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2

合集下载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如下:
1.赵匡胤(宋朝第一位皇帝,宋太祖,960年-976年在位)。

2.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

3.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997年-1022年在位)。

4.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1022年-1063年在位)。

5.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英宗,1063年-1067年在位)。

6.赵顼(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

7.赵煦(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1085年-1100年在位)。

8.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1100年-1125年在位)。

9.赵钦(宋朝第九位皇帝,宋钦宗,1125年-1127年在位)。

这些帝王在宋朝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赵光义继续巩固了这个王朝。

仁宗赵祯时期被誉为“仁宗盛世”,哲宗赵煦时期进行了著名的“元祐更化”。

徽宗赵佶以艺术才能著称,但在政治上较为软弱。

钦宗赵钦在位期间发生了“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宋朝重大历史事件

宋朝重大历史事件

宋朝重大历史事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那么关于宋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呢?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宋朝重大历史事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①政治: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②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

(更戍法)③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利,使其互相牵制(1)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増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1)内容:(2)作用:①积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②消极:崇文抑武的推行致使宋代后期少有悍将强将,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高度集权,分化事权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④崇文重教,发展科举5、北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1)积极: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2.宋夏关系(二)北宋制度带来的影响三、变法求强(王安石变法)【危机严重】(一)治吏: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

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

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

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赵匡胤释兵权只是消除了中央禁军对皇权的威胁,并未消除地方藩镇对中央的威胁。

为此,宋太祖问计于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赵普“三策”第一策为“稍夺其权”,即夺取节镇属县的控制权,也就是稍夺其政权;第二策是“制其钱谷”,即剥夺节度使的赋税收入,也就是限制其财权;第三策:“收其精兵”,即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也就是削其军权。

关于地方政权,宋初节度使沿袭五代,除了管辖所领州府外,还管辖附近几州,叫“支郡”。

宋太祖从平定荆南、湖南开始,每消灭一个割据政权,便规定所属各州府都直接归中央管辖,州府长官直接向皇帝奏事,不再隶属于节度使。

宋太宗又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归中央管辖,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

宋廷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

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或文武勋臣。

和一般州官相比,除了地位较高之外,在职权上并无区别。

关于地方财权,唐末五代的节度使通常掌握所领地区的财权。

当地的赋税收入,绝大部分以“留州”、“留使”的名义予以扣留,“上供”给中央政府的只是少数。

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监督征收赋税,而后更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留小部分作开支外,全部调到京城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政府支配。

为了剥夺地方财权,宋廷在州以上地区设置若干转运使,又正式把全境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一转运使。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地方治安等职责。

真宗时其职掌扩大到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关于地方军权,宋太祖诏令“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缺”,“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作为各地向中央选送精兵的标准。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

宋初把均实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

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的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名。

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三国时期,曹魏军屯的编制,以营为生产单位,其上为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郞将。

度支中郞将亦隶于大司农。

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晋及南朝宋、齐、北朝北魏、北齐均设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

隋初沿之。

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为六部尚书之一。

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

至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合称三司使。

度支命名下设有副使、判官等。

元明不设三司,事权归于户部。

《.宋书百官志上》:“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

晋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尚书......江左则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为五曹尚书。

”《旧唐书.职官志二》:“[户部]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又“度支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判天下租赋多少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通途之利。

第2节 宋代的官学制度

第2节 宋代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一、中央官学1、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2、太学是宋朝中央官学的核心。

崇宁元年,宋代太学的极盛时期。

总人数达到3800人,一、中央官学3、辟雍:是太学的分校,辟雍专收外舍生4、专科学校:宋代专科学校有六种武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和画学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画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美术专业学校一、中央官学4、专科学校:二、地方官学宋代地方官学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诏诸州、府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

崇宁元年(1102年)要求所有州、县一律置学。

崇宁三年确定“增县学弟子员,大县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

”各学教官称教授,州学二人,县学一人二、地方官学(一)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管理州县学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学田制是国家拨给学校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学校将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收取租金作为教育经费来源。

二、地方官学(二)确立学田制度二、地方官学(二)确立学田制度宋朝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教育经费筹措制度,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阻碍教育发展的经费问题。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二、地方官学(三)创设武学和道学武学:崇宁年间诸州皆置武学。

