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的抗战》教案正式版
《全民族的抗战》教学设计[001]完美版
![《全民族的抗战》教学设计[001]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ca846b0267ec102de3bd890a.png)
《全民族的抗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知道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了解抗战胜利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把本课分为“关注现实、重温历史、回归现实”三个环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历史是把握现在、开创未来的需要。
掌握历史史料研读、概括、分析、运用、论从史出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中国人民的团结抗日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结合现实,冷静地剖析历史、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培养热爱和平、追求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性;认识抗战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设计采取了“关注现实——重温历史——回归现实”的结构,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力求达到拉近历史知识与社会现实距离的目的。
一、导入:关注现实(ppt显示)出示《满江红》(据岳飞原作改写)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六十年来仇与恨,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南京耻,犹未雪;家国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
壮志饥餐东虏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从头,收拾小日本,雄世界。
师:这是互联网上流传的一首词。
请同学们思考,对岳飞《满江红》的这一改写反映了当前中国民间对日本的一种什么态度?学生:一部分人敌视日本,“仇日”心态。
师:“仇日”现象在当前中国并不罕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以“愤青”自居,编写了大量这种“仇日”作品。
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种“仇日”心态呢?生:历史上日本曾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现实中,日本还在否认侵略事实,造成了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
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段历史——全民族的抗战。
(板书:全民族:抗战)让我们重温历史,走进历史。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教案《全民族的抗战》

高中历史教师资格面试教案《全民族的抗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发动的侵华事件,知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列举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战役,正确理解正面战场的地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提高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树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引导学生理性爱国。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及中国正面战场的抗战。
【难点】正确理解正面战场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并提出问题:这首歌创作于什么时期?歌词中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面对危险,中华民族又做出了怎样的反应?学生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教师出示材料,并请学生根据材料总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可以得出:1."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
2.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野心。
3.中国国内正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二)日本侵华进程教师出示关于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并提出问题:十四年抗战的起点是什么?日本制造了哪些侵华事件?这些事件的影响是什么?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本内容总结出: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到半年东北沦陷;1932年,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侵华。
(三)中国人民的抵抗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师出示材料并提出问题:在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作出了什么决策?他们分别采取了怎样的行动?结果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后学生归纳并展示: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且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全民族的抗战优秀课教案

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
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A.左宗棠收复新疆B.邓世昌血战黄海
C.李宗仁激战台儿庄D.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六、交流提升
独立完成
巩固新知
板
书
设
计
16全民族的抗战
一、七七事变
二、南京大屠杀
三、台儿庄血战
四、百团大战
反
思
升
华
A.国民政府北伐B.九一八事变C.卢沟桥事变D.重庆谈判
3、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九一八事变②七七事变③八一三事变④西安事变
A.①④②③B.①②④③C.①③④②D.①②③④
4、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B.辽沈战役C.百团大战D.渡江战役
5、下列事件,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期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是
引导学生看书。
重点记忆日军杀害中国军民30多万人。
讨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
过渡:南京30万的冤魂深深刺痛了中华儿女的心,难道他们的血就这样白流了吗?不,血债要用血来还,英勇的中华儿女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抗击热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血战台儿庄和白团大战的基本历史知识,培养自主、探究、合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本课知识。
全民族抗战 教案

全民族抗战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过程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掌握抗战的相关概念和重大事件。
2. 能力目标- 能分析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能运用所学知识,发表对抗战的个人见解;- 能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珍视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1. 抗战前的历史背景介绍;2. 抗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3. 全民族抗战中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迹;4. 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战役和胜利;5. 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对中国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影片和图片,激发学生对全民族抗战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授分段式介绍抗战前的历史背景、抗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涌现的英雄人物和重要战役,结合图片和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地呈现相关知识。
3. 讨论与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抗战英雄人物或一场重要战役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4. 观看纪录片邀请专家或老师播放与抗战有关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对抗战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思考。
5. 个人发言鼓励学生就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进行发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
6.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全民族抗战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思考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抗战相关概念的理解情况,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在个人发言环节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 反馈与展示对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发言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对抗战的兴趣和研究。
初中教案全民族抗战

初中教案全民族抗战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2.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全民族抗战是中华民族团结抵抗外侵的重要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了解抗战期间我国军民的英勇事迹,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2. 全民族抗战的过程3. 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教学重点:1. 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2. 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2. 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学准备:1. 教材2. 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3. PPT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日本侵华给我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2. 提问:在这种背景下,我国是如何进行抵抗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包括重要战役和战斗。
2.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抗战的残酷和我国军民的英勇。
三、全民族抗战的意义(15分钟)1. 讲解全民族抗战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弘扬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当代的启示和意义。
四、抗战英雄事迹(10分钟)1. 介绍几位抗战英雄的事迹,让学生了解他们的英勇和牺牲。
2. 引导学生向英雄学习,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加深他们对全民族抗战的了解。
2. 开展抗战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教案新部编本]
![第16课 全民族的抗战[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c0d676eaaf1ffc4fff47ac6a.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一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的侵略,二是全民族抗战,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比较重要的,同时,本课也有较强的现实性,如日本不正视历史,民族大义前要团结合作,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七七事变与南京大屠杀,台儿庄战役与百团大战的国共抗战史。
2、能了解讲述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归纳,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通过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初步掌握史论结合的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到合作的好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2、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
3、通过全民族抗战的学习,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进而知道“国家兴亡,匹夫
有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全民族对抗战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6课全民族的抗战
一、七七事变
二、南京大屠杀
三、台儿庄战役
四、百团大战。
全民族的抗战教案

