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模式探析——从Triangulation的译名谈起 王少爽 高乾

合集下载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

《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翻译学科的发展趋势 (4)二、多模态翻译理论 (5)1. 多模态翻译的定义 (6)2.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框架 (7)a. 结构主义视角 (8)b. 功能主义视角 (9)c. 概念式翻译学视角 (11)3. 多模态翻译的理论模型 (12)a. 以翻译为中心的模型 (13)b. 以信息为中心的模型 (14)c. 综合性模型 (16)三、多模态翻译实践 (17)1. 多模态翻译的应用领域 (18)a. 文化交流与传播 (20)b. 语言教学 (20)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 (22)2. 多模态翻译的案例分析 (23)a. 跨文化交际中的多模态翻译 (25)b. 语言教学中的多模态翻译实践 (26)c. 人工智能辅助翻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7)四、多模态翻译的挑战与对策 (28)1. 技术挑战 (29)a.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31)b. 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 (32)2. 理论挑战 (33)a. 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34)b. 多模态翻译的哲学思考 (36)3. 实践挑战 (37)a. 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38)b. 企业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39)五、结论 (40)1. 研究成果总结 (41)2. 研究展望与建议 (42)一、内容综述《多模态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是一本深入探讨多模态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学术著作。

本书通过对多模态翻译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内容综述部分,作者首先回顾了多模态翻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包括多模态翻译的定义、特点、分类以及多模态翻译的理论基础等。

作者详细介绍了多模态翻译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践,如翻译学术文献、广告语、影视作品等,并分析了多模态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跨文化交际障碍、语言结构差异等。

作者还探讨了多模态翻译与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等翻译理论的关系,强调了多模态翻译在促进跨文化交流、增进不同文化理解和尊重方面的重要作用。

释意理论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状况

释意理论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状况

校园英语 /释意理论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状况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金懿韬【摘要】释意理论是研究口译的理论之一。

回顾释意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的历史,有助于认清面临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促进对口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指导口译实践。

