《无为而治的故事汉初无为而治的故事》摘要: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然,无为而治的"无为",决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在春秋末期已经出现。
以下是需整理的关于无为而治的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由于舜品德高尚,尧派他来管理天下。
当时中原到处是洪水,以前尧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后失败了,舜就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果然不负众望,13年后平息了洪水。
舜和尧一样,对老百姓很宽厚,多采用象征性的惩罚,犯了该割掉鼻子罪的人,让穿上赫色衣服来代替;应该砍头的人只许穿没有领子的布衣。
为了让老百姓懂得乐舞,舜派夔到各地去传播音乐。
有人担心夔一个人不能担当重任,舜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
像夔这样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夔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孔子赞叹道:“无为而治,说的正是舜啊!他自己需要做的,只要安安静静坐着而已。
”“无为而治”指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吕氏春秋》和《论语》)无为而治的意思是: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
无为而治的思想首先是由老子提出来的。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
那么道的规律又是什么呢?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二十五章》)可见,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
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
也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正常存在,健康发展。
汉初黄老无为的社会思想

至德之世:太古时期 与儒家大同世界的不同
率性与无为而治
黄老无为思想的启示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文革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阶级斗争生活 政治:
文革对经济的破坏
首先,是政治动乱冲击和破坏生产建设,造成了直接的巨大物
质损失。如大串连、“停产闹革命”使铁路运输中断、停工停 产;武斗、造反、打砸抢毁坏大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设施等等。 这些有形的损失,虽然无法计算总量,却是有目共睹的。 其次,中国永远丧失了最好经济腾飞的机会,和世界经济发展 水平拉开了差距。 最后,是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1976年我国人均 年消费粮食只有381斤,低于1952年的395斤。到1978年,全国农 村还有2.5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下降,只 在1971年对少部分人提高过一次工资。住宅、教育、文化、卫生 保健等方面也造成了严重欠账。”文革”前经过三年经济调整 时期,城市居民供应的商品本来已经有不少取消了配给票证,” 文革”时期又不得不恢复甚至增加。
从黄老无为到独尊儒术
汉初的黄老无为思想
一、对秦政的反思
法家思想的优点:
加强君主集权;富国强兵;提高行政效率;形 成了文法吏负责具体事务的文法吏集体(官僚制)
法家思想的缺点
过分迷信权力的强制性;过分压榨臣民;迷信 武力和强权;缺少人文关怀
二、汉初的凋敝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饥馑。凡米石五千。(《汉书· 食货志》) 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 将相或乘牛车。(《汉书· 食货志》
建国前后毛泽东的交通工具
1947年毛泽东转战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赠送毛泽 东两辆美国福特牌轿车,毛泽 东一辆让给了朱德,一辆让给 了“五老”(林、谢、董、吴 徐、)
无为而治案例

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举措
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 集权.
无为而治
所谓"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原 道》篇就阐述了这一思想原则。在行政实践中推行这样的原 则,就像《淮南子· 览冥》中所说"除苛削之法,去烦苛之事", 以及《淮南子· 齐俗》中所说"上无苛令,官无烦治"。无为政 治看起来有消极保守的倾向,从另一种种角度看,却透露出 科学的客观主义的精神。这种政策强调行政上不妄为,少有 急切的举措,避免苛政扰民,使社会生活在自然的状况下得 以安定。这种政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 济的进步。
历史影响
• 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殷富。在薄税劝农,与民休息的政策指导下,经过文景 二帝41年的治理,迎来了西汉前期的太平盛世。 •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 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从 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 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 公认的。 •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 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 上是少有的。 •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 天壤之别。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 了新台阶。"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 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财政实力如此雄厚,也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 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 之,天人一也。
内容: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目的:为了加强君权。
材料三:儒家学派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 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三纲是社会伦 理道德的规范。 材料四: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 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 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内容: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三纲五常)。 目的:为了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一、从“无为”到“有为” (二)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 (1)汉朝国力日盛,但是社会潜伏着危机。 (2)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 趋势 。
知识链接: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
政治:必修① 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经济:必修② 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实行行货币官铸、盐铁专卖; 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 思想 必修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兴办儒学教育; 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适应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 思想控制。
共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①前者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它各家,后者以 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 ②前者强调以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后者 强调教化和灌输。 ③前者主张依法治国,后者主张以德治国。
三、儒学成为正统 (二)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__“罢黜百家_独尊儒术”

