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仁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精神,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2. 诚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诚信,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言行一致。

3. 正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正义精神,强调做人要正义、公正,维护社会公德和法律尊严。

4. 孝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孝悌精神,强调孝顺父母、尊重兄长,强调家庭伦理和亲情关系。

5. 恭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恭敬精神,强调做人要谦虚、恭敬、有礼貌,尊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6. 谦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谦虚精神,强调做人要谦虚、低调,不自满、不自大。

以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

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把这些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2021/10/10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 横绝四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
2021/10/10
3
位卑未敢忘忧国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拚得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
2021/10/10
4
二、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 会秩序的纽带
2021/10/10
10
第一、传统社会的封闭性。
第二、小农生产方式的局限性。
第三、人类求稳定、求平衡的社 会心理。
2021/10/10
11
损有余而补不足 。 不患寡而患不均 。
2021/10/10
12
2021/10/10
6
三、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 利。
利者,义之和也。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 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义者,利之足也......废义则利
不立。
2021/10/107Fra bibliotek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 无义则贫 。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 值取向。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 立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 以成仁。
2021/10/10
1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 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 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2021/10/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毛素文通常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重道轻器的特点,这主要是就儒家的价值取向而言。

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一整体系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还存在大量独立于儒家文化之外的文化内容。

这些内容不同、类型相异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吸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相拒而又交融,相反而又互补,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

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传统文化,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从总体上看,都非常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大多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记载了范宣子和叔孙豹讨论“不朽”问题的对话,对话中范宣子把家族的兴旺看作是不朽,而叔孙豹则把“立德、立功、立言”看作是三不朽,认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这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理论来源。

而直接提出此价值观的是《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以“格物”为起点,层层递进,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加强自我道德完善,然后由己及人,从“格物”到“修身”都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

而当儒家这种积极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受到挫折而无法实现时,他们继而转向道家思想中去寻找寄托。

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

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基线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构成体系。

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的思想观念之流,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开启于过去而融透于现在又将延续至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而且蕴含着鲜活的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中心重在人文,这一点以儒家表现最为典型。

儒家以仁作为最高价值取向,仁既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

道家强调万物各适其性、各顺其情,互相平等、无分贵贱,倡导“平易”、“恬淡”的人生境界;佛家标举“因缘和合”;墨家提倡“兼爱、非攻”,都从不同方面阐述了人际交往的和谐理念。

在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极为复杂,人与人之间由于立场不同会有差异,事与事之间由于角度不同彼此会有矛盾,如何有效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孔子的“仁学”为其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思想资源。

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处理的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法则,做人处事皆以自然为师,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热爱生命与敬畏自然,一直是中国人修养和天性的一部分。

当前我国面临非常严重的生态问题,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工业化过程中造成的环境负面影响预料不足,预防不利,环境污染、能源短缺、人口膨胀、生态失调等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了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

在这里,如果把我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用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应该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儒家主张在义和利问题上要先义后利,在与人的交往上要讲忠信。

这些思想在社会的经济和商业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中国文化概论  第四章

固小农经济状态下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被誉
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
当代画家范曾书法楹联
重义轻利
义与利既是哲学讨论的范畴,又是物质与 精神关系的特殊体现。总的来看,在义与利的关 系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重义 轻利。《易·乾·文言》认为“利者,义之和也” ,即 义与利是统一的,一定的道德行为必然会给人带 来利益。孔子也不否认利,但他的理解是“邦有 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 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在利义的关 系上他更强调重义轻利,要求“见利思义”,“义然 后取” 。这种“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 计其功”的观念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 观。
备,实现中和之美。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 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是一种进取有为的人生哲学。
修身即修养身心,主要指道德的自我约
束、自我完善,包括三个层面,即要有志向、 人格和道德。“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 回” ,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 四海” 的远大的志向,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富 于开拓,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
—— 《孟子·滕文公上》
以伦理道德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社会秩
序是传统中国人的共识,也是中华民族普遍的、自
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它主张个人要“志于道,
据于德”,国君要“为政以德” ,“道”是理想人格或社
会愿 景 ,“德 ”是立身的根本和行为准则 ,由一己推
及到社会,以道德理念提升整个社会的治理水平 。
————《论语》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概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得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得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得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得核心价值观;其二,就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得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得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道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中国佛教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她文化传统之间得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与而不同得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得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得“天地之大德”.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就是,颠沛必于就是。

"(《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得生死以之得志趣与情怀。

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得本性.率性而行,即成为道。

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得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就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得即就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修己"、“内圣”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得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得品格与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就是说儒家学者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与服务社会得责任,为天下国家得平治尽心尽力。

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得这种使命感与责任心得最好得阐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得使命,负起自己得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就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得胸怀,能够容纳与善于接受不同意见与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得内涵.两千多年来,儒家得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念得熏陶之下,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谱写了天地间一曲曲波澜壮阔得正气歌,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奋起得发展态势与善于容纳与接受异质文化得宽广视野。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代前人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社会意义。

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被边缘化和遗忘的危机。

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价值,并讨论如何更好地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1. 历史记忆的传递: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记忆的传承者。

它记录了民族的起源、发展和经验积累,是一种宝贵的历史遗产。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感受到祖先们的智慧与努力,有助于形成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道德伦理的引导: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这些价值观念包括孝悌忠信、诚实守信、谦逊尊重等等,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3. 文化独特性的维护: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

