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小小说(千年演义)狐仙图
湖南省长沙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2024年11月(答案在最后)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为小说选择一个视角可能是你要做的最重要的决策之一。
但是,许多作者,甚至那些已有作品出版的作家,面对视角问题也经常一头雾水,一知半解。
掌握好视角是所有小说作者必备的技能,因为它跟冲突与悬念关系密切,是小说成功最需要的东西。
可供你选择的视角有两种: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
在第一人称的下面还有两个选项:现在时和过去时。
在第三人称的下面也有两个选项: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和无限的第三人称视角。
你或许会想:“怎么把第二人称给落下了呢?”是的,有的小说家确实用过第二人称视角。
我的建议是你不要跟风这样做。
假如你真的非要这样做,那么请记住这条建议:你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然后以第二人称视角开始创作。
这似乎是你拓展自己文学风格的好办法。
你知道这会减少你的作品出版的机会,而且大多数读者会发现这部小说是令人难以卒读的。
但是,你还是决心要把它统统弄明白,然后再用它创作,看看效果如何。
你希望自己有个好运气。
全知型视角又是怎么回事?顾名思义,它的意思是知道一切,所以全知型视角有时候也被称为“准上帝视角”。
叙事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任何时候都可以洞悉任何人物的心灵深处,或者叙事者可以腾空而起,然后像摄像机一样描述事态。
这种全知的口吻可以评论世间百态,比如他可以发出“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样的感慨;或者,作者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超然物外。
既然这个视野源于“上帝之眼”,作者可以灵活自如地把主观看法强加于人物,其主观程度可高可低。
如今,全知型叙事已经很少见了,可是对于某些风格的长篇小说,尤其是长篇史诗性小说来说,这个视角还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它允许作者向读者灌输大篇幅的背景信息。
但是,如果你不知节制地运用这个视角,那么你的小说就会变得拖沓冗长。
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

河南省2019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一、积累与运用(共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殷.勤∕踏.青咀嚼.∕咬文嚼.字风调.雨顺∕南腔北调.B.儒.雅∕懦.弱侍.奉∕恃.才傲物咄.咄逼人∕相形见绌.C.卡.片∕关卡.屏.障∕屏.气凝神置之度.外∕度.日如年D.譬.如∕偏僻.栅.栏∕姗.姗来迟前仆.后继∕赴.汤蹈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松驰慰藉天然气崭露头角记忆犹新B.馈赠涣散座谈会食不果腹源远流长C.精湛遨游俯卧撑谈笑风声通宵达旦D.彰显闲暇水笼头耳熟能详真知灼见3.古诗文默写(8分)(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白居易《观刈麦》)(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解释了自己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3)天南地北,别时容易见时难。
所以,困于战火的杜甫只能空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慨;归期不定的李商隐只能憧憬“,“(《夜雨寄北》)的幸福;兄弟分离的苏轼只能遥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祝愿。
4.名著阅读。
(任选一题作答)(1)下面是两部名著的插图,请任选一幅,简述与画面内容相关的故事情节。
(2)有人评价《西游记》“极幻之事中蕴含极真之理”。
请从下面两个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中任选一个,简述故事情节,并指出期中蕴含的“极真之理”。
①悟彻菩提真妙理②尸魔三戏唐三藏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4分)丁香花香得浓烈,桂花香得甜润,兰花香得清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花朵中有一种油细胞,里面藏着芳香油,①,所以香味也不同。
芳香油挥发的香味会吸引昆虫前来传授花粉。
颜色艳丽、花瓣大的花一般香味不浓,因为它们主要靠颜色来吸引昆虫;反之,②,因为它们主要靠花香来吸引昆虫。
6.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共8分)材料一:①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他事矣。
