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十里红妆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羊脂玉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羊脂玉

羊脂玉送给小外孙的生日礼物,被女儿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瞧这一马车好吃好玩的东西,都是海爷左挑右选一件件地装上去的,吃的有:合意饼、椰子盏、鸳鸯卷、鞭蓉膏、虎皮花生、奶白葡萄……玩的有:九连环、七巧板、华容道、鲁班锁、四喜人、五彩风筝……还有那些上等的布料,没个三年五年的,能用完?早先海爷给女儿选嫁妆,都没这么仔细过!哪想,女儿一眼没瞧,全给退回来了。

海爷坐在府前的台阶上,盯着车上的东西,两眼发直,一声不吭。

“天凉,风大。

”大奶奶提醒了海爷两声,海爷没吱声,半晌,回头问大奶奶:“闺女会不会是在怨咱呢?”海爷一辈子站得直,行得正,自认为没有对不起的人,可提起女儿,海爷眼里的光,顿时短了半截。

女儿小时候,海爷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五湖四海地跑,等女儿十三岁了,按习俗,“女子十三上绣楼”,十三岁关在高高的绣楼上面,直至出嫁,才能从绣楼里下来。

女儿与他甚少言语,几乎没有过笑脸。

海爷也盘算过,这些年,他和女儿说的话,添舀子水,攒一块儿,都装不满一盆。

大奶奶知道海爷想女儿,想他还没照过面的小外孙。

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算是皇帝的女儿,没由头,父母也不能说见就见哪。

想到这儿,大奶奶心里头突然跳出个主意来,她悄声告诉海爷:“刚才女儿捎来话,想让我送点孩子平常用的消食和伤寒的药。

我如果干脆回她说药不能送,听起来不妥,我让她自个儿带孩子来拿。

你看行不?”海爷起身,点了点头,回头补了一句:“还是我们去接吧!”走两步,又补了一句:“用我的车。

”为了迎接这娘儿俩,几天里,府里上上下下,忙活得如同皇妃省亲,连十里老街的小商小贩都知道了!每天,故意停在海府门前,吆喝着那些好吃的好玩的,闹得跟庙会似的,府里上至太太少爷,下到婆婆丫鬟,也都准备了一些稀罕的东西给小孩子,还故意摆给海爷看,争着讨海爷的欢心。

海爷自个儿呢,准备了一个羊脂白玉做的菩萨坠子。

拇指大点玩意儿,价值据说能在老街繁华地儿买套像样的宅子,连海爷的亲孙子都没见过。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晕染女儿香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晕染女儿香

晕染女儿香刘妃生得光艳风流,天资聪颖,独得宋徽宗宠爱。

她听说大理出产一种“晕染女儿香”的扎染布料,制成成衣后,肌肤生香,便求徽宗下令向大理征讨。

徽宗经不得美人的软磨硬泡,派画师韩少川到大理宣读圣旨,并协助设计花样。

韩少川到了大理,受到皇帝段和誉的盛情款待,但对制作“晕染女儿香”一事却绝口不提。

这日,韩少川从使馆出来,看到接待过自己的张织造,鬼鬼祟祟地往周庄方向溜。

韩少川心里一动,周庄可是扎染之乡啊,看他神神秘秘的样子,一定有蹊跷。

走过周庄,张织造并未停留,径直向周庄附近的玉带峰跑去。

韩少川心里疑虑加剧,也快步跟去。

跟了约莫半里路的光景,半山现出一座精致小巧的木楼,张织造在屋后闪了几闪,消失在茂密的树丛中。

韩少川正自惊疑,但见木楼门一阵晌动,从屋里走出来一个姿容绝丽的白衣少女,看着韩少川隐身处,冷声喝道:“何方鼠辈在此偷窥?”韩少川知道暴露了行迹,红着脸站起来,抱拳赔礼道:“在下韩少川,是个画师,误入贵地,还请姑娘见谅!”“画师?”白衣女子眼里闪过一丝惊喜,“既是有缘,还请寒舍一叙,我正有事请教!”韩少川进屋后,打量着屋内的摆设,临窗檀香木桌上摆着文房四宝,正中放着一张工笔白描的画卷,后墙东首挂着红色的纱缦,中间绾着五色丝绦,西首是一个有许多暗格的长柜。