【关键词】释意理论 口译研究 口译实践【Reference】The Interpretive Theory is one of the theories of interpreting study.It is useful to face the problem of the interpreting research by reviewing it.And it is helpful for the further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interpreting theory.【Key words】the Interpretive Theory; interpreting study; practice of the interpreting theoryIntroductionThe Interpretive Theory is one of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interpretation.It is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of the sens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discourse, “deverbalizing its linguistic form” and expressing the sense and the feel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Lederer 2003:1)[5]Deverbaliz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is also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1.I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1.1 Incep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According to Xiao Xiaoyan (肖晓燕2002)[17],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nterpret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a) Pre-research Period (1950s-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1960s); b)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Period (1960s-the early period of the 1970s); c) Practitioners' Period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1970s to the mid-term of the 1980s); d) Renewal Period (since the end of the 1980s).The first two research stages could not be called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formally because at that time researchers had no good method to guide their research.Furthermore, their research did not touch the key problem of ter Seleskovitch and Lederer began to incorporate the findings from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into Embodied Philosoph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drawing greatly upon cognitive sciences and other disciplines.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 research, a set of theory which was later known a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was established. (龚龙生 2008)[11]1.2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In 1968 Professor Seleskovitch published her monograph Interpreting fo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late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Stephanie Dailey and Eric.Norman McMillan in 1978.This marks the birth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and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刘和平 2001b)[14].In 1984 Seleskovitch and Professor Lederer co-published the book entitled Interpreter pour Traduire1, mar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pretative Theory.(龚龙生2008)[11]In 1994, Lederer published The Interpretive Model2, later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by Ninon Larche in 2003.That marked the perfec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龚龙生2008)[11] The three books mark the process of the found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The Interpretive Theory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The following i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concept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2 Concept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Here it is necessary to discuss three groups of key concept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a) Translation through Interpretation;b)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Deverbalization as its core; c) Sense, Units of Sense, Cognitive Inputs.(王斌华 2008)[16]2.1 Translation through Interpretation.The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 is not the transcod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It means to translate or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one completely and accurately.But how could it be done? What is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e other two groups of concepts should be introduced.2.2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Deverbalization as its Core2.2.1 Translation Process.In her monograph (Selekscovitch 1978:9)[6], Professor Selekscovitch mentioned three stag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which are understanding senses and feeling emotions of the source language text, “deverbalizing its linguistic form” and re-expressing its ideas and emot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Lederer 2003:1)[5]And the Paris School imagined this process to be a triangle.In 1984, Professor Seleskovitch and Professor Lederer proposed “the triangular model of interpretation”3 (Selekovitch & Lederer, 1984:168, 185 cited in 张吉良 2008:19)[21]again in the book named Intérpreter pour Traduire which was written by them.In this triangular model, two ends of the triangle’s bottom are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respectively. And the top of the triangle is the sense.The transcoding, which is from the source langua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is not expected. But what is expected? That is “interpretive translation”.That is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on of the sens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discourse and reformulation of the sense and the feeling of the target language discourse.(张吉良 2008:19)[21]The following is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triangular model of the interpretation”.Figure 1 is two versions of the triangular model from Professor Seleskovitch (Seleskovitch & Lederer, 1984:168, 185 cited in张吉良2008:19)[21].Figure 1 (Seleskovitch & Lederer, 1984:168, 185 cited in 张吉良 2008:19)[21]And now ‘deverbalization’ will be explained in detail.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9 -校园英语 /2.2.2 Deverbalization.Deverbaliz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Interpretive Theory.From the above triangular model, it is clear that senses of the speaker in language 1 could be re-expressed to the listener in language 2 through deverbalization.Deverbalization is the indispensable phase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reformulation.Through deverbalization, linguistic form is deverbalized but sense and emotion are produced.So the following is the explanation of “sense, units of sense, cognitive inputs”.2.3 Sense, Units of Sense, Cognitive Inputs.In the above two groups of concepts, it is mentioned that the content of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ation is the sense.And so is the goal of deverbalization. What is “sense”? The following is the introduction of “sense”.2.3.1 Sense.Sense is from language but beyond language. And it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dea and the sign.Additionally, as Seleskovitch (Seleskovitch 1984:269 cited in Lederer 2003:15-16)[5]said that it is what an addresser wants to express but not anything else.And an interpreter should not do any explanation or comment casually.2.3.2 Units of Sense.Generally speaking, a unit of sense is “[…]this fusion of the semanticisms of words and cognitive inputs[…]” (Lederer 2003:18)[5].Furthermore the length of a unit of sense is changing.And different addressees have different units of sense because of their cognitive inputs.What is “cognitive inputs”? The explanation of the concept will be presented in the following paragraph.2.3.3 Cognitive Inputs.To explain “cognitive inputs”, two concepts should be introduced.One is “world knowledge” and the other i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nputs”.A.Cognitive and Affective InputsAlthough the concept is called “cognitive inputs”, it is also affective.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re different but inseparable. Furthermore, according to Lederer (Lederer 2003:29)[5], in physiology they “[…]have their origins in the brain[…]” (ibid.) and also could be inseparable.And she used the term “cognitive inputs” to express them and divided them into “world knowledge” and “contextual knowledge”.Contextual knowledge is gained from hearing or reading a speech or a text and is stored in the short-term memory.It is short-lived.But it could “last long enough” for an interpreter or a translator to understand a speech or a text.(Lederer 2003:29-35) [5]But in the thesis it is not the point to be discussed more.The following is the explanation of “world knowledge” in detail.B.World KnowledgeWorld knowledge is also called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And it includes “linguistic and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generally stored in the long-term memory” (Lederer 2003:29) [5].It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depth of understanding a speech or a discourse.Furthermore, it could be gained by “individuals through 1.their life’s experiences (empirical knowledge), nguage (what is learnt through reading, education, conversations, television, etc.), 3.their own reasoning”(Lederer 2003:231)[5].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is also “the relevant world or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ibid.).Without world knowledge, translation or interpretation will be the transcoding.The origin and concept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have been introduced.And the following is the reviewing of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home and abroad.3.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Home and Abroad3.1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ive Theory.According to Zhang Jiliang (张吉良2008:21-26)[21],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was introduced in China in the 1970s.Studies in China have two ways.One way i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monograph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The representatives are Sun Huishuang, who translated L’interprète da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 Problèmes de Langage et de Communication written by Seleskovitch (1979) and 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 written by Seleskovitch and Lederer (1992), Huang Weixin and Qian Huijie, who translated L’interprète dans les Conférences Internationales, Problèmes de Langage et de Communication written by Seleskovitch (1992), Wang Jiarong, Li Xusen and Shi Meizhen, who translated Interpréter pour Traduire (1990), etc.The other one is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he representatives are Bao Gang, Liu Heping, Cai Xiaohong etc.They did the in-depth exploration (鲍刚 1998a, 1998b; 蔡小红 2001; 刘和平 2001a)[8][9][10][13], and some comments on the problems with the theory (鲍刚1998a, 1998b; 刘和平2001b, 2006)[8][9][14][15].Apart from the above scholars, some other scholars, such as Xu Jun, Yuan Xiaoyi and Ke Ping, also did introduction and simple comment (袁筱一1997; 许钧1998; 许钧、袁筱一etc.2001)[20][18][19].Furthermore there are teachers who wrote papers about the Interpretive Theory.The papers mainly discussed the way to improv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pedagogy of interpretation.Chinese researchers are more confined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criticisms are rare. (张吉良2008:21-26)[21]In his writing (龚龙生2008)[11], Gong Longsheng notes that Chinese scholars’ contribution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inese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and even in the whole translation theory research.It is also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which shows the trend and direction of Chinese and global interpretation research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stud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 on.(龚龙生 2008)[11]3.2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e Interpretive Theory.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10 -校园英语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interpretat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has more than fifty years’ history.(李金泽2010)[12]The resear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which have been mentioned in Section 1.1.Stage 3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1970s to the mid-term of the 1980s), was called the Practitioners’ Period. The scholars of ESIT4 we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tage. According to Zhang Jiliang’s research (张吉良2008:30)[21], before the mid-term of the 1980s, international interpretation circle mainly focused on the pedagogy of interpretation which was c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Gile 1990a, 1990b)[2][3]but they did not doubt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However, in 1986, on the international seminar with the them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many participants challenged the views of the Paris School and called on using scientific and serious way to do the research of interpretation.(Crevatin 1989; Lambert 1989; Stenzl 1989)[1][4][7].Generally speaking, the research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in international interpretation circle does not reap much. The critical writing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are more than the praising ones.But the comments and criticisms are mainly about research methods and attitude of the Paris School.(张吉良 2008:30-41)[21]No one could deny the importance and historic valu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The Interpretive Theory plays the important role in the pedagogy of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 training when it is regarded as prescriptive theory though it really has problems when it is considered as explanatory theory.4.ConclusionFrom the above, the research and three groups of concepts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have been reviewed.The importance and historic value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could not be denied. However, it has problems when it is considered as explanatory theory.So the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Interpretive Theory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focusi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process, stud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and so on.Notes:1 This book has no English version, but it has two Chinese versions.One is entitled《口译理论实践与教学》which is translated by Wang Jiarong, Li Xusen and Shi Meizhen in 1990. The other is 《口笔译概论》 translated by Sun Huishuang in 1992.(张吉良2008:12)2 The book also has a Chinese version which is entitled《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and translated by Liu Heping and published by China Translation an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in 2001.(张吉良2008:13)3 口译过程的三角模型4E S I T即Éc o l e S u p e r i e u r e d’I n t e r p rèt e s e t d e Traducteurs,法国巴黎新索邦大学高等翻译学校,简称巴黎高翻。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

从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高潮谈译名作者:赵洁来源:《新校园(下)》2016年第07期摘要:笔者以三次翻译高潮为时间主线,分别总结了每个阶段的译名问题,列举了译家、译论及目前对这些译论的理解。