【学习目标】1.能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
2.能从南京大屠杀等暴行中认识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侵略本质。
3.能记住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指挥者及历史影响。
4.重点:百团大战。
【快乐学习】一.复习巩固(以组为单位抽查一名同学回答)请说一说西安事变的发动者、结果和历史意义。
二.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下列问题,以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进行交流展示).1.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2.日本侵华暴行铁证如山,但日本国内却出现一股否定战争罪行的逆流。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课堂检测】(独立完成,组内交换批改)一.填空题1.()年七月七日,日本制造了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同年底,南京沦陷,日军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罪行。
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有国民党将领()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1940年,由()指挥的八路军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在国际上影起了极大的反响。
二.选择题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南京大屠杀②九一八事变③七七事变④西安事变A.③④②①B.④②①③C.②④③①D.①②④③3.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及其指挥官分别是()A.平型关大捷.林彪B.台儿庄战役.李宗仁C.百团大战.彭德怀D.卢沟桥抗战.蔡廷锴4.抗日战争全面开始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5.下列有关百团大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百团大战是由彭德怀指挥的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对日作战B.百团大战是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上发动的大规模对日作战C.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D.它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三.问题解析(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全民族抗战 教案

一、课题:全民族的抗战课型:新课授课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了解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军队分别担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任务;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中流砥柱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分析、归纳,创设情境,分析两个战场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中华民族英勇不屈、顽强抵抗的民族精神,学生能明白团结一致的重要性,从而培养起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难点:理解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四、教学策略与工具教学策略:讲授法、合作讨论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①展示日本侵华制造的主要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中国和中华民族面临的局势,思考中国的应对态度和行动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教师提问】师: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知识,我们了解了日本侵华制造的事变主要有哪些?随着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危险呢?中国人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全民族的抗战(二)师生合作,突破重难点1、国共合作①展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两则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两则发言的历史背景,发言的意义。
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背景和标志。
并且区别第一次国共合作和第二次国共合作1.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号召人民团结起来,筑成全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蒋介石明确表示准备抗战。
【教师提问、总结】: 师:国共两党的两则发言分别是在什么形势下发表的呢?这两者通电发表说明了什么呢? 师:从这两个发言可以看出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日,挽救民族危机。
下面我们看看国共第二次就合作的标志1937年八一三事变(第二次上海事变)的发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因而谈判中表现出较多的合作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民族的抗战》教案
【课标内容】
(1)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的抗战从此开始。
(2)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残的侵略本质。
(3)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课前收集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料,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使学生初步具备阅读和理解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铭记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种种滔天罪行,了解国共两党为抗日所做的努力,对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学生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以及通过阅读和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灭绝人性的暴行,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性,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使学生树立把祖国建设强大以免遭外族侵略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
2、难点: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自主探究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 导入新课] 课件自动顺序展示图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军屠杀中国人民的一系列图片、《东北义勇军》、《回民支队》、八路军抗战图片、《血战台儿庄》、《张自忠》、《郝梦龄》、《赵尚志》、《杨靖宇》、《左权》、《赵一曼》等图片,最后展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同步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由此导入。
第16课全民族抗战(板书)
一、七七事变(板书)
1、七七事变(板书)
教师提示:事变爆发前,日军控制了北平的北面、南面和东面,卢沟桥成了北平通往南方和其它地区的惟一通道。
日军占领了卢沟桥,北平将成为一座孤城。
办要中国军队一反击,日军就有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借口。
引导学生阅读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和第29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提问: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事件是什么?(卢沟桥事变)
[过渡] 七七事变后,日军事怎样进一步扩大侵华的?
2、八一三事变(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节内容。
提问: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泸会战粉碎了日军的什么“狂妄计划”?(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引导学生分析: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怎样形成的?
原因:日本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过程: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2)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3)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庐山表示“准备应战”。
(4)国民党正式接受中共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主张,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正式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这表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二、南京大屠杀(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历史照片,播放有关大屠杀的视频。
引导学生讨论:你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后有什么感想?对于日本战后几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最近的教科书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强调:①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本质,中国人民应该永远记住这一笔血债。
②中国的贫穷落后是人们惨遭蹂躏的重要原因,国富才能民强。
③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实际是否认侵略,推卸战争责任,对于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历史事实的行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三、血战台儿庄(板书)
1、血战台儿庄(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以下重点内容:指挥——李宗仁;时间——1938年春;战果——歼敌1万多人;意义——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2、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板书)
提问: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组织了哪些大的军事行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1)在枣宜战役中,中国军队奋起抗击,一度击退日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壮烈牺牲。
(2)三次长沙会战,重创日军,迫使日军北撤。
(3)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痛击日军。
四、百团大战(板书)
1、背景(板书)
百团大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发动的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教师指出: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日军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2、经过(板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地图介绍百团大战的简况:发动时间——1940年秋;指挥——彭德怀;规模——八路军105个团约20万人;进攻重点——华北日军交通线和据点。
3、意义(板书)
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有关百团大战历史意义的课文。
[小结] 1、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2、南大屠杀:中国军民被屠杀30万人以上。
3、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大的胜利。
4、敌后战场: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作业布置] 让学生思考“课后题”。