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机械动力学是机械工程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动力学原理。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分析和动力学理论的理解能力,为学生提供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牢固基础。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熟悉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 掌握常见的力学定律和公式;4.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运动学基础1.1 位置、位移和速度1.2 加速度和曲线运动 1.3 圆周运动和角速度1.4 相对运动2. 动力学基础2.1 牛顿运动定律2.2 动量和动量守恒2.3 力和加速度2.4 动能和功2.5 能量守恒和机械能3. 静力学3.1 弹簧力和弹性势能 3.2 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3.3 惯性力和离心力4. 动力学4.1 圆周运动的力学分析4.2 非惯性系和转动惯量4.3 力矩和角动量4.4 角动量守恒和刚体转动4.5 飞行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四、教学方法1. 讲授理论知识:通过课堂讲解、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
2. 实验教学:设计相关实验,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和练习题,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30%):根据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并提交。
3. 期中考试(20%):考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30%):综合考察整个课程的学习成果。
六、参考教材1. 赵凤岐,机械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2. 谢振波,机械力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七、参考网址无。
八、备注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可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补充,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可操作性。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

2023年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书篇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注: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环节、实验课、公共选修课填表说明:1.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2. 课次为授课次序,填1、2、3……等。
3. 授课方式填理论课、实验课、讨论课、习题课等。
4. 方法及手段如: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模型讲解、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教学内容:绪论0.1 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机械,机械是机器和机构的总称。
一、机器机器的概念多少年来已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机器的种类繁多,构造、性能、用途各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的特征:①人为的实物组合(不是天然形成的);②各运动单元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③能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机器是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用来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转换机械能。
凡用来完成有用功的称工作机,凡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成机械能的称原动机。
二、机构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的各构件(包括机架)的基本组合体。
具有①②两特征。
很显然,机器和机构最明显的区别是:机器能作有用功或转换机械能,而机构不能,机构仅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
两者之间也有联系,机器是由若干个机构组成的系统,最简单的机器只有一个机构。
三、基本概念构件:运动单元体零件:制造单元体构件可由一个或若干个零件刚性连接而成。
机架:机构中相对不动的构件原动件:驱动力(或力矩)所作用的构件。
→输入构件从动件:随着原动构件的运动而运动的构件。
→其中输出预期运动的称输出构件0.2 机械原理课程的内容及在培养人才中地位、任务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机构的结构学:①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②机构的组成原理;1、机构的运动学:从几何观点分析机构的运动规律,按已知规律设计新机构。
2、机构和机器的动力学:①机构各构件的力分析、惯性力的平衡;②确定机械效率、已知力作用下机械的真实运动规律;③作用力、构件质量和构件运动之间的关系,即机械的运转和调速问题。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0*******课程名称:机械原理总学时:56学时实验学时:12学时总学分: 3.5学分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先行课程: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责任单位:机电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4学期二、课程简介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机械类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机构的组成原理、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和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以及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问题。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绪论、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轮系、其他常用机构、机械平衡、机械系统动力学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等。
三、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具有正确识别和表达常用机构并能正确选择常用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2.具有利用基本知识、原理、特性分析比较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3.具有运用基本知识、方法和原理拟定、设计机械运动方案,设计机构的能力。
课程目标4.能够按着实验要求,正确构建实验方案的能力。
课程目标5.能够选择并熟练使用常用测量工具、仪器,获取实验数据的能力。
课程目标6.能够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有效结论的能力。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五、课程的内容及要求、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机械原理概述(支撑课程目标1)(1)主要教学内容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课程的性质与学习方法。
(二)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支撑课程目标1、2、4、5、6)(1)主要教学内容机构结构分析的内容及目的,机构的组成,机构的运动简图(在实验课中结合实验进一步讲述),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2)知识点与能力点要求知识点:掌握机器、机构的概念及组成;了解高副低代方法和杆组划分及机构的级别;理解机器、机构、零件、构件、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等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绘制的方法;掌握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自由度计算注意事项。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一、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1. 机械原理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 机械原理的分类及其特点
二、刚体运动学
1. 刚体运动学的基本概念
2. 刚体平面运动学
3. 刚体空间运动学
4. 坐标系的选择和变换
三、力的作用
1. 力的概念和性质
2. 重力和惯性力
3. 弹性力和摩擦力
4. 合力和分力
四、平衡分析
1. 平衡概念和条件
2. 刚体平衡
3. 力的平衡
4. 物体稳定性
五、动力学基础