笔者认为学习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的同时,也不应忽略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珍惜、学习前辈们的成就和贡献,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翻译高潮;译名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全球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国际之间的交流也日趋广泛,从而使英语得到了迅猛发展,并逐渐进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当中。

此外,新文艺、新科技以及新理论的发展也为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语言素材。

但是,因源语创新、语言表达差异以及文化差异等问题,大量词语在汉语当中是难以用现有词语进行翻译的,从而给目前的翻译工作人员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重谈译名问题有助于解决新词汇不断涌现给翻译带来的各种难题,对指导日益增多的翻译实务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于译名的论述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春秋谷梁传》中记录了孔子的这样一句话:“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这正是对译名问题的原则指示。

之后的2000多年来,有关译名问题的论述几乎贯通整个中国翻译史,在中国翻译研究中占的比例很大。

直至今天,新词的翻译仍然是众多翻译者讨论的话题。

我国的翻译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笔者现结合三次翻译高潮讨论译名问题。

一、第一次翻译高潮——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的佛经翻译构成了我国古代翻译活动的主要内容。

我国唐代的玄奘(俗称三藏法师)提出了著名的“五不翻”,即在五种情况下要采用音译的方法,探讨了译名问题。

第一为“神秘故”,也就是有着很多十分神秘的内涵。

如果我们没有足够把握将其自身的意义借助汉语表达出来,那就不必翻译。

比如“国际歌”当中的“英特纳雄耐尔”,我们就没有必要进行翻译。

究其原因就在于在翻译这首歌的歌词时,没有找到非常准确的词语来表达其应有的含义。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

从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谈翻译理论的发展张景丰(载《语言与翻译》杂志,2002年第三期)摘要:通过对中国翻译史的回顾,尤其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的回顾,研究翻译理论的发展,促进翻译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张景丰(1958-),女,汉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2)03-0048-04翻译是不同民族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体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已开始设译官,此后出现过多次翻译高潮,每次高潮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经百家争鸣,翻译理论不断发展、进步、趋于完善。

因此要了解翻译理论的发展,须了解翻译的历史,总结经验。

下面仅从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四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理论的发展予以探讨。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时期在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提出了“因循本旨,不加文饰”的译经原则。

有人认为,支谦此序“可以算是最初的直译说了”(罗根泽语)。

晋、前秦时道安继而在《革卑婆沙序》中提出了比支谦更为明确的主张,即“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

”道安涉及译论的佛经序文较多,最有名的是提出“五失本”、“三不易”之说。

其意思是,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北朝末年及隋初,彦琮著《辨证论》,它可以看作是我国第一篇翻译专论,他主张译经“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

可见他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并倾向于直译的。

以上三家的论点颇为近似,他们的原则可以概括为“重质朴,轻文采”。

唐代僧人玄奘,其真本领在于翻译佛经,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集大成并后来居上的翻译家,他不仅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而且还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成梵文,成了第一个向国外介绍汉语著作的中国人。

他的指导原则就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求真”即追求准确,要力求“忠实原作”,这是一切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理想。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

翻译研究新方向—胡庚申著《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评介摘要:在继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生态学—构建与诠释》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研究翻译的新方法,引导着翻译发展的新方向—生态转向。

该书总结了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初始发展,以及生态翻译的“三层次”:译学、译论、译本,并对生态翻译学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描述。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层次”;生态转向一、引言《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Eco-Translatology-Construction and Interpretation)(以下简称为《构与释》)是由胡庚申教授所著,并且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于2013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

胡庚申教授曾作《涉外语言策略技巧》、《跨文化/国际交流语用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十余部专著,是国内外享负盛名的学者,为中国的外语研究、教学以及翻译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与释》作为胡教授另一本著作《翻译适应选择论》的续,由方梦之与许钧两位教授为其立序。

“本书主要对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做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进一步完善了理论范畴的建构,拓展了方法论,开启了生态范式的翻译研究。

”中国生态翻译学研究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方兴未艾已经走过十年时间,方梦之言说《构与释》“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生态翻译学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又可视为一部生态翻译研究范式的宣言书。

”(胡庚申,2013: vii)。

作为中国学者“从无到有地构建一个全新的翻译理论体系”,“胡庚申教授能做到这一点,表明了他具有一种‘开发本土学术资源’的定力和拓荒创新的功力。

”(胡庚申,2013:xiii)。

而《构与释》无疑是生态翻译学领域和我国译学理论研究中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内容简介《构与释》主要由八章构成,全景式地讲述了生态翻译学的产生发展、核心精髓。

对生态翻译学走过的十年之路进行了深刻的总结。

绪论探讨“生态翻译学的名与实”,对生态翻译学进行了综观性的描述。

从翻译结果到翻译思维: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和创新研究

从翻译结果到翻译思维: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和创新研究

2022年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2 第39卷 第3期(总第121期) JournalofLyu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3(Sum.No.121)【教学改革】收稿日期:2022-07-11作者简介:吴菲菲(1983-),女,福建永春人,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从翻译结果到翻译思维: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和创新研究吴菲菲(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 要:本文基于教育教学规律和认知规律,围绕翻译能力需求,提出以翻译理论和技巧为基础、翻译思维为核心、职业素养为根本育人价值的翻译课程教学三维目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满足教学目标需要、符合学科逻辑结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为标准,从课程模块、教学方法、实训设计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创新型教学模式的策略,以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和定位,强化学生的语言服务能力和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翻译教学;教学目标;评价体系;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H059;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3-0171-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全球治理思想中强调:“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显得刻不容缓。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日益密切,客观上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提供了全新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带来挑战,对外语人才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翻译能力是外语人才语言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提升语言服务能力尤其是翻译能力是高等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任务。

文秋芳教授曾指出,我国外语教育普遍存在“重学轻用”和“学用分离”的弊端,虽然翻译教学改革与创新从未间断,但是学生的思辨能力、翻译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常常被忽略。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