(《荀子》)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初中语文小小说(千年演义)俞大猷灭鬼扬威

俞大猷灭鬼扬威抗倭名将俞大猷少年时在福建泉州的清源山读书,那时俞大猷体弱胆小,经常受同伴的欺负,老师都看不过去了,有一天叫住他叹息说:“大猷,你缺少魄力,没有男子汉气概,今后怎能担当大任?”俞大猷被老师的话点醒,决定改变自己的形象。
清源山有一块儿巨石,又高又陡,很难攀登,为了磨炼自己的勇气,他每天早晚两次攀上巨石然后再跳下来。
老师劝阻他不要这样做,俞大猷却说:“大丈夫当怀大志,练就豪胆。
”虽然有同伴笑话他傻,他也摔伤过好几次,但他毫不气馁,仍然坚持锻炼。
当时,清源山附近连连闹鬼。
传说有一个大头鬼,头如斗大,身如细麻,样子非常吓人。
大头鬼常在天黑时出没于村边或街巷之中追吓行人,因此,到黄昏后便无人敢出门,清源山一带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气氛。
乡人商讨过也毫无良策,便在山中建了个小庙,备办供品敬奉大头鬼,祈求大头鬼不再害人,但大头鬼依然横行。
俞大猷不信邪,坚决要会会大头鬼。
一日夜里,俞大猷手提灯笼出门寻找大头鬼。
到了村边,突然有一个黑影挡住去路,俞大猷没停脚一直走上前去,举灯笼一照,只见一个斗大的头,头上披满乱发,两眼蓝光幽幽,血舌垂胸,獠牙雪白,如欲吃人。
俞大猷想:这必定是大头鬼了,果然名不虚传。
但他毫不畏惧。
此时,大头鬼竟然开口说话:“你这少年,见我怎敢不避?”俞大猷道:“你是见不得光的鬼魅,我乃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之人,为什么倒要避你?”大头鬼笑道:“你说的好像有道理,但是世上惧祸怕邪的人比比皆是,虽然有人也想壮壮胆跟我斗,但最终无不狼狈而逃,谅你也是此辈。
”说罢用那血红长舌来舐俞大猷。
俞大猷却丝毫不乱,用灯笼拦住舌头。
大头鬼张开血盆大口朝俞大猷扑来,俞大猷就势将灯笼塞进大头鬼口中。
一时灯笼引燃大头鬼的衣物,大头鬼大叫一声扑倒在地,滚来滚去灭火,原来大头鬼竟然是一个人伪装的,所谓的大头只不过是纸糊的。
俞大猷上前一阵猛踹,待火熄灭,叹道:“原来你只是弄虚作假而已。
想你这等没本事的‘鬼’却能吓退那么多人,真令人难以相信。
2024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学年成都市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检测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024.12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就文化而言,最有价值的往往是正在生成和正在消逝的部分。
对处于第三次文化裂变【注】中的乡村社会而言,正在生成的便是信息化、全球化及其所带来的种种新的文化观念、生产生活方式和美丽乡村。
而正在消逝的则是乡村社会数千年建构起来的宗族伦理、文化规则、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其存在的空间——传统村庄。
作家们敏感地意识到作为传统乡村社会实体的一些“村庄”,正在成为逐渐远去的文化背影。
这与大批农村劳动力进城和城镇化建设密切相关。
由此,作为亲密关系存在空间和宗族伦理文化生成地的村庄正在解体。
正是由于村庄成为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新乡村叙事才集中爆发出了从未有过的书写“村庄”的热潮,如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阿来的机村、贾平凹的清风街、孙惠芬的上塘村、梁鸿的梁庄等。
作家们尽管风格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开始与自己心中的“村庄”做最后的告别,有的甚至直接将作品命名为《即将消失的村庄》(赵本夫)、《最后的村庄》(曹乃谦)。
这批书写村庄的作品,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留住村庄的情怀,并由此生发出文化“乡愁”主题,为正在消逝的村庄唱出深沉的挽歌。
这曲多声部的挽歌,唱出的是具有深远历史回音的“乡愁”主题。
这个时期的乡愁,既不同于鲁迅所说的“侨寓文学的作者”们“隐现着”的“乡愁”,也不同于余光中远离故土的“乡愁”。
鲁迅所说的那些“侨寓”北京的作家们对故土的“胸臆”,只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对故土的怀恋和想象,诸如“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事实上,也应包括沈从文之于湘西。
而其时的贵州、榆关、湘西都还是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延续着的乡村社会,他们“愁”的只是自己主观上的怀恋、想象和与他们生活的城市之间的文化反差。
所以说,那时的乡土文学与其说是在写乡土,不如说是在写作家自己的“胸臆”。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考语文试卷·原卷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识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
”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
