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和养生的内涵
健康养生 ppt课件

中医根据不同体质提出不同的药膳和养 生方法。 加强锻炼,促使气血阴阳流通,不使邪气 停着。 对于体质虚弱之人,除了预防疾病以外,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应重视养生保 健,如饮食调理适宜,起居作息有节,劳 逸安排得当,并采取适当的锻炼方法,促 使体质不断增强。
三、常用的几种养生保健方法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养生”在中国文明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保持健康
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增强体质。 体质壮实者,气血阴阳充足, 脏腑功能健全,正气充盛而 身体强壮;反之,体质虚弱 者,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 低下,正气亏虚而身体羸弱。
体质是相对稳定的,一 旦形成不易很快改变,但 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 以通过中医养生调摄的方 法来进行改善。尤其是先 天禀赋薄弱的人,若后天 摄养有度,可使体质由弱 变强,弥补后天之不足,尽 其天年而得长寿。
从文字中我们就知道“养”的文化,也是“食”的文化, 中国药膳美食,以“色香味”俱全,“补、养”兼备,在世界 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很多国外的养生家、美食家都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就为品尝中国的滋补美食。
(一)饮食养生
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让人们注 重保健养生更健康,更长寿。中 医在几千年的医疗保健的实践中 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并有凡 膳皆药,寓医于食的理论。
衰老可分为生理性衰老和病理 性衰老两类。
通常将40-59岁称为老年前期或渐衰 期,60-80岁为衰老期,80岁以上为高龄 期, 但是,通过养生保健后个体差异比 较大。因此单凭年龄来划分衰老期还 不够全面,还应结合衰老的特征来加以 确定。
现在有一种新的年龄分类: 未成年0—17;青年18—40; 中年40—65;中老年66—80; 老年85以上;长寿100----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论文

《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内涵、法则【摘要】本文从养生的含义、思想、法则三个方面介绍了《内经》养生的理论与认识。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623-021 养生的含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在《黄帝内经》里,则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与《灵枢?本神》两处;其在古代又有摄生、道生、卫生等称。
1.1 养:保养、护养、调养养生之“养”,当指保养、护养、调养。
所谓保,即保护、保卫;护,即护卫、护理;调,调节、调理;而“养”者,本有供给、饲养、扶植等义。
显而易见,非指治疗,而是一种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和行为。
正如《灵枢?本神》所云:“故智者之养生也……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2 生:生命、生存、生活养生之“生”,一般皆谓生命而言。
其实,生命产生之后,就是如何生存,即让生命度过百年,《内经》称之谓“天年”;而在百年之内,亦非苟延残喘,应是健康快乐。
因此,“生”之义,当指让生命的活力更旺、生存的时间更长、生活的质量更高。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即是此义。
2 养生的思想所谓养生的思想,乃指《黄帝内经》在养生认识上的一种观念或理念。
其最突出的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2.1 以人为本:“莫贵于人”生命是唯一的、短暂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性最灵。
故《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因此,《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的根本目的,就是保护生命、提高质量、延长寿限。
所谓“德全不危”、“殁世不殆”、“长有天命”等诸多论述,皆是此义。
2.2 利用规律,实现养生自然规律,客观存在。
《黄帝内经》认为在自然界里,天体日月的运行、白昼黑夜的交替、春夏秋冬的更迭、风寒暑湿燥的变化、生长化收藏的发生,以及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各自皆有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即所谓的“天地之道”。
客观规律,可以利用。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

对中医养生的看法中医养生看法1:中医养生观养生观的多面性决定了养生与生命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健康保护?为什么要保持健康?如何保持健康?让我们从专家们在健康文化高峰论坛上的精彩演讲中,领略健康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
中医养生主要有预防观、整体观、平衡观、辩证观。
1.病前预防和老年前维护。
2.天人相应、形神兼具。
3.调整阴阳,纠正偏见,克服缺点。
4.动静有常、和谐适度。