少女说她叫云烟,母亲是杭州人氏,随夫来到大理后水土不服,得了寒湿之症,生下云烟后便卧床不起。

听人说,扎染有祛毒除湿的功效,便将扎染布裁了,做成服饰,贴身穿着,寒湿之症果然好了。

不过旧疾去了,又添新病,母亲早晚咳嗽不止,大夫说是对扎染味道过敏。

云烟经过多次摸索、实验,制成了“晕染女儿香”,解了母亲的咳嗽之症。

韩少川心头暗喜,原来云烟竟是制作“晕染女儿香”的高人,他走近桌前一看,桌上有一款题为苏堤春晓的画卷,湖面上泊着一艘小船,船上临风而立着一个素衫薄衣的绝色少女,远处青山如黛,柳色含烟,仿如身临其境,不由大赞道:“姑娘果然画技了得,西湖十景,姑娘既得其一,余下的由在下完成可好?”云烟微微笑道,“正有此意,如此有劳了!”云烟拽了下纱缦旁的丝绦,不大一会,进来一个侍女,云烟把桌上的画递给她,对她低语了几句,侍女接过画转身走了。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打铁客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打铁客

打铁客邻近武南的鹞婆寨围龙屋,黑漆漆的瓦片上铺落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屋脊间的杂草在寒风中摇曳。

星月隐没了,天色渐渐地明亮起来。

围龙屋外的晒谷坪上,有人生起了炉火。

随着鼓风箱的拉杆进进退退,火光忽明忽暗。

哦,是打铁客。

“叮当嘀哒,火屎黏席。

”打铁客是一群走村串户凭手艺卖力气的人。

他们是师徒俩,汀江边大沽滩黄泥角人。

昨晡下昼,他们肩挑家伙什来到了这里。

当师傅的,带着徒弟,头顶破铁锅,绕着寨子,吆喝道:“补锅头哎,补锅头。

”风箱、锤钳坩锅、废铁等物是他们翻山越岭挑来的,木炭现买,火炉则挖泥搭做。

常来此地,他们知道哪些田墩的泥骨好用。

除了补锅,他们修补或制作犁、耙、锄、镐、锹、镰等农具以及刀、斧、担钩、门环、铁钉、门插等生活用具,还制作牛鼻环。

转了一圈,晒谷坪上就堆积了好些需要修补的铁器物件。

师徒俩不急于干活,担心会惊扰村民。

他们借宿于围龙屋旁的一间空房子里,早早地出外砌炉生火熔铁。

敲敲打打的声响从上午持续到日头偏西,各类铁器修补齐全了,送回各家,清扫好晒谷坪,他们收拾担子,准备转到下一个村场。

一口铁锅孤零零地摆放在晒谷坪上。

也好,用石块架起铁锅,倒入一桶水,滴水不漏。

这手艺,没话说。

谁的铁锅呢?老雕根的。

老雕根是绰号。

这是一个打流的后生,游手好闲,脚跟上安灶头。

昨天,师徒俩刚安顿下来,老雕根就顶来了这口铁锅,手提半畚箕薯芋头。

打铁客熟知这口铁锅,修补过两次,裂痕四散。

看来,都是石头砸的。

这次,又是老样子。

谁和这口铁锅有仇呢?打铁客笑笑,收下了。

日头快落山了,不等啦。

“老雕根,你不要躲,躲得了!愿赌服输。

”斜刺里闯出一条大汉,黑铁塔似的,指着围龙屋高声叫骂。

围龙屋陆陆续续走出了一些青壮。

其中一个说:“老雕根不在家。

俺们也多日不见他了。

”大汉说:“鬼才信!他欠俺一头牛。

”那人说:“老雕根单只哥,打流仔,祖屋倒是有一间半间。

俺可以指给你,叫人来拆啊。

你试试看。

”大汉打量了他们一眼,咬牙,跺脚,转身要走。

就在这时,他瞄上了那口铁锅。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大青衣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大青衣

