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第2节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5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二)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幼儿 的有意识记
(三)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培养幼 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四)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新颖有趣的材料和活泼多变的方法
(六)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的方法或策略
1. 归类记忆法 2. 整体识记法和部分识记法相结合 3. 联想记忆法 4. 协同记忆法
(七)帮助幼儿根据遗忘规律进行合理 的复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和发展
四、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一) (二)
记忆容量的增加
( 1) 幼儿期健忘
( 2) 记忆回涨现象
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 逐渐发展
1. 无意识记占优势
2. 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形象记忆占优势,逻辑记忆 逐渐发展
1. 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逻辑记忆
(三) (四) 机械识记占优势,意义识记
思考练习题
1. 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2. 什么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有哪些特点? 3. 新生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4. 婴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5. 幼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6.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实践练习题
1. 比较幼儿在游戏中与日常生活中对儿歌的记忆, 分析动机对幼儿记忆效果的影响。 2. 设计两个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活动方案。
第一节 记忆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 的概念
(二)记忆 的过程
1. 识记 2. 保持和遗忘 3. 再认和重现
(三)记忆 的种类
(四)记忆 表象及其
特征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1. 记忆表象的概念
(1) 形象记忆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注意

第三节 注意的规律不幼儿的活劢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 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 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 少。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 趣和情绪引起的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 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2013-10-23
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 限。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 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 现的。
【案例分析】 “当你垒宝塔的时候,下面要选最大的 积木,对!就是那个最大的,还有没有 了,再找找看!”于是幼儿就找最大的 积木搭他的宝塔了。想一想,老师的这 段话有助于幼儿什么注意的产生?这是 什么因素对幼儿产生的影响?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2013-10-23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 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 配能力比较差。 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理素质条件。
(3)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 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亍幼儿正常活劢的开展。 (4)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 的因素。
2013-10-23
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 :
2.不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1)兴趣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因素。
(2)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 (3)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不幼儿的无意注意的产生有关。
《学前心理学》第五章到第八章练习题

第五章幼儿期记忆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老师要求幼儿说出刚呈现的卡片上有几只小鸡,而幼儿则回答小鸡是黄颜色的,这是一种()。
A.感觉的对比现象 B.幼儿的说谎想象 C.偶发记忆现象 D.记忆更精确的现象2.表象具有()的特征。
A.形象性和概括性B.有意性和无意性C.形象性和抽象性D.抽象性和概括性3.根据研究,人们发现遗忘的规律是()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前后均衡D.没有规律4.“提笔忘字”属于( )A. 暂时性遗忘B. 永久性遗忘C. 记忆不精确D. 记忆的偶发现象5.下列陈述中,哪个不是幼儿记忆的特点()A容易记容易忘B.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C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D.记忆的非常精确6对接到学校录取通知书时兴奋激动心情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运动7下列不属于表象特点的是()A.形象性B.直观性C.概括性D.间接性8首先提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遗忘规律的是()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金纳D马斯洛9游览过南京中山陵以后,对中山陵墓形象的记忆属于()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逻辑记忆D运动记忆10对幼儿记忆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A无意记忆占优势B有意记忆占优势C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识记D记忆的精确性较差11反复认识事物并在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是()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12“习惯化”指标可用于测量前语言时期儿童的( )。