中医养生观2:中医养生规则养生就是“治未病”,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深思熟虑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第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是最健康的人。
养生的目的是达到身心阴阳平衡。
什么是阴?阴是身体的物质基础。
杨是什么?阳是能量。
阴阳是相对的。
一切向上、向外、活跃、炽热都属于阳;所有向下、向内和寒冷都属于阴。
身体生病的原因是阴阳失去平衡,导致阳过多或阴过多、阴虚或阳虚。
只要我们努力减少过多的党,增加过少的党,以恢复阴阳原有的平衡,疾病自然会消失在无形之中。
因此,中医保健非常强调阴阳平衡和健康生活。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延年益寿《黄帝内经》在开篇《上古天真论》首起问题就是关系功能衰退和寿命的问题:“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神农本草经》则不断提出“不老”的概念。
聂文涛在《求索神农智慧》一书中指出: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发展不是依靠偶然的经验积累,而是大量先哲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所进行的探索。
经络养生的文化内涵

宗气
中气
清气
原气
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 种,又称为“原气”、“真气”。 主要是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禀生 以后,又要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
神:生命的不同演化与质量
心-神 肝-魂 脾-意 肺-魄 肾-志
生命源于天 地阴阳的运 动变化,而
人体又 要靠天地之 气提供的物 质条件而生
存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国
• 构成人的形体的各种组织,如 脑髓、骨、脉、筋、肉、皮毛 等,都是由“精”孕育、化生 而成的。
脑髓
髓
脊髓
骨髓
精
肝肾
血
心脾
汗
津液
……
•“精”的分类
先天之精气
主要来 父母的精、血 源
后天之精气
后天五谷饮食之营养, 通过肺的呼吸调节和脾 胃的消化吸收,从而将 营养物质的精微部分转 化到人体的各个脏腑而 构成
女子出现按期排卵,“月事以时下”这种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
男子出现“精气溢泻”的排精现象,官功说发能明育的性、作器成用官熟。已、经维成持熟人,体已生经殖具备了生殖功能
由于肾中精气充盛,不断产生天癸,到起了着1维4-持16人岁体时生,殖肾功中能精的气作已用充。
人至中年以后
盛到一定程度,于是产生天癸。
肾中精气逐渐衰少,天癸亦随之衰减,以至停止产生
– 经:少;络:多
• 经络:有阴阳
– 阴经(阴阳)、阳络(阴阳)
• 经络:纵横汇通
– 气街、四海
经络功能-平衡
• 运行气血:
– 血以载气;气为血帅,通过经络(见经络循行图) – 标本(所起、所归)、根结(四根、三结)
• 传到病邪:
– “脾为生痰之源” – “肺为储痰之器” –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中医与养生心得(精选5篇)

中医与养生心得(精选5篇)中医与养生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医与养生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医与养生心得(精选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中医与养生心得篇1中医与养生心得:平衡、和谐与生命的奥秘引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与养生。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养生理念。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养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现代人提供一些有益的健康建议。
一、中医学基础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整体。
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等要素共同构成了这个整体。
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也与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息息相关。
因此,养生应当注重平衡人体的内部环境,使其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二、养生方法1.饮食调养:中医学主张“合理膳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饮食应均衡,避免过度偏食。
此外,饮食应根据个人体质、季节、气候等因素进行调理,以达到“和于阴阳,调于寒热,适于口味”的境界。
2.运动保健:中医学主张“动则生,静则养”。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传统运动方式如太极拳、五禽戏、气功等,既可强身健体,又可调节心理状态。
3.精神调养:中医学认为,“百病始于气”。
情绪波动易导致气机不畅,引发疾病。
保持心情愉悦、平和,减少情绪波动,有助于养生和身心健康。
三、养生原则1.平衡阴阳:人体内部各要素之间应保持平衡,遵循“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原则。
饮食、运动、心理等多方面应综合调理,以达到阴阳平衡。
