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021/10/10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 横绝四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2021/10/10
3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拚得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
2021/10/10
4
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 会秩序的纽带
2021/10/10
10
第一、传统社会的封闭性。
第二、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性。
第三、人类求稳定、求平衡的社 会心理。
2021/10/10
11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2021/10/10
12
2021/10/10
6
三、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 利。
利者,义之和也。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 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
不立。
2021/10/107Fra bibliotek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 无义则贫 。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 值取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立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
2021/10/10
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021/10/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 价值观
● 价值观反映人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 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 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 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 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 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在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 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
➢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论语·雍也》
➢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
——《孟子·尽心上》
➢ 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 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周易》:
参赞天地之化育
Ø 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 服自然界对人类存在的不利因素,创造出一 个完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缺憾。

•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孟子:“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 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 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 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
价值观分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次 。
三才:天、地、人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内容,涵盖了文字、哲学、宗教、伦理道德、艺术、建筑、服饰、饮食等各个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身份认同,进而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传统中国人提倡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传统的婚姻伦理也强调忠诚和责任。

这种家庭观念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美好家园。

二、礼仪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礼节之道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尊重师长、友善待人、尊卑有序、讲究仪式等传统礼仪习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道。

通过学习和遵循这些礼仪之道,人们可以培养出优雅的仪态和从容的风度,增强社交能力和人格魅力。

三、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理、忠孝、礼仪等核心价值观,道家思想注重虚心谨慎、超然物外、自然至上,佛家思想倡导慈悲、般若、禅宗等修行方式。

这些思想文化对于塑造人们的品德修养和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四、艺术传统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传统包罗万象,涵盖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曲、雕塑、建筑等各个领域。

如中国书法追求笔墨情致、指法腕力;中国绘画讲究意境气韵、笔墨浓淡;中国音乐舞蹈重视旋律韵律、动静结合。

这些艺术传统通过审美的方式,传递出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五、道德伦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提倡诚信守约、忠信正直、敬贤礼义。

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传承和弘扬,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道德标杆和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尊崇的伦理道德,可以使人们保持良好的品行和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_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共93页文档

_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共93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_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文化的三层次说:广义,狭义,专义的文化〔1〕广义的文化又称大文化,即主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狭义的文化又称小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不包括物质生产及其器物性,实体性成果。

〔3〕专义的文化是指沿袭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将文化理解为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3.文化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或人化自然。

具体包括:(1)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

(2)自然包括两个局部:A.人之外的自然。

即不依赖于人存在的自然界;"无机身体〞B.人自身的自然。

即人的"有机身体〞〔3〕自然的人化包括两个方面:A.人类对外在自然的能动的现实的改造。

B.人自身躯体的全部的感觉〔在自然〕发生属人的变化。

说到底,文化就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实体而逐步满足自身需要〔包括肉体和精神需要〕的过程。

4.文化的一般特征〔1〕从文化的形成上来看,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2〕从文化的容构成上来说,文化具有复合性。

〔3〕从文化的表现上来说,文化具有象征性。

〔4〕从文化的影响来说,文化具有传递性。

5.文化的功能定义: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系统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能适应和满足个人与社会多种需要的重要作用。

〔1〕记录功能:口头语言,文字,物质型文化〔2〕认知功能:人类总是不断地通过文化来认识自然,社会,自身,世界。

〔3〕传播功能:言语和文字,实物〔4〕教化功能:文化不仅自觉地教化人,而且更多时候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人,使之社会化。

〔5〕凝聚功能:在民族群体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文化层次不同,文化凝聚围,程度,层次也不同。

〔6〕调控功能:主要依靠精神型文化和制度行为文化来实现。

6.文化形态学角度将广义文化分为四个层次:〔1〕物态文化;是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2〕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社会规的总和。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陈艳玲【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核心,在整个文化价值系统中向外衍射,形成了"天人合德"的自然价值观、"德本财末"的经济价值观、"人禽之别"的人生价值观、"尽心知天"的知识价值观和"美善统一"的审美价值观,等等.总之,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因此打上了伦理道德的印记.【期刊名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2【总页数】2页(P43-44)【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价值系统;道德观【作者】陈艳玲【作者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110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9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系统中,价值判断系统往往对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轨迹和方向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

这种调控、制约,就是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基本倾向,是以道德原则作为价值尺度,统摄着全部文化系统的运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征,西方思想家早有察觉,孟德斯鸠曾说过:“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种礼教上,并把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论法的精神》中译本卷三十九章)黑格尔也指出:“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这种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义务。

”(《哲学史讲演录·中国哲学》)当然,这些论述只是从一个侧面表明了道德价值取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占的地位。

本文拟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以道德价值取向为核心并由它向外衍射、影响、扩及的子系统进行阐发。

中国文化对天地自然有一套独特的看法,认为天生万物都是为了人,即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把自然看成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它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感,并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共鸣,表现了一种“天人合德”的自然价值观。