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总结-应用语言学论文-语言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它发轫于2001 年,发展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

作为一门新兴的翻译学理论,其发展快影响大。

由中国学者首次提出的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原创性翻译理论,理应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完善和推广。

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翻译学十多年来研究发展状况进行概要的回顾与总结,以便发现其研究的不足及需改进之处,引导更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提高生态翻译学的实际价值和影响力。

一、生态翻译学发展回顾在全球性生态的影响下,由于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的启发、相关领域学科发展的激励以及译学界生态取向翻译研究的促进,再加上现有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与缺失所产生的需要,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1] .生态翻译学的产生,不仅解决了译学理论研究的局限和缺失的问题,而且为当今踟蹰不前的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

生态翻译学起步于2001 年,全面开展于2009 年[1].据此,我们暂且按这两个阶段来分析总结。

(一)起步阶段(2001 -2008)生态翻译学的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理论的提出和构建,以及参研的聚集与扩大。

它主要是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创立,构建过程也主要是由他个人完成。

在生态翻译学产生的初期,有不少学者参与到其中的讨论中来。

具体表现如下:1. 理论的提出与建构。

2001 年12 月6 日,胡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一文,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宣读的关于生态翻译学方面的第一篇文章。

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文对翻译活动中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对译文做出选择的探讨,为更系统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铺平了道路,因而也为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 -6.为更系统地构建翻译适应选择论,胡庚申教授于2004 年出版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3]1,介绍了生态翻译学是如何大胆借用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本原理,并把这种原理引入到翻译学领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整理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整理

