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小说的概念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

论新时期小说发展的流变摘要:“新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小说不断涌现出新的潮流。
新时期小说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探索期、高潮期和转型期,每个历史时期又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一开始借鉴西方艺术形式到转型进行自我调整,中国小说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前的小说更加重视故事情节,追求价值深度,刻画人物性格。
新时期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加入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实践,打破了文学封闭的格局,对艺术审美、表达方式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小说;发展流变;现实主义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上,现实主义成为小说的主潮,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小说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众多作家开始丢弃传统的文化,将小说写作与现实脱节,呈现出过分西化的错误认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众多作家开始正视本土化创作,开始了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
因此,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新时期小说的发展流变,目的就在于厘清小说的发展脉络,重视传统文化在今后小说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探索期(1979——1984)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虽然人们对外界的文化不再是排斥和否定,但是对于小说是否要融入现代化还是有一定的争论,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还是持有一种观望的态度。
因此这时期的作家主要还是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在观念上并没有展现出完全性的改变。
这就导致在这一阶段,中国小说虽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加入了西方小说的色彩,但是仍旧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姿态,有着自身的价值导向和深刻内涵的。
“荒诞”、“象征”作为西方小说的主流特征,所以在这一时期,中国小说开始引入这些手法,将自己的小说加入了这些“现代化”的因素。
虽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借鉴,但是作家们也没有按照西方小说照搬照抄,而是将社会责任感、理性感有所保留。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有很强的逻辑情节框架,虽然在内容上体现出一定的错乱性,但这种错乱是由于作者部分借鉴西方艺术形式。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

中国现当代小说史概述编者按:2012年3月,邵宁宁老师在西北师大现当代文学专业,开设了中国现代小说史论这门课程,课程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轨迹做了综述式的介绍,对于各个时期的文学思潮,代表的作家作品,做了一定的脉络式讨论,其中也穿插着涉及了当代小说的内容。
课程分三个课时进行,现在就课堂内容做一简要梳理,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种对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全新思考。
第一讲现代小说概论中国小说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开始,再到后来的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话本,拟话本,文言章回小说的出现,小说作为一种世人的文学题材,在中国已经有了千年的发展历史。
孔子说:“虽小道,却亦有可观者”,就表明了小说在古代并不是一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也有“可观”的地方,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乃至历史事件也会在小说这种题材中得到反映与体现。
到了近代,小说的社会价值被深刻挖掘,无论是作为改良派的梁启超,还是作为左翼文学家的鲁迅,看到了小说作为一种文体之于当时的社会价值。
梁启超在很早就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就第一次深刻揭露了小说反映民情民意的作用,同时也指出小说能成为社会改良武器的作用。
鲁迅更是弃医从文,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深刻批判了国民性,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先锋人物。
因此,可以看到,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
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在历史的边缘追寻真实——新历史小说论

引言引 言新时期以来,异域文艺思想的大面积涌入,开阔了当代学人的眼界,一轮又一轮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猛烈地冲击着当代中国作家,诱使其进行思想上创作上的变革。
与此同时,作家主体意识的逐渐觉醒和强大,让当代文学的关注焦点经由社会政治层面走向了历史文化深处。
在世纪末社会政治经济良性发展带来的日益宽松的创作环境中,作家们终于有机会思索与揣度被过往时代忽视的边缘话语,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种种可能性。
回顾当代文学史,我们发现,1985年前后,在诗歌、小说、散文等领域,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带有崭新历史观念与历史倾向的创作思潮。
一时间,“退回历史”寻找写作资源成为作家们竞相追逐的时尚,其中尤以“新历史小说”写作为甚。
作家们纷纷向历史的空隙逃遁,通过个人化的历史言说传达其现实诉求。
从《红高粱》《灵旗》到《故乡天下黄花》《我的帝王生涯》;从《白鹿原》《长恨歌》到《中国故事》《红拂夜奔》,再从《马桥词典》《尘埃落定》以至新世纪的《中国一九五七》《人面桃花》,经过廿余年的发展,新历史小说虽几经流变,却依然风貌摇曳、佳作迭出。
莫言、乔良、刘震云、苏童、王小波、格非、毕飞宇、李冯等众多当代优秀作家反思历史,质疑历史,想象历史,解构历史,游戏历史,再重构历史,渐次形成了一条绵延幽长的思想演进线路。
毋庸质疑,在现代语境中致力于历史探索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新历史书写,已然构成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景观之一。
曾有评论将新历史小说看作九十年代前后“最值得文学史记忆的文学现象”①。
对一种创作思潮而言,这种评价无疑是极高的褒奖。
然而,肯定之余,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目前对新历史小说的研究力度尚且不够,研究成果零散不一,歧见纷呈,既缺乏系统的研究理路做支撑,又未能进行有效的对话和交流。
一个现实而无奈的情状就是:围绕新历史小说命名打转的研究文章在二十多年来居然始终占据着相当的分量;一些评论家对新历史小说的文本解读或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90年代小说