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保持文化的独特性,防止文化同质化的趋势。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自豪感与认同感,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 人文关怀与社会和谐: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它提倡尊重他人、关怀弱者、注重情感交流等价值观念,对于当代社会关系的改善与社会和谐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影响。

2. 创新与发展的源泉: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一种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源泉。

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可以启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3. 艺术审美与心灵寄托: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如音乐、绘画、舞蹈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表达内心的一种方式。

传承传统文化可以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安慰。

三、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1. 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05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05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 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 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 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
价值观分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 次。“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论语·宪问篇》
➢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
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是荣辱之大分也。

——《荀子·荣辱》
➢义利合一,义以为上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之道
“内圣”与“外王”相对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内圣”即对内修身养性,培养圣人的才德 。 “外王”即对外实行王道(齐家、治国、平 天下) 儒家如何实现“内圣”呢?
价值观类型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 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 于一切。
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矣。
——《孟子•尽心上》
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 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 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礼记•中庸》
第五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价值观
● 价值观反映人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 以及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 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 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 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 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在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 有的处于主导地位,有的处于从属地位。
➢ 孔子: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 论语·雍也》
➢ 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
矣。
——《孟子·尽心上》
➢ 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是天赋的,认识了自己 的善性便能认识天。要求通过尽心、养性等途 径,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
《周易》:
参赞天地之化育
Ø 人生天地之间,凭借智慧、勇气和能力,克 服自然界对人类存在的不利因素,创造出一 个完满、和谐的人生,弥补天地缺憾。

• 儒家之“仁”是从血缘关系向外延伸,推导 而来的。这决定了儒家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 大特征。
孟子:“亲亲,仁也。” (《孟子·尽心上》)

•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
• 由血统—政统—道统的致思路径,后来演化 为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 人生哲学模式。
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 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倾向,统率着 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观念,是一种社会制 度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 一种文化的基本观念。
价值观分两类: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内核,位于最里面的第一圆圈, 由里向外扩散、渗透,统摄价值体系各层次 。
三才:天、地、人
➢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
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北宋·张载《西铭》
• 二、群已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1、以仁为思想核心 • 《论语》中,“仁”出现了百次之多。 • “仁者,爱人。”(《论语·颜渊》)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渊》)
。 • “外王”即对外实行王道(齐家、治国、平
天下) • 儒家如何实现“内圣”呢?
1、“为己”以自我完善
• 自我完善以“个体—社会”为框架展开。 • 个体: • 为己(自我完善)—成己(实现自我价值) • 社会: • 修己(自我完善)—安人(社会安定) • 修身养性→成就他人→升华自己 • 具体表现: • 化解冲突,消除矛盾 • 同心同德,协力合作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追求仁义的儒家 •崇尚自然的道家 •主张兼爱的墨家 •注重功利的法家
N第一o節 Image 儒家崇尚仁義的價值取向
• 一、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同一 • 《易•乾卦•文言》: • “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
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伦理价值观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位于第二圆 圈,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 准则,审美价值观等。它受制于核心价值观, 影响其他层次的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位于第三圆圈,包括政治上层建 筑价值意识。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圆圈,包括关于经济基 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圆圈,包括物质生 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论语·述而篇》
Ø “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Ø
——《论语·宪问篇》
Ø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 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
是荣辱之大分也。
Ø
——《荀子·荣辱》
Ø 义利合一,义以为上
四、人格理想与修养之道
• “内圣”与“外王”相对 •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最高政治理想: • “内圣”即对内修身养性,培养圣人的才德
中国传统文化 的价值取向
• 价值观
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评 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处世 哲学,展示为一定的价值取向,包括理 想信念和人生目的、意义、态度。
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 善恶、美丑、义利、理欲等的取舍。
价值观外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作为 稳定的思维定势、倾向、态度,影响着 广义文化演进的过程。
No Image
Ø 孔子重“义” Ø 《论语》中24次提到“义”,仅次于“仁”
和“君子”。 Ø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篇》) Ø 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篇》)
儒家重義,但不輕利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论语·里仁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 工具价值,反映人们对实现 既定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心理学家Rokeach
No Image
No Image
➢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对 自然、社会以及理念等各种事物的认知和评 判,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 道、法诸家学派的价值原则中获得了自觉的 价值取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系统,反 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利益需要和不同人 生追求。
• “仁学”因植根于亿万人心深处最切近、最 本能的血亲观念之上,获得远胜于其他学派 的巩固地位,从而构筑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 及社会政治学说基本框架的理论基础。
三、义利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 义与利是一对矛盾,是否 可以统一?
• 什么是“義”?
• 《中庸》:義者,宜也。 • 《释名》:義,宜也。裁制
事物,使各宜也。
价值观类型
理性价值观,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 观。具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 于一切。
政治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 社会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 经济价值观,以有效和实惠为中心的价值观。 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实惠的就是最有价值的。
➢ 宗教价值观,以信仰为中心的价值观。认为信 仰是人生最有价值的。
价值取向
➢ 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 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 立场与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倾 向。
➢价值取向分类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Rokeach (洛奇赤),分为两大类: 终极价值和工具价值。
➢ 终极价值,反映人们有关最 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