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

合集下载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

《东周列国志》研究综述摘要: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明清时期、清末至1949年、1949年至今三个阶段。

不同的研究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研究向度和视域:明清时期,研究形式主要是序跋、笔记、评点一类,表现出较零散自发的状态;清末至1949年间,小说频繁出现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料编辑、专科目录及文学史小说史中,呈现一种较系统自觉的状态;1949年至今,相关研究逐渐多元化,呈现系统性、专题性的特点,在小说研究的角度上,取得了惊人的突破。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关于《东周列国志》的研究与其声名极不相称,亟待加强。

关键词:《东周列国志》;研究阶段;综述在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中,《东周列国志》具有突出的地位,它流传颇广,声名仅在《三国演义》之下。

但是,数百年来,关于此书的研究文字却只有寥寥几十篇论文和少数几部著作,与卷帙浩繁的《三国演义》研究成果难以相比。

本文试图对《东周列国志》的研究做一个总的梳理。

《东周列国志》按照其研究资料的多寡和探索的深浅程度,大致可分为明清、清末至1949年、1949年至今三个时期,每个时期各有其特点。

一、明清时期先驱性探索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史传小说理论发展还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理论体系,小说理论大都散存于各类小说的序跋、笔记和评点之中。

《东周列国志》的研究成果也未脱离这一共性。

这段时期的研究主要可见于小说序跋和随笔两处:《新列国志序》,由明代吴门可观道人小雅氏所作,通过对比《新列国志》和《列国志传》对史实处理的异同,赞《新列国志》:“本诸《左》、《史》,旁及诸书,考核甚详,搜罗极富……而大要不敢尽违其实。

”?譹?訛他也肯定了《新列国志》为“稗官之近正者”。

同时,他也提出历史演义小说具有普及知识、以古鉴今的“敷演不无增添,形容不无润色”的创作办法。

对《新列国志》的基本创作思想、创作原则都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

《新列国志序》可看作《东周列国志》目前研究资料中最早的研究文字。

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序》主要继承了可观道人的思想,并认为小说“条其得失而抉其隐微”之目的在于“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智愚忠佞贤奸记言行事之得失”。

追风筝的人 文献综述

追风筝的人 文献综述

追风筝的人文献综述《追风筝的人》是由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著,该小说一面世即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长达80余周。

《出版商周刊》为此小说评论:“巧妙、惊人的情节交错,让这部小说值得瞩目,这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我们成年生活的极度贴近人性的故事。

单就书中的角色刻画来看,这部初试啼声之作就已值得一读。

从敏感、缺乏安全感的阿米尔到他具有多层次性格的父亲,直到阿米尔回到阿富汗之后才逐步揭露父亲的牺牲与丑闻,也才了解历史在美国和中东的分岔……这些内容缔造了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将这个过去不引人注意、在新千年却成为全球政治焦点的国家的文化呈现世人面前。

同时兼具时代感与高度文学质感,极为难能可贵”。

之后,该小说在文学界也开始引起关注。

研究现状:有不少学者对《追风筝的人》进行了文学解读,包括主题分析的,如《<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多元化解读》i总结该小说的三个主题:一是阿米尔对父爱的渴望之情和父亲对哈桑的疼爱和补偿之情的亲情主题;二是阿米尔内心的忏悔和救赎的主题;三是小说映射的阿富汗战乱的动荡的社会批评主题。

还有从近年来十分流行的一种解读方法——生态批评。

《<追风筝的人>的生态批评解读》ii把《追风筝的人》放入“生态批评”的理论下重新解读,文章写道《追》中作者把阿米尔小时候印象中幸福生活和环境天然的阿富汗和后来重回阿富汗后看到的触目惊心景象对比,呈现出一个失衡的自然生态;俄国和苏联轮番的战争侵略和塔利班的野蛮统治和教派、种族间的迫害和清洗使百般受伤的阿富汗处于一个病态的社会生态;把卡莫和阿塞夫和索拉博作为典型人物进行分析,揭示当时在阿富汗生活中的人民缺乏人性、充满暴戾、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是错位的精神生态。

也有部分学者研究意象方面,如《<追风筝的人>风筝意象解读》提到“追风筝的过程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赎罪的过程、精神境界升华的过程”iii,把“风筝”作为小说一个重要意象解读。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呼啸山庄》研究综述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作品很少, 只有一部小说和一些诗歌。

