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PPT参考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ppt课件

包括主客体的认识上人与自然、天人关系等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尽管天命靡常, 但吉凶由人,倡导制天命而用之。天人感应,天 人合一,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得中国历代知识 分子多以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对立统一思想, 求取身心平衡,做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 其身”,指导政治军事、医学文化等领域。
张搴出使图(上)
————《论语》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说
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 为,因而必然影响着文化的创造;文化作为人们自 觉创造的产物,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获得了自身 生命的同时,又必然反过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在 与发展,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再创造。中国传 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 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中华民族的思 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 互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精华与糟 粕,都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主要包括辩证 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4
中和思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
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和思维集中 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它起源于人们对于“执中”、“尚中”的认 识,从儒家 “中庸之道”思想出发,吸收佛家“中道”观念和道家对立统一的 “中行”辩证,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善,用于艺术创造中,则提倡中和之美。
传统中国文化的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是中华民族在认识
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如果把辩证思维看作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的主干,那么直觉思维与中和 思维则是平衡翱翔的双翼,三 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在彼此互渗整合中建构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思维系统。
张搴出使图(上)
————《论语》
1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说
思维方式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行 为,因而必然影响着文化的创造;文化作为人们自 觉创造的产物,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获得了自身 生命的同时,又必然反过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在 与发展,也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再创造。中国传 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能动的、创造的产物, 也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外在显现,中华民族的思 维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又相 互制约。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精华与糟 粕,都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有关,主要包括辩证 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三种思维方式。
4
中和思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所谓中和思维,是指传统文化中认识和解决问题所采取的不偏不倚、
执中适度的思维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和思维集中 表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它起源于人们对于“执中”、“尚中”的认 识,从儒家 “中庸之道”思想出发,吸收佛家“中道”观念和道家对立统一的 “中行”辩证,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善,用于艺术创造中,则提倡中和之美。
传统中国文化的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和思维,是中华民族在认识
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如果把辩证思维看作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的主干,那么直觉思维与中和 思维则是平衡翱翔的双翼,三 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在彼此互渗整合中建构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思维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PPT模板(2024)

无为而治
02
不刻意追求,让事物自然发展
清静无为
03
保持内心清静,不为外物所扰
13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
企业管理
无为而治,让员工自主发挥创造 力
2024/1/30
心理健康
清静无为,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内 心平静
生态保护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 态环境
14
2024/1/30
04
CATALOGUE
才。
2024/1/30
03
当代中国画发展
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吸收现代艺术元素,拓展表现领域,推动中
国画艺术的创新发展。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画在国际
艺术领域的影响力。
26
2024/1/30
07
CATALOGUE
传统节日与习俗
27
重要传统节日介绍(春节、端午、中秋等)
2024/1/30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象征着团圆和思念。中秋节的习俗包括赏月 、吃月饼、提灯笼等,寓意着家人团聚、共度佳节。
28
各地区独特习俗展示
2024/1/30
北方地区
在春节期间,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传统,寓意着“更岁交子”,同时还会在饺子里放入硬币、糖果等象征着 吉祥如意的东西。此外,北方地区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等传统民俗活动。
29
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意义和价值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庆祝传统节 日,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促进社会和谐
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增进亲情 的时刻,也是邻里之间互相交流 、增进友谊的机会。通过传统节 日的庆祝活动,可以促进社会和 谐、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PPT课件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1、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历史形成的一种 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 形态的总体表征。
(1)“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 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具有突出普遍 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等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以人为本,道德至上
1、以人为本 管子: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 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 霸言》
管子: “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就是遵循 了以人民为根本的原则;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 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必然危亡。”
2、道德至上
——“察举制”:汉代选拔官员的“察举制”把 “孝廉” 作为最重要的标准。 即“举孝廉”。 “孝”就是孝顺,“廉”就是廉洁自律。孝和廉都 是人最重要的两种品质。 ——科举制:科举制源于隋唐,越到后来越把考试 的内容偏重于学子的道德品质。到了宋代,《四 书》开始代替《五经》成为考试的核心内容。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其主要内容是探讨君子如何修身,如何 治国,强调道德至上。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什么是中国? 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一) 什么是中国?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文化?