陈染
林白
海男
.
新生代作家企图在文本中表现出穿越生存表象、直抵生命 本真的愿望,这使其小说对人类生存的关怀中在透出一些 哲理意味。他们以个体生命经验的方式切入对生命的哲学 追问。
新生代小说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局限:精神意义和美感的 缺失、叙述的琐碎和粗鄙化、作品气度和格局的狭窄、自 我的重复和模式化倾向等
新生代小说
新生代小说,是在80年代先锋小说落潮后一种文体 内容的反拨和审美形式的发展相互融合的青春性体 验写作。
对于缺少历史记忆的新生代作家,他们的个人化写 作是缘于对传统文学启蒙姿态的失望,对于政治化、 群体性创作的反感,对于文学崇高责任的躲避。
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关注自我人生, 凸显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欲望追求、困惑心理、人 性挣扎。
.
阿来(1959——,
藏族,出生于四川阿
坝藏区的马尔康县),
主要作品有诗《棱
磨河》,小说集《旧
年的血迹》、《月光
下的银匠》,长篇小
说《尘埃落定》、
《空山》等。
阿来
. 《尘埃落定》,以奇异的艺
术感觉、神秘的叙述风格以 及来自语言和文本深处的那 种独特魅力,为90年代的先 锋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 力。 《尘埃落定》首先打动人的 是它的精彩曲折的故事。 《尘埃落定》在历史破败的 寓言中所表达的那种精神哲 学与生命哲学也给人以深深 震撼。 整部小说如泣如诉,语言纯 净透明,结构单纯整饬。
. 张炜 (1956年——,生于山
东龙口,原籍山东栖霞县), 1980年毕业于烟台师专中文系。 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 言》、《柏慧》、《家族》、 《外省书》、《能不忆蜀葵》 (2001)等。 《九月寓言》(1992)描写一 个叫廷鲅的海滨小村的几代村 民在艰苦岁月里的劳动、生活 和爱情。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

中国当代文学史梗概第一章绪论一、现代化的方向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当代文学的现代化的文化特征。
从革命现实主义一家独尊到走向多元的发展过程。
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性。
二、中国当代文学50年的基本轮廓建国后27年的文学是在曲折中向前发展的。
80年代是文学发生全面变革的阶段。
文学的回归与人的回归。
90年代文学的转型。
文学的商品化。
三、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文学观念的变革不会一蹴而就。
双百方针的贯彻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保证条件。
艺术创新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生命线。
第二章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现实主义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的原因。
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两个阶段:文学的狂欢时代、文学的丰收时代。
二、文艺思想斗争对现实主义文学的冲击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经受了三轮大的冲击。
1950到1955年开展的半官方性质的文艺批评;50年代末开展的新一轮批判;60年代中前期的第三次挫折。
三、文革中现实主义文学的厄运文革中的“不破不立”原则。
文革中的三类文学。
“阴谋文学”;“跟派文学”;“逆端文学”。
四、台湾现代派文学与乡土文学的论争台湾现代主义运动。
现代派诗歌与小说。
台湾乡土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唐文标事件”。
乡土文学与现代派的论战。
第三章解放区文学传统的新发展一、赵树理的小说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概说。
长篇小说《三里湾》的思想艺术特点。
短篇小说《登记》、《“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孙犁的小说孙犁生平简介。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
美学个性:不同一般的真实美;关注人的分合;浓郁的抒情美。
第四章革命历史斗争小说一、《红旗谱》与《红岩》梁斌与《红旗谱》的创作。
农民革命斗争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进程。
朱老忠作为新旧两个时代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英雄和阶级英雄的主要性格特征。
《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红岩》的作者与独特成书过程。
《红岩》作为革命历史题材的特殊性。
人物塑造上的特点。
英雄群像。
二、《青春之歌》与《三家巷》杨沫的生平与《青春之歌》的创作。
新历史小说