但她仅有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在100 多年来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 在过去十几年里更是引起了东西方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些研究和评论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来阐释《呼啸山庄》的各种意义:《呼啸山庄》主题阐释与比较;《呼啸山庄》的艺术魅力研究;《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 希斯克利夫形象研究;艾米莉·勃朗特与《呼啸山庄》。

关键词:《呼啸山庄》; 主题; 艺术魅力;比较一、《呼啸山庄》的主题阐释与比较《呼啸山庄》是世界性文学批评课题“勃朗特文学”中最受各国学者关注的作品之一。

自从1917 年《妇女杂志》上“泰西女小说家论略”一文首次把勃朗特姐妹介绍给中国读者至今,《呼啸山庄》一直受到各个年代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学者的盛情评论,逐渐成为中国西方文学批评中的一个热点。

[1]综观中国《呼啸山庄》批评史,百年间《呼啸山庄》批评思潮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以及基督教文化研究、叙事学等文艺批评理论和意象、人物、地名寓意研究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对《呼啸山庄》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无疑为有益的研究成果。

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单向地锁定文本中那些各种理论指向和需求的“趣味”元素,将文本割裂得支离破碎,故此诸多论断偶尔也不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上世纪50 年代后,阶级斗争思想所体现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给当时文学批评烙下深深的时代印记——阶级斗争无处不在。

在这样时代背景下,文学评论肯定了《呼啸山庄》文本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元素,正如1955 年《译文》刊载的一篇文章所说:“勃氏姐妹‘也许是无意中成了千百万不幸的和受压迫的人们的代表’。

”[2]艾米莉·勃朗特作为英国现实批判主义时代的伟大女性作家,肯定其文本中客观反映时代人类生活及精神面貌的方面是无可非议的文本时代共性特征。

然而,在阶级斗争为纲指导下的马克思文艺批评理论对《呼啸山庄》中的各种人物的阶级属性给予了定性,进而《呼啸山庄》便成了无产阶级复仇者希斯克利夫的阶级意识斗争。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

沈从文作品研究综述余杰《凤凰城里的“老先生”》说道:在湖南电视的一个专题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一幕触动我心弦的细节:一名到湘西凤凰城旅游的外地游客,刚刚走下小船,码头上就有几个小女孩热情地围上来。

这些十二三岁的湘妹子,拿着编好的一束束野花,七嘴八舌地说:“买一束花吧,去送给老先生。

”“老先生”是谁呢?乡亲们口中所说的“老先生”,原来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世界的大作家沈从文。

遭受半个多世纪冷遇、排斥乃至迫害的沈从文先生,在最近十几年来却日益绽放出灿烂的光彩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却借助文字获得了永生。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中国丝绸图案》《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学术专着。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一、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在蔡葵芬的《从庄子的生死哲学看沈从文作品中的生死观》中认为沈从文一方面以“生命”为“信仰”,同时在面对死亡时却表现出一种超脱和淡泊的情致。

在他笔下,死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情杀,有屠杀,有自杀,有他杀……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对砍头的描写,这种屠杀的场面大多来源于沈从文幼时的亲身经历,他家乡有个监狱经常处决犯人,小孩子常常去看,行刑完了,如若没人来收尸,小孩子常以戏弄尸体取乐,沈从文也常站在城头看杀人。

而后来他去当兵了,更是亲历了杀人如麻的残忍。

这在其《从文自传》、《黄昏》、《节日》等作品中都有体现,死亡现象在这个野蛮民族中得到大肆的渲染。

表面看来,沈从文对于“死亡”也习以为常了,他经常称死为“完事”,对死好像持有一种非常平和的状态。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2

对王小波《黄金时代》研究的文献综述内容摘要:在中国20世纪后期日益开放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是一束异样的星光,在夜空中划出一束夺目的光亮。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天空,作为一个“文坛外高手”,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手法,自由人文主义的思路在中国文学界是独树一帜的,其轻松快感的文本形式和深刻批判的文本内涵,是中国当代文学世纪之交的新亮点。