1、“中”
一是专指帝王所在的国都,即首都。
《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缓四 方”。
(先爱护京都的百姓,进而安抚四方。) 二是专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
(五)求是务实,注重实用
1、“以农为本”的理念 老子: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传统文化的节日习俗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REPORTING
春节与元宵节
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春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 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
位。
春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 狮、吃年夜饭、压岁钱等。
元宵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元宵节的起源、发展历程 及其与春节的关联。
元宵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吃元宵、猜灯谜、放天灯 等。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赏月、吃月饼、燃灯等。
重阳节的起源和历史
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发展历程及其与 菊花的关联。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
包括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其他传统节日与习俗
01
02
03
04
七夕节
介绍七夕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穿针乞巧、拜织女
等。
中元节
介绍中元节的起源、传说和传 统习俗,如放河灯、祭祖等。
冬至节
介绍冬至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吃饺子、汤圆等。
腊八节
介绍腊八节的起源、传统习俗 和食俗,如喝腊八粥等。
PART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技成就
REPORTING
四大发明及其影响
造纸术
印刷术
发明于东汉时期,改进于唐朝,大大促进 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唐代的雕版印刷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推动 了书籍的广泛传播和知识普及。
古代园林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追求意境和美感,如山水园林、江南园林等 。
PART 06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与发展
REPORTING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现
1 2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 ”、“礼义廉耻”等观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 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课件.pptx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1. 从学术思想言之,宋明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宗主地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一、从外在形态看
(一)统一性
1.民族的融合 2.政治的统一 3.文化的统一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二)延续性
1.地理的隔绝性 2.政治的延续性 3.学术的延续性 4.文化的包容性
1. 佛教的人生观是“苦”,只要“知苦”、“解苦”, “离 苦”,才能远离“苦”。为此要培养和 发展自身的佛性。 2.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心。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4.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五)政治性 中国世俗社会生活以政治为核心,宗教、
伦理、艺术、历史、科技等文化要素皆依从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其本身独立的文化价值不 被承认。
二、从思维方式看
(一)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从整体出发,个体局部只有在整体、全局中 才有意义;不善于分析,即不善于逻辑推论。具体表现:
《周易》认为,宇宙自然化生阴阳两极,阴阳的交感互动 产生万事万物。
《老子》中有:大小、高下、难易、正反、智愚、巧拙、 美恶、强弱、刚柔、有无、损益、利害、虚盈、华实、雌雄、 贵贱、荣辱、吉凶、祸福等等辩证范畴。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1. 从学术思想言之,宋明理学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相继占据宗主地位。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结
4.史学发展日趋繁荣。
这一时期编史撰志之风空前浓厚,不但断代史成果丰 富,而且有《资治通鉴》等通代史学名著问世。
一、从外在形态看
(一)统一性
1.民族的融合 2.政治的统一 3.文化的统一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二)延续性
1.地理的隔绝性 2.政治的延续性 3.学术的延续性 4.文化的包容性
1. 佛教的人生观是“苦”,只要“知苦”、“解苦”, “离 苦”,才能远离“苦”。为此要培养和 发展自身的佛性。 2.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心。 3.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 4.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一、从外在形态看
(五)政治性 中国世俗社会生活以政治为核心,宗教、
伦理、艺术、历史、科技等文化要素皆依从于 政治,为政治服务,其本身独立的文化价值不 被承认。
二、从思维方式看
(一)整体综合的直观思维
中国人的思维从整体出发,个体局部只有在整体、全局中 才有意义;不善于分析,即不善于逻辑推论。具体表现:
《周易》认为,宇宙自然化生阴阳两极,阴阳的交感互动 产生万事万物。
《老子》中有:大小、高下、难易、正反、智愚、巧拙、 美恶、强弱、刚柔、有无、损益、利害、虚盈、华实、雌雄、 贵贱、荣辱、吉凶、祸福等等辩证范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pt课件

识和文化传承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影响
01
02
03
04
传统文化在国 际上的传播和
影响
传统文化对世 界文化的贡献
和影响
传统文化在国 际文化交流中 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文化在国 际上的保护和
传承
4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
文化遗产保护
01 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演讲人
目录
壹传
统 文 化 的 历 史
贰传
统 文 化 的 种 类
叁传
统 文 化 的 价 值
肆 与传
传统 承文
化 的 保 护
1
传统文化的历史
起源与发展
起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经 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 的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02
小说:四大名著、《红 楼梦》、《西游记》等
03
戏剧:京剧、豫剧、越 剧等
04
书法:楷书、行书、草 书等
05
绘画:山水画、花鸟画、 人物画等
06
音乐:古琴、二胡、笛 子等
民俗习惯
01 02 03 04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等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 清明节:扫墓、踏青、放风筝等
02 保护文化遗产的措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加 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
03 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传承文化遗产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重要途径。
04 传承文化遗产的措施:加强文化遗产传承机构建设,加强文 化遗产传承宣传教育,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https://img.taocdn.com/s3/m/d43197566bec0975f565e232.png)
• 事善能。水能方能圆。人要象水那样灵活四 通,通权达变,有极强的创新、应变能力。
• 动善时。时,时势。水的动静,能顺应时势。 • 人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切行为能与时推移,
相机而行。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二、群已、义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予以更多关注,崇 尚个体价值,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道家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 庄子哲学本质上是生命哲学。庄子对生命的 关注从两方面展开:
人们通常称儒家为“入世”,称道家为 “出世”。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 知其所终”(《史记•老子列传》),为后世树立 了“出世”的楷模。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庄子将老子的“出世”做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 若命,德之至也。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价值取向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价值取向分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 本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 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及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老庄把“道”看作流贯宇宙、 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 规律的表现形态,是自然地 运行,因此是“无为”。 自然无为,便是“德”。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这是永恒的的法则。
• 动善时。时,时势。水的动静,能顺应时势。 • 人要善于把握时机,一切行为能与时推移,