大青衣原本宁静的村庄突然热闹了,乡亲们雀跃着欢呼着,争相奔走相告:今晚李大户家请柳月如来唱戏。

说起柳月如,在当地可谓声名赫赫,她是县剧团的名角,能够听她唱戏,一睹她的风采,是许多人的梦想。

刚近黄昏,乡亲们潮水般拥向李大户家,青莲好奇地跟在人群后。

李大户家院子里,灯火辉煌,高高的戏台前挤满了乌泱泱的人群,他们昂着头,瞪着眼,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柳月如出场。

青莲猫起身子,使劲朝前钻,像一尾滑溜的小鱼儿,钻到了人群最前面。

锣鼓铿锵,乐声四起,柳月如一袭飘逸的青衫长裙,款款从幕布后走出来,身姿婀娜,莲步轻移,宛如踩在云端的仙女。

喧闹的人群瞬间寂静。

柳月如眼波流转,一跷兰花指,一抖水袖,行云流水,灵动自如。

柳月如轻启朱唇,黄鹂一样清脆婉转的声音脱口而出。

人们看呆了,听痴了,像木头人立在当地。

青莲尚小,看不懂剧情,听不懂戏文,可柳月如仿佛带着一股子魔力,深深诱惑着青莲,让青莲的目光无法从她身上移走,她哭,青莲跟着哭,她笑,青莲也笑。

戏散,柳月如谢幕退下,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去。

青莲不走,她悄悄来到后台。

柳月如对镜卸妆,从镜子里看到了身后的青莲。

小丫头,怎么还不回家?青莲紧盯柳月如,紧闭双唇不语。

柳月如回头,上上下下打量着青莲,见青莲面容清秀,身形纤细,眼神里有股子坚毅倔强劲儿,说,真是个唱青衣的好坯子。

可柳月如说什么,青莲就是不说话。

最后,柳月如问,愿意跟我学戏吗?青莲终于开口,愿意,我要唱戏,像你一样。

青莲跟着柳月如学戏,大家都说青莲家祖坟冒青烟了,要知道,柳月如不轻易收徒的。

柳月如对青莲很严,唱念做打,手把手教青莲,青莲学得稍有不佳,必然受罚。

名师出高徒,十年勤学苦练,青莲成了剧团最出色的青衣,她扮相清丽端庄,音色清澈圆润,表演细腻庄重,秦香莲、白素贞、王宝钏,所有青衣角色被她演绎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也不知从何时起,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了。

台上,青莲卖力表演,台下,观众寥寥无几。

青莲从最初的失落、失望演变为绝望。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张果老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张果老

张果老好好的一套老东西失去一件,不成套了,这不成套的东西叫作失群。

失群原本是令人惋惜又没辙的事,失群东西的价钱本应大打折扣,到了天津卫的古玩行反倒能拿它。

怎么?不信?今儿天好,索七来到估衣街,逛一逛他最欢喜的宜宝轩古玩店。

运气不错,隔着临街的玻璃窗,他一眼就瞧见里边木架立着一排五彩瓷人。

索七玩瓷器绝对到家,那一排瓷人在他眼前一过,立时看出是嘉庆官窑五彩八仙人。

进门就径直朝这东西奔去,走近一看果然极好,色气正,包浆好,人物有姿有态,神情各异,个头又大,个个近一尺高,最难得的是没一点儿残缺。

瓷人最易伤残的是手指,这几个瓷人没一根手指断尖。

那股子富丽劲儿、沉静劲儿、滋润劲儿、讲究劲儿,就甭提了,大开门的嘉庆官窑!可是再盯一眼,问题就出来了。

八仙人是八位,这怎么是六位?他细看一下,这儿站着的是汉钟离、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还缺着吹笛子的韩湘子和倒骑驴的张果老啊。