他的《黄金时代》是一部巨大的经典之作,目前我国有很多对王小波这一作品的研究颇多,我将从对它的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性内容、以及语言艺术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叛逆颠覆个性人物形象性描写黑色幽默文献综述《黄金时代》是王小波小说“时代三部曲”之一,是一部经典之作,在现当代文学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对《黄金时代》这部小说的研究有很多方面,我将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内容、写作特色”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一、对于《黄金时代》人物的研究,目前存在的观点较多是以下两个方面:(一)叛逆、颠覆个性的人物形象。

王二、陈清扬是作品塑造的两个叛逆的青年形象,研究的观点指向他们的叛逆、颠覆的个性,因为作者以惊世骇俗的言行对抗社会,撕开人性虚伪的面纱。

作者通过对他们之间的对立和妥协写出了各自的心路历程,使人物各具神采,深刻地反映出生活的真实。

对于王二的形象,众多研究将其概括为:叛逆颠覆个性⑴、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首先王二的形象可在叶从容《两个叛逆者一台精彩戏》定义为:“一个彻底的特立独行的反叛者”⑴。

王二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但他却在浑浑噩噩的形势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审视着这个荒谬的时代,以真实对抗矫饰、以放浪不羁对抗所谓的革命行为。

让人在哭笑不得的同时,又不禁赞叹他的勇气和智慧。

生活逼迫、时代的不容促使他选择了抗争,既然不能证明自己的无辜,那么他就选择证明自己的不无辜。

王二对于遭遇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没有就此真正沉默,而是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这种荒谬的方式,其中最震惊的行动便是和陈清扬的爱情,常人眼中的搞破鞋。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_马艳艳

莫言小说研究综述_马艳艳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66XIANDAI YUWEN2006.06莫言,八十年代涉入文坛。

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在当时文坛刮起了一股旋风,引起了颇为广泛的瞩目。

其后,莫言一直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当然既有震撼人心的佳作,也有不尽如人意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评论界对其的关注。

从最初的惊异、惊叹乃至交口称赞(当然也有少数不和谐的声音)到后来的多层次开掘,评论界对莫言的研究日渐深入。

现将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对莫言艺术感觉的研究读莫言的作品,往往可以感受到一种自由,心灵、感觉和生命的自由。

这种奇异的独特的艺术感觉强烈地触动着人们的每一根神经。

因而,很多研究者将视点投向莫言的艺术感觉。

张志忠《论莫言的艺术感觉》⑴、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⑵等文都认为,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主要在于他有着奇特的艺术感觉,它能化熟识为陌生,化熟视无睹为拍案惊奇。

王慧在《莫言小说评点》⑶中说:“莫言大胆地以富有张力的感觉描写取代了对对象的描写刻画,以感觉的奇异超常取代了描画的逼真酷似,甚至以感觉的变异夸张来组织故事的文本形态。

”正如评论者所指出的,莫言的艺术感觉具有产生通感的能力,能够容纳荒诞事物并产生荒谬的感受,从而制造一种透明的幻觉、荒诞的真实、全方位全感知的艺术氛围。

以上的分析主要是把握了莫言艺术感觉的特点,阐明莫言在外部形态上所具有的特征,但还未能作深入底蕴的分析。

钟本康在《感觉的超越、意象的编织——莫言<罪过>的语言分析》⑷一文中认为,莫言的感觉世界是通过超常的变态的感觉建立起来的,具有超越阀限的、同幻觉杂糅的、心理变态下的感觉的特点。

研究已逐渐深入莫言小说的艺术内核和深层机制,来探讨其艺术感觉背后的支撑物。

当然,关于莫言小说的艺术感觉,评论界在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缺陷。

朱向前《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一文中曾明确指出:“他(指莫言)的艺术感觉固然颇为特异,但缺乏节制,任其泛滥,有时反而会淹没更为重要的东西,并且造成重复与冗长。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一个豪门大族的衰落,展现了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和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

多年来,《红楼梦》一直备受文学研究者和学者们的关注,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学术著作。

本文旨在对《红楼梦》的研究进行综述,概述其中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

其次,对《红楼梦》的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也是该作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红楼梦》的结构复杂且庞大,包含世情、人情、情操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学者们通过对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其中的规律和美妙之处。

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学者们对这段爱情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解读,使之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和争议的话题。

第三,关于《红楼梦》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风格的研究也是该作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一、学者们通过对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叙事手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揭示了其中的艺术之美和独特之处。

