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初中 抗日战争教案

初中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会发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案例,如杨靖宇、赵一曼等。
2. 学生分析英雄人物的特点,如勇敢、坚定、无私等。
3. 教师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提醒学生珍惜和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惜。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 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和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授课教师: 魏红波“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如何体现历史的社会价值,如何铺设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通途,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对学生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与其说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是给学生设计了一种情境,为他们找到一条由历史切近现实进而思考未来的小径。
b5E2RGbCAP【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社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6课“抗日战争”的研究课。
抗日战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体现.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p1EanqFDPw【学生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吉林四中实验班高一学生.学生特点是基础好,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DXDiTa9E3d【教学环境】普通教室,有投影仪、音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和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军反人类兽性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②通过对“中国强大后,应不应该用日本人曾经对待中国人的方式以牙还牙”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能力;RTCrpUDGiT③通过对近代前几次反侵略战争与抗日战争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其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⑤通过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其参与意识和自我展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材料,提出问题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PCzVD7HxA2.课上通过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回答、操作、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课程《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一、设计策略突出三个结合: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
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核心:学生通过学习抗日战争的历史增进正义感和智慧,学以致用。
二、内容分析本专题介绍从20世纪30年代起日本发动并逐步扩大罪恶的侵华战争和中国军民团结抗战直至取胜的主要史实。
揭露了日军的滔天暴行,展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揭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反侵略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地位。
这些内容在多个维度上蕴涵了丰富而重大的历史学习价值。
在贯穿百年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这一专题中,抗日战争是中国从衰败走向独立振兴的一个伟大转折,是整个专题的“亮点”和“戏玉”,而对于新高中历史课程而言,抗日战争专题也是学生启迪智慧、升华爱国情感和人生观的重要资源。
重点:引领学生以史为鉴并具备面向现实与未来的可持续素质。
(含侵华日军主要暴行、国共合作抗战的形成与作用、抗战胜利原因的综合分析等)难点:学生在新情景中运用合理方法探究解决若干新问题(见后)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二时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对抗战有简单的知识积累,平时也偶然接触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但还需发展强烈的情感价值取向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学生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有学习兴趣但需要有针对其个性的教学。
多数学生不能将这段历史的学习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现实问题有效地联系起来。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1)日军发动和扩大侵华战争的方针和重要步骤:“东方会议”、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2)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与生化战、“三光政策”(3)简述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主要表现: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敌后根据地、百团大战、大反攻2.理解:(1)说明国共合作的形成的原因与作用(2)认识中共反抗侵略的主要路线方针(3)概述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3.综合应用与拓展:(1)分析中国苦战取胜的原因、经验。
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一)课改特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同时,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二)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课的教学,更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自强自立,才不会受人欺负。
(三)教学主题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实例(一)情景引入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学生:《义勇军进行曲》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
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板书)第2课抗日战争一、全民族抗战1、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进程: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教师: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
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会描述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进程;
3. 学会评价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中心的重要地位;
4. 掌握历史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及方法。
教学准备
1. 课本《历史》第一课;
2. 多媒体课件;
3. 教师准备课堂小测验,手写黑板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出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知和兴趣。
研究(30分钟)
1. 学生分组,自学第一课课文,运用“八字法”描述抗日战争发展概述,并让学生表达观点,课堂互动。
2.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检测(10分钟)
教师出题目,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
1.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制作抗日战争海报,展示在学校公共区域。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小测验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发展概述,
而且还掌握了历史分析和思考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和解答,提高了课堂效率。
教学设计1: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课标要求】列举正面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1.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的经过。
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
2.通过学习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长沙会战,了解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行径,激发仇恨法西斯的情感,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通过学习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激发学生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
你知道我们的前辈是如何艰难而顽强地抗击凶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吗?今天,我们将有一次特别的历史之旅,去重温那段充满硝烟战火的历史,看看优秀的中华儿女是怎样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并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学生回答: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2.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
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动了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仗。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影响。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阐述其事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典型英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分析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国共合作、国内外支援等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地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发展变化,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同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支持等,以及战争胜利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抗日主要战争教案

初中历史抗日主要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掌握各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役结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表、文献等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内容】1. 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2. 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3. 百团大战4.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的严重性。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抗日战争故事,激发学生对抗日战争的兴趣。
二、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15分钟)1.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对中国东北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的兴起。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三、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15分钟)1. 教师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对中国全面抗战的影响。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的爆发。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四、百团大战(15分钟)1. 教师讲述百团大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战役的特点及战果。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百团大战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10分钟)1. 教师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意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学生分享了解到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受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抗日战争英雄的敬意。
3.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抗日战争主要战役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抗日战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
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方式】
采用讲授法,分析法,归纳法与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师: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
生:《义勇军进行曲》
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
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
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请大家翻开课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全民族抗战
(问题探究1)(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该问主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让学生体验探究新知识的艰辛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提示)
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面临一系列的困境,必然要从对外扩张中寻求摆脱困境的对策;
②自明治维新以来,侵略中国是日本既定的国策;[来源:学.科.网]
③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④日本法西斯专政逐步建立;
⑤西方主要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⑥中国国力较弱;
⑦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
⑧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活动,国民政府对日本推行妥协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气焰。
1.卢沟桥事变
(问题探究2)(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面对日本全面侵华的威胁,国民党和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样的决定?两党关系发生了什
么变化?
