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docx
《抗日战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时间、地点、参与国家和主要战役。
2. 使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背景: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野心。
2. 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
3.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珍珠港事件、美国对日宣战。
4. 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抗日战争相关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讲解九一八事变和日本侵华野心。
3. 案例分析:分析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等主要战役的过程和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和胜利原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背景、战役和胜利。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战役,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过程。
3. 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合作能力。
4. 图片视频展示法:直观展示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抗日战争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思考深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抗日战争的理解。
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抗日战争知识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教材或教辅资料。
2. 图片: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图片和地图。
3. 视频: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录片和电影片段。
4. 网络资源: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网站和文章。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
2. 座位安排:学生座位整齐,方便讨论和互动。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多媒体设备。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或纪念碑,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2. 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的班会或征文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观看抗日战争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战争的历史。
初中历史《抗日战 争》专题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抗日战争》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主要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
(2)掌握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和最终胜利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看历史影像、阅读文献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抗日战争的历史。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增强维护和平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教学难点(1)理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日态度和行动。
(2)分析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为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2、史料分析法展示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抗日战争的纪录片片段,如《南京!南京!》中的部分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抗日战争。
2、知识讲解(1)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介绍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包括经济危机、军国主义思想等。
同时,分析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国内形势。
(2)抗日战争的发展阶段①局部抗战阶段:讲述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等,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
②全面抗战阶段:从七七事变开始,讲解国共合作抗日的形成,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
(3)主要战役①平型关大捷:介绍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强调这是八路军出师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
②台儿庄战役:分析战役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突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英勇表现。
人教版历史《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抗日战争》教学设计【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PPT制作是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包在3小时内完成的,材料、时间的限制,使这节课在史料展示上显得有些局促贫乏,但基本上体现了我对这节课的理解。
自己在设计上比较满意的几个地方:第一,框架的设计:进行了教材重组,把教学分为日本侵华史实、全民族抗战、日本侵华罪行三个段落,从史实到反思,以“读,民族的创痛”“听,民族的咆哮”“思,民族的叩问”三个环节展开教学,层层递进,把课本三个板块的内容联系起来,每个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联系较为自然,第二个环节“全民族的抗战”是重点,第三个环节对战争与人性的反思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也是我对教材的挖掘和理解。
第二,以个人命运来铺陈大历史:导入是侵华战争幸存者的回忆,小人物在大历史背景下的个人命运更能打动人心。
在讲述国共抗战的过程中,也突出战争中的个人,我深信,历史应当是“人”的历史。
第三,资料包的使用花了一些心思:例一,导入部分的材料,是资料包里PDF图书扫描文档中其中一本书中的一个小章节,我从中抠出来,一来是深信这段史料不容易被其他选手重复使用,二来切合了小人物大历史的情境创设。
例二,资料包中白求恩在战地医院的照片的使用。
我想到可能会有选手把这张照片用于国际援助,而这张照片正是我所需要用以对比反衬战争罪行、人性之恶的,所以在模拟课上,我讲述了这么一段话:“我不愿以旁观者的姿态浏览那些可怕的图片,直至视觉麻木,比之血淋林的惨绝人寰的屠杀照片,我更愿意看到战场上充满着人性光辉的这一幕……”此时,白求恩这一图片资料的出现,很好地达到了我预设的教学效果。
例三:资料包中是有视频的,但几个视频都是旁白式的解说,可有可无,模拟课只有25分钟的事件,即便是2分钟左右的视频,也占用了过多比例的时间,最终选择了弃之不用。
第四,对抗战解读的视角。
这一节课可以有很多切入的视角,比如钓鱼岛问题、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教科书问题、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对比等等,很多时候,很难避免导向中日民族间的微妙观感。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授课教师: 魏红波“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如何体现历史的社会价值,如何铺设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通途,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对学生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与其说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是给学生设计了一种情境,为他们找到一条由历史切近现实进而思考未来的小径。
b5E2RGbCAP【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社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6课“抗日战争”的研究课。
抗日战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体现.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p1EanqFDPw【学生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吉林四中实验班高一学生.学生特点是基础好,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DXDiTa9E3d【教学环境】普通教室,有投影仪、音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和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军反人类兽性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②通过对“中国强大后,应不应该用日本人曾经对待中国人的方式以牙还牙”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能力;RTCrpUDGiT③通过对近代前几次反侵略战争与抗日战争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其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⑤通过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其参与意识和自我展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材料,提出问题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PCzVD7HxA2.课上通过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回答、操作、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抗日战争》上课教学方案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本课的讲授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与“情景讨论式教学”的理念,采用“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来辅助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
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即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度开发与利用。
根据“侵略与反侵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
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设计策略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
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核心:学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增进正义感和智慧,学以致用。
二、内容分析本专题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
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
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是整个专题的“亮点”和“戏玉”,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专题也是学生启迪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观的重要资源。
重点:引领学生以史为鉴并具备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可持续素质。