例如,有学者对《红楼梦》中的对白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辞章百艳”和“情节多姿”等独特的见解。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增加了人们对《红楼梦》的欣赏和理解,也促进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和发展。

最后,关于《红楼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也是该作品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思想价值,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对《红楼梦》的评论和研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解读。

例如,《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观念,被视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的体现,对于当代女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还有学者从《红楼梦》中挖掘出丰富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提出其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古代文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研究涵盖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结构和人物形象、文学技巧和艺术风格以及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

家族小说的得与失——现当代家族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家族小说的得与失——现当代家族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双 事流变历程 , 清晰地整理出了家族小说的发展
期: 2 0 1 3 一O 1 —3 0
与失乐园母题 , 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 , 家族至上 观 念 与复仇 母题 。
介: 邵
敏( 1 9 9 0一 ) , 女, 安徽六安人 。研究方 向: 现当代 文学 。
1 05
安徽广 播 电视大学 学报 2 0 1 3年 第 2 期 莫 聿 的《 家 族 文 化 与 文学 叙 事 》 l l 7 ] 认 为当代“ 家 族” 小说 致力 于 由父权神话 的谱 系去追 究文 化共时 态 下人 的存在 景况 , 从 宗法 文 明的最深层 的基 因——~ 血缘化 情感 和家族 至 上 主义 中探 求 现 代 人焦 虑 的根 源, 在 对“ 乱 伦 禁 忌” 的叙 事 关 注 中揭 示 家 族 文 化 沦 变、 历 史 衰变 的趋 势 , 并 以鲜 明的女 性 主 义 创作 倾 向 反 映 了“ 女 性意识 ” 在“ 男 权 化” 文 明历 史 中的叛 逆 性
脉络 。许祖 华在 《 作 为 一种 小 说类 型 的家 族 小说 ( J z ) 》 中, 则对家族小说进行了溯源 , 并对家族小说 题材的特指性做 了详细的论述 。楚爱华在《 家族小说 的历史演进和现代品格》 [ 中认为 , 现代家族小说不
仅有 对古代 家族 小说 的继 承 , 而且从 时 间和进化 论 的

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 》 中, 把家族文化与家族文学
放置 在对 话式 语境 中 , 从 叙事 发生 学 的角度整 合 了这 两种 价值 关系 , 并发 掘 了一 系 列母 题 原 型 : 家 园 皈依 意识 与追 寻母题 , 男 权 制 文 明 与 审父 母题 , 重返 母 体
充; 叶 永胜 的《 家族 叙 事 流 变研 究~ … 中国文 学 寅 变 个案 考察 》 _ _ 3 ] 从 叙事 学 角度考 察 了 中国古 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当代历史小说研究论文综述
现当代新历史小说这一创作思潮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文坛后,被某些
人称为 "1989 年——1992年这段时期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 ”形成一种
令人瞩目的小说创作趋向 ,并出现了一大批被广为关注的作品,如《白鹿原》、
《丰乳肥臀》、《夜泊秦淮》、《妻妾成群》等等。在阅读了几篇关于当代历史
小说的研究论文之后,我做了一些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概念