道学:政和年间州、县学别置斋授道徒。

总结:1.地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

2.官学类型多样化。

3.学田制度的创立。

4.三舍法和分斋教学制度的创建。

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

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

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治理体系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宋朝的二府三司是宋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宋朝的形成过程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动乱背景密切相关。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家政权分裂、战乱频繁。

这种分裂的局面导致政治制度的混乱和权利的分散,使得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力大幅减弱,经济和军事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在政治制度中引入了二府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确保政权的稳定。

二、李后主时期的改革宋朝的二府三司在后晋末年的重要改革中首次提出。

当时的后主李昪希望重整国家政权,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从政治制度上进行调整,将朝廷中的两个重要职位,宰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合并为一职位,即宰相。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加强朝廷的决策效率,减少官僚体系中的冗余和分权。

三、太宰、太保的设立在李后主的改革中,他还设立了太宰、太保两个重要职位。

其中,太宰主要负责中央政权的决策和军事指挥,是朝廷的重要议事机构。

太宰的设立可以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避免地方割据现象的发生。

太保则负责与太宰并行的审理和裁决职能,是朝廷的辅助机构。

四、刑部、度支两司的设立宋朝的二府三司中,刑部和度支两司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设立的。

刑部主要负责审理和裁决刑事案件,既是司法机构,也是政治管理机构。

度支则负责国家财政和经济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刑部和度支的设立可以加强中央政权对各地政权的控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五、户部的设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分化的加剧,宋朝的政治制度也需要相应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宋太宗赵光义于959年设立了户部。

户部主要负责统计人口和土地的数量和分布状态,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财政征收和土地分配。

户部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和调控能力。

宋朝的措施

宋朝的措施

宋朝的措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国家的治理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地介绍宋朝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措施1.设立三司、六部制度三司制度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负责监督财务和人事等方面的事务。

六部制度包括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分别负责官员任命、礼仪规定、财政收支管理、军队组织管理、刑法执行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事务。

这两个制度的实行使得宋朝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

2.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宋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得到了发展机会,并且提高了官员素质。

科举制度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官员都是通过考试选拔而来,而不是通过世袭或者其他方式。

3.设立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宋朝政府为了维护社会治安而设立的。

按照这个制度,每个村庄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成年男子成立保甲,负责维护当地的治安。

这个制度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二、军事措施1.推行兵役制度宋朝实行兵役制度,每户人家都要派遣一名男子服兵役。

这样就能够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军队来维护边疆安全和内部稳定。

2.加强边防建设宋朝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城池和堡垒等防御工事的建设,以应对外族侵略。

同时还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巡逻和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并应对敌情。

3.改革军队编制宋朝改革了军队编制,将原来的“千户”、“百户”等职务改为“指挥使”、“都监”等职务,并且增加了军队的组织层次和管理体系。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管理军队,并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经济措施1.实行均田制宋朝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土地。