(2010年北京卷,13 )有人认为,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 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 D.韩非子、董仲舒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汉初“无为而治”
思考:汉初为什么要“无为而治”?其主 要表现是什么?试对其政策进行评价。 原因: 秦朝以法治国二世而亡; 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 与民休息的政策 结果: 积极: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力增强。 消极:潜伏着危机。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
代汉的曹魏应为 A. 金德 C. 水德 B.木德 D.土德
D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①大一统。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 的色彩,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 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纯属唯心主义, 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 统治长久的。 ④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五常推崇仁义 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 的迫切需要。
1.汉武帝的“贤良对策”
选官制度:察举制 汉代儒学代表、大学问家 三次应对策问《天人三策》 受赏识、为官
2.董仲舒
晚年著《春秋繁露》
创制新儒学思想
3.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加强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
(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西汉的无为而治

西汉的无为而治那么这种汉初的无为当时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第一就是首先缓和和民众的矛盾,和老百姓的矛盾,和农民的矛盾,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那么,在减轻老百姓负担这方面呢,那么最重要的就体现在降低赋税,或者减免赋税。
从汉惠帝开始,当时对农民的赋税负担大概确定在十五分之一,这个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概十分之一,到了汉惠帝那时候,把它减成十五分之一,而且汉文帝时期还曾经有12年的时间,免税,全国老百姓免税,12年的时间,为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免了12年,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进一步减轻民众的负担,汉景帝时候把这个税率由十五分之一,减成三十分之一,进一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老百姓能够更好地发展经济,所以经济上做了很大的让步。
同时在徭役上,尽量少使用老百姓,尽量少调发徭役。
那么据说汉文帝汉景帝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怎么样,生活非常非常简朴,汉文帝穿的衣服据说非常朴素,没有什么穿金戴银,穿的都是粗布。
汉文帝给自己造陵墓的时候,据说不用金银这些奢侈的东西,用的都是瓦器陶器,非常俭朴。
汉文帝据说有一次他要造一个露台,那么当时让工匠给他测算一下,说造这个露台大概需要多大的成本,多少钱呢,那么工匠给他算了一下,大概要一百金,这一百金相当于什么价钱呢?相当于十个中产家庭的财产,那么当时皇帝的意思就是太贵了,算了。
所以他们比较朴素,这样他是为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那么这是在经济上,经济上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是最最重要的。
第二,在法律方面。
把过去汉高祖时候就废除了秦朝的很多非常严,非常残酷,非常苛刻的一些刑罚,那么到了汉文帝时期,继续地废除,继续地减少。
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是这样,在地方的藩国齐国有一个太仓令,管仓库的这么一个小官,这个小官叫淳于公,这个淳于公平常工作还是非常认真的,还是非常廉洁的。
大概工作出现了什么失误,犯法了,那么犯法就得受到惩罚,按照原来的法律的惩罚可能是比较残酷的,这个淳于公呢,有五个女儿。
所以可能是发了牢骚,怨气,对他的女儿说,我只能生女儿,不能生儿子,到关键的时刻呢,没人能够帮助我解忧排难。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创新设计课堂讲义》配套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②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作用①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的“积极有为”(1)背景①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②潜伏危机: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需要。
[知识点拨]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形成: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即“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误区警示] (1)董仲舒的新儒学并非是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全面否定,而是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糅合而成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道家最早阐述“天人合一”,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以神为中心,将人神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具有神权迷信色彩。
三、儒学成为正统1.措施(1)政治方面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无为而治的表现
1.节欲崇俭
降低赋税,减免赋税。
春秋战国时期大约十分之一,
惠帝十五分之一
文帝十二年免税。
景帝十五税一减至三十税一
徭役尽量少使用老百姓.
文帝景帝生活节俭.
汉文帝据说有一次造一个露台,让工匠测算一下,工匠测算后说要一百金
十个中产阶级家庭,皇帝认为,太贵了.不造了。
2.宽以待人
淳于公,齐国人,工作失误犯法,被抓起来.发了牢骚,怨气.他的小女儿叫
缇萦,给皇帝写信,控诉刑法的严酷,汉文帝感动,对刑法加以整理.
3.以守为攻
汉文帝时期,南越国,汉高祖吕后时期对南越进行打压,封锁,汉文帝时期,对南越国的政策就比较缓和,当时南越国的尉佗称帝,汉文帝对北方其家族的人,进行了一定的照顾,使南越的魏佗很感动,最后主动取消了帝号.
当时地方的藩王吴王刘濞,长期不来朝见,汉文帝主动派人赐刘濞拐杖,表示对刘濞的尊敬,使得刘濞短期内不能和中央作对,缓和了中央和藩国的关系。
4.以静制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