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
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
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
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
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
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
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附答案 (1)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综合素质评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和运用(15分)请在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第1—3题每句1分;第4题(1)小题1分,(2)(3)小题每小题2分;第5—7题每题2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2. 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3. 窗如画框,窗外的山水是意境深远的水墨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如画框,窗内剪烛夜谈的情景是传神的小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夜雨寄北》)4.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动物在睡眠时,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
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
鹦鹉睡觉时①________把头藏在翅膀下面,②________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
除了猫和鹦鹉之外,马和狗等家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
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
③鸟类很少做梦,爬行动物也很少做梦,因为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惕,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家chù( ) 哺.( )乳(2)将“偶尔”“常常”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
(3)将③处画线的两个分句改写成一个整句。
(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5. 下列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医务工作者们小心翼翼地看护着他们,生怕他们再次受伤。
B. 看着老师嘶哑着嗓子为我们费力讲课的情景,大家都肃然起敬,无比感动。
C. 双胞胎本来外表就大相径庭,又穿上相同的服饰,让人更难分辨了。
D. 王伟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开始了他的教师生涯。
6.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改正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2019-2020学年奎文区实验初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奎文区实验初中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别姬,别姬刘雨昕①长达数年的抗战最终落幕。
②月悬中天,星垂平野。
满江城口,十里无人的城墙下有一道身影,那人在月光下暴露无遗,他站立不稳,倒在地上,激起满地烟尘。
浑黄的酒液夹杂着泥土沾染上皱巴的军服,使得李玉狼狈不堪,他面色微醺,蒙眬间似乎瞧见城楼上的红衣翻飞。
隐隐听见清越的女声自天边而来,叫人分不清梦境与真实。
“乌江旁美人泣红瓣点点染血泪,银锋一闪恨别离,生生世世再难相见,曰虞兮曰霸王”萦绕耳边,浸入骨髓的《霸王别姬》,来自遥远的三年前。
哪怕是后来兜兜转转,种种是非,几次出生入死,也是枉然。
她血溅满江城,引得城民暴动,给了李玉出逃的机会,那般决绝。
③如今战火停熄,日本佬儿被中国军民打回老家的消息传遍了华夏大地,本该是让人欣喜的事,而李玉心中凭空生出三分苦涩、七分凄凉。
这场胜利,流了太多的血泪,牺牲了太多的人。
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军官,和百姓们一样渴望太平安稳,好好活下去,吃饱穿暖便为最好。
④可李玉清楚地知道,别姬离去那日,她的眸子是凉的,无数大雨洗刷过的城墙下,还能闻到那股子腥甜。
当年李玉重伤,想通过地下党将情报送出城去,奈何行动暴露,日军封锁全城,大街小巷全是巡逻的日本兵,手上拿着刺刀,胸口挂着机枪,挨家挨户地搜。