(含侵华日军主要暴行、国共合作抗战的形成与作用、抗战胜利原因的综合分析等)难点: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合理方法探究解决若干新问题(见后)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二时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对抗战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有学习兴趣但需要有针对其个性的教学。
多数学生不能将这段历史的学习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现实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1)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和重要步骤:“东方会议”、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2)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与生化战、“三光政策”(3)简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主要表现: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大反攻2.理解:(1)说明国共合作的形成的原因与作用(2)认识中共反抗侵略的主要路线方针(3)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3.综合应用与拓展:(1)分析中国苦战取胜的原因、经验。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抗日战争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以下《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是店铺为各位编辑们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识记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的意义2. 结合时事分析任何时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同时期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不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3. 引导学生理性爱国4.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我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三)过程与方法1.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对照比较2. 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学习二、教学重点难点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是——(学生回答:《义勇军进行曲》。
)我们每周升国旗仪式必唱的国歌,多么熟悉的旋律。
《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主要是因为什么?(日本侵略,民族危机严重)中华民族当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抗日救亡)让我们共同走进那不堪回首的岁月,走进伟大的抗日战争。
2.知识梳理: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方式完成预习提示。
1. 日本侵华:(1).日本侵华的经过: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1932年日本袭击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为侵占华北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 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意图侵占全中国。
(2).日本侵华呈现出由局部到全面的特点。
(3).日本的罪行: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
《抗日战争》教案

《抗日战争》教案各种矛盾。
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是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
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时有摩擦甚至严重冲突但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
从战争态势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并存是其显著的特点。
教学目标:1、联系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变,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全面认识中华民族抗战全面爆发的历史背景。
并适当联系世界史,使学生能从二战角度考察中国的抗日战争。
2、通过史实揭露日军侵华期间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回击当今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史实的态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引导学生冷静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3、通过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的贡献;加强中日两国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重点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是本课重点。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播放纪录片片段:《南京大屠杀》在学生观看后问:这样的一个场面大家熟悉吗?那它反映的是哪一段时期的历史?生:南京大屠杀,它反映的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期的历史。
师:这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给我们中国留下的永远的创伤,还有哪位同学能说出你们所知道的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生:(开始思考并讨论并回答)新课探究:一、日军的滔天罪行师:看到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回答我很高兴,现在我们来看课文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抗日战争。
课文中结我们的展示的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有哪些呢?图片展示:血腥写照、铁的证据、诗歌《凝视300000!》生:(看书后回答)师:历史不容忘却,这些都是铁的事实,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但现在的日本是如何看待这一段历史的呢?师:图片展示: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日本老兵为军国主义招魂资料展示: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内容问:假如现在正在进行一场中日学生交流会,结合历史、面对今天、展望未来,你想对日本中学生们说些什么?生:(开始思考并讨论并回答)师:侵略是残暴的,但反抗也是激烈的!在日本侵略者的惨无人道、灭绝人寰旨在灭亡中国的政策下,中华民族是怎样反抗敌人的?这种反抗的结果是怎样的?这种结果在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别有怎样的历史地位?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本课其它两目的内容:全民族的抗战和抗战的胜利二、全民族的抗战在学生看课文的基础上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开始了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课的讲授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与“情景讨论式教学”的理念,采用“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来辅助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
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即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度开发与利用。
根据“侵略与反侵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
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
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声音的剪辑。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渲染] 课件制作播放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片段和《国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习兴趣,烘托渲染气氛。
[导入播放] 课前渲染,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片段和《国歌》,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的?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主题一:狼子野心,野蛮侵华
(一)日本三四十年代的侵华
问题1:日本一系列侵华战争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学思之窗”,老师简单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提供的材料,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调动学生思维,同时ppt放动画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日本侵华。
问题2: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多媒体课件播放“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南京大屠杀图片,让学生
直观地感受历史。
朗读诗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模拟历史法庭,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主题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日
(二)、全民族的抗战
(播放剪切声音《保卫黄河》歌曲。
让学生点燃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
抗日战争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扬靖宇、张自忠、李宗仁等)。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问题3:(探究)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老师讲解化难为易,先进行思路点拨,告诉学生做题的方法)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理解从原因和过程作答。
统一战线能否建
立关键取决于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否团结起来,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否团结取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还要明确哪一政党对两党的合作起了主导作用。
老师拟了提纲学生作答。
问题4: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与以共产党为主的敌后战场在战争中的情况怎样?初中已学,老师拟了提纲,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自主构建知识。
主题三:凯歌奏响抗日胜利
(三)、抗战的胜利
问题5:(探究)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
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调动兴趣,引发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问题6:(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教师进行思路点拨,提供图片和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主题四:鉴史知今历史的反思
问题7:抗日战争胜利留下的精神财富?(朗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反思:(声音录制) 升华教材。
[课后探究]
【教学设计说明】从教学角度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构建崭新的教学情境,体现学生历史学习"经世致用"的价值;从学生
学习角度来讲,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钻研历史的积极性;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