2012-2016《上海翻译》期刊目录2012年第01期国家机构对外翻译规范研究——以“熊猫丛书”英译中国文学为例耿强会讯文化研究与翻译研究王晓元英语科技文体:范式与翻译国外“本地化”翻译研究学术话语的构建李广荣《道德经》英译研究在中国文军;罗张回顾与反思:国内翻译伦理十年研究(2001-2010) 吴慧珍;周伟汉英文化展馆说明文字的修辞对比与翻译陈小慰科技翻译研究近些年相对停滞的原因探析范武邱政治文本翻译探析杨大亮;赵祥云科普翻译的挑战徐彬;郭红梅论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关联性——以无锡市为例赵芝英涉华文献翻译中的回译问题——《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译后叶红卫谈MTI培养体系中的本地化课程设置冷冰冰意境原则指导下的中国画画题翻译——以《毕瑞画集》为例刘继华会通中西的文化阐释——以安乐哲、罗思文英译《论语》为例谭晓丽对联翻译的抗译性和可译性王志娟基于关联理论的汉英格言翻译卜爱萍“译才”不只是“通才”——与何刚强教授商榷——兼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张霄军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著作英译本中高频动词使用的语料库研究许瑾;杨秀文2012年第02期奎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对一个译学中哲学误读的纠正吕俊西方译论与《圣经》教义的思想关联李龙泉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会议通知定量乎?定性乎?——对构建翻译标准的理论思考刘峥贾文波原型—模型翻译理论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赵联斌应用翻译研究30年(1980—2010) 方梦之地名标志译写亟待国家规范乌永志论旅游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限制因素杨萍贺龙平片名翻译中的国俗语义毛梅兰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卢小军MTICAT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张政杨义宽视译教学的原理、步骤及内容詹成论口译实践的三个要素杨玮斌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陈飘平POSSIBLY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网络时代的翻译能力与翻译技巧——以第23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一等奖译文的生成为例万兆元平行文本与网络旅游广告英译梁君华第六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获奖名单“天下奇书”《山海经》及其英译——写在大中华文库《山海经》英译本出版王宏出版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研究郑艳杰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题第七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2012年第03期论翻译矛盾——从《德译中国成语故事》谈起桂乾元翻译中的认知视角——概念结构与翻译(3) 王斌动态投射与译者主体性束慧娟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方仪力从母语译入外语:国外非母语翻译实践和理论考察马士奎白皮书英译文本中动宾搭配调查与汉英翻译策略——一项基于汉英对比语料库唐义均地铁公示语翻译:问题与原则王树槐接受美学视角下的上海楼盘案名英译策略研究陈珊珊;高嘉正中西方修辞传统与外宣翻译的传播效果张雯;卢志宏MTI教学:基于对职业译者市场调研的实证研究丁大刚;李照国;刘霁制度文化话语口译认识论与方法论包通法;魏星妮从口译标准到口译规范:口译评估模式建构的探索王斌英语科幻小说中的新词及其汉译探析姜倩当代译论的探索者——郭建中翻译思想与实践研究王晓凤;张丽娟;张建青论勒菲弗尔对中国佛典译论译史的误读熊宣东化境:译作应比原作更好——从《林纾的翻译》说开去贾兴蓉众包翻译模式研究陆艳简评《翻译写作学》郭建中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第二号通知本刊稿件体例及相关要求2012年第04期论应用翻译学理论范畴体系整合与拓展的逻辑基础曾利沙对立与统一排斥与互补——翻译的语言学视角冯奇万华翻译选择过程的非线性特征宋志平论译者隐身——一个社会性视角周红民程敏《毛泽东选集》英译中的策略变化巫和雄英汉翻译中的褒贬词语选择杨平英语新闻标题中的仿拟辞格及其翻译研究刘金龙戴莹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字幕翻译研究吕健吴文智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曾利沙语篇连贯与翻译策略李静民族侮慢语——国际现场口译无法回避的领域刘夏青刘白玉基于云服务的校企合作翻译教学生产平台设计研究曾立人肖维青闫栗丽走进绚丽多彩的翻译世界王宏蓬勃发展的视听翻译研究及教学——Jorge Díaz Cintas访谈董海雅ASSURE用法译评吴国良冯春灿浅谈中国社会变迁下“农民工”一词的英译刘洪泉专有名词的汉译与译者的素养杨清波杨银玲论全球化语境下科技翻译的文化共享与渗透——《时报信息》翻译个案研究吴波“无家可归”与“重返家园”:反思翻译目的论彭文青一本以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中心的MTI教材——《高级汉英翻译》评介苏艳第五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全国翻译工作座谈会暨中国翻译协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公告开展翻译学的复杂性研究——一个译学研究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革命吕俊信息化时代应用翻译研究体系的再研究王华树冷冰冰崔启亮苏、俄翻译理论文艺学派的思想演变及其研究毛志文论语境类型与翻译刘英蘋耿智《中庸》英译研究在中国陈梅文军多元互补、和谐共进——2012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综述王宏罗修筠译创:一种普遍的实践黄德先殷艳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翁凤翔且编,且译,且写——论形象片英译者身份的动态重叠吴自选专利文件要点分析及其对机译校改的启示罗建华何以用“独立成篇”取代“忠实”?——试谈翻译教学理念的创新刘季春试论宗教词汇隐喻的英译汤金汶学术模因跨语际复制的变异和对策樊林洲“邓小平理论”就是Deng Xiaoping Theory吗?——从词语搭配的视角谈唐义均语料库和应用翻译——以蚕学馆旧址纪念碑碑文的翻译为例黄海军王昌米翻译记忆系统的语境观王正《华英翻译捷诀》——近代第一本翻译教材刘明孙增德简评几本警务英语教材的翻译实例杨廷友翻译策略的理据、要素与特征方梦之和合翻译思想之整体模型研究途径钱纪芳释“对译”黄忠廉贾明秀翻译批评模式多元互补刍议——20世纪西方文论对中国翻译批评研究的启示李和庆薄振杰中国本地化行业二十年(1993—2012) 崔启亮国内语料库翻译学20年述评(1993—2012) 宋庆伟匡华吴建平中国周边涉美军事协定的“模糊战略”与翻译陷阱孟祥春全球化背景下财经报道的翻译技巧与方法黄樱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英译专门科技文本——以航海技术领域论文为例汪洋彰现特色,知行并举——本科翻译专业教材编撰应处理好五个关系何刚强关注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以评注式翻译和同伴互评为例李小撒柯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学制问题探讨李昌银谈俗语“打铁还须自身硬”的英译张顺生《墨子》英译比读及复译说明王宏ORDER用法译评吴国良张瑜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试题伦理回归后的汉字术语译介思考——以《中国园林》英译本为例梁君华翻译研究中的词语误判与误评——以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李贵升罗国青李艳冰Translation Peripheries:Paratextua Paratextual Elements in Translation述评——翻译研究的副文本视角张玲2013年8月教育部高校外语教育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通知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通知在第五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黄友义应用翻译学理论逻辑范畴拓展方法论——兼论译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曾利沙复杂性科学观照下翻译标准问题的再探讨——论底线翻译标准的必要性和合法李春芳吕俊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方梦之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翻译规范理论的社会学重释王传英翻译项目管理实务(A Practical Guide to