相机而行。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二、群已、义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予以更多关注,崇 尚个体价值,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道家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 庄子哲学本质上是生命哲学。庄子对生命的 关注从两方面展开:
人们通常称儒家为“入世”,称道家为 “出世”。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莫 知其所终”(《史记•老子列传》),为后世树立 了“出世”的楷模。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庄子将老子的“出世”做了淋漓尽致的发 挥。
《庄子•人间世》: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 若命,德之至也。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价值取向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1]
价值取向分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 本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 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及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老庄把“道”看作流贯宇宙、 社会、人生的唯一规律。 规律的表现形态,是自然地 运行,因此是“无为”。 自然无为,便是“德”。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所以,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这是永恒的的法则。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完美版)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德育故事
盐与汤的比喻 请问大家: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
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 接吃盐,相信是没人爱吃的。德国人的做法是: 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 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我们的做法则是,因为 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 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是既不愿意 喝汤,也无法吃盐。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 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 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 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 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讨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有哪些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பைடு நூலக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 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 ,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 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 ,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 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 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德育故事
盐与汤的比喻 请问大家: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
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 接吃盐,相信是没人爱吃的。德国人的做法是: 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 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我们的做法则是,因为 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 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是既不愿意 喝汤,也无法吃盐。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义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 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 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 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 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讨论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有哪些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PPT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爱国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பைடு நூலக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的民族节气。爱国主义作 为民族精神,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 ,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破则家亡,使人们的爱国之 情强烈地表现出来,并升华成为国献身的情操和精神 ,因此出现了岳飞的“精忠报国”、魏源的“师夷长 技以制夷”、孙中山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爱 国主义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本 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的 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及 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 工具价值,反映人们对实现 既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看 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11
授课:XXX 2021/3/10
➢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 自然、社会以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和评 判,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 道、法诸家学派的价值原则中获得了自觉的 价值取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反 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需要和不同人 生追求。
15
授课:XXX 2021/3/10
➢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 论语•雍也》
➢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
——《孟子•尽心上》
➢ 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 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16
授课:XXX 2021/3/10
9
价值取向
授课:XXX 2021/3/10
➢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10
➢价值取向分类
授课:XXX 2021/3/10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 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 广义文化演进的过程。
2
● 价值观
授课:XXX 2021/3/10
● 价值观反映人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 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 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 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 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 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 有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而》)
• 孟子:“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 • “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
21
授课:XXX 2021/3/10
6
授课:XXX 2021/3/10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圆圈,包括政治上层建 筑价值意识。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圆圈,包括关于经济基 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圆圈,包括物质生 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7
价值观类型
授课:XXX 2021/3/10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 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 于一切。
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8
授课:XXX 2021/3/10
➢ 社会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 宗教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 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3
授课:XXX 2021/3/10