官大的,坐着几个大铁皮摩托,“哄哄哄”压过马路牙子,搞得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⑤别姬将李玉藏在了红阁,化装成了白净小生,才逃过一劫。
中日战事吃紧,日方占着城,这持久战是打不得的,越拖伤亡越重胜算越小,他的情报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赶紧送回军方。
还不待他行动,鬼子已经急了,像赶鸭子似的把老百姓从大小家中赶出来。
李玉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不知所措。
⑥哪知转头便见别姬坐在凉椅上,小腿一踢一踢的,半张脸掩在手执的戏谱中,笑得两眼弯弯,发出的声音闷闷的。
“别急,我已经想好送你出城的法子,你暂且喝杯茶冷静冷静。
天津市和平区2024年中考四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和平区2024年中考四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与运用1.文化积累―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阿长与<山海经>》中,“我”讨厌阿长的絮叨和繁琐规矩,但她对“我”讲述“长毛”的故事让“我”也对她产生过空前的敬意。
B.《简・爱》中,简・爱正沉浸在筹备自己婚礼的喜悦中,梅森突然出现了,他揭露了一个让人震惊的秘密―丹特上校的妻子还活着!C.《水浒传》中,林冲不满王伦的做法,在宋江等人智激与协力下,一举杀死了王伦。
这一精彩的情节,突出了王伦的小肚鸡肠和宋江的老谋深算。
D.“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儒家的“仁”,道家的“无为而治”,兵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法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偶题朱熹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①终日面崔嵬②。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③来。
(注):①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
②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
③底处:何处。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发展低碳经济首当其冲....的是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协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狐仙图
米芾作画,除了山水“米家云烟”,很少画人物、草虫与花卉。可是,在汴京乡间,却只鳞
片羽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米芾曾画过若干幅《狐仙图》,且构图怪异,狐身人面,人面,
自然是桃花面了。对于这一传说,起初我有着极大的兴趣。曾遍查宋朝有关的正史、野史及
笔记,想印证一下这一传说的虚实。很遗憾,没有查到半点儿的踪迹。于是,我的兴趣就淡
了许多。
丁亥冬。宋朝的雪再次下白了一千年后的汴京城。黄昏,在白水巷雷婆婆小酒馆,我与
作家刘恪、青年雕塑家蠢疯正举杯小酌。窗外雪花飘落,一片,两片,三、四片,落过窗前
皆不见。
我们一边喝酒,一边漫无边际地闲扯,后来刘恪问我:“《宋朝故事》写到哪儿了?”
“正写《书法菩提》的米芾系列。”我回答,“眼下正为米芾画狐一事犯愁。”
刘恪沉默一会儿,又说:“写《宋朝故事》得多读读宋话本,最好再去民间走走,有很
多东西都隐藏在民间。”
蠢疯在一边插话:“《宋朝故事》结集时,我要给每一篇小说配上一幅雕塑插图!”
我举杯以示感谢。突然,我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我扭过头去。我心头一凛,
我看到一双幽邃如山涧潭水的眼睛。那是一位玄衣老人。
玄衣老人站起身,慢慢朝我走过来。他低声对我说:“我们到外面走一走吧。”
那是一种什么声音啊?沙哑又单薄,缥缈得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
我有些踌躇。说实话,我不仅不认识这位老人,而且无端地还有些怕他。玄衣老人附在
我耳边说道:“我想给你讲一个有关米芾的故事。”
这句话对我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于是,跟着玄衣老人,来到了雪景中。
玄衣老人给我讲了一个很遥远的故事。
宋英宗治平年间,米芾十六七岁,借住在汴京郊外姨母家里。他看中了这儿的清静,想
潜心修修四书五经,准备参加来年的科举考试。
姨母是寡妇,膝下只有一个女儿,豆蔻年华,生得肤若凝脂,貌若桃花。米芾刚来的时
候,她对米芾很好。她给米芾泡茶,给米芾掸去书桌上的灰尘。米芾看书看得累了,想作画
了,她就给米芾调颜料。米芾想写字了,她就研墨。
过了不久,米芾就发现了一件很奇怪的事。
姨母家后花园的门,总是锁着。来这么些天了,一次都没打开过。春天了,桃花、杏花、
梨花都赶趟儿凑热闹。可门这么一关,满园春色都给关得无踪影了。
米芾去找他的姨母,说想睡到花园的一间阁楼里去。
他的姨母脸色都变了:“那里住不得,每到春夏二季夜里都闹鬼!”