A.感觉 B.知觉 C.语言 D.记忆13习惯化是测量前语言时期_______的一种指标。
( ) A.儿童感觉 B.儿童动作 C.儿童社会性发展 D.儿童记忆14 .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表现出和新异刺激不同的反应。
这是( )。
15.原始的记忆因素是( ) A.自然条件反射 B.习惯化 C.人工条件反射 D.重学记忆16.记忆产生于__________时期。
( ) A.幼儿 B.婴儿 C.新生儿 D.胎儿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认为,婴儿对喂奶姿势的再认是第一个条件反射出现的标志 B.人工条件反射是在实验中经过专门提供的刺激反复作用而建立的条件反射 C.最初人工条件反射的建立晚于自然条件反射 D.新生儿的习惯化是不学而能的18.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第五章幼儿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第一节 幼儿的生理发展
一、幼儿的脑结构与功能的发育
(一)幼儿大脑结构的发展 1.幼儿脑重的增加
孩子生后头两年脑部发育最快。出生时脑重量为 350~400g,达成人脑重的25%;6个月时为出生时的2倍, 2岁末为出生时的3倍,3岁儿童的脑重约1000g,相当于成 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1280g,基本上已经接 近于成人的脑重量(平均为1400g)。
1卫生部卫生部十二五十二五规划教材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四节第四节幼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发展第三节第三节幼儿的言语发展幼儿的言语发展第二节第二节幼儿认知发展幼儿认知发展第五章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第一节第一节幼儿的生理发展幼儿的生理发展卫生部卫生部十二五十二五规划教材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节第七节幼儿期的心理问题与干预幼儿期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第六节第六节幼儿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幼儿社会性和人格发展第五章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第五节第五节幼儿的感情发展幼儿的感情发展卫生部卫生
朱智贤等(1964)研究发现,5~7岁能正确地把自 己的左右方位和词联系起来,产生最初的左右概念, 但不能辨别他人的左右方位;9~11岁儿童能灵活概括 地掌握左右方位概念。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第二节 幼儿认知发展
4. 时间知觉
皮亚杰曾对儿童的时间知觉作过实验研究。 在他的实验里,4岁半至5岁的儿童还不能把时间关系和空间 关系区分开来;5岁至六岁半儿童开始把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分 开,但仍不完全;7岁至八岁半儿童才最后把时间与空间关系分 别开来。
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第2章第2节幼儿记忆的发展

第二节幼儿记忆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其中,信息的保存和加工就是“识记”,而信息的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水平。
再认是回忆的初级水平。
回忆比再认要复杂得多。
过去的心理学家偏重于研究记忆的内容和态度。
从记忆的内容方面,研究形象识记和语词识记;从记忆的态度方面,研究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按记忆的方式来看,研究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等。
当代的心理学家更侧重于研究记忆中信息的加工过程。
如当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了刺激后,就形成感觉记忆(可保持0.25~2秒)。
通过复述,感觉记忆就转化成短时记忆(可保持1分钟以内)。
再通过复述和编码,短时记忆又转化为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
当今许多心理学家又开拓了记忆研究的新领域,如研究内隐记忆和元记忆。
所谓内隐记忆,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
而元记忆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遗忘是记忆过程不可缺失的方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人的遗忘表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二、婴儿的记忆(一)婴儿记忆的发生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尤其是当他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亲自活动时,更有出色的表现。
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再认能力的提高。
婴儿的再认是初步的、粗略的。
婴儿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有研究表明,早在第2个月时,婴儿就开始利用回忆能力,以延迟模仿简单动作的方式来与成人交往。
7~8个月以后的婴儿,在他们的头脑里,保持着对物体形象的记忆。
婴儿的记忆能力不仅表现在识记和再认中,还表现在更复杂的分类编码活动中。
研究发现,9~12个月的婴儿能将“食品”、“家具”、“鸟”、“动物”、“交通工具”等类别的物品分类摆放,在这些分类编码的过程中,记忆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自传体记忆自传体记忆是婴儿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婴儿具备记忆简单事件的记忆。
在成人的帮助下,1.5~2岁的婴儿开始谈论过去的事情,尤其是对婴儿来说是新鲜的、欣喜的事件。
第二节 幼儿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 (D)。 。 A.短时记忆 B.瞬时记忆 C.记忆容量不足 . . . D.幼年健忘 . 19.( D 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 真正发生后, . )真正发生后 变化。 变化。 A.感觉 B.运动 C.想像 D.语言 . . . . 20.据幼儿活动的 B),可把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 .据幼儿活动的( , 意记忆。 意记忆。 A.针对性 B.目的性 C.集中性 D.主动性 . . . .