2.和合交融:中医学强调“和合”思想,养生应注重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交融。
工作与生活应张弛有度,融入自然,关注社会,有助于身心平衡。
3.追求和谐:中医学认为,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息息相关。
居住环境应与气候、季节相适应,以追求身心和谐。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社会交往方式。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饮食与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饮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重要联系。
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中医养生理论中强调“饮食起居,有常无常”,即要根据季节、气候、个体差异等因素来调节饮食,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饮食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饮食文化。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抽象概括,包括五行(金、木、水、火、土)和阴阳(阴性和阳性)。
中国人认为,饮食应该与阴阳五行相协调,以达到身体健康和平衡。
比如,夏天多吃寒凉食物可以降暑,冬天多吃温热食物可以御寒。
三、饮食与季节的变化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季节性的变化。
中国人认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选择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可以达到营养平衡和身体健康。
比如,夏天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西瓜、黄瓜,冬天多吃温热补益的食物如鸡汤、羊肉。
四、饮食与社交文化的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交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人认为,饮食是社交的一种方式,通过共同进餐可以增进感情、加强交流。
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聚餐来庆祝节日、庆贺喜事,或者与亲朋好友团聚。
饮食文化中的礼仪和规矩也是社交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宴席上的敬酒、宴客的次序等。
五、饮食与道德伦理的关联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
中国人认为,饮食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要,更是一种修养和道德追求。
比如,中国人崇尚节俭和勤劳,反对浪费和贪婪,这种道德观念也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中国的宴席中,主人会精心安排菜肴的数量和品种,以显示自己的节俭和对客人的尊重。
六、饮食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中医养生学概论

2、康复的领域: 包括“医学康复”或称“医疗康复” (利用医疗手段促进康复),“教育康 复 ”(通过特殊教育和培训以促进康 复),“职业康复”(恢复就业能力, 取得就业机会),“社会康复”(在社 会的层次上采取与社会生活有关的措施, 促使残疾人重返社会)。实现以上四个 领域的康复也就是“全面康复”。
养生:生命规律、衰老机制、养生原则和方法 康复:功能障碍机制、康复预防、康复评估及 康复治疗
适用范围:
养生:健康及亚健康者 康复:功能障碍者
中医养生学发展概况
上古时期(萌芽) 1、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和衣着条件的改善 2、火种的发现(饮食卫生) “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灸、熨” 3、运动养生的萌芽
3、康复的措施:一切有用的措施
包括所有能消降或减轻身心功能障碍的措施, 以及其他有利于教育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 康复的措施,不但使用医学科学的技术,而 且也使用社会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的 技术和方法。
4、康复的目的:全面康复、重返社会 实现全面康复,着重在提高生活素质,恢复 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能在家庭和 社会上过有意义的生活,重返社会。
形成期(1910~1940年) 确立期(1940~1970年) 发展期(1970年以后)
历代养生学家养生观念
中医养生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与经济学的关系
五脏一体观
养生中的整体观
人体结构上的整体性 中医养生的优点:以整体观 念、辨证施养为基本特点,发动 人体功能上的整体性 人体自身天然的原动力,集取天 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形神合一观 然动植物之精华来调养机体,增 人与社会的整体性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
《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
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
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
