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专题06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学历案+课件+教学设计+测试+背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涉及的是中国近代史的内容,这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屈辱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是这部侵略与反抗史中最悲壮激烈、荡气回肠的部分,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 填写自学案单的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基本把握,巩固了以前的学科知识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史料实证,
课堂活动一:
1阅读史料,认识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态度认识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
课堂活动三:
阅读材料,说出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犯下的罪行
课堂活动四
依据以下表格,结合所学知识,以百团大战为例说出其作用
课堂活动六: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伟大历史意义,
2.通过组内合作,完成本单元思维导图,达到整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脉络的目的。
3.通过习题训练,落实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学会从核心素养角度分析试题和完成试题。又因为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中考的重难点,所以重点关这两个素养。
4.通过日本支援武汉疫情这一热点时间,增强学生世界公民意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信念。
(2)柳条湖事件。不抵抗。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享能力,在探究中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有
五、小组展示思维导图
教师补充,指出优缺点,然后展示教师本人自己的思维导图给予改进措施
小组派代表展示,其它学生倾听
教师强调中国经历14年抗战,而1931和1937年是两个重要时间,1945年抗战胜利。思维导图绘制要系统化。
初中 抗日战争教案

初中抗日战争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让学生理解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抗日战争会发生。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过程和主要战役。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如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
2. 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抗日战争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案例,如杨靖宇、赵一曼等。
2. 学生分析英雄人物的特点,如勇敢、坚定、无私等。
3. 教师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记忆,提醒学生珍惜和平。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惜。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 开展抗日战争主题的征文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抗日战争的基本情况、主要战役和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历史的记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惜和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教案

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本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情景的创设,展示有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其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方法:导学案、材料分析法、情境教学课型:复习课教学课程:导入新课:本单元围绕三条线索的展开,近代以来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
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抗争,三元里抗英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都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是近代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今天让我们再次去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
教学新课:请同学们首先完成导学案。
多媒体展示课标要求。
第一幕: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问题情境一:20世纪30年代,日本为什么再次侵华?有哪些侵华史实?1. 教师出示四则材料,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日本侵华的背景。
2.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梳理日军侵华的史实,结合地图上的位置,了解中国沦陷的大片地图。
问题情境二:全面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1.教师展示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以及七三一部队罪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
2.学生回答: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变为反人类的兽性?3.师生起立唱国歌。
第二幕: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问题情境三:为了战胜沾满斑斑血迹的日寇,国共两党采取了怎样不同的抗战策略?1.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共同完成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共敌后战场以及国外战场状况的学习。
全民族抗战 教案

全民族抗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掌握抗战的相关概念和重大事件。
2. 能力目标- 能分析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能运用所学知识,发表对抗战的个人见解;- 能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珍视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抗战前的历史背景介绍;2. 抗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3. 全民族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4. 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战役和胜利;5. 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影片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授分段式介绍抗战前的历史背景、抗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涌现的英雄人物和重要战役,结合图片和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
3. 讨论与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抗战英雄人物或一场重要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观看纪录片邀请专家或老师播放与抗战有关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对抗战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5. 个人发言鼓励学生就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发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思考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抗战相关概念的理解情况,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在个人发言环节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反馈与展示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发言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对抗战的兴趣和研究。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完整版)《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抗日战争》教学设计授课教师: 魏红波“当过去不再昭示未来时,心灵便在黑暗中行走"。
如何体现历史的社会价值,如何铺设历史与现实对话的通途,这是我们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关注现实、展望未来,我们对学生不能只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所以,我设计的这节课,与其说是要教给学生知识,不如说是给学生设计了一种情境,为他们找到一条由历史切近现实进而思考未来的小径。
b5E2RGbCAP【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社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16课“抗日战争”的研究课。
抗日战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觉醒的集中体现.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p1EanqFDPw【学生分析】我所教授的是吉林四中实验班高一学生.学生特点是基础好,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
DXDiTa9E3d【教学环境】普通教室,有投影仪、音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了解日军侵华暴行和全民族抗战的表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2.能力目标:①通过引导学生对日军反人类兽性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②通过对“中国强大后,应不应该用日本人曾经对待中国人的方式以牙还牙”问题的分析讨论,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衔接能力;RTCrpUDGiT③通过对近代前几次反侵略战争与抗日战争结果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④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其自学、合作学习的能力;⑤通过课堂上同学间的交流、展示、解说,培养其参与意识和自我展示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课前指导学生自主探究,搜集材料,提出问题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习惯,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5PCzVD7HxA2.课上通过教师讲述引导,学生回答、操作、陈述、比较、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必修1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背景分析(一)课改特点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是采取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对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和了解,也更有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同时,比较注重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
(二)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的时代主题,而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纪念,也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在这一背景下开展本课的教学,更有利于营造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勿忘国耻,努力振兴中华,自强自立,才不会受人欺负。
(三)教学主题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在教学中,我积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教学实例(一)情景引入教师:今天是星期一,同学们刚刚参加完升旗仪式回来,现在我来考考大家:升国旗唱的国歌原名叫什么?学生:《义勇军进行曲》教师:我们一起来唱一段国歌吧!(文娱委员领唱,学生齐唱国歌)教师: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今天的一百多年里,民族危机意识始终笼罩在国民心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便是这种意识的集中反映。
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
从这首歌创作的历史背景看,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学生:华北事变或日本侵华;抗日救国或救亡图存。
教师: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请大家翻开课文第30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
(二)讲授新课(板书)第2课抗日战争一、全民族抗战1、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进程: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教师: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使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战争教案