什么是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如何界定?刘人峰在《论新历史小说的审美取
向》中提出“新历史小说幵不是传统文学理论所觃定的狭义的历史题材小说,它
不以真实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作为构建历史故事的框架,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
动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新历史小说消解着数十年来形成的意识形态
结构论,从生命本体的角度切入历史,展现全新的历史生活。”陈国庆在《论新
历史小说叙事特点及其解构倾向》中说“他们‘把过去所谓的单数大写的历史,
分解成众多的复数的小写的历史;把那个非叙述、非再现的历史,拆解成了一个
个由叙述人讲述的故事’”。周欣荣在《浅析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消解》的提要
中写到“新历史小说主要从消解旧的历史观念出发,颠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英雄
主题,力图向人们展示在权力话语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遮蔽下的民间世界,以另
类的言说方式来结构自己的审美空间。”从他们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新历史小说
是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以作者本身为基点,把小说人物活动
的时空往前推到某种历史情境中进行创作,是“我”的写作,它向读者提供了不
同于“正史”另一种话语体系,幵取得巨大成就。
二、关于“新”
“新”是相对于旧而言,新历史小说的“新”体现在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
上。这种新,颜敏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意识的历史小说“其指涉的对
象是真实的历史世界”;“作家清醒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时间间距的差异;它们
描述的历史世界都必须重合意识形态话语所设定的先验意向性”。新历史小说“指
涉的对象是生活的世界,它们的历史世界是作家根据历史流传性而想象、虚构的
世界”;“历史与现实、记忆与当下的相互渗透幵不是一种历史叙述的禁忌”;
“新历史小说属于个人性记忆的‘写作历史’”。颜敏同时认为“新历史主义小
说”是“十年来新历史小说趋向中的一个高潮性的表现形态”,主要指1989年
一 1992年这段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张清华则认为:新历史小说“它们应当分为
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中心 ’与‘边缘 ' 的两个部分,其边缘部分是与‘ 旧
历史小说'相对立的‘新历史小说’,其中心部分则是与旧的历史方法和历史观
对立的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小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 “则主要指一批接
受西方新潮理论的新锐作家所写的“反映了一种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历史
观 ”的历史小说。与颜、张对新历史小说的肯定不同 ,圣宇认为:“对所谓‘新
历史小说 ’的命名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没有充分地考虑文学史上历史
小说的特定内涵;二是仅根据故事发生时间的相近而把艺术追求很少相同的一些
作品笼统地称为‘新历史小说’。”针对张清华对“新 ”、“旧 ”历史小说的
区别,刘圣宇指出:“实际上,当时革命题材是相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
实题材而提出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从来就没有被作为历史小说看待过,在小说
类别上,它只是一般的虚构小说。”由此可见,新历史小说的“新”就是体现在
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上,从小说的取材和创作视角登均不同于传统历史小说。
三、关于范围
由于新历史小说概念上的模糊性,将哪些作品归入新历史小说的版图,
哪类作品可以构成新历史小说的主体,也就显得十分含混。颜敏的界定比较宽泛,
他认为其主要作家是乔良、张炜、莫言、周梅森、洪峰、苏童、格非、叶兆言、
余华、刘震云、刘恒、方方、池莉、 李晓、杨争光、李锐、陈忠实等人的部分
创作。张清华则将范围界定在先锋小说乊内,认为“其中最典范的作家,从莫言
到苏室、格 非、叶兆言,再到方方、杨争光、北村甚至包括余华等 ”。把《红
高粱》系列小说、贾平凹的《烟》等四部“土匪系列”、池莉的《预谋杀人》、
杨争光的《赌徒》等等视为“匪行小说”,幵将乊归为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副
产品,将《白鹿原》、《丰乳肥臀》、《家族》以及《少年天子》、《曾国藩》、
《白门柳》视为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刘圣字也认为:“在研究新历史
小说的论文中,实际上只有很少部分把张炜、刘震云的小说看作新历史小说,被
称作新历史小说典范的,主要是苏童、格非、叶兆言创作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
的一些作品。”陈思和是最早提出新历史小说这一概念的批 评者乊一,他心目
中的新历史小说是指 “民国以来的非党史题材”的小说,是“打破以往写民国
以来历史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党史教材的立场”的小说。因而新历史小说所展现
的内容就被界定在 “民国以来的历史”,只是写作立场与“党史教材的立场”
相异,其作品主要即指:《红高粱》系列、《米》、《夜泊秦淮》等。崔振椿从
另一个角度对新历史小说的版图做了界定,他认为新历史小说可分为三种:一种
是以先锋派作家为主体的寓言化、心灵化的历史小说(如《迷舟》、《米》、《枣
树的故事》);一种是以新写实作家为主体的生存化、生态化的历史小说(如《温
故1942年》等);一种是以文化为底色、追求文化意蕴的现实主义作家为主体的
文化化、生命化的历史小说(如《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等)霍慧清从女性
角度, 将王安忆的《长恨歌》_叔叔的故事》、须兰的《宋朝故事》、林白的《回
廊乊椅》筹划入新历史小说的行列。马相武考察了一批更为年轻的小说作家在 90
年代的创作,认为邱华栋的《太阳帝国》、东西的《祖先》、鬼子的《叙述传说》、
丁天的《剑如秋莲》等等,都属出色的新历史小说。综上,新历史小说的取材范
围以及创作范围都是非常广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新历史小说的创作才取得了显
著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