“什么鬼的仙的,我不怕!”
米芾在小阁楼里住下了。
这里真是个好地方。有鸟语,有花香,还有蜜蜂在花丛间穿梭。米芾的心都快醉了。
住了三个晚上,什么都没有碰到。
表妹打趣说:“恐怕是个女鬼,怕和你打照面。”
第四天晚上。米芾读了一会儿《论语》,想作画了。他在案子上铺好宣纸,然后研墨,
调颜料。他今天要临摹一遍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米芾画好了两棵树。这是两棵柳树,柳丝上已有点点绿意。米芾感到满意。他站在画前
端详一会儿,又饱蘸水墨,在宣纸上横笔一扫,又画出了一块坡石。这块石头画得更是水墨
淋漓,米芾几乎有些飘飘然了。
2
也就在这个时候,阁楼的窗棂“啪”给推开了。接着,一只小花狐狸跳上窗台,站在窗
棂上,睁圆了两只大眼睛,出神地看着那幅米芾临摹的《游春图》,神情之间似乎还带着几
分娇羞。
米芾下意识地朝小狐狸挥一下手,似乎想赶跑它。小狐狸没动。
小狐狸的目光移开了画幅,投到了米芾脸上。米芾心头一颤,觉得那双眼睛似曾相识。
小狐狸与米芾对视一会儿,用前爪洗了洗脸,跳下窗棂,沿着窗台往外走,走得很慢,
快下窗台的时候,它停下来,又回头望了一下米芾,这才消失在窗外的夜色中。
第二天,米芾把见到小狐狸一事给表妹说了。表妹没有吭声。站在一旁的厨子却搭话道:
“呵,原来是这家伙在捣鬼呀!”他又对米芾说:“米公子,口福来了。”
这天晚上,米芾在小阁楼里又临摹了一遍展子虔的《游春图》。他一边临,一边往窗户
上瞅。他在等那只小狐狸。树画完了。坡石画完了。那只小花狐狸没有出现。
不久,米芾听到了一阵令人断肠的尖叫声,悲凄而绝望。
早饭时,厨子端来一碗红烧肉。
米芾尝一口,味道怪怪的,以前没有吃过这样的肉。他问厨子:“这是什么肉?”
厨子笑笑:“狐狸肉啊,昨天夜里我用狐狸夹子把那只小狐狸给夹住了。”
还没有听厨子说完,米芾就捂着嘴冲出了屋子,他跑到墙根下,狠狠地呕吐起来。
过了一天,米芾就搬到城里去了。
米芾走后,厨子像变了一个人,碰见熟人从城里来,他都会问:“米公子近来如何?”
他听说,以后每年的清明节,米芾都要给那只狐狸画一幅画,然后拿到郊外去焚烧掉。
故事讲到这里,玄衣老人叹了口气,说:“你猜到了吧,我就是那个厨子的后人。这个
故事我们祖辈相传,到我这儿已九代了。”临别,老人莫名地一笑:“我知道你在写《宋朝
故事》,早在背后打听你了,不想在这儿碰见你,缘分!今日一吐胸中块垒,身后再无牵无
挂了。”说完,老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送走老人,我很激动,多日来从书本里苦苦觅不得的答案却在这小巷子里偶然给得到了。
我不由慨叹道:“历史上还有多少谜底隐藏在这狭窄的小巷之中啊!”刘恪之言信然。
我重回到雷婆婆酒馆,见蠢疯已醉倒在桌上,刘恪坐在他的身边,借着昏黄的灯光在专
注地看一片报纸。他抬头见我回来,不高兴地问:“你跑到哪里去了?”
我很惊奇,说:“我跟一个陌生老人出去说了几句话,你是知道的呀?”
刘恪奇怪地看着我,满脸茫然。
选自《小小说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