没等他找老板问,只听一个声音响在耳边:“您别看东西失群,价钱也失群了呢。

”再瞧,掌柜辛居仁笑嘻嘻地站在他身边。

辛掌柜个子矮,嘴唇上边长几根花白的鼠须,仰头对他笑着脸说:“这套嘉庆官窑八仙要是整套的,品相这么好,还不得八根条子,一根条子一个人儿,现在您只出半价──”他用手比画个“四”。

笑着说:“一半价!您就抱走了。

这点儿钱您到哪买去?实话告您,您索七爷走运了,人家等着用钱!”古董是死的,卖古董的能把它说活了。

“这是谁家的东西?”索七问。

“瞧您问的,干我们这行能说东西是谁的吗?不过这家可不一般,天津卫无人不知,只是我不能连名带姓地告诉给您。

再说,东西这么好,您管它是谁家的干吗?”索七爷再仔细看看这六个瓷人,真是没挑儿:瓷人是手工活儿,每个瓷人都捏得好,画得好,烧得好,太难得!可要是整套齐全,花十根条子他也会狠下心来买。

现在失了群,差大事了。

辛掌柜好赛明白他想的是嘛,对他说:“嘉庆成套的东西哪有不失群的?您要摆在家里,别像我这样全都摆出来,您可以单摆一两个。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十里红妆

初中语文小小说(往事如烟)十里红妆

十里红妆沈娘给儿子娶亲时,沈家那宝贝儿子沈维,正在江宁学堂读书。

沈娘派人接他回来,给他穿上长衫大褂,戴上插有雁翎的紫红色礼帽,去迎娶盐区吴三才家的小闺女吴梦瑶时,沈娘在盐区最豪华的望海楼大饭店,摆了一天一夜的流水席。

沈娘守寡20年。

她为儿子所办的那场婚宴,盛世空前。

而同是盐区大户的吴家,为攀上沈维那样一位有学识的乘龙快婿,送上了十里红妆。

梦瑶出嫁当天,送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浩浩荡荡,抬的抬、扛的扛,金龙起舞一般,蜿蜒数里。

所陪送的嫁妆,大至床桌器具、箱笼被褥,小到脚桶果盒、鸟笼埕罐,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婚后,沈维曾一度缠绵于新婚燕尔,犹犹豫豫地不想回校读书。

那时间,日本人已经占据了东三省。

国内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去了。

而沈维偏偏在这个时候,迎娶了他的娇妻吴梦瑶。

关键的时候,还是梦瑶的一句话,激发了沈维的一腔爱国之情。

梦瑶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沈维脸红脑热了一番后,拳头一握,夸赞夫人道:“说得好!国难当头之时,我身为血性男儿,岂能缠绵于娘子的被窝里。

”随后,沈维别离了娇妻、老母。

可,谁能料到,沈维这一去,四年没了音信。

其间,沈娘一直认为他的儿子在江宁学堂读书。

直到有一天,一个跑江宁的盐贩子告诉沈娘,说她的儿子跟着孙传芳的队伍打仗去了。

沈娘为此一惊!但是,沈娘并不相信这是真的。

沈娘跟儿媳梦瑶说,别听他们胡说,咱们家的沈维就在江宁读书,他那么一个文弱书生,怎么会去扛枪打仗呢。

可梦瑶告诉娘,江宁学堂早已停办了。

也就是说,那个盐贩子所说的话是真的。

当下,沈娘差点晕过去。

她想不明白,他那白面书生的儿子,怎么会去当兵打仗。

这以后,沈娘便关注起各地战况。

忽一日,沈娘的儿子穿着一身将校呢,带着一个“军花”来到盐区。

沈娘这才知道,儿子在外面又娶了一个女人。

她叫杨采西,是沈维陆军大学的同学。

原来,沈维从江宁学堂弃笔从戎以后,投身到陆军大学研读军事。

其间,与这位杨小姐产生了爱情。

眼下,杨小姐已怀有身孕。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梅花引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梅花引