Transl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王华伟王华树编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年出版2012年中国翻译研究评析王祥兵邹兵伍志伟国内翻译竞赛综述吕立松穆雷2013年第五届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隆重召开应用翻译研究的新起点方梦之简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雕塑群说明文字的英译居祖纯国际会展名称英译:问题、模式与译名建构罗国华基于概念整合,追求地道译文朱音尔川菜烹饪方法英译原则及其应用张媛梁霞第四届“学府杯”科技翻译大赛翻译专业教学的国际化经验:来自澳大利亚的启示王非陈向京韩翀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课程设置为例吴自选也谈“邓小平理论”的英译——兼与唐义均先生商榷朱明炬云计算下的翻译模式研究陆艳国外机辅条件下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王娟影视翻译中情色禁忌语的归化策略彭典贵浅谈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曾薇薇对“标本”的标本兼治——《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有关问题稽考杨全红曾咪学好中文,做好翻译——翻译专业本科生《中文读写教程》评介王冬梅首届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全国高层论坛——暨“中国少数民族文库翻译研究中心2013年第04期生态翻译学的国际化进展与趋势思创·哈格斯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张美芳全球结构视野下的翻译规范研究傅敬民浅谈汉语对联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吴伟雄法律翻译与法律移植——以晚清法律翻译实践为例吴苌弘文本类型学视角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英译研究石秀文吕明臣词源学视角下的奥巴马演讲辞翻译策略研究李国华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顺利换届格式塔意象在类比语篇翻译中的再造——以TEM8(2013)汉译英试题邵惟韺邵志洪一项中国EFL学习者英译汉笔试成绩预测因素的实证研究张新玲刘君玲从“青衣”等京剧术语的英译看文化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张琳琳从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看“中华老字号”品牌的翻译策略扈珺刘白玉APPEAL用法译评吴国良吴雷《上海翻译》扩版、编辑部迁址启事法律语篇中shall和may的翻译对比研究王子颖电子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刘稳良《老子》汉英翻译平行语料库建设汪定明李清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翻译研究立项10年观——基于翻译研究分类的统计分析年晓萍2000—2012年间西方视听翻译的研究吕洁应用翻译研究的理论化与体系化——《应用翻译研究:原理、策略与技巧》评述程敏刘金龙《商务英语翻译》的失范与误译梁雪松“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论坛通知2014年第01期研究接地气,文章追技道——《上海翻译》不变的办刊追求何刚强先行者、推动者、建设者——方梦之教授对我国译学建设的贡献郭建中方家译道、梦而圆之任东升翻译研究三人谈(上)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语义透明与汉语熟语的直译趋近万华国际公示语误译举隅王树槐Keith Wood 商务信函翻译探究慎丹丹翻译过程研究的新模式探析——从Triangulation的译名谈起王少爽高乾语篇语调翻译李发根龚玲芬翻译政策研究及其对当下中国的借鉴意义滕梅商务翻译策划——以蒙牛广告语英译失误为例周剑波蒋璐吕和发译笔带批判锋芒,阐述现宗教偏见——高大卫《论语》英译本特色评析张晓雪论早期《聊斋志异》英译中的伪翻译现象——以乔治·苏利耶·德莫朗的译本为例李海军论清末民初的译名统一及其学术意义张景华论中国政治术语英译再创建的三个维度冯雪红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李跃平医学冠名术语的转喻及其翻译研究冯梅第四届国际生态翻译学研讨会边立红模因理论指导下的汉语歇后语英译卜爱萍第八届“优萌杯”翻译竞赛圆满落幕口译课堂训练中的“非常”之道赵燕明清译者的构成及其地域分布李亮亮贺爱军“非主流”英语文学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视角专题研讨会徐正威Whistleblower or Leaker?——管窥语言的意识形态之维潘平亮美国密苏里州别名Show Me State的文化内涵及其汉译李应清浙江省翻译协会年会暨浙江省第七届高校翻译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冯春灿中国各种山名翻译背后的学问连真然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周红民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一号通知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如何自我定位与发展——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访谈录黄新炎许钧经典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翻译与经典:文化历史中的身份变化》评介张汨文军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年招聘计划《上海翻译》(2014起)主要栏目设置说明“翻译研究战略论坛”主题征集启事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理论高层研讨会通知2014年第02期应用(文体)翻译学的内部体系方梦之重过程,还是重结果?——译者的母语对英译文本的影响王建国何自然翻译研究三人谈(下) 孙艺风何刚强徐志啸功能决定形式——探讨港澳地区诗型公示语英译陈曦第九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决赛落下帷幕纪录片字幕汉英翻译研究——以纪录片《美丽乡愁》的翻译实践为例程维翻译与“国家富强”:析严复翻译之用意李涛社会学视阈下的林纾现象解读张祝祥刘杰辉翻译项目管理流程介绍蒲欣玥高军在线教翻译——基于QQ即时通讯软件的实证研究陈凌陈广益本刊开通网上投稿系统(试运行)启示网络翻译社区初探马旭燕海外《论语》漫画英译评鉴强晓元语篇的主体间性建构与典籍英译——以《孙子兵法》英译为例纪蓉琴《中国翻译家研究》组稿工作接近尾声述往事思来者明道理——有关翻译史编写的思考贾洪伟姜闽虹方梦之译学思想与方法论研究——兼论翻译学理论体系的研究路向曾利沙从迁移理论看鲁迅的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的影响朱湘军康翠链翻译资质认证identification of translator大学英语需要从“教学翻译”向“翻译教学”过渡——评析“大学英语四、六考试新题型”中的段落翻译陆仲飞《译林回望》方梦之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舒晓杨ARGUE的用法与含义种种吴国良吴雷雷刍议我国“口腔医院”的名称英译李海清刘华文国际组织中的职业译员——对布莱恩·福克斯和安妮·拉费贝尔的访谈戴惠萍曹嬿《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被大幅剽窃——析剽窃者的卑劣手法王冬梅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挖掘的外语学科多模态优质资源开发与应用CHL系统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目前我国译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吕俊书讯翻译中的“共注观”王斌钱锺书“化境”翻译思想新探王军平赵睿语义指向分析与翻译研究陈洁陈粤变译伦理:“舍”与“得”思考胡东平喻艳立法文本中模糊性语词的翻译原则吴苌弘英语影视剧剧本的语类及其翻译处理孔倩海关条法的语篇翻译策略探究韩健谈谈焊接标准文献中几个常见词的译法刘榴何德孚试析方梦之教授的译学思想线路图钱纪芳翻译家精神研究:以杨宪益、戴乃迭为例付智茜商务翻译项目化教学设计蒋阳建网络环境下口译课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构建陈卫红“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通知翻译教学:继承与创新丁卫国从佛典译场管窥提高当今翻译质量的途径熊宣东第六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对王尔德作品的不同评判袁丽梅《鹿鼎记》英译本中的语境重构与译者显形刘雪岚古代科技典籍英译——文本、文体与翻译方法的选择梅阳春试论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局限付仙梅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之偏差吴育红刘雅峰一场瞎子和聋子的对话——重构英使马戛尔尼访华的翻译过程刘黎历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综述贾文波《马赛克重构——翻译研究的构式语法途径》述介杨子王雪明跨界的感觉林巍2014年“全国应用翻译高层论坛”如期召开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一号通知走出去战略与出版意图的契合:以英译作品的当代转向为例王建开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谈谈翻译研究的创新与规范傅敬民许志芳译学继承与发展:传统译论现代化新论陈达龚小萍我国苏俄翻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赵艳秋“外宣”宣何?