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
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着、中医养生学之源。
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
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
《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这部着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和养生的内涵人最宝贵的是拥有健康世上一切最宝贵的是人,而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不少人存在着一种健康误区,认为能吃能睡就是没病,有症状坚持一下就顶过去了,结果病入膏肓时才如梦初醒,但一切都已经晚了。
我们从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到双手空空地离开这个世界,陪伴我们一生的只有健康,所以说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任何物质、金钱、甚至亲人都有可能会成为别人的,唯独痛苦是自己的,任何人都代替不了。
假如生病了或许医药费可以报销,但痛苦却是报销不了的,亲人可以帮您、照顾您,但却无法替代您的痛苦。
专家通过破译人体DNA告诉我们,人类的预期寿命大约是150岁左右。
很少有人能活到预期的最长寿命,人总是因各种疾病早亡。
据医学统计报道,几乎所有的人不是老死,而是病死,那些病死的人更多的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化学药品虽能救人无数,但其副作用也可杀人于无形”。
在美国每年有960万人因药品的副作用而住院;有28000人因服用一种心脏病的药导致心脏病复发,死于心脏病;有3300人因吃了关节炎的药而导致死亡;有163000人因药品的副作用而导致记忆力衰退;有38000人因药品的副作用而患老年痴呆症……因为缺乏养生知识,很多人不懂养生,不懂保养,不懂预防大于治疗,不懂食疗大于药疗。
有的人很盲从地认为腿抽筋就补钙,指甲上出现小白点就以为是缺锌等等,然而这样对吗?这种单一补充合理吗?人体到底缺什么?补到什么程度才合理?许多人普遍存在单一补充营养的误区,专家特别提醒,单一补充过量会适得其反,补充维生素C过量会贫血;补充核酸过量会得痛风,而且严重伤肾;补充过量钙会得高钙症等等。
如何才能达到身体营养均衡,才能得到健康?人们唯有弄清自己,才能自我保健与长寿。
其实我们人体本身具有的免疫力功能就是最好的医生,我们人体每天要产生10~100万个癌细胞,这些癌细胞都靠自身免疫系统被消灭掉。
当病毒侵入细胞时,免疫系统细胞有能力制造出上百亿的抗体细胞,以病毒DNA为模板拷贝出大量的反病毒干扰素,该反病毒与原病毒如同钥匙与锁,一碰既合,一合原病毒便失去电性与活性而被中合消灭掉。
如果免疫系统低下无法复制反病毒,那么就容易被病毒侵入体内。
所以人体真正需要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提高自身的国防部战斗力,国防部强敌人自然容易被消灭。
现代许多人迷信国外高科技产品,其实迄今为止,人类还造不出一条小鱼、一根胡萝卜(造不出长链结构的食物来,高科技造出来的只是短链结构的药品,或不容易吸收的短链营养素),所以现代人要健康,就要“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取法自然”。
健康的含义现在人们都在谈论健康,还衍生出了不健康、亚健康等词汇。
大多数人模模糊糊地知道健康就是“好”的意思,其它的就不予深究了。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健康的含义,能够理解古人对于身体好、或者心理精神好的理念。
“健”即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发音与建相同,含义相近。
建是动词,是会意字,从廴(yǐn),有引长的意思;从聿(音玉),意为律。
《说文》解释:“建,立朝律也。
”后来引申为创造,设立。
建的背后就是能力和能量,所以凡是用建加上其他偏旁组成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比如:腱是坚韧有力的筋,腱子肉就是绷紧发力的肌肉;犍是力大无穷的公牛,因为被阉割过所以性情温顺;键是金属制作的坚固有力的关辖,固定门或者车轴。
健以人加建,含义是有力的,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健步如飞、健在、健壮、健美、健硕等等。
硕是块头大,健是有力量。
我们常说的健身、健体、健胃等等。
力源于气,有力者源于有气。
元气足则神明健,谷气足则体健。
健的反义词应该是垂头丧气或者是有气无力吧。
康的含义是五个方向的道路都通畅。
在古语中,一路畅通为道路,一分为二有分岔叫做歧;十字路口通达四个方向叫做衢(音区);通达五个方向就叫做康;通达六个方向叫做庄;通达九个方向叫做馗(逵)。
人们常说的康庄大道就是通达各个方向的道路。
所以康的含义就是有路子,行得通。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
”道路通畅了,物质和能量才可能交换、交流。
各个方向的道路通畅了,才有更好的选择的余地,得到最有价值的交流,最终达到平衡。
人的身体想维持正常的运转也是如此,气血的充足,经络的通畅是身体生存、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中医认为人不仅有肉眼可见的血在脉管里流动,还有一种无形的的能量,也就是气(炁)也在体内有蓄积、流动,这种流动是有规律的,有着各自的节奏、方向、时间。
这种能量流动经过的路线被称之为经络,大路为经,小径为络。
人的先天之炁,由精化生,蓄积在丹田,流行运动在奇经八脉之中,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最终注于脑,营养神明。
后天之气起于中焦,由水谷化生,兼并呼吸之精气,由肺而起逐次按时行于十二正经,循环往复,并且散布于365个小的络脉之中,覆盖渗透全身。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如果经脉不通,或者络脉不畅,人的气血运行就会停滞,轻则出现疼痛,重则出现麻痹,久而成患,出现地方割据,也就是不受中央(心神)节制的自我膨胀,形成癌瘤。