梅花引滨州人爱听曲。

滨州人最爱听梅娘弹的梅花引。

梅娘人长得凤眉星目,明眸皓齿,举手投足间有一股富贵之气。

据说梅娘生在京城大户人家,后得罪权贵,家道败落,流落滨州。

梅娘弹曲只在滨州酒楼弹。

起初,梅娘只是给食客弹曲助兴,食客高兴了打赏一些,不高兴了,分文不给,梅娘也不气恼,抱着她的琵琶,依然很卖力地弹完。

梅娘弹曲只弹梅花引。

碰到食客点其他的曲子,梅娘欠欠身,调一下弦,弹出的还是梅花引。

久了,人们便叫她梅娘,梅娘笑笑,应了。

这年,时逢大旱,地面一夜之间蜘蛛网似的裂开,饿殍遍野。

梅娘舔着干裂的嘴唇,没日没夜一遍遍地弹着梅花引,琴声如歌如泣,听得人辛酸。

弹到七七四十九天头上,梅娘昏倒在地,双手僵直,鲜血淋淋。

说来也怪,那晚狂风大作,黑云压城,天像撕开了口子似的,大雨倾盆而下,瞬间缓解了旱情,百姓欢呼雀跃,赶紧补种了庄稼,树木返青,大地葱翠。

滨州人认为是梅娘感动了苍天,才降甘霖,纷纷拿出吃食探望梅娘,媚娘眼圈红红的,婉拒了。

半个月后,梅娘重新坐在了滨州酒楼。

滨州人像迎接英雄似的围着梅娘,梅娘款款一笑,深施一礼,十指轻划,琴声叮咚响起。

按、泛、吟、揉、摆,绞弦、并弦,动作优美,技巧娴熟,琴声似清泉,甘洌、清凉;似鲜花,浓郁、芬芳;似大海,深邃、宁静;似蓝天,高远,悠长……灌满了酒楼每一个角落。

看客时而激动,豪情澎湃;时而深沉,恬静安详;时而快乐,毛孔熨帖;时而痛苦,泪洒衣裳……看客痴了、呆了,及至琴声停下了好久,掌声才爆豆般哗啦啦响起。

梅娘声名鹊起,酒楼人满为患,酒楼王老板专门给梅娘搭了一个台子,姑奶奶似的伺候得十分周到。

当然,为梅娘提亲的媒婆踏破了梅娘家门槛,可无论官府公子还是富商大户,彩礼咋提来的,原封不动地咋提走,梅娘没有一个答应的。

滨州西南十里有一个籁家庄,庄主有个三公子,头上长满了疮,平日里游手好闲,吃喝嫖赌,人称“三癞子”。

那天,三癞子进城,在滨州酒楼吃饭,听了一回梅娘的梅花引,从此念念不忘,癞疾一样长在了酒楼,仗着有钱有势,竟想把梅娘霸为己有。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醒石

初中语文 小小说(往事如烟)醒石

醒石浥州城郊有一条河,随着山势蜿蜒而下,水流湍急。

河的拐弯处有一山地,虽处荒野却是块风水宝地,主人是城中大户黄员外。

因连年战乱,常有水流尸从河上游往下漂,有战死的将士,也有贫病而死的灾民。

城郊一带阴气日盛,夜里人们常被瘆人的响动惊醒。

有人说听见了沉闷的马蹄声,有人说是惨烈的哀号,也有人说夹着女子凄凉的呜咽……一时间人心惶惶,每至掌灯时分,城里关门闭户,一片死寂。

连日来黄员外眉头紧锁,闷闷不乐,生怕阴气冲了自家那块宝地的风水,便请来慈航寺的净慎方丈前来做法。

黄员外乐善好施,颇有佛缘,与净慎方丈素来交好。

做完法事,净慎方丈略作沉吟,提出了一个让黄员外如坐针毡的请求。

净慎方丈想出资买下他的山地,建成义冢,用来安葬沿河漂流的无主尸骨。

这块山地黄员外视若珍宝,指望着自己百年后能栖身于此,福荫子孙,世代繁荣。

此时闻言便觉心如锤击,不由得支支吾吾,神情闪烁。

净慎方丈看在眼里,淡淡一笑,说道:“员外一向慈悲为怀,倘能成全老衲,让孤魂野鬼有了栖身之所,还浥州百姓以安乐清明,实乃功德无量啊。

”这时庭院里响起清脆的笑声,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儿正在追着小猫玩,这是黄员外的小公子。