在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 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 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 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 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
➢参赞天地之化育
➢ 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 服自然界对人类存在的不利因素,创造出一 个完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缺憾。
➢三才:天、地、人
18
授课:XXX 2021/3/10
➢民胞物与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2
授课:XXX 2021/3/10
•追求仁义的儒家 •崇尚自然的道家 •主张兼爱的墨家 •注重功利的法家
13
第一節 儒家崇尚仁義的價值取向
授课:XXX 2021/3/10
• 一、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同一 • 《易•乾卦•文言》: •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
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礼记•中庸》
➢ 人也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 五行之秀也。
➢
——《礼记•礼运》
17
➢《周易》:
授课:XXX 2021/3/10
➢
——北宋•张载《西铭》
19
授课:XXX 2021/3/10
• 二、群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1、以仁为思想核心 • 《论语》中,“仁”出现了百次之多。 •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渊》)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20
授课:XXX 2021/价值观
4
授课:XXX 2021/3/10 5
授课:XXX 2021/3/10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 次。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圆 圈,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 准则,审美价值观等。它受制于核心价值观 ,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2021/3/10
授课:XXX
1
• 价值观
授课:XXX 2021/3/10
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 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处世 哲学,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理 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态度。
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 、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取舍。
•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本 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的 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及 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 工具价值,反映人们对实现 既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看 法。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11
授课:XXX 2021/3/10
➢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 自然、社会以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和评 判,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 道、法诸家学派的价值原则中获得了自觉的 价值取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反 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需要和不同人 生追求。
15
授课:XXX 2021/3/10
➢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 论语•雍也》
➢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
——《孟子•尽心上》
➢ 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 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16
授课:XXX 2021/3/10
9
价值取向
授课:XXX 2021/3/10
➢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10
➢价值取向分类
授课:XXX 2021/3/10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 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 广义文化演进的过程。
2
● 价值观
授课:XXX 2021/3/10
● 价值观反映人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 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 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 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 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 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 有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论语•而》)
• 孟子:“亲亲,仁也。”(《孟子•尽心上》) • “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
21
授课:XXX 2021/3/10
6
授课:XXX 2021/3/10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圆圈,包括政治上层建 筑价值意识。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圆圈,包括关于经济基 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圆圈,包括物质生 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7
价值观类型
授课:XXX 2021/3/10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 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 于一切。
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8
授课:XXX 2021/3/10
➢ 社会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 宗教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 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3
授课:XXX 2021/3/10
在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 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 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 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 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
➢参赞天地之化育
➢ 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 服自然界对人类存在的不利因素,创造出一 个完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缺憾。
➢三才:天、地、人
18
授课:XXX 2021/3/10
➢民胞物与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2
授课:XXX 2021/3/10
•追求仁义的儒家 •崇尚自然的道家 •主张兼爱的墨家 •注重功利的法家
13
第一節 儒家崇尚仁義的價值取向
授课:XXX 2021/3/10
• 一、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同一 • 《易•乾卦•文言》: •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
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礼记•中庸》
➢ 人也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 五行之秀也。
➢
——《礼记•礼运》
17
➢《周易》:
授课:XXX 2021/3/10
➢
——北宋•张载《西铭》
19
授课:XXX 2021/3/10
• 二、群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1、以仁为思想核心 • 《论语》中,“仁”出现了百次之多。 •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渊》)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20
授课:XXX 2021/价值观
4
授课:XXX 2021/3/10 5
授课:XXX 2021/3/10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 次。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圆 圈,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 准则,审美价值观等。它受制于核心价值观 ,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2021/3/10
授课:XXX
1
• 价值观
授课:XXX 2021/3/10
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 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处世 哲学,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理 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态度。
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 、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