“外宣翻译”译何? 吕和发邹彦群“非常+名词”结构的语义特征与英译策略周永模《外语与翻译》公开发行启事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翻译主体性徐岚文化外译之中国特色词汇:策略比较及影响因素邢杰甘露汉译英误译现象剖析单伟龙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探究吕亮球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苏广才李双娟视译教材的编写:现状与问题许庆美刘进第三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第三届全国旅游暨文化创意产业翻译研讨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从施莱辛格的学术轨迹看国际口译研究的发展态势王斌华翻译项目中的术语管理研究王华树张政方梦之应用翻译理论形成考黄忠廉孙秋花李亚舒认知语法视野下的《红楼梦》英译乔小六建构、质疑与未来:生态翻译学之生态苗福光王莉娜翻译与守土有责——从钓鱼岛争端中的翻译事例谈起杨全红欢迎订阅2015年度《上海翻译》杂志翻译的语义探索与语用意识——吴国良教授访谈录吴国良刘欣对一起一稿两投事件的谴责和处分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4年年会纪实李正栓李娜《上海翻译》投稿系统及用稿体例说明2015 TESOL国际研讨会通知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译论——探索构建中国传统译论体系郭建中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隆重举行中观翻译研究——宏微之间的探析方梦之译学理论何为——对我国翻译学理论研究的思考蓝红军走出“文本语境”——“碎片化阅读”时代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思考林元彪译事双“无”议左飚翻译与中国文化外交:历史发展及策略分析孙三军文军“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4)”在海口经济学院成功举行法律英语中的隐喻研究及其汉译王骞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综述王维波王宏印李正栓认知-功能视角下英语定语从句的翻译耿智马慧芳论手语新闻节目中手语译员的角色定位倪兰从默会性知识论翻译教材的范例李洪金《心经》英译释要安全勇尊重史料,还原《毛泽东选集》英译历程潘卫民董维山《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意识形态操纵之分析潘苏悦西方语用翻译研究:述评与前瞻李占喜2004—2013中国口译研究的发展与走向王茜刘和平续说“镣铐”与“跳舞”——对“翻译研究三人谈”的延伸思考刘爱兰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通知西方翻译社会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翻译与社会导论》述介覃江华关于举办第二期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的预告“看山看水”的启迪潘文国走向复杂性科学范式的翻译学吕俊侯向群沿波讨源,守本开新——论中国传统译论的特质及我们应有的态度刘敬国公示语翻译质量评价探索冯奇第十届荣鼎翻译奖全国青译赛成功落幕翻译中认知的渐进性研究王吉会中国电影字幕翻译之“切”的原则高红“Thick Translation”研究20年:回顾与展望李红霞张政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成功举办翻译技术沙龙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宁立正汉英数字口译的极限取整策略和模糊介词的妙用王小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设置与技能体系研究黄海瑛刘军平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构建与对策研究》述评张美芳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崔启亮第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通知本地化翻译规范研究王传英卢蕊《孟子》译本精神构式比较研究刘翌包通法“翻译研究战略论坛”(2015)通知《大中华文库》国人英译本海外接受状况调查——以《孙子兵法》为例李宁CLAIM用法译评吴国良中-英译写要兼顾“达意”与“漂亮”——Shanghai Daily原主编张慈赟访谈录袁丽梅何刚强记老当益壮的翻译学者李亚舒教授刘金龙姜闽虹华东政法大学法律翻译学科介绍华东政法大学翻译硕士专业简介2014年全国高校教师翻译教学与研究讲习班二号通知全国ESP高端学术论坛一号通知从“异语写作”到“无本回译”——关于创作与翻译的理论思考王宏印上海翻译技术沙龙举办第三次活动王启华转向冲动与问题意识——也谈当前国内的翻译研究韩子满翻译行为研究评述与展望钱春花徐剑李冠杰网络流行语认知价值及翻译谢之君杨月华法治关键词汇及若干重要提法的译研屈文生汉英认知模式的异同与翻译的转换王子颖从语态选择的编译改动看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徐英多维整合原则关照下的时政党政话语翻译周丽译者主体性在“对话”与“视域融合”中的彰显余斌翻译学博士生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自英国赫瑞瓦特大学的借鉴穆雷邹兵董冀卿第十六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潘卫民基于培养职业意识的翻译教学思路李艳翻译教学与地方经济建设互动双赢模式探究——以四川省泸州市为例贺义辉李春慧吕毅国内外译员角色研究的进展与思考(1976—2014)——一项基于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邢星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2016年招聘计划MTI口译课程设置反思——以教学实践为例朱珊刘艳芹本地化技术研究纵览王华树刘明刘殿爵典籍英译述评王亚光不可译性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刘成萍陈家晃第六届全国应用翻译研讨会顺利召开闫晶晶司耀龙《上海翻译》创刊30周年座谈会征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一翻译过程研究新模式的源起和内涵, 以期廓清 对这一模式的认识, 从而促进国内翻译过程研究的 发展。 2 Triangulation 译名繁多 Triangulation 一词源于测绘学, 中文译为“三角 , 测量” 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 旨在进行准确定位, 如大地测量、 水利工程测量、 航海技术、 导弹制导、 GPS 及其他卫星导航设备。 现在, 该方法被隐喻性 地推及到社会科学领域 ( 包括翻译过程研究领域 ) , 指使用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收集和分析数据, 对相关 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以提高对问题的本质化认识, 增 。 , Tri强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通过文献检索 笔者将 angulation 的现有中文译名及其使用者汇总如下 :
果说, 单独使用言语报告法所收集的内省数据具有 一定的局限性, 那么, 通过其他辅助方法所收集到的 外部数据则充当内省数据的有益补充, 增加翻译过 程实证研究的效度, 提升研究发现与结论的可靠度。 下面, 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 解读 Triangulation 模式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自从 2000 年开始,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 PACTE 研究小组, 一直致力于翻译能力的构成与习得方面 的研究, 旨在通过对不同译者的翻译过程进行实证 、 、 “翻 译 问 题 识 别” “翻 译 决 研究, 从“翻 译 项 目” ” 、 ” 、 “翻译知识 “翻译过程效率 ” 策 等五个变量, 考 , 察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行为表现 归纳出各组译者的 翻译能力特征。所用到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文本材 料、 屏幕录像、 现场观察、 问卷、 回溯报告 ( PACTE , 2005 ) 。研究者汇总由这些方法所收集到的各类数 据, 交互验证译者的翻译能力。 在考察译者对某一 词语的翻译情况时, 可供参考的数据有译文、 当时的 屏幕操作录像、 现场观察报告、 对该问题处理过程的 回溯报告、 以及问卷的回答情况。 所有这些数据都 指向译者对该词语的翻译行为。 因此, 增加了研究 结论的可信度。另一个案例是由格拉茨大学的研究 者 Susanne Gpferich 主持的 TransComp 翻译能力习 得纵向研究项目。 该项目为期 6 个学期, 定期使用 实证方法观察 12 名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翻译能力习 得情况, 并将其与 10 名职业译者对比, 所使用的主 要数据收集方法有回溯报告、 键盘记录、 屏幕录像、 问卷调查, 甚至有时使用视线跟踪技术收集译者翻 2009 ) 。 研究者对每次 译时的眼动数据 ( Gpferich, 所得的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和交互验证, 从而得出学 生翻译能力的发展特征。 5 Triangulation 译名分析