以任脉而言,上下交通,水火即济被称为泰;而任脉郁阻,上下隔绝不通,上热下寒,被称为痞(否)。
几千年来,中医治病、防病的根本就是用各种方法补气血,通经络,调理阴阳平衡。
我们常说的康泰,就是人体的经络上下交通,五路旁达的意思。
而康宁就是经络通畅,神魂得归能藏于心中的意思。
所以,不论是古人还是生活在现在的人,不论是有钱人、高官还是普通百姓,身体对健康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都要通过食疗来补充气血,通过锻炼、按摩来疏通经络。
总而言之,健康的理念源于中医的气血理论,也就是说,气足有力为健,经络通畅顺达为康。
徒有气而经络不通者,人体会暴躁、疼痛、气冲牛斗,血溢脉外,出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疯狂也未可知。
经络通畅而无气力者,就象缺乏营养的婴儿一样,难免夭折。
所以说健与康二者缺一不可。
现代疾病多发的原因补气血,通经络是保证身体健康的最基本的原则,可现在的人与古人相比,生存环境、条件都已完全不同,古人的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规律,我们现代人是做不到了;古代享受的清新的空气、水、未被污染的食物,我们也享受不到了;古人们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现代人都用各种各样的发明简化了;更让古人没想到的是现代人食物丰富,各种工业化生产出来的食品、饮料,不分季节和区域地常年大量供应。
现代人物质丰富、体力劳动少,看上去营养过剩,实则营养不良,从而导致体能下降,各种疑难杂症频发。
更严重的是,现在空气、水、食物的受污染状况严重,已影响到身体的内环境,其结果就是血中杂质多,经络不通。
再加上经常在冬天贪吃反季节的寒凉食物,夏天里人体毛孔大开的时候,却又频繁使用空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体内寒湿普遍很重,其结果就是血液流通不畅,造成供血不足,使各个脏器营养不良,功能下降,以致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堆积在血管里,造成血管壁的增厚,加速动脉硬化,使各种与血管有关的疾病频发(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同时身上、脸上会长痘、长斑,重者甚至会长肿瘤。
如今追求生命质量已成为一种时尚。
普通人买衣服只能买现成的成衣,有钱人或有品位的人会找裁缝量身定做,道理是一样的。
相信随着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提高,人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预防保健意识的增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中医养生。
这表明人们已开始对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了。
存钱不如存健康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世纪,人则是以健康为本。
健康不是以治为本,而是以养生、预防为本。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要等口渴了再挖井,不要等有了病再去治病。
而是没病之前就要提早防治疾病的发生,这才是治标又治本的办法。
由此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保健工作做得好,不仅可以使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极大提高,使各种疾病减少一半,寿命延长10年,而且能减轻国家难以支持的越来越大的高额医疗费用的负担。
“存钱不如存健康,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利全社会”。
中国有五千年的古老养生文化,在中国的所有医典里面,最重要的一本书是谈及养生的《黄帝内经》。
有一些人能活到一百岁,而且活得很好,而有些人半百而衰,为什么?这是因为现在的人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多。
中医不仅仅是简单救死扶伤的事情,而是涵盖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诸多领域。
中医因人而异,辨证论治的保健治疗方法更适合个体的需求。
可以说大多数人所患的疾病都与体内寒湿重有直接的关系。
现代人易患的各种疾病在治疗效果上总是不尽人意,原因就是没有对症治疗。
西医很少有哪种药物能祛除身体内的寒湿,而中医则建议人们多吃温热祛寒的食物,再配合疏通经络的方法就可以直接祛除寒湿,血液的流动就会轻快起来。
“疾”与“病”是两个概念,疾是外伤,作用于表面。
而病是内伤,是慢慢得的,“病”是很难一下子治愈的。
“病”中间一个“丙”字,五行中对应“火”,五脏中对应“心”,所以中医认为病都是心病。
“离中虚,坎中满”才是能否真正获得健康的根本原因。
所谓“离中虚,坎中满”是说“虚其心,实其腑”。
离是心,心要虚。
如果心不虚,它的物质基础就是不虚心了,就是实住了。
脑梗,脑萎缩,心肌梗塞,乳腺增生等等都是不虚心的表现。
抑郁症不仅是瘀血而且它还寒心,心寒肢冷。
心本身是火,它被冰冻了。
坎是肾,实腑,就是肾精很足。
心火是靠肾水养的。
现在人的一个大毛病,是坎中虚,把自己的肾精全流失掉了,肾是虚的,养不住心火,搞得自己心火蒸腾得特别厉害,心火特别旺。
所以当肾不满、心不虚的时候就是处于亚健康甚至就是生病了。
全息养生疗法就是依据祖国医学的阴阳调和整体理论为基础的原则,通过系统地疏通、调理经络,潜阳升阴,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坎中满、离中虚”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让你轻轻松松、快乐无忧地走向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