黄员外连生四女,不惑之年才喜得一子,这小公子就是他的命根子。

他的神情立马笃定起来,为了儿子,为了黄家子子孙孙的富贵,断不能将风水宝地拱手让出。

净慎方丈微微抬眼,一切了然于心。

“此地在员外手中,必有坎坷,此乃天数,员外须博施济众,方能家道兴旺,荫庇子孙。

老朽言尽于此,员外三思。

”黄员外此时心如火燎,哪里还能体会净慎方丈的语重心长。

净慎方丈遂告辞而去。

转眼过去半年,净慎方丈虽旁敲侧击,多方引导,黄员外再无半点回应。

净慎方丈只好不时带着弟子们“巡河”,将沿河的无主尸骨收入陶瓮,再做打算。

忽有一日,寺里的小沙弥飞奔而来,说是师兄们在“巡河”时救起一落水的孩童,请师父速去搭救。

净慎方丈赶到时,见黄员外夫妇在河边捶胸顿足,几近癫狂。

落水的竟是他家的小公子。

原来,府里一个不懂事的仆人带着小公子到城郊放风筝,小公子溜到河边洗手,看到一具龇牙咧嘴的水流尸从眼前漂过,吓得脚下一滑,落入水中,幸好被“巡河”的僧人救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里红妆
沈娘给儿子娶亲时,沈家那宝贝儿子沈维,正在江宁学堂读书。