202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抗日
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学会描述抗日战争的发展和进程;
3. 学会评价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中心的重要地位;
4. 掌握历史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及方法。
教学准备
1. 课本《历史》第一课;
2. 多媒体课件;
3. 教师准备课堂小测验,手写黑板报等。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抗日战争的图片及其他相关资料,引出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知和兴趣。
研究(30分钟)
1. 学生分组,自学第一课课文,运用“八字法”描述抗日战争发展概述,并让学生表达观点,课堂互动。
2. 教师带领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检测(10分钟)
教师出题目,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关注抗日战争在国家和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作业
1. 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意义;
2. 让学生分组,制作抗日战争海报,展示在学校公共区域。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课堂小测验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不仅了解到抗日战争的发展概述,
而且还掌握了历史分析和思考的方法。
同时,教师也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了及时的疏导和解答,提高了课堂效率。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3.通过案例分析、问题驱动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列举出抗日战争时期的三个重大事件,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影响。
2.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3.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人物,阐述其事迹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选取抗日战争时期的典型英雄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其背后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时间顺序,从九一八事变开始,详细讲解抗日战争的整个过程。重点介绍卢沟桥事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分析战争过程中的战略战术、国共合作、国内外支援等情况。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解、图片、地图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的发展变化,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同时,强调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如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国际支持等,以及战争胜利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6课《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战争》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本课的讲授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与“情景讨论式教学”的理念,采用“角色扮演”、“体验式教学”的形式来辅助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直观地感受、领悟历史。
这种教学理念要求老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即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度开发与利用。
根据“侵略与反侵略”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以清晰明了的线索使教学资源为教学目标服务。
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资源的整合、问题的探讨、疑难问题的思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自主互动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
理解: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及历史地位。
知识的运用:结合时事客观分析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角色扮演,锻炼其合作精神,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创造性。
通过自主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介绍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强国之志。
通过模拟法庭,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地位。
难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
学情分析
《抗日战争》这节课同学都很熟悉,而且很多同学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感兴趣,加上抗日战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对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也已经学会在阅读中提取有效信息。
打算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与教师适当引导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获得规律性认识,并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探究,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从高度、广度、深度上拓展学生的思维,师生共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手段: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声音的剪辑。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渲染] 课件制作播放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片段和《国歌》。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调动学习兴趣,烘托渲染气氛。
[导入播放] 课前渲染,建国60周年国庆阅兵片段和《国歌》,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导致的?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主题一:狼子野心,野蛮侵华
(一)日本三四十年代的侵华
问题1:日本一系列侵华战争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学思之窗”,老师简单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环节,通过提供的材料,分别是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调动学生思维,同时ppt放动画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日本侵华。
问题2:日军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多媒体课件播放“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南京大屠杀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
朗读诗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模拟历史法庭,突出重点,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精神的理解。
主题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日
(二)、全民族的抗战
(播放剪切声音《保卫黄河》歌曲。
让学生点燃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
抗日战争涌现了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人物(扬靖宇、张自忠、李宗仁等)。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高尚情操。
问题3:(探究)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老师讲解化难为易,先进行思路点拨,告诉学生做题的方法)全民族抗战是如何实现的?理解从原因和过程作答。
统一战线能否建立关键取决于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否团结起来,国民党和共产党能否团结取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还要明确哪一政党对两党的合作起了主导作用。
老师拟了提纲学生作答。
问题4:以国民党为主的正面战场与以共产党为主的敌后战场在战争中的情况怎样?初中已学,老师拟了提纲,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自主构建知识。
主题三:凯歌奏响抗日胜利
(三)、抗战的胜利
问题5:(探究)中国人民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
让学生猜谜语的方式调动兴趣,引发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问题6:(探究)抗战胜利的历史地位?教师进行思路点拨,提供图片和材料,(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主题四:鉴史知今历史的反思
问题7:抗日战争胜利留下的精神财富?(朗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反思: (声音录制) 升华教材。
[课后探究]
【教学设计说明】从教学角度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摆脱教材的束缚,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构建崭新的教学情境,体现学生历史学习"经世致用"的价值;从学生学习角度来讲,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钻研历史的积极性;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