1. 牛顿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2. 牛顿第三定律及其应用
3. 机械功和机械能
4.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六、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
1. 机械系统运动学的概念和方法
2. 机械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
3. 机械系统的能量和动量守恒
七、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分析
1. 机构的概念和分类
2. 常见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分析
3. 常见机构的应用
八、机械传动的基础理论和分析
1. 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
2. 常见机械传动方式的结构和特点
3. 机械传动的分析和设计
九、其他机械原理相关知识
1. 流体力学基础
2. 热力学基础
3. 控制理论基础
4. 机械原理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以上是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学习以上知识,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机械原理理论素质和应用能力。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要求。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方法进行机械设计和分析,具备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机械原理1.1机构运动分析1.1.1机构及其类别1.1.2机构的运动学分析方法1.2力学1.2.1力的基本概念1.2.2力的平衡条件1.2.3力矩和力偶1.3惯性原理1.3.1牛顿定律1.3.2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定理1.4动力学1.4.1运动学方程1.4.2动力学方程2.机械设计方法2.1机械设计原则和方法2.1.1概念设计和初步设计2.1.2详细设计和验算2.2零件设计与选择2.2.1零件的构造和功能2.2.2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参数设计2.3设备设计与选择2.3.1设备的选型和配置2.3.2设备的布置和结构设计2.4数字化设计技术2.4.1CAD技术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2.4.2模拟与优化设计方法3.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3.1机械设计案例分析3.1.1案例选取和分析3.1.2案例分析的步骤和方法3.2机械设计实践3.2.1机械设计实践任务的布置和安排3.2.2实践过程中的设计和验算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向学生传递知识。
2.实践法:设置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实践任务,通过实际的设计与分析来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研究和解决机械设计中的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测验:每章节结束后进行课堂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评估。
2.设计作业:设置机械设计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设计与分析作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简介及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课程中文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英文名称:Dynamics of mechanical system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任课教师及职称(3名以上):开课学期:学分:总学时:适用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课程内容简介(400字以内):本课程介绍机械系统中常见的动力学问题、机械动力学问题的类型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讲述刚性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机构惯性力平衡的原理与方法;含弹性构件的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含柔性转子机械的平衡原理与方法;含间隙副机械的动力学;含变质量机械系统动力学以及机械动力学数值仿真数学基础以及相关软件的仿真实例讲解。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系统的角度和动力学的观点了解机械产品动态设计的基础知识,掌握当前机械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机械多刚体动力学进行复杂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运用机械弹性动力学和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各类典型机构进行弹性动力分析及综合,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1.杨义勇.机械系统动力学.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陈立平,张云清,任卫群等.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及ADAMS应用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徐业宜.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4.蒋伟.机械动力学分析.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邵忍平. 机械系统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唐锡宽,金德闻.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机械系统动力学课程英文名称:Dynamics of mechanical system学分和学时分配:教学目的: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复杂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及分析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当前机械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机械多刚体动力学进行复杂机构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运用机械弹性动力学和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各类典型机构进行弹性动力分析及综合,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Exercis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一、设计的性质与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在本课程讲授2/3后进行,亦可在本课程学完后集中进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1.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的运动学、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有一较完整和系统的概念;3. 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具有初步的机构选型与组合,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
4. 使学生掌握进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图解方法,以及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解析方法;5.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制图和运用计算机及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6.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包括下述几个部分:1.主体机构设计图(A3或A4图纸)和辅助机构设计图(A2或A3图)各1张;2.机器运动简图(全部或一部分)(A2图纸)1张;3.运动分析及运动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4.动态静力分析及等效力矩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5.编写设计说明书约6000字。
若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则要求用2号图作任意一位置的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在说明书中附上打印的计算机程序(子程序除外)及其计算结果和线图。
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图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四、课程设计内容1.确定执行构件的运动及其相互协调配合关系机器的工作原理确定之后,用运动循环图来表示机器预定职能所需的所有执行构件的动作形式、运动参数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