[ “信息技术时代译者术语能力构成与发展的实证研究 ” ( 编号: HB13YY007 ) 的部分成果,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并得到 石家庄经济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 。 [收稿日期] 20130910 [ 作者简介] 王少爽, 石家庄经济学院讲师, 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 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 翻译学、 术语 学; 高乾, 杭州师范大学讲师, 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 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 翻译教学研究。
愈受到了学界的质疑。 因此, 研究者采用各种辅助 方法, 如回溯报告、 后续访谈、 现场观察、 现场录像、 按键记录、 屏幕录制、 问卷调查、 文本分析等, 通过多 种渠道收集翻译过程的有关数据, 以弥补有声思维 数据 的 不 足, 增 强 研 究 结 果 的 可 信 度 ( 王 少 爽, 2012 ) , “Triangulation” 。 这种研究路径就是 在 Triangulat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s in Process Oriented Research 一书中, Alves ( 2003 ) 较 早 对 Triangulation 模式做了总结分析。 他将这一模式 与航海时运用的三角测量定位法相类比 : 在轮船驶 经航海图上未做标记的海域时, 需要依据几个已标 记好的地点来确定轮船的具体方位 。这种方法推及 到翻译过程研究中, 指研究者采用几种不同的数据 收集与分析工具, 旨在更好地认识翻译过程的本质, 研究问题涉及译者的推理行为、 主体间性、 翻译能 力、 时间压力、 词典使用、 新手与专家的差别等。 在 国内, 郑冰寒 ( 2008 ) 首先在《上海翻译 》 杂志发表 “翻译过程的三元数据分析模式 ” 一文, 对该模式做 了系统介绍, 包括该模式的概念、 组成部分及其关 系、 运作方式, 并做了补充思考。 4 Triangulation 模式的内涵 Triangulation 模式主要被应用于定性研究中, 通 过多视角分析, 以检验并建立研究的效度, 其优势在 “ , 于能够 增加研究数据的可信度 创新对现象的解 读方式, 质疑或整合已有理论, 更加清晰地理解研究 ( Thurmond, 2001 ) 。Guion 等人 ( 2011 ) 将 Tri问题” angulation 研究模式分为五类: 1 ) Data Triangulation: 该方法使用不同来源的信 息, 旨在增强研究的效度。 此处的“不同来源 ” 指与 研究项目相关的各方人员。 如, 在翻译项目管理研 究中, 相关各方则包括项目经理、 项目译员、 质量控 制人员、 桌面排版人员、 客户等。 2 ) 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 : 该方法让几个不同 的研究者参与问题分析过程, 每位研究者皆采用相 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 , 然后, 对各位研 究者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以使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更 全面、 深刻。若各位研究者所得结论相同, 则可增强 。 对研究发现的信心 3 ) Theory Triangulation: 该方法采用多种视角对 同一数据进行解释分析。 通常的做法是, 召集不同 学科的研究者对同一数据进行解读, 不同学科的研 究者会从所属学科的视角分析问题, 研讨数据。 如 果各位研究者对数据具有相同的解读, 则表明研究
表1 中文译名 三元数据分析模式 三角验证 三方验证 三维立体式处理 三元数据分析法 三角论证 立体法 多元数据验证法 Triangulation 的中文译名统计 使用者 2007 ; 郑 冰 寒, 郑冰 寒、 谭 慧 敏, 2008 ; 杨榕, 2009 ; 田细婵, 2010 ; 周 2012 亚莉, 2011 项霞、 郑冰寒, 2011 李德超、 王巍巍, 2011 邓志辉, 2012 李占喜, 2012 李晨, 2012 肖开容、 文旭, 2012 王少爽,
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 [2 ]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所以, 译者在翻译商务信函时必须了解商务环境与 、 “经济性 ” 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规范性” 及“合作 性” 三大主要特点, 在商务翻译的实践中不断地提 高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Some Strategies of Translating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directly affects the outcome of a business transaction.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and translation must follow the ackaowledged “7C ”principles. This paper, categorizes through examples the traits of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into three aspects: normalization, efficiency and cooperation. [ Key words] business correspondence; normalization; efficiency; cooperation · 27·
[1 ] 顾维勇. 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 [J] . 2007 ( 1 ) : 4751. 上海翻译, 2009. 版社, [3 ] 刘季春. 实用翻译教程[M] .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 2007. 社, [4 ] 汤丹,冯锦. 论商务信函语言经济性及其翻译技巧 [ J] . 中国科技翻译, 2008 ( 8 ) : 3739. [5 ] 邬孝煜. 进出口英语函电 [ M] .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09. 出版社,
Triangulation 可见, 在翻译过程实证研究领域, 一词的中文译名共有八种之多。要想对这八种译名 的孰优孰劣做出评判, 必须对 Triangulation 模式的 源起和内涵做进一步探究。 3 Triangulation 模式的源起
根据 James Holmes ( 1988 ) 的观点, 描述翻译研 究分为产品取向、 功能取向、 过程取向三种研究途 径。其中, 过程取向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译者心智 “黑匣子” 的 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即译者在翻译过 程中的认知思维活动。 到目前为止, 人类大脑中的 , 思维活动仍不能被直接观察到 但研究者可以通过 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获取有关大脑活动的间接 证据。上世纪 80 年代, 研究者开始将认知科学的研 究方法应用于翻译过程研究, 试图揭开译者的“黑 匣子” 之谜。 最初, 有声思维法是翻译过程研究所 用到的主要方法, 但由于其数据的主观性特征, 愈来
1
引言
进入 21 世纪之后, 国内翻译学者逐步对翻译过 程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 开始介绍国外相关研究的 前沿动态, 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翻译过程实证研究 。 因此, 国内翻译过程研究主要分为两类: 1 ) 对国外 翻译过程研究方法和结果的述评; 2 ) 以翻译策略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