第二节 幼儿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1、活动材料的性质 、 2、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 3、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 4、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
二、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 忆
1、活动动机 、 2、幼儿的兴趣 、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 根据记忆所加工的信息的内容的不同 , 可以 将记忆分为四种: 将记忆分为四种: 1、形象记忆 、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 容的记忆。如对见过的人和物、尝过的味道、 容的记忆 。 如对见过的人和物 、尝过的味道 、 闻过的气味等记忆。 闻过的气味等记忆。 2、动作记忆 、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动作记忆是以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 如对骑马、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的记忆。 如对骑马、游泳、打乒乓球等运动的记忆。
3、抽象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 抽象记忆是以语义或命题为内容的记忆 。 如对概念、 公式、 定理、 定律等的记忆。 如对概念 、 公式 、 定理 、 定律等的记忆 。 4、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 容的记忆。 如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友情, 容的记忆 。 如童年时与小伙伴的友情 , 过了多少年还能记得。 过了多少年还能记得。
第五章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活动

课后作业
• 如何组织幼儿的识记材料 • 简述艾宾浩斯的记忆遗忘理论
学习之后如果能够睡眠,将大幅减少干扰
避免饥饿
人在饥饿时记忆效果最差
延长记住的时间
周期性地对自己的记忆成绩进行测验 逐渐延长两次回忆之间的时间间隔
利用记忆术
记忆术的作用 在一般记忆能力不变的情况下,用特殊的编码和 存储策略使特殊记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常见的记忆术 联想法、串联法(环扣法 )、定位法、线索法、谐 音法、歌诀音韵法、归纳法
100 90 比保 80 持 70
1.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2.遗忘遗忘的速是先快后慢,渐趋平稳; 3.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百 60 分 50
40 30
20
10 0 1 23 4 5 10 15 20 25
时间(天数)
30
• 影响遗忘发展的因素
– 识记材料的性质 – 材料数量 – 学习程度 – 检查方式
• 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 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影响提高幼儿记忆 效果的因素:
• • • • 1、活动材料的性质 2、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3、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4、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 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 1、活动动机 • 活动的动机对幼儿记忆的积极性和效果有 很大影响。 • 2、幼儿的兴趣 • 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不同,记忆的效果也 不同
• 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 1、保持和遗忘
• 保持:对过去识记过事务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 的过程 •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 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 保持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 两个方面; • 遗忘并非完全是坏事
幼儿记忆的发展精讲

第五章幼儿记忆的发展内容提要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个体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项最基本的心理能力。
本章在对记忆进行简要概述之后,阐述了记忆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着重介绍了幼儿记忆能力、记忆策略和元记忆的发展特点,同时还介绍了一些促进幼儿记忆发展的策略和活动设计。
学习目标1.了解记忆的概念以及常见的记忆现象。
2.掌握幼儿记忆发生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幼儿记忆能力、记忆策略、元记忆的发展特点。
3.了解促进幼儿记忆发展的策略,能设计促进幼儿记忆发展的活动方案。
2011-02-18 人教网记忆记忆的发展记忆策略元记忆第二节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一、记忆的发生与发展(一)记忆的发生(指标、时间)婴儿的许多所作所为,在逻辑上均隐含着记忆系统的存在。
将一张新的图片与一张已经重复看过几遍的图片放在4个月的婴儿面前时,婴儿看后者的时间明显更长一些。
一个3岁幼儿能够详细地叙述他们班到一个面包厂的交游经历。
在这些活动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记忆。
幼儿的多数认知活动都涉及记忆。
注意的习惯化是以某种再认为前提的。
如果婴儿不能以某种方式保持关于重复呈现刺激的经历,他们就不可能对它习惯化;模仿和搜寻被藏客体(客体永久性)也一样要求对以往事件的记忆;很早便出现在婴儿身上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也一样离不开记忆前提。
婴儿不仅很早就存在记忆,而且他们具有相当好的信息保持能力。
例如,5个月婴儿接触一张面部照片仅仅两分钟,在长达两个星期后仍有可能再认照片的迹象。
在一项研究中,让婴儿对看到小汽车时做出踢脚反应形成操作条件反射,结果3个月婴儿能够将这种习得的联系保持长达两个星期的时间。
如果在最初的学习与记忆测验期间,为婴儿呈现关于这一联系的提示物,如实验者以婴儿所熟悉的方式轻轻摇晃小汽车,则婴儿的记忆更加持久。
婴儿对诸如母亲的面孔这种经常出现的重要刺激的记忆,延续时间更长。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及其特点尽管记忆可能很早就存在,但并非一开始就很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第二节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
动
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请你想想,在活动中怎样才能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
幼儿以无意记忆为主。
要提高幼儿的记忆效果,主要依据下列因素:
(一)活动材料的性质
如前所述,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特点,易引起幼儿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的无意中记住。
如:爸爸下班带回来几个气球,其中只有一只是大红色的,这只大红色的气球很易被孩子记住。
(二)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对幼儿生活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都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
如:幼儿想去“水上世界”玩,在玩的过程中,情绪愉快使幼儿久久不忘,总想再去。
(三)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如果使记忆材料成为幼儿活动中的主要对象,幼儿在活动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记忆的效果也较好。
如:在幼儿园里,孩子经常在园内活动,却不知有几种树。
老师组织幼儿开展“找春天”活动,并要比谁找到的“春天”(内容)多,孩子自然而然记住了幼儿园有多少树。
(四)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多种感官参加的记忆效果较好。
如:认识桔子,老师让幼儿看看、嗅嗅、摸摸、尝尝,要比只一味让幼儿看,老师讲,记忆效果好。
二、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一)活动动机
活动的动机对幼儿记忆的积极性和效果有很大影响。
一些专门的测验和实验,把幼儿带到实验室里,简单要求他们完成记忆任务,幼儿对这种活动缺乏积极性,不感兴趣,记忆效果就较差。