2.确定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将影响机械传动的形式、机构类型的选择和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部分的重量、尺寸、价格、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机械效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

《机械动力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0803532011总学时:40学时(讲课32学时,实验8学时)总学分: 2学分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预修要求:工程力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机械动力学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讨论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建模方法与分析计算方法。
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一般机械系统和工程结构振动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振动的基本理论,并能应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振动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充分重视实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大型工程应用软件(Matlab/Simulink)对振动理论与工程问题进行仿真与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振动基本理论、建模方法和分析计算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重点结合动态测试与分析技术,搭建振动测量与抑制系统,对振动系统进行动态测试与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工程振动问题的能力。
大纲的使用说明:有关振动的抑制与利用部分的内容可穿插在其它章节中进行教学。
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工程中的机械振动问题,掌握振动系统概念与对应的三种基本课题,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振动系统概念与对应的三种基本课题难点:机械动力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教学内容:第一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工程中的机械振动问题第三节振动系统概念与振动问题分类第四节机械动力学的研究方法第五节课程内容体系第二章机械振动基础学时:4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振动的分类、线性振动系统的叠加原理与振动的频谱;掌握简谐振动的表示方法及其特征,了解简谐振动幅值和频率的测量方法,掌握机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重点:简谐振动及其特征、机械振动系统的三个要素及其动力学模型难点:振动的频谱教学内容:第一节振动的分类第二节简谐振动及其特征第三节线性振动系统的叠加原理第四节振动的频谱第五节机械振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三章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学时:6学时基本要求:理解机械振动系统的简化与模型建立方法,掌握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及其建立方法、无阻尼自由振动与阻尼自由振动的特征及其模型参数的测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echanical Dynamics
课程编号:MACH3441
学时:32 (理论学时:32 实验学时:课外学时:2实验)
学分:2
适用对象: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流体机械、电机、电器、材料工程等本科生高年级。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线性代数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石端伟主编. 机械动力学.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张策主编. 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 倪振华主编. 振动力学.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课
目的:
1.了解机械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2.培养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能力。
3.了解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相关的CAE软件。
4.了解机械系统动态测试有关技术。
5.培养查阅和运用相关科技文献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初步能力。
6.培养创新思维以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7.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简介
随着现代机械装备朝着高精度、高效、大功率的方向发展,其动态性能指标的优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机械动力学已日益成为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系统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测试与控制技术以及典型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够在机械系统动力分析方面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一定的机械系统动力分析能力与计算能力。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相关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2. 掌握有关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
3. 了解典型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流程,具有进行工程实际问题分析的初步能力。
4. 建立正确的机械系统动力分析的思维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具备一定的科研创新精神;
5. 课后需要查阅文献,并开展讨论,完成作业。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绪论
1.熟悉研究机械动力学的意义。
2.熟悉机械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二章: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1. 熟悉无阻尼和有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
2. 熟悉等效质量与等效刚度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固有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系统对简谐激励的响应求解方法,熟悉系统对周期激励和任意激励的响应求解方法。
3. 熟悉隔振技术,了解简谐强迫振动理论的应用。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三章: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
1. 掌握多自由系统的模态分析法(包括运动方程的建立、固有
振动分析、固有频率和振型求解、振型正交性和归一化以及响应的求解等)
2. 熟悉动力减振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四章:刚性构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
1. 初步掌握曲柄连杆构与差动轮系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五章:弹性构件组成的机械系统动力学
1. 初步掌握轴与轴系振动以及齿轮传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第六章:典型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专题
1. 初步掌握高档数控机床和车辆的动力学分析方法。
2. 了解最新动力学分析方法和振动控制技术。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五、课外实践环节
1.典型机械系统实验模态分析技术(包括实验系统搭建、标定、参数选取,激励点与测试点选择,边界条件施加,频响函数测试,固有频率测试,振型动画显示等),2学时
六、考核方式
闭卷;
闭卷考试成绩占80 %,平时表现占20 % 。
七、本课程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度见下表
注:1、各专业课程贡献度表根据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填写。
基础课程贡献度根据学校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填写。
2、贡献度显著表示为◎,贡献度一般表示为○。
大纲制定者:吴成军
大纲审核者:陈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