沈娘派人接他回来,给他穿上长衫大褂,戴上插有雁翎的紫红色礼帽,去迎娶盐区吴三才家的小闺女吴梦瑶时,沈娘在盐区最豪华的望海楼大饭店,摆了一天一夜的流水席。

沈娘守寡20年。

她为儿子所办的那场婚宴,盛世空前。

而同是盐区大户的吴家,为攀上沈维那样一位有学识的乘龙快婿,送上了十里红妆。

梦瑶出嫁当天,送亲的队伍,吹吹打打,浩浩荡荡,抬的抬、扛的扛,金龙起舞一般,蜿蜒数里。

所陪送的嫁妆,大至床桌器具、箱笼被褥,小到脚桶果盒、鸟笼埕罐,应有尽有,一应俱全。

婚后,沈维曾一度缠绵于新婚燕尔,犹犹豫豫地不想回校读书。

那时间,日本人已经占据了东三省。

国内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去了。

而沈维偏偏在这个时候,迎娶了他的娇妻吴梦瑶。

关键的时候,还是梦瑶的一句话,激发了沈维的一腔爱国之情。

梦瑶说:“好男儿,志在四方!”
沈维脸红脑热了一番后,拳头一握,夸赞夫人道:“说得好!国难当头之时,我身为血性男儿,岂能缠绵于娘子的被窝里。

”随后,沈维别离了娇妻、老母。

可,谁能料到,沈维这一去,四年没了音信。

其间,沈娘一直认为他的儿子在江宁学堂读书。

直到有一天,一个跑江宁的盐贩子告诉沈娘,说她的儿子跟着孙传芳的队伍打仗去了。

沈娘为此一惊!但是,沈娘并不相信这是真的。

沈娘跟儿媳梦瑶说,别听他们胡说,咱们家的沈维就在江宁读书,他那么一个文弱书生,怎么会去扛枪打仗呢。

可梦瑶告诉娘,江宁学堂早已停办了。

也就是说,那个盐贩子所说的话是真的。

当下,沈娘差点晕过去。

她想不明白,他那白面书生的儿子,怎么会去当兵打仗。

这以后,沈娘便关注起各地战况。

忽一日,沈娘的儿子穿着一身将校呢,带着一个“军花”来到盐区。

沈娘这才知道,儿子在外面又娶了一个女人。

她叫杨采西,是沈维陆军大学的同学。

原来,沈维从江宁学堂弃笔从戎以后,投身到陆军大学研读军事。

其间,与这位杨小姐产生了爱情。

眼下,杨小姐已怀有身孕。

此番,沈维带她回乡,一是拜见高堂,再就是生育腹中的孩子。

没想到沈娘闭门不见,她不准儿子及那个身怀六甲的儿媳进门,并派丫鬟传出话去,说她们沈家,要的是媳妇,不要军人。

杨小姐当即脱下军装,与沈维并肩跪在沈宅的大门外,恳求沈娘认领她这个儿媳妇。

随后,跟随沈维而来的几十号卫兵,全都陪他们的长官及长官的太太一同跪下了。

沈家丫鬟站在阁楼上观望,看到院门外跪成黄压压一片,赶忙回去禀报。

梦瑶得知外面的场景,告诉丫鬟:“快去告诉俺娘。


显然,在这个家里,一切还是沈娘说了算。

沈娘态度坚决,让儿子休掉那个身着“黄皮”的妖精。

而此时,门外已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

他们中,大都是吴家那边派来探听动向的门客。

沈公子家有娇妻,可他外出几年,猛然间带回这么一个身怀六甲的娘们,吴家那边,当然要看沈家如何处置。

当时,社会已经维新,政府不提倡一夫多妻。

也就是说,此时,沈家若是接纳了那个娘们儿,他们吴家的梦瑶,就要面临被休掉的可能。

那样,吴家人当然不让。

而盼夫心切的梦瑶,眼见自己的夫君来到家门,而不能相亲相见!心中既苦涩又煎熬。

她守在西厢房内坐立不安,一会儿问丫鬟,门外的人是否还在那儿跪着;一会儿又问丫鬟,娘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得到的回答,没有一个是梦瑶所满意的。

如果说,起初沈娘不让儿子带着外来的媳妇进门,梦瑶还为之庆幸。

而此时,夫君在门外已经跪了整整三个时辰。

她不忍心那个令她昼思暮想的人儿,再这么跪下去了,便指派丫鬟,去把院门打开!
当沈维挽着他的太太,在正堂见到抹泪的老母时,他再次“扑通”一声,给母亲大人跪下了,沈维想对娘说,他与现在的杨小姐是自由恋爱,但他又怕母亲不理解,沈维长跪在母亲面前,含着热泪说:“娘呀,都是儿子的错,让你老人家伤心了!”
沈娘轻叹一声,说:“傻儿子呀,你爹死后,我们孤儿寡母相守二十多年,盼的就是你娶妻生子的这一天,而今你给娘领来一个怀有身孕的媳妇,这是娘求之不得的喜事,你若有本事,娶上三房六妾,给娘生出一大群孙子、孙女,娘才高兴呢!”说话间,沈娘让人搀起眼前的杨小姐,要过她白皙细嫩的手,疼爱有加地摸了又摸,随之,沈娘的话题一转,说:“儿子眼下,为你而伤心的不是娘,而是你十里红妆娶进门来的媳妇,你去西厢房跪你媳妇吧!”
沈维听娘这么一说,当即去西厢房拜见吴梦瑶。

不料,此时的梦瑶,早已静静地悬在梁上。

这一来,吴家那边闹上了门。

他们砸门窗、推院墙,几度要把梦瑶的尸体抬到沈家的宗祠之上。

其间,若不是沈维带来的那支卫队维持秩序,还不知要闹成什么样子。

后期,有好事者出面调停,先是安慰吴家,人死不能复生;后又到沈家这边来做工作,让沈家的新媳妇杨采西改杨姓吴,顶替吴家死去的梦瑶身份。

以此,给吴家人心灵上一丝慰藉。

沈家的新媳妇杨采西,一一答应了。

至此,杨采西,改名吴采西。

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盐区沈、吴两家,虽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但,他们是儿女亲家。

近些年来,双边关系还越来越亲密。

选自《北方文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