_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共93页文档

_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共93页文档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_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四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 2.危害民主和法制建设。 • 在“官本位”的影响下,一切决策和决定 不是看客观实际怎样,群众拥护不拥护, 而是视官阶的高低而定,这就不可能真正 做到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 • 另一方面,导致人治存在,必定严重影响 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严重阻碍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法制建设。
• 3.造成社会不公、社会不稳定。 • 一是使大多数普通群众处于社会最底层, 难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渠道和机会,导致他 们与政治活动无缘。 • 二是按权分配、权钱交易,使整个社会迅 速两极分化。 • 三是官民等级破坏了社会主义社会应有的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关系,致使党群和 干群关系恶化。
• 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 进取的价值取向 • 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 从总体上看,都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 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 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 的积极进取精神。 • 《左传》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 朽”问题的对话,对话中范宣子把家族的 兴旺看作是不朽,而叔孙豹则把“立德、 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 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 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 理论来源。
• 由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 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社 会非常注重家庭伦理道德,并由此推及到 整个国家。 • “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 妻纲;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在 “三纲”中,其中有两“纲”是维系家庭 伦理的。 •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是家庭的扩展, 国家实际上就是个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家 在中国人看来,家是人生的起点, 也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这取决于家国 同构的社会观念和中国伦理型社会的结构。家是一 个生命个体人格、道德和志向形成的起点和基础, 天下又以家庭作为基础, 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 天下”,因此,修身要从齐家开始,齐家包括建构孝 行天下、忠君报国的认识观,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的价值观,耕读传家、孝悌有序的道德观,礼让谦 和、有容乃大的人际观。
重义轻利
义与利既是哲学讨论的范畴,又是物质与 精神关系的特殊体现。总的来看,在义与利的关 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重义 轻利。《易·乾·文言》认为“利者,义之和也” ,即 义与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会给人带 来利益。孔子也不否认利,但他的理解是“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利义的关 系上他更强调重义轻利,要求“见利思义”,“义然 后取” 。这种“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的观念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观。
古思维 。从文化发展史来看 ,几乎每个民族都曾经 具有尚古的价值取向 ,这是因为从文化发展的历史 继承性来看 ,任何时代的文化发展总是难免会到历 史那里引经据典 ,寻找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达 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传统社会的封闭性 、小农生产 方式的局限 性和人类求 稳定、求平
衡的心理是促成传统文化价值 趋向尚古的原因。
观沧海 (左下图为当代书法家周韶华书法手迹,右上 图为当代画家杨淑涛写意人物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
从人生哲学角度来讲 ,中国传统文
化推崇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的价
值观,有利于弘扬积极进取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民
族精神 ,培养克己奉公 ,吃苦耐劳 ,坚韧不拔的优良品
质。从人才开发的角度来看 ,远大的志向不仅可以直接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是一种进取有为的人生哲学。
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道德的自我约
束、自我完善,包括三个层面,即要有志向、 人格和道德。“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 回” ,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 四海” 的远大的志向,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富 于开拓,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化作成才者的前进动力 ,而且可以激发内在的多种潜能
和创造活力 。从情商理论来看 ,传统文化注重个人的修
身养性,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正确自我认知,
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 ,而这恰恰是个人成才或事业成
功的重要因素 。从社会宏观的角度来看 ,倡导修身 、齐
家、治国 、平天下 ,有利于弘扬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激
种特殊表现,其实质是以 平等为价值取向,进而去 追求物质利益的均等,而 当代画家于非音作品《花开富贵》 不论你个人能力的大小,以及你对社会的贡献大 小。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平均大同已深化为中 华民族的社会心理。
杨柳青年画《欢天喜地》
【思考与研讨】
1.中国传统直觉思维在中国艺术中有充分的体现,班里应该有许 多同学懂音乐和国画等艺术,请他们发言谈谈切身的体会。 2.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与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 主义形成了鲜明对比,写一篇小论文分析价值观的变化与社会文 化间的关系。 3.以组为单位,讨论贵和尚中的传统文化对我国当代外交政策的 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礼记·大学》
当代画家范曾作品:曾子曳铗而歌商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远大的志向需要高尚的人格和道 德作保障。孔孟把道德和人格完善看作 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需要,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 保持自己的人格,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实现弘 道行仁的志向。要有高尚的气节和人格尊严,做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当代画家杨淑涛作品:天伦之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国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以 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 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出人的主体性; 另一方面必然注重内在修养,即人 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中国传统知 识分子的外儒内道,即“达则兼济天
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既是传统文化 的一种创造模式,又是一种实践方式或人 生哲学。因此,学而优则仕,积极地参与 国家政治,投身于广阔无涯的人生、事业 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可爱,也是最宝贵的精 神。
发竞争中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
力,并且产生积极的共生效应。
当代画家杨淑涛《陈子昂写意》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伦理纽带
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 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孟子·滕文公上》
以伦理道德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秩
序是传统中国人的共识,也是中华民族普遍的、自
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传统伦理主张个人要“志
于道,据于德”,国君要“为政以德” ,“道”是理想人
格或社会愿景,“德”是立身的根本和行为准则,由
一己推及到社会,以道德理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治理
水平。它来源于我国数千年的血缘与宗法制度。以
“三纲五常”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传统伦理道德,不仅
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 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 害已随之。
——朱熹
当代画家秦有田泼墨写意人物《汉寿亭关羽像》
尚古倾向
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种重 要的价值取向。
尚古 指在历史继承的同时所具有的崇祖怀
山西洪洞广胜寺壁画 元代官吏尚古汉服图
当代画家黄绎彰古意书画作品《:驴背吟诗图》
平均大同
平均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着悠久的传统。老子 主张损有余,补不足;孔子把“不患寡而患不均”作为 治国安邦的根本原则;在历次农民起义中,平均主义 还成为鼓动群众造反,起来革命的重要口号,显示了 巨大的号召力。平均主义是在传统社会小农经济结构 以及个体手工业经济状态下,追求大同理想的产物,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追求平等的本质特征,是人们 在利益关系和社会关系上互利共赢的理想主义诉求, 从哲学和伦理学意义上说,平均大同实际是中庸的一
符合上层统治的需要,规范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
调节人际关系,同时还是伦理自律的有效方式,并
以特定的“礼”来加以约束和指导,促进社会秩序稳
定和人际关系和谐。传统文化讲究伦理道德,强化
个人道德品行,追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采,有助
于巩固小农经济状态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被誉
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
当代画家范曾书法楹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