而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二)幼儿的兴趣
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不同,记忆的效果也不同。
如:幼儿在完成学习任务和参加竞赛性活动等不同条件下的记忆结果表明:幼儿对竞赛性活动的兴趣较大,积极性也高,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三、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保持和遗忘是相反的过程,也是同一记忆活动的两个方面:保持住的东西就是没被遗忘,而遗忘的东西就是没被保持。
保持越多,遗忘越少。
记忆力强的人总是能保持得很多而极少遗忘。
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遗忘并非全是坏事。
事实上人也不可能将接受的所有信息全部无一遗漏的保持住。
适当的遗忘甚至可促进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如:与人争吵引起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不应耿耿于怀,长久不忘,而应该主动将它排解、遗忘。
2.遗忘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
为避免经验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他在实验中用无意义音节作学习材料,用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或次数为指标测量了遗忘的进程。
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后,间隔20分钟重新学习,可节省诵读时间58.2%左右;一天后再学可节省时间33.7%左右;六天以后再学习节省时间缓慢下降到25.4%左右。
依据这些数据绘制的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5.1)。
在艾宾浩斯之后,许多心理学家用无意义材料和有意义材料对遗忘的进程进行研究,结果都证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从遗忘曲线中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因此学习后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二)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幼儿记忆保持的时间较短,记忆的正确性差,容易发生遗忘,因此,帮助幼儿及时复习是十分重要的。
在幼儿的教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目标中要求幼儿掌握的知识技能,教师要帮助幼儿及时复习巩固。
同一内容要多次复习,才能为幼儿掌握。
如: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了某些儿歌后,可在活动的延伸“渠道”中让其反复表演、复习。
复习的方式应灵活多变,避免单调,否则会引起幼儿神经细胞的疲劳,从而降低效果。
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幼儿的记忆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
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应选择那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生动的内容,以此来吸引幼儿。
在解释抽象的概念时,应以具体的教、玩具来协助演示,以一定的形象为支柱,使幼儿加深对抽象的语词、概
念的记忆,从而提高记忆效率。
此外,教师还要采用生动、活泼、幼儿喜爱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
如:演木偶戏、录像、录音等方式方法,都易吸引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获得深刻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实验表明,幼儿意义记忆效果好于机械记忆。
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尽量帮助幼儿理解所要识记的材料。
同时,还要指导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逐渐学会从事物内部联系上去识记材料。
如:学习古诗“悯农”,老师先将内容绘制成图画,并给以讲解,使幼儿理解“锄禾”、“汗滴禾下土”、“辛苦”,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自己来讲,结果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大多都记住了全诗内容。
4.让幼儿采用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实验证明,在识记活动中,有多种感官参与的记忆效果较好。
如:认识兔子,幼儿可以看兔子的外形,摸兔子的皮毛,学兔子的蹦跳,从而对兔子的形象认识就比较“立体”,记忆效果就比较好。
四、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闷题及教育措施
(一)偶发记忆
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它东西。
如有实验者把画有各种幼儿熟悉物体并涂有各种颜色的图片呈现在幼儿面前,要求幼儿记住物体并加以复述。
这是中心记忆课题。
偶发记忆课题则要求幼儿复述图片的颜色(事先并未对幼儿要求)。
结果发现偶发记忆现象在幼儿身上表现明显。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看到,老师出示贴绒小鸭,问幼儿有几只鸭子,有的幼儿却答成鸭子是黄颜色的。
这是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把没必要的偶发记忆课题也记住了,结果使中心记忆课题完成效果不佳。
幼儿教师要重视这种幼儿特有的记忆现象,注意引导幼儿朝有意记忆方向努力发展。
(二)“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
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
教师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假如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言语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那么不能看作是有意说谎。
这是由于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而造成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这种情况会有改变。
因此,教师不能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是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把现实的东西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内容小结
记忆是人脑对经验的反映。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回忆。
识记是反复感知的过程。
保持是通过识记,对头脑中建立的印象进行巩固、保持下来。
再认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认出来。
回忆则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但由于某种影响而浮现出来。
识记和保持是再认和回忆的前提。
这四个过程是有密切联系的。
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可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表象的特征是直观性和概括性。
记忆在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
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是: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正在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逻辑记忆正在发展;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活动的性质和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对幼儿的记忆都有影响。
记忆的保持有其相反的过程,即遗忘。
遗忘是有规律的。
要根据幼儿记忆的特点组织幼儿的记忆活动,正确对待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思考与练习
1.掌握以下概念:记忆、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表象、无意记忆、有意记忆、形象记忆、词语逻辑记忆、意义记忆、机械记忆、遗忘。
2.分析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说说其现实意义。
3.幼儿记忆有何特点?结合见习活动谈谈如何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