归纳:(根据“纲要信号”理论用多媒体展示)(提示)
(1)外敌当前,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两个战场。
(2)中共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积极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组织四次会战。
(4)两个战场客观上形成了相互支持局面。
2.国共第二次合作
(问题探究3)(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合作方式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第二次合作是在什么时候?合作方式是什么?主要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提示)(1)第一次合作
时间: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决定与共产党合作,标志国共两党合作形成。
方式:主要采用党内合作方式,即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目的:打到列强除军阀,完成中国统一,成为两党的共同的奋斗目标。
结果: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卖以及中共的右倾错误,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2)第二次合作
时间:1937年国共合作。
方式:主要采用党外合作方式。
目的: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结果:在两党的努力下,经历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阶段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抗日战争初期的状况
日军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
对中国发动了疯狂的进攻,先后夺占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等大片领土。
面对强敌,中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先后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结果,仅仅一个上海,日军就打了三个多月,还涌现出姚子青、谢晋元等抗战英雄,使日军陷入中国抗战的泥潭中,大量消耗日本的实力。
在中国军民顽强的抗击下,日军恼羞成怒,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
他们已经不是一支军队,而是一群野兽!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七三一部队
(电影:《南京南京》《屠城血证》《黑太阳731》)
阅读P76学思之窗,回答问题
生:日本武士道精神轻生重死,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爱惜的人怎么会珍爱别人的生命;日军企图灭亡中国,用屠杀摧毁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问题探究4)(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我们今天应该如何看待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和欠下的累累血债?
学生议论、回答(略)
师:对,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和维护和平!日军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医治的创伤。
抗战胜利后,香港某酒店曾经在酒店门口竖了一个牌子,上写:日本人与狗不得内进!后来在日本大使馆的强烈抗议下才取下了牌子,但规定入住酒店的日本人最低消费8亿港元。
请大家思考,这是不是一种爱国主义?
生:(议论、回答略)引导学生,从而端正学生盲目的民族仇视情结。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
(问题探究5)(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百团大战的目的、时间、指挥者、作用分别是什么?师:抗日战争打得非常艰苦,抗日低潮的时候,有些人甚至动摇了:我们能打赢日军吗?为了振奋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抗日形势的好转,中共党中央决定在华北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歼灭战。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展开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这次大战的作用是什么?
生:百团大战狠狠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提示)
目的:为了振奋人民的抗日精神,争取抗日形势的好转。
时间:1940年下半年
指挥者:彭德怀
作用:百团大战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2.中国军队远征
师:除了境内作战外,中国军队还积极开辟国外战场。
1942年和1945年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其目的是什么?
生: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的畅通,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打败日本侵略者3.抗日战争的胜利
师: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9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全国放假一天,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这一天,全国人民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各地到处张灯结彩。
下面我们也来猜谜语,猜三个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的名字。
动手挖掘辟水源——屈原
郎君醒后方举步——苏武
洪水已退江水清——共工
生:(议论、回答略)
(问题探究6)(多媒体展示探究问题)中国抗日战争为什么会取得彻底胜利?
上面谜底中的三个人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有什么关系?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提示)(1)胜利原因
屈原(屈服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的原子弹)
苏武(苏联出兵山东,威胁日军)
共工(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奋力抗战的功劳)
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
(2)历史意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总结巩固】
课后习题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