第十四讲新历史小说下次课阅读文本:铁凝《永远有多远》,林白《致命的飞翔》。
一、概念新历史小说是形成于1987年前后到现在尚未终止的一种文学思潮。
集中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
其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以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代表性作家作品: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刘震云“故乡系列”、《一句顶一万句》、余华《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李锐“厚土系列”、苏童“枫杨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妻妾成群》、《米》、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陈忠实《白鹿原》等。
二、新历史主义1.何谓历史?一个原初的存在?永恒的真实?还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2.历史是一种文本,一种话语,而并非还原过往生活经验的事实真相。
3.历史既然是被人写出来的,那它就必然带有撰写历史的人的理解和偏见。
4.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三、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历史观比较1.历史的文本性与历史的真实性。
传统历史小说认为,历史是对过往生活经验的真实记录,是真实的,可以作为鉴古知今的教科书。
新历史小说则否定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
新历史小说的这种历史观从何而来?来自于先锋小说对“世界”和“真实”的认识(世界:有序、可知——混乱、无序、不可知。
真实:拟真实——反真实)作家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
什么是过去和历史?它对于我是一堆纸质的碎片,因为碎了我可以按我的方式拾起它,缝补叠合,重建我的世界。
——苏童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
——李锐《旧址▪题记》2.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确定性。
在传统的历史小说中,历史是有规律可循、有其确定性、有其本质特征的,因而也是可以把握的。
小说流变理论和文本理论研究

小说流变理论和文本理论研究小说流变理论和文本理论是当代文学研究的两大重要分支。
小说流变理论关注小说的演变和发展历程,探索小说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文本理论则研究文本内部的构造和意义,探究文本本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义。
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对于小说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创新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小说流变理论小说流变理论,旨在探讨小说的起源、传播、发展等方面,以此揭示其文学历史及文化意义。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小说的题材、格调、结构、风格等方面,以及小说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相互关系。
小说流变理论源于20世纪初的欧美文学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
小说流变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深入探讨了小说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首先,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受众和话语力量。
其所涵盖的主题和话题,直接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面貌。
其次,小说作为一种流动的文化形态,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通过小说的传播和反响,既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可以引发文化的分歧和冲突。
因此,小说流变理论不仅为文学史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也为我们重新审视小说的文学和文化价值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契机。
二、文本理论文本理论,旨在探究文本内部的构造和意义,揭示文本的艺术价值和美学魅力。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文本的结构、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以及文本所反映的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的思想和价值。
文本理论源于20世纪中叶的欧美文学研究,是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发展方向。
文本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深入揭示了文本内部的构造和意义。
首先,文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包容性和创造性使得其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表现力。
其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价值,既可以通过语言和艺术手段来表现,也可以通过文本内部的关联和对比来体现。
其次,文本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意义和价值需要通过读者的解读和理解来得以体现。
因此,文本理论不仅为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也为深入理解文本的艺术和文化内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新历史”小说命名与发展流变