这个制度有利于减轻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

2.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宋朝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等传统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南方的水运贸易更是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 宗 亲 政元 祐 党 来自 碑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之评价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 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公乃汲汲以财利兵革 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邪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 熙宁排公 (王安石)者, 大抵极抵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 一二,而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神宗),下不足以解公之蔽, 反以固其意而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元祐大臣一切更张,岂 无偏无党者哉?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新法的迅疾推展,激起强烈反应
(北宋)刘挚《论分析助役》: 二三年间,开辟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 物得安其所者。 ……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 变化天下。 《东坡全集 》卷一○六《王安石赠太傅制》: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 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 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熙宁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九月,行将兵法。 •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 •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
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
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 驛召司馬光、吕公著。未至,迎 問今日設施所宜先。„„起文彦 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 祖宗法度為先務,且令亟疏可用 者。 ——《宋史·后妃传》
哲宗
泰陵(哲宗)亲政,时事鼎新。首 逐吕正愍(大防)、 苏文定(辙), 明年改元绍圣。 ——《挥麈录》后录卷一
(989-1052年), 字希文, 苏 州吴县 (今属江苏)人, 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 为官有政绩, 素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而乐”为志向。范仲淹在杜衍、 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支持 下, 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向 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 的奏疏,提出改革。
新政的纲领与目标
北宋中期的改革运动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宋祁《景文集》卷二六《上三冗三费疏》: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 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尼道士 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何谓三费?一曰道场斋醮无日不有,……二曰京师寺观或多设徒 卒或增置官司,衣粮所给三倍他处,……三曰使相节度不隶藩要,贪 取公用,全济私家。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 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 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 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 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新法部分地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
农田水利法: 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
工程万处; 方田均税法 :使登记在国家版籍上的土地达到 4.6亿亩, 比治平年间增加2000多万亩; 募役法、青苗法: 直至南宋仍在时断时续地实行。
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 “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学校、 科举、铨试等方面, 变法的影响 都长期存留着。
我国家革五季之乱,富有四海垂 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 下,民困于外,敌人骄盛,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救其末, 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 宗之烈,采其可行者条奏,愿陛下顺 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 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 《答 手诏条陈十事》
3、王安石与“熙宁新法”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登 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 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熙宁二年 (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 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 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 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
“三不足”论 : 天变不足 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变法的指导思想
嘉祐四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 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天下之财利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宋史· 王安石传》: 宋神宗:“卿所施设以何先?” 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十事: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 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 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 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 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集中于吏治与财政两类问题
范文正公 政府奏议
改革磨勘法;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 慎选地方长官,设按察官;省并县邑, 精简役人; 重视农桑,修饬武备。
冗费
太宗至 岁入22,245,800 道末 缗 真宗天 150,850,100缗 禧末 仁宗皇 126,251,964缗 祐元 英宗治 116,138,405缗 平二 岁出 余大半 126,775,200缗 余24, 074,900 缗 无余 120,343,174缗 不足15, 又非常支出11, 736,047 521,278缗 缗
“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 ——朱熹
• 太宗朝大臣姚坦曾为益王府属官 , 益王 “费数百万”造了一座假山 , 要姚坦观 赏,姚坦说:“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益王问其故 , 姚坦说 :“在田舍时 , 见州 县催租, 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 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 , 非血山而 何?”
王安石手迹
——王安石
积贫
“富国强兵”
积弱
以“富国”为目标者: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均输法、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以“强兵”为目标者: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以培育人材为目标者: 三舍法、《三经新义》、铨试 机构设置与用人原则的调整: 制置三司条例司、司农寺、检正中书公事 仓法(吏禄法)、祠禄法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 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 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 也。呜呼!„于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传家集》卷七五: 问:„„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 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 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 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 之议,不足听采。”„„愿闻所以辨之。
《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 王安石事迹(上)》: 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 事惟恐伤民,此即是畏天变。„„人言固有不足 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至于祖 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 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 宗何故屡自改变?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外部压力: 北部与西北边防的压力 •内部压力: “积贫积弱” 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军政废弛 农民起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士卒兵变:贝州小校王则利用弥勒教发动兵变。 国家财政危机:“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2、范伸淹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
宋 大 晟 钟
冗官
《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冗 官之费”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 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 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 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宗中 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 增长近一倍,由9000余增至 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 ——司马光 《传家集》卷六十《与王介甫书》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 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三《答司马谏议书》
• 自宋真宗制造了降天书和梦见圣祖 ( 即 所谓赵氏始祖)的神话后,他东临泰山封 禅,北上汾阴祭祀后土,南下亳州太清宫 祭老子。又在开封修建玉清昭应宫 ( 道 观 ), 用银 5000 两铸造玉皇像 , 金 5000 两铸造圣祖像 , 用金 5000 两造真宗像。 另外 , 郊祀费用也一年比一年多 , 宋真 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年 ), 岁支 600 万缗, 到宋仁宗皇祐年间 (1049-1053年) 就增加到1200万缗。
王安石是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 主义统治的立场上进行活动的,但 是他的活动的若干方面,体现了经 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某些意 愿。王安石是以杰出的爱国政治家 这样一个称号,同自己的名字联在 一起,铭刻在祖国的光辉历史。 漆侠《王安石变法》
“积贫积弱”
“积贫”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
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 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而仁宗景祐、明道,天灾流行, 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当 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 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 皆以财为虑矣。 ——(南宋)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