“新历史”小说命名与发展流变陈连锦【摘要】新历史小说在学术界有多种定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题材小说、女性新历史小说等等,都是其诸种概念中的一种。
厘清新历史小说的不同称谓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全面回归和了解新历史小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历史小说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后,遁入了困境,不少新历史小说家纷纷转型,寻求新的创作路径。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in academia has a variety of definitions.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New Historical Novels, new historical novels, women new historical novel, etc., are one of the concepts which unite in. Clarify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different titl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its development, can help understand of the new historical comprehensivly of novel regression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fter a brief period of glory The New Historical Novel fled to the plight .Many new historical novelist strive to transformation, seeking new creative paths.【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1-14)【关键词】新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新历史题材小说;女性新历史小说【作者】陈连锦【作者单位】黎明职业大学文化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新历史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较早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以及乔良的《灵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出对新历史小说创作某些新变信息 的敏锐 , 但
收 稿 日期 :0 9—1 20 0—1 2
19 年王彪《 91 与历史对话》 中指 出的: 新历史小说
基金项 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杜科基金项 目“ 当代文化转 型中的历史 题材 小说研 究” 0 SB 5 00) ( 9J 7 02 作者简介 : 陈娇华( 9 9 ) 女 , 16 一 , 湖南郴州人 , 文学博 士,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 院副教授。
代 时空 ” “ 史小说 的概 念含 义 正 在悄 悄 发 生嬗 ,历 变, 亟有 待 于丰 富和延 补 ” 。但 认 为“ 现代 新 历史
才 出现概念 归 纳 。对任 何 丰富生 动 的文学 现 象 的 归纳 概括都 难免 有粗 疏 和遗 漏现 象 ; 同样 , 对繁 复
驳杂的新历史小说创作而言 , 其概念 的模糊含混 与缺 乏统一 也 在所难 免 。这里 拟 对新 历史 小说 概
涵盖繁复驳杂 的各 类创作 现 象 ; 但也 存在 局 限与 不足 。“ 历 史 小说 ” 质 内涵在 于历 史观 念和创 作观 念之 新 本
“ ” “ 史” 义 之 “ ” 新 及 历 含 变 。但 “ 历 史” 可 能 对 作 品 审 美特 性 构 成 一 定 遮 蔽 , 致创 作 与 研 究 过 多注 目于 历 新 也 导 史 观 念 之 新 而相 应 忽略 作 品 的 思 想 内涵 与 审 美呈 现 等 。 关 键 词 :新历 史 小 说 ; 史 ; 作 视 角 ; 历 创 艺术 审 美 中 图 分 类 号 : 0 . I 6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65 2 1 )2—04 0 17 0 9 (0 0 0 0 3— 6
民族苦难和 民族凝 聚力 的 中篇小说 ” 认 为与先 , 锋 文学 相 比 , 们 在 认 同传 统 的“ 理 观 念 或 文 它 伦 学 观念 ” 面存 在 一 些 “ 惑 ” 即 “ 敌 对 民族 、 方 困 , 对
敌对 政 治营 垒 中不 同人 的 理 解 , 是 对 向 来受 推 或
新 历史 小 说 创 作 发 端 于 18 9 6年 乔 良的 《 灵
越 了传 统 历史 小说 的某 些 既 成 规 范 , 示 出许 多 显
新 型 的审 美意 图和 价值 取 向 , 示 着 历 史 小说 发 潜
旗 》 莫言 的 《 高 梁 》 但 当时 并 没 有 出 现 该 概 和 红 , 念 。“ 新历 史 小说 ” 念 的正 式 界 定 和 通 行 于 文 概
文 。事 实上 , 这一 概 念 在 18 李 星 的《 历史 9 8年 新 神话 : 族 价 值 观 念 的 倾 斜 》 文 中 早 已 出 现 。 民 一
论 者 以“ 新历 史 小说 ” 概括 当时 出现 的几 部 “ 现 展
人 的生 活 作 为 表 现对 象 ” “ 述 对 象 与 现 实 的 及 叙 精 神 连结 , 缩短 了历 史 与现 实 的 客观 距离 ”3等 。 _ 不过 , 论者 仍 强调 新 历史 小说 是 在 不 否定 历史 客
第1 7卷 2 2 3月 0 0年 第 2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 ehooy( 社 Ju a o uh uU i r t o cec n会科学版 g Sca Si c ) or l f zo nv s y f ineadTc nl) oi ce e n S e i S l n
V 12 02 0.7N .
新历史 小 说 创 作 从 发 端 到 现在 已有 2 0多年
仍 显 得 模 糊 、 统 。 随 后 , 秀 明 和 周 天 晓 在 笼 吴
历史 。2 世纪 9 O 0年代 中后期一度出现过新历史 小 说研 究热 潮 , 但其 概念 界定 至今 仍众 说纷 纭 , 缺
乏 明确统一 的定 义 。与新 写 实小 说等 当代 众 多创
作 现 象一样 , 历史 小说 也是 先有 创 作实践 , 后 新 然
18 99年 的 《 张 学 良将 军 ) 现 代 新 历 史 小 说 》 ( 与 中 , 现 代新 历史 小说 ” 以“ 概括 当时 历史 小 说创 作 题材 上 的新 拓 展 , 拓 展 到 了离 我 们 很 近 的现 即“
体、 历史真相的基础上对历史的主体化和审美化 ,
显 然 , 种 对新 历 史 小说 创 作 本 质 的把握 与 后 来 这 的概念 内涵有 相 当距 离 。 比较 接近后 来 “ 历史 小 说 ” 念 界定 的 , 新 概 是
崇的‘ 节 ’ 气 的绝 对性 的怀 疑 , 是 由对 理 想 人 格 或 的怀疑 而 进 入 到 对 历 史 理 想 主 义 的 否 定 ” , … 体
坛始 自 19 9 2年陈 思和 的 《 略谈 “ 历 史 小说 ” 一 新 》
展 的某 些 新 动 向 ”3。论 述 对 象 及 主要 观 念 ( - J 历 史 观念 、 作 观 念 等 ) 及 了新 历 史 小 说 某 些 重 创 触
要方面, 如强调 “ 史 的主体 化 ” “ 以底层 平 凡 历 、多
念 演 变及 内涵作 一概 括 梳理 。
小说” 与传统历史小说“ 并无质的区别” 。文章 J 论述对象及思路都隶属于传统历史小说范畴 , 与
后 来 的新 历史 小说 概念并 非 一 回事 。而洪治 纲在
19 9 1年 的《 新 历史 小 说 》 , 论 中 尝试 把 “ 新历 史 小 说 ” 定 为 “ 论 主 旨 内蕴 或 文 本 形 式 都 明显 超 界 无
M a . 01 r2 0
新 历史 小 说 的概 念 流变
陈娇 华
( 苏州科技学院 人 文学院 , 江苏 苏州 2 5 0 ) 10 9
摘
要 :新 历 史 小说 概 念 内涵 至今 仍众 说 纷 纭 , 乏 明 确 统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界 定 。相 比别 的 概 念 , 新 历 史 小说 ” 能 缺 “ 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